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及优化途径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及优化途径德育与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而班级管理则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与班级管理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首先,德育对于班级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
德育是一种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在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行为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而班级管理则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规定、激发学生积极性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德育的力量能够渗透至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从而推动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
其次,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助于提升德育效果。
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可以创设一个和谐、积极、互助的班级氛围,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例如,能够及时解决班级冲突、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设置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等措施,都能够营造促进德育的良好环境。
为了优化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途径:1. 建立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明确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责任分工。
同时,为学生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2. 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助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班级活动。
通过定期班会、班级文化建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3. 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环境,与家长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通过定期的家长会议、家访活动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并共同解决学生在班级管理和德育方面的问题。
4. 提供专业的德育培训和辅导:教师作为德育的重要推动者,需要具备相应的德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德育指导能力。
5. 注重典型案例教育:通过分享典型案例,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品德和行为,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和品质的过程,它与班级管理密不可分。
在班级管理中,德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学生的素质养成、个人发展和整体班级氛围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并阐述其重要性。
一、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1. 德育促进班级秩序和纪律的形成德育是培养学生规范行为和遵守纪律的过程。
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遵循规章制度,自觉遵守班级纪律。
而班级管理则是在德育的基础上对班级秩序进行组织和管理,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护班级的秩序。
2. 德育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德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与学生的密切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进而促进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
3. 德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班级管理中,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
通过班级活动、小组合作等形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为班级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德育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1.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密切联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利于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健康成长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素质提升。
2.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积极性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够营造有序的学习环境和纪律严明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规范的制度约束下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分析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分析德育(Moral Education)是指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促使他们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班级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是指教师通过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规则和措施,确保班级内学生的学习秩序和组织纪律的一种行为控制方法。
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德育和班级管理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下面将对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德育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秩序,而德育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素质的过程。
如果班级管理没有德育的基础,它只是单纯的行为控制,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引导。
只有通过德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使他们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真正达到班级管理的目标。
其次,班级管理对于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够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德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环境稳定的班级中,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和成长,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班级管理也是德育活动的一部分,例如制定班规、组织团队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第三,德育与班级管理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商,并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
而班级管理的规则和纪律则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行为规范。
德育和班级管理的相互支持,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行为的规范。
最后,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管理。
教师作为德育和班级管理的实施者和组织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的培养,并在班级管理中合理制定规则和措施。
教师的言传身教、高尚的品质和行为榜样,对学生的德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同时,教师也需要善于运用班级管理的技巧和策略,以确保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德育与班级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联与影响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联与影响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品德素养的过程,它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进行组织、协调和教育管理的过程,在构建良好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联与影响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德育对班级管理的关联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德育工作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使得班级内充满了积极向上、互助友善的氛围。
这种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促进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使班级管理更加顺利。
2. 塑造班级规范和价值观:德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客观的世界观。
这些规范和价值观能够成为班级管理的依据,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班规,并帮助学生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定。
3.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德育工作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维护班级的秩序和稳定。
这种自律能力不仅使班级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班级管理对德育的关联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营造有利于德育的教育环境:班级管理工作能够为德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出一个和谐、尊重和关爱的班级氛围。
通过合理安排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等方式,班级管理可以创造出适宜德育发展的条件。
2. 将德育理念贯穿于日常管理:班级管理工作需要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班级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规范。
通过将德育理念贯穿于日常管理中,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3. 教师示范作用和指导: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必须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德育教育。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德育与班级管理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德育与班级管理王桂艳笔记
德育与班级管理王桂艳笔记摘要:一、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1.德育的定义和作用2.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二、班级管理中德育的具体实践1.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4.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文化三、提高班级德育效果的方法1.强化班主任的引领作用2.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德育工作3.创新德育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4.注重德育评价,及时反馈学生表现四、德育与班级管理案例分析1.案例背景及问题概述2.针对问题采取的德育措施3.措施实施后的效果及反思正文:德育与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关乎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班级管理则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方面。
二者相辅相成,德育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价值引导和精神动力,班级管理则为德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和载体。
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
其次,德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最后,德育有助于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班级整体的战斗力。
在班级管理中,德育的具体实践包括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以及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文化。
这些实践既体现了德育的要求,也为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提供了保障。
提高班级德育效果的方法包括强化班主任的引领作用,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德育工作,创新德育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以及注重德育评价,及时反馈学生表现。
这些方法旨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以德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实践,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德育与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的德育措施,可以切实改善班级管理状况,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1、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所谓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所谓思想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谓政治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2.间接道德教育:主要指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道德渗透,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无论间接道德教育还是直接道德教学,都包含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意图和努力。
思考题:1、德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影响人格,形成德性。
所谓大德育的概念,是既包含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当然很重要的也包含道德教育。
那么大德育的内核是影响人格,形成德性。
(1)德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即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实践。
(2)德育教育应该是真实的教育。
教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
(3)德育教育要有时代性。
总之,德育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是一个领域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仅仅是教育的内容。
它需要人性化的理解,需要用心灵去体验、用智慧去开拓、用热情去点燃、用行动去实践,每个德育工作者都应该用心做好。
2、结合实际分析直接道德教学的利与弊。
(1)积极作用:就方式和方法而言,直接的道德教学几乎完全模仿学科教学。
所不同的是,直接的道德教学涉及的德目相当广泛,内容也比较系统这是其它学科教学所不能及的。
设立单独的道德课,进行直接的道德教学,在实施德育上存在若干优点。
见《当代教育学》P225-226。
(2)不足之处:直接的道德教学方法都是非常专业化的教学方法,有赖于教师对人类道德事务的深刻理解,有赖于教学方法上的专业培训。
传统的道德课的教师确实未必比品德高尚的普通劳动者更有资格教道德,品德高尚者也未必有能力培养人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动能力。
因此,直接道德教学的问题不在于它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形成一套专门方法,并使道德课教师掌握它们。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
一、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二、广义的德育概念可以定位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生成与建构,以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三、德育的内涵:第一,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第二,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第三,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四、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关于个体和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
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
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义务感,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
五、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向受教育者传播相应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的教育。
六、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价值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即“三观”教育。
七、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个性心理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它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力;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
八、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九、现代德育体现出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等特征。
十、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简答)1)德育的政治功能。
(首要的)政治关系再生产;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政治行为的引导。
2)德育的经济功能。
体现在生产、经济形态、生活和消费等领域。
3)德育的文化功能。
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十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简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和能力形成的形成、发展上。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引言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它承载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并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塑造。
而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内学生进行组织、指导和管理的过程。
德育与班级管理密切相关,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
本文将探讨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班级管理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德育和班级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德育需要通过班级管理来实现,而班级管理也离不开德育的指导和引导。
具体来说,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班级管理为德育提供保障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是进行德育的基础。
班级管理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班级文化的建设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秩序井然、和谐稳定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教师也能更好地进行德育引导。
因此,班级管理为德育提供了保障和前提条件。
德育指导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德育指导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通过德育指导,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班级管理才能顺利实施。
因此,德育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
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规定,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比如,班级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身体力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班级管理也可以通过组织班会、班级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因此,班级管理是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通过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班级管理在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提出几点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通过班级管理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建立和谐秩序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建立和谐秩序的班级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参考一: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价值观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如讲座、主题班会、心理辅导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品德修养教育。
通过故事、经典诵读、道德模范等方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品格特质。
3. 行为规范教育。
通过制定班规、纪律约束、行为规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约束意识。
4. 社会公民意识教育。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义务劳动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5. 班级文化建设。
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创设班级氛围、布置班级环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上各种方式,自主或与其他科任教师合作,制订班级德育计划和班级管理方案,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业状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班级德育计划的表格:参考二:德育和班级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在学校教育中,两者缺一不可。
下面我将更加细致地讲解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德育德育是品德教育的简称,是指通过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明确什么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身体力行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重个性发展: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促进个性发展。
-推崇团队精神: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营造良好团队氛围。
2.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以创造一个安全、有序、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制定班规班纪: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明确班级内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相互促进与融合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相互促进与融合德育与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全面发展。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而班级管理则是为了维护良好的班级纪律和秩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下是对德育与班级管理相互促进与融合的讨论。
首先,德育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或教师要具备德育能力,通过日常关怀、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活动,如班会、集体劳动等,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通过德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班级纪律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班级行为规范。
其次,班级管理为德育提供了有效的执行手段。
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可以为德育提供框架和依据,帮助学生建立纪律观念。
例如,班级管理规定了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处分措施,学生在这样的规范下自觉遵守,有助于明确德育目标。
同时,通过班级管理的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纪律意识也得到锻炼和提高,促使他们主动遵守规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互动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培训和引导来实现。
教师可以利用班级会议或个别谈话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通过设置讨论和演讲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德、个人责任等话题,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
同时,在班级管理的执行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纪律情况的反馈,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德育与班级管理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相互促进。
班级管理中的奖励制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的激励机制可以与德育教育相结合,通过奖励学习进步、参与集体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和班级管理。
这种相互促进的方式,既能够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奖励,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
另外,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也是德育与班级管理相互促进与融合的重要方面。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之间共同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它能够对学生的德育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德育一体化与班级管理的结合措施
德育一体化与班级管理的结合措施
德育一体化与班级管理的结合措施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德育和班级管理相互融合,以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下面是一些可能有效的结合措施。
一、加强德育教育
1.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助人为乐、公共秩序等主题的活动,
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2.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管理中,通过课堂教育、社团活动、课外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建设德育教育资源库:收集德育教育相关的教育资源,如优秀教育影片、课程设计,供教师参考和使用,以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施。
二、完善班级管理机制
1.建立规范的行为准则: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学生的行为准则和管理要求,
让学生知规矩、守纪律。
2.实施班级分组管理: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班级分组,设置学习小组、
活动小组等,促进学生合作与共同进步。
3.健全班干部选拔制度: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品德,选举产生班干部,责任和权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4.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和发展情况,
形成家校合力。
三、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
1.加强教师专业培训:组织德育培训班,提升教师的德育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
德育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建立师德考核机制:将教师的德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
评价和激励,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教育积极性。
3.鼓励教师创新实践:鼓励教师尝试新颖的德育教育方法和手段,将德育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成效。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进行组织、协调和引导的活动,旨在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环境。
德育与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首先,德育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价值观引领。
德育教育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使其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而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一种价值观的引领。
学生们在德育的引导下,能够形成自律、自尊、自信、自爱的良好品德,同时也能够遵守班级规则和纪律,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其次,班级管理为德育提供了实施的场所和机制。
班级管理是组织和管理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德育提供实施的场所和机制。
通过合理的班级管理方式,教师能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有利的环境。
例如,班级会议、班级活动等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集体中互相交流、学习、合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德育与班级管理还相互促进彼此的发展。
德育教育的开展需要有良好的班级管理作为支撑,而良好的班级管理的实现又需要德育教育的支持。
德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班级管理的要求,从而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
而班级管理的有序和有效也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使德育教育更容易实施和推进。
对于教师来说,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
教师是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和实施者,他们既是班级管理者,也是德育教育的引领者。
教师通过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帮助。
同时,通过德育教育,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掌握班级管理的技巧和方法,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
总之,德育与班级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良好的班级管理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而德育教育则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价值观引领和实施的内容。
德育与班级管理
一、名词解释1.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而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3.学科性德育课程:又称认知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直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道德及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论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正规课程。
4.活动性德育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
5.隐形德育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
6.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瑞士皮亚杰和美国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前习俗水平阶段2: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阶段3:以人与人之间和谐一致或“好男孩—好女孩”为定向习俗水平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阶段5:以法律的社会契约为定向后习俗水平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7.价值澄清模式:(基本观点)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将其公之于众。
(构成要素:关注生活,接受现实,激发进一步思考,提高个人潜能)8.关心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
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在关心人、体谅人中获得快乐。
9.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固定的授课顺序,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知识重点第一章:1.什么叫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从侠义上讲,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从广义上讲,德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2.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1)传统思想的影响(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3.人类社会分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
4.学校教育的转变:从培养官员和神职人员为主的教育演变为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
5.人类德育历程经历的阶段: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
6.习俗性德育:主要指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
7.古代德育: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8.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
主要特征有:(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9.当代学校教育新的轨迹与特点:(1)理论与探索的时代(2)寻求平衡的时代(3)全球化德育的时代。
第二章:1.品德的概念:就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
它既包含一定的个性倾向性,又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3.品德心理的构成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4.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道德认识越深刻,思想道德感情就越有理性的指导;道德意志越坚定,思想道德行为就越具有自觉性;反过来,情感、意志的力量有又助于加深认识;道德行为的实践,又能加深认识、激励敢情、锻炼意志,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三章:1.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与目的(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恢复高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展开全面的拨乱反正,教育进入了恢复和新的发展时期。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班级管理又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德育与班级管理的有效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探讨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
一、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内在联系德育是培养学生人格的过程,通过德育的方式,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
而班级管理则是通过组织、管理和引导班级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与班级管理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首先,德育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班级管理的目标应当与德育目标相一致,即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
通过明确的德育目标,可以引导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确保班级管理与德育工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其次,德育活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德育活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德育讲座、主题班会、德育演讲比赛等,可以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感。
再次,班级管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班级管理不仅掌握着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也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班级管理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有效塑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1. 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管理的基础,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行为准则进行行事,促进班级秩序和团结。
规章制度要明确、简明扼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执行能力,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遵守度。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
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3. 强化班级活动组织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推动班级管理的良性发展。
班级管理德育工作计划3篇
班级管理德育工作计划班级管理德育工作计划精选3篇(一)班级管理德育工作计划一、目标设定1. 建立健康和谐的班级氛围2.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能力3.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二、工作内容1. 建立班级规章制度- 制定班级行为规范,明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建立班级纪律,维护良好的学习秩序和班级秩序2. 组织班级活动- 策划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感 - 组织班级团结互助的集体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3. 班级管理- 定期组织班会,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和辅导4. 德育教育- 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价值观-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适当引导三、工作计划安排1. 第一周:制定班级行为规范,向学生宣讲班级纪律,并要求签字确认2. 第二周:组织班级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或户外拓展活动3. 第三周:开展班会,讨论并改进班级管理工作4. 第四周:举办德育教育讲座或专题研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5. 第五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适当的支持6. 第六周:组织班级团结互助的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合作能力7. 第七周: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反馈8. 第八周:总结和评估上述工作的效果,并进行改进和调整四、实施措施及评估方法1. 制定班级行为规范时,明确规定具体的行为准则和违纪处罚措施,并通过班级讨论和签字确认的方式确保学生的参与和共识。
2. 社会实践活动和班级团队活动的组织需要提前制定详细的计划,确保活动安全和顺利进行。
3. 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的开展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如班会、讲座、研讨等,确保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由专业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师来进行,根据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支持。
德育班级管理(5篇)
德育班级管理(5篇)德育班级管理(5篇)德育班级管理范文第1篇一、德育管理工作目标依据学校进展目标要求,通过详细工作任务落实,为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工作的重心在同学管理上,教育引领,活动渗透,制度规范,让学做人、学求知、健身心成为师生核心的价值追求。
二、管理基本思路: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制度管理约束为辅。
三、主要内容及举措1.打造优秀班主任团队。
由于班级是学校基本的管理单位,班主任在学校管理大局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工作态度、综合素养、治班的策略及投入精力起到打算性作用。
以“培训、优秀班集体创建、同学日常行为习惯养成讨论”为载体,打造优秀班主任团队。
这是德育处工作重点之一。
培训。
思路不变。
首先思想引领为先,爱与责任班主任工作的灵魂,要求班主任对待每一位同学能有出自心底崇高与真诚的关爱,特殊是后进生;同时“走出去”“请进来”拓宽学习途径,但以岗位实践探究提升为主,这也是最重要成长途径(三地6校毕业班级研讨会杨玉英的阅历介绍反响很大)。
三是有目标的推出研讨性质的班团队活动,由于这是施行班级管理的一个主要平台,一星期20节班会课活动质量很重要。
五是方案在4月上旬召开班主任阅历沟通会,就地取材,优质资源共享。
优秀班集体创建。
一是考核评比。
二是提倡班主任大胆设想,查找切入点或突破口,提出一个口号,强化一种意识,营造一种氛围,凝心聚力,引领同学乐观向上喜爱自己的班集体,发挥班集体的驱动效应;三是重视班级自身文化建设(显性的——看到的,隐性的——内涵的);四是丰富班团队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五是提倡建立学习小组,打造同学互动互助互促的良好氛围。
从以上几个方面思索,乐观构建班级特色。
(亮点的东西:朴实和善、卫生亮点、体育领先,丁伟、赵混全)班主任对同学日常行为习惯管理的讨论。
这是做班主任必需去做而且做好的工作。
常规管理与特色建设并举。
比如:服装仪表的规范、卫生管理、课操管理,面对这些,如何入手,切入点在哪里。
德育与班级管理4篇
德育与班级管理4篇德育与班级管理第1篇花开须有时,唯有静待之。
教育学生有时犹如培育花种,要学会尊重他的花期,用心把他栽培好,静待他长成他应有的样子。
作为一名班主任,时刻处理着种种与学生有关的事宜,甚至可以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或许比家长还了解孩子,正因如此,我们更明白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德育教育是是十分必要的,而德育犹如阳光雨润,它是学生成长的根底,能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去做,知进退,明取舍,并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思维习惯,这时,德育教育工作才算根本完成。
作为老师我们更应明白,对待孩子,要放低期待,放慢脚步,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
每一个德育案例中的孩子,都有其独特性。
下面我想用我工作中的德育案例,与大家共同分享。
案例背景:刚接手xx班的时候,一位胖胖的爱笑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为何他会引起我的注意呢?那是因为他的嘴角总是留有口水,衣角上也时常是湿的。
这对一个已经在小学学习生活两年的孩子来说是不应该的。
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第一天放学的时候,孩子的奶奶来接他放学时来找我,直接和我说了这样几句话: x老师,我家这个孩子非常淘气,请老师多包涵。
至于孩子的学习,也希望您能多关注关注,我年纪大了,很多地方真的已经照顾不上了,只能麻烦老师多关心了。
我一听这样的话,就知道这个孩子肯定不是一般的难管。
但当时因为刚接手这个班,对一些情况也不太了解,所以只能先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等以后慢慢处理。
但接下来的相处,也证实我的猜测。
接手这个班第一周,这个孩子身上的恶习,就一点点的暴露出来,我发现这个孩子的生活及学习习惯不是一般的差。
在生活上:手里的水瓶时刻拿在手里,上课、下课玩耍、放学路上随时随地需要翻开水瓶喝水,嘴角的口水时常留在嘴边。
他的桌子周围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垃圾场,书桌从不会自己收拾,经常把所有的书本和学习用具都杂乱放在桌子上。
在学习习惯上:课堂上很少正常坐在椅子上,经常需要老师们提醒才能坐好,但是没多久之后又恢复常态。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引言德育和班级管理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关注和重视的两个重要方面。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班级管理则旨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德育和班级管理的关系、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德育和班级管理是互相关联的。
良好的德育可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班级和谐;而有效的班级管理则能为德育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首先,德育对于班级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明确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这将有助于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因为学生们都能自觉遵守班内的规则和纪律,从而减少冲突和纷争的发生。
其次,班级管理对于德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可以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例如,在一个纪律严明、和谐有序的班级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并付诸实践。
同时,班级管理也能为德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例如制定适当的惩戒措施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保护正常学习秩序的进行。
因此,德育与班级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的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德育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德育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些品质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有益,也对于班级的和谐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德育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秩序。
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会明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准则,还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整个班级的影响。
他们会自觉遵守班级的规则和纪律,尊重他人的权益,从而营造一个安静、有序、和谐的学习环境。
此外,德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会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能够主动遵守班级规则和纪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和班级职责,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因此,德育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够为班级的和谐稳定、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重要关联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重要关联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班级管理是指在教育机构中,对班级内学生的行为、学习以及人际关系进行指导和管理的工作。
这两者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良好的德育对班级管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优秀的班级管理则是德育取得成功的基础。
首先,德育与班级管理密切相关,因为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一个优秀的班级管理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而德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行和道德观的过程,通过德育的引导,学生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从而使班级内的学习氛围更加和谐和积极。
其次,德育对班级管理的重要关联体现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上。
通过德育的教育培养,学生将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够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和纪律,自觉维护班级秩序。
这样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班级,与同学和谐相处,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而优秀的班级管理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德育的效果,通过制定明确的班级规则和纪律,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此外,德育与班级管理的重要关联还表现在发展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上。
德育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习正确认识和尊重他人,培养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活动、提供交流机会等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些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班级内的和谐度,还为学生的未来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重要关联还可以体现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上。
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判断能力。
优秀的班级管理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贡献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通过组织班级活动、课程内容等方式来加强价值观的灌输。
这种有机结合的德育与班级管理将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修养。
综上所述,德育与班级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与班级管理
知识重点
第一章:
1.什么叫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从侠义上讲,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从广义上讲,德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2.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1)传统思想的影响(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3.人类社会分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
4.学校教育的转变:从培养官员和神职人员为主的教育演变为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
5.人类德育历程经历的阶段: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
6.习俗性德育:主要指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
7.古代德育: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8.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
主要特征有:(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9.当代学校教育新的轨迹与特点:(1)理论与探索的时代(2)寻求平衡的时代(3)全球化德育的时代。
第二章:
1.品德的概念:就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
它既包含一定的个性倾向性,又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3.品德心理的构成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4.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道德认识越深刻,思想道德感情就越有理性的指导;道德意志越坚定,思想道德行为就越具有自觉性;反过来,情感、意志的力量有又助于加深认识;道德行为的实践,又能加深认识、激励敢情、锻炼意志,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三章:
1.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与目的(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恢复高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展开全面的拨乱反正,教育进入了恢复和新的发展时期。
3.改革开放时的教育目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德育内容的新课题:(1)诚信教育(2)感恩教育(3)生命教育(4)信仰教育。
5.信仰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理想教育。
第四章:
1.德育途径的分类:(1)宏观分类: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德育途径;(2)微观分类:分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
2.我国学校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品的评价法、自我教育法。
3.说服教育法注意的方面:(1)要有针对性(2)要有感染力(3)要有真实性(4)要有民主性。
第七章:
1.班级的基本特征:(1)学习性(2)不成熟性(3)教育性(4)社会性。
2.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建设(2)班级制度管理(3)班级教学管理(4)班级活动管理。
3.班级管理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4.班级管理环境:(1)物质环境(2)制度环境(3)文化环境。
5.文化环境包含的三个方面:领导方式、人际关系和班风。
第八章:
1.班主任的主要角色:(1)管理者的角色(2)教育者的角色(3)服务者的角色(4)朋友的角色(5)协调者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7)学校领导的助手(8)学校教育计划的实施者(9)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2.对班主任心理品质的要求:(1)情感品质方面:培养积极的情感(2)意志品质方面: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足够的耐心(3)个性品质方面:培养良好的性格、富有创新精神、轻松自如的心态。
3.班主任的素质(五个三):
(1)教师三大观念: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从教灵魂)、以法执教的执教观(执教准绳)、以德育人的德育观(育人境界);
(2)三大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的体现)、民主意识(工作作风的体现)、服务意识(工作原则的体现);
(3)三类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广博的业外知识;
(4)三种能力:学科教学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媒体运用能力;
(5)三种精神:进取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
第九章:
1.班级的概念:是学校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实现社会化
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年龄与知识程度相同或相似的学生所组成的学生组织。
其特点有:成员的相似性、目标的一致性、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有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2.集体的概念:是一种正是群体,但它却是一种特殊的正是群体,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3.班集体的概念(简述要答特征):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其特征有:高度的社会倾向性、高度的组织性、高度的社会主体性。
4.班集体形成所经历的阶段:松散的班级群体、合作的班级群体、班集体。
5.良好班集体应具有的六个标志:(1)共同的奋斗目标(2)团结有力的领导集体(3)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4)健康的舆论导向和优良的班风(5)良好的活动效果(6)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6.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2)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4)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7.在制定班集体发展目标时注意的问题:(1)体现班级特色(2)有一定的层次性(3)具有可行性(4)民主性。
8.班级文化的内涵:是班级内部所有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共同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9.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1)物质文化建设:如搞好班级卫生、班级环境布置及班级的座位排列等;(2)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好班级的组织机构和班规;(3)精神文化建设:良好的班级舆论和班级风气,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10.班级舆论:是在班级中占主导地位的言论倾向。
班级舆论是一面镜子,它能够折射出班级成员在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现实状态及发展趋势。
11.班级风气:即班风,是班级成员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班级成员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情绪状态、价值倾向和行为取向等。
12.在班级舆论和班级风气的建设中,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1)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
(2)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3)加强正面教育,树立良好榜样(4)提倡民主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
13.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是以个人好恶兴趣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
14.非正式群体的分类:(1)从作用的角度:积极向上型、不稳定型、消极型和破坏型(2)根据群体的特点:志向型、知识型、兴趣型、情感型、地域型和团伙型(3)从心理倾向:亲集体型、不稳定型、背离集体型(4)从群体的性质: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
第十章:
1.班级管理模式:主要指教育者为完成学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根据班级管理过程的规律,对班级的各种要素进行组织、指导、协调、控制,以全面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工作程序。
2.班级管理策略的四个特点:(1)管理目标递进化(2)管理形式多样化(3)管理操作规范化(4)管理落实自主化。
第十一章:
1.班级活动的定义: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以班级为单位,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活动。
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国家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发展个性与特长,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习惯。
2.学校教育活动的丰富多彩表现在:有不同内容的教育活动、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还有不同目的、不同空间、不同主体的教育活动。
3.班级活动的内容:劳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4.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1)活动主题的现实针对性(2)活动设计的主体性(3)活动人员和空间的开放性(4)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多样性(5)活动计划的系统性。
5.班级活动方案的基本内容:(1)活动主题(2)活动目的(3)活动时间地点(4)参加人员(5)活动资料(6)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7)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1.班级管理新课题:(1)主体意识(2)生命教育(3)权利维护(4)尊重教育(5)网络教育。
2.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如何创新:(1)更新班级管理理念(2)实行民主管理(3)实施科学化管理。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