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机制及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埃博拉病毒为例,阐述病毒感染宿主的可能致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

致病机制:

1、病毒通过媒介突破宿主防线,入侵宿主

当易感宿主通过呼吸,饮食或者蚊虫叮咬等方式接触到病毒时,病毒便突破皮肤,呼吸道等防线进入宿主。而进入宿主后,病毒通常在离侵入部位较近的地方开始初次复制。而要想导致全身性感染,那么病毒必须能够穿过粘膜屏障并通过血流、淋巴或神经等途径播散到宿主的其他部位。

以埃病毒(EBOV)为例,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它污染物)而感染。最新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还有可能通过空气介导穿过皮肤呼吸道,眼结膜等进入人体,随后在侵入部位复制后播散到局部淋巴结,并经淋巴管进入血流。

2、病毒通过与易感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侵入细胞

病毒的表面具有病毒吸附蛋白(VAP),根据不同病毒可分为糖蛋白、衣壳蛋白、复合蛋白等。由于相应的宿主细胞膜表面具有特异性病毒受体,可被VAP 特异性识别并与之结合,使病毒外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完成病毒的吸附。包膜病毒的包膜同细胞膜融合是病毒穿入细胞必要条件,病毒融合蛋白的改变可影响包膜病毒的宿主范围和细胞亲嗜性。

埃博拉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

(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MPS),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等。一些感染的MPS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埃博拉病毒之所以可以感染那些细胞,是因为其包膜含有GP膜蛋白,EBOV—GP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在病毒的吸附和穿入、对细胞的毒性、下调宿主细胞表面蛋白质表达和增加病毒装配和出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蛋白还是一种天然的反干扰素诱导蛋白因子,它可以克服一系列干扰素诱导蛋白对感染细胞释放病毒的限制,从而进入细胞。

3、病毒脱去外壳,将基因组释放至细胞内,装配子代病毒

病毒本身缺乏生物复制及合成所必需的某些酶类及相关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其复制必须通过借助宿主细胞才能实现。病毒进入细胞后经脱壳释放出病毒基因组。不同的病毒,如RNA和DNA、单股和双股、节段和非节段病毒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在细胞内不同部位进行核酸复制、转录、翻译及病毒蛋白合成。最后装配成完整的子代病毒,经出芽或细胞裂解的方式释放出来。

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后,低pH依赖型细胞蛋白酶(组织蛋白酶L和B)将大量糖基化的GP 裂解成较小的中间体进而催化病毒和宿主细胞膜的融合;GP 亚基被胞内蛋白酶切除糖基化,暴露氨基末端结构域作为胆固醇转运蛋白配体,调节GP 的膜融合作用。完全进入宿主细胞后,埃博拉病毒通过一系列机制组装,最终释放。

防治措施

1、遏制感染途径

由于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

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所以应该加强消毒卫生工作,遏制病毒的传播。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①密切注意世界EBOV疫情动态,加强国境检疫;

②病人处理,发现病人后严格隔离治疗,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要严格消毒,病人用过的衣物进行蒸汽消毒,病人的尸体应包裹严密就近火葬或掩埋,需转移处理时,应放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医务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如接触病人时需戴口罩、手套、眼镜、帽子和防护服,严密防止接触病人污染物;

③免疫预防,即注射疫苗,这也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2、加强免疫诊断

测知机体是否受到外来致病性生物体的侵袭,可以对对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分子、血清补体、细胞因子及自身抗体等进行检测。此外也可以检测致病因子在体内的含量、分布、停留时间,对组织损伤的程度,以及受感染的局部组织对致病因子的炎症情况。如对其他时相蛋白的检测,可以反映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致病性因子清除反应强度、适应性与耐受程度,并可间接推知致病因子的入侵时间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病程。

EBOV可以选择性抑制IRF3和IFN的相关功能。其表达的两种重要蛋白vP2g可能阻碍IFN信号转导,VP35阻碍IRF3的磷酸化。

EBOV也可以以独立抗原的方式应答病毒的感染,并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诱导凋亡来杀死自然杀伤细胞NK。非人类灵长感染EBOV的过程中,NK细胞的数量锐减,第4天后几乎完全消失。

此外对幸存者的研究显示,患者机体被攻击2 d后就产生特异性IgM抗体,在5~8 d后产生特异性IgG抗体。相反,在致死病例中,只有30%的病人被

检测出了低水平的特异性IgM,而特异性IgG未被检测到。

因此可以从分子水平加强对埃博拉病毒感染后产生的这些特异性分子或现象来进行诊断,这对其的临床诊断、预后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有关发病机理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免疫治疗

感染的免疫学治疗建立在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基础上, 所以应用免疫制剂或免疫调节剂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为免疫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可使免疫功能增强,又可使免疫功能降低和免疫调节紊乱,导致疾病发生及严重的继发性病理反应。所以通过免疫调节和免疫重建,从而增强免疫功能以清除病原体或降低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减轻过度免疫反应造成的损害。

随着对埃博拉病毒传播、感染、复制机制的深入了解,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究将会有突破性进展。目前尚未有获得批准的埃博拉疫苗,在传统疫苗遇到障碍后,新型疫苗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并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比如病毒样颗粒疫苗。

病毒样颗粒疫苗是由病毒衣壳蛋白或包膜蛋白自主包装形成的空衣壳结构,能快速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病毒样粒子不含有病毒遗传物质和免疫抑制蛋白,安全性高。可以通过单独表达VP40或与GP联合表达产生EBOV

病毒样颗粒,这种病毒颗粒缺失了EBOV RNA 基因组和NP、VP30、VP24、L蛋白,以及免疫抑制蛋白VP35,不存在返祖和载体免疫的问题,被认为是最安全,最有潜力的候选疫苗

目前,我国尚未发现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但随着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