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几种阅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几种阅读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课占的时间最长。在运用异步教学进行阅读学习时,在自学这一环节上所花的时间最多。所以,如何使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就成了提高阅读效率,保证阅读质量的关键。在实施异步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在借鉴前人的经验,总结自己进行学法改革的实践的基础上,归纳了语文阅读的几种方法,可供教师指导阅读时参考。
一、入境法
这里所说的“入境”,包括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进入阅读活动的情境之中,即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阅读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干扰,清除别念,提高单位时间的阅读效率,保证阅读的质量。
其二是指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演员表演时,讲究要进入角色,我们阅读时也要有这种意识,要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身临其境地去体察,去感悟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这样,就可以缩小读者与作者之间在时代、经历、认识和情感等方面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达到与作者感同心合,从而加深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认识。
比如,阅读《天山景物记》时,如果把自己想象成正“骑马穿行林中”的作者碧野,那么你就会对天山原始森林的大、密、静、暗等特点产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同样,用这种方法去阅读《故都的秋》,你对作品何以要紧扣“清”、“静”、“悲凉”落笔,而不去描写北平
的著名景点,不去歌颂北国之秋的绚丽色彩,就不会感到大惑不解了,因为这时的你已然把自己看成了迫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陷入苦闷之中的郁达夫了。读者进入作者的角色,能对作品理解得不深吗?
二、“三到”法
朱熹的《讲古斋规》中有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阅读时,要眼看、口念(可以有发声的动作但不发声),心想,这就是所谓的“三到”读书法。
心到、眼到、口到,这三者之问既密切联系,又有主有从,正如朱熹所言:“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所说的虽然是诵读记忆,但其中所含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阅读理解。
运用这种方法阅读的好处:一是有利于排除干扰,集中精力,使阅读者能够进入良好的阅读情境,从而减少“回视”现象,加深阅读印象,提高阅读效率;二是多种器官并用,有利发挥多种分析器官的综合效应,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三、测验法
这里说的“测”,是测度,“验”,是检验。阅读文章的前面时,依先读部分来推测后读部分,阅读文章的后面时,用后读部分去检验先读时的推测,这就是测验法。
具体说来就是这样:看了文章的标题,先不急于阅读正文,而是
先试着做一番“审题”和“构思”的工作,想一想,如果让我来写这个题目,应该写些什么、怎样写。想好之后,再阅读正文,并检验自己的设想。或者,看了故事的开端,可以先推测一下故事的发展,看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再推测一下故事的结局。然后,再通过阅读检验一下前面的推测。
经过检验,可能有些推测与作者的设计不谋而合,这种结果等于是对自己阅读行为的一个肯定性评价,自然会获得一种满足感。经过检验,也可能有不少地方与自己的推测不一致,这时用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而不写那些,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们便会了解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便会领悟到作品的精妙之处,从而会产生一种如梦初醒或豁然开朗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留给人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运用这种方法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运用这种方法阅读是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果将这种方法用于微观的阅读活动,就是:看了上句推测下句,看了前半句推测后半句。在微观的阅读活动中运用这种方法,有利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点评法
阅读时,对文章的有关地方进行圈点评价,这种阅读方法既点法。圈点时,依据圈点对象的不同类别,可以选用各种不同符号,评价时可做眉批,可做旁批,等等。
有道是:不动笔墨不读书。除了摘抄、写心得外,点评也是“动
笔墨”的方式。点评,既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对文章进行点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阅读行为,点评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思考、仔细品评、精心提炼的过程。点评的结果正是这种思考与品评的结晶。所以,采用这种阅读方法,既有利于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又有利于强化自学的效应,升华阅读的成果。点评,作为一种阅读习惯,它是不可少的,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它是很有效的。
运用这种方法,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圈点时,要重点突出,目的明确,标号有别,切不可只用一种符号,盲无目的,遍地开花,与其这样,莫如不圈点。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精练,切忌言不及意,冗长拖沓。
五、质疑法
质疑——就文章的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方法。阅读时的质疑,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问题产生于阅读之后,问题是设计出来构,问题产生的过程即阅读的过程,设计问题不过是推动阅读活动和反映阅读情况的一种形式。要想设计出高水平的问题,必须有高质量的阅读。
另一种情况是问题产生于阅读的过程之中,问题不是有意识地设计的,而是遇难而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将阅读活动引向深入的过程,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些文字,在不少学生看来,似乎平淡无奇,无疑可问,但也有的学生却能“于不疑处有疑”。有疑之后经过认真探索,方觉平中有奇,这
样一来,不是使阅读活动向着更深的层次前进了一步一吗?
当然,阅读是一条河,渡河的船不止这五条。除了上述的一些阅读方法外,还有很多,如“出入法”,“求疵法”,“线索法”,等等,不能尽数,不容赘述。
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选用上述阅读方法时,可以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进程,时间的长短、学习的基础等各种因素酌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