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复苏目标的认识

合集下载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1.评估和监测病情: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护士应当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进行监测。

此外,还应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尿量和出血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

2.给予氧气:失血性休克病人常伴有组织缺氧,因此,应给予患者吸氧治疗。

一般情况下,应提供高浓度氧气(如:5-10升/分钟)通过鼻导管或者面罩给患者吸入。

吸氧时需要观察患者的气道通畅性、呼吸频率以及氧饱和度。

3.快速复苏: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抢救措施应当针对复苏的关键点进行。

首先,需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液体复苏。

输入的液体可以是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液)或胶体液(如:白蛋白溶液)。

目标是回复患者的循环容量,提高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的灌注和供氧情况。

给予液体复苏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并及时调整液体输注速度和种类。

4.控制出血源: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首要任务是尽快找到并控制出血源。

如果出血源可见,如外伤出血,则需要及时进行止血。

如果出血源不明,如消化道出血,则需要积极进行检查和控制出血(如内镜检查、介入治疗等)。

5. 监测休克指标:针对休克指标的监测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的进展和效果。

常见的休克指标包括乳酸、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中心静脉压(CVP)、氧饱和度(SatO2)等。

6.控制疼痛:失血性休克病人可能伴有明显的疼痛,护士需要及时评估和监测患者疼痛的程度,并给予相应的镇痛治疗。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咪达唑仑等。

7.预防感染:失血性休克病人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感染。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感染,包括勤洗手、消毒器械、保持患者的洁净等。

8.给予营养支持:失血性休克病人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以促进休克后早期的恢复。

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并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体重。

9.心理疏导:失血性休克病人可能伴有明显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存在的问题休克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战创伤休克的发生率为10%〜15%,高技术局部战争发生率可高达25%〜30%。

近年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提出了很多新方法和措施,尤其对液体复苏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提出许多新的看法。

因此,本文就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策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战创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方法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出血致严重持续的低血容量休克,甚至心搏骤停。

目前,复苏有传统的即刻复苏和最新研究较多的延迟复苏。

即刻复苏:是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液体和血管活性药物,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灌注。

延迟复苏:又叫限制性液体复苏,指患者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行大量复苏[1-3]。

传统的复苏方法并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事实上有增加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危险。

近十年来随着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组织体液和氧代谢的深入研究,这些传统的休克液体复苏概念正受到挑战,因为该复苏方案多以出血已控制休克模型为基础,所以在前线(院前)或急诊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休克应如何救治仍然有争论。

鉴于失血性休克在战时较多,故选择在此领域有突出成就的美军、英军及以色列军队在战时总结的失血性休克进行分析。

1.1美军对战伤失血和休克推荐的复苏原则已控制出血伤员可建立静脉通道,伤情稳定(桡动脉脉搏强)可不予输液,密切观察,提倡口服补液;对有休克表现的(桡动脉脉搏微弱)可用乳酸林格液或6%的羟乙基淀粉维持平均动脉压在70mmHg(1mmHg=0.133kPa)左右;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给予小剂量(限制性)补液,考虑到液体携带的问题,首次补液为7.5%Nacl和6%右旋糖酐(HSD)250ml(缓慢输注至少>15min)伤员无反应再给250ml,总量不超过500ml。

也有输注全血或血浆的方案,可达到很好的复苏效果。

失血性休克评估与复苏

失血性休克评估与复苏
失血性休克评估与复 苏
演讲人
01 失血性休克的评估
02 失血性休的评 估
临床表现
01
面色苍白:失血性休克患者 由于血容量减少,导致面色 苍白,皮肤湿冷。
03
血压下降:失血性休克患者 由于血容量减少,导致血压 下降,甚至出现低血压。
05
尿量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 由于血容量减少,导致肾血 流量减少,尿量减少。
头颅CT:观 察颅内情况, 排除颅内出血
2
失血性休克的复 苏
液体复苏
01
目的:补充血容量,恢复有 效循环血量
03
液体选择:根据患者情况选 择合适的液体类型
05
监测指标:监测血压、心率、 尿量等指标,调整输液方案
02
液体种类:晶体液、胶体液、 血制品
04
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病情和 液体类型调整输液速度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 潜在疾病,降低失血风险
早期识别
1
观察患者症状:如面 色苍白、心率加快、 血压下降等
3
评估出血量:根据患者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进行评估
监测生命体征:如血 压、心率、呼吸频率 等
2
及时采取措施:如止血、 输血、补充血容量等, 防止病情恶化
4
及时治疗
01
02
早期发现: 及时发现失 血性休克症 状,如头晕、 乏力、面色 苍白等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症 状,立即前 往医院就诊
03
及时诊断: 医生会根据 症状和检查 结果进行诊 断
04
及时治疗: 根据诊断结 果,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 施,如输血、 输液等
THANKS
02
抗凝血药物: 如肝素、低分 子肝素等,用 于预防血栓形 成

休克液体复苏的目标

休克液体复苏的目标

休克液体复苏的目标休克液体复苏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措施,旨在迅速恢复患者的血液循环,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供给各器官,以达到稳定患者病情的目的。

其目标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快速补充血容量:休克液体复苏的首要目标是迅速补充患者体内的血容量,确保足够的血液循环。

休克时,由于血容量不足,患者血压下降,心脏泵血量减少,导致各器官供血不足。

通过给予液体,可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提高心脏泵血量,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灌注,确保重要脏器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

2. 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休克液体复苏的目标之一是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在补充液体的同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并进行合理的调整。

目标是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合理范围内,确保足够的灌注压力,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

3. 恢复组织灌注:休克液体复苏的目标是恢复患者各组织器官的灌注,确保其正常功能。

当患者出现休克时,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各组织器官处于缺氧状态,病变和损伤将进一步加重。

通过及时给予液体,可以提高血液循环,改善各组织器官的灌注,从而降低组织缺氧和细胞损伤的程度。

4. 防止并发症发生:在液体复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液体复苏可能导致心肺功能不全、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通过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液体的输注速度和剂量,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总而言之,休克液体复苏的目标在于快速补充血容量,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恢复组织灌注,防止并发症发生。

通过达到这些目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但需要强调的是,休克液体复苏并非对所有休克患者都适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

复苏液体的选择
晶体液
如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氏 液,可快速补充血容量, 但可能导致酸碱平衡失调。
胶体液
如白蛋白、血浆和人工胶 体,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 压,但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或感染风险。
自体输血
回收失血,经过处理后再 输给患者,可减少异体输 血相关风险。
复苏目标与监测
复苏目标
维持正常血压、心率、尿量,保 证组织灌注和氧供。
监测指标
包括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 排出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 以评估循环状态和组织灌注情况。
动态调整
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输液速度和 种类,避免过量输液引起心肺功能 不全和水肿。
03 液体复苏的并发症与处理
心力衰竭
总结词
液体复苏过程中,由于大量快速输液,患者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心力衰竭。
个体化液体复苏方案的研究
个体化液体复苏方案
由于不同休克患者的病因、病情和生理状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 制定个体化的液体复苏方案。
生理指标监测
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尿量等,来评估液 体复苏的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应用
个体化液体复苏方案有助于提高复苏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改善患者预后。
肾功能不全
总结词
液体复苏过程中,由于大量快速输液, 肾脏无法正常排泄代谢废物,导致肾 功能不全。
详细描述
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尿量减少、血尿素 氮和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治疗上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利尿剂 和透析治疗,同时调整饮食和药物治 疗,以保护肾脏功能。
04 液体复苏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复苏液体的研发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必要的实 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 气分析等),可以对创伤失血性休克 进行诊断。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生命威胁,常见于外伤、手术、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标准,包括识别和评估、紧急处理、复苏和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一、识别和评估1. 识别失血性休克的征象:包括皮肤苍白、冷汗、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

同时要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

2. 进行初步评估:首先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脉搏、呼吸频率和体温等指标。

3. 评估失血量: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初步估计失血量。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测量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观察体征和症状等。

二、紧急处理1. 保护呼吸道: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头后仰、托颏抬头位等。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气道梗阻,应立即进行人工气道管理。

2. 控制出血源:根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出血。

常见的方法包括直接压迫、绷带包扎、止血药物等。

3. 保持体温:失血性休克患者常伴有体温下降,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持患者体温,如给予保暖措施、加强环境温度等。

4. 静脉通路建立:尽快建立静脉通路,以便输液和药物的给予。

常见的静脉通路包括外周静脉通路和中心静脉通路。

三、复苏1. 输液复苏:根据患者的失血量和血流动力学状态,选择适当的液体进行复苏。

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等。

2. 血液制品输注:如果患者失血过多,需要输注血液制品进行补充。

输注的血液制品可以根据患者的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选择。

3. 血压支持: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进行血压支持,以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

4. 氧气供应:失血性休克患者常伴有组织缺氧,应及时给予氧气供应,以改善组织的氧合情况。

四、监测和观察1. 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无创血压监测、心电监测和中心静脉压监测等。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课件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课件

不同类型晶体液特点及应用范围
平衡盐溶液
如乳酸钠林格氏液、碳酸氢钠林格氏液等,具有与血浆相似的电解质含量和渗 透压,因此对血管内容量影响较小。平衡盐溶液主要用于治疗等渗性脱水,以 及需要补充血容量,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的患者。
高张盐溶液
如高渗氯化钠溶液,具有较高的渗透压,能够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组织 间液回吸收。高张盐溶液主要用于治疗高渗性脱水,以及需要提高血液渗透压、 促进组织间液回吸收的患者。
胶体液种类及适应症
人工胶体液
如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等,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能够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组织 间液回吸收。人工胶体液主要用于治疗低血容量休克、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需要提高血液渗透 压、促进组织间液回吸收的患者。
天然胶体液
如白蛋白、血浆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凝血因子,具有营养和凝血作用。天然胶体液主要用于治疗 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等需要补充营养和凝血因子的患者。
心力,避免过量;监测心 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
VS
处理方法
保持安静,减少活动;应用强心剂、利尿 剂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其他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预防感染;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发展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未来可能会发展更加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挑战分析
随着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增多和病情的复杂性,治 疗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 战,如如何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如何降低 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液体复苏方法与技巧
静脉输液途径选择及注意事项

创伤失血性休克指南解读

创伤失血性休克指南解读
此类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因此及时、规范的救治对于提高患 者生存率及预后至关重要。
指南编写目的与意义
01
指南编写的目的在于为临床医生 提供一套全面、规范、实用的救 治方案,以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 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
策难度,同时 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以更好地 应对此类急危重症。
确定性治疗
确定性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和修复 组织损伤。
在进行确定性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患 者的病情和资源可用性。
确定性治疗包括手术止血、血管栓塞 、止血药物等。
确定性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创伤复苏的 原则,包括维持血液循环、氧合和代 谢等。
损伤控制复苏
损伤控制复苏是一种针对严重 创伤患者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早期复苏流程
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指南中,早期复苏流程是整个治疗的关键。它强调了迅速评估和干预的重要性,以维持患者生 命体征和减少进一步损伤。
复苏流程图解
复苏流程图解包括评估、复苏和转诊三个步骤。评估是指对患者进行快速全面的检查,以确定损伤部位和程度; 复苏是在充分补液的基础上进行输血、输液等治疗,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转诊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根据 病情将其转至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
04
指南与其他相关指南的 比较
与其他指南的异同点分析
共同点
强调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所有指南都强调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后,应尽早识别 并采取紧急干预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和死亡率。
推荐早期复苏:所有指南都推荐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后,应尽早开始复苏,以维 持生命体征和器官灌注。
与其他指南的异同点分析
建议定期评估和更新指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 证据的出现,需要定期评估和 更新指南,以保证其科学性和 适用性。

失血性休克救护实训报告

失血性休克救护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主要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导致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障碍。

为提高我院医护人员对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处理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组织本次失血性休克救护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熟悉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 掌握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流程及各项操作技术。

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流程及各项操作技术。

(3)失血性休克的预防措施。

2. 实践操作(1)模拟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过程,包括评估、监测、止血、扩容、纠酸、抗休克治疗等。

(2)练习各项操作技术,如静脉穿刺、动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输血、补液等。

(3)团队合作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阶段通过集中授课、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使参训人员掌握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 实践操作阶段(1)模拟抢救过程:将参训人员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模拟一位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抢救演练。

演练内容包括评估、监测、止血、扩容、纠酸、抗休克治疗等。

(2)操作技术练习:在模拟抢救过程中,参训人员练习各项操作技术,如静脉穿刺、动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输血、补液等。

(3)团队合作演练: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团队合作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3. 总结与反馈实训结束后,组织参训人员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训成果1. 参训人员对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参训人员掌握了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流程及各项操作技术。

3. 提高了参训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六、实训体会1. 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急危重症,救治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必须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2022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策略(全文)

2022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策略(全文)

2022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策略(全文)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诊外科常见的病症,病死率极高,30% ~40% 的患者因失血过多死亡,急性失血是创伤首要的可预防性死因。

当然有少部分患者死亡是不恰当的治疗措施所致,约占10% ~20%,及时、快速控制出血及有效的适宜的液体复苏,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至关重要,可有效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但对于创伤出血被控制前、后的液体复苏存在不同的认识。

一、休克的判断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因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组织灌流不足、细胞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

要对创伤患者行液体复苏,首先要判断是否有休克存在及休克的程度。

以往分别通过神志状态及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情况给予较快速地判断。

虽然这些在休克的判断上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是在判断休克的程度上略显局限。

由于组织器官维持正常代谢真正需要的是血流而并不是血压,因此机体的体循环状况并不能代表微循环状况,血压、脉搏、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 PAWP) 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组织灌注状态。

在没有自主呼吸且有机械通气支持的创伤患者中,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 SVV)、全心射血分数(global ejectionfraction, GEF)和心肌收缩力是能够真实反映心输出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较好地预测创伤休克患者的液体反应性。

动脉血清乳酸是反映系统灌注不良状况的代谢障碍的指标,故实验室监测血清乳酸水平对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还可判断组织缺氧改善情况及预后,血清乳酸>2 mmol/L 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显著升高。

失血性休克的识别与急诊救治

失血性休克的识别与急诊救治

失血性休克的识别与急诊救治作者:孟庆义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17期所谓休克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使全身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良,导致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

其中失血性休克是低血容量性休克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是指因大量失血,迅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

一般15 min 肉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代偿。

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各脏器有效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缺血性损害;缺血又使机体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如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大量炎性因子、一氧化氮的合成、释放等,这些反应促使休克向不可逆方向发展。

故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休克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休克早期精神紧张或烦躁不安、焦虑易激动,意识清醒,面色和皮肤苍白,肢体湿冷、出冷汗,心率加快,收缩压正常或偏低,舒张压略增高,脉压缩小,尿量减少。

休克中期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昏迷,皮肤湿冷,发绀明显,脉搏细速或扪不清,浅表静脉萎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收缩压降至休克晚期常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广泛的内脏器质性损害,引起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以及出现心、肺、脑、肝、肾和胃肠道等功能衰竭的临床征象。

失血性休克的5P表现休克早期表现为:①脉压3℃。

若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1项须警惕,>2项即可诊断。

失血性休克突出的表现有5P,即皮肤苍白(pallor)、冷汗(perspiration)、虚脱(prostration)、脉搏细弱(pulselessness)、呼吸困难(pulrnonary deficiency)。

有明显的受伤史和出血征象的伤员出现休克,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并不困难。

对伤情不重或无明显出血征象者,可采用一看(意识、面色)、二摸(脉搏、肢湿)、三测(血压)、四量(尿量)等综合分析。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与损伤控制外科上海公利医院急诊外科卢小兵创伤性休克是创伤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创伤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迅速、有效地治疗创伤性休克是避免创伤死亡的重要措施。

一、创伤性休克的分类分为出血性休克和非出血性休克两类。

非出血性休克的原因有心原性休克、张力性气胸、神经原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和肾上腺功能不足等。

创伤病人心原性休克是心功能不良的结果,常由心肌挫伤、心包填塞、气栓或心肌梗死引起的(甚为少见)。

张力性气胸引起的休克是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

典型的表现为低血压、颈静脉怒张、CVP升高。

神经原性休克是由脊髓中下行交感通路受损引起,常有高位胸段和颈段脊髓损伤。

神经原性休克病人有低血压,但无心动过速。

交感性血管运动张力丧失引起的低血压继发于血管扩张和血管内血液贮备量增加。

心脏去交感神经后出现心动过缓。

治疗主要包括输液恢复血容量、血管收缩剂、阿托品等治疗。

当病人既有神经原性休克又有出血性休克时,治疗很棘手。

感染性休克不会在创伤后即刻发生,常发生于确定性治疗延迟的病人,如腹部穿透伤病人未能在伤后6小时内及时送至医院。

肾上腺功能不足引起的休克是由于肾上腺功能不全造成的,长期服用外源性类固醇病人尤为危险,因为外源性类固醇可抑制肾上腺功能,创伤应激可引起循环中的类固醇耗竭。

这样的病人其低血压对补液、血管收缩剂均无明显的效果,如果有明确服用激素病史,则可早期诊断。

治疗应用冲击剂量的氢化可的松,100mg,每6~8小时一次。

限制性液体复苏理论提出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把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二、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传统的临床治疗为:努力尽早、尽快地充分液体复苏,恢复有效血容量和使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保证脏器和组织的灌注,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这被称为充分性液体复苏(Aggressive Resuscitation)。

近年的研究表明,对于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给患者大量快速液体复苏可增加血液丢失,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减少组织氧供,从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大量快速输液可影响血管的收缩反应,造成血栓移位,会增加出血量,使并发症和病死率增高。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01
评估患者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出血量、
02
制定液体复苏方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
血红蛋白水平等
合适的液体复苏方案
03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情况,控制输液
04
监测患者反应:在实施过程中,密切监测患
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者反应,及时调整液体复苏方案
05
预防并发症: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预防并发 06
定期评估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评估液
02 监测液体复苏效果: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 学参数,以评估液体复苏的效果
03 防止过度复苏:需要避免过度液体复苏导致的肺水 肿、心衰等并发症
04 优化液体复苏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 情变化,不断优化液体复苏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发展趋势
01
更加精准:通过实时监测和调 整,实现个体化治疗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目的是避免液体过量导致的肺水肿、心衰等 并发症。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则是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液体输入量。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液体输入速度,以及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等。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理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指在失血 性休克治疗过程中,通过限 制液体输入量来维持生命体 征稳定的一种治疗方法。
03
更加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
05
更加便捷:通过便携式设备, 实现床边快速复苏
02
更加安全:减少液体过量导致 的并发症风险
04
更加经济:降低治疗成本,提 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06
更加智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实现自动诊断和治疗决策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未来展望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紧急情况,常见于严重创伤、大出血、手术等情况下。

及时的急救护理对于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相关数据。

一、急救护理步骤1. 评估患者状况:首先要评估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应即将进行复苏措施。

2. 住手出血:失血是导致休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首要任务是住手出血。

可以通过直接压迫伤口、使用止血带或者进行手术止血等方法来控制出血。

3. 维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正常呼吸。

如果患者浮现呼吸难点,可以采取头后仰、下颌提拉等方法来改善呼吸。

4. 维持循环:失血性休克会导致血容量不足,从而使得循环血量减少。

在急救过程中,可以通过静脉输液、输血等方法来补充血容量,维持循环。

5. 维持体温: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会浮现体温下降,因此需要采取保暖措施,如赋予保温毯、加强室内加热等,以防止体温过低。

6. 监测生命体征:在急救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注意事项1. 快速反应: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需要迅速反应和处理。

护理人员应保持镇静,迅速采取急救措施。

2. 防止感染:在处理伤口和输液输血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3. 注意过敏反应:在输液输血过程中,有可能浮现过敏反应。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浮现过敏症状,应即将住手输液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抗过敏治疗。

4. 保持患者平卧:在急救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平卧位,以减少血液回流到下肢的压力,有助于维持循环。

5. 注意心理护理:失血性休克对患者和家属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应赋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关心和支持,提供必要的心理护理。

三、相关数据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等情况下。

急诊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策略与讨论

急诊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策略与讨论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手术治疗
紧急手术
针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手术,如 血管结扎、脾切除、血管修补等 。手术应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 下尽快进行。
损伤修复
在控制出血后,对其他损伤进行 修复,如骨折复位固定、脏器修 复等。
术后管理
术后要加强监测,保持血压、呼吸、心率、尿量等指标稳定。积极预防感 染和并发症,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
心电监护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律和血压,及 时发现心律失常或血压下降。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
目标
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维持血压稳定。 避免液体超负荷,防止肺水肿和脑水肿。
原则
• 快速输液,早期大剂量,持续监测。 • 选择合适的液体种类,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 注意监测血压、心率、尿量和呼吸等指标。
尿量
尿量反映了肾脏的灌注情况, 休克时尿量减少,是肾脏功能 受损的表现。
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反映了脑部缺氧的程 度,休克时意识状态会下降,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初步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
1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评估患者循环状
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
伤情评估
快速评估患者受伤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以及是否有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预后影响因素
患者的年龄与基础疾病
患者的年龄越大,基础疾病越 严重,预后越差。
创伤的严重程度
创伤的严重程度越高,失血量 越大,预后越差。
救治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 性
救治措施越及时有效,预后越 好。
患者的营养状况
患者的营养状况良好,预后越 好。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流程 图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流程图应包括以下关键步骤:初期评估、液体复苏、 止血、输血、并发症预防、手术治疗以及转运原则。流程图的建立有助于医务 人员规范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降低病死率。

不同模式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不同模式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参 考 文 献
率 8 . % , 亡率 1. % ; 分 液 体 复 苏 76 死 24 充 组输液 量 35 28±5 0 l 治 愈 率 7 . % . 2m , 34

死亡率 2 . %。两组 间比较有 显著性 差 66 异 ( 0 0 ) 结 论 : 出血 未 控 制 的 情 P< .5 。 在
00 ) 术 后 4 .5 ; 8小 时 B组 已 正 常 , 组 则 A
疗 效观 察
d i 1 . 9 9 j i n 1 0 —6 4 . 0 0 o:0 36 /. s . 0 7 s 1x 2 1 .
2 0 4 7 8
无变化 , 者 比较有 非 常显 著性 差异 ( 二 P
<0 0 )。 .1
证 心 、 、 、 、 等 重 要 脏 器 的基 本 血 脑 肺 肝 肾 液供应。复苏初期 的临界 血压 以收缩压
度, 限制 液 体 量 。抽 取挠 动 脉 血 监测 入 院 时 、 前 、 后 2 时 , 后 4 时 A组 术 术 4小 术 8小 ( 充分液体复苏组 )B组( , 限制性液体复苏 组 ) 脉血 乳酸 及碱 缺失 液体 复苏 指标 。 动 统 计 学 处 理 : S S 1. 计 软 件 , 用 P S0 0统
况 下 . 期 限 制 性 液 体 复 苏 可 提 高 治 愈 早
两组液体复苏的临床资料结果 , 见表
人 院 时 及 术 前 A组 与 B组 血 乳 酸 及 碱 缺 失 均 高 于 正 常 , 者 比较 无 显 著 性 差 二 异; 术后 2 4小时 B组接 近正常 , A组则有
1 吴在 德 , 肇 汉 . 学 . 京 : 民卫 生 出 吴 夕科 北 人
用 血 管 活 性 药 物 如 多 巴胺 、 羟 胺 等 。 A 间 组( n:3 ) 用 充 分 液 体 复 苏 , 速 、 0采 快 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血性休克复苏目标的认识(一)休克是一种以组织灌注不足为特点的病理状态,该状态如未得到及时纠正,可引起广泛组织细胞贫氧代谢,触发机体全身炎症反应,导致严重组织细胞损伤,最终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甚至衰竭(MOF)。

引起休克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按其病理生理学特点,休克可分为以下4类,①低血容量性休克,②心源性休克,③梗阻性休克,④分布性休克[1]。

失血性休克是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经典代表,是在创伤及其他意外事件中较短时间内大量血液丢失,导致循环前负荷急剧下降,并且超出机体本身的代偿能力而出现的循环功能障碍。

交通事故伤是引起非医源性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

而在死亡原因分类中,失血性休克仅次于颅脑损伤,占总死亡人数的20%~25%。

此外,失血性休克是与战、创伤救治的焦点问题。

既往研究表明,50%的战伤死亡是急性失血所致,而其中20%是可以通过有效复苏得以逆转[2]。

因此,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救治已成为危重病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复苏一、早期复苏1.有效血容量:失血性休克救治的首要问题是尽早恢复有效血容量,维持基本组织灌流。

有关研究资料报道,创伤、失血性休克15min后便可以出现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低灌流>45min可发生严重组织细胞贫氧性损伤,而重度休克>2h将发生广泛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损害;出凝血功能障碍;激发全身炎症反应,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

由此可见,复苏时机是复苏效果的决定性前提。

有效扩容是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

扩容治疗的基础是对失血量的正确评估。

研究显示,急性失血病人在血容量丢失小于全身循环血量10%时,机体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代偿,保持循环功能的相对稳定。

但〉15%时,可出现休克早期表现;>30%时,机体失代偿,出现低血压、意识障碍等休克状态;而超过50%,病人将出现濒死状态,很难复苏,预后极差。

临床上,尤其是休克救治的早期很难准确判断失血量亩嗌佟Mǔ2捎每焖倮┤莨鄄觳∪硕匀萘扛汉墒匝榈姆从Α7椒ㄊ?0min至1h内快速给予1~2L晶体液,根据心率、循环血压、尿量以及意识状态等临床指标的改变进一步调整补液的量和速度。

值得强调的是,早期扩容治疗重要的是“量”而不是应用何种液体。

尽可能早地实施有效扩容治疗是复苏的关键,而保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并补充由于继续出血、炎症介质释放引起的液体异常分布等因素造成的继续丢失,使循环血压能满足基本的组织灌流,是防止创伤、失血本身及其继发因素导致严重组织细胞损伤和改善预后的重要复苏手段。

2.液体选择:复苏治疗时选择晶体液还是胶体液到目前为止仍为达成共识。

在全球范围内,临床医师们仍在根据自己的经验、是否及时可得及治疗费用等问题选择复苏液体的种类。

欧洲多数临床医师更倾向于应用胶体液复苏,其观点是,采用乳酸林格液等晶体液复苏所需要液体量将是失血量的7~10倍,扩容效果差[4]。

大量的晶体液复苏后,血浆胶体成分如白蛋白等被稀释,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水向组织间渗透,导致组织水肿,可能加剧组织细胞进一步损伤,引起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影响预后。

此外,输入大量的晶体液,可稀释血中血小板、凝血因子浓度,可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甚至诱发出血部位的再次出血。

由此认为,胶体液复苏优于晶体液[4~6]。

胶体液种类的选择上,血浆、人血白蛋白和羟乙基淀粉各有其优、缺点,而近期研究表明,赫斯(Hetastarch,HES)不仅具有良好的扩容作用(扩容效果是输入液体量的1.5倍),且还有益于改善微循环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7]。

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晶体液复苏优于胶体液。

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制定的创伤高级生命支持指南也积极倡导应用晶体液复苏[8]。

除晶体液普遍可得、价格低廉、安全可靠等优势外,文献荟萃分析表明,应用胶体液复苏可能增加病人死亡率[10]。

针对胶体液可能增加病死率的质疑,近期一项名为“SAFE Study”的多中心、大样本(入选病例6997例)、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显示,与生理盐水比较,4%白蛋白用于ICU病人液体复苏并不改变其28天的病死率[9]。

晶体、胶体液之争仍将持续。

存在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尚无大型、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论对选择复苏液体的种类提供指导性意见。

但值得提出的是,近期研究表明,高渗盐/高胶体液(HSD,5%~7%盐水加7%~10%右旋糖苷)复合液以其良好的扩容作用倍受战伤一线救治的青睐。

作者认为,对于危重病人液体复苏,晶体液由于其价格低廉及普遍可得,应作为首选,而对于存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胶体渗透压低的病人应在晶体液复苏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胶体液成分。

即临床上应根据病人个体情况灵活选择复苏液体的种类和量。

3.早期复苏目标:如上所述,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关键在于及时予以容量复苏。

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鼓励给予足够的液体扩容使循环血压保持至少在正常值低限,但结果令人失望,预后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90年代后期,恰当的液体复苏课题(how much is too much?)[11]被提出。

研究发现,大量的液体复苏使循环血压恢复至基本正常状态不仅无益,反而对机体有害。

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neutrophil oxidative burst)、氧化应激增加、黏附分子表达增高、出凝血功能障碍、加剧机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等病理生理过程。

更重要的是,大量的液体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宿主防御反应能力下降。

Bickell等[12]对59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在紧急救治过程中分别给予大容量立即复苏(238例,总容量2478ml,保持血压高于90mmHg)或小容量延迟复苏(289例,总容量375ml,维持血压在80~90mmHg),结果大容量立即复苏组死亡率增加(38%比30%),住院时间延长。

因此,近年提出容许性低血压复苏概念[13](Permissive Hypotension Resuscitation),即在出血未得到控制前,保持循环收缩压在80-85mmHg。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一步证明,给予适量的液体复苏,使循环血压能够维持基本的组织灌流(收缩压80~90mmHg)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二、继续循环功能支持由于创伤、失血、手术等可诱发机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第三间隙丢失;细胞因子作用、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发生内毒素吸收入血甚至细菌易位使血管张力下降,心功能受损,因此,在初期复苏以及恰当的外科情况处理后,需要进一步循环功能支持治疗。

随着近年危重病医学的快速发展,生命支持及监测技术不断完善,通过有效监测获得可靠的临床证据后,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保证前负荷的基础上,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循环功能。

多巴胺通过兴奋β1、多巴胺受体以及大剂量时兴奋α受体,增加心输出量和提高外周血管阻力,可作为一线循环支持药物。

动物实验及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提示,肾上腺素可引起肠道缺血以及增加心肌氧耗,增加休克病死率,而去甲肾上腺素能有效改善重要脏器灌流,尤其是肾脏和胃肠道组织灌注,对于机体内存在血流异常分布的休克能改善预后。

纯β1受体激动剂多巴酚丁胺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和改善心功能作用,提倡在有心脏泵功能不全情况下使用。

血管加压素具有显著提高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并且作用时间持久,被认为在休克的救治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监测一、临床指标作为重要的防御机制,急性失血时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生理变化。

心率加快和血压轻度升高是失血早期的重要临床表现。

随着失血量的增多,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重要器官血流供应,会出现四肢厥冷、尿少。

而失血进一步增多,可引起血压下降和组织灌注不足,出现恶心、躁动,甚至严重意识障碍。

在有效的监测手段不可得的条件下,密切观察上述临床指标的变化对指导复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负荷的监测调整前负荷对于所有类型休克的复苏均是第一位应考虑的因素。

中心静脉压(CVP)通过压力值间接反映右心容量的多少,是临床普遍采用的容量监测措施。

然而,在存在瓣膜病变以及胸、腹腔压力增高的情况下,其意义受到限制。

肺动脉楔入压(Pawp),通过间接反映左心前负荷,被认为更能准确反映全身容量状况,但其测定值同样受瓣膜病变、心肌顺应性以及心室率等因素影响。

尽管上述两者均在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但都是通过压力间接反映容量状况,在复杂情况下其可靠性以及临床价值受到限制。

在超声直接测定左、右心室舒张末容积被认为是准确反映循环前负荷最有效的监测方法,在其余监测方法存在疑问时可应用该措施判定。

三、心脏功能监测Swan-Ganz导管通过热稀释原理测定心排量(CO)是最经典的心功能监测方法,同时还可以测定CVP、Pawp和PAP(肺动脉压),并通过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出血管阻力,对整体循环功能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由于侵入性监测手段带来的一些严重并发症(如感染、栓塞、出血等)及其产生的后果逐步被认识,无创监测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运用经食管超声测定降主动脉内血液流速的变化,由此计算出每博量及CO是CO测定方法的新发展[14],但受条件限制,目前在中国还不能普遍应用。

此外,胸腔生物阻抗法、动脉脉搏容积图分析、部分CO2重复呼吸法(NICO)等无创心输出量测定方法已逐步用于临床,并且研究显示,其与有创测定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15]。

然而,无创监测仪器普遍昂贵,并且影响因素较多,其临床推广应用有待进一步改进。

四、循环监测随着对休克研究的逐步加深,人们认识到,体循环压力的高低并不能完全表示组织灌流的好坏。

在休克病理生理学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器官血流灌注程度不一,会出现区域性血流分布不均匀现象。

因此,对全身以及重要器官微循环状态的监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复苏策略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重要研究课题。

激光多谱勒流速测定仪(Doppler flowmetry)、直角偏振光谱成像技术(orthogonal polarization spectral imaging)等经临床研究证实,均能直接监测不同组织内血流分布情况,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16]。

五、组织氧代谢监测纠正组织贫氧状态是复苏的重要目标。

全身氧代谢状况可以通过整体氧输送(DO2,正常值为520~720ml/(min.m2)和氧耗(VO2,正常值为100~180ml/(min.m2)测定来评价。

在氧输送较低的情况下,随着DO2增加,VO2也相应增高,提示组织氧需求大于氧供给,机体内存在贫氧代谢。

当DO2超过一定范围时,组织氧供给充分,VO2不再随DO2增加而增加,称之为VO2呈DO2非依赖性。

DO2的这一范围即氧输送临界值[330ml/(min.m2)],也等于组织氧需求。

因此,在早期复苏后,通过改善动脉血氧合状态、增加心输出量等手段提高氧输送直至DO2超过其临界值是高级生命支持的必要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