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弗洛姆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主要集中在人类心理的深层结构和心理动力学上,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理论,对当今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弗洛姆的生平经历、心理学观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弗洛姆的心理学观。
一、弗洛姆的生平经历弗洛姆生于德国柏林,是犹太人家庭的孩子。
在青少年时期,他就读于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主修社会学和心理学。
后来,他跟随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学习,并成为其忠诚的追随者。
由于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批判思想的兴趣,他逐渐疏远了弗洛伊德,并开始发展自己独特的心理学理论。
随后,弗洛姆逃离了纳粹统治的德国,前往美国,在那里他继续从事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创办了独立心理学研究所。
在美国度过的余生中,他积极参与了社会运动和政治活动,并以其深刻的思想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二、弗洛姆的心理学观1. 人类心理的深层结构弗洛姆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深层结构都受到无意识的影响。
他提出了童年经验对个体后期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式对其后期个性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认为,在童年时期,个体的自我意识还不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形成心理上的偏离。
童年所受到的经验对于个体后期的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 心理动力学弗洛姆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都受到潜意识的驱动,这种驱动来自于个体的本能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将人类的心理动力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存本能,即个体对身体和精神安全的需求;另一类是社会需求,即个体对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追求。
他认为,这两类动力互相作用,构成了人类心理的基本结构,影响着个体的一切行为和心理状态。
他还指出,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决定了其行为和心理的表现形式。
3. 个体与群体弗洛姆的心理学观中着重关注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弗洛姆人物简介
• 弗洛姆为爱所做的努力屡遭失败,他绝望了。 他只感到失败,无能为力和被遗弃。 • 几个月后,弗洛姆重获建立一种新关系的勇 气。因为一个名叫阿尼斯-弗里曼的美国女 人。阿尼斯来自阿拉巴马,是个寡妇,曾失 去三个丈夫。她非常有魅力,很性感,没有 什么事业上的野心,但是是一个能平起平坐 的谈话的伙伴。弗洛姆爱上了她,并在1953 年与她结婚。共同生活的27年。
生平与经历
• 1900年3月23日 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 • 1918年 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 1919年暑假后 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韦伯 (马克 斯· 韦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 •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 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 •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 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 • 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 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 纽约分校 • 1945年 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 分析部。 • 1957到1961年 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 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 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 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 • 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几乎没有一场冒险像 爱情那样,是以如此 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 开始,并以如此的规 律性遭到失败。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以其深刻的社会分析和对人类处境的探讨而闻名于世。
他的著作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等多个领域,对于人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与个体关系的研究深入浅出,颇具启发性。
在其众多著作中,《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和《人的心理结构》等均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弗洛姆在这些作品中对人的处境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探讨了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状态,其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本文将对弗洛姆的处境学说进行探析,旨在深入理解他的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
一、处境的本质在弗洛姆看来,所谓的“处境”是指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这些困境可能来源于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经济制度、政治权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处境不仅包括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也包括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对人的影响。
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指出:人的处境既包括了个体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也包括了社会制度和结构对个体的影响。
弗洛姆进一步指出,处境往往是由人的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所构成的。
人的内在需求包括了生理需要、情感需要、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多个方面,而外部环境则包括了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经济资源和政治权力等多种因素。
这些内外因素的冲突和矛盾使得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各种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困难,进而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
弗洛姆认为处境是人类存在状态的本质特征之一,在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状况时,必须考虑到处境对个体的影响。
二、逃避与面对弗洛姆认为,人在面对处境时,往往会选择逃避或面对。
逃避包括了对处境的回避、逃避和投降等不良方式,而面对则指的是积极应对处境、解决问题和寻找出路等积极的应对方式。
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弗洛姆对逃避与面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逃避是人类心理状态中的普遍现象,但是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20世纪著名的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以其深刻的心理学观点和对人类本质的探索而闻名于世。
弗洛姆认为,人类的心理问题根源于现代社会的变革和社会关系的错乱,他的心理学观点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心理学研究和人类行为的理解。
本文将对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点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心理学家的思想。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点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和人类存在主义心理学三个方面。
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弗洛姆关注人类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变革和社会关系的错乱是导致人类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个体心理学方面,弗洛姆认为个体心理问题源于自我与自他的关系紊乱,导致了焦虑、孤独、无助等心理问题。
在人类存在主义心理学方面,弗洛姆强调人类存在的困境和自由意志的选择,认为人类需要正确认识自我并主动追求自我实现,才能克服心理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对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观点、个体心理学观点和人类存在主义心理学观点展开讨论。
首先是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观点。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的变革导致了社会关系的错乱,人类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大众化等进程,削弱了人类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使人们成为机械化的工具和社会的被动对象。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失去了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导致了焦虑、无助、孤独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观点提醒我们,社会关系的健康和稳定对于人类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来促进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幸福。
弗洛姆
性格取向
1、非生产性取向: 接受取向——受虐狂 剥削取向——施虐狂 囤积取向——破坏性 市场取向——机械性
2、生产性取向
实际上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取向的混合, 只是其中的一种取向占主导地位
社会性格
个体性格——个体心理差异 社会性格——绝大多数成员 所具有的基本
性格结构
三个特性
群体心理
共同处境、生活方式、 基本实践活动 形成
1945年又组建了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 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出任教授,并 在那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
他从1957年到1961年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又 从1962年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1980年,弗在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於家中去世。弗洛姆一生 坚持临床实践,出版了一系列着作。
两件事情
少女因父自杀
世界大战的爆发,他被周围战争的 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他后来写到:
“战争结束时,我是一个内心混乱重重的年轻人, 经常思考战争怎样成为可能的这样的问题,希望 理解人类群体行为的不合理性,渴望和平和国际 间的了解。”
内驱力
主要著作
《逃避自由》 《健全的社会》 《爱的艺术》 《为自己的人》 《占有还是生存》 《马克思论人》
最浪漫的心理学家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1926 年他和里奇曼(Frieda Reichman )结婚,但这场婚姻 仅维持了 4 年。
曾同另一位新精神分析主义者 K.霍妮同事,且两人间发生过 一段恋情。
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
弗洛姆
弗洛姆(1900—1980)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他同马尔库塞一样,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对这两种理论的内在一致性做了更多的探讨,贯穿其哲学思想的主线是着眼于人的生存境遇的人道主义。
他的哲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人的本性特征做了与其不同的探讨,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为了维护和肯定自己的生存的“自我保存”,而超越以上需求的其它需求才是人的本质特征,其中主要是人逃避孤独,寻求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需求。
二是借鉴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对社会现状,尤其是对社会病态做了批判剖析,阐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非创发性性格结构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三是为拯救人类、医治社会病态而提出的“处方”,即通过拯救与治疗原理和培育创发性的爱这两条途径来培育健全的人、建立健全的社会。
其中治疗与拯救原理结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培育健全的人与健全的社会则寄托了弗洛姆对健全人格和健全社会的向往,带有一定的空想社会主义情怀和乌托邦精神。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姆(Erich Fromm)是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探讨了人们对自由的逃避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弗洛姆所提出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核心观点:
1. 依赖权威:弗洛姆认为,面对自由的责任和不确定性,一些人会选择寻找权威和强大的领导来引导他们的生活。
这种依赖权威的心理机制是一种逃避个体自主决策和负责任的方式。
2. 群体归属感:为了避免孤立和无助的感觉,个体可能倾向于加入群体或组织,以在集体中找到身份认同感。
群体中的规范和共享价值观可以提供一种逃避个体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方式。
3. 投射:弗洛姆提到,逃避自由的人可能会将他们的责任和焦虑投射到外部对象上,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种心理机制允许个体避免对内在问题的直面。
4. 自我毁灭倾向:弗洛姆指出,一些人可能会采取自我毁灭的行为,以逃避面对自由所带来的挑战。
这可能表现为自我放纵、自我惩罚或其他形式的自毁性行为。
5. 机械化的自动反应:为了规避自由所带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个体可能会采用机械性、刻板的自动反应,而不是通过主动思考和自主选择来处理问题。
总体而言,弗洛姆认为这些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在面对自由社会时个体可能会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
这些机制可能是对自由带来的焦虑和不安的一种应对方式,但也可能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真正的幸福。
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
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弗洛姆(Erich Fromm)是20世纪的著名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分析师,他对人性和人格的透彻洞察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使他成为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在他的著作《逃离自由》、《爱的艺术》、《有无之境》等中,弗洛姆展示了他对理想人格特征的思考和描绘。
根据他的观点,理想人格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理想人格拥有独立性和自由意识。
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渴望自由,但面对自由的选择和责任时,却感到不安和恐惧。
理想人格能够克服这种恐惧,拥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他们能够从传统和群体意识的束缚中解放自己,独立思考并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理想人格拥有合作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弗洛姆认为,理想人格不仅与他人和平共处,而且主动追求合作和共同进步。
他们有意识地超越自我利益,以达到更大的利益和共同目标为导向。
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支持和鼓励,形成有益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积极环境。
此外,理想人格具备创造性和好奇心。
弗洛姆认为,理想人格不仅能够思考和分析问题,也能够创造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他们对世界和人类的发展持有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他们能够从固定的模式和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以创造性的思维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最后,理想人格具备自我实现的意愿和能力。
弗洛姆认为,人的理想状态是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即充分发展和发挥个体潜能,并使之与社会需求相融合。
理想人格能够在追求个体成长的同时,满足社会责任和个体幸福之间的平衡,并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既强调了个体独立和自由的价值,又注重了与他人的合作与关怀,同时也关注了个体与社会目标的统一、这样的理想人格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人们追求幸福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
弗洛姆
弗洛姆[编辑本段]一.艾里克·弗洛姆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
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德国时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
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斯洛主义的交汇。
1.生平与经历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
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Alfred 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Karl J 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1945年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
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
他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
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
• ( 3)、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 3)、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
弗洛姆在《人之心》 弗洛姆在《人之心》一书中从病理学角度对人的性格进 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堕落综合症和成长综合症两种性 格类型。前者是死之爱或恋尸爱、自恋、共生— 格类型。前者是死之爱或恋尸爱、自恋、共生—乱伦的固着 三种倾向的结合体。后者是生之爱或恋生癖、人之爱、独立 性三种倾向的结合体,分别于前者的三种倾向相对立。具有 恋尸癖的人被所有无生命的事物所吸引,迷恋腐朽的东西, 热衷于暴力或破坏,喜爱机械僵硬的事物,沉溺于过去而害 怕未来。具有恋生癖倾向的人为生命和生命的成长过程所吸 引,富于创造性,喜欢新生事物。 恋尸癖、自恋、乱伦三种倾向的极端形式混合在一起就是堕 落综合症,其群体的大规模发作急速战争。大多数人的性格 处在两种综合症之间,只是某一种占优势。 (4)、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4)、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弗洛姆在1976年 弗洛姆在1976年 重占有和重存在的两种生存方式的理论。 重占有关注但是占有对象(包括物、人、精神);重存在是 关注的是生命存在本身,以人的潜能(爱和理性)的实现为 生存的目的。占有和存在这一对概念是从价值观上对人的性 格类型所作的进一步规定。
•
组员: 组员:赵振恒 赵晓丹 赵兰
谢谢观赏
(三)、 社会性格论
• 以上几种需要都是人在存在的困境下形成的与自
然、他人、自我建立联系的需要,而人的性格和 潜意识则是人在这些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1.性格的概念 1.性格的概念 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 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 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会化。性格就 是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稳定 的方式。这里说的“能量”不是力比多,而是基 于人的处境而产生的需要。
弗洛姆《爱的艺术》经典语录
弗洛姆《爱的艺术》经典语录1. “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这就像你主动去追求梦想,而不是等待梦想来找你呀!比如你喜欢一个人,你得主动去表达,而不是干等着人家来猜你的心思。
”2. “真正的爱意味着产生爱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爱的能力,这不就像你有给予的力量,而不只是索取一样吗?想想看,你总是从别人那里获得关心,那你有没有主动去关心过别人呢?”3. “爱主要不是一种对某个特殊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整个世界而不是对某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这就好比你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生活的样子呀!你要是对生活充满爱,那整个世界在你眼里都会不一样,就像你对朋友友善,那你的朋友圈也会很和谐。
”4. “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难道不是吗?当我们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爱就是那温暖的港湾啊!就如同在黑暗中找到的那一束光。
比如说你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爱人的一个拥抱,是不是让你觉得一切都好了呢?”5. “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这两者差别多大呀!就像你因为饿了去吃饭,和因为喜欢美食去吃饭,感觉能一样吗?你想想你对父母的爱,是哪种呢?”6. “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不就像你尊重朋友的选择,而不是强迫他按你的想法来吗?比如他喜欢摇滚音乐,你不能非要他去听古典音乐呀!”7. “爱是一种意志行为,是用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诺另一生命的决心,这多坚定啊!就像战士上战场一样勇敢。
你看那些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他们不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吗?”8. “爱绝对不是感情上的消遣,它是一种严肃的力量,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呀!就像知识能改变命运一样重要。
你对待感情要是抱着玩玩的态度,那能得到真正的爱吗?”9. “了解的爱是真正的爱,不了解的爱就是盲目的爱,这不是很明显吗?你得知道对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才能更好地爱他呀!就像你交朋友,你得了解他的性格脾气吧。
弗洛姆名词解释
弗洛姆名词解释弗洛姆,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人物呢。
你要是没听说过他呀,就好像在心理学的大花园里错过了一朵特别的花。
弗洛姆是个人类心灵探索路上的一个大行家。
他就像一个心灵的探险家,一头扎进了人类内心深处那些弯弯绕绕的地方。
他对人性的理解那可真是入木三分,就好比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工匠,能把人性这个复杂的工艺品雕琢得清清楚楚。
弗洛姆的理论里有很多关于爱的阐述。
他觉得爱可不是那种简单的、头脑一热的感觉。
爱呀,在他眼里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灵魂。
这个桥可不是随随便便搭起来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构建的。
比如说,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不能只想着从别人那儿得到爱,就像只知道索取果实的小松鼠,却从不考虑种树。
弗洛姆说的爱呢,是相互的付出,是两个人都愿意为了对方去成长,去变得更好。
这就好比两个人一起划船,要是一个人光坐着,另一个人再怎么努力,这船也划不快。
他还对人的异化现象有很深的见解。
啥叫异化呢?就好像人本来是自己生活的主人,结果慢慢地变成了生活的奴隶。
这就像本来我们是牵着风筝线的人,风筝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可异化了之后呢,就变成风筝在牵着我们跑了。
现代社会里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为啥而忙,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弗洛姆就看到了这个问题,他觉得这是因为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把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给弄丢了。
弗洛姆对于自由也有独特的看法。
自由可不是那种想干啥就干啥的放纵。
他觉得自由就像一个双面刃,一方面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向无数宝藏的大门。
可另一方面呢,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内心的力量去驾驭这个自由,那这个自由就可能会把我们吞噬,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了大海里,那可就危险喽。
在他的研究里,对人的性格也有细致的分类。
这就好比把人分成了不同类型的小动物,每种小动物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一种逃避自由型的性格,这种人就像鸵鸟一样,遇到问题就把头埋进沙子里,不愿意去面对自由带来的责任和挑战。
还有那种自发创造性的性格,这样的人就像是勤劳的小蜜蜂,总是积极地去创造生活,在生活里寻找意义。
弗洛姆
理论应用
一、理性人格模式
理想人格是成熟的,具有兼容 并蓄的良好品质。表现为:沉 着、坚强、温暖、富有爱心、 平易近人、内心取向,并向着 更富有创造性的境界努力迈进。
(一)创造性生活取向(P199)
1、接受他人,对他人真诚、仁慈、关怀、 谦虚、宽容。 2、当面对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情时,不 会出现不当的挫折与怨恨。 3、积极主动地处置自己的环境,富于自 信,敢于自我肯定,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 以促进有效的生活。 4、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需 求,在追求目标时,要有耐心,慎重、自 制、不屈不挠。 5、要有推销自己的社交能力,适应能力、 工作能力,虚怀若谷的宽容。 6、发展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
精 (二)疏离——“身在异乡为异客”,好像自己在流浪的感 神 觉,连自己对自己都觉得陌生,无法掌控。 困 境
(三)机器人化——人就像机器人,只要执行指令,无需 思考和创造,也无法释放出活力与激情。
二、社会变革论
弗洛姆认为,正是不健全的社会造成了人的心理 疾病,唯有社会的健全,才有个人人格的健康, 对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彻底地改造这个社会。
(二)创造性的爱
1、爱是给予——给予意味着接受
2、爱是照顾——主动关怀,不只是 关心自己
3、爱是责任——完全是自动的 4、爱是尊重——无条件的接受对方 5、爱是了解——穿透核心的了解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
(一)精神疾病的成因:生长环境中父母的 病态行为和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自由联想、释梦等
二、人类的需要(P192-194)
(一)关联的需要——个体间要建立相互关照、相互尊重和相 互了解的关系。爱可以满足人与外界合一,又保有完整独立感 的要求。
人 的 六 种 基 本 需 要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在弗洛姆看来,自从西方的文艺复兴以来,就以理性、 自由、个性为时代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当代人 的演变的历程。他认为,新世纪的现代人与传统的古代人 在生存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传统古代社会中的人, 虽然看似不自由,但实际上存在着安全感。相比较下,西 方现代社会中的人看似自由,但实际上没安全感。由此弗 洛姆指出,人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表现形式为三种, 分别为:“权威主义、破坏欲、机械趋同。”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著者简介 1.1弗洛姆生平介绍 1.2代表著作 1.3所属流派介绍
艾瑞克·弗洛姆
中文名 :艾瑞克·弗洛姆 外文名ErichFromm
出生日期: 1900年3月23日 逝世日期 1980年3月18日
国 籍: 美国
民 族 :犹太人
出生地 :德国的法兰克福 毕业院校 :海德堡大学
人物生平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的理论意义
弗洛姆以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和性格 结构的深入关注为研究的切入点,以独特的视角丰 富和深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为人们认识现代资 本主义社会人的心灵的深度异化打开了一个窗口, 他对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分析,非生产性社会性 格的剖析,使人们更加认清了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 中人的生存状态,弗洛姆理论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 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生存困境和生存模式,更 重要的是激发一种行动的力量,唤起人的心理、感 觉、意识形态等文化领域的革命。
性格结构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和现实)
现实原因:弗洛伊德主义试图通过对现 代人的病态性格的研究来剖析法西斯主义产 生的心理机制,并通过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揭 示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认为要说明 这些问题,就必须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 说与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分析相结合。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弗洛姆(Erich Fromm)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心理学观点。
他的心理学观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的本性、爱的本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弗洛姆对人的本性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受到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的结果。
他指出,人类具有同情心、创造力和理性的本性特点,但这些特点通常会被社会文化所压抑。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而不是被从外部强加的价值观所限制。
弗洛姆对爱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够帮助个体与社会产生联系。
他将爱分为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是建立在个体满足需求的基础上,而无条件的爱则是无私和无条件地给予他人的爱。
他认为无条件的爱是实现人性自由和个体成长的基础。
弗洛姆的研究还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个体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对于个体而言,社会提供了安全感和生存的基础;而对于社会而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他反对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极端观点,主张通过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来实现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弗洛姆对社会变革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社会的变革是可能的,但需要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的发挥。
他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了批判,认为现代社会过于注重消费和物质追求,导致个体丧失人性和自由。
他呼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追求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深入探讨了人的本性、爱的本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他的观点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也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1980年)是一位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及著述,对于人们了解人
类心理和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弗洛姆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
他认为,个体
的心理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个体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
人类的心理现象。
在个体心理方面,弗洛姆主要关注的是人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问题。
他认为,每
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目标,而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
动力之一。
他提出了“自由与约束”的概念,认为人的发展需要既有自由,又有一定的约
束和规范。
只有通过遵守社会规则和价值观,个体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在社会心理方面,弗洛姆关注的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他针对现代
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人们在过度竞争和孤立的社会环境
中失去了真正的人际关系,并陷入了自我中心和孤独的状态。
他提出了“爱的艺术”概念,主张通过建立真实、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实现个体发展和
社会和谐。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对于人们理解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强调
了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之间的关系,呼吁人们在个体发展的也要关注社会的
整体利益。
他对于人际关系、精神和宗教等问题的研究,也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各
种心理困境提供了解决思路。
弗洛姆
四、社会潜意识论
这种社会过滤器由三种要素组成: ◆语言,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经验和现象则难以成为明 确的意识; ◆逻辑,丌合逡辑的经验被排斥在意识乊外,而丌同 文化有丌同的逡辑; ◆社会禁忌,指每个社会都排斥某些思想和感情,使 乊丌被思考、感受和表达。
在构成过滤器的三种要素中,社会禁忌是最重要的。社会 潜意识和社会性格一样是联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环 节。就个人来说,它们都是个体为逃避被他人和社会所孤立 和排斥而形成的心理机能。
24
四、社会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和荣格把潜意识理解为是类 似亍一座房子的地窖部分,这就把意识和 潜意识戔然区分开来,是一种实体性的概 念。 弗洛姆主张一种功能上的概念,它们都 只是主观状态而已。只要是觉察到的经验、 感情和欲望等就是意识,反乊觉察丌到的 就是潜意识。社会潜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 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
8
一、论人的处境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 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这些困 境包括三种: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 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 (3)历史的矛盾性。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 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 例如,他讣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殌不无力 将它们全部用亍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乊间的矛盾 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18
三、社会性格论
3、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
堕落综合症
死之爱(恋尸癖) 自恋 共生—乱伦
成长综合症
生之爱(恋生癖) 人之爱 独立性
现实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处在两种综合症之间,某种占主 导地位。战争是群体堕落综合症的大规模发作的结果。
19
三、社会性格论
弗洛姆
• 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自我 意识健全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并保持自我的独立性。 • 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 人需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并为之献身, 从而赋予生存一种意义。有的人确定的目 标符合实际,具有意义;有的人则相信某 种神的启示或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从而追 求某种“神圣的”非理性的目标。
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 的模式
简介
• 弗洛姆(1900~1980年),国际知名的美籍人本 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致力于修改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两次世界大战后的 西方人精神处境。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 的奠基,为家中独子。 父亲喜怒无常,母亲有严重的抑郁症。 • 14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亲眼目睹非理性席 卷了他的日耳曼祖国,这令他十分恐惧,因而产 生了理解人们非理性行为的本质和根源的愿望。
著作
• 逃避自由 • 为自己的人 • 爱的艺术
主要理论
• 一、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1、心理健康的关键是社会满足人的需要充分到何种 程度 2、病态的社会制造病态的人 3、所有人都有先天的对于健康的追求
二、论人的需要
•
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 人要摆脱孤独就 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 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 主动创造自己 的生活 • 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生根的理想 的方式是建立起与同类的兄弟情谊,这是 一种热爱、关心和参与社会的感觉,团结 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廿世纪初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专攻心理分析学,并以心理分析学说来研究文化与社会等问题。
佛洛姆用其精辟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对现代社会作了有系统而强烈的批评。
没有一个作家像他如此热烈关心而谈论自由、正义和爱,他教导人们自由而不致孤独,理智而不找合理化的藉口,自爱而不自私。
这部作品对人类本性和人类处境作精辟的分析,并对当前社会病态找出其历史上的根源,对社会病态给予诊断与处方,他指出正确合理的生活是什么,良好的社会结构又是什么。
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作者这样认为,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
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
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
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虚假,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基本上是恒定不变的,即人性本质上是受其各种生物欲望尤其是自我保存欲望和性欲望所支配的。
弗洛姆则认为人性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文化性的一面。
弗洛姆认为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除了自我保存的欲望外,还有逃避孤独的欲望。
作者写道:“感到完全孤独与孤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
”在弗洛姆看来,自由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自由增强了单个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自由也割断了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使每个个体的孤立感和孤独感空前强烈。
作者将自由所带来的孤独感称为“自由的重负”,当这种重负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选择逃避自由。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前者是指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后者是指积极的运用自由去发展自己,充分的实现自我的完整人格。
人类自由的历史首先起源于摆脱自然界的束缚。
弗洛姆将这种个人日益从各种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称之为“个体化”的过程。
“个体化”的过程造成两个方面的影
响:一方面个人的力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单个个体独自面对世界时的孤独感也日益加深。
前一方面表明伴随着“个体化”的过程,个人的消极自由不断增大;后一方面则表明个人消极自由增大的同时,积极自由并没有同步增长。
割断了与世界的纽带,却又不能离开这个世界;摆脱了束缚,随之增加的不确定感和孤独感却又常常使人无法承受———“个体化”的过程使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自由越来越成为一种不能承受的重负。
造成的结果便是人们疯狂的逃避自由,从而摆脱自由带来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弗洛姆的理论能很好的解释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产生的心理原因。
当人消极地从与世界的天然联系中摆脱出来的时候,他对这个世界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也开始产生。
这种感觉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纽带和世界重新发生联系。
这种新的纽带便是宗教。
到中世纪,甚至整个欧洲都被基督教化了。
在中世纪,人们固然要忍受更多的饥饿、寒冷和病痛,但每个人自降生以始,便在这个世界上获得了一个固定而确切的位置,今生和来世都有被预定好的命运,不会感
到孤独和不安全。
弗洛姆该书的一个特别出彩之处便是他对纳粹心理学的分析。
弗洛姆将希特勒的性格、理论以及纳粹制度归结为“权威主义性格”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
弗洛姆解释道:“权威主义性格的本质就是同时具有施虐和受虐冲动。
施虐冲动的目的在于拥有控制另一个人的无限权力,其中多少夹杂着破坏欲;受虐冲动的目的在于把自己完全消解在一个强大权力中,借此分享他的力量与荣耀。
施虐和受虐倾向的原因都在于个人无法忍受孤立,需要借共生关系来克服这种孤独。
”说到底,作者认为纳粹制度的原因依然在于获得了消极自由的人无法积极地运用这一自由,从而通过施虐和受虐来逃避自由所带来的孤独。
弗洛姆对纳粹的这一心
理分析,在战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发了很大争议。
弗洛姆将人类目前为止的历史过程归结为“个体化”的过程,并通过分析“个体化”过程中自由的两个侧面,将诸多历史事件归因于人的心理问题,即逃避自由所带来的孤独感。
作者认为这种孤独感是我们积极自由滞后造成的,如果通过改进社会条件能使得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同步增长,那么人类的很多社会问题便可以得到解决。
因为积极自由要求我们自发的通过劳动和爱,将独立的、自我充分发展的个体重新和世界联系起来。
通过这种联系,“自由扩大的过程并非恶性循环,人们可以自由但并不孤独,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虑重重,独立但又是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是该如何改进我们的社会条件从而实现积极自由呢?作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发展一种真正的民主,因为“只有在高度发展的民主社
会里,自由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弗洛姆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体现在本书中便是作者将自由问题归结为一个心理问题,进而探讨自由的心理机制;作为人文主义的大师,弗洛姆也受到马克思学说的重大影响,体现在本书中便是作者在进行心理分析时非常注重其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性因素以及主张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从而实现积极自由。
弗洛姆的积极自由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学说也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但是弗洛姆所主张的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设想,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一个可取的方案。
不过,这并不影响弗洛姆整个社会理论体系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尤其是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热忱的人文关怀和美好的社会憧憬将给我们以永远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