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有什么关系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公式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公式
地震震级与烈度是一个时常被讨论的话题,两者都可以代表地震的程度,但它们的定义及关系却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地震震级是量度地震能量储存和释放的度量,而烈度是记录地震时地表地质作用的变化程度,用来衡量地震效果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地震震级可以反映地震能量的大小,而烈度则反映地震的影响程度。
那么,地震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这个关系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L = log(M) + 4.8
其中,M为震级,L为烈度。
当M低于6.0时,L的值为零;当M 高于2.0时,L的最大值为9.
这个公式可以很容易地帮助我们计算地震震级和烈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此公式,可以看出每一级地震震级对应的烈度值。
例如,一级地震震级对应的烈度为4.8,而五级地震震级对应的烈度为7.9。
此外,此公式还可以用来计算同一个震级所造成的烈度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我们可以计算某一级震级在不同地区的烈度表现,从而掌握地震效果的变化。
另外,此公式也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地震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实际关系。
通过计算不同级别的震级对应的烈度,我们可以看出,当震级提高时,烈度也会随之提高。
另外,此公式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计算同一震级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例如,一级地震震级在西欧地区的烈度可能与在东欧地区的烈度
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地形结构的差异。
而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这一差异。
总之,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公式,可以让我们了解地震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实际关系,并帮助科学家们计算同一震级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在地震预警及灾害防御上,这个公式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地震等级计算方法是什么
地震等级计算方法是什么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一般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不同级别地震的破坏力有多大呢?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9.5级,计算公式为:M=lg(A/T)max+ σ ( Δ )式中:A ----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μm;T ----相应周期,S;Δ----震中距,(度)。
测量最大地动位移的两水平分量时,要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内的震动。
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式中:A N ------南北分量地动位移,μm;A E ------ 东西分量地动位移,μm;T N ------ A N 的相应周期,S;T E ------ A E 的相应周期,S;量规函数σ(Δ)为:σ( Δ)=1.66lg Δ +3.5不能使用与表一中给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来测定地震震级M。
地震震级M应根据多台的平均值确定。
中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其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多用矩震级来表示。
二、震级认定社会应用,应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地震震级M 为准。
表一不同震中距(Δ)选用地震面波周期(T)值Δ/ordm; T/s Δ/ordm; T/s Δ/ordm; T/s 2 3~6 20 9~14 70 14~224 4~7 25 9~16 80 16~226 5~8 30 10~16 90 16~228 6~9 40 12~18 100 16~2510 7~10 5012~20 110 17~2515 8~12 6014~20 130 18~25。
地震等级与设防烈度的关系
地震等级与设防烈度的关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
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
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 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 log 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 1000 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
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
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
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
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
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
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
1.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2.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3.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4.烈度分1-12度。
5.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6.抗震设防烈度是由国家权威机构测定和制定的(抗震设计规范可查);一般情况,取该地区五十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我理解就是;五百年可能发生一次的地震)。
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地区(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不同)和建筑物得高度、建筑物得重要程度、以及结构形式确定的。
其次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建筑抗震等级越高抵抗地震的能力越强。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的关系
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是什么关系
RSS 打印复制链接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12-29 11:46:36
我们在广联达中经常会碰见这样的问题:软件里设防烈度是8度,抗震等级应选一级还是二级?所以,我们必须搞清楚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到底是什么。
1、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2、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抗震规范》3.2.2指出了加速度和设防烈度的对应关系。
通俗的讲就是建筑物需要抵抗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要区别于地震震级。
设防烈度取值的标准:是基本烈度,就是一个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其具体的取值根据抗震规范中的抗震设防区划来取值。
比如说北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3、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的关系(仅供参考,各地区可能不一样)。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
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
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
抗震设计--1.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期较长,振幅较大。
与体波相比,面波的周期长,振幅大,速度慢,衰减慢,能传到较远的地方。
在距离震中近的地方,面波成分较少,随着震中距离的增加,面波的成分也增加。
P 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S 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摇动,而面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动又产生水平摇动,一般是在S 波和面波都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由S 波和面波产生的水平振动是导致建筑物地震破坏的重要因素;在震中区,由P 波产生的竖向振动所造成的破坏也不容忽视。
2.地震波的三要素地震引起地面运动。
地面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可以用仪器记录下来。
在地震波的特性中,对工程抗震有重要意义的量是地震波的强度(最大振幅或叫峰值)、频谱(波形)和持续时间等三者,常被称为地震波三要素。
1.1.5震级与烈度的关系1.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等级标度。
震级用以说明某次地震的大小,用M 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在离震中100km 处用伍德-安德生式标准地震仪所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即振幅A,以微米(μm)计)的常用对数值:M=logA。
例如,在距震中100km 处标准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A=100mm=100000μm,则M=logA=log105=5,即这次地震为5级。
一般地说,小于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叫微震;2~5级地震,人们能感觉到,叫有感地震;大于5级的地震,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叫做破坏性地震;大于7级的地震,则称为强烈地震。
1976.07.28发生的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
2.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衡量地震后果的一种度量,它表示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烈度则随着地点的变化,而有若干个。
一般来说,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地震影响越大,烈度越高。
震中的烈度最高。
地震烈度值是根据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以及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等宏观现象,以地震烈度表为标准综合评定的。
抗震设计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期较长,振幅较大。
与体波相比,面波的周期长,振幅大,速度慢,衰减慢,能传到较远的地方。
在距离震中近的地方,面波成分较少,随着震中距离的增加,面波的成分也增加。
P 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S 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摇动,而面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动又产生水平摇动,一般是在S 波和面波都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由S 波和面波产生的水平振动是导致建筑物地震破坏的重要因素;在震中区,由P 波产生的竖向振动所造成的破坏也不容忽视。
2.地震波的三要素地震引起地面运动。
地面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可以用仪器记录下来。
在地震波的特性中,对工程抗震有重要意义的量是地震波的强度(最大振幅或叫峰值)、频谱(波形)和持续时间等三者,常被称为地震波三要素。
1.1.5震级与烈度的关系1.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等级标度。
震级用以说明某次地震的大小,用M 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在离震中100km 处用伍德-安德生式标准地震仪所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即振幅A,以微米(μm)计)的常用对数值:M=logA。
例如,在距震中100km 处标准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A=100mm=100000μm,则M=logA=log105=5,即这次地震为5级。
一般地说,小于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叫微震;2~5级地震,人们能感觉到,叫有感地震;大于5级的地震,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叫做破坏性地震;大于7级的地震,则称为强烈地震。
1976.07.28发生的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
2.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衡量地震后果的一种度量,它表示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烈度则随着地点的变化,而有若干个。
一般来说,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地震影响越大,烈度越高。
震中的烈度最高。
地震烈度值是根据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以及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等宏观现象,以地震烈度表为标准综合评定的。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 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 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简单地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某个地区的属性.比如说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是8度,上海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这个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定程度上,设防烈度的制定跟设防目标相关.就拿北京来说,先统计一下历史上一定时期之内影响到北京的历次地震,看一下这些地震引起的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别是多少.比如说1976年唐山地震是6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4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5度……然后再利用统计学知识,根据既定的可靠度目标,比如说,让设防烈度大于这些已经发生过的地震烈度的90%,继而确定出一个设防烈度.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所有可能发生的地震里,我能保证有90%的实际地震烈度都小于我的这个设防烈度.现在的抗震规范,采用的是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烈度.也就是说,50年之内,发生比这个设防烈度还大的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是10%.折算下来,也就是俗称的“475年一遇”.什么意思呢?475年一遇的地震,今年发生的概率是475分之一,也就是0.211%,今年不发生的概率是1减去0.211%,也就是99.789%.50年之内都不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个概率是99.789%的50次方,也就是90%.而50年之内发生这样的地震的概率,则是1减去90%,等于10%.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475年一遇的地震.100年一遇的地震,小意思,都在我们的设防范围之内,也就是俗称的“小震不坏”;500年一遇的地震,刚刚好跟我们的设防目标差不多,次要结构可能会有小范围破坏,但是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大的破坏,也就是俗称的“中震可修”;1000年一遇的地震,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设防目标,但是尽量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足够的延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争取做到房子虽然变形很大,但不会整体垮塌,保证逃生通道和逃生时间,这也就是俗称的“大震不倒”.四、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的属性.比如说,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一级,那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也可以在局部调整,比如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三级,但是某一层或者某一个柱子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当然跟抗震能力相关,但并不是说一级的就一定比二级的好.举个类似的例子,汽车的碰撞试验,有五星的,也有三星的,但是并不是说五星的就一定比三星的更好.一个五星的微型车,跟一个三星的大皮卡相比,孰高孰低还很难说.抗震等级也是如此,它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重要性、结构类型、结构高度.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参见抗震规范里的这张表格.比如说,上海的一栋高层住宅楼,采用剪力墙结构,高度为100米.我们就去查表,上海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墙结构高度大于80米,所以是二级.再比如说,济南的一栋高层写字楼,框架核心筒.我们继续查表,济南是6度区,所以框架核心筒的框架部分是三级,核心筒部分是二级.注意到,我们说这张表适用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丙类建筑”.目前的抗震规范,已经把中小学校舍提高到了“乙类建筑”.换言之,医院、中小学校舍等等非常重要的建筑物,需要在这张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般是查表的时候提高一个烈度.比如说,以上海为例,同样是小于24米的框架结构,如果是菜市场,那就按7度查表,也就是三级,如果是小学教学楼,那就要按7+1=8度查表,抗震等级为二级.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结构类型、差不多高度的建筑物,中小学、医院等等通常要比菜市场、普通办公楼、住宅楼高一个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有什么用呢?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各种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上.比如一级框架结构的角柱,最小配筋率需要到达 1.1%,而四级的角柱,最小配筋率达到0.7%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计算允许的前提下,抗震等级低的结构可以用更少的钢筋.再比如说,一级和二级框架结构的角柱,箍筋必须全高加密,而三级和四级的角柱就不需要特殊处理.五、总结地震震级是地震的属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是地震对某个地区的影响,震中高,越往外越低.震中烈度和震级有关.设防烈度可以简单理解成某个地区475年内所能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烈度.如果实际发生的地震引起的烈度不大于设防烈度,建筑结构应该要做到不发生永久性的、不可修复的的破坏.抗震等级是建筑物的属性,越重要、越容易受地震袭击、越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抗震等级越高,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引言: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评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科学家们提出了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的相关内容。
一、抗震烈度抗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波在地面上传播时,产生的地面运动的强度。
抗震烈度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分为I度至XII度共12个等级。
其中I度为不可感知的微震,XII度为破坏性极强的特大地震。
1. I度(不可感知):地震仅能被高精度仪器探测到,人类无法感知。
2. II度(微震):地震仅能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中被少数人察觉到,但不会引起任何破坏。
3. III度(轻微):地震能被室内的人感觉到,室外的人多数不察觉,但不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4. IV度(较轻):地震能被室内外的人感觉到,但只会对一些低质量的建筑物造成轻微破坏。
5. V度(中等):地震能被大多数人感觉到,会对一些普通建筑物造成破坏,但不会引起重大灾害。
6. VI度(稍强):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一些房屋和建筑物造成破坏,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7. VII度(较强):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一些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可能引发次生灾害。
8. VIII度(破坏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大部分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9. IX度(毁灭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几乎所有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可能引起大规模灾害。
10. X度(特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绝大部分建筑物造成极其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11. XI度(极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几乎所有建筑物造成毁灭性破坏,可能引发巨大灾害。
12. XII度(特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所有建筑物造成极其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巨大人员伤亡。
二、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用来评估建筑物对地震的抗震能力的等级。
抗震等级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分为一级至八级共八个等级。
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有什么关系
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有什么关系震级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通常把小于级的地震叫小地震,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级,能量相差约900倍。
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
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
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基本常识
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基本常识(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基本常识(2011-05-19 17:23:48)转载▼标签:杂谈一、震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9.0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二、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
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成对应关系的,抗震设防烈度8 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就是 0.2-0.3g。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关系经验公式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关系经验公式
地震烈度是地面上不同地点受地震影响程度的指标,通常用日本的JMA烈度标准来衡量,共分为10个等级。
而震级则是用来描述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那么,烈度和震级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经过长期实测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地震烈度和震级之间存在一定的经验关系。
其中,最著名的是日本地震学家古城久志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古城公式:
M = a - blogI
其中,M为震级,I为烈度,a和b是经验系数。
根据这个公式,当烈度增加1级时,震级平均会增加0.6个单位。
例如,如果一个地震的烈度为6级,那么根据古城公式,震级大约为7.6级。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只是经验性的,并不是绝对准确的。
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震源深度、地表土壤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烈度和震级的关系。
此外,不同的震级计算方法也会影响到公式的可靠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 1 -。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水平向地面运动 峰值加速 度m/s2 峰值速度 m/s
Ⅱ
Ⅲ
Ⅳ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 动,器皿作响
Ⅴ
室内普遍、室Biblioteka 外多数人有感 觉,多数人梦 中惊醒
门窗、屋顶、 屋架颤动作 响,灰土掉 落,抹灰出 现微细烈缝, 有檐瓦掉落, 个别屋顶烟 囱掉砖
不稳定器物摇 动或翻倒
0.31 (0.22— 0.44)
0.03 (0.02— 0.04)
5.00 (3.54— 7.07)
0.50 (0.36— 0.71)
骑自行车的人会 Ⅹ 摔倒,处不稳状 大多数倒塌 态的人会摔离原 地,有抛起感
山崩和地震断 裂出现;基岩 0.71—0.90 上拱桥破坏; 大多数独立砖 烟囱从根部破 坏或倒毁
10.00 (7.08— 4.14)
1.00 (0.72— 1.41)
地震烈度还与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地震波传 递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动力特性、施工质 量等诸多因素有关。 在某一烈度区里,有时会因局部场地的地形、 地质条件等的影响,出现局部烈度较高或较低 的“烈度异常区”。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震级和烈度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两者的关系,可用炸弹来比喻;震级好 比炸弹的装药量,烈度则是炸弹爆炸对周围不 同地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3 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国家地震局颁布了现行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 图(1990)》,该图给出了全国各地的基本烈度 的分布; 2001 年 2 月 2 日又颁布了《中国地震 动参数区划图》,包括《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 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 划图》;供全国建筑规划和中小型工程设计应 用。
2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 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 起的后果的一种度量。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 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震中区 地震影响最大,震中烈度最高;距震中越远, 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 烈度就越高。
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是什么关系
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是什么关系?
我们在广联达中经常会碰见这样的问题:软件里设防烈度是8度,抗震等级应选一级还是二级?所以,我们必须搞清楚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到底是什么。
1、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2、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抗震规范》3.2.2指出了加速度和设防烈度的对应关系。
通俗的讲就是建筑物需要抵抗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要区别于地震震级。
设防烈度取值的标准:是基本烈度,就是一个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其具体的取值根据抗震规范中的抗震设防区划来取值。
比如说北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3、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的关系。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
多数浅源地震的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关系如下表:震级 2 3 4 5 6 7 ≥8震中烈度 1~2 3 4~5 6~7 7~8 9~10 11~12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引言众所周知,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衡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人们提出了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的对照表。
本文将介绍这个对照表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根据国家地震局的规定,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1.一级:无感震动2.二级:有感震动,但无破坏3.三级:轻微破坏4.四级:中等破坏5.五级:严重破坏6.六级:毁灭性破坏抗震烈度的判断标准抗震烈度是根据地震时的震感和建筑物破坏程度来划分的。
判断抗震烈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地震震感:根据人们在地震中的感受,比如晃动幅度、晃动时间等。
•建筑物破坏情况:根据建筑物的破裂、倒塌程度来判断。
抗震等级的意义抗震等级是指建筑物对地震的抗震能力,也可以称之为耐震性能。
不同的抗震等级对应不同的地震烈度,旨在保证建筑物在不同抗震烈度下的安全性能。
抗震等级采用了A、B、C三个等级,其中:•A级:抗震设计基准,适用于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保障人身安全的建筑物。
•B级:一般抗震设计,适用于普通公共建筑和工业厂房等。
•C级:次一般抗震设计,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等。
总结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起到了评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和提供抗震设计标准的作用。
了解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的对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危害程度,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以上是关于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的简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抗震能力,预防地震灾害的发生!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的重要性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在地震预防和抗震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它们的重要性:1.评估地震危害:通过抗震烈度,我们可以了解地震的破坏力,从而评估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危害程度。
这对于防范和减少地震灾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指导抗震设计:抗震等级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指导。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世界各国使用的烈度表不同,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ⅩⅡ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
日本把烈度称震度,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1至7度,共8个等级。
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一、地震等级地震等级(地震震级):是指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1、超微震: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2、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3、有感地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4、中强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5、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6、大地震:大于、等于7级7、巨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1、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2、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4、四至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5、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6、六至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7、九至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8、十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地震烈度这一术语来自于英文单词Intensity,最初用它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逐步扩展到反映地震中某一地区人的感觉、结构物的损坏、器物的反应和自然现象的变化等宏观标志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地震烈度的直接含义就是地震引起后果严重程度的一种衡量尺度。
地震烈度的第二种解释,是地震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也反映了地震破坏作用的大小。
所以,地震烈度也可以理解为地震破坏作用大小的一种量度。
虽然第二种解释是地震烈度最初含义的衍生,但长久以来,研究人员多在这一含义上使用它。
地震烈度概念在地震工程学的所有重要应用中都被理解为地震动强弱程度的度量尺度。
抗震烈度与地震等级的关系
烈度指的是地震的强度,与距离震中的距离有关,越靠近震中烈度越大。
抗震等级指的是建筑设计中根据结构重要性、所处地震带位置等需求划分的等级。
前者是地震指标,后者是建筑等级划分。
地震震级=2/3*震中烈度+1
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震下的烈度(众值烈度)+1.55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相应这次地震,不同地区则有不同的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按照国家规
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也是说,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
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就是按照一个概率来估计该烈度被超过的概率
(一般是定众值烈度),然后根据众值烈度来+1.55算设防烈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有什么关系震级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
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
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
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
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地震有强有弱,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
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
一个里氏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一个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发电量的总和。
1995年1月2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震级为7.2级,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次大战是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
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对浅源地震而言,一般说来,震级在3级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觉到,震级在4.7级以上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震级在6级以上就可能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就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一次。
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简称烈度。
烈度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它的单位是“度”。
用来划分地震烈度标准的是地震程度烈度表。
(见下表)震级和烈度是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的烈度大小却很不一样。
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弹爆炸,烈度就好比是炸弹爆炸后地面的破坏破坏程度。
显然,炸弹装的炸药越多,爆炸产生的能量越大,破坏力越大;离炸弹爆炸的地点越远,受到的破坏就越小。
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距震源越远,烈度就越低。
地面上的各点中,震中附近离震源最近,烈度自然就最高。
震中地区的烈度叫震中烈度。
我国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30千米,对于这类地震,震级为3级时,震中烈度为三度,震级5级时震中烈度一般为六至七度,震级为7级时震中烈度为9至10度。
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衰减的现象在任何一次地震发生时都存在。
地震烈度除了与震级、震中距和震源深度有关外,还与地震时岩石破裂错动的方向、地质构造、各地的图纸条件和地下水分布状况等因素有关。
因此,对于同一个地震震中距相同的不同地点,地震烈度也可能不同。
烈度(单位:度)具体表现一二度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一个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发电量总和。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震级为7.2级,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次大战时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
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由于岩石的强度和破裂的规模都是有限的,所以地震的震级也是有限的。
人们至今还没有记录到9级、10级或者12级的大地震。
如果有人说某日某地将发生9级、10级或者12级的大地震,那显然是不可信的。
对浅源地震而言,一般说来,震级在3级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觉到,震级在4.7级以上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震级在6级以上就可能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就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发生的次数与震级存在一定的统计关系。
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反之,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
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种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一次。
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简称烈度。
烈度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它的单位是度。
用来划分地震烈度标准的是地震烈度表。
不少国家根据本国实际制定了地震烈度表。
我国现行的《中国烈度表》,最低为一度,最高为12度。
一度时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时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时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破坏,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至十二度为毁灭性的破坏。
震级和烈度是两把不同的“尺子”,人们往往容易弄混,就连国内外的某些报刊有时也会把他们弄错。
其实,震级和烈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的烈度大小却很不一样。
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弹爆炸,烈度就好比是炸弹爆炸后地面的破坏程度。
显然,炸弹装的炸药越多,爆炸产生的能量越大,破坏力越大;离炸弹爆炸的地点越远,受到的破坏就越小。
同样的道理,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距震源越远(即震中距越大,或者震源深度越大),烈度就越低。
地面上的各点中,震中附近离震源最近,烈度自然就最高。
震中地区的烈度叫震中烈度。
我国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30千米,对于这类地震,震级为三级时震中烈度为三度,震级五级时震中烈度一般为六至七度,震级为七级时震中烈度为九至十度。
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衰减的现象在任何一次地震发生时都存在。
例如,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7. 8级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区,烈度达到十一度,造成惨重的伤亡和毁灭性的破坏;距震中40千米的天津市宁河县烈度为九度,也遭到严重破坏;距震中90千米的天津市区烈度为八度,许多建筑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距震中150千米的北京市区烈度为六度强,破坏的程度要轻的多;距震中约360千米的石家庄市强烈有感,但没有遭到破坏,烈度为五度;距震中更远的陕西省西安市,就只有部分人有感,估计烈度为三度。
地震烈度除了与震级、震中距和震源深度有关外,还与地震时岩石破裂错动的方向、地质构造、各地的土质条件和地下水分布关状况等因素有关。
因此,对于同一个地震震中距相同的不同地点,地震烈度也可能不同首先,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
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强弱或破坏程度。
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地震烈度定为12度。
3度:如载重车驰过,室内少数人有感;4-5度:室内多数人有感,室内悬挂物动摇,门窗作响,尘土掉落;6度:人行走不稳,器皿翻倒,质量差的房屋破坏;7-8度:人站不住,大部分房屋遭到破坏,有山崩、滑坡、喷沙、冒水等现象;9-10度:房屋严重破坏,地表裂缝很多,部分铁轨弯曲;11-12度:房屋普遍倾倒,地面变形严重,造成巨大自然灾害震等级,是地震的在震源处的强度。
地震烈度,是某一地区遭受地震所形成的破坏程度。
同一个地震就只有一个地震强度(等级)。
但是,同是这个地震,对不同的地区,会造成不同的地震烈度。
一般来说。
地震的震源越深,地表形成的地震烈度就越小。
反之,震源越浅,地表形成的地震烈度就越大。
同理,距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小,距离震中越近,地震烈度就越大。
所以,有时候,很小的地震等级,就可以造成很大的地震烈度,反之,有可能很大的地震等级,却造成很小的地震烈度。
也就是说:地震等级与地震烈度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地震级别普及。
发布者:soso2008 日期:2008.05.13 08:31(共有条评论) 查看评论| 我要评论:shock: :shock:QUOTE:地震的最高级别是几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3级: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4-5级: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