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 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措施
基于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式,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水平、计算机掌握程度、搜集资料的能力及制作展示课件的能力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究、追问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导地位,设置有意义和有意思的设问,通过启发式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课堂点评等形式促进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学生的诗词作品,以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华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中去。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文化生活》部分的内容目标指出:“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此作了相应的教学提示,如:就鉴赏某一文化作品,举办专家讲座或作品解读;开展“如何提高文化欣赏的品位”的讨论;请学生推荐自己所钟爱的文化作品和艺术形成,并说明理由,分享积极向上的文化体验。设立上述内容目标涉及到文化赏析的含义、意义等问题,旨在给予高中生文化生活以指导。
(四)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1. 教学资源: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②视频:《中国诗词大会》片断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素材,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启发了学生思维,增强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与启发式讲授相结合。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学习《文化生活》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本节教学内容与处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对于随着大众传媒与文化生产、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带来的双重影响,学生要能够也要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情况下,要发展一种怎样的文化?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更有活力、生命力和影响力?本节课选取课标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讲述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的意义。教学过程以《中国诗词大会》为题裁,从兴趣出发,着眼于学生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引发思考,通过合作探究、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说明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文化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实现创新和发展,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
(2)通过学习,加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主体的认识;增强投入社会实践,融入人民群众的意识,发展满足人民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大众传媒对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难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注入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三)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诗词大会的主题,也是国家向青年学生发出的时代命题。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Biblioteka Baidu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带领,从严谨、科学、发展的角度思考和辩论,学生会充分考虑本节课所学习内容,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发展等等多个问题进行思考,感受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去实现诗词娱乐化,用健康的娱乐化方式实现文化的“扩群”即中华文化的传播,既可以体现国人精神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与眷恋,又轻松突破本节课难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政治”的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知道大众传媒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分析诗词大会的成功经验,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
本节课主要依托《中国诗词大会》社会热点背景,设计若干课堂活动,关注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能够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辨析当前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懂得文化传承和文化交融对于文化创新的作用;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赏诗词大会,促文化创新。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政治
学段:高三
授课班级
高三(12班)
授课教师
李娜
授课类型
复习课
教材
书名: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6月第2版,2012年6月第11次修订印刷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坚持“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
(二)教学内容分析
1. 本节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的核心是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方面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它与第一单元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诊释,同时又是理解三、四单元的基础,在教材四个单元中处于核心地位。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主要阐述了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在发展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时,既要防止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更要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将中华的诗词文化发扬光大。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心理认知特点
高三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形成,有效选择和使用信息并制作成展示文稿的能力较强,对热点事情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敢于挑战自我,这些心理特征有助于他们对直观的和具体的活动或环节比较容易接受和把握。
◆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习惯于以个人的喜好作为出发点判断事物,因而较为片面,不够理性,辩证思维有待提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顺应时代的潮流分析文化发展的背景与方向是教学工作中的长期目标。
基于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式,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水平、计算机掌握程度、搜集资料的能力及制作展示课件的能力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究、追问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导地位,设置有意义和有意思的设问,通过启发式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课堂点评等形式促进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学生的诗词作品,以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华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中去。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文化生活》部分的内容目标指出:“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此作了相应的教学提示,如:就鉴赏某一文化作品,举办专家讲座或作品解读;开展“如何提高文化欣赏的品位”的讨论;请学生推荐自己所钟爱的文化作品和艺术形成,并说明理由,分享积极向上的文化体验。设立上述内容目标涉及到文化赏析的含义、意义等问题,旨在给予高中生文化生活以指导。
(四)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1. 教学资源: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②视频:《中国诗词大会》片断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素材,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启发了学生思维,增强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与启发式讲授相结合。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学习《文化生活》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本节教学内容与处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对于随着大众传媒与文化生产、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带来的双重影响,学生要能够也要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情况下,要发展一种怎样的文化?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更有活力、生命力和影响力?本节课选取课标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讲述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的意义。教学过程以《中国诗词大会》为题裁,从兴趣出发,着眼于学生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引发思考,通过合作探究、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说明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文化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实现创新和发展,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
(2)通过学习,加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主体的认识;增强投入社会实践,融入人民群众的意识,发展满足人民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大众传媒对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难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注入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三)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诗词大会的主题,也是国家向青年学生发出的时代命题。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Biblioteka Baidu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带领,从严谨、科学、发展的角度思考和辩论,学生会充分考虑本节课所学习内容,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发展等等多个问题进行思考,感受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去实现诗词娱乐化,用健康的娱乐化方式实现文化的“扩群”即中华文化的传播,既可以体现国人精神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与眷恋,又轻松突破本节课难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政治”的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知道大众传媒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分析诗词大会的成功经验,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
本节课主要依托《中国诗词大会》社会热点背景,设计若干课堂活动,关注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能够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辨析当前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懂得文化传承和文化交融对于文化创新的作用;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赏诗词大会,促文化创新。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政治
学段:高三
授课班级
高三(12班)
授课教师
李娜
授课类型
复习课
教材
书名: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6月第2版,2012年6月第11次修订印刷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坚持“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
(二)教学内容分析
1. 本节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的核心是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方面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它与第一单元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诊释,同时又是理解三、四单元的基础,在教材四个单元中处于核心地位。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主要阐述了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在发展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时,既要防止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更要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将中华的诗词文化发扬光大。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心理认知特点
高三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形成,有效选择和使用信息并制作成展示文稿的能力较强,对热点事情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敢于挑战自我,这些心理特征有助于他们对直观的和具体的活动或环节比较容易接受和把握。
◆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习惯于以个人的喜好作为出发点判断事物,因而较为片面,不够理性,辩证思维有待提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顺应时代的潮流分析文化发展的背景与方向是教学工作中的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