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第五章“五代”部分
中国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
![中国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b5fb608f12d2af90242e6ad.png)
《中国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课程名称:中国编辑出版史英文名称: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3学分,51学时(理论讲授51学时)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修(制)订人:周霞修(制)订日期:2007年3月13日审核人:周霞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发展规律,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编辑出版在体例、内容、技术、制度等方面的继承、发展及其相互联系,以及编辑出版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具体达到如下目标:1.熟悉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熟悉著名编纂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了解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掌握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掌握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本课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
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绪论(理论讲授6学时)讲授内容:1.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2.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3.中国的图书分类4.历代政府的编纂制度与出版机构重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
难点: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第1章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理论讲授6学时)1.汉字的产生及其相关探索2.夏商文明与图书的起源3.图书的早期形态4.历史考古视野中的编辑活动重点:汉字的起源时间;图书的起源时间;图书的早期形态(甲骨卜辞、铜器铭文);早期编辑活动的内容与程序。
第六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
![第六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https://img.taocdn.com/s3/m/27d0a418a8114431b90dd8db.png)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1966年10月18日,在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 内发现了汉字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该卷轴共12纸,总长6。43米。有不少中国民 间习用的俗体字或异体字,特别是有4个武则 天称帝颁行并通用的制字,共出现8次。经卷 本身没有刊行年代和地点的记录。对此美国著 名印刷史专家富路特经研究得出结论: “这新发现的经卷仍然说明中国是最早开始发 明印刷术的国家,印刷术是从那里传播到四面 八方的,而佛教是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捶拓与石碑拓本
将洇湿的纸铺在石上,用软刷将纸刷匀, 经轻轻捶打使纸紧贴于石面,然后,用细 布包裹棉花而做成拓包,蘸上墨汁,在纸 面上轻轻拓刷,石上的字是凹进石面的, 所以有文字的部分受不着墨,把纸揭下来, 便成为一件黑底白字的复制品,
石刻捶拓工具 书《 唐 温唐 代 泉太 拓 铭宗 本 》
镂花模板、刺孔漏印及凸版印花
日本雕印百万《陀罗尼经咒》
天平宝字八年(764),日本称德天皇下令雕印百万《陀 罗尼经咒》,分藏在100万个高13厘米的小木塔中,再分 送十所大寺院保存。这项工程于宝龟元年(770)完成。 这在《续日本记》和《东大寺要录》中都有记载,而且 也有多件实物为证。大和省的法隆寺至今保藏着许多原 刻经咒及一些安放经咒的木塔。经咒为卷轴形式,字体 质朴,刻工粗糙,印刷物本身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日 本木宫泰彦、秃氏祐祥博士研究后认为,日本这次百万 塔陀罗尼的刊刻是依据中国传来的印刷技术实现的,秃 氏祐祥博士更进而指出是使用了754年东渡日本的中国鉴 真(688—763)大和尚及其一行人传授的技术
综观现存于世的早期印刷品,我们不难发 现,比印本佛像略晚的另一雕版印刷群体, 就是佛教密宗咒语印本,在公元8世纪形成 了一个出版高潮,其数量竟以数十百万计。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07516e6aeaad1f346933fab.png)
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
(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
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747ce7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4e.png)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一、填空1、字书尔雅:首创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辞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方言: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2、史记和汉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本纪帝王、10表大事记、8书天文、水利等、30世家贵族王侯、70列传不同阶层、职业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着..12帝纪、8表、10志、列传70创新:1.变通史为断代史..2.改书为志..新创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加上食货志一门;成功地展示了西汉一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3、图书市场的萌芽:西汉已经形成自发的图书交换场所..1.槐市;汉长安市场名;在城东南;因其地多种槐树而得名;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被借用为官学的代名词..2.书肆;杂陈群书的书铺..3.书肆的出现;催生“佣书”——专职的抄书职业..后出现写经生:从佣书人中分化出一批专门抄写佛经的人..4、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政府主要的图书编纂机构是秘书监;设置有着作郎和秘书郎三国志:晋初;着作郎陈寿着..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型总集;南朝梁萧统所编..玉台新咏:梁徐陵编..供皇宫后庭歌咏的诗歌总集..徐陵与郭茂倩并称“乐府双璧”;与庾信齐名..韵书:古代最早的韵书是曹魏时期李登所编的声类和西晋吕静所编的韵集..文心雕龙: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刘勰撰;探讨文学创造与批评的原则方法等诗品:钟嵘撰;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创作的诗论专着;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医学专着: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针灸甲乙经、刘涓子鬼遗方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水经注:成书于东汉、三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着..本草经集注:南朝陶弘景..尔雅注:东晋郭璞..出三藏记集:南朝梁释僧佑编撰;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佛典目录..5、发展时期隋唐五代政府编纂机构: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唐代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机构、史馆..史通:唐;刘知几撰..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通典:唐;杜佑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书籍装帧的变化:由卷轴形式过渡为册页形式..隋唐经历了经折装和旋风装..6、第六章壮大时期宋辽金元政府图书编纂机构:馆阁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崇文院;秘书省..宋代;由于书页折叠和粘装方法的改进;册页装帧先后形成了蝴蝶装和包背装两种形式..蝴蝶装: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朝..版心向内;单口向外;印有文字的两页向内相对包背装:改良字蝴蝶装;版心向外P2267、兴盛时期明清明清两代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为翰林院;清代还有起居注馆本草纲目;李时珍;医药百科;天工开物;宋应星;科技百科;农政全书;徐光启;农学百科..二、名词解释1、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2、册页制度:唐末、五代以来;雕版印刷的书籍开始由单页书纸积累装订而成;其生产制作的工艺规程形成的新的制度;史称“册页制度”..册页制度包括书籍的版式、行款、字体、装帧等内容..P16图3、类书: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4、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5、别集:中国古代对个人着作集的称呼..是经、史、子、集中集部的分目;同总集相对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6、永乐大典:明解缙编撰..我国历史上篇幅最大的类书;现已散佚..编辑原则: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特色:详备无遗;不厌浩繁;以韵统字;以字系事;照章辑录;一字不易价值:1、保存了大量古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2、雅俗兼收;开编辑史上敕撰书籍绝无仅有之例7、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清陈梦雷编撰..我国现存篇幅最大的类书..编辑体例:1、三级编目汇编——典——部2、保存资料相当完整3、引文忠实于原着;不加修改;而且详住出处;标有征引的书名;篇名和作者;使用价值很高8、丛书: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图书编纂类型;它按照一定的意图;把若干种书籍汇辑在一起;冠以总名;所以亦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等..四库全书: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纪昀任总纂官..9、书棚本:陈起陈宅书籍铺刊书以唐人小集和时人诗集为主;版式划一;半叶10行;每行18字;白口;左右双边;字画方板;迹近欧体;精丽工整;素为明清藏家宝爱;史称“书棚本”10、典志体:记载典章制度因袭沿革情况的专志..三、简答1、书籍制度的演变:自先秦以来;中国的书籍制度几经变迁;书写材料由竹木变为缣帛;继由缣帛转而用纸;装帧形式由简册而为卷轴;继由卷轴转为册页;出版方式由抄录而为雕版;继由雕版而用活字..2、甲骨卜辞:包含四个部分..1.叙事;记录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的名字..2.命辞;占卜人贞问的事情..3.占辞;卜兆所显示的结果..4.验辞;占卜后应验的事实..3、构成图书的要素:1、用以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符号等2、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3、经过选择、整理等一系列编辑活动;形成的特定文体模式的信息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如把文字符号转移到载体之上的复制技术5、装帧形式4、什么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P70编年体:以年月日为次第记录史事;无论中外、远近;条理清晰不重复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辅之以事件;比较全面地叙述一个人在重大事件中的表现;以及事件的全貌;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环连而成;体现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视历史为整体..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选择历史上重大事件加以组合;以事件先后为顺序进行叙述国别体:以纪言为主兼以记事;采用以国别为纲的体例编辑成书5、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诸子之说兼而有之..2.有所取舍;形成新的思想体系..3.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6、汉重要的编校活动熹平石经:熹平六经的校订工作结束后;蔡邕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后世称为“熹平石经”;这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订;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7、古文经今文经之争:古文经指传自先秦六国的六艺经传百家之书;用古文即战国东方六国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今文经指汉朝时用隶书将儒家的经典文本和解释文本记录下来所成的书..两者根本分歧在于对经文解说的不同..古文经的几次重要发现:1、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古文尚书、春秋、论语等2、2、民间发现孟子、左传等8、唐代四大类书:艺文类聚欧阳询打破了皇览以来类书以取事类故实为主的方式;首次采用兼取事文的编纂方式;按目编次;故事在前;诗文在后;均注出处..初学记徐坚帮助皇子们读书、揣摩范文;每一个类目分叙事、事対、诗文三个项目白氏六帖事类集白居易北堂书钞虞世南、隋朝..详细内容P1619、修史制度的确立:1.隋;史书私修向官修过渡..2.完善注记制度日历、时政记、实录、国史..3.史书体裁的创新和多样典志体、会要体、史评体10、杜佑的编辑思想:1.编辑为政治服务;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为广大人士提供一本入仕教科书..3.科学求实的态度..4.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坚持进化与发展观念..11、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百科综合类类书;“类书之冠”;现存古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太平广记——文言小说故事类类书;取材自道藏、佛藏以及汉以来的野史、笔记、小说等;保存了大量有关古代小说和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方面的资料..文苑英华——诗文总集;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共收录作品19102篇;其中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体例上仿承文选;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等类目;还收录了诏诰、书判、表疏、碑志……等三十八类册府元龟——专门性类书;以历代君臣事迹为核心内容;自上古至五代;按照人物阶层身份;分门别类;先后排列;仿照汉书;为每一部、类作序;引用文献不注明出处1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创新编辑方法:1.编纂体例严谨周详..2.编纂方法:编制丛目;即将全书涵盖时空范围内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按年代顺序列出详细的标题;组织长编;即把所有比较重要的史料一一按照丛目排比起来;统摄全稿;以长篇为基础;删繁去重;考异甄别;润色熔裁;最后由司马光笔削成编..3.编纂枝属辅助之作;通鉴考异和通鉴目录..13、明代;毛晋;汲古阁刻书..出版特点:1.有选题计划;规模宏伟..2.以质取胜校雠精良;印刷精美..3.重视图书收藏..4.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四、论述1、图书分类法的演变:1.汉朝刘向、刘歆父子开创的图书六分法体系;是根据当时图书产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所谓“因书以设类”..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系统分类目录..2.西晋太康年间;秘书监荀勖跟据秘书郎郑默所撰的中经编成新的目录中经新簿;革新了刘向的六分法;建立起以甲、乙、丙、丁天干符号表类的四部分类体系;丙部主要着录汉魏以来盛行的历史类着作..3.东晋着作郎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重分四部;将乙丙两部着录内容兑换;使历史着作升入乙部..4.唐太宗贞观年间;秘书监魏徵等主持编修隋书·经集志;沿袭四分法;并分别重新命名为经、史、子、集来代替甲乙丙丁的叙次..5.四部分类法发展到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基本完备定型..2、历代政府的编纂出版机构:P20一、秘书监始于东汉;其中兰台、东观既是藏书之室又是着述之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自梁朝开始;秘书监官署易名秘书省二、史馆起源于东汉;确立于唐代唐初;史馆因隋制归属秘书省着作局宋初沿袭唐制;设史馆;与昭文馆、集贤院合称“三馆”;担任修纂实录国史之责元代;以翰林国史院承担纂修国史之任;明承元制;史馆隶属翰林院..三、国子监又称“国学”、“太学”;西汉武帝设太学;隋炀帝即位后改名国子监宋代;国子监是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发行机构四、文馆是封建帝王网罗文士以备顾问的处所;校理书籍;撰着史书;兼训门生;始设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的崇文馆;南朝宋、齐的总明馆;箫梁的士林馆;北齐的文林馆;唐代的弘文馆汉代: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东汉藏书校书之所: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魏晋:秘书监;设秘书郎、着作郎隋唐: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史馆宋辽金元: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崇文院明清:翰林院、起居注馆3、孔子: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编辑家..他“编订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1、他的编辑意图:一是通过文字加工传达自己的政见和思想观念;二是为了教学;具有儒家政治理想的合格的从政人才..2、编辑思想和原则有:去除重复;述而不作;;排斥虚妄;无征不信;多闻阙疑..3、编辑方法:上述;分门别类;正名立体;发凡起例;分类排序;志道于文字载体;力求其传播久远;系统编述古籍4、编辑六经的贡献:打破了文化知识为贵族所垄断的局面;首创书籍的多种体裁诗、书、礼等;使中国史学脱离神化;有效的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史资料4、刘向、刘歆校书编目的具体方法:1.组织中青年结合;包括专家、助手在内的编辑机构;使编校工作有序进行..2.广集众本;编定篇章..3.校雠全文;厘定文字..4.撰写叙录..包括定本篇目、校订、添加作者资料和背景、全书的评定5.杀青定稿;缮写上素..6.将典籍进行系统编目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辑略历史意义: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图书整理工作;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整理、编校活动;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创立了古代图书六分法分类体系和叙录体图书解题形式..别录:刘向..古代目录学开山之作;但不是真正的目录书..七略:刘歆..根据七分法;中国首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5、宋图书出版事业:官刻:中央官刻——国子监刻书;地方官刻——公使库刻书..坊刻:应民众需求而动;与社会潮流共舞..家刻:弘扬文化;扬名于世..北宋四大刻书中心:开封、杭州、建阳、蜀地..监本的重要意义以及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1、国子监所刻;大多是经史类重要典籍;与宣扬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和政治文化政策直接相关;所以倍受帝王的重视..2、监本从校勘开始;就由馆阁学有专精的一流学者在文字上层层把关吗;初校、复校后送馆阁主官把关..3、书法名家手写上版;使阅览者有赏心悦目的美感..坊刻的中心:继唐五代的蜀地后;又出现了浙江、福建刻书中心临安陈宅书籍铺建安余氏勤有堂坊刻的特点及评价:内容特点:1、科举应试之书2、日常参考书;包括农书图书经营特点:1、编、刻、印、售合一 2、扩大稿源;不顾版权 3、广泛联系;打开销路 4、广告书目;注意宣传缺点:校勘水平较低;偷工减料纸墨低劣评价:总体功大于过;从保护文化典籍、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等方面分析陈起编辑业务特点:1.重视时人作品的出版..2.与作家保持友好的关系..3.选稿标准:宁缺毋滥..私刻的特点:1、选择优秀的底本;以保证刻书的质量2、精审校勘3、请名家手写上版4、请名工巧匠刻板印书。
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课后题
![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课后题](https://img.taocdn.com/s3/m/182e3f0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2.png)
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课后题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部揭示中国出版业发展历程的专著,由肖东所著。
这本书详述了中国编辑出版从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到现代数字出版时代的演变过程。
肖东发表了一系列课后题来帮助读者巩固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编辑出版史和肖东发出的一些课后题。
第一章: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在第一章中,肖东详述了中国编辑出版业在传统手工印刷时代的起源和发展。
这个时期,书籍的印刷和出版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
由于技术和技能的限制,书籍的生产速度较慢,品质也较为一般。
然而,手工印刷时代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后题:1. 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贡献是什么?第二章:活字印刷的兴起随着活字印刷技术的引入,中国编辑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活字印刷技术的使用使得书籍的生产速度大大提高,印刷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个时期,一些著名的出版社和印刷机构得以兴起,书籍的流通范围也大大扩展。
课后题:1. 活字印刷技术对于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第三章: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标志着中国编辑出版业的进入现代化阶段。
蒸汽动力印刷机的发明和引进极大地提升了印刷速度和效率。
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编辑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缩短了印刷周期,还带来了更多创新和多样化的印刷产品。
课后题:1. 现代印刷技术对中国编辑出版业的改变有哪些?第四章: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编辑出版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
数字出版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的制作、发布和销售更加高效和便捷。
然而,数字出版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课后题:1. 数字出版技术对中国编辑出版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同时,它又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回答这些课后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同时,这些问题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加深了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理解与思考。
编辑出版史复习
![编辑出版史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af1b34d8762caaedc33d440.png)
复习题:1.我国文字产生于何时?经经过哪几个阶段?如何分析仓颉造字的传说?答:结绳记事——契刻——图画——文字四个阶段。
我们既不能将仓颉造字当做史实,也不能将它当做迷信简单地完全摒弃,而是应该把它看做对现实事物所作的非现实的反映。
这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敬仰和钦佩,也表达了对文字产生及其价值的高度评价。
把发明文字的功劳归于仓颉,并不是说在他们之前没有这些活动和成果,而是后人将祖先的创造力人格化,赋予一身,这些传说才如此神奇动人,流传不断。
6. 为什么说编辑活动在殷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原始的文献编辑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答:因为在殷周时期已有成熟的甲骨文。
1材料加工:通过加工龟甲和兽骨,以专门的工艺使之成为专门进贡给商王做占卜用的材料。
2辩词成册:卜辞如果一块甲骨容纳不下,就可以刻在若干块甲骨上,穿上编绳后连成册。
3集中典藏:甲骨有固定的收藏处所,不仅十分集中而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收藏,专为王室服务。
4分类管理:a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
b甲骨的埋藏有四类情况:储存,埋藏,散佚及废弃。
c刻辞甲骨与备用甲骨区分,龟甲与兽骨区分,备用甲骨以原料和成品区分。
d龟甲兽骨以时代为序,同一时刻的甲骨存放比较集中。
e成套甲骨集中储存。
f记事刻辞所用文字非常简练。
5行文格式:甲骨文具备较为固定的行文格式(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有原始的一套“编辑规范”。
6反复使用:a反复使用历书。
b频繁省视验证。
C查阅参考引用。
名词解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中国编辑出版史:隋唐五代时期
![中国编辑出版史:隋唐五代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8f9eda6369dc5022abea0032.png)
• 集贤院分设在西京长安光顺门外和东都洛 阳明福门外,此外尚有诸多分院,是唐代 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 机构,因此建制齐备。院中设学士4人, 执掌刊辑古今典籍,并奉旨负责访求天下 遗书和被忽视的贤才能吏。
• 凡有贤士良策有利于治世,文士著述有益 于风教者,都要负责“较其才艺,考其学 术”,一一调查清楚,以上奏朝廷天子。 而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则为常务。学 士4人与直学士10人、侍讲学士4人合称 “十八学士”,玄宗曾仿太宗凌烟阁十八 学士图故事,画“开元十八学士图”,悬 置东都上阳宫含象亭。
• 集贤院初以宰相1人为学士知院事,常侍1 人为副知院事,并置判院1人、押院中使1 人。后来,唐玄宗要选名儒硕学进讲侍读, 解说应答史籍疑义。于是,在集贤院置侍 讲学士、侍读直学士。其后,又增修撰官、 校理官、留院官、职检讨官等职官;招募 擅长书写者为书直及写御书人,其中专职 御书检讨8人,知书官8人,书直、写御书 手90人,画直6人,装书直14人,造笔直4 人,拓书6人,典书4人。
• 在图书编辑出版方面,这一时期发生了 许多重要的事件。首先是印刷术于唐初 发明,至五代,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刊 行儒家经典,使我国的编辑出版事业进 入了崭新的阶段。其次,科举制度的确 立、唐诗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图书的 社会传播和贸易活动。再次,史馆修史 和大臣监修制度的确立,强化了统治者 对书籍编纂活动的控制。
• 隋文帝在诏禁谶纬之书后仅3个月,又 下诏禁止私撰国史。
• 唐代发生在文化领域的禁书活动不多, 惟太宗贞观年间禁毁过一部仅有14页的 图谶类小册子《三皇经》。
• 不难看出,《唐律》关于禁书的条款, 重在严惩当代造妖术、妖言和传播以 惑众者,对于古代早明文禁止过的天 文、图书、谶书、兵书之类,只是对 违法私藏者处以2年的处罚。唐朝政府 对于维护思想文化领域秩序的态度是 坚决的,控制图书编辑和传播活动的 措施也是严厉的。
中国编辑出版学笔记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21d9e2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3.png)
中国编辑出版学笔记整理填空题(10个)名词解释(5个)简答题(4个)论述题(2个)第一章古代出版(上):竹木简牍时代第一节文字的产生及图书的起源一、文字的产生“有声无言”“有言无文”传说:1)神农结绳记事说2)庖牺氏(伏羲)八卦造字说3)仓颉象形造字说1、结绳记事2、契刻记事3、图画记事4、陶器刻符5、甲骨文字二、图书的起源(1)始于带刻划符号的陶器(2)始于“河图洛书”《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3)始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4)始于甲骨、青铜、石头的书(5)始于简册书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图书的构成要件:知识信息;著作方式;文字;物质载体;文字制作技术;装订形式三、早期的文字记载载体1、甲骨和甲骨文2、青铜器和铭文3、石刻文字4、竹木简牍(简策)——制作过程:1)截制竹简2)杀青3)零简编连成册4)缮写正文5)收尾工作:切边、卷起、加帙5、帛书用于书写的丝织品统称,有素、绢、纨、缯、缣之分。
第二节上古至西汉的图书出版业一、古代“编著合一”现象1、编辑活动的起源1)起源于殷商许慎《说文解字》:“唯殷先人,有典有册”。
2)起源与春秋孔子“作春秋”、“删诗经”,而且主张“述而不作”。
3)源于五代至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普及兴盛于北宋2、“编著合一”古代编辑活动的一大特色,指作者既是著作者又是编辑加工者。
二、先秦的图书出版业1、史官制度与史书编纂1)起源于夏代《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2)秦汉以后史官制度改革:职能分化,出现注史官和史馆史官。
3)史官记事制度的发达,使先秦出现了一批由史官编录的历史文献,世族谱系和官方大事记。
如《尚书》2、私学兴起与子书的编纂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统于王官”——私学兴起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翟)、道家(李耳、尹文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名家(公孙龙、惠施)、阴阳家(邹衍)、兵家(孙武、孙膑)等。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f1518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b.png)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肁—,名词解释衿1 印刷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原稿图文进行复制的技术。
膆2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和社会专业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薄3 语录体:一种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采用摘自名篇的标题方式而无严格的篇章结构的图书编辑体例。
蒂4 字书:解释汉字形体为主,兼及音义的书。
薁5 槐市:汉长安市场名。
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经传书记等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来被借腿用为官学的代名词。
蚄6 书肆:由民间书贩组成,以牟取利润为目的的书籍销售市场。
既卖儒家经典,又买诸子各家的书籍,经营方法灵活,敞开售书,允许自由阅览,招买读者,有利于贫困知识分子买求知自学的需要,客观上还存在着当时还未存在的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袃7 佣书:中国古代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的人。
聿8 类书:根据一定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活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羈9 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螄10 别集:总汇一个人多篇作品的著作。
芄11 韵书:是一种按照声、韵、调三者关系来编次汉字的字书,在编纂上以分韵编排为特点,以审音辨调为目的。
螀12 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或其他载体之上,并且有一定篇幅的出版物。
螆1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历史事件。
袄14 编年体:我国最早编历史的方法。
蒀15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相同材料聚在一起。
膈16 语录体汇编:以问答为内容,以篇为单位。
蒅二:可能是填空袄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正书(楷书)袁六分法来源于(汉)刘向刘欣《七略》。
六艺略、诸羀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编辑出版史考试笔记
![编辑出版史考试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be70ce3524de518964b7d3b.png)
出版史复习笔记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起源二、中国古代出版史的特点分析(一)、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二)、文献载体资料众多(三)、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编辑出版工作(四)、具有编校著合一的特点。
(校雠,如《史记》)(五)、较早的建立了目录学。
(刘向父子《别录》。
辨章学术)(六)、世界上典籍最多、图书最多最丰富的国家。
(地方志)(七)、图书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美观、讲究装帧设计。
图书形制: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册页制度。
(八)、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是图书发行事业发达的国家。
(九)、图书遭遇厄运,损失惨重。
(“皇史”)(十)、编纂了许多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巨作。
(《皇览》)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分期萌芽,草创,奠基,初兴,发展,壮大,兴盛,变革,斗争(一)萌芽时期(上古—西周)1、文字产生(1)结绳记事(2)契刻(3)图画(象形文字)2、早期的文字载体(1)陶器(2)甲骨(3)青铜器(4)玉石(石刻)(5)竹木简牍(二)草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1、学术下移:养士战争先进思想由上层贵族下移到平民阶级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2、春秋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1)图书的编纂、校勘与考辨孔子、子夏:择善而从校对:活校法(校是非)死校法(校异同)(2)孔子编辑活动的特点“述而不作”六经:五经+《乐》《文言》《系辞》特点:①明确的编辑意图:传达思想、恢复周礼②科学的编辑方法:“疑”3、战国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初期:《论语》中期:孟子《梁惠王》后期:汇编成书末期:《吕氏春秋》(三)奠基时期(秦汉时期)【重点】1、秦朝的文化政策统一了文字——书同文焚书坑儒2、两汉的文化政策废除禁书令招生编纂图书,“聚书”策略3、两汉时期图书机构与编校活动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藏存儒家经典,兰台漆书)东观秘书监图书的编校活动:A西汉B东汉熹平石经(将儒家六经、《论语》刻于石碑上供人阅读)4、秦汉时期的出版物石刻课本(仓颉篇)、字书、《尔雅》、《说文解字》、《方言》、《史记》《东观汉记》、《伤寒杂病症》、《甘石星经》《九章算术》5、两汉时期的图书贸易槐市书肆书佣(从抄书为生)(四)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1、编辑出版活动机构:秘书监(1)编制书目(将书目录化)《中经》→《中经新簿》(2)编修史书(3)编辑类书《皇览》2、新兴的出版物形式(1)别集(一个人的很多作品集合在一起)和总集(很多人的作品集合在一起《玉台新咏》)(2)韵书(3)姓氏谱(家谱)(4)翻译文献(佛经《四十二章经》)(五)发展时期(隋唐五代)1、图书的典藏与整理(征书)2、图书编辑活动刊定经典《五经》→《五经正义》政书出现佛教文献的发展(玄奘)3、雕版印刷术4、图书贸易活动实物图书货币图书(六)壮大时期(宋辽金元)活字印刷书广告(出版物上关于出版社社址的印制)(七)兴盛时期(明,清前期)翰林院《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文字狱资本主义萌芽小说戏曲(八)变革时期(清中后期)技术方法的变革书籍形式(线装→精装、平装)图书内容(先进思想)图书类型(报纸杂志连环画)图书发行方式(出版社书局)(九)斗争时期(中华民国1911-1949)“五四”运动新旧思想斗争《新青年》陈独秀白话文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战争两大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张元济王云五)创始人第一章: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建立和发展(1949.10-1956.12)第一节:人民出版事业基础的稳定一、中共中央对出版事业的指示和采取的重要措施(一)周恩来指示将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人员主力逐渐转入解放区(二)中共中央发布对解放区新闻出版事业的政策指示和处理办法(三)建立全国性统一集中的出版领导机构(出版委员会)二、出版委员会的主要工作(1949、11建立出版总署,出版委员会→出版总署出版局)(一)出版工作1、政策性文件2、筹备《毛泽东选集》3、出版“干部必读”12本新华书店解放社→人民出版社(二)建立中私合营的出版社中小学教科书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三)统一华北书店工作(四)调研全国出版事业的概况(五)举办业务训练班(六)接收苏联赠书(对外交流的窗口)(七)筹备召开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的决策和措施一、1949年—1956年图书出版概况(一)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大量翻译出版(二)学术研究著作成绩显著(三)中外文学作品(四)科学技术书籍(农业生产的发展)(五)古籍管理二、出版机构的成立与演变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中央1954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成立地方省市新闻出版局(处/室)【重点】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采取的重要措施(一)新华书店的统一(会议1949.10.3 《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1、在北京建立新华书店的总管理处2、在全国各大行政区建立新华书店总分店3、建立市分店4、建立县支店5、出版部、厂务部、发行部分工1951年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工作完成(二)出版发行印刷实行专业化分工(编印发)人民出版社(出版部)新华印刷厂(厂务部)新华书店(发行部)(三)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种经济成分:公有、集体、私营第一阶段(1950--1953)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1951)第二阶段(1954--1956)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加大建设国营出版社的力度公有80家公私合营17家(五)“一五”计划15年远景规划(六)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图书(七)重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1、重视书评工作的开展1951年《关于全国报纸期刊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2、重视图书校对工作三审三校制度五审五校制度(一校样,二校样,清样)3、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而奋斗4、建立“三审制”(一稿二稿清样)四、图书发行工作的变化《关于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联合指示》第二章:出版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1957.1—1966.4)第一节: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中的出版事业1957.4.27《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P54—P58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第二节:“大跃进”运动期间的出版工作一、出版界的“大跃进”运动从上海开始迅速推向全国P601957.5 反浪费反保守1958 “双反”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倡议书1958.3.10全国出版工作跃进会议“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二、出版数量大幅上升,出版质量大幅下降(一)追求数量指标(多、快)(二)图书质量低劣1、滥编书籍2、出版技术问题多3、图书装帧质量差(三)滥出丛书三、发行部门“放卫星”“夺冠军”,大搞群众运动(一)积压(二)强行摊派(三)四处建书店四、中共中央对书籍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制定每年度出版指标(二)制定正确的选题策划(三)加强图书组织、审稿工作(四)提高员工的知识业务水平(五)各出版社之间发挥共产主义精神,共同合作第三节:出版事业的全面调整一、整顿、精简中央一级出版社和刊物(一)合并出版社:把相同性质出版部门并为一家,由精干人员领导(二)严格执行书稿三审制(三)《关于中央一级机关精简刊物工作的报告》二、检查和处理内容有错误的图书有错误的图书做停售处理三、压缩和控制报刊书籍用纸(一)调整新闻出版用纸供应计划(二)一般图书用灰黑色纸印制(三)保证教科书、马列经典、毛泽东著作的图书用纸量四、缓和图书供应紧张状况七项措施:改进图书分配,加强计划发行,重印急需图书,挖掘存书潜力,收购旧书再售,开展租书业务,改善服务态度五、对历年出版的图书进行重点清理分四类清理:1、马恩列、斯大林、毛著作,党、国重要文件2、质量好,内容重要,有好评的书3、内容基本上好,有局部缺点但材料丰富的书4、内容错误,停售的书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订制改进出版工作的条例【重点】第四节:文化思想领域的错误批判文化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对出版工作的影响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导火线:刘志丹第五节:1957年—1966年4月出版工作的主要成就一、图书出版(一)各类图书出版成绩显著1.马列毛著作2、文学著作《星火燎原》丛书《红旗飘飘》3古籍整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学术论著5辞书出版《辞海》中华书局《辞源》商务印书馆(二)中小学教材的分、合阶段第一阶段:分教科书地方化第二阶段:合教科书集中编制(12年制)(三)高等教育、材出版取得硕果二、出版教育与出版科研(一)出版教育与培训1、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文化学院2、员工培训(二)出版科研1949-1957翻译苏联图书1958-1966自主科研工作第三章:“文革”时期的出版事业【重点】第一节:“文革”发动的导火索导火索: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1965)标志:1966.5.16 《五一六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重点】第二节:出版系统的“文化大革命”一、“文化大革命”对出版事业的摧残(一)出版界成为被“彻底批判”的“五界”之一(二)出版机构遭到破坏,编辑人员遭批斗下放1966—1970(三)图书品种、数量锐减(四)大量图书被封存、销毁二、极左思潮下图书出版业的畸形发展(一)配合政治运动的图书大量出版1、毛泽东著作数量剧增(毛泽东著作、语录、画像)2、样板戏图书大量出版(二)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出版工作(三)评法批儒图书泛滥《论尊儒反法》(四)评水浒批宋江大量出版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图书发行工作(一)破坏1、新华书店的破坏2、超量发行毛泽东著作(二)恢复1、业务恢复(新华书店统计工作)2、包扎机械化四、出版革命力量与极左思潮的斗争(一)周恩来纠正极左思潮,恢复出版工作的重要措施1、开始关注出版工作的恢复《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2、1971年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1)不要割断历史(2)“否定一切”就是极左思潮(3)封存图书就是搞思想垄断(4)多出书,广开言路3、宣传毛泽东思想要讲究时效4、从推动《新华字典》的修订到批准中外语文词典十年出版规划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理论指示,反修防修;保证人民安定团结;发展好国民经济十六字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https://img.taocdn.com/s3/m/cf3a4be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7.png)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一、背景介绍1.1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的定义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指的是从晚清时期(1840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期间,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和变革。
1.2 近代编辑出版的意义近代编辑出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推动了思想启蒙运动和社会进步,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晚清时期的编辑出版2.1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业发展的起点在晚清时期,中国与西方接触增多,许多翻译文化书刊陆续出现,为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2 翻译文化的影响与局限翻译文化对晚清社会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传播了许多西方思想和知识。
然而,翻译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满足中国社会的需求。
2.3 期刊的出现和发展晚清时期,期刊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编辑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务报》、《自由报》等刊物的出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三、民国时期的编辑出版3.1 政治因素对编辑出版业的影响民国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编辑出版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和限制。
但是,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动,编辑出版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3.2 新文化运动对编辑出版业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进步,编辑出版业成为了新思潮传播的重要工具。
《新青年》等刊物的出版对中国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图书出版的发展民国时期,图书出版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出版机构和图书作品。
《实用百科》、《国民政府图书馆馆志》等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编辑出版4.1 政治环境对编辑出版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辑出版业被纳入国家管理体系,政治因素对编辑出版的影响较大。
出版物的审查制度和宣传导向对编辑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2 控制与突破:编辑出版的两难境地在宣传导向的约束下,编辑出版业面临着控制与突破的两难境地。
历代出版史
![历代出版史](https://img.taocdn.com/s3/m/c54d091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8.png)
先秦一、概述:1.我国在殷周时期已经有早期史书和诗书的著述。
和编篡活动,但这一时期“学术统于王宫”(特点)著书、编书、藏书以及利用书的人大多是王室诸侯阶层的史官、采诗官、乐官等文化官员,范围极有限。
编辑出版活动主要体现的是统治阶层的意志。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开始发展。
3.著书立说成为风尚,出现一大批影响深远的著作。
4.出现了影响比较深远的编辑出版活动。
——孔子整理删定《六经》。
二、孔子整理删定《六经》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
其先世是宋国贵族,后逃到鲁国。
他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他先后整理、删定了六部著作,即《易经》、《尚书》、《诗经》、《礼》《乐经》、《春秋》,受到封建统治者重视,被奉为经典。
2.编订六经的思想和原则①去除重复,即去掉诗中重复的篇章。
②述而不作;只编次整理,不创作。
③无征(对没有验证过的证据,不轻易下笔)不信,多闻阙疑(对历史材料的阙文,对有怀疑的事情要保留,让后人去思考解决,决不主观臆改)。
3.意义:①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出版活动。
②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③他在编辑实践中所确立的思想和原则,对后世的编辑活动有教育意义。
4.不足:(他的编辑思想和原则在实践上,并非无瑕可击)。
①为了肯定和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观点,存在曲解古代文献原意的现象。
②为了追求史事的平实可靠,对神话传类似记载进行排斥,造成文化流失。
5.结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编辑家,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享有崇尚地位,在指出其不足时,也要予以充分肯定。
三、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带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编辑活动初具规模,形成多元格局,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秦朝一、概述1.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推行统一文字即书同文和焚书坑儒(禁私学)。
2.书同文:就是针对文字异形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
因为文字异形与经济文化发展不适应,对封建国家的统一也极不利。
编辑出版史——精选推荐
![编辑出版史——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6e602f1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f.png)
名词解释1.甲骨文:人们较早的书写材料是龟甲兽骨,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即为甲骨文,这种文字最早发现于商殷墟遗址,因而也称殷墟甲骨。
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卜辞。
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成书文字。
甲骨文是研究殷代历史的主要资料,甲骨文对于研究商代历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考古学,古文献整理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商代后期许多军国大事,当时的疆域,民族关系,农业生产,畜牧等方面的成就。
在校订古文献考证历史上也有不小的作用。
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成熟文字,对研究文字的发展,图书的产生和编辑活动的起源均有重大意义。
2利簋(gui):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青铜器铭文。
铭文内容关系着当时生活各方面记在许多重大事件,1976年3月,在陕西临潼县发现了一批青铜器中有意见记载武王克商的利簋,腹内有明文4行32字,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明确记载了武王讨伐牧野战争的准确日期是甲子日。
与《周书》和《尚书》相符合。
其后七日赏利,说明战争结束很快,史学家据此推算出牧野之战结束时间是周武王十三年二月五日。
3石鼓文:我国现存在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时的石鼓文,唐代初期在陕西省凤翔县出土了十个形状似鼓的刻石。
每个鼓四周都有文,字体在金文和小篆之间,属于籀文目前仅存三百余字现存宋代拓本还保存465字。
原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铭刻馆。
这十个石鼓是我国在地面上保存时间最长的文物。
4侯马盟书:1965年冬天,在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出土大批盟书,以朱色或者墨色写在玉或石片上连同碎片计算在内共五千余片,形态规整,呈深灰色。
据考证,这是春秋时期盟誓活动的盟书,被称为侯马盟书。
在公元前495年立盟人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之一的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
侯马盟书反映了晋国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5温县盟书:1979——1982年,在河南省温县武德镇乡西张计村出土盟辞石片的原“沁阳盟书”遗址, 曾再次发现大批盟辞总数约在万片以上绝大部分为石圭,少数为石简。
中国古代编辑史的划分
![中国古代编辑史的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36bec525915f804d2b16c18f.png)
其三, 实 施 纸 质 内容 和 数 字 内容 的双 向 转化 战
略。 数 字 出版对 传统 出版 产业链 形成 了巨大 冲击 , 但 数字 出版也为传 统企 业 提 供了机 遇 。 一方面 , 传统 出 版社可 以将 自身优 秀的纸 质出版物数 字 化 , 实现 二次 销 售, 在 更 广 泛地 传 播 这 些优 秀 阅读 内容 的 同时获 取 更 多 的利益 。 另一方 面 , 传统 出版社 也可密切 关注 互联 网上优 秀 的数 字 内容 , 特 别 是 经过 读 者检 验 的 数 字 内容加 以纸 质化 , 从而强化 自身的盈利能力 和竞
中国古代编 辑史 的划 分
中国古代编辑 史划 分为四个 时期 : 萌茅时期 ( 上古至商) 、 形成时期 ( 殷 至春 秋) 、 发展时期 ( 战
国至隋) 、 繁 荣时期 ( 唐至清) 。
( 摘 自靳青万5《 中国古代编辑史论稿》,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
新 中国成立 以前的中国编辑 出版 史划分为九个 时期 : 萌芽时期 ( 上古至西周) 、 草创时期 ( 春秋 战 国) 、 奠基 时期 ( 秦汉 ) 、 初兴 时期 ( 魏晋 南北朝) 、 发展 时期 ( 隋唐五 代) 、 壮 大时期 ( 宋辽金 元) 、 兴 盛时期 ( 明及清前期 ) 、变革 时期 ( 清后期 ) 、 斗争时期 ( 中华民国) 。
中国成立之 前) 、 发展 阶段 ( 新 中国成立 以后) 。
( 摘自 周晓燕、 马国柱:《 学报编辑与编辑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
( 摘 自肖东 发主编 : 中国编 辑 出版 史》, 辽宁教育 出版 社1 9 9 6 年版 )
编辑概 念 的界定不能只依据 古籍中的 “ 编辑” 含 义, 要 以社会 分工意义上的编辑活 动为依据 。 中
隋唐五代时期编辑出版
![隋唐五代时期编辑出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8d1b8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3.png)
《元褒传》的编辑与出版
总结词
元褒是隋唐时期的文人,其传记《元褒传》在隋唐五代 时期被广泛传播,成为当时文化和历史的代表作品之一 。
详细描述
《元褒传》在编辑过程中,注重对元褒生平事迹和文学 成就的全面展现,同时也对其在当时文化领域的影响和 地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该传记在出版后,迅速成为当 时文化和历史的热门作品,为当时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该传记也为后世的文学和文化 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极大地 促进了隋唐五代时期文化的传播与 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书籍版式的规范化
书籍版式的统一
隋唐五代时期,书籍版式逐渐走向规 范化,书籍的排版、字体、字号等逐
渐形成统一的标准。
书籍版式的特点
规范化后的书籍版式清晰、整洁,易 于阅读,提高了书籍的阅读体验。
书籍版式规范化的影响
价格昂贵
隋唐五代时期的印刷技术成本较高,导致书籍价格普遍较高。对于普通百姓来 说,购买和阅读书籍是一项不小的经济负担,限制了书籍的普及程度。
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印刷技术落后
隋唐五代时期的印刷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采用木版印刷,制版工艺繁琐, 印刷效率低下。这导致了书籍生产成本高、周期长、数量有限等问题,制约了编 辑出版业的发展。
03
隋唐五代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 ,还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 宝贵的资料和文献,对学术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编辑出版业 的发展,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 增加,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
食粮。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 哲学思想等作品广为流传,丰富 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文化
的军事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出版发展史
![中国出版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19f25f695acfa1c7aa00ccd7.png)
• 明代的国家出版机构已分门别类刻书 ,地方出版机 构比宋、元时期有所发展。清代初期改变了明代 中央机关分管出书的办法,官刻集中统一于皇室内 府的武英殿。宋时全国各大城市都有 书 坊,杭州 和建阳最为发展。元代的坊刻比官刻还多。明代 时,刻坊遍布各地,刻书种类有医书、类书、小说、 戏曲等。清代坊刻更为兴盛。除官刻、坊刻外, 还有一种私刻,也称家刻,是私人出资校隶社会
春秋战国
唐代
宋元
明代
清代
•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奴隶社会已出现原始的书 籍,到春秋战国就有了编辑工作。唐代发明雕版 印刷术之后,出现了民间的私营出版业性质的刻 坊。宋元时代的官刻机构──国子监、兴文署设有 专职官员、编辑校勘人员和刻字工人、印刷工人, 是后来印书馆、印书局的雏型。
这样是不是可 以出任何自己 想出的书了。。
•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印刷设备的传入, 外国传教士办的墨海书馆于1843年由新加 坡迁到上海。清政府创立的同文馆(1862)、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开始编译书籍。一 批近代资本主义出版企业如商务印书馆
•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出版事业开始有了 大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 人民出版社(1921.9)、上海书店(1923.11)、 长江书店(1926.11)、华兴书局(1929)先后成 立。一大批私营出版企业,如华夏书店、 光华书店、开明书店等和著名的商务印书 馆、中华书局以及共产党领导的生活书店 等在艰苦的条件下,编辑出版图书。
还好有伟大 的党
• 到1949年,全国公私营图书出版社有 200多 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新华书店兼有 出版、印刷和发行三重任务。1950年全国 新华书店第二届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国 营书刊出版印刷发行企业分工专业化与调 整公私关系的决定》,从此,出版、印刷、 发行分开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雕印儒经工作,从长兴三年(932年)开始, 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才全部完成,历经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用了 二十一年的时间。共印经书十二部。
• 《九经》之外,包括《论语》、《孝经》、 《尔雅》,同时还刻印了《五经文字》、 《九经字样》两部字书。《九经》刻版告 成之后不久,国子监又于后周显德二年 (955年)将唐陆德明撰《经典释文》校勘刻 印了。
• 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毋昭裔出 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板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九经》,蜀 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 • ——《爱日斋丛钞》
• 蜀本九经最先出 • 后来孳乳到长兴。 •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一
• 后唐宰相冯道、李愚重经学,因言汉时崇 儒,有三字《石经》,唐朝亦于国子学刊 刻,……曾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 类绝多,终不及经典,如经典校定雕摹流 行,深益于文教矣——《册府元龟》
• 毋昭裔贫贱时,尝借《文选》于交游间, 其人有难色,发愤:“异日若贵,当板以 镂之遗学者。”后仕王蜀为宰相,,遂践其 言,刊之,印行书籍,创见于此。 • ——王明清《挥麈录》
• 毋昭裔在成都,令门人勾中正、孙逢吉书 《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镂 版,守素赍至中朝,行于世。 • ——《宋史· 毋守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