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
《红旗谱》的读后感(通用5篇)
![《红旗谱》的读后感(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d3e93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5.png)
《红旗谱》的〔通用5篇〕《红旗谱》的〔通用5篇〕《红旗谱》的1《红旗谱》这本书,说实话,读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因为按照个人兴趣来说,我平时不爱读这类的书籍,要是读的话也是强迫性的读一些,又因为这本书读的真的不是很完好,很清楚。
所以,在周末的时候在网上找了《红旗谱》的电影来看了一下。
看完这部《红旗谱》的电影,感觉关于这本书的一些小小的琐碎的记忆就统统的都被串联在了一起,可以理清了这本书的脉络,形象的理解到这部作品它终究讲的是什么内容,通过这个过程,引发了我的一点小小的考虑,在理解文章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篇目的时候,假如不是很懂,就可以借助一切别的方式,来帮助你来理解这些篇目或者文章。
我觉的这个方法真的很有帮助,这也提醒我们在一种方法行不通的时候可以换个思维方式来想一下,这样就能让问题很容易的被解答。
在还没接触过这本《红旗谱》的时候,觉得这本书肯定特别的无聊,讲的很老很老的一些事,记得当时学校的音乐厅还有南开大学关于《红旗谱》的巡演,同学们都去了,而我因为一些事情没有去成,当时还在自我抚慰的说,没有什么好看的,不去就不去了,因为我真的不喜欢这样的一些类型的话剧,所以也就心安理得的没有去,但是,等到该写作业的时候就懊悔了,因为真的不知道怎样把这些小片段串联起来,只能自己找电影来看,做重复性的事情。
所以,通过这件事情,也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要只顾及自己的兴趣,要广泛涉猎知识,这样才能在用的时候为我所用。
不至于像个无头的苍蝇一样,不知从何下手,好了,好似有点跑题了,该步入正轨了。
《红旗谱》这部书主要讲了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的变迁,深入的描绘了中国农民在民主____中寻找解放道路的的曲折历程。
其中,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冯兰池斗争结果却家破人亡。
朱老明最后也是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和严志和作为新的____农民代表,他们汲取了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____,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
新时代红旗谱优秀读后感
![新时代红旗谱优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605194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4.png)
新时代红旗谱优秀读后感新时代红旗谱优秀读后感篇1《红旗谱》,这是我国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由于是一次读完作品,所以明显仓促,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但仍然花费了许多时间。
《红旗谱》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解放。
捧着书籍,我的眼前浮现出__时期冀中平原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其中有舍身护钟的朱老巩,饱经坎坷、有勇有谋的朱老忠,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的严志和,坚定沉着、善于斗争的贾湘农,以及充满斗争精神的大贵二贵、运涛江涛,心向革命的春兰等等……从小说中,除了看到“革命”,“土地”,“共产党”,“民主”,“斗争”等字眼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朋友间的关怀,以及自然环境、家乡情怀对个人的影响。
当然,也不可否认,“革命”、“斗争”等都是反应作者梁斌思想的集中体现。
酱色的脸,脸上的纹路,蓝粗布这些都是很清晰的农家印象。
“家”,这个题材,无论是在梁斌的这本小说,还是在现代的很多电视剧、电影等,都有着何其强大的感染力,彷佛成了像“笑脸”那样的世界永恒的主题。
在小说中,无论是严家还是朱家这两个小说中核心家庭的温暖;无论是朱老巩的死还是严老祥的下关东这些“离家”的情节;还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他们不想离开宝地”,但为了去看运涛,土地还是变卖了……这些情节都强烈地表现出“家”的凝聚力。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5d2ade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63.png)
《红旗谱》读后感从《红旗谱》中我们领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当珍惜。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准备的《红旗谱》读后感,仅供参考!《红旗谱》读后感篇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清澈响亮的歌声放佛回荡在耳际;“出水才看一脚泥”,憨厚老实的朱老忠形象依稀浮现眼前。
畅游在红色书籍《红旗谱》的字里行间,思绪飘回那动荡不安的年代。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
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7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
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
25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
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
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爱恨分明,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生动的展现了北方农民的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
朱老忠,那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出水才看两脚泥的坚韧,不得不令人钦佩。
但几次斗争的失败,也不得不引人深思。
只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党的带领,才会取得斗争的胜利,真正的使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
现在,我们生活在物质富裕的年代,但精神食量却见一般。
没有书籍的年代,是贫瘠的。
没有书籍的思想,是无知的。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多读红色经典,常读红色经典,了解历史,了解党。
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学习,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个性,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珍惜。
紧紧拥护在党的周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红旗谱》读后感篇二《红旗谱》,这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红旗谱读书心得_红旗谱读书笔记5篇
![红旗谱读书心得_红旗谱读书笔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0227d30029bd64793e2c44.png)
红旗谱读书心得_红旗谱读书笔记5篇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修养,争取把品格不断地提高,把觉悟不断地提升,进入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
下面是精心为大家精心精选的红旗谱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精选红旗谱读书心得 (一)《红旗谱》,这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由于是一次读完作品,所以明显仓促,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但仍然花费了许多时间。
《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解放。
捧着书籍,我的眼前浮现出大革命时期冀中平原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其中有舍身护钟的朱老巩,饱经坎坷、有勇有谋的朱老忠,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的严志和,坚定沉着、善于斗争的贾湘农,以及充满斗争精神的大贵二贵、运涛江涛,心向革命的春兰等等……从小说中,除了看到”革命”,”土地”,”共产党”,”民主”,”斗争”等字眼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朋友间的关怀,以及自然环境、家乡情怀对个人的影响。
当然,也不可否认,”革命”、”斗争”等都是反应作者梁斌思想的集中体现。
酱色的脸,脸上的纹路,蓝粗布这些都是很清晰的农家印象。
《红旗谱》读书心得优秀范文文档5篇
![《红旗谱》读书心得优秀范文文档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a3272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1.png)
《红旗谱》读书心得优秀范文文档5篇《红旗谱》读书心得篇1梁斌的《红旗谱》讲述了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展现出几代人誓死与黑暗社会抗争的坚强不屈、英勇无畏,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红旗谱》再现了那个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的危急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农民真实而又复杂的各种形象。
有舍身独挡恶霸的朱老巩,执刀仗义相助的严老祥;有狠心手辣、贪得无厌的冯老兰,附炎趋势、好管闲事的严老尚;有沉着历练的朱老忠;有憨厚淳朴的严志和;有变换花样剥削压榨农民的“新型刽子手”冯贵堂;有欺软怕硬、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有为北伐入狱的严运涛;有被抓强迫当兵的朱大贵;有后继哥哥道路的严江涛;有出身地主门庭的革命青年张嘉庆;有热情奔放、忠于革命的农村姑娘春兰;有积极向上、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严萍;有糊里糊涂的朱老星;有庄稼正义的“乐天派”伍老拨;有狭隘孤僻的老驴头;有封建顽固的老套子……从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方式,可以明显看得出一代比一代进步。
朱老巩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
朱老明他们采取所谓对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这注定要失败的,就像冯贵堂说的:“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盐儿。
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们那几亩地蘸完了!”到了朱老忠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就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这说明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身。
小说开头加写了楔子,回忆了三十年前发生在锁井镇上的“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对塑造朱老忠这个人物来说起到了不错的作用,这样就把朱老忠从小就放进强烈的阶级冲突的环境中。
写他父亲朱老巩和冯老兰冲突,不久吐血身亡;写他姐姐被人_,然后又写她怀着不共戴天之仇逃走,到北京当小工,在__学织毯子,他想到:这一条线一条线的,织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攒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
在此之后,朱老忠参加反割头税运动,给二师学生送粮,到思罗医院营救张嘉庆,充分表现了他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叛逆性格。
中外名著《红旗谱》读后感五篇范文
![中外名著《红旗谱》读后感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3acd855acfa1c7ab00cc6a.png)
中外名著《红旗谱》读后感五篇范文中外名著:《红旗谱》读后感一它在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以及革命获得重大的成就。
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家破人亡;朱老忠、严志和则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运涛、江涛、大贵等青年农民是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我认为这部话剧的成功之处一方面在于它所发生的特殊年代以及它所反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在于它非常成功的人物塑造艺术。
话剧以朱老忠为主要人物,塑造了他非常高尚的形象,他的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已为人的高尚美德让我们窥见了朱老忠闪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高洁心灵,他对理想无限地执着追求和对党无限忠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明智,他强烈的阶级爱憎情感和有勇有谋、既坚且韧的斗争精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格的忠贞,他不愧是中国农民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变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话剧塑造了许多同样成功的人物形象,如不惧恶霸的朱老巩,憨厚淳朴的严志和,热情奔放、追求自由解放的农村姑娘春兰,为北伐入狱的严运涛,狠心手辣、贪得无厌的冯兰池,附炎趋势、欺上瞒下的严老尚,阿谀奉承、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
各个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作者向我们深刻地展示了话剧中人物描写的魅力。
在话剧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清澈响亮的歌声放佛回荡在耳际;“出水才看一脚泥”的话语时常在话剧中响起,它们反映了农村人民为了争取自己利益不懈奋斗的决心以及他们不愿向地主阶级低头的顽强品质。
期间,以朱老忠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地主冯兰池的精彩情节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民的气节与不屈的精神,更让我们看到了农民追求解放与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
面对着势力强大的地主冯兰池,朱老忠并没有畏惧,而是号召全村人民共同努力,为追求自己的解放自由而奋斗。
《红旗谱》优秀读后感(5篇)
![《红旗谱》优秀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c5502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2.png)
《红旗谱》优秀读后感(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一起看看《红旗谱》优秀读后感怎么写吧!下面给大家分享《红旗谱》优秀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红旗谱》优秀读后感篇一《红旗谱》,这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由于是一次读完作品,所以明显仓促,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但仍然花费了许多时间。
《红旗谱》经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异常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86。
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三代农民的不一样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了一个真理:仅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解放。
捧着书籍,我的眼前浮现出大革命时期冀中平原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其中有舍身护钟的朱老巩,饱经坎坷、有勇有谋的朱老忠,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的严志和,坚定沉着、善于斗争的贾湘农,以及充满斗争精神的大贵二贵、运涛江涛,心向革命的春兰等等…从小说中,除了看到“革命”,“土地”,“共产党”,“民主”,“斗争”等字眼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朋友间的关怀,以及自然环境、家乡情怀对个人的影响。
当然,也不可否认,“革命”、“斗争”等都是反应作者梁斌思想的集中体现。
《红旗谱》读后感和读书心得感想
![《红旗谱》读后感和读书心得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e6f976e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1.png)
《红旗谱》读后感和读书心得感想《红旗谱》读后感和读书心得感想(精选篇1)《红旗谱》作为红色经典,以成功塑造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农民英雄典型朱老忠,成为一般读者研究关注的焦点。
然而跳出革命文学的研究视角,而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红旗谱》虽说仍然是男权话语的维护者,但是它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已经体现出女性主义意识,而其中春兰这个形象最具典型性。
她可以说是传统意识和女性意识的矛盾结合体,是处在女性意识逐渐战胜传统意识的转型期的妇女形象。
春兰出身于女性意识最受压抑的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
当时的中国才刚刚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解放出来,人们所受的封建礼教思想仍然是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
我们可以看到春兰自小受到的教育仍然是封建式的。
她所受到的压迫不只是来自地主阶级,同时也来自农民阶级的其他成员。
首先她和运涛之间可以说是完全纯洁的恋爱,而只是因为他们独自在瓜棚下聊天,却被她爹追着打,甚至想把她活活饿死,之后还遭到全村人的议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阶级中大多数人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帮凶,去压迫小部分思想比较进步的人。
另外和大多数农村女孩子一样,春兰没上学,不识字。
她和运涛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是自由恋爱,没什么好羞耻的。
但是在她和运涛在瓜棚下约会――如果可以算作约会的话――被他爹追赶时,她对挨打并没有表示反抗,却是说:“爹,家去打我吧,叫人们看着像玩猴儿似的,多不好!”在她对于封建礼教仍然是遵循的,并且这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因为在当时,封建礼教很多旧俗已经废除,至少是受到挑战,但春兰并没有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的荼毒,而是深陷其害而不自知。
虽然春兰仍然是具有深刻意识的女性,然而由于革命的契机,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而女性在革命中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女性意识也有所苏醒。
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争取使自己在革命中成为与男性拥有平等地位,平等力量的一部分。
红旗谱观后感[五篇]
![红旗谱观后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27801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3.png)
红旗谱观后感[五篇]第一篇:红旗谱观后感为了写这个,我去看了红旗谱的故事简介。
对故事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学校的红旗谱着重在讲反割头税这个事件。
印象最深的场景是贾湘农振臂一呼,大家一起响应反抗冯兰池这一幕。
主要是采取了慢动作的方法,很有创意。
就像电影的满镜头一样,效果很好,很好的表达了群众们愤慨的心情以及与地主斗争的决心。
唯一有些美中不足的是贾湘农太柔弱了一点,显得号召力不足,或许表演时情绪应该更高昂一些。
此外,觉得结尾胜利有点突兀,显得太过简单了一点。
但是整部剧还是很好的。
虽然红旗谱的主角是朱老忠,但是贾湘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可以说因为他剧中所有人物的命运都有很大的转变。
是他号召群众团结起来进行斗争,也是因为他,运涛加入革命军,后来江涛投身革命。
是他给在困苦中的人们指明了道路。
正是他撒下了革命的火种。
我觉得贾湘农就像是我们思政专业的先行者,实践家。
我们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呢?就是为了了解人的思维发展,并结合人们思维发展特点,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了解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
而要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显然,不深入人民的生活,不关注现实社会,埋首故纸堆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
贾湘农作为一名地下党员,以教书先生的名义深入农村生活,把宣传革命与群众最为迫切的需要联系起来,鼓励群众为之斗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可见这对我们思政人工作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二篇:《红旗谱》观后感《红旗谱》观后感梁斌的《红旗谱》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这部话剧深刻地表现了农民阶级的不屈精神以及他们为争取自己权利而努力奋斗的激情,同时这部话剧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解放。
它在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以及革命获得重大的成就。
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家破人亡;朱老忠、严志和则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运涛、江涛、大贵等青年农民是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精选红旗谱读后感600字5篇
![精选红旗谱读后感600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16dc069e3143323868935d.png)
精选红旗谱读后感600字5篇红旗谱观后感(一):观看了《红旗谱》,个人觉得,梁斌确实写得不错。
抛开意识形态的东西,这个做平还是很有叫人思索的东西的。
这个电影给人一个感觉是,很多富人的财富,原先从来都来的是血淋淋的,从他们的每一个毛孔上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电影中的冯兰池,霸占公地,逼死朱老巩和他的女儿,就是如此。
再一个,那就是为富不仁者,终究不会有好的结果。
冯兰池看到长大的虎子,即朱老忠回来后,估计他的心里也是凛然一激灵的。
于是世仇就继续在演绎了。
朱老忠的黜退菜看两脚泥,说到底,就是永不饶恕。
呵呵,这个估计是富人们最为害怕的吧?不是说所有的富人都该心神不宁,而是说,像冯兰池那样的,就就应永无宁日,让别人宛如噩梦一般跟随着他,直到有一天,让他彻底崩溃电影里面,贾相农开导朱老忠,叫子孙做官,未必是有用的道路,因为官事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贾湘农还说,不除掉贪官污吏是不行的,不消灭土豪劣绅是不行的只有除掉他们,穷人才会有好日子过。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贾湘农帮着,把朱严两家的后人引上了革命的道路。
贾湘农为代表的共产党最终胜利了,这个胜利来之不易,来自于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极力支持。
电影和小说的结尾好像不太一样,我记得小说结尾在保二师学潮,电影结尾是大闹县政府,把收税的冯兰池弄得崩溃了,大家很高兴。
在陈忠实的《白鹿原》里面,似乎也有一节交农事件,也是因为税太重,农民不愿意种地了,拿着工具往县府衙扔,轰轰烈烈的。
劳动人民力量大,动作起来很可怕。
呵呵。
人们一路走来的步履,的确艰难不容易。
也有一个真理蕴含在《红旗谱》中:那里有压迫,那里有反抗红旗谱观后感(二):个星期五是同学们最盼望的日子。
为什么呢?因为那一天下午,老师会给我们读《红旗谱》。
老师抑扬顿挫地读着,我们静心地听着。
此时,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
在潜移默化地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我们深受教育。
这是一本充满着革命色彩的书籍,一本经典的红色书籍。
作者梁斌沤心沥血,创作出《红旗谱》这一经典之作。
《红旗谱》读后感优秀7篇
![《红旗谱》读后感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3d0b5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0e.png)
《红旗谱》读后感优秀7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红旗谱》读后感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红旗谱》电影的观后感范文字篇一《红旗谱》的主要内容写了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的变迁,深刻地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其中,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却家破人亡。
朱老明三告冯老蓝,可后来却以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与严志和则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
运涛、江涛、大贵等一些青年农民在共产党的培育下成长起来,成为了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也在斗争中逐渐成为了无产阶级战士。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清澈响亮的歌声放佛回荡在耳际;“出水才看一脚泥”,憨厚老实的朱老忠形象依稀浮现眼前。
畅游在红色书籍《红旗谱》的字里行间,思绪飘回那动荡不安的年代。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
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8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
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
25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
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
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红旗谱》读后感篇二《红旗谱》,这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2023年《红旗谱》读后感6篇
![2023年《红旗谱》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198f6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d.png)
2023年《红旗谱》读后感6篇《红旗谱》读后感篇1今年暑假这一段时间里,妈妈为我买了一本《红旗谱》的书,说对我很有益,有空的话就看看。
当时我把妈妈的话当作耳旁风,一句话也没听进去。
后来,我终于也不想扫妈妈的兴,就看了起来,谁知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红旗谱》的主要内容写了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的变迁,深刻地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其中,里面的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却家破人亡。
朱老明三告冯老蓝,可后来却以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与严志和则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
运涛、江涛、大贵等一些青年农民在共产党的培育下成长起来,成为了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也在斗争中逐渐成为了无产阶级战士。
看完了《红旗谱》这本书以后,我感慨万千,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经历了多少沧桑啊。
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建立了新中国,并使国家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中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我们要永远牢记这段难忘的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为祖国更辉煌的明天而努力!《红旗谱》读后感篇2读完《红旗谱》总共花了一天大约整整十四小时,不算快,但由于是一次读完,所以明显仓促。
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然亦必有影响。
所以下文的许多是非,都全属个人的主观意见,写之前也只看过极少的评论它的书。
对观点的正确与否,不敢自信,聊资一说而。
想分几点来说说我对《红旗谱》的看法:第一、有关内容主题方面。
首先在主题定位上,大都认为是为“中国的革命”立下“英雄的谱系”,这一说法我认为有人为自作之嫌。
小说描绘的诚然是北方农村乃至城市革命运动的代代兴起,但明显并不是很有代表性。
首先就说北民的粗犷显与南方不同,而革命之星火实起于南方,而北方受五?四影响又好于南方,教育发达亦胜之,故小说里才有运涛,江涛很容易就上学的条件,此条件在南方农村并不具备。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aea56c8daef5ef7ba0d3c71.png)
红旗谱读后感导读:本文是关于红旗谱读后感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篇一:《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这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由于是一次读完作品,所以明显仓促,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但仍然花费了许多时间。
《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解放。
捧着书籍,我的眼前浮现出大革命时期冀中平原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其中有舍身护钟的朱老巩,饱经坎坷、有勇有谋的朱老忠,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的严志和,坚定沉着、善于斗争的贾湘农,以及充满斗争精神的大贵二贵、运涛江涛,心向革命的春兰等等……从小说中,除了看到“革命”,“土地”,“共产党”,“民主”,“斗争”等字眼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朋友间的关怀,以及自然环境、家乡情怀对个人的影响。
当然,也不可否认,“革命”、“斗争”等都是反应作者梁斌思想的集中体现。
酱色的脸,脸上的纹路,蓝粗布这些都是很清晰的农家印象。
“家”,这个题材,无论是在梁斌的这本小说,还是在现代的很多电视剧、电影等,都有着何其强大的感染力,彷佛成了像“笑脸”那样的世界永恒的主题。
《红旗谱》读后感和读书心得感想
![《红旗谱》读后感和读书心得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8110f3f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b.png)
《红旗谱》读后感和读书心得感想《红旗谱》读后感和读书心得感想(精选篇1)《红旗谱》作为红色经典,以成功塑造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农民英雄典型朱老忠,成为一般读者研究关注的焦点。
然而跳出革命文学的研究视角,而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红旗谱》虽说仍然是男权话语的维护者,但是它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已经体现出女性主义意识,而其中春兰这个形象最具典型性。
她可以说是传统意识和女性意识的矛盾结合体,是处在女性意识逐渐战胜传统意识的转型期的妇女形象。
春兰出身于女性意识最受压抑的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
当时的中国才刚刚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解放出来,人们所受的封建礼教思想仍然是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
我们可以看到春兰自小受到的教育仍然是封建式的。
她所受到的压迫不只是来自地主阶级,同时也来自农民阶级的其他成员。
首先她和运涛之间可以说是完全纯洁的恋爱,而只是因为他们独自在瓜棚下聊天,却被她爹追着打,甚至想把她活活饿死,之后还遭到全村人的议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阶级中大多数人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帮凶,去压迫小部分思想比较进步的人。
另外和大多数农村女孩子一样,春兰没上学,不识字。
她和运涛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是自由恋爱,没什么好羞耻的。
但是在她和运涛在瓜棚下约会――如果可以算作约会的话――被他爹追赶时,她对挨打并没有表示反抗,却是说:“爹,家去打我吧,叫人们看着像玩猴儿似的,多不好!”在她对于封建礼教仍然是遵循的,并且这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因为在当时,封建礼教很多旧俗已经废除,至少是受到挑战,但春兰并没有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的荼毒,而是深陷其害而不自知。
虽然春兰仍然是具有深刻意识的女性,然而由于革命的契机,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而女性在革命中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女性意识也有所苏醒。
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争取使自己在革命中成为与男性拥有平等地位,平等力量的一部分。
《红旗谱》读后感(精选7篇)
![《红旗谱》读后感(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5a633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5.png)
《红旗谱》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旗谱》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旗谱》读后感1《红旗谱》作为红色经典,以成功塑造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农民英雄典型朱老忠,成为一般读者研究关注的焦点。
然而跳出革命文学的研究视角,而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红旗谱》虽说仍然是男权话语的维护者,但是它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已经体现出女性主义意识,而其中春兰这个形象最具典型性。
她可以说是传统意识和女性意识的矛盾结合体,是处在女性意识逐渐战胜传统意识的转型期的妇女形象。
春兰出身于女性意识最受压抑的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
当时的中国才刚刚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解放出来,人们所受的封建礼教思想仍然是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
我们可以看到春兰自小受到的教育仍然是封建式的。
她所受到的压迫不只是来自地主阶级,同时也来自农民阶级的其他成员。
首先她和运涛之间可以说是完全纯洁的恋爱,而只是因为他们独自在瓜棚下聊天,却被她爹追着打,甚至想把她活活饿死,之后还遭到全村人的议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阶级中大多数人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帮凶,去压迫小部分思想比较进步的人。
另外和大多数农村女孩子一样,春兰没上学,不识字。
她和运涛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是自由恋爱,没什么好羞耻的。
但是在她和运涛在瓜棚下约会,如果可以算作约会的话。
被他爹追赶时,她对挨打并没有表示反抗,却是说:“爹,家去打我吧,叫人们看着像玩猴儿似的,多不好!”在她对于封建礼教仍然是遵循的,并且这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因为在当时,封建礼教很多旧俗已经废除,至少是受到挑战,但春兰并没有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的荼毒,而是深陷其害而不自知。
虽然春兰仍然是具有深刻意识的女性,然而由于革命的契机,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而女性在革命中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女性意识也有所苏醒。
《红旗谱》读书心得范文5篇
![《红旗谱》读书心得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3007199ec3d5bbfc0a7410.png)
《红旗谱》读书心得范文5篇《红旗谱》是梁斌创作的一部三卷本长篇小说,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
下面由WTT 来给大家分享《红旗谱》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红旗谱》读书心得1《红旗谱》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在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三代农民和地主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事为中心,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
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变迁,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小说阐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过上好日子。
捧着书籍,我的眼前浮现出大革命时期冀中平原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舍身护钟的朱老巩、沉着冷静朱老忠,忠厚老实的严志和,运涛江涛,向往革命的春兰……《红旗谱》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与平凡琐碎的农村生活交织在一起,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农民英雄朱老忠。
他是一个融合了民族魂魄,时代精神和反抗性格的农民英雄,不但具有旧时代农民起义英雄的叛逆血液、正义豪气,还吸纳了新时代无产阶级的先进理论和斗争精神,是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成熟起来的农民英雄。
他对待阶级兄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把阶级利益放在首位。
这种远见卓识,坚忍不拔的品格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朱老忠善于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的局限性,乐于接受革命理论,坚信革命真理,而不是保守自闭。
在反割头税的斗争中,他喊出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要打倒冯兰池是万万不能的。
”朱老忠吸取前辈们的斗争失败的教训,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升了革命的觉悟。
他放下镰刀,走出田野,手拿武器,适应了火热的战争生活他们用激愤将敌人打得跪地求饶,用他们的热血换来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
每一个英雄形象,并非都是凭空捏造的,他们都是经过革命的熔炉打造出来的的。
朱老忠也不例外。
在他15岁的时候,远走他乡,身在异地,牢记仇恨。
几十年以后,他返回故乡,重新与冯兰池针锋相对。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500字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af33b3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6.png)
【导语】《红旗谱》经过在*失败前后⼗年⾰命⽃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和⼀家地主两代⼈的尖锐⽭盾⽃争,以“反割头税”为中⼼事件,⽣动地展⽰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争和⾰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的成就。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忧考读后感频道!【篇⼀】《红旗谱》读后感范⽂500字 《红旗谱》,这是我国作家梁斌先⽣所写的⼀部具有⼴泛影响的长篇⼩说。
由于是⼀次读完作品,所以明显仓促,何况本⾝对这类⼩说带⼀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但仍然花费了许多时间。
《红旗谱》⽣动地展⽰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争和⾰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的成就。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忠的形象。
朱⽼忠是闪烁着夺⽬光彩的“这⼀个”,是长篇⼩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彩的冀中平原深⼴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部反映北⽅农民⾰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三代农民的不同⽃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这部长篇⼩说阐明了⼀个真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命⽃争才能取得胜利,⼈民才能彻底翻⾝解放。
捧着书籍,我的眼前浮现出*时期冀中平原如⽕如荼的农民⾰命运动。
⼀个个鲜活的⽣命跃然纸上,其中有舍⾝护钟的朱⽼巩,饱经坎坷、有勇有谋的朱⽼忠,⼼地善良、忠厚⽼实的严志和,坚定沉着、善于⽃争的贾湘农,以及充满⽃争精神的⼤贵⼆贵、运涛江涛,⼼向⾰命的春兰等等…… 从⼩说中,除了看到“⾰命”,“⼟地”,“共产党”,“民主”,“⽃争”等字眼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朋友间的关怀,以及⾃然环境、家乡情怀对个⼈的影响。
当然,也不可否认,“⾰命”、“⽃争”等都是反应作者梁斌思想的集中体现。
酱⾊的脸,脸上的纹路,蓝粗布这些都是很清晰的农家印象。
“家”,这个题材,⽆论是在梁斌的这本⼩说,还是在现代的很多电视剧、电影等,都有着何其强⼤的感染⼒,彷佛成了像“笑脸”那样的世界永恒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旗谱》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红旗谱》读书心得范文一书中朱老忠带着儿子重建家园,并且细心翼翼,心惊胆战,因为恶霸冯兰驰亡他之心不死。
严志和的儿子运涛在上城打短工的时候认识了贾教师,从那里开始,运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贾教师说:“就是封建势力、军阀政客们,不能推动社会前进,只能是社会的蟊贼。
受苦的人们,工人和农民,就要起来杀他们,自我起来解放自我。
明白吗?”在这个故事里,我认为春兰是一个人格十分鲜明的人物,她代表了那时具有必须先进性的妇女,勇敢的去寻求自我的感情,是自由恋爱的先锋人物。
春兰这个农村女孩,性格开朗、泼辣、热情,热爱劳动,要求提高。
运涛走上革命的道路,她也受到了影响,尽管挨了父亲一顿毒打,她始终钟情于运涛,对革命的信心毫不动摇。
春兰与运涛的相爱,在当时的农村社会里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她甘愿冒着父亲的毒打,顶住村民的指手画脚妄加非议,向封建世俗礼教发起了挑战。
尽管她的生活周围是黑暗的、碰壁的,但她始终是提高的、幸福的。
在小说中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十分深刻,运涛教春兰写革命两个字,之后运涛之后去了南方,去参加了真正的抗战,春兰思念他,便在自我衣服上绣上革命两个字,鼓励自我。
那时的南方在斗争上确实比北方有必须的先进性,运涛是一个真正的党员,在国共合作时期参加了国民党,却在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被国民党逮捕。
江涛考上了保定第二师范,继他的哥哥之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教师依然是贾教师,在运涛被捕之后,愈加坚定了走革命这条道路,因为仅有抗战胜利,他的哥哥才能获得自由。
就像他自我所说的,“当然不算完!反革命在武汉大屠杀以后的日子,毛泽东同志带领革命的士兵、工人和农民举行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朱德同志带领南昌起义的部队转战湖南。
他们在井冈山上会师了,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工农红军,建设了革命的根据地。
今后要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叫无地少地的农民们都有田种!”当时在官僚阶级以及地主阶级的压迫下,人民的生活愈加艰难,而割头税成了农民爆发反抗的导火索,江涛在贾湘农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如何开展宣传,如何组织队伍,如何开始这个广泛的群众活动。
那是因为他深知农民生活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
不仅仅要反割头税,更是在第二师范学校掀起了轩然大波。
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在天地间,应当做一番有益于人类的事业。
”小说虽是虚构,却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看着,我想:是不是当时的人民真的都有一种想创一片新天地的新思潮?从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方式,能够明显看出一代比一代提高。
朱老巩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
朱老明他们采取所谓对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这注定要失败的,就像冯贵堂说的: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盐儿。
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们那几亩地蘸完了!到了朱老忠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这说明中国农民仅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我。
这也说明了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劳动人民同时也是智慧的。
在不断的斗争中,不断成长,不断壮大。
《红旗谱》的表现对象是从晚清到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民。
梁斌在表现农民的革命性时清醒地意识到农民与生俱来的乡土特性。
同时,《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小说以锁井镇村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并提炼故事情节,结构虽然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用的经过人物的行动,异常是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但又适当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经过静态的叙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工笔细描,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对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的描摹,使作品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
《红旗谱》这本书流传至今,并不仅仅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精神,那个时代的人物,作者独特的角度和笔法,更是因为这本书会让我们沉思,即使在这浮躁的时代,也能让我们发现,在前方还有这样一群人......《红旗谱》读书心得范文二《红旗谱》是梁斌1953年开始创作的一部三卷本长篇小说,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了强烈反应,并被多次改编为话剧,电影。
《红旗谱》讲述了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再现了那个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的危急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农民真实而又复杂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作品经过三代农民的不一样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力图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的曲折历史。
这部历史的展开,立足于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斗争,反映了冀中农民运动的风貌,同时他们又与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秋收起义等遥相呼应。
这样,冀中平原的风云,不仅仅成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革命的写照,并且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经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其中有沉着历练的朱老忠,贪得无厌的冯老兰;有执刀仗义相助的严老祥;有糊里糊涂的朱老星;有庄稼正义的“乐天派”伍老拨;有狭隘孤僻的老驴头;有封建顽固的老套子有变换花样剥削压榨农民的“新型刽子手”冯贵堂;有狠心手辣、贪得无厌的冯老兰;有憨厚淳朴的严志和;有欺软怕硬、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有为北伐入狱的严运涛;有被抓强迫当兵的朱大贵;有后继哥哥道路的严江涛;有进取向上、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严萍;有出身地主门庭的革命青年张嘉庆;有热情奔放、忠于革命的农村姑娘春兰;有舍身独挡恶霸的朱老巩,附炎趋势、好管闲事的严老尚等等。
《红旗谱》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异常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让我感触颇深。
朱老忠是一个跨越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农民的英雄的性格特征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觉悟,在原有的农民英雄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种“新质”,使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
而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
与父辈相比,他有着更多的斗争的智慧,懂得了斗争的策略和方式,恰当地处理“脯红鸟事件”,便是他善用智谋这一性格特点的显露。
朱老忠有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泥腿”。
这能够说是他韧性性格中的一个凝结点,也是他不一样于一般农民形象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句话除了蕴有韧性精神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
尤其是他之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他的性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朱老忠身上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贫,舍己为人,刚直不屈,坚韧不拔,敢于斗争,勇于反抗等等。
这些优良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小说中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我们更要时刻铭记于心。
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修养,争取把品格不断地提高,把觉悟不断地提升,进入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
就人物而论,《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资料和深厚的地域土壤基础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
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精神;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春兰是当代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农村闺女形象,他与运涛的相爱过程,从两小无猜到以身相许,再到忠贞不渝,都写得朴实无华,真挚动人,表现出在北方保守的伦理下,农村姑娘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完美感情,作品中最美的段落大多与春兰有关,不仅仅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在浓郁的春野气息中,包含着作家对农村生活的眷念。
而江涛,运涛,大贵青年一代成为著作中革命思想的领头人,反抗斗争的真正战士,是中国革命的期望,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而他们正是这烈火的领头人,体现了中国革命思想根固人心,共产党的精神无处不在。
《红旗谱》是真实的,它将生活气息和革命斗争精神到达和谐的统一,它既写出了祖国历史的风云,农民心里的演变,又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过程,总结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农民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农民仅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组织起来,革命才会胜利。
梁斌说:“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小说,首先是小说的主题。
在我来说,主题思想又是和小说的资料同时构成的。
”《红旗谱》所描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它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斗争方式和历史命运的反映,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所写的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农民革命斗争史诗的性质,带给了读者无与伦比的情感体验。
《红旗谱》读书心得范文三《红旗谱》作为红色经典,以成功塑造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农民英雄典型朱老忠,成为一般读者研究关注的焦点。
然而跳出革命文学的研究视角,而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红旗谱》虽说仍然是男权话语的维护者,可是它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已经体现出女性主义意识,而其中春兰这个形象最具典型性。
她能够说是传统意识和女性意识的矛盾结合体,是处在女性意识逐渐战胜传统意识的转型期的妇女形象。
春兰出身于女性意识最受压抑的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
当时的中国才刚刚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解放出来,人们所受的封建礼教思想仍然是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
我们能够看到春兰自小受到的教育仍然是封建式的。
她所受到的压迫不只是来自地主阶级,同时也来自农民阶级的其他成员。
首先她和运涛之间能够说是完全纯洁的恋爱,而只是因为他们独自在瓜棚下聊天,却被她爹追着打,甚至想把她活活饿死,之后还遭到全村人的议论。
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阶级中大多数人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帮凶,去压迫小部分思想比较提高的人。
另外和大多数农村女孩子一样,春兰没上学,不识字,。
她和运涛能够说是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按照我们此刻的观念是自由恋爱,没什么好羞耻的。
可是在她和运涛在瓜棚下约会----如果能够算作约会的话----被他爹追赶时,她对挨打并没有表示反抗,却是说:“爹,家去打我吧,叫人们看着像玩猴儿似的,多不好!”在她对于封建礼教仍然是遵循的,并且这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因为在当时,封建礼教很多旧俗已经废除,至少是受到挑战,但春兰并没有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的荼毒,而是深陷其害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