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昆仑赏析
《念奴娇·昆仑》,念奴娇昆仑赏析,毛泽东诗词
《念奴娇·昆仑》,念奴娇昆仑赏析,毛泽东诗词诗词名:念奴娇·昆仑作者:毛泽东朝代:近代体裁:词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原注】前人(编者按:指宋张元,见《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
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
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
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注释】: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帕米尔高原,沿新疆西藏边界向东延伸。
东端分为北中南三支。
南支可可西里山,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一些支流的源头。
南支东延为青海境内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的源头。
巴颜喀拉山东接四川的岷山和邛崃山处,是一片海拔六千公尺的雪原,毛泽东在岷山所看到的就是昆仑山的这片余脉。
倚天抽宝剑: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李白《大猎赋》,“于是擢倚天之剑”。
遗(wei4):赠送之意。
【作法】连着三个“一截”,只为立意新奇,平仄破了又何妨?【主旨】《念奴娇·昆仑》的主题的丰富性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
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关于它的主题,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
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
念奴娇·昆仑全诗赏析
?念奴娇·昆仑?的主题的丰富性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
这是一首非常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包容了祖国河山,而且包容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包容,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关于它的主题,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
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
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场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鼓励自己的壮志。
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
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详细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展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辉,从这一天开场,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
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历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前面谈了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这里转谈一下此诗的艺术之美。
因为如此复杂的主题本身要表达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艺术相结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即昆仑)出来帮助了,诗人“横空出世〞般地胜任了。
[念奴娇昆仑赏析]念奴娇昆仑
[念奴娇昆仑赏析]念奴娇昆仑(1) [念奴娇昆仑]念奴娇昆仑原文及翻译原文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⑴,莽⑵昆仑⑶,阅尽人间春色⑷。
飞起玉龙三百万⑸,搅得⑹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⑺,江河横溢⑻,人或为鱼鳖⑼。
千秋⑽功罪,谁人⑾曾与评说?[1]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⑿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⒀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⒁。
太平世界,环球⒂同此凉热。
[1] 词语注释⑴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
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⑵莽:莽莽,状高大。
《小尔雅》:莽,大也。
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猛健诸义。
⑶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
⑷阅尽人间春色:阅尽,看足、看尽、看遍。
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⑸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
⑹搅得:闹得、搞得。
今语的“搞”,早期白话作品中都作“搅”。
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⑺消熔:积雪消融、融化。
⑻江河横溢: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所以昆仑山积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会泛滥起来。
横溢:就是横流,即泛滥。
⑼人或为鱼鳖:江河横滥,洪水成灾,人也许为鱼鳖所食。
《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⑽千秋:千年。
功罪:昆仑山给长江黄河输送的水源给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功;造成洪水泛滥,因而给人民带来灾祸,这是罪。
在这里,罪是实写,功是虚写。
⑾谁人:何人。
曾与:曾给、曾为。
《诗词曲语词汇释》:“与,为也,给也。
”⑿安得:怎得、哪得。
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
长剑耿介,倚天之外。
”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⒀遗(wèi):赠与。
⒁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⒂环球:一作寰球,整个地球。
译文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
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
念奴娇昆仑诗词鉴赏
念奴娇昆仑诗词鉴赏哇塞,那可真是一首超级厉害的诗词啊!“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你想想看,这昆仑山脉就这么横在天地之间,多霸气啊!就好像一个巨人,默默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这写得也太绝了吧!把那山上的冰雪比作玉龙,还说它们飞舞起来让整个天空都变得寒冷彻骨,这想象力简直无敌了呀!就好比一场超级大雪暴,把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寒冷之中,你能感受到那种震撼吗?“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哎呀呀,这夏天一到,冰雪消融,那江水河水都泛滥啦,人们都可能变成鱼鳖呢!这多吓人啊,但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们在它面前是多么渺小啊!就好像我们在大海面前,一不小心就会被淹没一样。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一句可太有意思了,这昆仑存在了千秋万代,它的功过谁来评判呢?这就像是在问我们,人生的功过又有谁能真正说清楚呢?这不是让人深思吗?“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哈哈,作者好有气魄啊,直接对昆仑说话呢!就好像在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说不要这么高,不要这么多雪。
这多有趣啊,这就是诗人的大胆和独特之处啊!“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哇哦,想要抽出倚天的宝剑把昆仑裁成三截,这是何等的豪情壮志啊!就像我们有时候也会幻想自己有超能力,能做一些特别厉害的事情一样。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把裁下来的昆仑分给欧洲、美国和东国,这想法也太新奇了吧!这体现了作者的胸怀天下啊,不只是想着自己,还想着其他地方的人呢!“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最后这句,真的是太有格局了!希望整个世界都能太平,大家都能享受同样的温度,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我觉得这首词真的是太精彩了!它既有对大自然的描写,又有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充满了豪情和壮志。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伟大胸怀和独特的想象力。
真的是一首让人忍不住反复品味的好词啊!。
《念奴娇·昆仑》,念奴娇昆仑赏析,毛泽东诗词
《念奴娇·昆仑》,念奴娇昆仑赏析,毛泽东诗词诗词名:念奴娇·昆仑作者:毛泽东朝代:近代体裁:词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原注】前人(编者按:指宋张元,见《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
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
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
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注释】: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帕米尔高原,沿新疆西藏边界向东延伸。
东端分为北中南三支。
南支可可西里山,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一些支流的源头。
南支东延为青海境内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的源头。
巴颜喀拉山东接四川的岷山和邛崃山处,是一片海拔六千公尺的雪原,毛泽东在岷山所看到的就是昆仑山的这片余脉。
倚天抽宝剑: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李白《大猎赋》,“于是擢倚天之剑”。
遗(wei4):赠送之意。
【作法】连着三个“一截”,只为立意新奇,平仄破了又何妨?【主旨】《念奴娇·昆仑》的主题的丰富性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
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关于它的主题,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
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
念奴娇昆仑的诗及诗意
《念奴娇昆仑》诗词赏析原文: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愁思满胸怀。
风起云涌,浪卷云翻勇向潮头立。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译文:破空而出了,高大雄伟的昆仑山,你千年不死,阅尽了人间的春色。
你飞起来的三百多万匹玉龙,搅得周天寒彻,飞起了处处的积雪。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的时候,昆仑山给人带来的愁思满怀,一片悲凉。
狂风兴起,云涌浪翻,站直身子向潮头挺进。
而今我要对昆仑说:不要那么高峻,也不要这么多雪。
怎么才能拔起倚天剑,把山分为三段?一段送给欧洲,一段赠给美洲,一段归还给东国。
在这太平世界里,让我们共同分享这凉热吧!赏析《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
它表达了毛泽东对昆仑山的赞美和敬仰,以及对世界和平和人类福祉的向往和追求。
下面将从背景介绍、诗词赏析和对比鉴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介绍1935年10月21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队伍到达甘肃的六盘山时,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胜利,写下了这首词。
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之下,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军阀混战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
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写出了这首词,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危机的忧虑。
二、诗词赏析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昆仑山的雄伟壮丽和高耸入云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危机的忧虑。
下片则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和远大理想。
首先,上片通过描绘昆仑山的雄伟壮丽和高耸入云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危机的忧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这句诗用“横空出世”形容昆仑山的出现,用“阅尽人间春色”形容昆仑山的高耸入云和千姿百态的景观。
这些词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昆仑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念奴娇昆仑这首诗词的意思
念奴娇昆仑这首诗词的意思
摘要:
1.概述念奴娇·昆仑的背景和作者
2.解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词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总结念奴娇·昆仑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正文:
念奴娇·昆仑是一首描绘我国壮丽山川的著名诗词,作者是近现代诗人郭沫若。
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正值中国革命历程中,诗人在长征途中目睹昆仑山的雄伟壮丽,激发了创作灵感。
通过这首诗,郭沫若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信念。
诗词中的意象生动丰富,如“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这里运用了夸张手法,形象地展现了昆仑山巍峨挺拔、雄伟壮丽的景象。
同时,诗人将昆仑山视为革命事业的象征,寓意着革命的崇高和坚定。
此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通过“醉里”“梦回”这两个虚幻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革命战斗的向往和决心。
在主题和思想内涵方面,念奴娇·昆仑以昆仑山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诗人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
此外,通过对昆仑山的描绘,诗人还传达了一种雄心壮志、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激励人们为革命事业而努力奋斗。
总之,念奴娇·昆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
[念奴娇昆仑赏析]念奴娇昆仑
[念奴娇昆仑(kūn lún)赏析]念奴娇昆仑(1) [念奴娇昆仑]念奴娇昆仑原文(yuánwén)及翻译原文(yuánwén)念奴娇·昆仑(kūn lún)横空出世⑴,莽⑵昆仑⑶,阅尽人间春色⑷。
飞起玉龙三百万⑸,搅得⑹周天寒彻。
夏日(xià rì)消溶⑺,江河横溢⑻,人或为鱼鳖⑼。
千秋⑽功罪,谁人⑾曾与评说?[1]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⑿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⒀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⒁。
太平世界,环球⒂同此凉热。
[1] 词语注释⑴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
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⑵莽:莽莽,状高大。
《小尔雅》:莽,大也。
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猛健诸义。
⑶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
⑷阅尽人间春色:阅尽,看足、看尽、看遍。
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⑸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
⑹搅得:闹得、搞得。
今语的“搞〞,早期白话作品中都作“搅〞。
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⑺消熔:积雪消融、融化。
⑻江河横溢: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所以昆仑山积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会泛滥起来。
横溢:就是横流,即泛滥。
⑼人或为鱼鳖:江河横滥,洪水成灾,人也许为鱼鳖所食。
《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⑽千秋:千年。
功罪:昆仑山给长江黄河输送的水源给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功;造成洪水泛滥,因而给人民带来灾祸,这是罪。
在这里,罪是实写,功是虚写。
⑾谁人:何人。
曾与:曾给、曾为。
《诗词曲语词汇释》:“与,为也,给也。
〞⑿安得:怎得、哪得。
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
长剑耿介,倚天之外。
〞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⒀遗〔wèi〕:赠与。
⒁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念奴娇·昆仑全诗赏析
念奴娇·昆仑全诗赏析《念奴娇·昆仑》毛泽东作于1935年冬天,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赏析】《念奴娇·昆仑》的主题的丰富性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
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关于它的主题,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
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
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
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
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
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毛泽东诗词:念奴娇·昆仑》诗词鉴赏
《毛泽东诗词:念奴娇·昆仑》诗词鉴赏这首词通过对雨中北戴河景象的描绘和对魏武帝的追忆,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赞颂了新中国万象更新的大好形势。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毛泽东诗词:念奴娇昆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原文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注释1、昆仑: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
地理观念上的昆仑山,指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
古代神话的西方昆仑,是汉以前地理上的昆仑一名与传说中昆仑的结合。
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
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
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2、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
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3、莽:莽莽,状高大。
《小尔雅》:莽,大也。
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猛健诸义。
4、阅尽人间春色:阅尽,看足、看尽、看遍。
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5、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
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
(按:作者原注中的“前人”指北宋张元。
张元句,始见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原作“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
以后有关记载渐有出入。
南宋魏庆之辑《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条作“战退《旧时通行本作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似为作者原注所据。
“当年孙行者过此”,是当地居民传说《西游记》里的故事。
)作者自注:“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
念奴桥昆仑这首词的意思
《念奴桥·昆仑》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描绘昆仑山脉的词。
词中通过描绘昆仑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和革命者坚定的信念。
下面是词的全文及意思解析:全文: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词意解析:1.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描绘昆仑山巍峨壮丽的景象,表达了革命者雄心壮志,要历经世间沧桑。
2.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形象地描述昆仑山的雪峰如同飞舞的玉龙,使得整个天空都变得寒冷。
3.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描绘昆仑山夏日冰川消融,江河泛滥的景象,暗示了革命者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4.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表达了革命者对历史功过的审视和担当,不畏艰难,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努力。
5.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表达了革命者对昆仑山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全球人民的幸福,不惜付出一切。
6.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表达了革命者英勇无畏、敢闯敢拼的精神,为实现革命目标,不惜代价。
7.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意味着革命者要将昆仑山的美景与世界各国共享,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
8.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表达了革命者追求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总之,《念奴桥·昆仑》通过描绘昆仑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和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表达了革命者为了全球人民的幸福,不惜付出一切的英勇精神。
赏析《念奴娇·昆仑》
赏析《念奴娇·昆仑》念奴娇·昆仑毛泽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写作背景:1935年的9、10月间,红军越过岷山、六盘山,当时毛主席说“那里是我们的根据地,就是我们的家了”。
一年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年的冲锋陷阵枪林弹雨,到这时形势豁然开朗,曙光乍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主席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这一时期写了很多诗歌,《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等等,《念奴娇·昆仑》就是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诗歌赏析:主席的诗作最善于借景抒情,以诗言志。
这首词气势磅礴,不堆陈华丽辞藻,甚至使用口语化的语句自然天成,语势铿锵。
1935年的10月岷山已然踏在脚下,长征最后胜利在即。
“更喜岷山千里雪”诗人此时豪情万丈,遥望莽莽苍苍高大巍峨的昆仑山,诗人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的豪情喷薄而出。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首句真实写景,道出昆仑山的壮丽、巍峨、高大。
从时间上“横空出世”写昆仑山与天同寿,万古长存;从空间上,一个“莽”字,道尽了这座山崇高、粗犷,比起古人“骏极于天”形容高山一点都不逊色。
时间旷远、形体粗犷的昆仑山遗世独立雄踞天外,睥睨世界“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前句写实,二句虚写,诗人发挥浪漫想象,万仞昆仑群山横空出世如“飞起玉龙”在空中起舞。
此句化用前人咏雪名句“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一个“飞”字让逶迤群山灵动起来,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
“搅得周天寒彻”,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远观莽莽昆仑被雪戴冰如飞起玉龙,想来就寒气逼人。
念奴娇昆仑这首诗词的意思
念奴娇昆仑这首诗词的意思
《念奴娇·昆仑》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首古文诗,根
据文学史上唐代贺知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并经过改编。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中的“奴娇”是指被视为美女的贵妇,杨慎以此来象征着人生中的美好与完美。
诗中提到的“昆仑”是指中国神话中的一座神山,象征着追求理想和精神境界的高峰。
诗中描绘了奴娇的美丽与优雅,以及她对亲人和国土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奴娇的歌颂,反映了自己对理想追求的渴望和对美好的向往。
同时,诗人也通过表达对奴娇的思念来强调人生短暂,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逝去。
这种触动使诗人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整首诗既展示了对美和追求的热情,同时也透露出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思考。
它试图引起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呼唤人们珍惜时间,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被生活琐事所迷惑。
念奴娇昆仑赏析
念奴娇昆仑赏析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原注】前人(编者按:指宋张元,见《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
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
夏日登?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
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朝天宝时歌女。
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帕米尔高原,沿新疆西藏边界向东延伸。
东端分为北中南三支。
南支可可西里山,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一些支流的源头。
南支东延为青海境内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的源头。
巴颜喀拉山东接四川的岷山和邛崃山处,是一片海拔六千公尺的雪原,xxx在岷山所看到的就是昆仑山的这片余脉。
倚天抽宝剑: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李白《大猎赋》,"于是擢倚天之剑"。
遗:赠送之意。
【作法】连着三个"一截",只为立意新奇,平仄破了又何妨?。
北京版选修《念奴娇·昆仑》赏析
念奴娇昆仑毛泽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春色——秀美的景色功——泛指昆仑山的好处罪——指“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谁人曾与评说:为下文张本,“而今我谓昆仑”无人评说我评说抽,裁昆仑,一截给欧洲,一截给美洲,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全人类共幸福。
(本词作于1935年。
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
10月,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赏析】《念奴娇•昆仑》的主题是什么?它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
严格地说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那么我们在此再追问一句,•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
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我想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
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
•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赏析】
《念奴娇?昆仑》的主题是什么?它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
严格地说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那么我们在此再追问一句,•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
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
我想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
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
•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
•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
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前面谈了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这里转谈一下此诗的艺术之美。
因为我们知道如此复杂的主题本身要表达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艺术相结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即昆仑)出来帮忙了,诗人“横空出世”般的胜任了。
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
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
气
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
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
•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
•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
“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
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
•而诗人毛泽东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
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这首词里,毛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读者立即知道这是“大同”理想;联系到他的事业,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
当然,马克思得以在中国传播、托根,很可能与《礼记》那个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灵有关,康有为曾依傍那个理想,直到近来讲“小康”,名字还从《礼记》那段里摘出来的。
叫人惊异这个以流变不居著名的世界上,会有那样顽固的继承性;我也隐隐由此想到,一个学说在民众间的传播,往往不在于它论证得使人信服,而别有更深微幽隐的因素,任何时代,群众都没有从学理上了解过自己所信奉的理论。
当然,词不是政治学说的论文,它也不可能向我们介绍大同理想的细节,所以,通过昆仑这个意象传达的大同理想,其实还是个两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适合《礼记》那个本土的型号,也适合马克思那个舶来的型号。
我们得参照作者的平生、思想,才能给这个理想贴上特别的标签——这是文艺写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不可能天网恢恢的一个例子,同时也是读者具有理解主动性的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