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信平《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十二章 研究资料的审核、整理与统计分析)【圣才出品】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第一节(一)社会研究:指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 1 目的性2 经验性3 理论性4 社会性(三)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 1 社会研究的主体2 社会研究的对象3 社会研究的内容4 社会研究的方法社会研究的主体有: 1 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2 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3 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4 社会研究的资助者5 社会研究者个人类别概念是指由具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所构成的一个类别。
集合概念社会研究是指由一些分子所组成的集合体。
组织、社区、国家、社会等概念都是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最大的特征是“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各项社会研究的内容分为五种: 1 现状调查2 态度调查3 因果分析4 预测分析5 对策研究第二节(一)社会研究的目的: 1 探索未知的事物2 验证不确定的知识3 扩展已有的知识(二)社会研究的意义: 1 社会研究的理论性意义2 社会研究的应用性意义(三)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4、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第三节(一)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保证社会研究的客观性2、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社会研究活动的效率。
(二)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1、经验性2、理论性3、规范性4、多样性(三)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体系:1、社会研究的方法论2、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3、社会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社会研究中的研究方式,分为:问卷调查研究、实地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第四节(一)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1、确定研究题目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收集资料阶段4、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5、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表阶段第二章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第一节1、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2、从研究的目的上看,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3、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4、从研究方法上看,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5、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完整word版)社会研究方法考试方向及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社会研究方法考试方向及复习资料一、社会研究的基础理论(社会研究的主要研究过程是怎样的)社会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现象加以了解、说明和解释的一切活动。
是以人类社会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释和预测为目的,以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其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其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具体方法:(一)、资料收集方法。
包括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包括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
基本方式:(一)研究方式,包括统计调查、实地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
(二)对象范围:包括普查、抽样、个案、典型。
研究过程:1、选题课题阶段。
选择有价值、有创新又可行的问题进行研究;将笼统的模糊的问题具体化、精确化,明确问题的范围。
2、研究设计阶段。
时间安排、课题操作化、抽取样本、问卷设计等工作。
3、收集资料阶段。
通过选择好的调查工具直接向调查对象收集资料。
4、分析资料阶段。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统计和分析。
5、报告总结阶段。
撰写调查报告;应用调查结果:发表、会议交流、捐赠数据库等;从调查目的、方式、资料收集、统计分析等各方面综合评价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为以后的研究积累经验。
二、社会研究选题(选题的类型、标准和方法)1、选题的类型一般有三种:1)自选课题。
研究者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或者实际工作需要,或者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研究兴趣,确定的课题。
如基层政权研究、中医现代化研究。
其特点一是经费相对较少,二是研究内容不确定,可随时调整;三是研究周期相对较长;四是以理论性课题居多。
2)委派课题。
有关机构、部门、组织或个人根据某种需要确定、委托或指派研究者进行研究的课题。
如某型号汽车的市场前景调研。
其特点一是经费相对充足;二是研究内容确定,产出较明确;三是研究周期一般较短;四是以应用性课题居多。
3)指导性课题。
由特定基金委托开展的一些课题,委托方一般具有指导性,研究者自己在指导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社会研究方法_重点笔记

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1、“社会研究”的概念通常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而探索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专门的科学研究活动。
2、社会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要说明社会现象的表面状况,还要说明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并且把握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3、“社会研究"的概念比“社会调查”和“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更为宽泛。
社会研究要以社会调查为基础,但不止步于社会调查所得到的经验资料,而是要通过对经验资料的分析而得出对社会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4、我们可以将“社会研究”概念定义为: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5、社会研究的特征(多选题)(1)目的性(社会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认识活动,目的性是社会研究活动最主要的特征之一)(2)经验性(经验性特征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3)理论性(社会研究的理论性特征包含接受理论指导和得出理论结论两层含义)(4)社会性(是指社会研究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4、所谓“经验性”,是指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是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社会的认知。
5、社会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社会研究的目标具有社会性的意义;(2)其次,社会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3)再次,社会研究活动要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并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4)最后,社会研究的结果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学术发展产生影响.6、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多选题)(1)社会研究主体(是指进行社会研究的组织与人员)(2)社会研究的对象(是指被研究的个人、群体、组织,或是其他社会单位)(3)社会研究的内容(是指所要了解的社会现象和要探索的社会问题的具体内容)(4)社会研究的方法(是指研究者在进行社会研究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的总和,包括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各种程序、规则和各个研究阶段上应采用的各种方法)7、各类组织在社会研究活动一般扮演以下几种角色:(1)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政治组织、学术组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性组织)(2)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3)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这类组织主要是一些学术机构、政府和企业的研究部门、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多选题)(4)社会研究的资助者。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十二章

数量标志有两种表现形式;
1、按单值分类;
2、按组距分类。
要选择正确的分类标志,必须遵循四条原则:
1、从研究目的出发选择标志;
2、从反映事物本质的需要去选择标志;
3、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去选择标志;
4、分组标志的确立必须坚持穷尽性和互斥性的原则。
1、检查输入信息的有效性,即对数码进行幅度检查;
2、检索输入信息相互之间的一致性,即对数码进行逻辑检查。
(三)统计表的主要意义有两点:
1、能有条理、有系统地排列统计资料,使人们在阅读时一目了然;
2、能合理地、科学地组织统计资料,使人们在阅读时便于对照比较。
统计表有三种类型;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十二章
第一节
(一)资料审核,是指在着手整理调查资料之前,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与核 实的工作过程,目的是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资料的整理 打下坚实的基础。
资料审核和资料收集工作同步进行,叫做实地审核或收集审核。
在收集资料后集中时间进行审核叫做系统审核。
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量数就是离中量数,也称差异量数。
异众比率是指非众数的次数与总体内全部总体单位的比率。
标准差又叫做均方差,是指资料中各个数值与算术平均数相减之间的平方 和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它是用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离中量数。
相对差异量数有两种;
1、离散系数;
4、预测的回归方程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内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历史资 料预测未来变化时要考虑时过境迁的问题。
推论统计是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论总体的参数值的统计分析方法。
推论统计主要有两种方法;
1、区间估计;
2、假设检验。
关信平《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一~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一、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1)概念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2)特征①目的性。
社会研究则是为了了解某一方面的社会状况,或解决某一理论和现实的问题而有目的地进行的社会认识活动。
②经验性。
指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是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社会的认识。
③理论性。
社会研究的理论性特征包含接受理论指导和得出理论结论两层含义。
④社会性。
是指社会研究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2.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研究主体、社会研究对象、社会调查内容和社会调查方法等。
(1)社会研究的主体。
指进行社会研究的组织与人员。
①社会研究主体的类型。
首先,当代各国绝大多数的社会研究活动都是依托一定的组织来实施的。
各类组织在社会研究活动中一般扮演以下几种角色:a.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b.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c.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d.社会研究的资助者。
其次,除了一定的组织之外,社会研究者个人也是社会研究的主体。
(2)社会研究的对象。
指被研究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或者是研究所指的其他社会单位。
①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的区别a.社会研究的对象在概念上不同于研究内容。
社会研究的内容是指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而研究的对象则是指特定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范围中的人和社会单位。
b.“社会研究的对象”与“社会调查的对象”也是不同的概念。
由于社会研究是以揭示某类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为目标,因此,其对象应该是社会中某类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社会调查对象”是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直接访问和观察的单个对象,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
也就是说,社会研究对象是一个总体的概念,而社会调查对象则可以是单个的概念。
c.在进行社会研究时还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调查对象的范围和规模。
社会研究方法,讲义第十二章 研究资料的审核、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十二章研究资料的审核、整理与统计分析第一节资料的审核与整理研究资料的审核与整理是分析资料的基础,它是研究阶段后期的第一项工作,是保证调查资料客观性、准确性、条理性、完整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资料审核的概念和原则资料审核是指在着手整理调查资料之前,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与核实的工作过程,目的是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资料的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资料审核和资料收集工作同步进行,叫做实地审核或收集审核。
在收集资料后集中时间进行审核叫做系统审核。
对重要资料进行反复的各种形式的审核,叫做多次审核。
2.资料审核的原则资料审核工作一般应按照以下一些原则进行:(1)真实性原则。
对收集到的资料要根据实践经验和常识进行辨别,看其是否真实可靠地反映了调查对象的客观情况。
(2)标准性原则。
在较大规模的调查中,对于需要相互比较的材料要审核其所涉及的事实是不是具有可比性。
(3)准确性原则。
要对资料进行逻辑检查,检查资料中有无不合理和相互矛盾的地方。
(4)完整性原则。
要检查调查资料是不是按照提纲或统计表格的要求收集齐全。
二、资料的整理1.资料整理的概念和原则资料的整理是根据研究目的将经过审核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使资料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条件。
它是从调查阶段过渡到研究阶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
资料整理应遵循三条原则:(1)条理化。
条理化是指对资料进行分类从而为进一步的分析创造条件。
分类系统实际上是资料存取系统,它便于资料的保存、检索和利用。
科学的分类系统不仅是资料的存取系统,还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系统,分类反映着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2)系统化。
系统化是指从整体上考察现有资料满足研究目的的程度如何,有没有必要吸收补充其他资料。
条理化原则是从对事物分类归纳着手,而系统化是从整体综合的角度考虑问题。
(3)统计汇总。
统计汇总是指将调查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整理,以把握其总体上的数量特征。
社会研究方法——各章简答、论述汇总[1]
![社会研究方法——各章简答、论述汇总[1]](https://img.taocdn.com/s3/m/7315e95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6.png)
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1、简述社会研究的特征①经验性。
经验性,是指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是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社会的认识。
②理论性。
社会研究的理论性包含接受理论指导和得出理论两层含义。
③目的性。
首先,社会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
每个社会研究项目的第一步都是要根据理论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而确定研究题目和明确研究的意义。
④社会性。
社会性特征,是指社会研究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2、试述社会研究的社会性(论述)所谓社会性特征,是指社会研究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首先,社会研究的目标具有社会性的意义。
一般说来,社会研究的选题应该具有社会意义,它应该对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社会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
一方面,在当代社会中绝大多数调查研究活动都是以有组织的方式进行的,在社会调查活动中需要有各种机构和各类人员的分工合作;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研究活动,尤其是较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活动需要有大量的社会配合。
因此,在社会研究活动中会涉及分工、合作、配合等一系列的社会互动过程。
再次,社会研究活动要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并受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最后,社会研究的结果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学术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
3、简述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任何一项社会研究活动都包含:社会研究主体、社会研究对象、社会调查内容、社会调查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素。
4、简述各类组织在社会研究活动中一般扮演哪几种角色(1)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2)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3)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4)社会研究的资助者5、试述社会研究的目的(论述)社会研究是一项有目的的社会认识活动,其目标在总体上看是为了获得对于人的行为和对社会的可靠认知。
(1)探索未知的事物社会研究者探索未知社会现象的原始动机首先为了服务于社会实践,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需要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运行的规律。
在人们的行为和社会运行中有大量未知的领域,需要通过专门的社会研究活动去加以探索。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提纲社会研究方法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一、社会研究的概述1、社会研究的含义研究: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指人们认识世界的各种活动。
它既包括对自然的认识,也包括对社会的认识。
同时在认识的深度上来看,也没有程度的要求。
社会研究:是一门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特指:按照科学的方法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活动,(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社会研究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现象,同时,这种认识是一种科学的认识)。
社会现象:是与自然相对应的现象的总和。
从广义的角度看,除了自然界以外的世界都可以视为社会。
具体而言,社会对象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科学的认识:就是发现真实。
也就是发现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本质及其规律。
这种科学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
关于社会现象本质的认识就是要发现这种现象独有的特征是什么?关于事物规律的认识就是要发现影响特定社会现象产生、发展的原因,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
所以,科学的认识就是要回答特定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有些时候还包括怎么做?)2、社会研究的物化成果:社会研究的成果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如学术性论文、研究报告、甚至是科学的认识等等。
尽管形式不一,但是社会研究的成果都是对社会现象的科学认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知识、理论。
这种科学知识或社会理论的基本特点就是:反映了特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以及基本规律。
具体而言,这种认识或者社会理论有以下特点:第一,理论来自实践、并需经过实践的检验;第二,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定,能够反映一类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第三,具有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功能。
3 、社会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经验性(即社会研究要建立在对客观社会事实观察、实地调查或实验的基础之上)、理论性、社会性4 、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四要素)(1)、社会研究的主体:指进行社会研究的组织和人员组织扮演的角色有: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研究项目的委托者、研究项目的承担者、研究的资助者;个人扮演的角色有:组织者、研究者、技术人员、一般调查员和其他辅助人员等不同的层次。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精编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解释的过程。
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
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四种主要研究法: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
研究设计是对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分类:<1>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3>根据调查范围: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4>其他分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3)具体方法与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统的知识。
特征: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客观的、可实证的知识体系的结合。
也就是说,是科学研究与科学知识这两种形式的结合。
4、科学三任务: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科学研究:以系统的、实证性的方法获取知识。
6、科学的性质:科学知识的性质:(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
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科学的功能:技术、学术和社会功能。
8、操作化:对假设中的概念作出具体定义。
9、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探索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及结果。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考研笔记精简划重点 打印版

第一篇社会研究基础☆☆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更多精品资料微信搜考研通)一、社会研究及其意义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社会研究作为一种特定的科学研究类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what/why]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三、社会研究中的困难社会研究者所研究的是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a) 人的特殊性:作为社会研究对象的人、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都是具有主体意识的,有主观意志,不一定与研究者合作,所以无法达到自然科学那样高的正确程度。
b)研究的干扰性: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研究者(人)会对被研究对象(人)产生干扰,所得经验是被干扰后获得的。
c)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社会研究者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变量,也更难分清现象的原因和结果;人既是一种生物个体,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个体。
因此人们的行为不仅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受到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制约。
d)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限制外,有时还受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
e)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本身也是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难以保持客观、超然的态度。
研究者也是人,与被研究者之间会产生情感,不知不觉影响他对资料的反应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精编打印版)精编版

第一章:绪论解释的过程。
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
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四种主要研究法: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
研究设计是对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分类:<1>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3>根据调查范围: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4>其他分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3)具体方法与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统的知识。
特征: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客观的、可实证的知识体系的结合。
也就是说,是科学研究与科学知识这两种形式的结合。
4、科学三任务: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科学研究:以系统的、实证性的方法获取知识。
6、科学的性质:科学知识的性质:(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
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科学的功能:技术、学术和社会功能。
8、操作化:对假设中的概念作出具体定义。
9、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探索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及结果。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第十二章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研究资料的审核、整理与统计分析简答题:1、资料审核工作一般遵循哪些原则?1.真实性原则。
2.标准性原则。
3.准确性原则。
4.完整性原则。
2、资料整理应遵循哪些原则?1.条理化是指对资料进行分类从而为进一步的分析创造条件。
2.系统化是指从整体上考察现在资料满足研究目的的程度如何,有没有必要吸收补充其他资料。
3.统计汇总是指将调查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整理,以把握其总体上的数量特征。
3、简述分类的类型及意义?分类的方法有两种:现象分类方法和本质分类方法。
根据事物外部特征或外在联系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现象分类法;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本质分类法,本质分类法也被称为科学分类法。
现象分类法可以帮助调查研究者建立资料存取系统,便于资料的存取和查找、利用。
本质分类不仅是资料的存取、检索系统,而且是调查者对客观事物和规律认识的总结系统。
4、简述选择分类标志的原则?1.从研究目的出发选择标志。
2.从反映事物本质的需要去选择标志。
3.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去选择标志。
4.分组标志的确立必须坚持穷尽性和互斥性的原则。
5、简述统计表的意义和结构?意义:1.能有条理、有系统地排列统计资料,使人们在阅读时一目了然。
2.能合理地、科学地组织统计资料,使人们在阅读时便于对照比较。
从外表形式上看,统计表由总标题(上端中部)、横行标题(左端)、纵栏标题(表上方)、指标数值四部分组成。
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构成。
6、简述统计分析的特点?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是保证正确使用统计分析的重要条件。
因为:1.统计分析是根据数据资料进行的,而社会调查中的数据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反映事物属性的统计指标。
2.统计分析时依据一定公式计算的。
2.统计分析有一套专门的方法和技术。
论述题:1、试述计算机汇总的步骤?第一,编码。
(主要是建立编码手册)第二,登录。
(过录到资料卡片上)第三,录入。
社会研究方法笔记

工人数 (人)f
组中值 (元)Xmid
100
45
工资总额 (元)f*Xmid
4500
50~60
200
55
11000
60~70
400
65
26000
70~80
200
75
15000
80~90
70
85
5950
90~100
30
95
2850
合计 对于这样的 资料要先计 组中值的符 号为Xmid,其
那么,由组 距分组资料
1、编码:是将 问卷中的信息 2、登录:是将 编好码的问卷 3、录入:将登 录在资料卡片
4、程序编制
二、资料汇 总的实例: 1、例:某 部门为了了
下面, 摘选该调查
题号 问题及回答
1、姓名:
2、年龄:
3、业务专 长: 4、家庭居 住面(积1:) 20m(2以2下)( 20m(2—3—) 45m(2—4—) 65、5m您2以是上否( 退休?
Q= Q3-Q1
2
例:以某厂 工人一周奖
按奖金数量分组(元)X
累计次数 6 17 47 67 87
3(87+1) =
4
=
66
87+1 =
4
=
22
工人数(人)f
50-
100
50~60
200
60~70
400
70~80
200
累计数cf 100 300 700 900
13/22
首先要确定 Q3和Q1的位
80~90 90+ 合计
入:是指以一 3、利用计
算机差错和
1、第一种是检
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第十二章

差异性比较法
定义:研究者先要找出那些在许多方面都十 分相同,但少数方面不同的个案;然后找出 那种使这些个案具有相同的原因和结果的那 些特性,同时找出另一组在这种结果上与此 不同的个案,即找出那些不出现第一组个案 中的结果的另一组个案;比较两个组,查找 那些在不出现结果特性的个案中,也没有出 现的原因特性。这种没出现的特性就是结果 的原因。
例如,“家庭生活”——“夫妻关系”、“家务分工”、“子女教 育”、“休闲娱乐”等等维度。 这些维度在资料中不同的地方重复出现时,进行比较,并可以产 生诸如“性别角色”这样的新的主题。
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重在寻找与主要主题相关的资料。在浏览 资料和进行开放式或轴心式工作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查 找那些说明主题的个案。 开始时,研究者已经意识到研究课题的最主要的主题。 研究小型公司职员生活的研究者决定把“两性关系”作 为其重要的主题之一。
一致性比较法 差异性比较法
一致性比较法
将注意力集中于各个不同个案中所具有的共同的特性上 ,并通过运用一种排除的过程来进行。 考察四个不同的群体,它们具有某种共同的结果(假设 为特性A)同时,还发现这四个群体的资料中具有多种可 能的作为原因的特性(假设为B、C、D、E、F、G)。 研究者对它们进行比较,发现除了特性C以外,其他特性 都不同时为四个群体所同时具有。 根据一致性比较法,特性B、C、D、E、F、G都将从可 能的原因中排除掉,而只有特性C才是结果A的原因。
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对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综 合、归纳的过程。定性资料分析的基本逻辑是归纳法, 即从具体的、个别的、经验的事例中逐步概括、抽象到 概念和理论,其主要工作任务可以概括为对信息的组织 、归类和对信息内涵的提取。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笔记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1. 定量研究定义:定量研究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量化的方式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特点:- 数据量化:定量研究依赖数字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等方式收集。
- 可操作性:定量研究通常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标准化流程进行重复。
- 统计分析:定量研究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数据,从而得出普遍性结论。
分类:- 描述性统计: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展示,如频数分布、平均数、中位数等。
- 推断性统计:从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包括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2. 定性研究定义:定性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非数字化的手段来理解社会现象的深层含义和背景。
特点:- 数据非量化:定性研究侧重于文字、图像、声音等非数字数据。
- 灵活性:定性研究方法更加灵活,可以根据研究进展进行调整。
- 深入理解:定性研究旨在深入理解个体的经验、观点和行为的背景。
分类:- 田野调查: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记录。
- 访谈法: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对话,收集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 内容分析:对文本、图像、视频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以揭示其中的主题和模式。
二、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1. 研究方法论研究方法论是对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哲学思考,它包括:- 研究范式:指导研究的基本信念和假设,如实证主义、建构主义等。
- 研究逻辑:研究推理的逻辑结构,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 研究伦理: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如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
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实现研究目的的具体手段,包括:- 数据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等。
- 数据处理方法:如数据编码、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等。
- 数据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主题分析、案例研究等。
3. 研究技术研究技术是指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技巧,例如:- 问卷设计技巧:如何设计有效、可靠的问题。
《社会研究方法》(仇立平版)知识整理

第四章、选题和问题
4.1 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1)问题:首先是相对于现有的知识库存,是现有的知识库存不能解决或解答的。 (对科学 知识背景无知的“知识性疑难” ;产生于对科学知识背景分析的“科学探索性疑难” 。 (2)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逻辑过程: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问题 研究领域:研究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 研究主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收敛。 研究问题:在研究主题的范围内确定自己需要研究的可以成为问题的“问题” 。
2.2 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 2.2.1 价值中立、价值关联和价值判断 (1) 价值中立 a. 指对科学仅与对事实的陈述有关,而与对事实的好坏评价无关。也就是说,科学仅 仅是不带任何先入之见地揭示事实的本来状态, 而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已经超出科学 的范围; b. 韦伯认为,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各种预设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科学家自身的价值观念、 文化取向以及知识结构的支配。换言之,科学家在研究对象和视角选择方面,不可 避免地是“价值判断”的。 (2) 价值关联 价值关联的前提是认为人的任何行动都是价值性行动, 都受到一定的价值的影响和支配。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本身的人文性和价值性, 所以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必须是 “诠释性 理解” ,这就要求研究者运用“价值关联”的方法来从事研究。 (3) 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指带着自身的主观价值标准进入研究或者行动。 (研究者具有自身的文化背景 或价值体系,当以研究者自身的价值体系去理解某种社会现象。 )它也是一种价值关联。 2.2.2 价值关联和知识结构 (1) 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也是一种“价值关联” (虽然在韦伯看来是一种价值判断) ,但这 样的“价值关联”是无法避免的; (2) 一定知识结构下的抽象概念给人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视角,使人们能够对被 观察到的现象加以分类; (3) 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越是能够接近客观事实,就越能保持 “价值中立” ,社会研究的科学性程度就越高。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社会研究:以一种经验得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得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得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得科学得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方法(以经验性、实证性为特征)就是各门社会科学得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也就是社会科学区别于哲学等具有思辨色彩得人文科学得重要标志之一。
社会研究得根本目得:形成与产生有关社会世界得系统得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以及所生存得世界得理解。
社会研究得基本特征:研究主题(研究所涉及得现象领域或范畴)就是社会得,而非自然得;方式就是经验得、非思辨得;研究得问题就是科学得、非判断得。
社会研究得困难:人得特殊性;研究得干扰性;社会现象得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得制约;保持客观性得困难社会研究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方法论:社会研究过程得逻辑与研究得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得就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得原理、原则与方法得体系;实证主义方法论:应该对社会世界中得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得探讨。
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得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研究过程就是可以重复得。
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就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得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得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得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得主观性。
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就是人文主义方法论得典型特征。
研究方式:研究所采取得具体形式或研究得具体类型。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依赖于对事物得测量与计算,用数字与量度来描述,而不就是语言文字;发展迅速;认识论基于实证主义范式;逻辑过程就是演绎得;“价值无涉”、“价值中立”;常常就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得;研究方式上强调研究程序得标准化、系统化与操作化定性研究:依赖于对事物含义、特征、隐喻、象征得描述与理解,用文字描述现象,而不就是数字与度量;发展遭到阻碍;认识论基于人文主义范式;逻辑过程就是归纳得;事实与价值无法分离;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与研究手段得灵活性、特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研究资料的审核、整理与统计分析
一、资料的审核与整理
1.资料审核的概念和原则
(1)资料审核的概念
指在着手整理调查资料之前,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与核实的工作过程,目的是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资料的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资料审核的原则
①真实性原则。
对收集到的资料要根据实践经验和常识进行辨别,看其是否真实可靠地反映了调查对象的客观情况。
②标准性原则。
在较大规模的调查中,对于需要相互比较的材料要审核其所涉及的事实是不是具有可比性,对于统计资料更要注意指标的定义是否一致,计量单位是否相同等。
③准确性原则。
要对资料进行逻辑检查,检查资料中有无不合理和相互矛盾的地方。
④完整性原则。
要检查调查资料是不是按照提纲或统计表格的要求收集齐全。
2.资料的整理
(1)资料整理的概念
资料的整理是根据研究目的将经过审核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使资料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条件。
(2)资料整理应遵循三条原则:
①条理化。
是指对资料进行分类从而为进一步的分析创造条件。
②系统化。
是指从整体上考察现有资料满足研究目的的程度如何,有没有必要吸收补充其他资料。
③统计汇总。
是指将调查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整理,以把握其总体上的数量特征。
(3)分类与分组
从严格的意义讲,分类和分组都是一种定性分类方法,即根据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
分类适用于全部调查资料,分组只限于数量化的统计资料,习惯上将后者称为统计分组或称为统计分类。
①分类的类型
a.现象分类法:根据事物外部特征或外在联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b.本质分类法: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本质分类法也被称为科学分类法。
②分类的意义
a.现象分类法可以帮助调查者建立资料存取系统,便于资料的存取、查找和利用。
调查初期建立的往往是这种分类系统。
b.本质分类不仅是资料的存取、检索系统,而且是调查者对客观事物和规律认识的总结系统。
它不是一个单纯技术性问题而是理论问题,反映出研究者的理论观点,并需要具体学科理论的指导。
(4)选择和确定分类标志的原则
①分类标志的类别。
分类标志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按品质标志分类就是选择
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为分类标准。
按数量标志就是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为分类标准。
②选择分类标志的原则。
a.从研究目的出发选择标志;
b.从反映事物本质的需要去选择标志;
c.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去选择标志;
d.分组标志的确立必须坚持穷尽性和互斥性的原则。
二、资料汇总
1.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1)编码。
是指将问卷中的信息数字化,转换成统计软件和统计程序能够识别的数字,这项工作是一种信息代换的过程。
(2)登录。
是指将编好码的问卷资料过录到资料卡片上去,以便于将它们输入到计算机的软盘或硬盘等存储设备上去。
(3)录入。
是指将登录在资料卡片上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的存储设备(软盘、硬盘等)上,其工作性质同登录相同。
(4)程序编制。
要用计算机汇总资料就必须给计算机输入一种指令,指挥计算机进行工作,这种指令就是程序。
2.统计表
(1)含义
资料通过统计汇总,得出许多说明社会现象和过程的数字资料,把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目的,在表格上表现出来,这种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2)统计表的意义
①能有条理、有系统地排列统计资料,使人们在阅读时一目了然。
②能合理地、科学地组织统计资料,使人们在阅读时便于对照比较。
(3)统计表的结构
从外表形式上看,统计表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指标数值四部分组成。
有的统计表下增列补充资料、注解、附记、资料来源等。
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构成。
(4)统计表的种类
①简单表,是指按总体未做任何分组,仅罗列各单位名称或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表格。
②简单分组表,是指总体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即运用简单分组形成的表格。
按照分组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单项分组表和组距分组表。
③复合分组表,是指总体按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层叠分组的统计表,又称为交互分类表。
(5)统计表的设计
①统计表形式的设计
a.统计表的上、下两段应以粗线绘制,左、右两端习惯上不划线,采用不封闭的“开口”表示;
b.统计表应是长、宽之间保持适当比例的长方形,过于细长、短粗或正方形都应尽量避免。
②统计表的内容设计
a.统计表的总标题应当用简练而又准确的文字来表达统计资料的内容以及资料所属的空间和时间范围。
b.统计表中的指标数值有着一定的计量单位。
c.当数字为0时要写出来;如果不应有数字时应用横短线“一”表示;当缺某项数字或因数字小可忽略不计时,用省略号“…”表示;当某项资料应免填时,用符号“X”表示。
统计数字部分不应留下空白。
三、定量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1.统计分析概述
(1)含义。
社会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是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和技术对社会研究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2)统计分析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其方法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一种清晰精确的形式化语言;
②是进行科学预测,探索未来的重要方法;
③统计分析技术是处理调查研究资料的必要工具。
(3)统计分析的特点:
①要以定性分析为基础;
②有一套专门的方法和技术。
2.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1)集中量数分析
①平均数。
是表明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数值。
平均数分为:
a.简单算术平均数。
简单算术平均数法就是直接由原始数据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b.加权算术平均数。
当使用统计表中的分组资料计算平均数的时候,要用加权平均数法进行计算。
其计算公式为:
②中位数。
把一组数据按照其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处于最中间位置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③众数。
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2)离中量数分析
①异众比率。
是指非众数的次数与总体内全部总体单位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VR代表异众比率;n是总体内全部总体单位的数;f m0为众数的次数。
②四分位差。
把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列成序列,然后分成四个数据数目相等的段落,各段落分界点上的数叫四分位数,四分位差就是第三个四分位数的值减去第一个四分位数值。
a.对定序类型资料计算的四分位差。
这时的计算公式应是:
Q=Q3一Q1
b.对于定距类型资料计算四分位差。
这时的公式是:
③标准差。
标准差又叫做均方差,是指资料中各个数值与算术平均数相减之间的平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