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偶极矩的测定

合集下载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测定精度较高
通过精确测量溶液的折射 率和电导率等参数,可以 获得较为准确的偶极矩值。
缺点
受溶液浓度影响
01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时,结果会受到溶液浓度的影响,需要严格
控制溶液的浓度和纯度。
对测量仪器要求高
02
为了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需要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如电
导率计、折射仪等。
对实验条件要求严格
03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需要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条件
为了更好地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未来研究 将更加注重多尺度测量方法的发展,以实现从原子、分子、到宏观尺度 多层次的测量和分析。
新型实验设备与技术
随着实验设备和技术的发展,未来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偶极矩的研究将 更加注重新型实验设备与技术的应用,以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THANKS FOR WATCHING
分子光谱学研究
偶极矩对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有重要影响,通过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可以深入理 解分子的光谱行为。
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
电磁学研究
偶极矩是电磁学中重要的物理量,通过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可以研究分子的电磁性质和行为。
表面物理和界面物理
在表面物理和界面物理研究中,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可以揭示分 子在表面或界面上的取向和排列,有助于理解表面和界面现象
02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实验 方法
实验准备
准备实验器材
包括磁力搅拌器、电导率计、电 极、电解槽等。
准备实验试剂
需要选择适当的电解质溶液,如 KCl、NH4Cl等,以及待测极性分 子。
实验环境要求
确保实验室温度、湿度适宜,避免 外界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步骤

分子偶极矩的测定

分子偶极矩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
1.用电桥法测定极性物质在非极性溶液中的介电常数和分子偶极矩。 2.了解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方法和计算,并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x 2
0.30
0.35
由图可得:ρ1=0.7738g/cm3,β=0.01109。
图3 折光率n~摩尔分数xb关系图
1.425 1.420
n=1.4238(1-0.04533x ) 2
R2=0.9985
1.415
n
1.410
1.405
1.400 -0.05
0.00
0.05
0.10
0.15
0.20
0.25
(6) (7)
式中: 、 、 xb 分别是溶液的介电常数,密度和溶质摩尔分数, 根据光的电磁理论,在同一频率的高频电场作用下,透明物质的介电常数 与折光率n
的关系为
n2
(8)
习惯上用摩尔折射度R2来表示高频区测得的极化度,因为此时 P转向 = 0, P原子 =0,则
n2 1 M
综上所述,可得
P转向

P2

R2

4 L 9
2 kT
3
2
kb
L
P2 R2 T
(10) (11)
(12) (13)
在某种情况下,若需要考虑 P电子 影响时,只需对 R2 作部分修正就行了。
3)介电常数的测定 介电常数是通过测量电容计算而得到的。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1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1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摘要:为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化的概念,掌握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永久偶极矩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技术。

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乙酸乙酯的极稀溶液,测定它们的介电常数和折光率以及溶液密度,得到a、b、c。

实验测得a=1.3489,b=0.0859,c=-0.0464再通过克劳修斯-莫索提-德拜方程求得P m=81.1516, P E=22.7002,最后得到乙酸乙酯的偶极矩为μ=5.93*e-30C*m,与文献值的相对误差为7.54%。

由此可看出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是一项非常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方法。

关键词:永久偶极矩溶液法介电常数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dielectric polarization and molecular polarization, master determination of theoretic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permanent dipole moment of the polar molecule solution method.By formulat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ethyl acetate in a very dilute solution, measuring their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refractive index and density of the solution, to give a, b, c.Experimentally measured a = 1.3489, b = 0.0859, c=-0.0464Through Clausius - Mosuo Ti - Debye equation obtained Pm= 81.1516, P E= 22.7002,Finally get the dipole moment of ethyl acetate μ = 5.93 * e-30C *m,Literature values and the relative error is 7.54%.Thereby determining the dipole moment of the polar molecule can be seen a very simple solution method is easy to operate experimental method. Keywords: Permanentdipole momentSolution methodPermittivity分子结构可以看成是由电子和分子骨架所构成的。

物理化学-实验三十八: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物理化学-实验三十八: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实验三十八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一、实验目的1.测定氯仿在环已烷中的偶极矩,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的关系。

2.了解Clansius-Mosotti-Debye 方程的意义及公式的使用范围。

3.掌握密度管的使用与电容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分子可近似看成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包括原子核和内层电子)组成。

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重合的,而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分离的,其分离程度的大小与分子极性大小有关,可用“偶极矩”这一物理量来描述。

以q 代表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d 代表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则分子的偶极矩μ=q ·d (1)μ为矢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电荷中心到负电荷中心。

极性分子具有的偶极矩又称永久偶极矩,在没有外电场时,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各个方向的机会相同,故偶极矩的统计值为零。

但当有外电场存在时,偶极矩会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沿电场方向定向排列,此时我们称分子被极化了,极化的程度可用分子的摩尔取向极化度取向P 来衡量。

除摩尔取向极化度取向P 外,在外电场作用下,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和分子骨架的变形,这种现象称为变形极化,可用摩尔变形极化度变形P 来衡量。

显然,变形P 由电子极化度电子P 和原子极化度原子P 组成。

所以,对极性分子而言,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 由三部分组成,即P =取向P +电子P +原子P (2)当处在交变电场中,根据交变电场的频率不同,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 可有以下三种不同情况:(1)低频下(<1010秒―1)或静电场中,P =取向P +电子P +原子P ;(2)中频下(1012秒―1~1014秒―1)(即红外频率下),由于极性分子来不及沿电场取向,故取向P =0,此时P =变形P =电子P +原子P ;(3)高频下(>1015秒―1)(即紫外频率和可见光频率下),极性分子的取向运动和分子骨架变形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此时取向P =0,原子P =0,P =电子P 。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偶极矩的测定⼀、实验⽬的:1.⽤溶液法测定CHCl 3的偶极矩2.了解介电常数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3.掌握测定液体介电常数的实验技术⼆、基本原理:1. 偶极矩与极化度分⼦结构可近似地被看成是由电⼦云和分⼦⾻架(原⼦核及内层电⼦)所构成的,分⼦本⾝呈电中性,但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正、负电荷中⼼可重合也可不重合,前者称为⾮极性分⼦,后者称为极性分⼦。

分⼦极性⼤⼩常⽤偶极矩来度量,其定义为:qd =µ(1)其中q 是正负电荷中⼼所带的电荷,d 为正、负电荷中⼼间距离,µ为向量,其⽅向规定为从正到负。

因分⼦中原⼦间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 ,电荷数量级为10-20C ,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为10-30C ·m 。

极性分⼦具有永久偶极矩。

若将极性分⼦置于均匀的外电场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下会趋向电场⽅向排列。

这时我们称这些分⼦被极化了。

极化的程度可⽤摩尔定向极化度P u 来衡量。

P u 与永久偶极矩平⽅成正⽐,与热⼒学温度T 成反⽐kTN kT L P A 2294334µπµπµ==(A N kTP πµµ49=) (2)式中k 为玻尔兹曼常数,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在外电场作⽤下,不论是极性分⼦或⾮极性分⼦,都会发⽣电⼦云对分⼦⾻架的相对移动,分⼦⾻架也会发⽣变形,这种现象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摩尔诱导极化度P 诱导来衡量。

显然,P 诱导可分为两项,为电⼦极化和原⼦极化之和,分别记为P e 和P a ,则摩尔极化度为:P m = Pe + Pa + P µ (3)对于⾮极性分⼦,因µ=0,所以P= Pe + Pa外电场若是交变电场,则极性分⼦的极化与交变电场的频率有关。

当电场的频率⼩于1010s -1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下,极性分⼦产⽣的摩尔极化度P m 是定向极化、电⼦极化和原⼦极化的总和,即P m = Pe + Pa + P µ。

实验13 分子介电常数和偶极矩的测定-操作步骤

实验13 分子介电常数和偶极矩的测定-操作步骤

实验13 分子介电常数和偶极矩的测定注意事项:1. 实验需要配制溶液摩尔分数以准确称量的数据计算得到,称量过程要迅速并且及时盖紧瓶塞以免溶液挥发。

2. 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份溶液用完都要及时盖紧瓶塞以免溶液挥发。

3. 测电容时用滴管加入溶液,测量完后用注射器吸出溶液并用洗耳球或者电吹风吹干(避免用热风吹)。

加入待测样品至样品杯内的刻度线,每次加入的样品量必须严格相等。

4. 调节密度管内溶液刻度时要保证管内没有气泡,调节好刻度后迅速盖上磨口帽,此时管内若有气泡对测量没有影响。

5. 密度管称量时需擦干管外壁溶液并将密度管立于干净烧杯中进行称量。

实验步骤:1.打开小电容测量仪的开关,预热10分钟。

2.溶液的配制先将5个干洁的25mL 容量瓶分别称重得到w a 、w b 、w c 、w d 、w e ,然后依次加入20mL 环己烷再称重得到w a1、w b1、w c1、w d1、w e1,按照环己酮的摩尔分数分别约为0.01、0.02、0.03、0.06、0.09进行计算,再加入合适的环己酮,然后算出每个样品真实的摩尔分数。

环己酮极易挥发,所以实验中要随时关好瓶盖。

3.介电常数的测定(1)εS 的测定:以环己烷为标准物质,读取室温带入公式εS =2.023-0.0016(t /℃-20)计算出εS 。

(2)C air 和C d 的测定:先拔下鳄鱼夹再按一下“采零”键(实验中不用再校零),以清除仪表系统零位漂移,显示器显示“00.00”。

在电容池是干燥的条件下测定电容,三次取平均值即得到C air '。

用滴管吸取环己烷加到样品池中,测定电容三次取平均值即得到C S '。

代入公式 1S air s air -'-'=εC C C 和 1s S S air d -'-'=εεC C C 计算得出C air 和C d 。

(3)溶液电容C 样的测定把电容池及电极的溶液全部取出并用洗耳球吹干,重新测量C air ',同前面测得的C air '相差0.05PF 内就说明电容池干净了,用滴管加样,针管取样,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溶液测定电容,两次取平均值即得到C X (注意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容前,每次都要重复测C air '用来检查电容是否干净),代入公式C 样=C X -C d 即可求出C 样,代入公式ε样=C 样/C 0就可以得到各溶液的介电常数ε样。

偶极矩的测定——中科大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偶极矩的测定——中科大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偶极矩的测定钱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系安徽合肥230026*****************【摘要】利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在电场中的极化现象,可利用电场求出分子偶极矩。

本实验采用溶液法测定正丁醇的固有偶极矩,通过测定正丁醇的环己烷溶液的折射率、介电常数和密度随正丁醇摩尔分数的变化,利用外推法确定线性关系系数,利用相应公式,求出偶极矩大小。

【关键词】偶极矩正丁醇极化1.引言分子结构可以被看成是由电子和分子骨架所构成。

由于其空间构型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的极性可用偶极矩来表示。

两个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系统的电偶极矩的定义为:μ = q · r(12-1)式中r是两个电荷中心间距矢量,方向是从正电荷指向负电荷。

q为电荷量,一个电子的电荷为4.8×10-10CGSE,而分子中原子核间距为1Å = 10-8cm的量级,所以偶极矩的量级为:μ = 4.8×10-10×10-8 = 4.8×10-18 CGSE×cm = 4.8 Debye即: 1 Debye = 10-18 CGSE×cm2.实验2.1实验原理:1.电场中分子的偶极矩:电介质分子处于电场中,电场会使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而变得不重合,电场也会使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间距增大这样会使分子产生附加的偶极矩(诱导偶极矩)。

这种现象称为分子的变形极化。

可以用平均诱导偶极矩m来表示变形极化的程度。

在中等电场下设m = α D E内(12-2)式中E 内为作用于个别分子上的强场。

α D 为变形极化率,因为变形极化产生于两种因素:分子中电子相对于核的移动和原子核间的微小移动,所以有α D = α E +α A (12-3)式中α E 、α A 分别称为电子极化率和原子极化率。

设n 为单位体积中分子的个数,根据体积极化的定义(单位体积中分子的偶极矩之和)有P = n m = n α D E 内 (12-4)为了计算E内,现考虑平行板电容器内介质的电场,平行板电容器内的分子受到四种为的作用:(1)均匀分布于极板上电荷σ所产生的力F 1; (2)电介质极化产生的感生电荷σ ′ 产生的力F 2;(3)单个分子周围的微小空隙界面上的感生电荷产生的力F 3; (4)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F 4;目前还不能用一个公式来表示F 4,在忽略F 4后,单位正电荷所受的力的和即为E 内E 内 = E 1 + E 2 + E 3 = 4πσ + 4πP + P E P 3434ππ+= (12-5)式中σ为极板表面电荷密度。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实验报告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实验报告
(3)极性分子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P是摩尔定向极化度、摩尔电子诱导极化度和摩尔原子诱导极化度的总和:
P=P定向+P诱导=P定向+P电子+P原子
2.偶极矩的测定方法(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1)无限稀释时溶质的摩尔极化度的公式:
P=P2∞=3αε1/(ε1+2)2* Μ1/ρ1+ (ε1-1)/(ε1+2) * (Μ2-βΜ1)/ρ1
C0=(C/标-C/空)/(ε标-1)=(5.48-5.24)/(2.207-1)=0.199
Cd=C/空-C0=5.24-0.199=5.04
由ε溶=(C/溶- Cd)/ C0,可算出:
ε(环己烷)=2.207
ε(0.05)=2.66
ε(0.10)=2.56
ε(0.15)=3.16
ε(0.20)=2.86
3.介电常数的测定
(1)先接好介电常数测量仪的配套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预热5分钟;用配套测试线将数字电常数测量仪与电容池连接起来;待显示稳定后,按下“采零”键,以清除仪表系统零位漂移,屏幕显示“00.00”。
(2)电容C0和Cd的测定:本实验采用环己烷为标准物质,其介电常数的温度公式为:ε标=2.203-0.0016(t-20)
4.溶液密度的测定
取干净的比重管称重m0。然后用针筒注入已恒温的蒸馏水,定容,称重,记为m1。用丙酮清洗并吹干。同上,测量各溶液,记为m2。则环己烷和各溶液的密度为:
ρ溶=(m2-m0)/(m1-m0) *ρ水,ρ25℃水=0.99707g/mL
5.清洗、整理仪器
上述实验步骤完成后,确认实验数据的合理性。确认完毕,将剩余溶液回收,容量瓶、比重管、针筒洗净、吹干。整理实验台,仪器恢复实验前的摆放。

测定分子偶极矩实验报告

测定分子偶极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偶极矩的概念及其在分子结构中的作用。

2.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测定特定分子的偶极矩,验证其极性。

二、实验原理偶极矩是描述分子极性的物理量,其定义为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与电荷量的乘积。

对于极性分子,其偶极矩不为零;对于非极性分子,其偶极矩为零。

本实验采用溶液法测定分子的偶极矩,通过测量溶质在溶剂中的极化程度,计算得出分子的偶极矩。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阿贝折射仪、烧杯、移液管、搅拌器、天平、温度计、温度计套管、温度计夹具、数据采集器等。

2. 材料:待测分子溶液、溶剂、标准溶液、去离子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待测分子溶液和溶剂分别装入烧杯中,确保溶液温度与室温相同。

2. 标准溶液制备:将标准溶液与溶剂混合,制成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

3. 标准溶液折射率测量:将标准溶液倒入阿贝折射仪中,读取折射率。

4. 待测溶液折射率测量:将待测分子溶液倒入阿贝折射仪中,读取折射率。

5.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待测分子溶液的折射率,进而计算其偶极矩。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 标准溶液浓度(mol/L) | 标准溶液折射率 | 待测溶液折射率 ||------------------------|----------------|----------------|| 0.100 | 1.434 | 1.437 |2.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折射率:折射率 = (待测溶液折射率 - 标准溶液折射率) / (标准溶液浓度 - 待测溶液浓度)折射率 = (1.437 - 1.434) / (0.100 - 0.100) = 0.003根据实验原理,计算待测分子的偶极矩:偶极矩 = 折射率× 摩尔折射率× 摩尔体积假设摩尔折射率为0.429 nm^3/mol,摩尔体积为24.45 cm^3/mol,则待测分子的偶极矩为:偶极矩= 0.003 × 0.429 × 24.45 = 0.030 nm·C六、结论通过溶液法测定,我们得到了待测分子的偶极矩为0.030 nm·C。

实验九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实验九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偶极矩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测定氯仿在环己烷中的介电常数和偶极矩,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2. 测定某些化合物的折光率和密度,求算化合物、基团和原子的摩尔折光度,判断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二、实验原理分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

分子呈电中性,但因空间构型的不同,正负电荷中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前者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极性大小用偶极矩μ来度量,其定义为μ=qd式中:q 为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单位是C ;d 是正、负电荷中心的距离,单位是m 。

μ是偶极矩,单位是(SI 制)库[仑]米(C·m)。

而过去习惯使用的单位是德拜(D):1D =1×10-18静电单位·厘米=3.338×10-30C·m在不存在外电场时,非极性分子虽因振动,正负电荷中心可能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瞬时偶极矩,但宏观统计平均的结果,实验测得的偶极矩为零。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由于分子热的运动,偶极矩在空间各个方向的取向几率均等,统计值等于零。

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外电场中,分子将沿电场方向转动,同时还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和分子骨架的变形,称为极化。

极化的程度用摩尔极化度P 来度量。

分子因转向而极化的程度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转向来表示,因变形而极化的程度用摩尔变形极化度P变形来表示。

而P变形又由P 电子 (电子极化度)和P 原子 (原子极化度)两部分组成,于是有P =P 转向+P 变形=P 转向+(P 电子+P 原子)P 转向与永久偶极矩的平方μ2的值成正比,与热力学温度T 成反比:kTN p A 3344120μππε⋅⋅⋅=转向式中:N A 为阿佛加德罗(Avogadro)常数;k 为玻耳兹曼(Boltzmann)常数。

由于P 原子在P 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在不很精确的测量中可以忽略P 原子,(2)式可写成:P =P 转向 + P 电子只要在低频电场(υ<1010s -1)或静电场中,测得的是P 。

实验二十九 偶 极 矩 的 测 定

实验二十九   偶 极 矩 的 测 定

实验二十九 偶 极 矩 的 测 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2.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实验技术。

二、基本原理分子的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

由于其空间构型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是不重合的,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1912年德拜(Debye)提出“偶极矩”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如图29-1所示,其定义是:d q ⋅=→μ (29-1)式中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d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

图29-1 电偶极矩示意图 →μ是一个向量,通常规定其方向从正到负。

因分子中原子间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米,电荷的数量级为10-20 库仑,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是10-30 库·米。

(1 Debye = 10-10 电量静电单位·厘米=3.33564×10-30 库·米)。

分子偶极矩的单位一般采用Debye 。

分子的偶极矩可以是分子本身所固有的,也可以是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变化而引起的。

前者称为分子的永久偶极矩,记作μ0,后者称为诱导偶极矩,记作μI 。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而非极性分子则没有永久偶极矩。

无论是非极性分子还是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都会产生出一个与电场方向反平行的诱导偶极矩μI ,这一效应称为分子的诱导极化。

实验表明诱导偶极矩的平均值μI 与分子所在位置的有效电场强度F 成正比。

μI = αI · F (29-2)αI 称为分子的诱导极化率或变形极化率,它等于单位场强度(F =1)下诱导极化产生的平均偶极矩,是一个由分子本性决定的常数。

诱导偶极矩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分子中的电子云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相对于分子骨架的变形,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原子核构成的分子骨架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主要是键角变动)。

因此,αI 可认为由两部分组成:αI = αE + αA (29-3) αE 称为电子极化率,αA 称为原子极化率。

实验十五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实验十五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ε= C C空
电容的测定方法很多,其中电桥法的测定原理图是
其桥路为变压器比例臂电桥,达电桥平衡时 C' = Us Cs U x
式中,C′为电容池两极间的电容;CS 为标准差动电器的电容。调节差动电容器, 当 C′=CS 时,Us = U x ,此时指示放大器的输出趋近于零。CS 可从刻度盘上读 出,这样 C′即可测得。
沿电场定向,于是 P转向 = 0 。此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是电子极化度和原子 极化度之和 P = P诱导 = P电子 + P原子 ;当在1015 s−1 以上的高频电场(可见光和紫外频率) 区时,极性分子的转向和分子骨架变形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P转向 = 0 ,P电子 =0, 极化度仅等于电子极化度 P = P电子 。
(3) 打开盖子,用针筒把电容池中的溶液吸出,用电吹风冷风吹干至数字表所 显示值为 C空' 时,按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逐一测定溶液的 C样' (每次装入量严格相 同,样品过多会腐蚀密封材料渗入恒温腔,实验无法正常进行)。
五、数据处理
1. 将所测数据列表
实验温度 ℃; 环己烷的分子量
;正丁醇的分子量
x正丁醇
1支
刻度吸量管(1mL)
6支
2.药品
环己烷(分析纯); 正丁醇摩尔分数分别为 0.04,0.06,0.08,0.10 和 0.12 的 五种正丁醇—环己烷溶液。
四、实验步骤
1.将电容池洗净、吹干,将连接在池盖上的空气电容器用环己烷洗净、吹干, 将超级恒温槽、电容池、阿贝折射仪、密度仪用胶管连接好。在(25.0±0.1)℃条 件下,使电容池、阿贝折射仪、密度仪恒温。PCM-1A 精密电容测量仪通电,预 热 20min。 2. 用阿贝折射仪分别测定环己烷(溶剂)和五份溶液的折射率 n1和n溶 。

偶极矩的测定(精)

偶极矩的测定(精)

ε苯=2.283-0.00190(t-20)=2.28395
Cd=(ε标C空/- C标/)/(ε标-1) C溶液=C/溶液-Cd
12
C12 C0
C12 C空
C12
C
' 空
Cd
1.作d12—x2图,由直线斜率求值。
2.作n12—x2图,由直线斜率求值。
3.作12—x2图,由直线斜率求值。
4.由d1、1、、值,求算P2,∞。
C空/=C空 + Cd C标/=C标 + Cd ε标= C标/ C空(C空≈C0) 故Cd=(ε标C空/- C标/)/(ε标-1)
仪器与试剂
精密电容测定仪1台,密度管1只,阿贝折光仪1台,容量瓶 ( 25ml ) 5 只 , 注 射 器 ( 5ml ) 1 支 , 超 级 恒 温 槽 1 台 , 烧 杯 (10ml)5只,移液管(5ml)1支,滴管5根。
偶极矩的测定
目的要求
1.用溶液法测定CHCl3的偶极矩 2.了解介电常数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 3.掌握测定液体介电常数的实验技术
基本原理
1. 偶极矩与极化度
分子极性大小常用偶极矩来度量,其定义为:
qd
其中q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d为正、负电荷中心间距离,
为向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因分子中原子间距离的数量
W2 W1
W0 W0
dt ,H2O
以d12~X2作图,从直线斜率求得β。
4、介电常数的测定
(1)Cd的测定 测空气和苯的电容C/空和C/苯,由ε苯=2.283-0.00190(t-20)算出实
验温度时苯的介电常数ε标,代入公式Cd=(ε标C空/- C标/)/(ε标1)求得Cd。
(2)溶液电容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_实验报告_中国科大

偶极矩的测定_实验报告_中国科大

实验十二 偶极矩的测定摘要:本实验利用溶液法,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正丁醇的环己烷溶液在同一条件(20℃、1atm )下的折射率、电容、密度等各种性质计算出分子的偶极矩,并对比实验结果分析了解电介质在外电场中的极化现象。

关键词 : 极化现象 偶极矩 溶液法前言:分子结构可以被看成是由电子和分子骨架所构成。

由于其空间构型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的极性可用偶极矩来表示。

电介质分子处于电场中,电场会使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而变得不重合,电场也会使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间距增大这样会使分子产生附加的偶极矩(诱导偶极矩)。

这种现象称为分子的变形极化。

可以用平均诱导偶极矩m 来表示变形极化的程度。

在中等电场下设m = α D E 内 (1) 式中E内为作用于个别分子上的强场。

α D为变形极化率,因为变形极化产生于两种因素:分子中电子相对于核的移动和原子核间的微小移动,所以有 α D = α E +α A (2) 式中α E 、α A 分别称为电子极化率和原子极化率。

有Clausius-Mosotti 方程,D 03421απρεεN M =⋅+- (3) 定义摩尔变形极化度P D 为D 0D 34απN P =(4) 电场中的分子除了变形极化外,还会产生取向极化,即具有永久偶极矩的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或多或少地转向电场方向。

它对极化率的贡献为P O ,总的摩尔极化度为P = P D + P O = P E + P A + P O (5) 式中P E 、P A 、P O 分别为摩尔电子极化度,摩尔原子极化度和摩尔取向极化度。

如将电介质置于交变电场中,则其极化和电场变化的频率有关。

交变电场的频率小于1010秒-1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 中包含了电子原子和取向的贡献。

当频率增加到1012-1014秒-1时(即红外场),电场的交变周期小于分子偶极矩的松弛时间,极性分子的取向运动跟不上电场的变化,这时极性分子来不及沿电场取向,故P O = 0。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1.偶极矩与极化度分子呈电中性,但因空间构型的不同,正负电荷中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

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极性大小用偶极矩μ来度量,偶极矩定义为:μ=g·d .......①式中,g为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d是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

偶极矩的SI单位是库(仑)米(C·m)。

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外电场中,分子将沿电场方向转动,同时还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和分子骨架的变形,称为极化。

极化的程度用摩尔极化度P来度量。

P是转向极化度(P转向);电子极化度(P电子)和原子极化度(P原子)之和: P= P转向+ P电子+ P原子.....②由于P原子在P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在不很精确的测量中可以忽略P原子,则②式可写成: P= P转向+ P电子 .只要在低频电场(ν)或静电场中测得P;在ν的高频电场(紫外可见光)中,由于极性分子的转向和分子骨架变形跟不上电场的变化,故P转向=0。

P原子=0,所以测得的是P电子。

这样可求得P转向,再计算μ。

通过测定偶极矩,可以了解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对称性,判断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

2.溶液法测定偶极矩:所谓溶液法就是将极性待测物溶于非极性溶剂中进行测定,然后外推到无限稀释。

本实验是将正丁醇溶于非极性的环己烷中形成稀溶液,然后在低频电场中测量溶液的介电常数和溶液的密度求得摩尔极化度;在可见光下测定溶液的摩尔折射度,然后计算正丁醇的偶极矩。

实验装置如右上图:左边是精密电容测量仪;中间是电容池;右边是阿贝折射仪。

PCM—1A型精密电容测量仪A.概述:PCM—1A型精密电容测量仪,线路采用全集成设计方案,全部为进口集成电路芯片,具有重量轻、体积小、耗电省、性能稳定等特点,可供各大专院校物化实验的测量,也可作为工厂、科研单位在介电常数测量等方面之用。

采用四位半LED数字显示,易读,便于计算。

B.主要技术指标:1.电源:220V±10% 50Hz2.量程:200pF3.最高分辨率:0.01 pF4.稳定度:±0.01 pF5.误差小于±0.5FS阿贝折射仪A.仪器用途:折射仪是一种能测定透明、半透明的液体或固体折射率N D和平均色散N F-N C的仪器(其中以测透明液体为主)。

实验12 偶极矩的测定

实验12 偶极矩的测定
分子由于其空间构型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重合, 也可以不重合, 前者称为非极性分 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的极性可用偶极矩来表示。偶极矩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性质,常 用来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可以判断分子内原子排列的几何形状,化学键之间的角度,而且 在有机化学理论上也很重要。 所以测量分子偶极矩是判定分子对称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溶液 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它利用了稀溶液的电容、密度、和折射率与溶质摩尔分数的线形 关系。 本实验中通过测量宏观实际量来推算出理想状态下无穷量, 测出某一温度下溶液和纯 溶剂的这三个物理量,就可以得到溶质分子的偶极矩。
2
2
(32)
这样我们用交变频率为 1000HZ 的交流电桥测出电容池中各浓度下溶液的电容,用此电 容除以真空下电容池的电容即得介电常数。 用阿贝折射仪测出可见光下各溶液的折射率, 再 用分析天平测出各溶液的密度代入(27)-(30)式,可定出 α、β、γ,再代入(31)、(32)式算出 P ∞ ∞ 和 R ,再由(26)式算出分子的永久偶极矩 μ。
测定电容值。然后打开金属盖,用针筒吸取二极间的环已烷,重新装入样品,再次测定电容 值,取二次平均值为 C 环。 由于 Cd 总是并联于电容池,所以有 (33) ε 环 = C 环 / Co = 2.023-0.0016 ( t-20 ) ′ C 环 = C 环 + Cd (34) ′ (35) C o = Co + Cd 式中 t 为(℃), (33)式为环已烷的介电常数随温度变化的公式, 解上述方程组, 可得 Co、 Cd。 (2)加溶液电容的测定 测定方法同于纯环已烷。重复测定时,要去掉电极间的溶液,还要用电吹风将二极间的 空隙吹干,然后再加入该浓度溶液,恒温数分钟,测出电容值。两次测定数的差值应小于 0.05PF,否则要重新测量。测得的电容减去 Cd 后才是该溶液对应的电容值。 4.溶液密度的测定 用比重瓶在分析天平上分别称得瓶重 W0,加液后的质量 W1,和加水后的 W2,按

实验十五偶极矩的测定Guggenheim简化法

实验十五偶极矩的测定Guggenheim简化法

实验十五 偶极矩的测定:Guggenheim 简化法一、目的测量极性液体B(如乙酸乙酯)在非极性溶剂A(如环己烷)中的稀溶液的介电常数和折光率,根据Guggenheim 简化公式,计算溶质分子的偶极矩。

二、设计任务设计选用适合溶液法测量分子的偶极矩的溶质和溶剂;拟定溶液的配制(建议浓度w B :0.01~0.04 )。

三、原理1912年,Debye 提出偶极矩p 的概念来量度分子极性的大小,其定义为:p =qd (2.15.1) 式中:q 为分子的正或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d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

因为q 的数量级为10-20 C ,d 的数量级为10-10 m ,所以p 的数量级为10-30 C .m 。

在CGS 制中,偶极距用D(德拜)表示,1 D =3.334⨯l0-30 C .m 。

采用溶液法,在极性溶质B 的非极性溶剂A 的稀溶液中,测定溶质分子偶极矩有很多种方法。

1955年,Guggenheim 把Debye 方程和Lorenz -Lorentz 方程经两步简化为:B A B 2A A 92B )2)(2(3104→⎪⎪⎭⎫ ⎝⎛∆++⨯=w w M n L kT p ρεπ (2.15.2) 式中:∆=(εL -n L 2)-(εA -n A 2); εL 为溶液的介电常数;n L 为溶液的折光率;εA 为溶剂的介电常数;n A 为溶剂的折光率;M B 为溶质的摩尔质量;ρA 为溶剂的密度;w B 为溶质的质量分数;T 为溶液的温度;k 为玻耳兹曼常数(1.381⨯l0-23J .K -1);L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6.022⨯1023 mol -1)。

配制几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测量各溶液的介电常数εL 及折光率n L ,计算各溶液的△/w B ,以△/w B 对w B 作图并外推至w B =0,得到()0B B /→∆w w ,将有关数据代Guggenheim 简化式(2.15.2),就可算出极性溶质分子B 的偶极矩p 。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3)由样品折光率计算样品质量组成 将测得的折光率求平均后平方,带入之前做出的标准曲线,即可得到样品的质量分数
J1 J2 n1 1.4534 1.4563 n2 1.4534 1.4562 n3 1.4534 1.4563 n4 1.4533 1.4564 n 1.4534 1.4563 2 ������ 2.112299 2.12081 W 0.035627 0.016192 (4)计算样品介电常数,做������ − ������图 J1 J2 C1′(pF) 8.51 8.01 C2′(pF) 8.51 8.01 C3′(pF) 8.5 8 ������ ′(pF) 8.507 8.007 C(pF) 6.386613 5.886613 ε (图中保 2.531076 2.332922 留四位)
折光率对浓度标准曲线
2.13 2.125 折 光 2.115 率 平 2.11 方 2 2.105 n 2.12 2.1203 2.1190 2.1146 2.1282 y = -0.437x + 2.127 R² = 0.963
2.1086
2.1 2.095 0 0.01 0.02 0.03 0.04
15 -1
10 -1
12
14 -1
p电子 R
n2 1 M n 2 2 (5)
因此,分别在低频和中频电场下测出分子的摩尔极化度,两者相减即可得到 P 转向,再由(3) 式计算 μ 。 通过测定偶极矩, 可以了解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对称性, 判断几何异构体和分子 的立体结构。 所谓溶液法就是将极性待测物溶于非极性溶剂中进行测定, 然后外推到无限稀释。 因为 在无限稀的溶液中, 极性溶质分子所处的状态与它在气相时十分相近, 此时分子的摩尔极化 度就可视为(5)的 P。 在稀溶液当中,溶液的摩尔极化度 P 可用下式求出: (6) P P1 x1 p 2 x 2 (1-溶剂,2-溶质,x-摩尔分数)

实验十五偶极矩的测定溶液法

实验十五偶极矩的测定溶液法

实验十五 偶极矩的测定──溶液法一、实验目的1.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2.了解用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方法和计算,并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分子电偶极矩(简称偶极矩μ)是用来描述分子中电荷分布情况的物理量,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分子称为极性分子,分子极性的大小用偶极矩来衡量,偶极矩的定义为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d 与电荷量q 的乘积:μ=q d(1)μ为向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数量级是10-30C x m 。

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分子的对称性,以及判别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等。

无论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均会发生极化。

其极化的大小用分子极化率来衡量,它等于定温时单位电场强度下的平均偶极矩。

对于极性分子,则有:α=α原子+α电子+α取向(2)α原子和α电子分别称为原子极化率和电子极化率,其中α原子+α电子又称为变形极化率,而α取向为取向极化率,且有:α取向=kT32μ(3)式中:μ──分子的永久偶极矩;k ──玻尔兹曼常数;T ── 热力学温度。

由克劳修斯-莫索第-德拜方程,分子极化率α与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和ρ之间的关系为:kTN N N N M P A A A A 29434343421μπαπαπαπρεε••+•=•=•+−=+电子原子(4)或简单地表示为:P =P 原子+P 电子+P 取向 (5)式中:P ──摩尔极化度,即单位场强下,1摩尔电介质的体积内偶极矩之和;N A ──阿佛加德罗常数;M ──摩尔质量;ρ──密度。

必须注意(4)式和(5)式只有在低频电场(频率<1010s -1)才成立。

若在高频电场(频率ν>1015s -1,即可见光及紫外光区)时,则P 原子 , P 取向均为零,只有P 电子一项,且ε=n 2(n 为电介质的折光率),所以:电子电子απρ•=•+−=≈=A N M n n P R P 342122 (6)式中:R ──摩尔折射度(在高频电场测得的极化度,习惯上用摩尔折射度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偶极矩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电桥法测定极性物质在非极性溶剂中的介电常数和分子偶极矩。

2、了解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方法和计算,并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偶极矩和极化度分子的表象为电中性,但是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分子的正负中心有可能不重合,于是表现出极性来,极性的大小用偶极矩μ来衡量μ=qd式中q为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d为正、负电荷间的距离。

偶极矩的方向规定从正指向负。

极性分子拥有偶极矩,在没有外电场的作用下时,由于分子热运动,偶极矩指向各方向的机会均等,所以统计偶极矩等于0。

将分子置于外电场中时,分子会沿外电场方向做定向的转动,同时,分子中的电子云相对分子骨架发生位移,分子骨架本身也发生一定的变形,成为分子极化,可用摩尔极化度来衡量分子极化程度。

因转向而极化成为摩尔转向极化度,由变形所致的为摩尔变形极化度,包括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

即P=P转向+P变形=P转向+(P电子+P原子)已知P转向与永久偶极矩μ的平方成正比,与热力学温度成反比,即P转向=14πN Aμ2b=N Aμ20b式中k b为玻尔兹曼常数,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对于非极性分子,μ=0,即P转向=0,所以P=P电子+P原子。

对于极性分子,分子的极化程度与外电场的频率有关。

在低频电场(ν﹤1010s-1)下,摩尔极化度等于摩尔转向极化度与摩尔变形极化度之和;在中频电场(ν=1012~1014s-1)下,电场交变周期小于偶极矩的松弛时间,分子转向运动跟不上电场变化,P转向=0,于是P=P电子+P原子;在高频电场(ν﹥1015s-1)下,分子骨架变形运动也跟不上电场变化,所以P=P电子。

所以,如果分别在低频和中频电场下测定分子的摩尔极化度,两者相减即可得到分子的摩尔转向极化度,进一步可以求得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矩。

在实验中,一般不使用中频电场,所以用高频电场代替中频电场。

因为,分子骨架变形引起的变形极化度只占变形极化度的10%~15%,所以,实验中,一般将其忽略。

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将其考虑进去。

2)极化度和偶极矩的测定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很小(可以忽略)的系统,摩尔极化度和介电常数ε的关系为P=ε−1×M式中M为相对分子质量,ρ为密度。

由于条件的限制,上式只适用于温度不太低的气相系统。

然而,测定气态介电常数和密度在实验上很难做到。

于是,提出一种溶液法,将待测分子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测定不同浓度的溶液溶质的摩尔极化度进行外推至无限稀释,即可认为此时没有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海德斯特兰利用稀溶液的近似公式ε=ε1(1+αx2)ρ=ρ1(1+βx2)式中ε、ρ分别为溶液的介电常数和密度;ε1、ρ1分别代表溶剂的介电常数和密度;。

x2为溶质所占摩尔分数。

α、β为常数。

再加上溶液的加和性,推导出无限稀释时溶质的摩尔极化度P2∞P=P2∞=limx2→0P2=3αε1(ε1+2)2M1ρ1+(ε1−1ε1+2)M2−βM1ρ1式中:ε1、ρ1、M1分别代表溶剂的介电常数、密度和相对分子质量;M2则代表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因此,只要测定出纯溶剂以及不同浓度的溶液的介电常数和密度,就可以计算得到溶质分子的摩尔极化度。

根据光的电磁理论,在同一高频率电场下,图名物质的介电常数ε和折射率n之间的关系为ε=n2在高频电场下,用摩尔折射度来表示极化度,即R2=P变形=P电子=(n2−12)M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摩尔折射度R,外推值无限稀释得到溶质的摩尔折射度公式R2∞=limx2→0R2=6n12M1γ121+(n12−112)M2−βM11式中n1为溶剂的摩尔折射率;γ为常数,可以由下式求出n=n1(1+γx2)式中n为溶液的摩尔折射率。

综上P转向=P−P变形=P低频−P中高频=P2∞−R2∞P转向=P2∞−R2∞=N Aμ29ε0k b Tμ=9ε0k b T P转向A3)密度的测定密度用密度瓶法进行测定。

即分别准确测定密度瓶装满溶液后的质量,密度瓶的体积由已知密度的水进行标定。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几种物质用一个密度瓶,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先进性易挥发的溶液质量测定,最后进行水的测定。

4)介电常数的测定介电常数是通过测定电容进而计算得到。

按定义ε=C x 0式中C0为电容器两极板间处于真空的电容量;C x为充以电介质x时的电热容量。

在测定小电容时,整个测试系统还有分布电容C d的存在。

所以物质的实测电容为物质真实电容与分布电容之和,即Cx测=C x+C d在实验中,由于条件的限制,用电介质为空气时的真实电容代替C0。

即ε=C x≈C x空εx=C xC空=Cx测−C dC空=Cx测−C dC空测−C d①根据上式,用已知介电常数的标准物质来标定C d,即C d=C空测ε标−C标测标②根据①、②两式,可以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得到待测物质的介电常数。

实验中用到的标准物质为环己烷,其介电常数与摄氏温度的关系为ε=2.052−1.55×10−3t三、仪器和试剂仪器:低温恒温循环器1套,介电常数测量仪1台,数字阿贝折射仪1台,密度瓶1只,50mL容量瓶5只,5mL刻度移液管1支,滴管若干。

试剂:环己烷(AR),乙酸乙酯(AR),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1)配制不同浓度溶液。

称量法配制摩尔分数x2为0.05、0.10、0.15、0.20、0.30的溶液各50mL。

在配制过程中,根据其体积所占的摩尔分数进行量取,并对质量进行准确称量(差值法,称取空瓶、装乙酸乙酯以及总溶液的质量)。

体积量取公式为V=V溶液×x2M2/ρ2222211式中,M2、ρ2分别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密度,M1、ρ1分别为溶液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密度。

2)测折射率。

在将阿贝折光仪的温度稳定在25±0.1℃时,测定纯环己烷和不同浓度溶液的折射率,每组平行测定三次。

3)测密度。

用密度瓶法测定水、环己烷和五个溶液的密度。

每次称量之后,将密度瓶吹干。

4)测定介电常数。

连接电容池和电容测定仪,开启电源,预热10min。

测定空气的电容C空测,再测定标准物环己烷的电容C标测和五个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容Cx测。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乙酸乙酯摩尔分数密度g/ml 介电常数折光率00.77436 2.01325 1.4237 0.0507 0.77848 2.14732 1.4205 0.1008 0.78240 2.37678 1.4166 0.1498 0.78652 2.53663 1.4136 0.2014 0.78947 2.68102 1.4101 0.3008 0.80161 2.99556 1.4039表1 乙酸乙酯摩尔分数与密度、介电常数、折光率数据图1ρρ1—x2图像β=0.11353—x2图像图2εε1α=1.6453—x2图像图3 nn1γ=-0.04662ρ1 g/ml ε 1 n1 αβγM1 g/mol M2 g/mol 0.77436 2.01325 1.4237 1.6453 0.11353 -0.04662 84.16 88.11表2溶剂与溶质相关数据和αβγ值P=P2∞=9.26679∗10−5m3/molR2∞=limx2→0R2=2.20718×10−5m3/molμ=9ε0k b T(P2∞−R2∞)A=6.20114×10−30C.m=1.86D从CRC上查得乙酸乙酯在25℃时的分子偶极矩等于1.78D,所以,实验值与文献值的相对误差为4.5%。

六、实验误差分析1溶液配制乙酸乙酯摩尔分数误差在配制不同摩尔分数的乙酸乙酯溶液的过程中,由于乙酸乙酯和环己烷的挥发性,使得在天平上称质量的过程中读数不是很稳定,这会造成计算的乙酸乙酯摩尔分数造成误差。

2密度测定的误差实验采用密度瓶法进行密度测定,密度瓶的体积用水进行精准的标定。

由于溶液的挥发性比较大,密度瓶上方为毛细管口,在样品移入之后挥发速度较快,导致质量示数快速下降,较难准确称量。

3其它误差在进行电容测定和折射率测定中,存在着仪器误差。

4 实验评价实验数据作图发现,ρρ1—x2图像的线性相对而言稍差,为0.9856。

这主要是称量过程中的误差造成的。

εε1—x2图像和nn1—x2图像的线性都比较好,计算得到的α值和γ值较为准确。

最终实验结果相对文献值也较为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