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食品微生物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它关注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生长条件及其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为食品科学、食品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基本的食品微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1. 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食品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特性以及其在食品中的传播和增殖方式;3. 熟悉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4. 了解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生理特性 - 食品微生物的增殖速率和曲线2. 食品微生物的传播和控制- 食品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 食品微生物的杀菌和灭菌方法3.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指标- 食品微生物的鉴定和鉴别方法4.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传染病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控制策略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和知识体系。
2. 实验:开展与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实验内容包括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等。
3.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主教材:1. 《食品微生物学导论》周志武,李红生,农业出版社2.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周志武,徐丽萍,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资料:1. 《食品微生物学》王小平,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食品微生物学概论》张月霞,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六、评估和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堂练习成绩。
202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湖北工程学院2023年专升本《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要求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主要类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程度。
二、考试内容绪论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几位科学家的姓名;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几种重要实验技术的名称;无菌操作;污染的概念;显微镜的种类;细菌菌体染色的原因;微生物的组成;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细菌的形状与大小、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核。
荚膜、鞭毛、芽孢、细胞内含物。
细菌的繁殖与菌落形态特征。
细菌的分类命名方法。
蓝细菌的概念;蓝细菌的形态和生化特点;放线菌的概念;放线菌的特点与类别。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菌的概念与结构;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孢子的种类;真菌的亚门;霉菌的概念;霉菌的菌落特点;霉菌的营养特点;酵母菌的概念;酵母菌第三章病毒病毒的大小范围;病毒的三种基本形态;病毒的基本结构;壳体和壳粒;包膜;病毒的核酸类型。
病毒的主要特点。
病毒结构的相对简单性。
病毒分类的依据;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的概念;朊病毒的致病。
噬菌体的典型结构;一步生长曲线;噬菌斑;噬菌体与其它病毒寄生专一性的比较;病毒增殖的五个阶段;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
现代病毒分类法;病毒传播途径;抗病毒剂;疫苗。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几大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的分类;生长因子的概念与种类。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自养、异养、光能、化能的概念。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过程;培养基的类型;固体、液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琼脂加量。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四种降解脱氢途径;ED途径的独特性;几种常见发酵作用的过程及参与微生物。
二氧化碳的同化;硝酸盐的同化;分子态氮的同化。
次生代谢的定义;次生代谢产物的定义;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
常见的各类次生代谢产物举例。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纯培养的概念;单菌落的概念;获得纯培养的几种主要方法。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21051303学时: 80(理论46、实验30、考试4)学分:2适用对象:三年制食品类高职课程属性:必修先修课程: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考核要求:闭卷考试使用教材:贾英民主编,《食品微生物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第4次印刷主要参考书:1.翁连海主编,《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高职高专食品类教材系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2.万萍主编,《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实验技术》高职高专食品类教材系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食品微生物学是当代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连接食品生物化学和食品发酵工艺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检验的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食品安全和检测方面经常应用。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一)通过理论教学达到如下目标:1. 应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2. 要求学生要重点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
3. 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
4. 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工业发酵菌株的原理。
5. 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6. 了解食品微生物的卫生指标。
(二)通过实验教学达到如下目标:1. 学会食品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以胜任学生未来工作的要求。
2. 学会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
3. 学会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计技术。
4. 掌握灭菌操作、纯种培养和培养基的制备技术。
5. 掌握鉴定细菌的常规生理生化实验方法。
6. 学会食品微生物卫生指标的测定方法。
(三)要求1.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独立实验,实事求是的完成每一次实验报告,并做好预习。
三、学时分配理论授课课时计划分配表四、教学内容(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基本内容: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对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可以了解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并为食品加工和储存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有效地进行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制定一份完善的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一、引言食品微生物学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同时,还可以简要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在食品微生物学中,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对于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微生物学至关重要。
这一部分可以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以及它们在食品中的分布和生长条件。
三、食品微生物的影响因素食品微生物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pH值、氧气含量等。
这一部分可以详细介绍这些因素对食品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机制,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调控这些因素来控制食品微生物的生长。
四、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如培养法和显微镜观察法,以及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和测序技术。
同时,还可以讨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是食品加工和储存的关键环节。
这一部分可以介绍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包括物理方法(如高温处理、冷冻和辐照)、化学方法(如添加防腐剂和抗生素)以及生物方法(如利用益生菌和细菌竞争菌)。
同时,还可以讨论这些控制措施的效果和安全性。
六、食品微生物学的应用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管理等领域。
这一部分可以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应用案例,如乳制品发酵、食品质量检测和食品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食品微生物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七、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食品微生物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
食品微生物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教学大纲.《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码中文名食品微生物学Food Microbiology 英文名称适用食品科学与工开课单食品学7 理: 54总学3.验实: 18先修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果蔬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后续课化学学等工艺课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三大支柱课程之一,它以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等为基础,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生态、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开发利用微生物生产对人类生活有利的方面,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发酵生产调味品和食品,拓展食品的种类;对于引起食品腐败、导致食源性食物中毒的有害微生物要千方百计控制它,延长食品的货架期,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杜绝食物中毒。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主干课程。
三、课程基本要求培养智能型的人才,提高每位同学的智力和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能1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他人学术观点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在知识的教学中重视能力的提高,素质培养。
培养同学们利用本课程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一个较牢固的2立“知识网络”,既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又有一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使同学们在本学科中能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将来体知识”走得远一些。
3 培养同学们有进一步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理论知识方面: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生态、遗传变异与育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和技能方面: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技能性要求很强的课程,要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显微镜使用技术、染色制片技术、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制备灭菌技术、微生物的转种接种技术、微生物的大小测定等技术。
食品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
精心整理课程编号《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又水产微生四、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学生修完该课程后,应熟练地掌握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长特性、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了解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机体免疫等基本理论。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检测等微生物实验技术。
五、理论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注:1.授课方式:讲授、演示、指导参观、课堂讨论、讲解习题等。
2.(1提要。
(2(3(1(2【教学目标】(1)了解分离微生物菌种的初步鉴定;微生物观察技术;微生物群体肉眼观察。
(2)理解无菌操作技术,包括常用器具及接种室的灭菌;无菌操作程序;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选择培养分离法;显微镜个体观察;不同显微镜工作原理及主要用途;显微观察标本的制备。
(3)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技术,接种和培养;分离;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接种操作;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第一节微生物的研究技术,接种和培养;分离;观察和鉴定第二节无菌操作技术,常用器具及接种室的灭菌;无菌操作程序;微生物的接种操作第三节分离纯培养技术,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选择培养分离法;分离微生物菌种的初步鉴定。
第四节微生物观察技术,微生物群体肉眼观察;显微镜个体观察;不同显微镜工作原理及主要用途;显微观察标本的制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研究技术,接种和培养;分离;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接种操作;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2)难点: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1(2(3(1(2第四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真菌的分类系统。
(2)理解霉菌菌丝体及其功能:丝状真菌的细胞结构。
(3)掌握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酵母菌的繁殖;酵母菌的菌落;丝状真菌的概念;丝状真菌的形态特征;真菌的繁殖方式和孢子类型。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福建省晋江晋兴职业中专学校《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总学时:160学时)一、课程性质与目的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工艺专业主要课程之一,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生态、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开发利用微生物生产对人类生活有利的方面,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发酵生产调味品和食品,拓展食品的种类;对于引起食品腐败、导致食源性食物中毒的有害微生物要千方百计控制它,延长食品的货架期,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杜绝食物中毒。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主干课程。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食品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研究的内容、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食品微生物主要研究的内容、任务。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一节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的概念讲授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特点和食品微生物研究的对象,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
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史讲授微生物学形态学发展阶段、生理学学阶段和分子微生物时期。
第三节 21 世纪的微生物学的展望第四节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第二章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结构教学目的:掌握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概念和主要区别,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病毒的形态特征,这些形态特征常常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基本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的关系,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征,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学会识别四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用多媒体演示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通过影象、声音加深课堂理论知识。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为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侧重于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
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同时对微生物学最新发展动态有一定了解,从而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简介(200字左右)本课程主要讲授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食品中存在的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引起的腐败、预防和消除;有益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了解食品防腐、保藏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措施,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控制学、食品保藏学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主要内容: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命名规则;微生物学及其发展史;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分支学科;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了解微生物学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以及食品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安排作业1次。
复习与作业要求:复习、以思考题为重点。
思考题:1.什么是微生物,其常用的量度单位是什么?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试从这些特点的某一方面举例说明在实践中的意义。
3.简述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4.简述列文虎克,巴斯德和科赫在微生物学发展中的贡献。
5.什么是种?什么是种群?6.举例说明微生物的命名。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1.2 课程代码:XXX-XXX1.3 学时安排:X学时1.4 学分:X学分1.5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基础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品质和安全的关系- 了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作用和方式- 熟悉食品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和检测方法2.2 技能目标:- 能够独立进行常见食品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计数-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食品加工工艺对微生物的影响- 具备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的能力- 能够制定和实施食品微生物防控措施三、教学内容3.1 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学中的常用概念和指标3.2 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食品常见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菌等-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 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生存方式和影响3.3 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原理- 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设备- 食品微生物计数方法和标准3.4 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 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和监测体系- 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实施方法和技巧- 食品微生物防控法律法规和标准四、教学方法4.1 前期调研和案例分析:通过调研和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问题。
4.2 讲授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讲授,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4.3 实验操作:安排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食品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计数。
4.4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深入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5.1 教材:《食品微生物学教程》5.2 参考书目:-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与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六、考核方式6.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参与、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6.2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40 学时 2.5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它与农(林)产品的加工、贮运、保鲜以及食品卫生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普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农业微生物学中有关食品的部分,并以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等为基础,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生态、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发酵技术和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长、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特别是在食品、发酵与制药食品中的实际应用等。
从而在食品的制造与保藏过程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为提高产品数量及质量服务,控制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活动,以防止食品变质和杜绝因食品而引起的病害。
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生态、遗传变异与育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和技能方面: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技能性要求很强的课程,要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显微镜使用技术、染色制片技术、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制备灭菌技术、微生物的转种接种技术、微生物的大小测定等技术。
三、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各章节重点进行讲授,包括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代谢,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及微生物的生态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章节重点内容。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题目:绪论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要求掌握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现状、研究任务及发展方向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经典实验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引言: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微生物引起的现象,如面团发酵,(导入新课)讲授内容:第一节微生物及其生物学特点微生物及其生物学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与作用第二节微生物学及其发展史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第三节食品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研究内容教学题目:非细胞微生物—病毒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病毒的形究发展史;掌握病毒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
教学重点,难点:病毒生理结构及特点和化学成分;不同结构的空间构型。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一节发展简史一、发现前期;二、发现时期;三、电镜观察和化学分析时期;四、分子生物学研究时期第二节形态构造和化学组分一、形态;二、化学组成;三、结构;四、大小教学题目:非细胞微生物—病毒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病毒按寄主种类划分的类型,掌握包涵体概念、传播途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寄主分类、不同内涵体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三节病毒的类型与分类一、病毒的类型:(一)、动物病毒(二)、植物病毒(三)、微生物病毒二、病毒的分类:(一)、分类方法:寄主种类人为分类法结构特征自然分类法生化特征本质分类法(二)、命名原则双名法教学题目:非细胞微生物—病毒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病毒的增殖方式及整个过程,了解亚病毒种类及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增殖过程、灭活方法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四节病毒的增殖与灭活一、增殖过程:(一)、吸附(二)、侵入(三)、复制(四)、装配(五)释放二、灭活第五节亚病毒一、类病毒二、拟病毒三、朊病毒教学题目: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6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原核微生物的特点,细菌的个体形态特征及群体特征教学重点,难点:细胞壁、芽孢、鞭毛的结构与组成及特点、裂殖过程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一节细菌一、形态大小:二、细胞结构:(一)、基本结构:壁、膜、间体、质及内含物、核与质粒(二)、特殊结构:芽孢、糖被、鞭毛和菌毛、三、繁殖:(一)、裂殖:(二)、芽殖与孢子生殖:四、群体形态:(一)、菌落特征:(二)、其它培养特征教学题目: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特征及群体特征教学重点,难点: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特征及群体特征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二节放线菌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二、放线菌的繁殖三、放线菌的菌落特征四、代表属介绍教学题目: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蓝细菌的形态构造及群体特征、繁殖方式、代表属种及研究意义教学重点,难点:蓝细菌的形态构造、食用意义及光合器结构及光能转化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三节蓝细菌一、蓝细菌的细胞形态及构造二、蓝细菌的繁殖三、代表属种四、研究意义教学题目: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三体、古细菌的形态构造及群体特征教学重点,难点:三体的形态特征、古细菌的细胞结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四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古细菌一、立克次氏体二、衣原体三、支原体四、古细菌的细胞结构五、古细菌的种类教学题目: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 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真核微生物、真菌的定义,种类,特点及细胞结构,成分教学重点,难点: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及成分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真核微生物的定义及主要类群二、真菌的定义及主要类群三、真菌细胞结构及成分教学题目: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酵母菌细胞形态结构及成分、繁殖与生活史、发酵工业常用酵母菌教学重点,难点:酵母菌繁殖与生活史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二节酵母菌一、自然分布与人类关系二、细胞形态构造三、繁殖与生活史四、发酵工业常用酵母菌教学题目: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8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霉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了解霉菌在真菌分类体系中的地位以及食品工业中的常用霉菌教学重点,难点:菌丝体特化形态、霉菌的孢子类型形成过程和生活史、食品工业常见霉菌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三节霉菌-丝状真菌一、霉菌形态构造二、繁殖和生活史三、霉菌在真菌分类体系中的地位四、工业常用霉菌教学题目: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粘菌、原生动物、藻类特点、形态构造、生活周期教学重点,难点:粘菌、原生动物、藻类的形态构造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四节粘菌第五节原生动物第六节藻类有关内容与食品工业相距较远,并且难度较小。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组长:总学分值:总学分:2学分,其中理论2学分,实验实践0学分。
总学时数: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实践0学时。
适用专业:酿酒工程先修课程:食品生物化学后续课程: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与定位: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根据课程特点,理论课部分主要讲授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微生物生理,微生物生态,各类食品上的微生物分布,微生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及造成的危害和各种食物中毒,食品保藏的原理及方法等。
微生物实验技术部分主要开设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学分析基本方法等。
该课程是粮食、食品加工、储藏、食品安全检验,饲料加工、储运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基本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了解食品防腐、保藏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措施,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控制学、食品保藏学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与难点: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食品中存在的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引起的腐败、预防和消除;有益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等知识。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微生物2.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和任务3.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教学要求:1.要求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2.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重点:微生物的特点。
难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4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⑴细菌的基本形态和大小⑵细菌的细胞结构(详讲)①细胞的一般结构细胞壁:结构与功能、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和机理。
03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1330003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总学分:3 总学负荷:84 自主学习:42课内总学时数:42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另排课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程:专业导论,基础化学,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食品生物化学,食品酶学,食品保藏原理,食品添加剂等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食品科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本科生。
食品微生物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涉及到基础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食品卫生微生物学等学科。
是食品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本学科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并要求学生具备查阅文献的能力,注意学科的发展与动向。
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食品微生物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食品生产、贮运、食品品质控制等工作服务。
3、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系统介绍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营养与生长、生理代谢、遗传育种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食品酿造、食品保藏和食品安全监控等食品领域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微生物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利用所学的微生物学的知识对食品加工、贮运和食品品质控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进行准确地判断和分析,会归纳解决常见问题所适用的方法与手段,并且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与食品酿造;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教学难点: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遗传育种5、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程教材和多媒体教学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讲授课程知识,并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
【学习目标】(有实验的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通过绪论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微生物的历史以及微生物在各领域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学研究和生产听常用技术。
了解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课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概念
1.微生物的概念
2.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
3.微生物在生物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二)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微生物学概念:
(一)感性认识时期
(二)形态描述时期
(三)生理学时期
(四)分子生物学时期
三、粮食微生物学
(一)概念及研究内容
(二)任务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了解几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2.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显微样品的的制备。
3.通过了解显微技术的发展,认识工具对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显微镜的调焦、油镜的使用
第一节显微镜的种类和用途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二、电子显微镜
第二节光学显微观察标本的制备
一、制片
二、染色
第三节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准备工作及观察要求
二、显微镜的放置
三、光源的调节
四、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五、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六、油镜的使用方法
七、显微镜使用后的处理
实训一、光学显微镜镜检技术
本章小结
第二章粮食微生物鉴别技术
第三节粮食病原微生物
第四节细菌
第五节放线菌
第六节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二、病毒的群体形态
三、病毒的培养与增殖
四、噬菌体
第七节微生物形态检查技术
一、肉眼观察
二、显微镜观察
三、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三、放线菌的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四、酵母菌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五、霉菌制片及形态的观察
第三章微生物生长测定及控制技术
【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的六大营养物质,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影响微生物生长的
因素和微生物生长规律;了解微生物营养物质循环的方式。
2.掌握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生长测定技术。
3.通过各种微生物对培养基的选择,培养基中各种成份的作用和操作中注意事项等问题的回答,养成学生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践中所遇问题的素
质。
【教学目的】
1.了解控制微生物的意义,理解消毒与灭菌的原理。
2.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等基本概念;适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的物品、杀灭芽胞所需的压力、温度和时间。
3.熟悉物理灭菌法的种类、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和用途;具有最强杀菌效应的紫外线波长、紫外线杀菌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用途。
【教学重点】
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等基本概念
2.常用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和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
一、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微生物培养基及制备技术
一、微生物培养基类型及应用
二、培养基的制备技术
第三节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二、微生物生长规律对工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第四节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技术
一、计繁殖数
二、测生物量
三、生长曲线的绘制
第五节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营养物质
二、水的活性和渗透压
三、温度
四、pH值
五、氧和Eh值
第二节消毒与灭菌技术
控制有害微生物的重要性
灭菌与消毒的基本概念
一、高温灭菌
二、辐射法
三、过滤除菌法
四、常用控菌的化学方法
五、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实验六、微生物的显微直接计数法
实验七、测微尺的使用技术
实验八、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及干燥箱灭菌
实验九、常用培养基的制备技术
第四章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基本代谢途径;了解微生物重要代谢产物与发酵工程概念;
2.掌握无菌操作,培养学生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3.培养学生综合理解微生物营养、生长、代谢知识与分离培养技术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养成细心稳重的习惯。
第一节代谢概论
新成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一、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二、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三、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四、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关系
第三节微生物的酶及次级代谢产物
一、微生物的酶
二、微生物次级代谢及次级代谢产物
1.次级代谢的特点
2.次级代谢产物
第五节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
一、无菌技术
二、微生物分离方法
三、微生物培养技术
实验十一、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
实验十二、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第五章微生物育种和菌种保藏技术
【教学目的】
1.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物质基础,微生物基因重组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掌握微生物育种和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
3.通过学习,理解微生物育种和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培养发酵工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细心和耐心。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三个经典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
三、质粒
第二节微生物育种基本程序及操作
一、自然选育
二、定向育种
三、诱变育种
第三节菌种保藏技术
一、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二、菌种保藏
三、菌种保藏机构简介
实验十二、试管的斜面移植技术
第六章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蔡图加P238
第一节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与传播途径
第二节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环境条件
1食品基质条件
2.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第三节微生物与食品变质
一、粮食霉变
粮食在储藏期间,如果管理不善,使粮食及其加工品失去储藏稳定性,粮食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将是迅速而剧烈的,以曲霉和青霉为代表的霉腐菌类,迅速取代正常粮食上的微生物类群,旺盛地生长起来,大量地繁殖,同时伴有粮食发热、生霉等一系列粮食劣变症状的出现。
霉变过程
粮食霉变实质
二、食品的腐败变质
(一)、罐藏食品的变质
(二)果蔬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三)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
(四)肉及肉制品的腐败变质
(五)禽蛋的腐败变质
第四节变质食品的危害及控制
一、污染粮食的真菌毒素及防霉去毒
二、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及食品防腐
第七章粮油食品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教学目的】
1.了解国家对食品中微生物控制的安全标准。
2.能够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掌握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流程。
第四节粮油食品微生物分析技术
一、样品的采集及送检
二、检验方法
三、填写报告单
四、注意事项
第五节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一、基本原则
二、细菌总数测定技术
三、大肠菌群计数
四、霉菌和酵母计数
四、注意事项
第八章微生物在粮食及食品科学中的开发利用
实验十三、酸乳的制作
实验十四、毛霉的分离和豆腐乳的制作
综合实验项目
实验一、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实验二、食品菌落总数的测定
实验三、霉菌和酵母计数
实验四、粮食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实验五、鲜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