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的旋律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情感的旋律在语文课堂中流淌语文教学,读要重“情”。这里的“情”字包括情感、情趣、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

语文课堂中,教师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

一、教师蓄情引读丰富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此而言,语文阅读教学便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仔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深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所抒发的情,上课时一定要先动情入境,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借助作者的感情,营造美的情感氛围,拨动学生的情弦,促使学生心中发出动听的声音。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满感情的课堂,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那种处变不惊,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衷或感情内敛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传递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信息,那么文本再强烈的感情,也难以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转轴拨弦三两声”——上课伊始,教师应以正确、饱满的感情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生定一个文章的情感基调。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程颐的话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至关重要,如能充满激情,寓理于情,学生往往乐于接受。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示范朗读,诱导煽情……使学生激起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就特别注意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三亚落日》一课时,采用优美形象、绘声绘色的语言娓娓读来,营造出诗情画意、美妙绝伦的语言情境,让浓浓的情感淙淙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二、学生动情朗读培养审美情趣

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已经积蓄了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此时,引导学生含情朗读课文,倾吐情感、抒发情感已是水到渠成。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内涵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多种途径读,达到了以读促思,以思促情,知情并进,情知双获的效果。通过读,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例如,我在教学《生命的林子》时,让学生充分自读、默读、朗读课文,学生始终沉浸在对玄奘的“去”与“留”的情感两难之中,“高大挺拔的林子”的外在形象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内在精神深刻在学生心中,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审美情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一系列的阅读实践与思考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阅读综合能力。”

新课改十分注重对教学情境的设置,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创设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可促使学生把作品中的文字还原成画面,从而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感染的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意境、情趣的理解、欣赏和评价。

如教《草原》一文,我告诉学生:草原上碧草连天,那里有一群群肥壮的牛、羊、马,有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你们想去看看吗?学生顿时个个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接着播放VCD《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屏幕上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耳边回荡着嘹亮的歌声。学生脸上洋溢着

愉悦、向往的神情,他们的心也随之飞到了辽阔迷人的内蒙古大草原。他们发言积极而主动,对文章刻画的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赞赏有加,感受颇多。

我认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动情朗读感悟到其中的真、善、美,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三、文本移情导读陶冶道德情操

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只有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师生只有在充满诗意的语境中,才能实现情感、思维、精神的交流。

因此,语文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因素不可忽视。阅读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之中。这就需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走进文本。

调动参与的关键是“静”与“动”的处理。语文课堂中,要静中求动,尊重学生的独特文本体验。执教《印度洋上的生死夜》,我指导学生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学生通过“找一找,皮埃尔作了几次生与死的抉择?想一想,他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死抉择?”、“此时,……即将耗尽的信号。”中两个抽搐是什意思?”等训练题的个性化思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其次要引导学生“心动”: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留有

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之中。同时,语文教学,还要动中求静。学好语文需要“静”,静不下来的课堂,学习质量肯定大打折扣。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沉下心来默读、思考……课堂教学有动有静:“动”则有声有色,演播、讲解、朗读、讨论、操作等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静”则如冰川下的激流,默读、观察、思考、想象等,培养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情操的陶冶。

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那些激昂生动的文字,沁人心脾的情趣,深遂优美的意境,都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心驰神往,情思泉涌,在令心灵颤栗的精神享受中澎湃起求知的渴望。

有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学生主体的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们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究、创造,并注入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情感的旋律在语文课堂中流淌,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融融乐趣。只有情感这条“根”扎深、扎牢了,才会有“枝繁叶茂”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情怀、蓬勃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