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52-人教版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设计——嵊州中学谢可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二、教学目标1、知道动能的符号、表达式、单位,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
2、能根据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
2、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认识利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难点1.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四、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学生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会用功的定义式求解恒力功。
学习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初步掌握了用功来定义能量的方法。
本节要学习的动能是概念教学,而动能定理又属于规律教学。
两种教学有其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动能的概念教学不能用简单的陈述,让学生记住的教学方法,因为这样学生可能只是重复定义,而根本不知道概念的含义。
而必须让学生经历认知过程,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对动能定理的规律教学不是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和推理过程。
以人们的认知过程为主线,将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从教育与教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剪辑和编制,让学生追根溯源,把他们带到问题开始的地方,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和“准研究”过程。
在动能定理的应用阶段,明确规律应用的操作步骤及顺序,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能够自动有序执行的程度。
教学过程: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形成动能的表象,提问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动能的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确定动能与质量、速度的关系,并再次运用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通过回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定义方法来探究动能的表达式。
任务: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最新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景,能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所做的功。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二、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且具有动能,那么动能的具体表达式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动能定理》。
(二)新课教学师:动能的概念是什么?怎样定义的呢?生: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师:动能的表达式如何? 生:212k E mv =师:很好,同学们预习得很到位,我们一起来推导动能的表达式。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在于运动方向相同的水平恒力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速度由1v 增加到2v 求这个过程中该力所做的功W Fl = F ma =22212al v v =-22211122W Fl mv mv ==- 212k E mv = 1.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是标量,是一个状态量,单位是焦耳J 。
(三)动能定理22211122F W mv mv =- 21F k K k W E E E =-=∆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即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1.222111=22W mv mv -合 师:合力做功时动能如何变化?1.合力做正功,0W >合21k k E E > 动能↑;2.合力做负功,0W <合21k k E E < 动能↓;(四)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1.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2.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3.既适用于单个物体,也适用于多个物体;4.既适用于一个过程,也适用于整个过程;巩固训练1.(多选)质量一定的物体( )A .速度发生变化时其动能一定变化B .速度发生变化时其动能不一定变化C .速度不变时其动能一定不变D .动能不变时其速度一定不变【答案】:BC【解析】:速度是矢量,速度变化时可能只有方向变化,而大小不变,动能是标量,所以速度只有方向变化时,动能可以不变;动能不变时,只能说明速度大小不变,但速度方向不一定不变,故只有B 、C 正确。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5-人教版
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变力做功和多过程问题的基本思路。
2、通过练习,能熟练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有关变力做功和多过程问题,体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和要点。
3、学会总结分析过程,反思自己的缺点并改正 【学习重难点】1、重难点: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变力做功和多过程运动问题的思路。
2、突破措施:作草图描述过程,结合过程,分析初末动能,分析功的正负。
【预习案】【基础知识复习回顾】(一)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内容: 。
(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
二、对动能定理的理解(1) 外力对物体做正功,使物体的动能______,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物体的_____;物体克服外力做功,物体的动能______,是_____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转化的能量(动能的改变量)用____的多少来量度。
(2) 动能定理计算式是标量式,不存在某个方向上的动能定理,其中V 、S 的参考系是________________ (3) 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物体,或者是可以看成单一物体的整体。
(4) 动能定理适用于物体的直线运动,________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_______变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
【预习检测】1.质量为m=2kg 的滑块,以初速度v 0=4m/s 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滑块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2,求滑块滑行的距离。
【自我总结】用动能定理的解题的一般步骤:【合作探究】【探究一】变力做功问题比较下面两种情景并完成例1. 一质量为 m 的小球,用长为l 的轻绳悬挂于O 点。
小球在水平恒力F 作用下,从平衡位置P 点拉到Q 点,则拉力F 所做的功为( ) A. mgl cos θ B. mgl (1-cos θ) C. Fl cos θ D. Flsin θ变式:一质量为 m 的小球,用长为l 的轻绳悬挂于O 点。
小球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从平衡位置P 点很缓慢地移动到Q 点,如图所示,则拉力F 所做的功为( )A. mgl cos θB. mgl (1-cos θ)C. Fl cos θD. Flsin θ讨论:(1)、这两个情景有哪些区别?(2)、这两个情景分别有哪几个力做了功?它们是否都是恒力? (3)、你打算用哪个公式来求F 所做的功?是否两种情景都适用?想一想:你在这道题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避免下次出现这样的问题?变式训练1 一质量为 m 的小球,用长为l 的轻绳悬挂于O 点。
7.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7.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能够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动能;2.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3.了解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理解;2.动能定理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动能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使用的所有机器都需要能源,这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2.接着引入动能的概念,解释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E_k = 1/2 * m * v^2。
3.使用实验模拟和具体例子说明动能的变化和转化规律。
2. 动能定理1.引导学生思考运动中的作用力和动能之间的关系;2.接着引入动能定理的概念,讲解动能定理的基本内容和公式W = E_k2 -E_k1。
3.进一步探究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制动距离计算等。
3. 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理1.引出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理的概念;2.研究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动能的转化规律及其应用;3.探究动能守恒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弹簧振子中的动能转化、陀螺的运动等。
四、教学方法1.拟定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2.课堂解释与讨论,使用实验模拟和具体例子进行演示;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4.课后作业和作业辅导。
五、教学过程和时间分配时间内容10 min 引入问题,概念归纳和讲解30 min 实验探究和模拟、课堂讨论和演示20 min 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10 min 概念总结、问题解答30 min (作业)作业辅导和解答六、教学资源和素材1.平衡车、自行车等实验模型;2.模拟计算软件或工具;3.书籍和参考资料。
七、教学评估和反思1.教学评估:使用问卷调查和作业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2.教学反思:针对学生表现和教学效果,总结教学方法和操作技巧,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课程教案人教版人教版必修2
七、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⑴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⑵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⑶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和方法:
⑴体验实验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的探究过程。
⑵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
二、设计思路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跟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贯穿在本章以后的内容中,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它,对解决力学问题,尤其是变力做功,时间未知情况下的问题有很大的方便。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又很重要,建议安排一节习题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⑴动能概念的理解;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斜面、质量不同的滑块、木块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能用动能定理进行相关分析及计算。
过程与方法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和动能定理的应用。
重点 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引入:1、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图像(物体初速度为0)(在实验中,橡皮筋做功,物体速度越来越快,动能越来越大;结合功能关系)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2v2、设某物体的质量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速度由V1增加到V2,求这个过程中F 做的功是多少?21222121mv mv w -= ①等式右边两个物理量具有相同的形式221mv ,221mv 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且这个量的变化量正好等于力的功,由功能关系可推测这个量很可能是能量,那么什么能量与质量、速度有关呢?②同时类比重力势能的定义过程——得出动能定理的概念1.2目的:动能概念引入、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两方面去求证动能的表达式。
动能公式:221mv E k = 理解:(1)与质量成正比,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如:①一男生质量为60kg ,某时刻速度为2m/s ,此时该男生的动能;②某一物体质量不变,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质量变为原来的2倍,速度不变;质量减半,速度变为原来的4倍。
动能如何变化?(2)①是标量,②大小与速度方向无关。
如:①某一物体沿如下各方向以V0抛出,物体的动能大小相等。
有一物体质量为m ,以速度v 做匀速圆周运动,动能如何变化?②求动能和动能变化量小球质量为1kg,s m v s m v /4,/20==第3情景不需求出速度变化量该题目的:重点突破动能的标矢量问题,动能无方向、无正负(3)单位:焦耳(J )动能定理 公式:2122122121mv mv E E w K K -=-= 理解:(1)末动能初动能,:21:21211222mv E mv E k k ==,为动能的变化量12k k E E -,为合力的功w(2)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3)合力做正功,动能增加;合力做负功,动能减小。
高中物理2 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7.7动能和动能定理学习目标:1. 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 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4. 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知道用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优点。
学习重点: 1. 动能。
2. 动能定理。
学习难点:动能定理。
主要内容:一、动能1.定义:2.定义式: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焦耳(J)。
因为1 kg.(m/s)2=1 N·m=1 J。
4.动能是状态量,对于给定的物体(m一定),某状态下的速度的大小决定了该状态下的动能,动能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5.动能是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且总大于(v≠0时)或等于零(v=0时),不可能小于零(无负值)。
6.动能是相对量(因速度是相对量),参考系不同,速度就不同,所以动能也不同,一般来说都以地面为参考系。
【例一】火车的质量是飞机的llO倍,而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12倍,动能较大的是_______。
两个物体质量之比为100:1,速度之比为1:100,这两个物体的动能之比为__________。
【例二】一个物体的速度从0增加到v,再从v增加到2v,前后两种情况下,物体动能的增加量之比为___________。
二、动能的变化△E k动能的变化,又称动能的增量,是指一个运动过程中的物体末状态的动能E k2(对应于速度v2)与初状态的动能E k1(对应于速度v1)之差。
三、动能定理(1)推导:(2)内容: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
(3)表达式:(4)理解:①物理意义: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揭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即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对应着物体动能的变化,变化的大小由做功的多少来决定。
动能定理是力学的一条重要规律,它不仅贯穿于这一章的教材,而且贯穿于以后的学习内容中,是物理学习的重点。
②动能定理虽然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沿直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但是对于外力是变力或物体做曲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要对动能定理适用条件(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有清楚的认识。
7.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
2.掌握动能定理。
3.熟悉动能的计算方法。
4.强化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1. 动能动能是物体运动中所具有的能量。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因为具有速度而具有了动能。
其公式为:$$K=\\frac{1}{2}mv^2$$其中,K为动能,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描述物体动能和动能变化的定理。
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为:$$W=\\Delta K$$其中,W为物体所受合力所做的功,$\\Delta K$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3. 动能的计算方法动能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计算,也可以通过实验测量获得。
实验测量的步骤如下:1.放置一个装有块状物体的直线轨道;2.给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3.记录物体到达不同位置时的速度;4.计算不同位置物体的动能。
4. 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在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时,应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解决物理问题。
1.学习物理概念时,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场景和应用,让物理概念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2.学习物理问题时,应该注意观察和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运用物理公式和定理进行分析和解决。
3.在学习中要注重练习和总结,多进行物理实验和计算,不断提高自己的物理思维和计算能力。
三、教学流程1.讲解动能的概念和公式;2.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3.进行动能实验,并计算不同位置物体的动能;4.练习动能和动能定理计算题;5.总结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四、教学评价1.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公式;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计算,获得动能的数值;3.通过练习和总结,学生能提高物理思维和计算能力;4.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测试和考试的形式,评估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一、学情分析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动能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能够掌握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能够理论推导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但真正从深层次理解存在困难。
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认识,那就是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
本节就来寻找动能的表达式。
因为有前几节的基础,本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理和定义动能的表达式。
让学生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的表达式。
(2)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会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有关问题,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推导动能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的表达式。
2、难点:理解动能定理的内涵,会用动能定理处理有关问题。
四、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教学与探究法相结合,并辅以推理归纳法、讲授法、问题串法等。
五、教学设计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视频导入:利用大屏幕投影展示日本海啸与子弹射穿香蕉的视频片断,让学生观察。
教师引导参考问题:1. 海啸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为什么海啸具有那么大的破坏力?2. 子弹虽小,为什么能射烂香蕉?学生谈谈自己对视频的看法。
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动能的概念。
下由v 1增加到v 2的? (2)写出含有m 、v 1、v 2的相应功的表达式。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教学重难点1、动能表达式的推导2、动能定理的理解与深化性应用教学过程课前检测: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3kg,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0×102m时,达到起飞速度v=60m/s。
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所受重力的k(k=0.02)倍。
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F。
g取10m/s2探究一、寻找动能的表达式一、动能动能表达式的推导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增大到v2,试推导恒力做功与物体质量、速度的关系例1、试比较下列每种情况下,甲、乙两物体的动能(除题意中提到的物理量外,其他物理情况相同)①物体甲做直线运动,乙做曲线运动;②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③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④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
探究二、 中的W 表示什么意义?二、动能定理情景一:质量为1kg 的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以初速度V 0=2m/s 做匀减速运动最后停下,物体与地面动摩擦因数为0.1 g 取10m/s 2情景二:置于粗糙水平面上质量为1kg 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2N 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匀加速前进,物体与地面动摩擦因数为0.1,物体在该力的作用下运动了2m. g 取10m/s 2结论: 1、一个过程中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 合力做功情况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21222121mv mv W -=21222121mv mv W -=课堂练习:用动能定理解答课前检测的题目例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3kg,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0×102m 时,达到起飞速度v=60m/s。
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所受重力的k(k=0.02)倍。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新课学习】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进行新课一、动能表达式教师活动: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学生活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
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
教师活动:投影简化的情景推导动能定理表达式。
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与速度变化关系表达式。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独立推导,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
功的表达式为:提出问题:教材上说“221mv ”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是否也印证了你的观点?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在SI 制中,它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1kg ·m 2/s 2=1N ·m =1J说明:①动能是状态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在动能的表达式中,v 应为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②动能是标量,动能与功一样,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⑴.理解动能的概念、符号、单位和表达式⑵.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⑶.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会用动能定理处理物体直线和曲线运动实际问题2、过程和方法:⑴.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⑵.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动能有了感性的认识。
在第一学期物理学习中,学生有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
且通过本章前几节的学习,学生掌握好了功的计算,在第六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了当物体v0=0时,合外力做的功W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的实验结论。
三、设计思路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跟物体动能变化量的关系,动能定理贯穿在本章以后的内容中,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它,对解决力学问题,尤其是变力做功,时间未知情况下的问题有很大的方便。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导入新课──提出动能的概念──动能的变化──推导合外力做的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推理、演绎)得出动能定理──理解好动能定理──动能定理知识应用例1.2.3题(直线,曲线)──方法总结──布置作业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⑴动能概念的理解⑵动能定理推导及其理解应用2.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六、教学过程化 ( )(4)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不变,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 )过渡:合外力做功W 合和物体动能的变化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推导合外力做功W 合与动能变化ΔE k 关系学生分组协作,推导动能定理设计情景:如图所示,某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水平面是粗糙的,摩擦力为f,物体的速度由v 1增加到v 2,求合外力做的功W 合和速度变化ΔE k 的关系?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归纳,总结得出合外力做的功W 合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ΔE k三、动能定理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动能的变化。
高中物理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问题 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
(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
5.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当物体受变力作用, 或做曲线运动时, 我们仍可采用过去的方法, 把过程分解成许多小 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运动中受到的是恒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也能得到动能定理。
所以, 动能定理既适合于恒力做功, 也适合于变力做功, 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 曲线运动。
1.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W
EK2
E K1或 W
1 m
2 2
1 m
2 1
2
2
3
①确定研究对象及运动过程
②受力分析,并确定各个力所做的功
③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④列方程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说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处,若在 A处的速度为 A , B处速度为 B ,则 AB的水平距离为多大?
可先让学生用牛顿定律考虑,遇到困难后,再指导使用
动
能定理.
解: A到 B 过程中,物体受水平恒力 F,支持力 FN和重力 mg
的
作用.三个力做功分别为 Fs, 0 和 - mg( h2- h1) ,所以动能定
理
写为: Fs mg h2 h1
1 173
2
2
②课本第 21 页“问题与练习”第 1 题
7.2
10 3
2
J= 4.48
× 109J
三.动能定理
1.若用 Ek 来表示物体的动能,那么刚才得到的表达式可以改写为:
W= Ek2- Ek1
2.学生叙述上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
W 表示 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
2.知道动能的公式,会用动能的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在运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在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养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
●学法引导
通过教师利用学生的知识,通过演绎推论从理论上来推导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并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提高认识;通过对比分析,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通过实例分析,来确定动能定理的使用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
1.动能的概念.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推理归纳法、讲授法、电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教师问:什么是动能?
学生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教师问:初中学过,物体的动能与那些量有关?
学生答: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
教师引入:那么,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动能
1.探究动能表达式
推导思路:要使静止的物体获得一定的速度,就需要一个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力,这个力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我们根据做功的多少可定量确定物体的动能。
推导过程:
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静止物体,在恒定的水平外力F作用下开始运动,经过一段位移l速度达到v,则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
用Ek表示动能,则有:
2
2
1
mv E
K
即: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无负值;
3.动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都是焦耳。
1kg·m2/s2=1N·m=1J
举例:
练习1(多选):关于对动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A、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B、动能总是正值
C、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
D、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不变时,速度一定不变
总结:动能变化与速度变化的区别。
动能变,速度大小一定变,但方向可能不变;速度变,动能可能不变。
例如匀速圆周运动。
<二>、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的推导
推导思路:探究哪个力做功等于动能改变。
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质量为m 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沿粗糙水平面运动了一段位移l,受到的摩擦力为F f,速
度从v
1变为v
2
,求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量间的关系。
总结:合外力做功等于动能改变。
2.动能定理内容:
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讨论:
①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②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学生答:
①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
②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
3.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用W表示合力所做的功,用E k1表示物体初状态的动能,用E k2表示末状态动能,动能定理可表示为:W=E K2-E K1
4.动能定理的应用:
例.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例题,并用课件模拟题中的物理情景: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103 kg ,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 =5.3×102m时,达到起飞速度v=60m/s ,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解:以飞机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作用,这四个力做的功分别为W G=0,W 支=0,W 牵=Fs ,W 阻=-kmgs .据动能定理得:Fs -kmgs =02
12-mv 代入数据,解得F =1.9×104 N 三、学法指导:
1.对W 的理解:W 为合力做功或者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2.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1).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而且适用于曲线运动;
(2).不仅适用于恒力做功,而且适用于变力做功。
3.动能定理的优点:
(1).动能定理只跟初、末状态有关,不涉及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和时间,所以处理问题比较简便;
(2).它能解决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
4.动能定理应用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合力所做的功;
(3)明确始、末状态,确定始、末状态的动能;
(4)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
四、巩固练习
练习5.物体沿高H 的光滑斜面从顶端由静止下滑,求它滑到底端时的速度大小。
若物体沿高H 的光滑曲面从顶端由静止下滑,结果如何?
解:由动能定理 mgH= 21mV 2
得 V=gH 2 练习6.质量为m 的小球用长为L 的轻绳悬挂于O 点,小球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从平衡位置P 很缓慢地移到Q 点,则力F 所做的功为:[ ]
A. mgLcos θ
B. mgL (1 – cos θ )
C. FLsin θ
D. FLcos θ
解:小球由P 到Q ,由动能定理得:W F + W G
= 0
即W F – mgL (1 –cos θ)=0 ∴ W F
= mgL (1 – cos θ )
五、小结
<一>、动能
1.动能是物体运动的状态量,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共同决定;
2.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关;只有正值,没有负值。
<二>、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比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综合解题要简便,运用动能定理时,关键是正确计算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做功和明确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初、末状态的动能值。
2.知道如何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
六、作业
.课本P741-5题
七、板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动能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公式
2
2
1
mv E
K
=
3.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4.单位:焦(J)
二、动能定理
1.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2
1
2
22
1
2
1
1
2
mv
mv
W
E
E
W
K
K
-
=
-
=或
●说明:这节课不可能对动能定理的应用讲解得非常全面、深刻(可在后面加1课时——动能定理的应用),但一定要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正确含义,因为动能定理实质上就是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一种表达形式,掌握好动能定理,以后才能顺利地深入研究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如果一开始就概念不清,很可能影响以后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