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二十章货币政策
货币银行学讲义-易纲
讲义(易纲)第一章导言一、的研究对象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的研究对象是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与实际经济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作为金融体系血液的货币和作为金融体系主动脉的银行。
1为什么要研究货币(1)货币数量影响就业和产出;(2)货币数量影响通货膨胀;(3)货币数量影响金融市场;(4)货币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手段之一。
2、为什么要研究银行(1 )银行在资金分配方面有着支配性影响A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展望》从中可知,虽然直接融资再增加,间接融资在下降,但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仍处于主导地位。
B、美国1970—— 1985年非金融企业外部资金来源:金融机构贷款:61.9% ;债券(包括商业票据):29.8% ;股票:2.1%。
同一时期内,其他发达国家中,证券融资均不足1/3,而银行融资达55%―― 70%,只有加拿大的证券融资达50%。
银行的主要作用是较好地处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银行则较好地充当了中介的作用。
(2)银行的行为会影响到货币的总量(3)银行为整个经济提供支付网络(4 )银行是金融机构创新的发动机二、内容安排:内容共分三部分:1、基本概念:货币与货币制度;禾I」息和利息率;风险和收益。
2、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概念;商业银行的业务;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中央银行。
3、货币理论与政策: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利率理论;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什么是货币一、货币的含义:定义:在购买商品或劳务或在清偿债务过程中能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品。
该定义它的交换媒介职能。
1、现金:现钞和硬币。
现金是交易媒介,但可开支票的存款(支票存款),信用卡账户余额等也可作为交易媒介。
其实各种资产都具有一定的货币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货币。
因此,货币包括现金,但又不仅仅是现金。
2、财富:财富的概念广于货币。
货币是财富的持有形式之一,是一种财富。
3、收入;是一个流量,相对于一段时间而言。
货币银行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货币与经济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答:在发挥各种职能时的特点:a.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想象的、思维的货币,不一定要现实的货币;货币本身须具有价值。
b。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2.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区别:狭义货币—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以M1表示,计算方法“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与侠义货币相对,以M2表示,计算方法“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
3.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有何作用:a.宏观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传递信息和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b。
是商品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是实行经济核算的工具,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工具.第二章货币制度1.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的货币流通的特点:铸造权分散,铸币不断贬值。
2。
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规定货币材料,货币单位,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准备金制度。
3.纸币和货币的流通规律的联系:都受到商品流通的制约;商品流通是第一性的;货币流通和纸币流通是第二性的,都要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 区别:适应商品流通的方式不同;和商品价格总额关系不同;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同.4.金单本位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的原因:在实行金单本位制的国家内,货币数量适当;其货币的对外汇率相对稳定。
5.保持货币稳定性所需的条件: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有效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第三章信用与信用工具1。
信用的作用:促进资金再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加快资本集中,推动经济增长;调节经济结构。
2。
信用的特征:以偿还为前提,到期必须偿还;偿还时带有利息。
3。
高利贷信用利息率高的原因:a.借款人借款的目的大多不是用于追加资本以获取利润,而是为了取得一般的必需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
b。
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情况下,不容易获得货币,而对货币的需求由很大,这为高利率的形成创造了条件.4。
《货币银行学》导学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三个主要环节 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 金融市场。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 、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 行为 主体到社会各经济 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
2、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效应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 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 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社会调查: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
要求:
1、综合复习课程教学内容,尤其是货币政策 理论; 2、由辅导教师组织针对我国近期货币政策实 施情况的文献调研和讨论,发挥教师对调研的指 导作用; 。
3、学生根据实践教学目的收集相关资料、走 访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阅读信用制度、 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变化的各种政策规定或文件 4、整理调研材料,写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原则上不少于800字
二、解题思路
1、结合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2、结合我国独特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或操作指 标; 3、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及其原因; 4、你对近期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
一、知识点概述
一)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 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 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二)货币政策目标及诸目标的关系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这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 准则。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货 币政策目标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渐形 成的。
(1)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2)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 所直接控制
货币银行学课件(全)
第一章
货币职能与货币制度
学习目标
1 2 3 4
了解货 币制度 演变过 程
明确货 币制度 构成要 素的基 本内容
熟知我 国现行 货币制 度
掌握货 币的本 质和职 能
1.1 货币的本质及形态
1.1.1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反映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流通中全部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金属货 币的必要量
其中: 流通中全部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单位纸币代表 的价值量×纸币发行总量
所以,有下式: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单位纸币的币值)= 流通中金属货币必要量/纸币发行总量
2.2.3 货币需要量和货币流通量
货币需要量,亦称“货币必要量”,是指一定时 期内,为保证生产和流通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 ,是货币流通规律的主要内容。 货币流通规律一般公式可写为: M=PQ/V M为流通中货币必要量;Q为待实现商品总量; P为商品价格水平;V为货币流通速度。
般购买手段;三是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手段。
1.3 货币制度
1.3.1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 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它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货币币材和货币单位的 (1)货币材料的确定 确定
货币材料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哪一种 或哪几种材料作货币材料。 (2)货币名称和货币单位的确定 在金属货币时期,货币单位的确定不仅要规定单 位名称,还要规定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也 称为价格标准。
流动性越强的金融资产,现实购买力就越强; 反之,则越弱。
层次划分原则
现实性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DOC 20页)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DOC 20页)第21章(教材)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
这一章主要学习: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最终目标的内容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鉴于通货膨胀各种负面影响,各国一般都把反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一项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
2、充分就业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因此各国政府一般都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当我们以较大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在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失去的是物价的稳定。
从长期来看,要想实现经济的良好增长,必须保持物价的稳定。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由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货币政策在作目标选择时不能不有所侧重,有所取舍,难以统筹兼顾。
二、中介目标1、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1)可测性2)可控性3)相关性2、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根据以上三个标准,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有: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
1)银行信贷规模它是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
就可测性而言,通过对各个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核算就可以得到该指标。
可控性方面,控制这一指标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信贷管制;另一种是中央银行通过该改变准备金率、贴现率及公开市场业务来间接地控制信贷规模。
相关性方面,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银行信贷规模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与货币供应量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相类似。
2)货币供应量可测性,通过对流通中的现金和各银行的存款状况的观察,就可以知道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状况。
货币银行学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货币银行学: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一、引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一直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研究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银行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了解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1. 维持货币稳定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维持货币稳定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调控是维持货币稳定的关键手段,通过适当调整货币供给和信贷政策,保持通货膨胀率在合理水平,维护货币的内在价值稳定。
2. 促进经济增长另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政策,调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刺激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维护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的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
通过巩固银行体系、优化金融结构、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保障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和影响1.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近年来实行的货币政策,以稳健中性为主导思想,注重平衡货币供需关系,确保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的匹配。
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和适时紧缩,有效调控货币供给,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 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我国货币政策通过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严格控制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尤其是在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四、对主题的个人理解和观点共享在我看来,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货币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支撑点,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需要不断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五、总结货币银行学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ppt
观点讲解货币政策各目标间的矛盾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
解决货币政策各目标间矛盾的方法 ➢ 统筹兼顾(临界点原理) ➢ 相机决择(与时俱进) ➢ 轮番突出(两两组合) ➢ 政策搭配(货币和财政)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
案例资料――存款准备金率
的历次调整【2】
➢ 2006年7月5日,由7.5%上调至8%。 ➢ 2006年8月15日,由8%上调至8.5%。 ➢ 2006年11月15日,由8.5%上调至9%。 ➢ 2007年1月15日, 由9%上调至9.5%。 ➢ 2007年2月25日,由9.5%上调至10%。 ➢ 2007年4月16日,由10%上调至10.5%。 ➢ 2007年5月15日,由10.5%上调至11%。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在国 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 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 的存款准备金,控制商业银行的信 用创造能力,间接地调节社会货币 供应量的活动。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势
优势
实施简便 作用迅速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
第 九 章
货币 政策
本章主要内容
➢教学目的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内涵 ➢第二节、货币政策的目标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工具 ➢第四节、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教学总结 ➢作业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
导入新课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能直接干预经济, 只能进行宏观调控,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 协调发展。而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金融调控,而金融 调控又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次课要 讲述的内容,货币政策。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简答)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名词解释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信用货币: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只能的货币。
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①平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不加规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②双本位制:法律规定金、银比价,金、银仍同时作为本位货币。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市场上金币和银币的比价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背离。
此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就会被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
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它的主要内容是:以一定数量与成色的金币作为本位货币,金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
金币本位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积极作用:1)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汇率的稳定 3)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布雷顿森林体系①核心内容:(1)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
(2)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双挂钩”是指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中央银行可按规定官价用美元向美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逐渐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货币制度。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②体系作用: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度的政府改善微观经济运转状况的重要手腕。
这一章主要学习:货币政策的目的;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的货币政策目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的,中介目的和操作目的。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一〕最终目的的内容最终目的主要有四个:波植物价、充沛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1、波植物价鉴于通货收缩各种负面影响,各国普通都把反通货收缩、波植物价作为一项基本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充沛失业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形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糜费,而且很容易招致社会和政治危机,因此各国政府普通都将充沛失业作为优先思索的政策目的。
总的来说,对临时内的失业状况货币政策并不能起很大的作用,但关于周期性的失业率上升是有重要的调理作用的。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主要是从临时的角度来完成较高的经济增长的。
4、国际收支平衡它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度的全部货币支出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普通状况下,我们调查国际收支平衡不是调查整个国际收支的总体,而是调查其中的局部项目。
通常所说的国际收支平衡是指除了外汇储藏项目以外的其它项目的收支能否平衡。
〔二〕最终目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的政策操作中,由于这四个目的并非都协调分歧,相互之间往往存在矛盾,所以政策目的的选择只能是有所侧重而无法统筹。
1、充沛失业与物价动摇之间的矛盾。
对两者关系最经典的描画就是菲利浦斯曲线。
该曲线说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化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相互交流关系。
2、物价动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当我们以较大的投资来抚慰经济增长,在取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失掉的是物价的动摇。
从临时来看,要想完成经济的良好增长,必需坚持物价的动摇。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物价动摇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由于最终目的之间存在着矛盾,货币政策在作目的选择时不能不有所侧重,有所取舍,难以统筹统筹。
货币银行学问题整理
第一章货币及货币制度一、概念1、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2、电子货币: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货币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该数据本身即可称作电子货币3、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二、简答1、简述马克思货币五大职能及其中最基本的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时执行的职能(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时所执行的职能(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4)支付手段:指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并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最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如何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种现象是在哪种货币体制下产生的?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在金银复本位制的双本位制下产生3、简述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及其层次(1)划分标准:货币层次按照流动性程度的强弱划分(2)层次(我国央行):0M= 流通中的现金1M(货币)= 0M+银行的活期存款2M(货币+准货币)= 1M+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4、简述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三、论述1、试分析金银复本位制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机理,并分析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发生的现象劣币驱良币规律是指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会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良币规律,因是英国人格雷欣所发现和最早阐述的,所以又称之为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其发生机理为:(1)良币及劣币的确定: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公众根据货币名义价值及实际价值的比较,区分出良币及劣币,即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为良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为劣币。
浙江工商大学《货币银行学》习题集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第一部分练习题一、填空题1、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2、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的法币改革废止了在我国实行多年的。
3、现代经济用货币的发行主体是。
4、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存在的主要形式是和。
5、是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是高科技的信用货币。
6、国家发行的短期债券、银行签发的承兑汇票以及大额可转让存单等短期证券,可在货币市场上随时转让、贴现、抵押等多种形式变现,转化成现实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我们将它们称为。
7、所谓“流通中的货币”,就是发挥职能的货币和发挥职能的货币的总和。
8、从货币制度诞生以来,经历了、、和四种主要货币制度形态。
9、金银复本位制主要有两种类型:和。
10、在格雷欣法则中,实际价值高于法定比价的货币是。
11、在格雷欣法则中,实际价值低于法定比价的货币是。
12、金本位制有三种形式:、、。
13、货币制度的四大构成要素:、、、。
、14、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15、狭义货币M1由和构成,广义货币M2由M1加构成。
16、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容是。
17、货币既可以作为一般商品消费,也可以作为货币进行流通。
18、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称为亦称。
19、根据货币购买力与价格水平负相关的关系,可得:货币购买力指数= 。
二、单项选择题1、纸币的发行是建立在货币职能基础上的。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储藏手段2、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是。
A、实物货币B、信用货币C、代用货币D、电子货币3、跛行本位制是指。
A 银币的铸造受到控制的金银两本位制B 金币的铸造受到控制的金银两本位制C 以金币为本位货币的金银复本位制D 以银币为本位货币的金银复本位制4、我国M1层次的货币口径是。
A、MI=流通中现金B、MI=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企业定期存款C、MI=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个人储蓄存款D、MI=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5、用货币数量来解释货币属性、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的学说是。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课件
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 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HB
00- 7
• 2、充分就业
• 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充分就业也只是意味着通 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以减少或消除经济中存在的 非自愿失业,而并不意味着将失业率降低为零。
HB
00- 10
菲利普斯曲线
• 1958年,当时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的英籍新西兰 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根据英国近百年( 1861——1957)的资料,画出了一条通货膨胀与失业 关系之间的曲线,即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 这条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替代 )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 时,失业率高。
HB
00- 17
2、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 (1)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 (2)规定可充当存款准备金资产的内容。 • (3)规定准备金计提的方法。这里包括两项内容:一
是存款余额的确定;二是基期和时点的确定。 • (4)规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适用对象和存款准备金的
计提范围。存款准备金制度一般适用于商业银行等存 款货币机构。
00- 18
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
• 法定准备金政策运行的过程:
• 4、货币政策是一种较长期的经济政策,而非短期的经 济政策。
HB
00- 4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
• 一、货币政策目标形成的历史 •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 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 四、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 五、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HB
00- 5
一、货币政策目标形成的历史
货币银行学(11.4.1)--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对实施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 果与预期目标进行评估。
2.07 1.65 1.66 1.35 1.96 3.48 3.50 3.96 4.94 5.81 6.05 6.70 7.69
-8.01 -7.53 -5.99 -5.04 -3.89 -2.37 -2.35 -1.35 -0.37 0.23 0.47 0.58 0.22
其他因素 政 治 体 制 : 政 治 性 经 济 周 期 金 融 创 新 : 货 币 定 义 与 计 量 , 金
外 在 时 滞 : 决 策 时 滞 、 生 产 时 滞,存在于微观经济主体环节。
货 币 流 通 速 度 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 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
币 支付手段的进步、金融产品(替
代品与互补品)的创新 抵消或增强货币政策效用
微 观 主 体 预 期 抵消或增强货币政策效应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货币政策效应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 素
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货 币 政 策 时 滞 货 币 流 通 速 度 微 观 主 体 预 期 其 他 因 素
时滞
内 在 时 滞 : 认 识 时 滞 、 行 政 时 滞,存在于中央银行环节。
中 期 时 滞 : 传 导 , 存 在 于 金 融 机构与金融市场环节。
10.08 9.18 7.65 6.39 5.85 5.85 5.85 5.31 5.31 5.58 5.58 6.12 7.47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配合 ➢ 适用于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而消费偏
旺投资不足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 ➢ 适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
思考与练习
(一) 基本概念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 公开市场业务 直 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指导 货币政策中介 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时滞
(二)思考题 1 .如何协调货币政策各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冲
突? 2 .分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与优
缺点。 3 .简述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理论。 4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含义、构成及选择标
准? 5 .如何评价货币政策效应? 6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与
(二)金融压抑论
指分析发展中国家抑制市场机制 和不恰当的金融管理政策对经济成长 和经济发展如何产生作用的理论。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压抑
(一)表现 1.金融资产单调 2.银行业完全由国家垄断 3.基本上不存在规范意义上的金融 市场
(二)原因
1.从经济增长机制方面看 2.从资金积累方式方面看 3.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方面看
➢ 《中国人民银行法》所宣布的货币政策目 标为: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 主次之分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1、再贴现政策 ➢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
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预期目标 的一种手段。
但公众的预测即使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 使很快,对消也要有过程,从而政策仍可奏效, 只是效应会打折扣。
4、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完整word版)《货币银行学》复习内容整理
《货币银行学》复习内容第一章货币供求理论1、理解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理论的异同。
2、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异同。
3、理解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4、理解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政策主张。
5、理解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供应与扩张的过程。
6、理解货币均衡和市场均衡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利率理论1、理解古典利率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2、理解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3、理解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4、理解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利率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第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容及其政策含义。
2、什么叫通货膨胀中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3、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因及其治理方法。
4、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因及其治理方法。
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1、了解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2、了解金融创新的基本方式和内容。
3、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第五章金融市场1、了解风险资本的投资过程。
2、深入理解CAPM模型的基本内容。
3、了解期权定价模型的内容。
第六章金融监管体系1、了解社会利益论和金融风险论对金融监管必要性的分析。
2、重点理解《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的内容。
第七章货币政策1、理解货币政策的泰勒规则。
2、了解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渠道。
3、了解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及其条件。
第八章汇率理论1、深入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相关内容。
2、了解国际借贷理论、货币局制度等相关内容。
第九章国际货币体系了解“特里芬难题”、牙买加体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内外均衡理论1、名词解释:米德冲突。
2、理解内外均衡的基本内容。
3、理解蒙代尔政策配合理论的基本内容。
《货币银行学》复习内容整理一、名词解释1.泰勒规则:是根据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而调整利率的操作方法。
这一规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工具按照经济状态进行调整的方法。
其思想根源,可以上溯到费雪效应,即利率与通胀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货币银行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货币银行学一、名词解释1、信用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解决经济金融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其次在一定时点上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称为货币供给量。
3、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
在适当的资产组合中,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就是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可分为个人的货币需求与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
4、货币乘数: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
货币乘数模型:m=Mⁿ/B5、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
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
6、派生存款: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
可见。
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7、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内容广泛,通常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检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8、货币政策的传导: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
9、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才能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
这些能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
米什金货币银行学第九版中文课后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银行学第二十章货币政策
货币银行学第二十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第二十章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所包含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现代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就其狭义而言,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2.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总体上和全方位的,表现为: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
另外,在理论分析和效果检验中,货币政策还包括传导机制、政策时滞和政策效果等项内容。
4.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一般可概括为四项:稳定币值(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它们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则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但更多的则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
5.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至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前,我国事实上一
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
《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后,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的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6.货币政策中间性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具体分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
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
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主要有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三项标准: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
7.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8.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①消费者信用控制;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③不动产信用控制;④优惠利率;⑤预缴进口保证金;⑥其它政策工具。
9.其他政策工具主要分两大类:一类属于直接信用控制,主要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制及信用配额、规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一类属于间接信用控制,如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
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10.“三大法宝”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各有特色,需配合使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作用猛烈的工具,一般不轻易变动;再贴现政策主要是告示效应,表明政策意向,但对于信贷扩张和紧缩的调节力量较弱;公开市场业务比较灵活,易于操纵,效果也较直接,但它要求的前提条件是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实力和发达的证券市场。
11.199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逐渐有直接调控为主过渡到间接调控为主。
过渡时期共存的货币政策工具有贷款规模、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等,1998年我国取消了对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管理。
1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和作用机理。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①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②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③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
在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金融市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3.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二者的划分是以中央银行为界限的,一般货币政策时滞更多是指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部分。
14.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放松信贷和降低利率则是“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减税和增支是“松”的财政政策。
15.仅靠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没有相互的配合,单个政策的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他们的综合优势。
“一松一紧”主要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解决总量问题。
货币银行学第二十章货币政策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