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情感意蕴

合集下载

[精华]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精华]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张晓霞摘要:陶渊明笔下有大量的有关飞鸟意象的作品。

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蕴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及情感,是作者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质渗透的结果。

陶渊明笔下的飞鸟意象是其自我精神的形象写照。

它负载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真意的追求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

更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飞鸟意象象征意蕴陶渊明的诗歌中频繁出现的“飞鸟”意象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及强烈的主观情感。

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与人生追求,体现了作者在动荡黑暗的社会里彷徨无依、孤独寂寞的心态,反映了作者忘我自适、率真自然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

诗人依托飞鸟这一渗透个性特征、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展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心路历程及精神品格。

透过飞鸟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所。

洞察诗人淡泊磊落的情怀节操和他对自由、和谐的人生的追求。

一、鸟寄寓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强烈的政治抱负陶渊明素有“田园诗人”之称。

他的大部分诗作都运用了寄托和象征的手法,他吟咏的“飞鸟”、“青松”、“秋菊”等自然景物常常寄寓特殊的含义,这些自然景物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心态的意象。

“飞鸟”的形象又不同与其他的意象,陶渊明对“鸟”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偏爱。

陶渊明的出身很高,在他的很多诗文中都体现着他对自己家庭历史的自豪感。

《命子》诗中;“悠悠我祖,爱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赠长沙公》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

由于家族的显赫地位,陶渊明有了远大的目标:建功立业,光耀家族。

到他老年的时候,他所作的《杂诗》(其五)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翔翻思远翥。

”陶渊明用鸟之高翔形象的比喻了自己宽阔的胸襟,他急切的盼望着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事业来,实现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里这只展翅飞翔的大鸟正是当时陶渊明理想的化身。

他常常在诗歌中借飞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进入社会想做一番大事的渴求。

陶渊明诗中菊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影响探究

陶渊明诗中菊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影响探究

陶渊明诗中菊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影响探究
陶渊明是典型的动植物诗歌之父,其诗中常以花草及其他动植物为象征,其中
的菊花意象给人们带来了令人深思的思想。

从审美观点来看,菊花拥有美丽的花态和独特的香气,被誉为“花之伟大”,
被比喻为“草木之君”。

陶渊明诗中使用菊花象征着人生美好、富足、富有诗意。

大家常常可以看见“青菊盛开佳兴可矣”,“菊有多芳质,四面竞芳”的形象,以此来表达良好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

陶渊明用菊花为人们展示了希望,他说:“安之若命,艾之若始,节以从容,安节若秋菊。

”他的诗句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表示了对完美生活的期望。

从文化角度来看,陶渊明用菊花象征着团结协作、崇尚平和、追求完美生活的
文化理念和精神境界。

“芳心菊萼,坚顽不惧”更是被用来体现着精湛的艺术水平,它传达出一种“怡然自得,不可搥动,山水皆静”的精神象征。

因此,陶渊明所代表的生活价值观被认可和普遍接受,他的诗文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在今天,菊的象征意义仍然被人们所坚持,他以其灿烂的色彩和芳香来唤起人
们对于和谐完美生活的美好愿望,为人们精神上的滋润带来无尽的愉悦,最终展现了菊花无穷的美好和生命力。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陶渊明(约陶潜),字元亮,江南吴郡人,晋代后期至南朝刘宋初年的文学家。

陶渊明曾出仕为官,但因主张退隐田园,反对权贵侵害民众,遭到排挤,最终选择隐居田园,自娱自乐,以诗文宣扬田园生活和至善至美的理想。

他那些优美的田园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中国田园诗的典范。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意象,这些意象深刻地表现了他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理解。

以下将从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出发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便是山水。

在《饮酒》中,他写道:“吾爱孤云清,山断南浦青。

”这里的“孤云”、“山”、“南浦”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清新、宁静的田园景象。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里的“采菊”、“东篱”、“南山”则是描绘了一个怡然自得的诗意境界。

陶渊明通过这些山水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还出现了丰富的动植物意象。

在《桃花源记》中,他描绘了一个原始而美好的桃花源:“不觉有人田,尽来问我乡。

”这里的“桃花”、“人田”、“乡”等意象,展现出了一个和谐、宁静的人间仙境。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里的“稻花香”、“蛙声”则勾画出了一个丰收季节的田园图景。

通过这些动植物意象,陶渊明表现出了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对农耕生活的向往,同时也点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陶渊明田园诗歌中还出现了一些意象,如田园生活、愚人、孤独等。

在《饮酒》中,他写道:“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这里的“一人心”、“白首”表现出了他对真挚友谊的向往和珍惜;在《归园田居》中,他写到:“孤云将采薇,远忽踰水隅。

”这里的“孤云”、“采薇”则表现了他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向往。

通过这些意象,陶渊明表达了对田园生活、友情和自由的向往,对封建社会的痛苦和不满。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出现的各种意象都凸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大学生论坛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石婷婷陶渊明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开拓性的一位伟大诗人。

陶渊明身处饱受战乱的东晋时代,东晋不仅是一个在政治上处于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在文学上孕育新的生命和转机的时代。

在玄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寂静黯然,而陶渊明作为日后开启中国诗歌繁荣的先导,显示出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1]2的非凡气派,其有别于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的最大特点为质朴自然,古人对此多有所论及,如严羽将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作加以比较后,得出 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 沧浪诗话 诗评 )。

元好问亦赞陶诗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 论诗绝句 )。

质而自然是陶诗最大的特征,但这并不表明陶诗 淡乎寡味 ,读陶诗是 文已尽而意有余 (钟嵘 诗品 )。

正如苏轼所评的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 与苏辙书 )。

陶渊明诗歌这两大特点是与他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密切相关的。

读陶诗会发现陶渊明在诗歌中好用 酒、鸟、松、菊 等象征意象。

这些意象与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陶渊明诗中之象,更是他的眼中之景,心中之象,他对于人生的独特体验自然地渗透进了这些意象之中,故使得他的诗歌清新而不失淳厚,自然而不乏蕴藉。

现就陶诗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分析,了解它们在陶诗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陶诗中的重要作用。

一、陶渊明与酒陶渊明的一生可谓是诗酒生涯,在萧统所编的 陶渊明集序 中有云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 酒 字出现的频率确实很高,达到了四十处之多,将近其诗文篇数的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言及酒者的,如 杯中物 ( 责子 )之类。

事实上,综观中国文学史,文人与酒是紧密相连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

但文人们在共同的饮酒主题下,却借同样的杯中酒,抒不一样的心中事,正是 伤心人别有怀抱 ( 艺蘅馆词选 引梁启超语)。

性嗜酒 在魏晋并非仅见于陶渊明,竹林七贤个个都 肆意酣畅 ,其中阮籍、刘伶诸人更是以酒为命,纵酒成癖。

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总结

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总结

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刘宋初年的文学家、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主要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思考,体现了他独立、淡泊、儒雅、自由、乐观的个性和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将总结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以展现他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陶渊明的诗作大部分描绘了山水田园的景色和人物,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大自然的美景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些句子中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他还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四季变化、鸟兽昆虫、花草树木等,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活力。

陶渊明的诗歌中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他对人生的态度是淡泊自然、随遇而安。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权势。

在《桃花源记》中,他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们没有欲望和争斗,和谐自在地生活着。

这个故事代表了陶渊明对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和不满现实社会的失望。

他也通过描写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不公、贪婪和虚假来暗示他对社会道德的关注和批评。

陶渊明的诗中还展现了他独立思考和儒雅修身的品质。

他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为荣,并主张追求真理和正义。

他没有迎合时俗的风尚和权贵的意志,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这是对归乡理想的强烈呼唤和对传统束缚的反思。

他不仅关心个人的境遇,也关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

陶渊明的诗歌中还透露出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尽管他生活在乱世,但他依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他相信个体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也相信人们在艰难时刻可以找到内心的安慰和希望。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思考。

一、生命意识。

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表达着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应该好好地珍惜和享受。

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眼中的生命是一种无价的财富,它比金钱和地位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我们渺小的存在变得有价值的根源。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宣扬生命自由、尊重自然的著名文章。

文章中,他描述了一个美丽而自由的桃花源,人们在那里不用受到束缚,可以尽情享受自然的美好,彰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二、哲学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中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在诗中常常表达出他对生命、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深刻揭示出他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矛盾体验的集合,酸甜苦辣都需要一起面对,只有适时地处理好这种矛盾体验,才能享受到生命的美好。

他的诗歌中还反映了他对自然、人性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他强调人性的本善,认为人天生就有善良的本质,只是被社会环境所扭曲。

同时,他也对世间的道德伦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人们应该以真善美为标准,摒弃虚浮、奢华和虚荣,追求真正的精神自由和追求。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真谛和探索生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陶渊明是中国唐代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田园诗创作在中国汉唐诗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他对于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塑造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美好愿景,由此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意象。

本文将从诗歌题材、诗歌语言、诗歌细节等方面剖析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

诗歌题材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最基本的意象,他的田园诗绝大多数题材均围绕着田园生活展开。

例如他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处人间世所未曾闻见、也未曾到达的奇妙山谷,这座世外桃源是陶渊明极度向往田园生活的表现。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以世外桃源为背景,描写了这处乐土的四季变化,生活景象等,使得这处世外桃源成为了一个神话般的田园,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外部美好的世界。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语言是其重要的意象元素之一,从语言层面营造出了诗歌所呈现的田园生活的美好、宁静。

例如在他的《离骚》中,借道对于“中心之悔”的表述,以及对于草木花果、动植物、太阳星辰的描绘,来表现自然风光和田园情调。

这类描写使诗歌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体验感,让读者感受到和田园生活亲近交流的感受。

诗歌中的细节是让读者深入体验田园生活的重要形象。

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欲饮琼浆寻琼碎,欲得奇花觅奇蕊。

这里所描述的琼浆、琼碎、奇花、奇蕊等具有美好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通过对于灌木、竹树、溪流、田园村落等微小细节的描绘,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

这种微小细节让诗歌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田园生活和陶渊明的追求。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拥有丰富的意象,从题材、语言、细节等多方面营造了一个充满自然之美、惬意、世外桃源的田园生活景象。

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熠熠生辉的一笔。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隐士,他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是指逃避世俗纷扰,过一种清净自在的生活,追求灵魂的自由和纯粹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作中,下面将从诗歌主题、意象和写作手法三个方面来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主题多涉及田园生活和隐居自然。

他在田园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将自然景观与隐逸心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归园田居·其二》中,他写道:“桃李花开豆蔻菊,花菊寒风杨柳烟。

我有宠辱皆忘机,使佳人独眠。

”诗中通过描绘花开、风吹和烟雾弥漫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对于官场名利的无所求,只想静心隐逸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大自然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隐逸情怀。

他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大自然的景象和人文情感相融合,抒发自己超越尘世的愿望。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用“白露未晞梅花发,黄花尽瘦菊花开”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

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笔触细腻地描绘了春天景色,传递出了对淳朴自然生活向往的情感:“春水满园闹,少有人家住”。

这些意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远离世俗喧嚣、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作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表达他内心的隐逸情怀。

他善用对比、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把深邃的思考融入到诗歌的构思中。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用“春晓多丽景,夏朝亦艳阳。

秋时瘦菊花,冬日枯槁黄”表达了世事皆有美丽和凋零两个方面,暗示了自己对名利进退之间的深思熟虑。

在《五柳先生传》中,他通过写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追求纯净精神的思想:“想当我鲁连季子时,也曾玩家骑童墨池。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将高尚的品质与自然的清静相结合,体现出了隐逸思想的价值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隐逸思想的色彩。

他通过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纯净、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展示了他深沉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歌代表人物,其诗歌以自然风景为背景,以真挚情感为主题,以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为特征,是中华文明中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艺术为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自然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主题与自然环境相连,自然意象是其诗歌关注的核心,反映了该时期汉人关注自然美和传统美学的特征。

陶渊明常常通过先进的意象技巧和自然意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生命的价值和尊重。

(1)山水意象山水素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性,陶渊明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山水意象,即山川、草木、风景等自然元素。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樱桃等,描写了一幅田园风光图;《归去来辞》中的“到乡翻似烂柯人,旧业无成身将老”寄托了陶渊明对于家乡山水情怀的深深眷恋;《饮酒》中的“东篱采菊,炮石叩秋娘”则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真诚热爱。

陶渊明常常以自然意象来助推表现诗歌的真正意象,以此为代表他的诗歌具有生动明快、带有亲和力、触动人心、传达感情的作用。

(2)昆虫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也采用了昆虫意象,如《桃花源记》中的蝴蝶、蜻蜓,表现了闲适自在、勇敢善良、活泼可爱的形象,形成了引人入胜的诗歌世界。

(3)鸟兽意象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出现了一些鸟兽意象。

如《归去来辞》中“戏蝶洞仙桥,桥上红桃林”描写了一幅欢快的田园图景和热闹的鸟兽群像;《饮酒》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表达了内心的激情和享受。

这些意象营造出了大自然美好的生态环境与结构,并突出了自然的美好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情感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情感意象为主,情感在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包括其对人与自然的情感,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等感情的表达。

(1)人与自然的情感陶渊明不仅关注和描绘自然意象,也关注着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

如《饮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感情;《归去来辞》中的“山中应有千骑闪,何处更言归路近!”表达了陶渊明怀念家乡之情;《闲居赋》中的“春之醇也”,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之美。

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

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

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和崇尚田园为主题,被后人誉为“田园诗人”。

在他的诗作中,出现了大量有关田园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仅是对农村的描绘,更多的是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在陶渊明的诗中,田园意象有着三重内涵,包括对自然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那个时代社会的感慨。

陶渊明诗中的田园意象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田园往往与美丽的自然景色联系在一起,如青山绿水、花草树木等,这些描绘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客观描述,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采采黄英,踯躅凄凉。

戚戚六王,垂死绝乡。

”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感叹之情,他渴望与自然为伴,享受自然的清新和洗礼。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于简朴、清新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诗中的田园意象还表达了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他的诗作中,田园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状态,如在《饮酒》中写道:“醉态既不相琢磨,笑时捻著碧玉珠。

鲛人发杪当山下,乐•天马上。

”这些描绘表现了陶渊明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他看来,田园生活虽然简朴,却是真实幸福的生活状态,是世俗生活中的一种解脱。

他希望通过田园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这也是他留给后人对田园生活的浪漫想象。

陶渊明诗中的田园意象还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社会的感慨。

在当时,中国处于战乱不安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陶渊明通过田园意象来表达对社会的失望和对人心的迷惑。

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山中何所有,水中何有,豺狼虎豹,尽有所投。

途穷日暮,孟婆治愁。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对人性的失望,田园则成为他心中的“乐土”,让他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抚慰受尽苦难的心灵。

陶渊明诗中的田园意象包含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那个时代社会的感慨,这些内涵使得他的田园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陶渊明的诗作,我们能够感受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能够从中汲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思考。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日暮意象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日暮意象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日暮意象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伟大文学家之一,他以清新脱俗的诗歌作品著称于世。

其中,日暮是陶渊明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这篇文章将从日暮这一意象入手,浅析陶渊明诗歌中日暮意象的内涵、形式和意义。

一、日暮意象的内涵日暮意象反映了陶渊明诗歌中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日暮时分,太阳逐渐落下,是一天的结束,也标志着一段时间的过去,让人不由得想起自己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匆匆流逝。

因此,日暮意象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和人生思考,是陶渊明哲学性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日暮意象的形式特征陶渊明诗歌中的日暮意象多以描写日落的景象入手。

例如《桃花源记》中“候人乘舟日暮,邀樵牧归家”,以日暮作为时间切入,为诗篇画龙点睛;《饮酒》中“日暮客愁何处寄,山昏鸟散又重来。

”以日暮为背景,描绘了客人的离愁别绪;《归园田居》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将汉宫传蜡烛与日暮联系在一起,形象地表现了“猿鸟犹相识,草木自芬芳”的田园生活情境。

此外,陶渊明诗歌中的日暮意象,也常以日暮的时间概念为基础,象征性地表达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天将降露逢君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露水随风轻轻飘动的画面与时光流逝的思考相结合,达到了深刻的意境效果。

日暮意象是陶渊明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日暮意象的出现,既可使诗歌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将诗歌提升到哲学性的高度。

人们在赏析陶渊明诗歌时,往往因为日暮意象所表达情感而感到心潮澎湃,也因此领略到了陶渊明文学的魅力。

总之,日暮意象是陶渊明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哲思和人生感悟,具有深邃的内涵和特殊的形式特征。

它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陶渊明文学的精神内核和博大情怀。

陶渊明诗歌典型意象研究

陶渊明诗歌典型意象研究

陶渊明诗歌典型意象研究一、本文概述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通过对其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细致分析,揭示陶渊明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陶渊明诗歌的典型意象丰富多彩,涵盖了自然景物、田园风光、隐居生活等多个方面。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陶渊明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生平背景、诗歌风格、意象选择等方面入手,全面梳理和分析其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以期对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文本解读、比较研究等方法,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

本文也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当代文学理论和方法,对陶渊明的诗歌意象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二、陶渊明诗歌中的自然意象陶渊明,作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在他的诗歌中,自然意象层出不穷,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陶渊明诗歌的主要特色,也是其诗歌魅力的重要来源。

陶渊明的诗歌中,山水意象尤为突出。

他以山为骨,以水为脉,描绘出了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的艺术空间。

如《归园田居》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南山,既是陶渊明眼中的自然景色,更是他心中理想的归宿。

他借山水的意象,传达出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除了山水,陶渊明还常常运用植物意象,如菊、松、柏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饮酒》中,他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菊,既是他田园生活的象征,也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

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研究

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研究

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研究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其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经典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展现了陶渊明的独特艺术风格。

本文将对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进行深入研究。

一、自然意象陶渊明的诗歌中,自然意象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其中最常见的自然意象包括山水、草木、鸟兽等。

1.山水意象陶渊明笔下的山水意象往往具有清新、宁静、淡泊的特点。

他常常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

例如《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南山的远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满足。

2.草木意象陶渊明诗歌中的草木意象也十分丰富。

他善于运用各种草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通过对荒凉的庭院中依然盛开的松菊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坚定和执着。

3.鸟兽意象陶渊明诗歌中的鸟兽意象也颇具特色。

他常常运用鸟兽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趣。

例如《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通过对鸟儿和鱼儿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二、人生意象除了自然意象外,陶渊明诗歌中的人生意象也十分丰富。

他通过对人生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1.隐逸意象隐逸是陶渊明诗歌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他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摒弃。

例如《归隐集》中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通过对自己性格的描绘和对丘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坚定选择。

2.时光意象陶渊明诗歌中的时光意象也十分突出。

他常常通过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间的感慨。

例如《杂诗》中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通过对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的把握。

三、陶渊明诗歌意象的艺术效果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展现了陶渊明的独特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歌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自然界的意象常常被巧妙地运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田园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本文将对陶渊明田园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进行研究,探讨其意象所具有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

一、桃李、梨枣桃、李、梨、枣是陶渊明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这些果树常常被用来描绘田园景象,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在陶渊明的诗中,桃李、梨枣往往象征着丰收和幸福的象征,代表着自然的丰饶和美好。

例如《桃花源记》中写到:“村民……种桃李者百余家,果实丰盈,人无穷乏。

”这里的桃李象征着农民们的幸福和富裕,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安乐景象。

二、花草树木花草树木是陶渊明诗歌中另一个常见的意象,他常用花草树木来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界的奇妙。

在他的诗中,花草树木往往代表着生命的力量和美好的愿景。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到:“耕者所向,春暮手舞禽虫,万状将入醉乡。

”这里的花草树木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美好,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

三、山水云雨山水云雨是陶渊明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他常常用山水云雨来描绘田园风光和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他的诗中,山水云雨往往代表着自然界的壮美和变幻无常,展现了一种大自然的宏伟和神奇。

例如《饮酒》中写到:“月出惊山鸟,时鸣映野雷。

云外飞阳赤,风联泛泰来。

”这里的山水云雨象征着自然的壮美和神奇,展示了一幅天地相连的壮丽景象。

四、田园景象田园景象是陶渊明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他常常用田园景象来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情趣。

在他的诗中,田园景象往往代表着田园生活的安宁和田园生活的乐趣,展现了一派田园生活的美好景象。

例如《读山海经·其一》中写到:“罗列通川谷,还湿浸沧海。

”这里的田园景象象征着田园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情趣,展示了一派田园生活的风景。

论陶渊明诗歌的云意象

论陶渊明诗歌的云意象

论陶渊明诗歌的云意象论陶渊明诗歌的云意象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含蓄典雅、含有哲理为其特征,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就是云。

下面我们从云意象在陶渊明诗歌中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陶渊明对云的描写极富美感。

他描写云时往往是生动而光彩夺目的,比如在《饮酒》中,他描写了“阳关一丈馀,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难得是欢聚,落日江头明月同。

轻舟已过万重山,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中就写到了“万山红雨旧时明,此夜潮声下自悲”,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而云却展现出它的美丽和奇妙,因为“万山红雨旧时明”这句话突出了云的美感。

陶渊明对云意象和情感的结合极为深刻,表现出其细腻而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陶渊明将云意象与人物、景物以及时间相结合。

在《桃花源》中,诗中提到“径跻山﹑入林见桃花”之后,“踏如履薄冰,置轻垂细叶,偃仰随流水,远近任所之”,赋予了云向流水般自由流动的聚散变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物塑造,形成独特的桃花源意境。

而在《归园田居·其二》中,诗人融合了时间和云的意象,写出了依稀的故乡景象:“进退从容衣带渐,今朝揽镜何妆慵? 传闻新雨出江底,应是梅花扑鼻香。

”其中用梅花对应云,传达了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诗意深刻,让读者感到无比温馨。

三、云意象是陶渊明诗歌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之一。

诗人将云意象赋予了很多的含义,如在《饮酒》中,通过“几度夕阳红”这句话中的暗示,突出了人生短暂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又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借云意象,寄托了自身心灵的归属:“今日复是永春醉,何人最是?仙人归来梦里好,不应晦涩事,但依旧,枝间绿杨叶向斜。

”诗人以云的形态意象,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归属的渴望。

综上所述,陶渊明对云的描写不仅仅是表面的形象刻画,更多的是从云中寻找灵气和意蕴,这也是他诗歌魅力的来源之一。

浅析浅析陶渊明的诗歌意象和人格

浅析浅析陶渊明的诗歌意象和人格

第24卷 第4期 开封大学学报 V o.l 24 N o .42010年12月J OU RNAL OF KA IFENG UN I VER SI TYD ec .2010收稿日期:2010-04-16作者简介:唐明明(1978-),女,河南开封人,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浅析陶渊明的诗歌意象和人格唐明明(开封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南开封475004)摘 要:陶渊明在不同时期的诗文创作中融入了 鸟 、 菊 、 酒 等意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诗人的情、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求。

这些意象因诗人内心世界充盈着自由、恬淡、率真而显得内涵丰富厚重。

对这些意象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陶渊明。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意象;人格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3X(2010)04-0038-03 隐逸诗人陶渊明是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

他的诗歌平淡自然中露出雄奇,含蓄隽永,意境深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在诗歌意象的艺术创造上,他更是别出心裁,使他自然率真的性格得到充分体现。

在繁杂的意象中, 鸟 、 菊 、 酒 最能够表现其 理想!!!现实!!!奋斗 的生命痕迹,凸显其伟大、高尚的人格,展现其全部的生活和艺术底蕴。

一、理想!!!陶渊明与鸟鸟作为诗歌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存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鸟在这里是爱情的信号。

∀楚辞#中有 矰戈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

诗人不仅把鸟作为自己的心迹符号,还作为自身经历的象征。

汉末∀古诗十九首#中 越鸟巢南枝 是游子思乡心态的体现,曹植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则是他孤独难耐的反映。

这些鸟意象在作品中忽隐忽现,或明或暗,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体验。

然而,上述作品中鸟意象是零碎、散乱的,因此它只能成为这些作者的心灵闪念。

动物意象是 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 [1]。

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与审美观

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与审美观

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与审美观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庐江(今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人,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以其深情的田园诗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陶渊明的诗歌表达方式以及他的审美观。

通过分析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独特看法,并体会到他深厚的情感和追求自由与宁静的心态。

1. 陶渊明的诗歌表达方式1.1 自然意象独特丰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自然是一个主要的表达对象。

他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将自然景色融入到诗中,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描述了自己乡村生活中每个季节所带来的变化。

1.2 对大众生活关注除了自然景色之外,陶渊明还对农民生活和社会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他通过描绘农村生活的苦难和欢乐,以及对社会不公与道德败坏的批评,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1.3 情感丰富而深邃陶渊明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友情、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他借助自然意象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愿望。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他追求宁静与自由的心态。

2. 陶渊明的审美观2.1 追求自然之美陶渊明崇尚自然之美,认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找到真正纯粹的美。

他反对人为规制和繁琐复杂之美,主张返璞归真。

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将自然景色作为最佳形式表现出无可比拟之美。

2.2 渴望安宁与宁静陶渊明追求内心平静与安宁。

无论是在山水间或是田园间,他都寻找着一种心灵的净化和舒畅。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嘈杂纷扰社会生活的厌倦,表达了对宁静与自由的渴望。

2.3 人文关怀尽管陶渊明注重自然美,但他对人性和人情也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关怀农民的困苦,感悟人间的善恶和痛苦,并通过诗歌为之呐喊。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荆钗何碍丝鬓长,劳心不拼岁月忙。

”可见他对社会风气和个人命运变迁抱有深深的关注。

结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思想家。

他以其深情而郁达的田园诗闻名于世,并通过作品传达了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独特看法。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建构及其审美意韵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建构及其审美意韵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建构及其审美意韵刻画出高远投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陶渊明所创作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了新天地,直接影响到唐宋田以钱物的发鼠。

同制明的田园诗中最时人母味的题粗进典型直象具有以真为美、以美为真的艺术特点。

“鸟”、和“酒”是陶诗中最典型的三大意象,因此,主要以这的艺大的象力到对向调明田园诗的中瓦首靠进行解物,把趣和“嘴”拟人化借助“鸟”来闸速自己一生的经历,借助“第”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质,借助“酒”来描绘自己理飞理地的生活观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情感意蕴摘要: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是我国诗坛上一颗极为璀璨耀眼的明珠。

他一生坎坷,曾五次出仕,又五次归隐。

他的诗歌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他善于借物抒情,借助一些典型意象抒发自身的志趣。

陶渊明在其不同时期的诗文创作中融入了“酒”、“菊”、“鸟”等典型意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他的的情与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求,这些意象因诗人内心世界充盈着自由。

恬淡、率真的情感而显得内涵极为丰富厚重。

他们的不同作用和出现比例也是我们一窥陶渊明的心灵状态和人格结构的视角。

对这些意象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陶渊明。

引言先秦以来,在儒家主导的文化传统下,中国古代文学保持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乐感。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位一体的儒家原典哲学的影响下,文学创作主体往往注重追求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功用,往往把社会责任看成是完善自己理想人格的必要因素。

但社会理想和政治现实总是会出现龃龉,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受到黑暗的遮蔽和小人的戟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多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都曾有过苦闷的经历。

这样,一些比较有着相对自足的人格的作家作品便会成为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政治失意时的精神家园。

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受小人谗言,政治理想不得实现,贬谪江南而作成《离骚》,以香草美人比附自己高洁的品格,以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寄托自己浮世中不可实现的理想。

自此,屈原的人格及其作品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第一座精神家园。

而继之以起的则是晋宋之际的陶渊明。

他最先较为彻底的摆脱纯粹的儒家人格的范导,而为后世开辟了一条隐居的新的方向。

在归隐中达到一种相对自足的人格境界,而这也得益于陶渊明在诗歌中表现出的那种相对独立于儒家道德预设的人格概念的生命意识。

如果说屈原所代表的精神家园是一方神奇的圣土,高悬于尘世之上;那么陶渊明所创造的精神家园则是一方人间的田园,未离尘世之中。

陶渊明生于公元三六五─四二七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人,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

陶侃做过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卒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做过姿城太守,也都是淡漠名利,洁身自好的人。

他的母亲是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孟嘉先生的第四女儿。

嘉是当时名儒,文章超卓、胸襟广阔。

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陶潜一生可说影响极大。

陶渊明一生可分少年、游宦和归隐三个时期,兹分述如下:(1)少年时期:自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壬申,至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自出生至二十五岁止),萧统《渊明传》称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这一点更可从他诗中窥见他的遭遇和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辞);“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2)游宦时期:自晋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至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自二十五岁至三十四岁为止)。

他的杂诗里说:“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在这十年期间,陶渊明曾出任四次,前三次任幕僚即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最后一次是当县丞彭泽令,义熙元年八月就任,十一月即自免归。

(3)归隐时期:自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至宋元嘉四年丁卯(自三十四岁至五十六岁止),渊明自四十六岁以后,他家曾遭遇过火灾、风灾、水灾、虫灾。

他身体也是逐渐衰弱,尤其元嘉二年后的两三年中,可说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一段日子。

贫困使他自然的质性,磨砺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使他对于死神的迫近,毫不惧怕,处之泰然。

他深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写了三首挽歌诗,及一篇自祭文,作为辞别人间的最后剖白。

陶渊明现存于世的诗歌有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其中田园诗成就最高,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并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的一生坎坷多变,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处世态度的恬淡、安闲、无争、任真。

表面上看,他的感情似乎淡淡的、平静的,其实他是一个具有浓烈感情的典型人物,也从而影响了他的诗歌。

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平淡自然中露出雄奇、含蓄隽永、意境深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在诗歌意象的艺术创造上,他更是别出心裁,使他自然率真的性格得到充分体现。

在繁杂的意象中,鸟、菊、酒最能够表现其理想-现实-奋斗的生命痕迹,凸显其伟大、高尚的人格,展现其全部的生活和艺术底蕴。

他善于通过对外物的描述来寄托内在的情感与志趣,这类注入创作主体独特感情活动的物象就是文学表达中的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一个词语,最早始于《易经》,由《老子》、《庄子》、《易传》等深化发挥,至魏晋南北朝可谓洋洋大观,“魏晋南北朝作为文艺学、美学的一个自觉的时代,是完成‘言不尽意’向‘言有尽而意无穷’转变的捩点。

”1。

下面就通过对陶渊明诗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意象,鸟,酒,菊进行分析,发掘出一个真实独特的陶渊明。

(一)鸟意象及其情感意蕴鸟是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渐渐丰满起来的。

在《诗经》中就已存在着鸟这一意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鸟在这里是爱情的信号。

,《楚辞》中有“矰戈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诗人不仅把鸟作为自己的心迹符号,还作为自身经历的象征。

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越鸟巢南枝”是游子思乡心态的体现,曹植《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则是他孤独难耐的反映。

这些鸟意象在作品中忽隐忽现,或明或暗,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体验。

然而,上述作品中鸟意象是零碎、散乱的,因此它只能成为这些作者的心灵闪念。

1引自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原始意象是“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2。

真正把这些“碎片”联结起来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当推陶渊明。

陶渊明诗作中的飞鸟被其赋予丰富的内含,包括高鸟、翔鸟、羁鸟、孤鸟等,这里仅就陶诗中关于飞鸟的三个方面即飞鸟、羁鸟、归鸟意象谈谈陶诗中飞鸟意象的特点。

这三种意象大致表现出作者由积极入仕——羁旅困顿——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射出作者坎坷而又多舛的苦旅人生。

(一)、高鸟意象:翻阅陶渊明诗文集,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其早期作品中,有很多表现诗人志存高远的诗篇:如“少时壮且厉, 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等。

青少年时代,陶渊明积极进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意;壮年时期,陶渊明积极入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晋室,兴利除弊,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

因此在诗文创作中,常以飞鸟形象寄托其高远志向。

最早出现飞鸟意象的是《命子•其二》:“凤隐于林,幽人在丘”,从中可看出陶渊明的青年时代是充满幻想和憧憬的。

《杂诗十二首》其五:“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中则希望自己成为胸怀“猛志”而“远翥”的高鸟。

《读山海经》中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则寄托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暗含对刘裕篡权代晋这股历史逆流的抨击,表现出强烈的家国之情与反抗意识。

陶渊明本是满怀大济苍生的美好愿望出仕,但残酷的现实将他的梦想无情地击碎,等到他领略了官场的腐朽污浊,深知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后,流露出沉重的迁逝之感。

因此在以后的一些诗歌作品中发出“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的感叹,也流露出他对入仕生涯的悔意。

但早期作品中的“高鸟”意象,更多侧重于抒发“鲲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心壮志,表明诗人“思远翥”的高远志趣。

(二)羁鸟意象2 引自苏克译《汉译经典:心理学与文学》陶渊明一生有过三次出仕又三次退隐的苦涩经历,最终悟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他看不惯腐败世风以及官场贪墨成风的混浊现象,因而在望见高天上自由飞翔的鸟儿,深感自己为形迹所拘所带来的不快,“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明显流露出对自己误入仕途的惭愧与后悔。

“久在樊笼中”则将自己误入官场比喻成飞鸟被樊笼所束缚,有渴望挣脱笼子的强烈欲望。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感士不遇赋》中,他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权者是靠不住的,官场对于正直的人来说无异于密网之于骇鱼,宏罗之于惊鸟。

统治者的专制制度和奸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险恶犹如巨大的罗网,将正直的仕人围困其中,人格与心志将被扭曲,可他与所有仕人不同的是,决不以牺牲自己的人格来顺应污秽的世道,正如上文所述,陶渊明入仕,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兴利除弊,振兴晋室,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但几经周折,仍困顿于无奈的官场,没有找到施展“猛志”的机会,反而失去了原本极为朴质珍贵的自由。

诗人忍受着无可言表的抑郁和无奈,吟唱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

在饱受出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纷扰的纠缠后,终于发出“逃禄而归耕”的感慨。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饮酒十七》)仕途险恶,羁鸟在痛苦的求索中终于觉醒,只有归隐田园以保守自己高洁芳馨的气节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四首》其一)进一步表明诗人在出仕之时极为复杂纠结的矛盾心理。

可见,诗人在“羁鸟”形象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感慨是极为深沉的。

(三)归鸟意象“归鸟”在陶渊明的众多鸟意象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逯钦立先生在《读陶管见》里就曾这样说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陶渊明有不少诗篇以归鸟的生活现象寓托他的生活心情。

组诗《饮酒》的栖栖失群鸟’篇,组诗《咏贫士》的‘万族各有托’篇,尤其是他的《归鸟》四言诗,都证明了这个方面”。

3在经历种种矛盾纠结的痛苦折磨后,陶渊明获得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的解脱,感受到心身获得了从未体验过的惬意与释然。

而“归鸟”正是此种情感的载体陶渊明将自己对归鸟的思慕之情寄托在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的精卫鸟形象之中。

《读山海经》中“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两句,以精卫为中心意象,将“微木”与“沧海”巧妙相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精卫不屈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

选取的意象新颖不俗,她正是陶渊明所崇拜的偶像。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归鸟》)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归鸟” ,其象喻意义极其丰富。

这只疲惫的小鸟正是诗人人格的象征。

“每句诗几乎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再现,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每一景物都有感情色彩。

渊明的寄情归鸟,就是所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的因归鸟的感发而欣喜于真意或者生意的获得,就是所谓‘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