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常见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控技术
专题常见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控技术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是危害我国草鱼养殖业最为严重疫病,在广东省主要流行季节为4月至10月,高峰期在8月 至9月,流行期水温为25-30T,主要危害当年鱼种,发生严重的急性 感染后,死亡率高达60%~90%。
该 病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目前可分3个基因型,其中II 型是主要的流行基因型。
虽然目前该病流行风险较小. 但应加强防控,防止气温回升后暴发流行,造成损失,针对该病的主要防控技术要点如下:(i )做好清塘消毒:有条件的池塘间歇期进行干塘、晒塘,并 清除池底淤泥,使淤泥厚度不超过30cm o 用生石灰80千克/亩或者漂白粉15千克/亩清塘消毒,杀灭有害微 生物,约1个星期后加注新水,使用lppm 漂白粉对水体进行消毒,杀灭水体中有害微生物。
消毒后3天可用肥水膏或发酵粪肥进行肥水,培养浮 游生物,稳定水质。
(2) 强化苗种产地检疫:对购进草鱼苗种进行GCRV 病毒检测,避免苗种带毒。
(3) 适时接种疫苗:苗种下塘前接种的草鱼出血病疫苗,提高苗种 抗病能力。
(4 )做好放苗期卫生消毒:鱼苗下塘前采用2%~3%的食盐浸浴5-lOmin 进行鱼体消毒,操作过程中避免弄伤鱼体.放苗时逐步缩小运输或暂养鱼苗水温与池塘水温差距,待二者水温基本一致后,方可将鱼苗放 到池塘里。
(5 )强化养殖过程中生物安保:养殖过程中防止水鸟、水禽、蛙等将病毒引入。
出现死鱼及时捞出, 分析死亡原因,并定期采样检测鱼体GCRV 携带情况。
定期采用水质改良剂改善池塘水体环境,合理使用增氧 机.保持水中溶解氧。
投喂营养均衡的配合饲料,疾病高峰期添加保肝护肝、调节免疫功能的保健产品。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俗称鲍出血 或大红鲍病,是危害养殖鲫最为严重 的疫病。
该流行范围广,流行期水温10-25%:,死亡率高达 90%~100%, 危害严重。
自2007年在中国江苏发生并传播,随后蔓延至全国鲫主养区, 其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 型。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鱼类是人们常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在养殖和捕捞过程中,鱼类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鱼类细菌感染病症以及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1. 颗粒性病毒性鳃炎颗粒性病毒性鳃炎是一种由鳃炎颗粒病毒引起的疾病。
患病的鳃组织会出现颗粒状的细红色小瘤,严重时会导致鱼类窒息或死亡。
2. 霍乱弧菌感染霍乱弧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通过水体或饲料传播。
感染的鱼类呈现寡活性、食欲减退、口吻红肿、腹泻等症状。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鱼类死亡。
3. 肠炎弧菌感染肠炎弧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感染后会引起鱼类腹泻、食欲不振、营养吸收不良等症状。
肠炎弧菌也常常引起鱼类内脏发炎和坏死。
二、鱼类细菌感染的预防策略1. 维护良好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检测水质参数,保持适宜的水温、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2.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鱼类细菌感染的关键。
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肥料化。
定期清理饲料残渣,避免污染水质。
3. 种苗筛选选用健康的种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前提。
购买种苗时应选择有健康证明的供应商,确保种苗经过必要的检疫和筛选。
4.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的细菌感染病症,有时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的接种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接种的时机和剂量都正确。
5. 定期检测和观察定期对鱼类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如果发现某些鱼类出现疾病症状,应立即隔离感染鱼类,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6. 消毒和隔离定期对水池、饲养设备等进行消毒,减少细菌的滋生。
同时,对疾病感染的鱼类进行隔离,在确诊并治愈后再将其放回原来的鱼群中。
7. 定期清理池塘定期清理底泥和水生植物,防止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滋生。
保持池塘的干净和卫生有助于预防细菌感染的发生。
总结:鱼类细菌感染是养殖和捕捞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养殖业的发展。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并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十分常见,常见症状包括鳃部出血、溃烂、腹部肿胀、食欲减退等。
细菌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水体传播、饵料传播和爬行动物传播。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提高水质管理水平,保持水体清洁。
2. 严格控制饵料的使用量,避免过度投喂。
3.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使用适当的鱼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对于已经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鱼类,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 隔离患病鱼类,防止疾病的传播。
2. 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注意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3.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帮助患病鱼类恢复健康。
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会导致鱼体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和死亡等问题。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寄生虫卵。
2.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3. 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盐浴、药浴等。
如果鱼类已经感染了寄生虫病,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治疗:1. 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遵循用药指导。
2. 隔离患病鱼类,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3. 定期观察患病鱼类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极大,常见症状包括体表溃烂、腹水、贫血等。
想要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严格控制入池水源,确保水质的安全性。
2.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潜在的病毒来源。
3. 强化饲养管理,调节饲料、水体温度等因素,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4. 出现疑似病例时,及时隔离,进行病原学分析。
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治学
殖品种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影响草鱼产量和效益的根本原 因就是草鱼的“四病”:病毒性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 皮病。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草鱼的一种病毒传染病, 对草鱼的鱼种生产和养殖可造成重大损失,我国将之列 为二类动物疫病。
【病原】
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或草鱼出 血病病毒(GCHV)。病毒为20面体的球形颗粒, 直径为70~80nm,具双层衣壳,无囊膜。病毒 基因组为双股RNA,由11条片段组成。目前已 确定的病毒株分为三种类型,在核酸电泳图谱 、毒力和抗原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别。流行的 毒株第一型占22%,第二型75%,第三型3%。
CCV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是CCV普遍的传播 方式,但传播机制不详。水平传播可直接传播或通过媒介传播, 其中水是主要的非生物传播媒介,其他生物媒介或污染物也可 传播CCV。CCVD流行后,存活鱼可成为隐性无症状带毒鱼; 带毒鱼可能通过尿排毒,然后CCV通过皮肤、嗅觉器官、肠道 或者鳃感染健康鱼。
④ 发病地区,养殖对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有抵抗力的长鳍叉 尾鮰和斑点叉尾鮰杂交种、白叉尾鮰、长鳍叉尾鮰等。
CCV对宿主有很强的选择性。目前报道,自然暴发病仅仅 是斑点叉尾的鱼苗和鱼种;人工注射病毒可以使白叉尾、长鳍 叉尾、斑点叉尾与长鳍叉尾杂交种患病,口喂及浸浴则不患病。 不同品系的鮰鱼对CCV有不同的易感性,同时鱼龄与临床感染 密切相关,刚孵化鱼苗死亡率达100%,八月龄鮰鱼则很少感染 CCV。
CCV暴发流行与水温、养殖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CCVD 的流行水温是20~30℃ ,在此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发病速度 越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当水温在25~30℃时,病程比较 短,一般为3~7 d,死亡率可达90%以上。本病20℃时潜伏期10 天,25~30℃时3天,15℃以下不发病。人工感染后,肾脏在24 小时分离到病毒,肝脏及肠则需在70小时分离到病毒,脑在96 小时才分离到病毒。高密度养殖、运输、水污染等胁迫因素及 细菌感染均可诱发或引起疾病流行和大量死亡。
鱼类细菌性、病毒性及寄生虫疾病防治
草鱼出血病
• 病原体:呼肠孤病毒,病毒繁殖温度20-35℃,最适繁殖温度 30℃左右。 • 症状:体表暗黑而略带红色,皮下和肌肉有出血现象,口腔、 上下颚、头顶和眼眶周围充血,甚至眼球突出,鳃盖、鳍条周 围也充血,肌肉呈点状或带状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现鲜红
色。有时有腹水,肠道无食物、充血但不糜烂,诊断时,须全
紫黑色,胆囊肿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而又很
多粘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体。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 鳔壁充血鳃丝末端腐烂。有的病鱼有的时候突然发生死亡,肉眼看不
出明显症状,这是由于鱼的体质弱,病原菌侵入数量多,毒性强所以
其的超急性病例。
• 流行危害:发病严重的养殖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病鱼池死亡率高 达95%以上。流行时间为3-11月,高峰期为5-9月,10月份后病情稍 微缓和。水温9-36℃均流行,其中在25-28℃时最为严重。 • 防治技术:(1)先镜检如有寄生虫,则用鱼虫速杀、混杀安等全池 泼洒。 (2)外用12%的二氧化氯或超能金碘、黑旋风全池泼洒。
打印病
打印病
白皮病
• 病原体:白皮极毛杆菌和鱼类害粘球菌感染引起的。
•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尾柄出现一个白点,并迅速向前蔓延扩大,直至 背鳍和臀鳍之间的体表至尾鳍基部全部呈白色,进而尾鳍腐烂至残缺 不全,皮肤无充血、发红的症状。严重的病鱼头朝下、尾朝上,头部 乌黑而死亡。 • 流行危害:此病是夏花鱼种的一种常见病,主要危害鲢、鳙夏花鱼种, 草鱼苗有时也会患此病。成鱼中偶尔可见。流行季节为6-8月。 • 防治技术:(1)彻底清塘,减少机械损伤。
中要尽量仔细,避免鱼体受伤。 (2)用水霉净全池泼洒。
(3)内服肠鳃康、四黄粉等添加饲料投喂。
鱼类疱疹病毒防治方法
鱼类疱疹病毒防治方法1、使用健康苗种2、定期监测,科学管理至目前为止,针对疱疹病毒病的防控主要是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来减少由于疱疹病毒爆发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定期监测,科学管理。
包括:对进口鱼类采取隔离检疫措施,以避免疱疹病毒的引入;在外地购买鱼苗时,不应该立即将其与本地池塘中的鱼混合饲养,而是将其放置在18~28℃的隔离温室中30天,以便进行病毒检测;在疾病暴发地区,需要及时采取封锁措施,掩埋病死鱼,对相关使用工具进行消毒,并向当地兽医监管部门报告,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定期对池塘周边水域(河流、湖泊)进行疱疹病毒检测,避免引入外来未监控的水体;在易暴发疱疹病毒病的春夏季节,需要及时监控水温,并适当投喂一些免疫增强剂,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等。
3、合理使用药饵在春秋两季,鱼类养殖者应注重水质、水温、溶解氧等方面的管理,以保障鱼类的正常发育。
为了增强鱼类的免疫力,养殖者可在饵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并连续投喂约25天,以提升鱼类的抗病能力。
在养殖过程中,应避免滥用净水剂、消毒剂等化学品,以免造成水质环境的剧烈变化,引发鱼类的应激反应,增加患病风险。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养殖者可选购多种消毒、抗菌、杀虫类药物,通过药敏试验来筛选效果良好的药物,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了降低鱼体的抗药性和应激反应,建议尽可能选用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提取物进行水质调控和日常治疗,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和对鱼类的伤害。
4、疫苗的研发目前,针对病毒性疾病,疫苗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应对措施,包括灭活疫苗、弱(减)毒疫苗以及核酸疫苗等。
然而,市场上尚未存在专门针对锦鲤疱疹病毒病的高效商品化疫苗。
例如,以色列研制的疱疹病毒病减毒疫苗由于使用效果存在争议,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
针对这一问题,胡峰博士以锦鲤为研究对象,成功研制出一种疱疹病毒病重组核酸疫苗。
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将疫苗注入鱼体,研究发现该疫苗能够有效提高锦鲤的成活率,对疱疹病毒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力。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1、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病原:草鱼出血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
症状:为病毒性鱼病,鱼体表一般暗黑而微带红色,皮下和肌肉有出血,口腔、下腭、头顶或眼眶周围充血,甚至眼球突出、鳃盖、鳍条基部充血。
防治方法:细菌性出血症:可选用“菌克十vk3粉十三黄粉拌饲内服”,外用金碘。
病毒性出血症:可选用“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十病毒克星”,外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
以上两个配方在治疗草鱼出血症上有很好的疗效,没有投饵机的比有投饵机的治疗效果更明显,有投饵机的塘口最好在下风处也有少量药饵的投喂,这样可以让那些患病稍重没有能力抢食的鱼得到恢复,以最快的速度减少死亡。
2、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柱状嗜纤维菌(原叫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故又称此病为“乌头瘟”。
病鱼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
鳃片上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斑点,鳃片表面、鳃丝末端粘液增多,并常粘附淤泥,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
鳃盖骨中央的内表皮常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故有“开天窗”之称。
流行情况:广泛流行的一种鱼病。
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鲫、鲢、鲂、鳙也可发生。
不论鱼种或成鱼阶段均可发生。
该病一般在水温15摄氏度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摄氏度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与赤皮病和细菌性肠炎病并发。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或者用成品肥料如速肥宝、肥水膏等施肥肥水,用菌克200~250克/亩·米用热水浸泡半小时以上进行全池泼酒。
治疗: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以0.1~0.2ppm 进行全池泼酒。
三黄粉拌饲料混饲内服,每天2次,连用3~5天。
醛速杀,中仁金碘,二氧化氯,中药消毒制剂“双黄精华”等系列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3、肠炎病病原:点状气单胞菌。
鱼类疾病的防治培训课件
(3)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泼洒, 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
1g或五倍子2~4g。
鱼类疾病的防治
24
4.疖疮病
[病原]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
[病症]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 肉组织发炎, 随着病情的发展, 这 些部位出现脓疮, 手摸有浮肿的 感觉, 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 和大量细菌, 所以又名瘤痢病。 鱼鳍基部往往充血, 鳍条间组织 破坏裂开, 有时像把烂纸扇, 病情 严重的鱼肠道也往往充血发炎。
[病症]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
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
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
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
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
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
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
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
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在整个病程中后
库、网箱内。
鱼类疾病的防治
8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 养一段时间, 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 落转愈。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g红霉素全池泼 洒, 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3)流行地区改养对此病不敏感的鱼类;
(4)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
鱼类疾病的防治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确诊须将 病变组织进行超薄切片, 电镜检查到有大量六角形的 病毒颗粒。
[防治方法]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进行综合预防, 如注射
灭活疫苗, 不乱用药物, 在发病季节及时预防细菌、
寄生虫感染, 保持水质优良、稳定等。治疗方法尚待
研究。
鱼类疾病的防治
16
二、细菌真菌性皮肤病
鱼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鱼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鱼类作为水生生物,在水体中生活,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这些疾病会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繁殖,给养殖者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预防和治疗鱼类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一、鱼类疾病的预防方法1. 保持水质清洁水质是鱼类生存和健康的基础。
养殖者应定期检查水质,确保水体中的氨气、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浓度在合理范围内。
此外,要注意保持水体的溶氧量充足,避免因缺氧导致鱼类易发病。
2. 避免过度密集饲养过度密集饲养是鱼类疾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养殖者在规划鱼类养殖区时,应合理安排鱼塘或鱼缸的大小和容量,避免饲养过量的鱼类。
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保持水体的相对稳定,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提供适宜的饲料和饲养环境适宜的饲料和饲养环境对鱼类的养殖健康至关重要。
养殖者应选择符合鱼类生长需求的饲料,并按照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法进行投喂,并定期检查并清理饲养设施,确保鱼类处于良好的生长环境中。
二、鱼类疾病的常见种类1.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常见的鱼类疾病,包括鳃蓝藻虫、白班虫、鱼吸虫等。
这些寄生虫在鱼体内寄生,造成鱼类发病、死亡。
2. 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是导致鱼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鱼疱疹病、鳗鲡辐状石斑鱼病毒病等。
这些病毒性疾病对鱼类的免疫力具有破坏性,会导致鱼类大批死亡。
3. 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造成鱼类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如鱼痈、败血症等。
细菌通过污染的水体或饲料进入鱼体,导致鱼类发病,严重时可造成大规模死亡。
三、鱼类疾病的治疗方法1. 医药治疗医药治疗是治疗鱼类疾病的常见方法之一。
养殖者可根据疾病种类和症状,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投药、泡药等。
但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法,以及药物的残留问题,避免对环境和鱼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鱼类疾病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
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对鱼类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在使用中药治疗时,要选择适合的中药配方,并多注意制作和使用方法。
常见鱼病的预防和治疗
(六) 竖鳞病
1、 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 症状与流行:疾病早期,病鱼体色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脱落,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液体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有时伴有体表充血,鳍基充血,鳍膜面有半透明液体,病鱼贫血。主要危害鲤、鲫、金鱼、宽额鳢等,从较大的鱼种到成鱼均可受害,多在越冬后期和春季发生,死亡率在50%以上。但要注意,当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鲤鱼鳞囊内,也可引起竖鳞病状,这用显微镜检查鳞囊液即可区别,本病为大量短杆菌,而后者为鱼波豆虫。
(七) 打印病
1、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兼性性需氧,生长适温为28℃,PH值3-11中能生长。
2、 症状与流行: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及腹部两侧,患病部位出现近圆形红斑,故名;随后病灶中间的鳞片脱落、坏死,露出白色真皮,严重时烂及肌肉甚至于露出骨骼、内脏,该病主要是鱼体受伤后感染发炎,危害鲢、鳙、加州鲈、胭脂鱼等淡水鱼。
4、 治疗:以鱼虫清或灭孢灵按说明拌料投喂5-7天,之后全池遍洒虫克星,或晶体敌百虫0.5---0.8ppm 1-2次。
(十六) 孢子虫病
1、 症状与流行:随病原和寄生部位的不同而异,有的形成肉眼可见的大胞囊,有的胞囊很小,需用显微镜才能看见,有的寄生在肌肉内,引起鱼体高低不平或头部肿起一瘤状突起;有的病鱼极度消瘦,尾部上翘,在水中狂游(呈神经症状)。可寄生于鲢鱼的脑内,草鱼苗种的肠内,鲤鱼苗种的肌肉内,鲢鳙鱼的鳃上。
3、 预防:经常使用氨基酸NEM等活菌制剂调节水质;在调节水质的同时间隔进行改底;定期用车轮必杀杀虫;定期使用百毒杀,鳃轻松等进行消毒。
4、 治疗:①全池泼洒杀菌药物,如菌毒双杀、水菌清、毒灭或百毒净,或漂白粉1-1.5ppm,连用1-2次。②内服抗菌药物:如鱼福康+21金维他+护肝宝+三病绝杀,连续用5-7天,效果很好。③改善水体环境,主要是在消毒3天后泼洒氨基酸NEM,光合细菌等调水。
211103631_海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动物生产 622023.3海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马 智(大连市金普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100)海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又被称为空泡性脑病或视网膜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鱼类传染病,严重危害幼鱼与仔鱼,短时间内死亡率高达100%,对成鱼的危害性与传染性也极高。
该病对多种类别的鱼造成危害,如鳕形目、鲽形目、鳗鲡目、纯形目等。
本文对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流行特点进行分析,并介绍其综合防治对策,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1 鱼类神经坏死病毒概述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海域出现尖吻鲈幼鱼大量死亡的情况,研究人员首次在病亡的幼鱼中枢神经中检测出神经坏死毒。
神经坏死毒是β诺达病毒,大小约为25纳米RNA病毒,呈二十面体或球形,不具囊膜的病毒。
此病毒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法国、挪威、东南亚各国和中国。
此病毒具备较高的耐受性,对氯仿具备一定的耐受性,50℃以下热处理半小时仍有活性,60℃才能使其失活;在海水中能够维持60天以上的活性;在自然干燥环境中能够维持活性40天以上;在太阳曝晒8小时的条件下仍维持活性。
2 流行特点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传播途径为:一是垂直传播,感染此病毒的亲鱼通过受精卵传染给其后代,通过P CR 检测,发现病毒在产卵后期的亲鱼体内检出率较高,表明在产卵期内,亲鱼生殖腺内的病毒增殖速度快。
由于该病毒在海水中能够存活60天以上,因而,卵子内部病毒的活性可以维持到孵化期。
二是水平传播,此种感染途径常见于网箱养殖。
病毒来自于带病毒的成鱼、水中游离的病毒、死亡病鱼的病毒粒子、小杂鱼等饵料等。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场通常为混养模式,养殖区域相互连通,共享相同水体。
未及时清理死亡的鱼类,任其漂浮在海面,造成同一水体发生相同的传染疾病。
3 综合防治方法3.1 垂直感染预防方法第一,亲鱼的选择与管理。
选择带有病毒的幼鱼作为亲鱼后,可以通过卵子把病毒传递给后代。
放养密度、产卵次数增多、注射激素或环境变换等应激反应能够使亲鱼的抵抗力下降,导致潜伏在鱼体的病毒增殖。
鱼类的病敌害及防治方法
$number {01}鱼类的病敌害及防治方法日期:汇报人:目录•鱼类病害概述•鱼类病害类型及症状•鱼类敌害生物及防治方法•鱼类病害的防治技术•鱼类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鱼类病害案例分析01鱼类病害概述鱼类病害是指由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引起的,导致鱼类生理机能失常、机体损伤或死亡的疾病。
定义根据病原生物的不同,鱼类病害可分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害会导致鱼类生长缓慢、体重减轻、繁殖能力下降等直接经济损失。
病害还会传播给其他水生生物,破坏水生态环境,甚至威胁人类健康。
病害的影响与危害间接影响直接影响病害的预防与控制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环境,定期进行鱼塘消毒,提高鱼体抵抗力。
控制方法及时发现和治疗病害,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害扩散。
02鱼类病害类型及症状病毒性疾病是鱼类常见的病害之一,具有高传染性和致死性。
总结词病毒性疾病的症状通常包括体表出现斑点、鳍条腐烂、眼眶发红、腹部膨胀、肛门红肿等,同时病鱼还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游泳异常等行为。
详细描述细菌性疾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对鱼类的健康和生存构成威胁。
详细描述细菌性疾病的症状包括体表炎症、鳍条损伤、腹部肿胀、口腔和鳃盖周围出现黄色或白色粘液等。
病鱼通常表现出食欲减退、游泳无力等症状。
总结词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对鱼类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一定影响。
详细描述真菌性疾病的症状包括体表出现白色或灰色斑点、鳍条腐烂、鳃盖凹陷、腹腔积水等。
病鱼可能会出现游泳异常、食欲不振等症状。
原虫性疾病总结词原虫性疾病是由原生动物感染引起的病害,对鱼类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一定威胁。
详细描述原虫性疾病的症状包括体表炎症、鳍条损伤、鳃丝肿胀、肠道发炎等。
病鱼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游泳无力等症状。
03鱼类敌害生物及防治方法123藻类敌害防治方法定期检测水质,控制藻类生长,避免水体富营养化,保持水质清洁。
藻类种类藻类种类繁多,包括蓝藻、绿藻、硅藻等,其中部分藻类可对鱼类产生不利影响。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鱼类疾病及防治措施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鱼类疾病及防治措施鱼类是我国重要的水产资源之一,其养殖渔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鱼类疾病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养殖渔业工作中常见的鱼类疾病及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常见的鱼类病害之一,其致病菌主要有红皮病菌、阵列单胞菌等。
该类疾病可引起鱼类体表溃烂、呼吸困难等症状,对养殖效益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良好的养殖环境: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清理池塘底泥,避免水体污染;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鱼群过度拥挤。
2. 饲料管理:确保鱼类获得营养均衡的饲料,避免饲料过量或过少,以减少鱼类的应激反应。
3. 环境调节:定期检测水质,保持合适的水温、pH值和溶解氧水平,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减轻鱼类感染病原菌的机会。
4. 使用抗菌药物: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适量使用经过检验合格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但要遵循药物使用规定,避免滥用。
二、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也是养殖渔业中常见的病害类型之一,其主要病原体有水螨、鳃脑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侵袭鱼类体内,引起消瘦、发育迟缓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鱼类的生命。
为了预防和控制寄生虫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定期检测:建立健全的养殖环境监测制度,实施定期鳃样检测、粪便样检测,以及临床观察等,及时发现寄生虫感染的迹象。
2. 环境消毒:定期对养殖池塘进行清洁消毒,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3. 使用驱虫药物:合理选用驱虫药物,按照产品说明进行使用,以达到有效驱除寄生虫的目的;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避免使用过量导致药物残留问题。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是养殖渔业中最为严重的病害类型之一,其致病病毒有鱼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鲤鱼疱疹病毒等。
这些病毒会导致鱼类体表出血、免疫力降低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大面积鱼类死亡。
为了有效防治病毒性疾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强化检疫: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体系,对新引进的鱼苗或鱼种进行必要的检疫和隔离,防止病毒通过外源传播。
鲑科鱼类的几种病毒性疾病及其防控措施(3)
鲑科鱼类的几种病毒性疾病及其防控措施(3)作者:陈昌福1 张喜贵2 孟长明2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19期陈昌福1 张喜贵2 孟长明25.传染性胰坏死(IPN)传染性胰坏死是鲑科鱼类稚鱼期的一种病毒病。
日本曾在1960~1970年期间流行该病。
不过,自进入1980年中期以来,发病率逐渐降低。
近年来,几乎没有因IPN感染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的问题了。
1980年以来,在欧洲及南美洲这种疾病曾经给刚移入海水饲养的大西洋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患病鱼呈现出食欲丧失、体色变黑、眼珠突出、腹部膨胀(图5)。
除排泄线状黏液便之外,还可见到原地转圈游泳等异常的活动现象。
解剖检查时可见幽门垂附近有点状出血,但是,不是所有病例中均能见到这种症状。
对病鱼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时,可见病变特征为胰腺的广泛性坏死,在其肾脏也可见到坏死现象。
发生这种疾病时,依发病时鱼体的大小和饲养水温的不同,发病情况及其受害程度会有很大的不同。
鱼体规格越大而且饲养水温越低,病程越容易转为慢性型,其危害程度也有逐渐变小的倾向。
这种疾病由属于双RNA病毒科的IPN病毒引起。
IPN病毒能耐受氯仿、乙醚、pH值 3及60℃处理30min的条件,在饲养水中也能长时间保持毒力。
虽然对这种病毒可以进行血清学分类,存在血清型不同而致病力强弱不同的倾向。
但是,也并不存在严格的相关性。
分离病毒时,经常采用RGT-2以及CHSE-214等细胞,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呈特征性的丝状细胞萎缩和核浓缩的细胞病变。
大约从20种鱼、贝类中分离到与IPN病毒类似的病毒。
这些病毒多数来源于正常的鱼、贝类,对鲑科鱼类没有致病性的居多。
其原因是一般将包括IPN病毒在内的这些病毒统称为水生双RNA病毒。
对于发病后的养殖池塘,可以采用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作为这种疾病的防控措施,因为IPN病毒对紫外线的感受性很低。
虽然用碘制剂对发眼期卵消毒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是,也有报道指出这种病毒可通过侵入受精卵而被传播。
病毒性鱼病的防治痘疮病的防治
病毒性鱼病的防治--痘疮病的防治
病毒性疾病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人类、陆上动物以及水生动物中的鱼类,都出现许多病毒性疾病。
这病毒性疾病不好治,有的至今还不被人类所掌握。
鱼类疾病中的病毒性鱼病有草鱼出血病、红鳍红鳃盖病及痘疮病。
痘疮病的症状:在鳞片周围出现白色黏液,像石蜡一样的块状。
这个增生物不断增生、加厚,范围不断扩大,直到布满全身,最后鱼体消瘦而死。
危害对象:主要危害大小不同的鲤鱼和金鱼。
水温低于10℃时,病情发展缓慢,危害小。
水温高于18℃时,该病消失。
水温为12~15℃的冬末春初时是痘疮病发病的高峰期。
发病原因:水质恶化的氨氮含量高的水中易发此病,病原为疱疹病毒。
防治方法:①脱离含氨氮高的坏水域,用网箱转池或换水。
②用苦参或虎杖或金银花适量拌饵投喂数日。
③用大蒜、洋葱、水花生几药相混捣烂如泥拌饵投喂。
④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福尔马林全池遍洒,痘疮很快脱落。
此法为应急措施,容易伤鱼体,要同时投喂抗菌药饵(药与饵料拌喂)预防感染。
病毒感染很难治,预防为主要适时;冬末春初快用药,清除氨氮不能迟。
- 1 -。
如何预防叉尾鱼病毒病发生
如何预防叉尾鱼病毒病发生引言叉尾鱼病毒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病毒病,可以影响养殖和野生的叉尾鱼。
该病毒可导致鱼类的免疫系统受损,从而使鱼类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和疾病。
为了保护我们的鱼类,预防叉尾鱼病毒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叉尾鱼病毒病发生的方法和措施。
1. 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研究并了解叉尾鱼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预防疾病发生的第一步。
•叉尾鱼病毒可以通过感染的鱼类的体液,如粪便、尿液、呕吐物等进行传播。
•水中的病毒也可以通过鱼类的呼吸器官进入鱼体。
2. 搭建合适的鱼类养殖环境•提供清洁而稳定的水质环境对于预防叉尾鱼病毒病发生至关重要。
•定期检测水质参数,保持适宜的水温、pH值和氨氮浓度等。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包括水槽、水管等,以消除可能的病原体滋生场所。
3. 选择健康的鱼类种苗•选择来自健康来源的鱼类种苗是预防叉尾鱼病毒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购买鱼苗时,应选择无疾病迹象、活动正常的个体。
•对于自家繁殖的鱼苗,应保证繁殖过程的卫生和环境质量。
4. 采取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饲养管理对于预防病毒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饲养鱼类时应提供均衡的饲料,保证其营养需求的满足。
•不过度投喂,以避免过剩的饵料积聚成为病原体滋生的场所。
•定期观察鱼类的行为和外观,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5. 隔离和处理病鱼•隔离是预防病毒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旦发现疑似感染叉尾鱼病毒的病鱼,应立即将其隔离起来。
•隔离观察期间,可以通过观察鱼类的行为和外观变化,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6.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病毒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已经存在对叉尾鱼病毒的疫苗,在确保疫苗质量的情况下,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7. 与专业人士合作•与专业人士合作是预防病毒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专业人士可以提供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的建议和指导。
•在养殖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及时请教并寻求专业帮助。
结论预防叉尾鱼病毒病的发生需要综合考虑饲养环境、饲养管理、健康鱼苗的选择和疫苗接种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斑马鱼(详情介绍)
病毒性疾病,字面理解就是鱼身体里有了某种病毒。
鱼和人很像,所以很多人病了吃的药,鱼也一样能吃,只是药量要降低而已。
举例说明,得过病毒性感冒的朋友一定知道,此病死不了,但是非常顽固。
也特别不好痊愈,其原因就在于病毒是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所以要去除很难。
一、症状
表现在鱼鳍,鱼尾存在着半透明状斑点,严重时发炎,充血,最严重时发生溃烂
二、治疗方法
首先降低鱼受伤的可能、加1%盐杀菌、用杀菌消毒药物涂抹伤处。
严重时可用呋喃西林溶液中浸洗病鱼或肌肉注射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但药量一定要把握好,本着宁少误多的原则。
三、防治办法
目前治疗病毒性鱼病比较难,所以一般采取调节水环境的方式来预防,这也是为什么好多高手钟爱底滤,喜爱名牌滤筒的原因了。
科学饲养,做好防治工作,尽可能降低鱼患病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