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一.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二.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三.《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四、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高中文言文是语文科目中的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店铺整理了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供你参考。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常见的单音动词1.诣:到,去。

(见《桃花源记》诣太守)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见《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3.课:考核、督促、征收。

(见《后汉书》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

)4.化:教育感化。

(见《陈情表》沐浴清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见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按诛五人。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同游者。

——唐穃~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又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明穃~宋濂《送东阳马生序》)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见《兰亭集序》趣舍万分,成语“趋之若鹜”)8.劾:检举,揭发。

(见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遣其劾帅。

)9.白:告诉,报告。

(见《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10.短:进谗言,说坏话。

(见《战国策·赵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1.害:嫉妒。

(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2.闻:(见《邹忌讽齐王纳谏》闻于寡人之耳者)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见《项羽本纪第七》二世使人~章邯)②谦让,辞让。

(见《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党:偏袒,伙同,包庇。

(见《论语》群而不党。

)16.矫:假托,假传。

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必修一《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对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的文化常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起源与发展文言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和西周初期的籀文。

从东周到秦汉,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言文逐渐成为主要的书面语言。

汉代士人刘向在《新序》中将文言文与白话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文者百代之业,所以尊贤而贱鄙,度曰文”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文言文的重要性。

二、文言文的特点1. 字词繁复:文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代字词,有许多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有所不同。

例如,“瞻卬”指抬头向上看,“颟顸”指唐突而无礼。

2. 语法复杂: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包括六书、六韵、八音等多种句式和修辞手法。

例如,“而”字可以表示条件、并列、对比等多种关系。

3. 具有文化内涵: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通过一篇文章了解古代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文化常识1. 四书五经:我国古代文言文的经典著作主要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这些书被统称为“四书”。

而“五经”则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这些经典是古代文言文的重要来源。

2. 典故: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一些典故,这些典故是从历史故事、传说和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例如,“黄粱一梦”、“郑人买履”等。

3. 礼仪观念:文言文中对于礼仪观念的表达较为普遍。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礼仪,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卑有序、仪态庄重。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4. 儒家思想:文言文中普遍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点,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例如,人伦、孝顺、忠诚、仁爱等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5. 文化符号: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一些寓意深刻的文化符号,如“松竹梅”代表正直忠诚,而“了却君王事,赢得生前闲”则寄托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高中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际意义。

(一)常见实词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战争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像“知”通“智”,“说”通“悦”。

(二)实词的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字形推断法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测其意义。

3、语法推断法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和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和含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和表达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常见虚词1、而可以表示转折、顺承、并列等关系。

2、之作代词、助词、动词等,用法多样。

3、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二)虚词的用法辨析要准确理解虚词的用法,需要多读多练,积累常见的虚词搭配和用法。

三、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常见的有“于”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等。

(三)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

(四)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常常省略。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二)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五、翻译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原则1、信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2、达译文要通顺流畅。

3、雅译文要富有文采。

(二)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课件 (27张PPT)

高中语文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课件 (27张PPT)
13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
称谓来代替。 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
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
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
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7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
是一种“恶谥”。
4
一、人的称谓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 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 孟襄阳;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 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人为仁公等。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 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 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 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 母。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是指学生熟悉文言文中的语法、词汇、修辞手法以及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1. 语法: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对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古代汉语的变化规律,掌握文言文的句式,如倒装句、复合句、递进句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词汇:文言文词汇丰富而复杂,使用的词汇特别多,古汉语里有很多曾经流行一时的词汇,而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学习文言文,要做到千字文词汇熟记,掌握其中的精华,扩大词汇量。

3. 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很多,比如排比、比喻、拟人、推理等,学习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 文化背景: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了古代文化思想、信仰、习俗等,因此,学习文言文,也要深入了解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

高中文言文知识清单

高中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文知识清单一、18个规定的文言虚词二、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三、30个常见的偏义复词四、80个常见的通假字五、90个常见的古语词六、90个常见的古今异义词七、特殊的文言句式八、词类活用九、古代文化常识十、乌有先生历险记——史上最牛的文言文一、18个规定的文言虚词1.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然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谓语。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掩口胡卢而.哭。

(《促织》)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归。

(《促织》)(3)通“如”,好像,如同。

军悸而.坏都舍。

(《察今》)(4)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1)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常识对于理解和解读文言文文本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常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常见的有“说”通“悦”,“有”通“又”等。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比如,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驻军”;形容词作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使……活”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有重要作用。

1、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温故而知新”中是承接关系。

2、之“之”的用法有很多,如作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作代词,代指人、事、物,“渔人甚异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是“到、去”的意思。

3、以“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是凭借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是因为的意思;“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是用的意思。

4、于“于”作介词,可表示在、到、向、对于等。

如“战于长勺”是在的意思;“皆朝于齐”是到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是向的意思。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摘要: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二、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三、文言句式与语法结构四、文化背景与历史典故五、鉴赏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六、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正文: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要对文言文的字词、语法、句式有一定的了解。

字词方面,要注意区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语法方面,要熟悉文言文的助词、介词、代词等虚词的使用。

句式方面,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构成。

二、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涉及到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我们需要通过记忆和练习,熟练掌握各类实词的用法。

而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掌握虚词的使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气、关系和意境。

常见的虚词有“之”、“者”、“其”、“而”、“则”等,我们要学会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

三、文言句式与语法结构文言文的句式和语法结构有其独特之处。

判断句要注意“……者,……也”的用法;被动句则要掌握“受……于……”的结构;倒装句则要了解“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现象。

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省略、对称、对仗等修辞手法。

四、文化背景与历史典故学习文言文,不能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我们要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了解历史典故,增进对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论语》中的“仁爱”、“礼治”等观念,《史记》中的“太史公曰”等评述方式,都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鉴赏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鉴赏文言文,既要关注文字表达,也要关注思想内容。

我们要学会从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欣赏文言文的优美之处,同时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此外,还要学会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要想在文言文学习上取得突破,就必须多做实战演练。

通过做题、解析、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全面提升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1、 A.“字”,又称“表字” ;祖先幼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上的系。

“字”是了便于别人称,平或尊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官名。

秦是掌管籍文典、通史事的官,后成学上通一或精晓一、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C.“至正”属于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依照他的一生行予的一种称呼,用以褒善,如“崇” “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求退,其意是年龄已高,就上皇帝求退休,好一把老骨能葬在故。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知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必然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样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 作” 生。

1.:到,去。

2.:①激励,励;②碰到激励、励。

3.:核查、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人。

5.按、案:巡,巡行;察看,核,明。

6.游:①游玩,游;②旅行,出门修业或求官;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督促。

8.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害:忌妒。

12.:①听,听;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②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经常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其就是“ ”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 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13.折:指斥,指,斥。

14.:① ,怪;② ,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假托,假。

17.:作人;抵押。

18.次:① 扎 (用于 );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品或税)——由“ 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冲犯;② ,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依照官行、他官(官)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人物常用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文言文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

作为高中生,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文化常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常识的积累,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文言文有其独特的特点,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文言文注重韵律和平仄。

文言文中的句子有明显的五言、七言和八言的韵律,在阅读时需要注意把握句子的韵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其次,文言文注重修辞手法和文采。

古人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比如借古喻今、夸张等,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再次,文言文常使用典故和成语。

古代文言文常常借用典故和成语来表达意思,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对典故和成语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二、古代文化常识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仁爱、礼仪、孝道等价值观念。

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儒家思想及其相关概念的表达,只有了解儒家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2. 佛教、道教:佛教和道教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宗教,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会涉及到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方法、哲理等内容,了解这些宗教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关词句的含义。

3. 历史典故:古代文言文中常常运用历史典故来阐述观点或者表达某种意义。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典故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比如《史记》中的典故,如黄鹤楼、菊花杯等,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文化常识。

4. 诗词、歌谣:古代文言文中常常引用或者参考古人的诗词和歌谣。

古代的诗词和歌谣是古人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了解这些古代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三、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积累方法1. 多读经典文言文:经典文言文是我们积累文化常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论语》、《史记》、《道德经》等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念。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重点掌握以下词、句1.一词多义:(1)“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③华美、有彩饰。

“舍其文轩”。

(《公输》)(3)“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②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

“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

“极夫游之乐”。

②至多,最多。

“亦极七八万耳”。

(《赤壁之战》)(5)“观”:①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

“非常之观”。

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

(《廉颇简相如列传》)(6)“得”: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③融洽。

“与公甚相得”。

④得到,获得。

“某得八焉”。

(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7)“夷”:①平坦。

“夷以近”。

②铲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南抚夷越”。

(《隆中对》)(8)“相”:①帮助、辅佐,读。

“无物以相之”。

②宰相、丞相,读。

“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

(9)“悲”:①感叹、叹惜。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哀怜。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10)“胜”: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词性活用:(1)“舍”:筑舍定居。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他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称刘备为刘豫州。

【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总结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总结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总结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的内容过于琐碎,且与中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经常成为学生复习的难点。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期望大家宠爱!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创造以前。

神话中布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宏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高考必考语文文学常识我国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撰)2.我国第一部词典是:《尔雅》(周公所撰,孔子门徒解六艺之作)3.我国第一部韵书是:《切韵》(隋陆法言,刘臻颜,颜之推等撰)4.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汉扬雄撰)5.我国第一部诗集是:《诗经》(孔子编)6.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尚书》(孔子编)7.我国第一部词集是:《花间集》(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除温庭筠外,入选词家皆为蜀人。

8.我国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肖统编选)9.我国第一部论述文学批判及论述创作的著作是:《文心雕龙》10.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归纳整理必修一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

《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必修一《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考:指已故的父亲。

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

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指代书信。

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成木盒,中夹书信。

故称鱼书。

其他1.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2.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必修二《阿房宫赋》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后指全国各地。

《赤壁赋》既望:过了望日。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所以“既望”指小月十六,大月十七。

美人:古人常用来指有才德的人。

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

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无尽藏:佛教语,意谓包罗万有。

《项脊轩志》先大母:已逝世的祖母。

先妣:已逝世的母亲。

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

《与妻书》卿卿:古代夫妇间的爱称,多用于女方。

如晤:古代书信用语,如同面对面。

司马青衫:白居易贬至至江州,其《琵琶行》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太上忘情:古人传说达到最高境界就能忘却人的情感。

《逍遥游》1、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兰亭集序》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

古人习俗,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临水而祭,祓除不祥,之后饮酒游戏。

曹魏后固定在三月三日。

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

7.年节风俗——【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清明】【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屈原殉国)【乞巧】(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了天庭,只许他们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见上一面。

在当天晚,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圆之际,摆设香案,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中秋】又称团圆节。

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除夕】8. 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诗经》●《楚辞》●《玉台新咏》●《古诗十九首》●“序”与“赋”两种文体(2)古文化常识●【总角之宴】(总角,指少年时代)●【回朕车以复路兮】朕,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起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初七及下九】(初七即乞巧节)●【主簿通语言】主簿:太守的属官。

●【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都要适合(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要掌握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法)黄昏对应戌时(即19点到21点),人定对应亥时(即21点到23点)。

●【岁在癸丑】古人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组成六十多,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必修3唐诗五首1、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

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2、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蜀道难》六龙:古代神话,羲和驾着六条龙所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

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琵琶行》司马: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

善才: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变成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是唐玄宗所作。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有时用为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缠头:本是古时歌舞的人把锦帛缠在头上作妆饰,古代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以罗锦为赠,后来又作为赠送妓女财物的通称。

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出官:(京官)外调。

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宋词四首、诗词三首长亭:古时路旁亭舍,供人歇息,亦是送别的地方。

经年:指经过一年或多年黍离: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元曲三首车驾:指皇帝的车辆。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古代对人的称谓——(1)敬称:可以称对方的字、号、谥号、斋号、籍贯、官名、官地。

另外,对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敬称:①称皇帝为圣上、陛下;②对皇太子、亲王称殿下;③称将军为麾下;④对“三公”等称阁下;⑤称对方的亲属,用“令”“尊”“贤”等;(2)贱称:如“竖子”“诹生”“小子”。

(3)谦称:①用“愚”“鄙”“敝”“窃”“仆”表示自谦;用“家”称家人,用“舍”称单幼亲属(舍侄);②君王、皇帝称呼自己常用“寡人”“孤”等;③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④一组年龄的称谓: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豆蔻、束发(男子十五)、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必修四《林黛玉进贾府》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庠序:都指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黎民,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

《师说》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句读: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

句读在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过秦论》崤函: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合纵:又写作"合从"。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战国四公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

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至尊:最尊贵,最崇高。

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至尊"。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氓隶:犹贱民。

旧时对劳动人民的贬称。

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九州: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