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叔本华欲望与匮乏的思想
叔本华的观点
![叔本华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3908c67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9.png)
叔本华的观点一、关于人生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
他觉得我们就像在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里行走,时不时会碰到各种荆棘和坎坷。
比如说,我们想要追求幸福和快乐,但是往往求而不得,这就会带来痛苦。
就像你拼命地想要考个好成绩,但是努力了很久却还是没有达到目标,那种失落感就是一种痛苦。
而且,即使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快乐也只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新的欲望和烦恼所取代。
就像你买了一件心仪已久的衣服,刚开始可能会很开心,但是过不了多久,你又会想要其他的东西了。
叔本华把人生比作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你对他这种人生本质的看法有什么想法呢?二、意志的力量叔本华强调意志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被意志所驱动的。
意志就像一个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小怪兽,它不断地推动我们去做各种事情。
比如,你对音乐有强烈的热爱,这种热爱其实就是你的意志在起作用,它让你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音乐。
而且,叔本华还认为意志是超越理性的,有时候我们会做出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决定,但其实是我们的意志在背后操控。
比如说,你明知道吃太多甜食对身体不好,但是就是忍不住想吃,这可能就是你内心的某种意志在驱使你。
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是受到意志影响的呢?三、对欲望的看法叔本华觉得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想要更多的钱、更好的房子、更漂亮的衣服等等。
当我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
就像一个小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但是家长不给买,他就会哭闹,这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表现。
而且,即使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很快又会有新的欲望产生,所以我们永远都在追求的路上,痛苦也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叔本华主张我们要学会控制欲望,不要让它无限膨胀。
比如,你可以试着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而不是总是去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
你能做到控制自己的欲望吗?四、孤独与思考叔本华认为孤独是一个人进行深刻思考的好时机。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https://img.taocdn.com/s3/m/6154b52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1c.png)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幸福观被认为有着悲观的色彩。
他的幸福观主要表现
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类欲望的强烈谴责和批判,认为欲望是造成人类不幸和苦难的主
要原因;二是对于生命本身的消极看法,认为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而不是不幸的异常情况。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因为欲望的存在而感到不幸。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它
们使人类永远无法满足。
欲望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需求,它们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
更加强烈。
因此,人类不管得到了多少财富和名声,都无法满足欲望。
叔本华认为,只有
通过节制欲望才能使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适应自然的轮回和生命
的苦难,而不是无休止地追求幸福和快乐。
但是,叔本华并不是没有看到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和欲望。
他认为,幸福和快乐是人
类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追求要建立在合理的欲望和平淡的生活之上。
他警告人们不要被
现代社会中的物质追求和浮华的生活所诱惑,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表现出明显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欲望的强烈是造成
不幸和苦难的主要原因,而幸福和快乐只在合理欲望和平淡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他认为,生命本身是充满痛苦和苦难的,而人类应该学会适应生命的消极面,克服苦难和痛苦,而不是被它们所击败。
虽然这种悲观的幸福观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它确实反映了人类面
临的现实和真相,值得人们深思。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https://img.taocdn.com/s3/m/bc4ff25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5.png)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誉为“伟大的悲观哲学家”。
叔本华对人生痛苦和解脱的观点,是他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类的生命是被痛苦所主导的,并提出了一种能够解脱人们痛苦的方法。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他认为,所有的欲望都是源于人的需求,而需求又是基于人们对于自身欠缺的意识。
人类的欲望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因为存在的事物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限的。
人们总是在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最终都会面对痛苦和绝望。
这种痛苦来自于无法满足欲望的现实,不论是物质的追求还是精神的追求。
叔本华提出了人们可以通过解脱欲望来解脱痛苦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弃对欲望的追求,而是寻求解脱自己的方法。
他提出了一种方法,即通过消极的态度和冷静的思考来对待世界和自己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是痛苦的根源,并接受这种痛苦,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
叔本华将对人生的无限欲望视为一种欺骗和虚无,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离弃欲望,并追求纯粹的内心宁静的状态来解脱自己。
他表示,内心的宁静是人们唯一可以获得的真正的幸福。
通过追求内心的宁静,人们可以摆脱对外部世界的奴役,从而达到解脱的境地。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消除痛苦的来源,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他过于悲观和消极,将生命描述为一种令人绝望的经历。
也有人认为,他的解脱观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构想,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人们并不现实。
一些人还认为,追求内心的宁静并不足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人们需要更多的积极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提出了一种非常有挑战性的观点,对于人们思考人生意义和幸福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他认为,人们应该意识到人生的痛苦,并通过放弃欲望和追求内心的宁静来解脱自己。
这一观点也存在争议,因为它可能过于悲观和理论化,对于实际生活可能并不具有实用性。
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
![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https://img.taocdn.com/s3/m/c70d18d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4.png)
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
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
这话之所以广为流传,大概是因为他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们不得不感叹一句:人生实苦。
最近在看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这位睿智而又可爱的老人家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多少人只是又操心、又苦恼地度过了一生。
贫贱的人,为了衣、食、住、行,成家立业,生育儿女得操心。
富贵的,要运用他们的财富权势,更得操心。
”
看到杨绛先生的这句话,我很自然地就想起了叔本华,她这句话是对叔本华名言的最好注解。
人生一世,既然有如此之多的痛苦,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度过这一生呢?
杨绛先生认为,人生中的苦难可以使人得到锻炼,“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
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
这正应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她的这本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是在丈夫和女儿均已去世之后写成的。
此时,她已经96岁,人生的大风大浪全都经历过了,走出半生,归来虽不是少年,却仍然保持一颗少年般的美好品性。
她在书中谈论了自己对一些人生根本问题的看法,诸如生死、命
运、灵与肉、神与鬼等,文字温和朴实,真挚自然,说理透彻,读起来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在谈心。
读完之后,整个人的心灵都仿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净化。
有人找我推荐书,我就经常推荐这本,点击图片下方的横幅即可了解详情。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https://img.taocdn.com/s3/m/5dc5d73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6.png)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渴望幸福的,但幸福并不能持续,只是一种短暂的快感,人们追求幸福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以
下是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的本性永远渴望更多。
无论一个人获得了多少财富、权力和享乐,他都会觉得不够,并继续追求更多更多。
这种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只会让人越来越
痛苦。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无休止的欲求和失望之旅。
”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幸福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
他认为,人们通常认为幸福
来源于外部因素,比如财富、地位、名誉和享乐,但这些东西都是短暂的,不能带来真正
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这是通过自我超越和深入思考获得的。
第三,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苦难的源头,而死亡是人类解脱的唯一途径。
他说:“人类不是生存于快乐之中,而是从痛苦中涌现出
来的。
”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悲惨境遇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他认为,
人们的生命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人们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无望的梦境,注定要在痛苦和苦难中度过。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
苦和不满,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而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对于自己
的悲惨境遇,人们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3281be2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a.png)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引言概述: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以其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智慧而闻名。
他的思想深受人们的爱慕和推崇,对于理解人生和生活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一、对欲望的认识1.1 欲望的本质:叔本华认为欲望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驱动力,但也是导致人们痛苦和不满的根源。
1.2 欲望的无穷无尽:他指出欲望无法被满足,人们总是追求更多的财富、权力和享乐,但这种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不满和焦虑。
1.3 欲望的控制:叔本华主张通过理性和自我控制来驾驭欲望,以避免被欲望所奴役,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二、对痛苦的观察2.1 痛苦的普遍存在: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人生的常态,而不是偶然的异常状态。
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
2.2 痛苦的根源:他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的不满足和对生活的不满意,以及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怖。
2.3 痛苦的减轻:叔本华提出通过接受现实和减少欲望来减轻痛苦。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下不必要的欲望,接纳生活的不完美,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三、对意义的思量3.1 生活的无意义:叔本华认为生活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人们的存在是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们为了寻觅意义而努力,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3.2 个人的意义:他主张个人应该通过追求自身的兴趣和激情来赋予生活意义,而不是依赖外部的权威或者价值观。
3.3 活在当下:叔本华强调人们应该珍惜当下,享受眼前的一切,而不是过于关注未来或者过去,从而在当下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
四、对自由的思量4.1 自由的定义:叔本华将自由定义为摆脱外部束缚和内心欲望的能力,而不是追求无限的选择和权利。
4.2 自由的局限:他指出自由并非无限的,人们的自由受到外界条件和内心欲望的限制。
4.3 自由的选择:叔本华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理性思量和自我控制来做出自由的选择,而不是被欲望和社会的压力所驱使。
五、对幸福的追求5.1 幸福的定义:叔本华认为幸福是内心的满足和平静,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或者社会地位。
叔本华:人生有两大苦,物质匮乏和精神空虚
![叔本华:人生有两大苦,物质匮乏和精神空虚](https://img.taocdn.com/s3/m/02b24d4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9.png)
叔本华:人生有两大苦,物质匮乏和精神空虚一般人把身外之物当作人生的幸福来源,希望从财产、社会地位、妻室儿女、朋友或是社会那里得到幸福,所以当他失去这些东西或是发现这些令他失望的时候,他的幸福基础就崩塌了。
换句话说,这个人的人生重心随着每一次心血来潮而不停改变,完全不在他自身。
倘若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就可能是今天在乡下别墅消磨时光,明天在买马,或宴请朋友,或旅行。
总之,他过着奢侈的生活是因为他只能从追求外在乐趣中获取满足,就像失去健康的病人,期望在各种汤药中重获力量,却不试着去发展他自身的生命力,而恰恰这才是他幸福的真正来源。
撇开极端的类型先不谈,让我们来看看比较居中的一类人——他们也许没有傲人的思想力,但又比泛泛之辈要多一些精神的追求。
一般来说,这样的人会对艺术有一点业余的兴趣,或对科学的某些分支感兴趣——譬如植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历史,能在这类研究中发现莫大的乐趣——当幸福的外在来源枯竭,或不能满足他的时候,他会通过这些研究来自娱自乐。
像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说,他的人生重心,部分在于他自身。
但是,对艺术有浅薄的兴趣,与自发的创造是截然不同的;而对科学的业余追求则容易流于表面,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
人不能把自己全然地等同于诸如此类的追求,也不能让自己的整个人生完完全全被它们渗透、填满,以至于对其他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兴趣。
唯有我们称之为天才的那些人,拥有最高的智力水平与思想禀赋,方可达到这种强度,将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某个主题上,将对人生做的思索以诗歌或哲学的方式呈现,力求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
因此,对于天才来说,不被外界打扰地忙于自己的思想和作品,这样的需求十分迫切。
他们乐于独处,闲暇是求之不得的恩赐,其他一切都是多余的,甚至是负担。
唯有这类人的人生重心才可以算是完全在自己身上。
这些罕见的人,不论他们的性格有多优秀,都不会像其他人那样,对朋友、家庭和一般的社会团体展现出过多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即便失去外在的一切,他拥有的自身内在,也会让他得到安慰。
解析叔本华的禁欲主义
![解析叔本华的禁欲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15f1b8d8f111f18582d05a32.png)
解析叔本华的禁欲主义解析叔本华的禁欲主义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的核心哲学思想是生存意志理论作为一位悲观主义哲学家,在西哲史上,他第一次把意志提升到哲学范畴,将它与理智完全对立起来,把意志看成是非理性世界的主体,并从意志论出发,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一定层面上看,他所倡导的人生哲学对整个刹一会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的,但小可否认叔本华的思想对于人类的自我反省、自我提升乃至人生的自我拯救都是有着深层的积极影响的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做分析研究1.叔本华禁欲主义的哲学基础本华提出禁欲主义的人生哲学态度,主要是建立在两力而的基础之上,即生存意志论和印度佛教哲学康德认为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有此岸(现象世界)、彼岸(自在世界)之分的而我们的认识范畴只针对此岸(现象世界),它只是后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而自在之物本身虫是必然存在的,但却小为人类所知叔本华从认识主体出发,提出的两个非常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及世界是我的意志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康德的物自体被他规定为意志并且叔本华提出,意志超出了时间、空间和因果规律以外,它是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的盲目的冲动、无尽的追求、永恒的、变化着的意志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在他看来,世界万物的一切表象都有着意志,这一共同本质的意志是自在之物,而表象则是它的客体化,即在我们认识范畴内的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叔本华所说的意志概念是求得生存的意志,具有强烈的欲望意味,他把意志规定为生命意志,并指出,生命意志的本质是痛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滑向了悲观主义,是由于他认为生命意志是无庄境的欲求,而他又将生命意志视做世界的本质,从而控制了理性作用的范畴2.叔本华禁欲主义的核心思想由于人作为世界的表象,生老病死的痛苦的活着,从人的生存中考察意志的内在的、本质的命运,从而证实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痛苦在一切生命中都是本质的、小可怀疑的因此,要净除痛苦,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由此,叔本华提出了禁欲主义2.1什么是禁欲主义禁欲主义是叔本华为摆脱人生痛苦所设计的内在超越之路,实际上是指意志的否定、取消、转向叔本华认为,禁欲是基于对生命意志本质的顿悟和意识在他看来,生命的本质是痛苦和希望在禁欲的生活中完全放弃意志,以达到通过绝欲超越痛苦在叔本华看来,不论是自我否定,顽强意志的消火(死亡),还是禁欲,其本质都是生命意志的否定正如印度宗教所说的证悟一样,这种否定得自于意志的本质的认识,进而成为意志的清净剂因此,可以说对叔本华而言,禁欲就是故意的意志摧毁由于要生命存在,整个生命意志究其可能性来说也是必然存在,并且小断挣扎着要进入现实性,而以全部的炽热又重新燃烧起来所以,禁欲即是彻底挣脱生命意志的枉桔,摆脱痛苦的人生2.2如何达到禁欲既然痛苦是生命意志本身的必然产物,那么,要解脱痛苦就只有否定生命意志叔本华认为,解脱痛苦有两种力法:一是通过艺术的观审达到暂时放弃自己的生命意志的解脱;一是通过禁欲彻底否定生命意志来求得永久的解脱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人们摆脱痛苦的一剂良药,人类通过艺术活动进入纯粹的审美境界,当其完全沉浸于对艺术的直观欣赏时,个体生命便进入了忘我的超然境界,使自我的主观性在对艺术对象进行的审美活动中弱化或者失去但叔本华强调说,只有少数的艺术天才才能通过艺术得到暂时的解脱,艺术活动只有短暂的时效性呢,一日艺术活动结束,生命一直所导致的痛苦又会回到人们身上,这种苦难的折磨又将重新开始因此,人们不能指望靠艺术来净除永生的痛苦痛苦人生要获得彻底的解放,必须要通过彻底否定生命意志的禁欲来实现叔本华把实际的禁欲行为分为三种:自愿放弃性欲、甘于痛苦和寂火在他看来,禁欲和否定意志的第一步是小近女色,放弃性欲由于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强烈的表现性欲的满足,生命的繁衍,实际上是延长了个体痛苦放弃性欲等于拒绝这种痛苦的传承其次就是心廿情愿地体验痛苦,正是由于个体经验痛苦及其折磨乃至绝望之后,个体才能转向内心去认识表象与意志,进而抑制或火绝它也就好是说,人要从痛苦中摆脱出来,不断地自我忏悔和无庄境地忍受痛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清心寡欲和无所企求的境界最后一种是死亡,即要获得与清心寡欲相伴随而不可动摇的安宁,是寂火中极乐他说: 随着意志的取消,意志的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空间,最后的基本形式或主体和客体也取消了没有意愿,没有表象,没有世界界,剩下的既无意志也无表象,只有那个无了。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https://img.taocdn.com/s3/m/01e4ac0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f.png)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叔本华是德国十九世纪哲学家,他的伦理学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对幸福的悲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是相伴相生的。
因此,在叔本华的幸福观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悲观的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
他认为生死都是同样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无法被理解和掌握的黑暗力量。
因此,人类努力追求幸福,不仅是徒劳无功的,而且是愚蠢的行为。
他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欲望是无可救药的,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渴望的纠缠,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命运。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却是有限的。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心灵的阴暗面,它们的追求会导致社会和个人的痛苦。
人类绝不会因为满足某种欲望而得到幸福,相反,欲望只会让人变得更加空虚和无意义。
再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充满苦难的。
他认为人类的痛苦和无意义是人类生命的本质。
他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孤独的旅程,充满无止境的痛苦和苦难。
因此,人类的每一天都应该接受这些苦难,并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和有智慧。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社会结构是苦难的孕育之地。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失衡和不公的结构,制度不公和个人权利被侵犯是很常见的。
因此,人类的幸福和自由是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的。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具有强烈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努力追求幸福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虽然追求幸福似乎是人类的本性,但是欲望终将导致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无意义。
叔本华的幸福观强调了生命的苦难本质,这些苦难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坚强和智慧来面对它们。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bc2a5bb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e.png)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人生的智慧》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任务名称为主题,探讨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对人生的看法和他提出的智慧观点。
一、人生的悲观主义观点叔本华的哲学观点以悲观主义为基础,他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和痛苦。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满足欲望的能力却是有限的,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人们的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们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只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而不是真正的幸福。
二、欲望的无尽和痛苦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欲望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他将欲望分为三个层次:存在欲望、欲望的欲望和存在的欲望的欲望。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而欲望的无尽性导致了人们的痛苦和不满。
他主张通过节制欲望来减少痛苦,认为欲望越少,痛苦就越少。
三、对于幸福的看法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外部的物质财富和名誉,而是来自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平静。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深思熟虑来寻找幸福。
他认为通过对自己的欲望和欲望的满足进行反思,可以减少痛苦,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四、对于意志的看法叔本华将意志定义为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力,他认为意志是无法被满足的。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和欲望的满足只是意志在不同层次上的表现。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意志的抑制和超越,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
五、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欲望和痛苦的方式。
他认为艺术可以帮助人们从现实生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满足。
他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暂时忘记自己的痛苦和不满,体验到一种超越欲望和痛苦的境界。
六、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叔本华认为人生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和目的,人们需要自己给予生活意义。
他主张通过对自己的内心和欲望的深思熟虑,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并为之奋斗。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并通过对自己的行为和欲望的反思来提升自己的境界。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41d1ff4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6.png)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悲观主义的贡献而闻名。
他的著作《人生的智慧》是他对人生意义和幸福的独特观点的总结。
本文将以《人生的智慧》为基础,探讨叔本华对人生的智慧的理解。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和苦难的。
他认为痛苦是人生的本质,而快乐只是短暂的幻象。
他将人类的欲望和需求归结为“欲望链”,认为欲望的满足只是暂时的,而新的欲望会不断产生,从而导致无尽的痛苦。
因此,他主张通过减少欲望和追求简朴的生活来减少痛苦。
其次,叔本华提出了“否定意志”的概念,认为人类的意志是导致痛苦的根源。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欲望的满足只是意志的表现,而意志本身是无休止的渴望和追求。
他主张通过冷静的思考和超越个人欲望的境界来解脱自己,从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叔本华还对人类的意识和理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而理性则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然而,他指出人类的意识和理性往往被欲望所控制,导致人们对真相的扭曲和误解。
他主张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超越个人的欲望和偏见,从而获得更真实和深刻的理解。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还探讨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竞争、冲突和利己主义驱动的,而道德观念只是一种对个人利益的掩饰。
他主张通过理性和同情心来超越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从而建立更和谐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最后,叔本华对艺术和美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个人欲望和痛苦的表达,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安慰和满足。
他赞赏音乐作为最纯粹的艺术形式,认为音乐能够抵达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意识。
总结起来,叔本华通过《人生的智慧》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痛苦是人生的常态,而快乐只是短暂的幻象。
他主张通过减少欲望、冷静思考和超越个人欲望的境界来减少痛苦,并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获得更真实和深刻的理解。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https://img.taocdn.com/s3/m/ac8b605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0.png)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对人生智慧的独特见解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示性,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并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提供了珍贵的指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希翼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匡助。
1. 人生的苦难与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和痛苦。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和追求永远无法得到彻底满足,这导致了人们的不满和痛苦感。
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欲望的无尽之轮”,并主张通过抛却欲望来减少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观点并非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真实认知。
他认为,惟独通过接受人生的苦难和痛苦,我们才干真正理解并珍惜生命的价值。
2. 意志与冲动的控制叔本华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内在的意志驱动。
这种意志是一种盲目而无情的力量,它驱使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满足。
然而,叔本华主张通过理性和自我控制来抑制意志的冲动。
他认为,惟独通过自我约束和镇静思量,我们才干摆脱意志的束缚,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3. 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叔本华认为,知识和智慧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份。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思量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来获得智慧。
他认为,惟独通过对世界的深入了解,我们才干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叔本华还强调了对艺术和文学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可以匡助我们超越现实的局限,寻觅到更深层次的智慧和理解。
4. 孤傲与内心的平静叔本华主张通过与自己独处来寻觅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他认为,与他人的交往往会带来矛盾和纷争,而孤傲可以让我们远离外界的干扰,更好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他认为,惟独通过与自己的内心深入交流,我们才干真正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并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5. 爱与同情的重要性尽管叔本华对人生持有悲观的态度,但他也强调了爱与同情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利益和欲望,体验到更高级别的幸福和满足感。
评点叔本华欲望与匮乏的思想
![评点叔本华欲望与匮乏的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21f97230b4c2e3f57276310.png)
评述题: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某种需要的满足”。
在看到“欲望”、“痛苦”、“匮乏”这些字眼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即“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中摆荡”。
叔本华断言:人在各种欲望(生存和名利)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
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
在叔本华眼中,人的本质便是痛苦,因为人类无法逃避死亡,而人们最大的忧虑就来源于此。
这里的“痛苦”和叔本华他的“钟摆理论”中的“痛苦”是同一个词语,这痛苦根源于意志,而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制的冲动。
什么是“欲望”?在叔本华的论述中,人们的欲望来源于“可望而不可及”,你有这个需要,你内心想要得到某些你没有的东西,只有你缺少了、匮乏了,你才会无比的想要得到。
人所有的需求来源于欲望,只有达成欲望,才会有快感。
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只有先有了欲望,才会有之后的一系列痛苦的拼搏之后的满足欲望而产生的快感。
所以说“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
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沉浸在求而不得的痛苦中;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往往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所以说在通往心满意足、抵达欲望“终点”(某一个欲望的终点)的过程中,总是痛苦的。
而这里的“心满意足”是人经历过痛苦之后好不容易达成了欲望、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后的短暂激情。
它只是在欲望满足之后,感到无聊之前的那一小段稍稍幸福的时光,并且这种这种满足的程度往往与痛苦的程度紧密相连,你愈加痛苦,自我满足的程度便越高。
因为满足是需要痛苦来为之衬托的。
没有痛苦,就没有满足。
为了得到满足的快感,人们就必须不断地经历痛苦。
所以,这词语的静态解释中已经包括了一个动态的“痛苦——满足——痛苦”的循环过程。
一旦人们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原先的欲望、需求由于被满足,其价值大打折扣,已经不再具有魅力,人从而感到无聊,并且有了新的欲望,开始又一轮痛苦的循环。
叔本华说:生命的本质,就是一团欲望。得到了,就会感到无聊,得不到就痛不欲生。.
![叔本华说:生命的本质,就是一团欲望。得到了,就会感到无聊,得不到就痛不欲生。.](https://img.taocdn.com/s3/m/9920db3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b.png)
叔本华说:生命的本质,就是一团欲望。
得到了,就会感到无聊,得不到就痛不欲生。
.不被欲望所钳制,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因为,欲望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才能享受生命。
因为,欲望的背后,就是快乐,但是享乐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吞噬。
因此,欲望是一把火,如果控制得住它,它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失控的火,会把所有都烧毁。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欲望的傀儡。
看着这个世界,诱惑实在太多了。
上天,早已经把一切,都设计好了。
我们人每天,早上、中午、傍晚,都会感觉到饥饿。
饥饿看上去是痛苦的,但是正因为这个空洞的痛苦,让我们能享受第一口食物的快乐。
随着一口、一口,我们感觉越来越饱,食物不再让我们感觉快乐了,腻了,无聊了。
这个时候,我们自然停止进食,等待下一次饥饿的到来。
今晚,我请你吃饭。
你听到这句话,或许内心充满了饥饿的期待,因为,你正逐渐处于饥饿之中,你的身体,中午的食物,消化殆尽,你迫切需要下一轮美食,填饱内心的空虚。
但是,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影响了你的身体,让你饱腹便便,毫无食欲。
因为,你除了食欲,还有更多其他的欲望。
人生,欲望是多元化的,它们的影响,方方面面。
你发现,食欲、睡眠、身心,各方面,都开始变得缭乱。
你根本无法再周期性的享受快乐了。
你追求面子,但是你会发现,你怎么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
你的人生,一团糟糕。
我想,有智慧的人,懂得修行的人,就是那种,善于把乱成一团麻的欲望,一个个解开,调理化它们,和它们和解,和自己身心和解,不压抑,也不放纵,让每一个欲望,都能服从天地之间,它们本来的周期性规律。
看上去很容易理解,做得到的,非常不容易。
继续努力修行吧。
…傍晚的广场,随笔。
叔本华:人生最大蠢事,就是过分为生活未雨绸缪
![叔本华:人生最大蠢事,就是过分为生活未雨绸缪](https://img.taocdn.com/s3/m/58e89db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02.png)
叔本华:人生最大蠢事,就是过分为生活未雨绸缪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以其悲观主义和对生命的消极态度而闻名。
他认为人生最大的
愚蠢之一就是过分关注未来,过度谋划与担忧,而忽略了当下的生活。
叔本华强调自由意志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多
担心未来或追溯过去。
他认为过度关注未来,紧紧束缚于计划和预防措施下,只会带
来焦虑和失望。
他主张人们应该接受生活中的无法改变的现实,而不是过分努力去掌控未来。
对他来说,真正的智慧是接受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并从中获得平静和满足。
叔本华认为,我们总是期望事情变得更好,追求更多的成功和满足感。
然而,他认为,这种追求往往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痛苦和困扰。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减少欲望和期望,以获得更大的内心和平与满足。
所以,根据叔本华的观点,过分为生活未雨绸缪的人可能会陷入焦虑和不满的境地,
因为他们过于关注未来的事情而忽略了当下的生活。
他认为,人们应该更好地珍惜当
下的时光,而不是过度担心未来。
哲学叔本华:生命是一团欲望,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哲学叔本华:生命是一团欲望,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https://img.taocdn.com/s3/m/b563a77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7f.png)
哲学叔本华:生命是一团欲望,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一个人照镜子时,永远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他的自我意识只会不停地低声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另一个自我,而是我的自我。
“所有的爱恋激情,无论其摆出一副如何高雅飘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都只是植根于性欲之中”,“这种强劲的动力,仅次于对自身生命的爱”。
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得意。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得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美是高级的“善”,创造“美”是最高级的乐趣。
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
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
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
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风格是心灵的外观。
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种族的事务,即受精一旦完成,对每个动物而言,接踵而来的是一切能力瞬息的涸竭和衰竭,对大多数昆虫而言,甚至继之以迅速的死亡。
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https://img.taocdn.com/s3/m/8b01bc1502020740be1e9b3d.png)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
其父亲是富有的银行家,其母亲是小说家。
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人、学者平静、高雅的学术生活。
18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意志和表现的世界》。
大文豪鲁迅、托尔斯泰、音乐家瓦格纳和科学旗手爱因斯坦等旷世巨匠,都曾表示他们生平深受叔本华的启迪。
在浅显的接触了一些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之后,我也有所感悟:1,贪欲是罪恶的之源,健康远高于名利!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如此表述: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有无所不在的欲求。
但是,当这种欲求如黑洞般扩散的时候,就成为了贪欲。
叔本华批判了肉体快感引诱人们偏离正道的肉欲性贪欲的动物性。
他批评了对财富追求的贪欲这个人类的恶德,批评了奢侈浪费这个人类的恶德,以及人们身上的突破公理和正义约束的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
他特别警告那些整日操劳、疲于奔命,用牺牲健康去追求财富、名誉、地位的人们:疾病和死亡随时在等待着他们。
而叔本华最终平静的死亡,也是对如此超脱的思想最有力的证明。
这种善始善终,该是很多人艳羡不来的。
2,直面内心,摒弃世俗叔本华批评那些只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位置、寄希望于他人来赞美的人们。
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看法操心、焦虑,便构成了虚荣心、自我炫耀及狂妄自大,便会陷入可怜或危险的境地。
他蔑视地位上的贵族和财产上的贵族,他赞赏并尊敬精神上的贵族。
而这种精神上的贵族,世间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我很敬佩老师上课提到的那位女作家,她的一生,无疑是最直面自己内心的一生,在当今世界洪流中,超脱世外,傲然独立。
但是,当我审视的时候,我很悲哀的发现,我完全没有勇气去选择这样一种直面内心,摒弃世俗的生活,我被世俗同化的太严重,已经分不清哪些使我真正想要的,而哪些又是世界要求我应该拥有的。
3,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寻得幸福正如中国古语,相由心生,叔本华也认为人的躯体是自我意志的表现。
他认为,人的幸福、好运,主要来自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即每个人的品德、人格、健康等,快乐的源头是人经过修炼而自身内在所具备的,这些都不是短暂起作用的因素,而是一种能否真正的永恒的为每个人带来幸福的决定因素。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https://img.taocdn.com/s3/m/2352ad5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3.png)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引言概述: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哲学家、作家,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对人生的智慧有着深刻的思量和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意志、苦难、欲望、智慧和幸福,来探讨叔本华对人生的智慧的看法。
一、意志1.1 意志的本质: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无住手的欲望,驱使着人们的行为。
1.2 意志的无法满足性:无论人们如何追求欲望的满足,都无法获得持久的满足感,因为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1.3 意志的痛苦:叔本华认为,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会带来痛苦,而人们的一辈子就是在不断追求满足欲望的过程中经历痛苦。
二、苦难2.1 苦难的普遍存在:叔本华认为苦难是人生的常态,没有人能够彻底摆脱苦难的存在。
2.2 苦难的根源:苦难的根源在于欲望的无法满足和人际关系的磨擦。
2.3 苦难的意义:叔本华认为苦难可以使人们认识到欲望的无法满足性,从而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三、欲望3.1 欲望的束缚:叔本华认为欲望会束缚人们的心灵,使其无法真正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3.2 欲望的欺骗性:欲望往往使人们追求虚幻的幸福,而忽视了真正的内心满足。
3.3 欲望的戒除:叔本华主张通过戒除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从而摆脱欲望的束缚。
四、智慧4.1 智慧的追求:叔本华认为智慧是超越欲望和苦难的关键,是人们追求内心真正满足的道路。
4.2 智慧的获得:通过对自身和世界的深刻思量,人们可以获得智慧,并超越欲望的束缚。
4.3 智慧的重要性:智慧使人们能够看清欲望的虚幻和苦难的本质,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五、幸福5.1 幸福的真正含义:叔本华认为幸福并非来自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2 幸福的实现:通过追求智慧、戒除欲望和接受苦难,人们可以实现真正的幸福。
5.3 幸福的持久性: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具有持久性。
结论: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苦难和欲望,但通过智慧的追求和戒除欲望,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280ac5a2d1f34693daef3ee9.png)
论文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姓名:韩坤学号:104753090024浅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摘要】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着名的哲学家,他的人生观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
综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生命意志到欲求,从欲望到痛苦、虚无构成了主导线。
这种悲观色调深受康德世界二分和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
这种人生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的、片面的,但也含有某些值得肯定或有价值的思想论点,对于我们思考人生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人生哲学;悲观主义一叔本华人生哲学基本情感色调是悲观主义。
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
生活的世界是无穷的痛苦与无尽的磨难。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
这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
他认为,人和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而作为本质的意志,是通过理念外化为具体事物而成为它的表象。
他所说的“意志”是指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本能的、永不停息的欲望和冲动。
“生命意志”是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出发点。
他认为,生命意志是活力、欲求,而欲求是无止境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
因此,人生在其本质上就是痛苦。
世界包括人生在内就其本质而言是意志,而人不仅是作为具体的欲求与需要的生命意志存在,而且还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意志是百折不挠的生命力、自发的活力,是一切欲求、需要的根源。
欲求、需要得不到满足即是匮乏,匮乏就是痛苦。
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剧了这种痛苦。
因为,人不仅当下直接承受痛苦,且由于记忆将以往的痛苦储存在记忆中,随时由于偶然可能而被唤回意识中。
“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因此随着认识到愈益明确,意识愈加强,痛苦也就增加,这是一个正比例。
到了人,这种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并且,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就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
”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深了痛苦的感受,因此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https://img.taocdn.com/s3/m/c3dca37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d.png)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一个德国哲学家,他的人生哲学以痛苦为核心。
他认为人类的生存本质是无尽的痛苦,而解脱的关键在于对欲望的压抑和对个体意识的超越。
本文将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叔本华把人类的存在看作是一个“意志”的体现。
意志是一种冲动和欲望的力量,它驱使着人类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
这种欲望的满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相反,它只会引发更多的欲望和失望,从而带来苦痛和不满。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到满足:一是通过满足欲望本身,另一种是通过抑制和压抑欲望。
他指出了一个矛盾之处:满足欲望只会暂时地解除苦痛,而抑制和压抑欲望又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人类都不可能真正解脱痛苦。
叔本华提出了一种解脱的途径,那就是对个体意识的超越。
他认为个体意识是痛苦的根源,只有通过超越个体意识,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他认为,个体意识是一种自恋和自负的心理状态,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只有通过跳出个体意识的限制,人类才能找到真正的安宁和平静。
叔本华认为,艺术和道德是个体意识超越的途径。
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个体利益的束缚,联系到宇宙的全局,感受到普遍的美和和谐。
道德则是通过对他人的关爱和无私奉献来超越个体意识,感受到普遍的善与正义。
通过艺术和道德的实践,人们可以暂时地超越个体的痛苦,体验到真正的解脱和幸福。
叔本华也承认,个体意识的超越只是一个暂时的解脱,它并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痛苦。
他认为,彻底的解脱只能来自于生命的结束。
他主张通过对死亡的接受和理解,人们才能真正超越个体的痛苦,实现真正的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认为人类的生存本质是无尽的痛苦,解脱的关键在于对欲望的压抑和对个体意识的超越。
他认为艺术和道德是个体意识超越的途径,而彻底的解脱只能来自于对死亡的接受和理解。
尽管叔本华的观点很悲观,但他的思想对于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述题: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某种需要的满足”。
在看到“欲望”、“痛苦”、“匮乏”这些字眼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即“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中摆荡”。
叔本华断言:人在各种欲望(生存和名利)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
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
在叔本华眼中,人的本质便是痛苦,因为人类无法逃避死亡,而人们最大的忧虑就来源于此。
这里的“痛苦”和叔本华他的“钟摆理论”中的“痛苦”是同一个词语,这痛苦根源于意志,而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制的冲动。
什么是“欲望”在叔本华的论述中,人们的欲望来源于“可望而不可及”,你有这个需要,你内心想要得到某些你没有的东西,只有你缺少了、匮乏了,你才会无比的想要得到。
人所有的需求来源于欲望,只有达成欲望,才会有快感。
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只有先有了欲望,才会有之后的一系列痛苦的拼搏之后的满足欲望而产生的快感。
所以说“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
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沉浸在求而不得的痛苦中;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往往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所以说在通往心满意足、抵达欲望“终点”(某一个欲望的终点)的过程中,总是痛苦的。
而这里的“心满意足”是人经历过痛苦之后好不容易达成了欲望、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后的短暂激情。
它只是在欲望满足之后,感到无聊之前的那一小段稍稍幸福的时光,并且这种这种满足的程度往往与痛苦的程度紧密相连,你愈加痛苦,自我满足的程度便越高。
因为满足是需要痛苦来为之衬托的。
没有痛苦,就没有满足。
为了得到满足的快感,人们就必须不断地经历痛苦。
所以,这词语的静态解释中已经包括了一个动态的“痛苦——满足——痛苦”的循环过程。
一旦人们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原先的欲望、需求由于被满足,其价值大打折扣,已经不再具有魅力,人从而感到无聊,并且有了新的欲望,开始又一轮痛苦的循环。
因为人类欲望的没有极限,一个欲望的满足也许会牵引出十个新的欲望,所以人总是不断地痛苦,不断地
满足,不断地无聊。
就像钟摆一样,永远在摆动,在痛苦和无聊中来回摆动。
叔本华在这里对“痛苦”和“心满意足”的阐释为他的理论做了一个名词释义,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想要强调的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揭示了人生即是痛苦的现实。
下面不妨用张爱玲的一段话来具体的解析一下“人的这种痛苦和心满意足的循环”。
“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一段话就包括了叔本华“钟摆理论”从“痛苦”到“痛苦”的一个循环。
在男人没有得到红玫瑰的时候,他是痛苦的,因为得不到而匮乏,因为匮乏而产生欲望与需求,因为欲望与需求不得满足而痛苦。
当他努力地得到了,经过暂时的心满意足之后,他立刻就会对“得到红玫瑰”这件事感到无聊,久而久之“红玫瑰”变成了“蚊子血”。
而对于得不到的白玫瑰,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在心中为她增值,把她想象的愈加美好,可因为得不到,则备受煎熬和痛苦。
所以对于红玫瑰和白玫瑰来说,求而不得或许是她们保留自己最好的方式。
不得不说,“痛苦”和“心满意足”这两个状态,揭示了人的劣根性,这种不断地循环往复,让人们更加容易忽视自己的所得,因此你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来自“得而失之”。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不断地满足并膨胀自己的欲望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说到“痛苦”,和室友们进行了讨论,也自己反思了一下。
我“痛苦”吗室友认为,叔本华的想法太过偏激,我们每天都很开心啊,没有什么可以痛苦的事情。
这样一讲,我们好像确实没有什么痛苦的事情,是叔本华他自己太过悲观。
可是当被问到“找到工作了吗”、“未来怎么办”、“工资很低怎么办”这些问题的时候,大家都沉默了。
当被问到这些问题时,可能没有达到痛苦的程度,但是,心中对于这些“求而不得”还是有着淡淡的感伤。
我想,如果真正的去钻牛角尖,确实是会发掘出心中潜藏着的痛苦。
其实,不是叔本华太悲观,是我们用“愚蠢”掩饰了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不得不说,人是最善于装傻的动物,他们总是站在“我很快乐”这一边,去谴责那些指出他们黑暗内心的人,或许这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
当然,不是说我是一个完全赞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者,我只是很欣赏叔本华对人生的清醒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