中国经济的过去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表现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表现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表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下面,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快速发展表现。
一、 GDP增长率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长率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高速增长状态。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GDP总量已从1978年的约1500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4493亿美元。
这样的高速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当时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
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改革开放之前,大部分中国人生活在农村,城镇化率非常低。
但现在,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举措为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出口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通过WTO,中国得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同时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加入中国的市场。
四、科技创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开始在高科技领域发力,如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卫星导航等。
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消费升级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人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而这也促进了中国的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意味着人们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这倒逼了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创新产品,以适应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快速发展,这些顶层设计的变化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稳定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必须继续确保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并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更广阔的机遇。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这个话题涉及到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涉及到中国经济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为了探究这个话题,我们需要从中国经济的起源和历史入手,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政策调整和成就。
同时,我们还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看看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中国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商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农耕,建筑堡垒,制造陶器。
渐渐地,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兴起了一些著名的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开封等。
这些城市奠定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
此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宋朝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家之一。
宋朝时期的经济有着许多突出的特点:以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已有了成体系的市场经济;特别是国内的水路和陆路交通更为便捷,促进了贸易与运输的发展。
此后,到明代,商业资本更为发达,纺织业和染整业也在全国上下形成了规模。
当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为重要支柱的经济体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输出橡皮、茶叶、丝绸等特产,并在中国市场上推销它们的产品。
这些列强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资金优势,瓦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将新式产业带入了中国。
这些变化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困境,开始落后于西方列强的发展。
到20世纪初,中国经济更加落后,人民生活和工业化程度都很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的机会。
新中国建国初期,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新中国的头号任务。
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集中化规划和管理,以加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全球范围内罕见的,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经济转型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成就2023年,中国经济正在迈向更加繁荣的新时代。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成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并在不断的发展中赢得众多的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的关键。
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宣布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国内外资本的大量流入,并且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这为中国的产业和经济带来了显著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在世界各国中迅速崛起。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使得中国可以与世界各国建立持续的双边贸易关系,促进了经济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的深化。
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开始逐步开放,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者的关注。
这些变化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在经济方面,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同样是中国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中国的政府为民众提供了基本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福利政策,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中国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治安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在社会稳定和安全的保障下,人们更加自由地创新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在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中,中国的领导层对国际贸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积极参加加深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
尽管面临着一些公平贸易的争议,中国也在积极地与世界各国展开合作并通过对话协商与调节,使得贸易关系逐步平稳。
这种贸易模式不仅在增加各国之间的贸易,也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
在技术创新领域,中国的企业在将科技创新与商业运营紧密结合上成就显著。
一些龙头企业如华为、小米、京东、阿里巴巴等先后崛起,不断通过新技术的研究创新,推动了中国的产业发展、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本文将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
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转折点1978年,中国开始了一场被誉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这标志着中国经济的转折点。
时任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使中国经济摆脱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朝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是农村经济改革,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更大的决策权和激励机制。
随后,中国开放了沿海城市的经济,吸引了外资和技术,建立了经济特区。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市场化经济的崛起:发展的新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实行市场化经济。
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引入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国有企业逐渐转变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机制取代了计划经济。
同时,中国积极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私营企业的兴起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
很多小企业和个体经济者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就业和增长。
三、内外需平衡: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了结构性问题。
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内需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
中国加大了对国内消费的重视,推动了消费升级。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人民消费。
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措施也带动了内需的增长。
外部需求方面,中国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和投资,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同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四、创新驱动: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逐渐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鼓励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大量创新企业的涌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国正在迈向创新型国家。
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
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两极分化的历史。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制度改革和政策的调整,经济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经验的过程中,中国有时会走弯路,但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和成长。
1949年-1978年:闭关锁国的时期在成立的头几年里,中国采取了一个较为封闭的战略,这个策略旨在减少对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依赖,而是以内部自给为重点。
尽管中国在一些方面取得成就,如大规模的农业现代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但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质量不高。
这段时期的主要挑战是改变既有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模式并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政府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拟定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计划,建立了一系列国有企业,重点投资煤炭、钢铁和电力行业。
1950年代末,中国在这三个行业的总产量已经超过了1950年的总量。
在1960年代,中国受到了一系列灾害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次政治运动使中国经济陷入了混乱,并且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
1979年-1999年:改革开放的时期在197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成就的不足和政治混乱的不断加深,中国采取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寻求加入全球经济体系并吸收外来投资。
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思想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让市场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带来的历史性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不可忽视的一份子。
从1978年开始,中国在东海岸一些城市建立了几个“经济特区”,为引入外资和在这里建立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市场和财政红利。
这产生的一个结果是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并将其实践市场会计原则的手工业和家庭制企业转型为大型工业企业,并成为中国出口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在20世纪末,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遭遇了1979年政府的经济改革以及1990年代中国彻底变革经济体制中的困难航道的瓶颈条件,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经济获得了大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经济发展史摘要本文旨在回顾和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经历了多个时期的经济变革和发展。
我们将从古代开始,介绍中国的经济状况,并重点关注近代以来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通过分析过去的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
1. 古代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大约两千年前的汉朝时期,中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经济体系。
农业是当时中国经济的基础,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和劳动力。
中国还通过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在促进经济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状况逐渐发展。
在唐朝时期,经济繁荣达到了巅峰,货币制度得到改进,商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
然而,元朝和明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不稳定导致经济衰退。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和交流。
2. 近代经济改革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来自外部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现代化的重要性,并探索了改革的途径。
中国的近代经济改革始于19世纪末的清朝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
1895年,提出了自强运动的口号,鼓励推进现代化和工业化。
然而,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内外压力的影响导致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重大政治和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中国成为一个共和国。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和工业化政策。
然而,受到外部干扰和内部冲突的影响,经济改革进展缓慢,中国仍然是一个主要农业国。
3. 现代化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重点是工业化和农村集体化。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及展望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及展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也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过去的历程,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中经历了哪些变化,迎来了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又将走向何方呢?一、改革开放初期:脱离计划经济,加速市场化进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时代步入市场经济时代。
改革开放初期的重点任务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解决问题”,通过逐步取消限定企业管理范围、降低物价以及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等大力开展。
同时,逐步废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使市场的自由度不断增强,企业和个人获得更充分的市场竞争机会和经济自由。
1979年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1984年实行的“土地流转制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农村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
同时,中国还积极对外开放,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且与更多的国家开展了经济联系和合作,推动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软实力彰显中国实力1992年,中国进行了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确定了一系列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完善市场机制、拓宽对外开放和加强科技投入等,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六年以来,在颁布实施《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1986—2000年)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政策下,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经济增长率年年超过10%,投资呈几何倍数增长,同样也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中国经济走出井冈山,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尤其是此前蛰居在国内市场的中国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展露头角,其中如华为、腾讯、小米科技等,成为走向世界的重要推动者,说明中国经济软实力愈发彰显。
我国过去一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
我国过去一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
我国在过去一年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成就:
1. 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在过去一年保持了稳定增长。
尽管全球经济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中国成功应对了各种压力,并实现了适度的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超过了预期,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扶贫工作:中国在过去一年持续加大了扶贫工作的力度。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中国成功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并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水平。
这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过去一年,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太空探索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企业在全球科技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并成为创新的领导者之一。
4. 环境保护:中国在过去一年继续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减少污染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推动了全球可持续能源转型。
5. 对外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过去一年,中国与许多国家签署了重要的合作协议,扩大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领域。
这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而言,中国在过去一年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展示了国家的发展活力和全球责任担当。
这些成就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世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成长,并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它始终致力于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增长。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潜力。
一、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市场化经济,推进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
这些改革有助于中国减少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为企业提供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多的市场机会。
自此以后,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和跨国公司,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成长。
二、发展现状中国经济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期。
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放缓,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国内消费和减少过度依赖出口。
随着新的市场增长的开发,特别是在线零售领域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GDP增长持续稳定。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海洋丝绸之路的建立,中国将进一步把握作为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桥梁和协调者的机会。
目前,中国经济仍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转型的不确定性和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等。
三、未来潜力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但中国经济仍然有巨大的潜力。
根据官方数据,中国过去的30年创造了约一半的全球经济增长。
随着中国的经济趋于平稳,外商投资的持续增加、工业升级以及消费占比的增加,中国经济仍然有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将继续向西部地区和农村推广,同时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创新项目。
同时,中国政府还在积极实施一带一路计划,以进一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所有这些因素都证明,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着机遇和希望。
结语总而言之,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政府有信心和能力应对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以建立一个稳定、可持续和包容性的经济增长模式。
不断优化的政策和经济结构的改革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开拓新市场和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崛起。
过去5年经济取得的成就
过去5年经济取得的成就过去五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主要和具有指导意义的方面。
首先,中国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
过去五年,中国实现了稳中向好的经济增长,年均GDP增速超过6.5%。
这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改善生活的条件。
其次,中国深化了改革。
过去五年来,中国坚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举措。
通过降低税收负担、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程序等举措,中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此外,中国修改了外商投资法,进一步开放了经济,吸引了更多外资流入。
第三,中国加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
过去五年来,中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并推动了大规模科研项目的实施。
这使得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并成为全球新兴科技产业的领跑者之一。
第四,中国积极推进了扶贫事业。
过去五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得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项目,中国确保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五,中国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过去五年来,中国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
中国建设了大量的水源地保护区、生态恢复区和自然保护区,致力于改善大气、水和土壤质量。
这些努力有效地改善了中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态条件。
过去五年中国经济的这些成就展示了中国在经济发展、改革创新、扶贫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有效行动。
这些成功经验将继续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
同时,这些成就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样本,鼓舞了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就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进行探讨,概述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走向。
一、中国经济的过去中国经济的过去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危机和内战的时期,经济发展非常薄弱。
然而,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经济改革逐渐展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了所有经济活动,决定了资源的配置和生产计划。
此时期,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二、中国经济的现状改革开放的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的开始。
此时,中国开始引入市场经济的元素,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外资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开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局面。
中国的GDP规模排名世界第二,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此外,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例如,城乡发展差距,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等。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经济和清洁能源发展。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三、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面临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提出了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目标。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将加强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此外,中国还将加强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并在全球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然而,随着政府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经济正迎来更加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中国的经济》课件
未来将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趋势
中国经济在持续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将继续保持高速 增长,展现更强大国连续多年GDP增长率排名 世界前列,展示了强大的经济 实力。
对外贸易
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巨大,并 且贸易结构越来越多元化,吸 引了大量外资。
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经济稳 定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带 来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
中国的经济已成为全球主要力量
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其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角色,对 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的经济》PPT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介绍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和表现,包括过去四十年 的高速增长和未来的趋势。
介绍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从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 开放初期,再到现在的高速增长时期,中国经济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经济发展历程
1
1 949年至1 978年:计划经济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重点发展工业和农业,追求内部平衡和自给自足。
2
1 979年至1 995年:改革开放初期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和吸引外资,加速了经济增长。
3
1 995年至今:高速增长时期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势
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势近年来,中国经济以其快速的增长和持续的韧性引起全球瞩目。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势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走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挑战。
1. 过去发展走势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的几十年。
在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放开了经济体制,引进了市场机制。
这一政策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命运,使之从一个封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从1979年到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5%,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这一快速增长使数亿人口从贫困中脱离,提高了整体生活水平。
2. 现在的发展走势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变化。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过去几年的增长率接近6%左右。
这是由于复杂的内外部因素所导致的,包括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朝着更加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
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和开发,以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此外,中国正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政策,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
中国将绿色经济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3. 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问题,这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将加强人口政策的调整,并鼓励技术创新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同时,中国经济也将继续加强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扩大经济和贸易往来。
这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市场,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的合作和共赢。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市场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市场经济经历了许多阶段,并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一直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计划经济主要是由政府主导,通过计划来确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方向和规模。
然而,计划经济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暴露出许多弊端,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通过逐步推出市场化改革措施,如发展特区、开放沿海地区、引入外资等,为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创造了条件。
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中国经济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中的国家调控尽管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市场经济仍具有一些特殊的特点。
其中之一是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调控作用。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和法规来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并对市场行为进行一定的监管。
这种积极的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并行,以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公平。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西部大开发战略、自贸试验区、扶贫政策等,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四、外部开放与国际合作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外部开放和国际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并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历程,破除了过去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种种弊端,开始了一场谋求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四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
一、中国经济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
这个时期,中国建立了基本的市场经济制度,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积极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贸易,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
这个时期,中国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体系,推动了企业和投资自由化,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
这个时期,中国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同时,中国的消费市场也不断扩大,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二、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促进了多元化市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化的经济体系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逐渐发挥了市场体系调整的作用,同时也开始逐步放开对企业的直接管理控制,鼓励企业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竞争性。
2. 加速了重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初期,对外开放和引进技术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重要动力。
当时,许多外国企业看中中国人口众多和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不断地将技术和资金引进到中国,并帮助中国逐渐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重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3. 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地区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乡镇企业的振兴,再到乡村产业的规范化建设,这些举措都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
4. 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融合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经济成长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并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成长。
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逐渐发展为一个全球知名的制造和技术国家。
下面就详细介绍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起点。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措施,包括开放市场,引入外资,建立企业,实现市场化,并逐步放松对私营部门的限制。
这个政策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以上。
但是,改革开放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巨大社会经济差距,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也随之产生。
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施粮食主产区主导发展的战略,加大对农业投资,实行土地承包制度,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显著改善了农村的生活质量。
1990年代初期,中国进一步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实施了“硬着陆”货币政策,控制物价和贸易顺差。
这个政策导致了短期的经济下滑,但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为后来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开始主动积极地与世界互动和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一员。
这一步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00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实行更加有效的企业管制和管理制度,民企得以更快地发展和成长。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成为全球的“制造工厂”,迅速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201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新时代,这个时期被称为“新周期”。
中国经济开始关注创新和科技,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
同时,加强民生领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就。
总体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故事,它证明了市场行为的力量。
尽管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它也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并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安全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40年的跌宕起伏。
回首过去,中国经济的腾飞让人惊叹,但也不乏失败的经验。
在这个里程碑之际,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迅速提升。
1979年,中国开放了14个沿海和边境城市,允许外商进入,开放战略迅速展开。
19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实行的措施包括:分类改革,代表社会资本的新企业的建立,购买股份以及股份制企业的形成等。
1987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建立全面计划经济体制并逐步实现市场化的九五方针。
19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向更加深化的方向推进。
中央政府授权地方政府再造企业以完善改革,并在1992年正式建立股票市场,为中国经济实现更丰富资本来源奠定了基础。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快车道,保持了世界级的水平。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被认为是中国在开放方面取得的里程碑式的成就之一。
而改革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商品市场化程度显着提高的背景下,非农业部门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加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也不断深化。
2005年,中央政府开始重点推进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战略。
回顾过去的四十年,中国经济呈现出实力崛起、改革创新、对外合作的特征,不仅在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对全球也产生了影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阶段收获卓著的成就归因于国家扛起开放和创新的大旗。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更需要聚焦于创新,打造技术领先的工业生产基地,并进一步破除限制,加强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实现经济与国际接轨已易如反掌,但应更清晰明确地看到,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重提升国家科技实力的愿景正快速成为现实。
中国加大创新投入,创建全雷区的高科技产业生态体系,并在大规模展开创新驱动经济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展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978年,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这些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注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中国逐渐转向重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GDP)迅速增长,一度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并逐渐在高技术和创新领域崭露头角。
同时,改革开放还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的转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展望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增长。
首先,中国需要加强内需。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依赖外需和投资驱动,而内需的拉动力量相对较弱。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促进消费升级和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中国需要加强创新。
虽然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整体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落后。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中国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并建立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
此外,中国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也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减排措施和推动绿色发展。
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意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最后,中国还需要加强对外开放。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继续扩大开放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可以通过深化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加入更多的国际组织,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周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周期1980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掀开了人民共和国发展的新篇章。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革和发展的周期。
本文将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其中的转折点和取得的成就。
一、初期改革的起步阶段(1980-1992)在改革的最初阶段,中国政府主要以农村经济改革为重点。
1978年,中国启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并在农村地区产生了广泛的经济活力。
同时,中国还开放了一些经济特区,吸引了外资和技术的引入。
1980年代,中国经济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
这一阶段是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国有企业减少了对经济的控制,私营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
这些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二、进入高速增长期(1992-2007)1992年,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开放措施,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持续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
随着外贸的扩大和外资的引入,中国经济迅猛增长,GDP增速长期保持在两位数水平。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中国的出口也迅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中国的经济地位在世界上的提升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三、转向新经济增长模式(2008-至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包括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内需等。
这些政策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
同时,中国开始转向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强对创新和科技的重视。
中国政府推动了以高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并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渐由以出口为驱动转向以内需为主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3/4期合刊,2009-10)王小鲁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
这期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和在世界上的地位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1952年和1978年,中国人均GDP 按当时汇率计算,分别只有36美元和220美元,各自只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1.6%和2.1%。
2008年,人均GDP合3260美元,是美国的7.2%。
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世界银行及国家统计局数据,下同)。
改革前的1952-78年,中国经济保持了6.1%的较快增长率。
但由于生产率没有明显进步(而生产率进步并不都能通过GDP反映出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从5.2%下降到4.9%(麦迪森,2008),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反而拉大了。
改革以后的30年,经济增长率达到9.8%,经济总量(PPP)占世界比重升至10.9%。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成就令人瞩目。
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增长可以自然延续下去。
日本二战后的高增长仅持续了二十年,到上世纪70年代就急剧减速,90年代以来则一蹶不振,陷入长期停滞。
韩国的高增长维持了三十余年,也于90年代起进入较低增长阶段。
中国人均GDP目前仅仅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如果就此止步,那么在世界上充其量还只是个二等国家,而且很快会被其他后起国家超过。
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持续性怎样,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我们需要清醒地分析过去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和目前面临的挑战;继续改革,兴利除弊,使发展势头能保持下去。
本文下面对影响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作一个简要评述。
1.工业化和城市化同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径一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发生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即从传统农业国转向工业和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建国初期,农业占经济主体地位,工业只占GDP的17%,城市化率只有10.6%。
经过持续的工业化推进,1978年工业占GDP比重达到了44.4%;但城市化率只上升到17.9%,仍停留在城市化初期阶段。
大多数人口仍生活在传统的农业部门。
而很高的工业比重和很低的人均收入水平则说明工业效率不高,农业发展尤其迟缓,效率极低。
1978年以后的30年改革期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幅度上升至45.7%,城市人口从1.7亿扩展到6亿。
工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从一个初步工业化国家变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工业大国。
工业化和城市化从几个方面推动经济增长。
首先,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不仅创造了供给,也提供了持续扩张的有效需求,引领经济迅速发展。
其次,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生产要素从传统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的结构变迁。
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生产率得到提高,加快了经济增长。
我国过去30年中,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约在2—4个百分点之间,这主要不是来自技术进步,而是来自资源配置效应。
在这期间,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者从低效率的农业转移到效率较高的非农产业,大量资本和自然资源也投入到生产率相对高的产业部门,导致了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见王小鲁、樊纲、刘鹏,2009)。
我国的城市化过程现在还只走了一半。
要达到发达国家75%以上的城市化率,中国的城市化率还需要提高30个百分点,还有4—5亿人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这个宏大的过程将在今后的二、三十年中,成为继续引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并将全面改变中国居民的生活状况。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也还没有完成,后工业化过程还未到来。
中国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主要还是在中低技术层面,服务业发展还很滞后,以信息化为标志的后工业化发展时代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但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时期,仅意味着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并不必然意味着快速增长。
事实上许多处于这个阶段的国家,发展停滞,增长缓慢;说明增长还需要其他条件,尤其重要的是制度环境。
在中国过去的30年中,向市场经济有序转轨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未来这样的条件是否继续存在,还有待分析。
2. 适度的高储蓄和高投资按照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说法,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过程的核心问题在于怎样将其国民储蓄率提高到12%至15%,使资本形成能够加速进行(Lewis, 1954)。
在亚洲,这样的条件天然存在于国民生活习惯之中。
在中国,储蓄率(总储蓄占GDP比重)从1952年的21%上升到1978年的38%,到2008年更升至51%。
在如此高的储蓄率之下,资本积累速度是空前的。
高储蓄是高增长的一个条件。
但并非储蓄率越高,投资就越多,增长就越快。
过高的投资率使生产能力过快膨胀。
而如果没有消费的同步增长来吸收新增供给,就会造成产能过剩,对继续投资产生抑制作用,使投资低于储蓄,表现为内需不足。
经济将被迫越来越依赖出口扩张来平衡总需求和总供给。
这个问题,过去十年左右在我国已变得日益严重,消费占GDP 比重从60%下降到49%,净出口则从GDP的2%上升到9%。
直到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市场萎缩,严重打击了中国的出口产业,带来了总需求不足的爆发。
目前我国的储蓄率已高过了合理范围,成为一个突出的不利因素。
即使没有世界经济危机,也到了必须通过推进收入分配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降低储蓄率,保证合理的消费率的时候。
如果经过若干年调整,能使消费率回升到60%以上,居民消费比重从目前的35%回升到45%—50%,未来的经济持续增长才能有一个较可靠的基础。
高储蓄是居民着眼于未来而对当前消费的牺牲。
但导致储蓄率不断攀升还有其他原因。
那就是不完善的财税、社保和公共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劳动收入增长滞后于非劳动收入,使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不完善的财税体系助长了这一趋势。
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作用下,就促进了储蓄率的提高。
同时,社会保障不完善,医疗、教育服务和低租金住房等公共品提供不足,而医疗、教育费用和房价则直线上升,增加了居民负担和未来不确定性,迫使居民压缩日常消费、增加储蓄。
最近几年,社会保障和服务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但还需要继续推进这些方面的制度改革与完善,才能改变消费率过低的状况。
3. 劳动力与人力资本人均收入水平低,是经济不发达的表现。
但充裕的劳动力供给和低工资水平,特别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也导致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发展。
劳动力供过于求,压抑了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使其在长时期内不能随经济发展而同步增长。
这是典型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描述的状况(Lewis, 1954)。
工资低增长一方面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了比较优势,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日益明显地抑制了国内消费增长,带来了内需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自然增长放慢,以及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流入城市,未来劳动力转移可能趋缓。
但应当看到农村劳动者总量还有接近5亿人,中国还没有进入劳动力短缺的阶段。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时代还没有结束。
劳动力供给趋缓,客观上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劳动力市场供求更加平衡,工资水平可能随经济增长而较快提高。
这有助于改善消费,启动内需;同时也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发展提供条件。
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应循序渐进,并主要基于市场调节。
如果试图靠政府的力量大规模推动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劳动密集产业,将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我国总体而言教育普及程度好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使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重要贡献因素。
据估算,改革期间人力资本增长(包括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9个百分点(见王小鲁等,2009)。
剔除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后,教育对增长的净贡献应在2—3个百分点之间。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技术密集度逐渐提高,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对非熟练劳动力需求则逐渐下降。
而目前的职业教育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变化,需要继续大力改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促进人力资本提高,以逐步替代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的贡献。
4. 基础设施条件和宏观经济稳定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改革期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幅度很大,有效消除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从宏观层面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
特别在过去10年左右,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如铁路里程从6.6万公里扩展到7.9万公里,公路里程从128万公里增长到373万公里,等等,其对增长的贡献升至2.5个百分点(王小鲁等,2009)。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设施条件仍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将继续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宏观经济稳定在改革期间对增长的保障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改革前30年,经济至少经历过三次大起大落,增长率的最大落差在21.3%和-27.3%之间,对增长和效率的负面影响很大。
改革期间,最大波幅收窄到15.2%和3.8%,通货膨胀近年来也基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稳定性显著改善。
经济所以能保持稳定发展,除了减少错误的政治和经济决策对经济的影响,也得益于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改善和政治、社会稳定。
未来,社会稳定和理性的宏观管理,仍是保障增长的不可缺少条件。
5. 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好的政治体制上述这些发展条件,大部分在改革前已经具备。
但改革前近30年并没有取得堪与后30年改革期间相比的经济成就。
改革前的经济的确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包括摆脱了半殖民地经济的地位,改变了资源分配极度不均状况,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实现了独立自主发展,搞出了两弹一星等等。
但长期没有解决农村贫困问题;1978年还有2.5亿农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
尽管经济增长率达到6.1%,但效率很低,浪费严重,大多数工业产品停留在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时的模式,二十多年没有更新换代。
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没有缩小,许多方面还在扩大。
生活必需品匮乏,只能严格限量供应。
1978年,全国人均一年只有9公斤猪牛羊肉(带骨,折净肉一天15克);5.5公斤油料作物(合不到2公斤食用油),319公斤原粮(未扣除工业用粮、饲料粮、种籽粮等)。
此外,计划体制最大的弊病还在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使决策者个人的错误可能导致全民族的灾难。
“大跃进”和“文化革命”就是突出例证。
改革期间,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2008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提高了26%,肉类消费接近原来的五倍,食用油五倍以上,水产品七倍,牛奶、水果二十多倍。
人均住房面积从7、8平米扩大到30平米,是原来的四倍。
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下降到4000万(按原来的不变价格贫困线标准是1400万人)。
经济高速增长切实改善了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尽管半世纪前中国人均收入极低,但经济总量(GDP)在1960年还排在世界第五位。
但到1978年,已经先后被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巴西超过,降至第十位。
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连续超越巴西、俄、意、加、法、英、德,于2008年升到第三位,并将在未来两三年内超过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