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
隋唐时期美术

一、陵墓艺术:墓室壁画、画像石与画像砖 二、佛教美术:石窟、寺观 三、绘画:画家、绘画理论 四、工艺:唐三彩、金银错、丝织 五、书法 六、建筑:城市、桥梁、寺塔
一、陵墓艺术 墓室壁画
唐代延续两汉以来的厚葬之风,墓室规模普遍较大。 帝王、贵族墓中大都有壁画,题材广泛,水平较高,不仅 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敦煌石窟 隋代雕塑一铺
敦煌石窟 唐代雕塑一铺
敦煌石窟 唐代雕塑菩萨像
敦煌石窟 唐代雕塑力士像
敦煌石窟
唐代主尊塑像
敦煌石窟 唐代菩萨像
敦煌石窟
唐代菩萨塑像(局部)
敦煌石窟
阿难塑像
敦煌石窟
阿难塑像(局部)
敦煌石窟
唐代菩萨塑像
敦煌石窟
唐代天王塑像
敦煌唐代壁画
• 敦煌唐代壁画,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最辉煌最丰 富的。题材范围虽仍如前代,内容却侧重于反映 现实生活和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人物造型极尽“穷神尽变”之能事,突破了类型 性格的程式,逐渐注意到在人物的行、住、坐卧、 举止言谈中展示人的内心世界,以面部、眼神、 动态及人物间的关系,加之典型环境的烘托,塑 造富有艺术生命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境 界,写实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六章 隋唐时期美术
主讲人:李亚慧
隋(公元581-618年) 唐(公元618-906年)
•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唐代,社 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 书法中的楷书极盛,成为以后历代书家的楷模。绘画 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各自独立发展,且都有了专门的 名家。水墨画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王维、张璪、王 洽、项容等开辟绘画新途径,泼墨、吹云、白描、皴擦等 新技法增强了笔墨的表现力。以现实生活为绘画内容的作 品成为主导。收藏鉴赏书画成为上层统治者的主要嗜好之 一,也成为显示一个人文化修养的标志之一,因此书画艺 术极为发达。书画史论专著有增无减,为后世研究唐前的 书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石窟艺术达于极盛,数 量之大空前绝后,且技艺精湛,富有独特的时代风格。
6、中国工艺美术史-隋唐

金扣白玉杯
金玉宝钿带饰
兽首牛角杯
四、漆器
地位:瓷器普及令日用漆器减少 制作:装饰:素髹、金银平脱、
螺钿、宝钿 胎:木、木片卷粘、夹纻 著名产地 •襄州(湖北襄樊) 襄样(木片卷粘胎素髹器) 库路真(或为金银平脱) •螺钿 •金银平脱
黑漆长方盒
螺钿花鸟纹黑漆经箱
五、木器和象牙器
木器
螺
•品种 家具:入唐高足桌椅渐渐普及
净
水
•釉质:莹润如玉
瓶
•装饰:釦、金银平脱
•造型:规整周正
•技术:小件器支烧
2、其他青瓷窑场
北方 •常有西方亲缘 黄堡窑—— •窑址: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前身 ) •历史:唐代初创,晚唐前较粗陋 •品种:黑、白为主,也烧青、花、三彩;晚唐始,青瓷产量增加, 质量提高;五代,耀州窑 ,青瓷主导,官款、柴窑
江绍兴) 品种:缭绫、线毯
三 著名的丝织品种
纱——特点:平纹方孔,轻薄 代表:轻纱(亳州)
罗——特点:经丝互相缠绕绞结,表面呈椒孔 代表:单丝罗(益州)
绫——特点:平纹或斜纹地上起暗花(唐有少数无纹绫) 地位:黄金时代——唐 代表:缭绫:润州、越州 技术:织成后碾砑 装饰:御用题材
锦——技术:西方的纬线起花——纬锦较之 经锦,色彩更繁丽、花纹更精美
代表:益州锦、扬州锦、西北锦 特殊:繝:色彩丰富与热烈
织金锦:金线显花 线毯——特点:厚实、有花、巨大,铺陈宫殿
代表:中晚唐宣州 刻丝——特点:通经断纬
发展:初唐西北 宋后发展 轨迹:先西方后中国
先刻毛后刻丝 游牧民族实用 农耕民族欣赏
繝局部
四、印染
染料:植物花、叶、茎、皮、根、果 坯料:绢、纱、罗、絁、绫 主要品种:绞、夹、蜡、灰缬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的地位
开创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新篇章
01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工艺美术发展达到了巅峰,开创了中国工
艺美术的新篇章。
对世界工艺美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对世界
工艺美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为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03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作品以其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世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
目录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概述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的特点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的影响 • 隋唐五代时期的书画艺术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01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概述
历史背景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在技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展现了卓越的技艺和精细的工 艺水平。
这一时期的工艺品制作精良,技艺精湛,注重细节处理和整体效果的统一,充分体 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才华。
同时,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在材料运用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唐三彩、白瓷等新材 料的出现和应用,为工艺品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唐彩绘驯鸟男伺壁画
总结词
表现驯鸟男伺的壁画作品
详细描述
唐彩绘驯鸟男伺壁画是一幅表现驯鸟男伺的壁画作品,画面 生动地描绘了男伺与各种鸟类的互动,展现了隋唐五代时期 壁画的细腻与生动。
五代周文矩七贤过关图卷
总结词
表现文人雅集的卷轴画
VS
详细描述
五代周文矩七贤过关图卷是一幅表现文人 雅集的卷轴画,画面描绘了七位文人一起 过桥的场景,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 反映了五代时期卷轴画的艺术风格。
隋唐时期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隋唐时期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其间发展了许多艺术形式,其中工艺美术尤为突出。
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以珐琅器、墨子瓷、御窑瓷、唐三彩、金银器等为代表,自成一派,形成了隋唐时期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工艺品不仅美观大方,而且体现了当时文化的高度,于是被广泛流传于社会。
至今,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文化仍为人们所推崇,并一直不断的传承发展。
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独具特色,是当时文化的一种体现。
工艺美术在古代被归为日用之物,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两个方面,能够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文化的精髓。
在隋唐时期,工艺美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例如,在隋朝珐琅器上,可以看到细致入微的花纹和寓意深刻的图案,一些珐琅器上还除了人物和动植物的描绘,载有诗句和文章等,同时也展现了古代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在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中,唐三彩是尤为出名的一种装饰品。
作为当时重要的工艺美术表现形式之一,唐三彩通过自然生动的色彩、形态、题材和表现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传递了一种凡俗、洒脱的美学风格。
唐三彩从创作到装饰,都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体现了塑造者精湛的技艺和敏锐的观察力,同时还呈现了唐代当时的审美与思想以及历史事件,多种颜色的搭配更是充分体现了工匠的审美胆识和文化素质。
除了唐三彩之外,金银器也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工艺品。
作为独特的文化标志,隋唐时期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能够以小而精的标准传达出具有文化价值的细节。
其制品不仅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而且还极具装饰性,其上雕刻的各种花鸟、奇妙的纹章、绫罗绸缎等,无一不体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审美标准。
依托于这些传统工艺品的传承,如今的工艺美术也是不断发展的,它更加注重当代文化的表达和需求。
现代人注重生活品味和审美效果,这使得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中具备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多的人们喜欢追求自然的、手工制品的美感,对于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一种人民文化的传承和提升。
中国美术史之隋唐美术精品PPT课件

五 台 山 佛 光 寺 大 殿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建中三年(782) 的南 禅寺大殿和唐大中十一年(857)的佛光寺大殿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尤其佛 光寺大殿,规模较大,艺术完美,具有宝贵 的价值。但它们都只是孤立的殿堂,要了解 唐代佛寺的群体布局,还得要依靠敦煌石窟 唐代壁画中的资料,其中数百幅以上的大型 净土经变画里的建筑群,就是寺院的反映。
唐代密檐式砖塔。位于今陕西西安荐 福寺内。因视慈恩寺大雁塔为小,故名。原 十五层,后几经地震损坏,现余十三层,塔 身方形,立在砖砌高台上,通高43.3米。底 层每边长11.83米,南北二面各开一洞券门 ,内辟方室置梯以通顶层。因底层特高,其 余各层逐渐变低矮,同时塔身的宽度自下而 上逐层收敛 ,轮廓并具轻微曲线 ,使整个 型体的轮廓线柔和、挺秀。
唐三彩马俑
第五章 隋唐美术 第一节 概 述
绘画:“灿烂而求备”。唐代绘画的新特点 : 1.人物画(第二节) 2.山水画(第三节) 3.花鸟画(第四节) 4.石窟陵墓壁画(第五节) 5.绘画理论(第六节) 6.唐代对绘画作品的流通、收藏也较前为活 跃。
历 代 帝 王 图
阎 立 本
江干雪霁图 王维
五牛图 唐 韩滉
敦 煌 壁 画
唐
第二节 人物画
概述:
隋:董伯仁、展子虔 唐:
初唐:阎立本、尉迟乙僧 盛唐:吴道子、张萱 中晚唐:周昉 、孙位
第二节 人物画
一、初唐阎立本与尉迟乙僧的绘画艺术
1.阎立本简介 2.《凌烟阁功臣图》
《秦府十八学士图》 《昭陵列像图》 《步辇图》 《职贡图》 《历代帝王图》
第五章 隋唐美术
隋:581-618 唐:618-906
中国传统绘画3-隋唐美术

山水画已有青绿与水墨之划分 , 奠定了宋 元山水画基础。花鸟画继山水之后以独立姿态 登上画坛。 唐代的画论、画史著作显示了唐代美学理 论的深度。 雕塑艺术在唐代又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 唐代的工艺美术随着手工业的繁荣和对外 贸易、文化交流的频繁 , 也获得了生机 , 有了 大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隋唐美术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 气度 , 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又容纳了一些外来的 艺术形式 ,丰富发展了民族艺术传统 ,赋与作品 以一种丰富、健康、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
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初盛唐的 作品是“灿烂而求备”,这也是对整个唐代绘画风貌 的概括。
人物画和道释绘画在表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 上都有所提高。出现了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 张萱、周肪等杰出画家。
一.初唐画坛 唐代初年,人物画坛上,一是对传统艺术的 继承和发展,扩大了表现题材,风格更趋健; 一是与西域美术交流的基础上 , 丰富了表现 技巧,为盛唐美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代表画家是阎立本和尉迟乙僧。
阎立本
雍州万年 ( 今陕西临渲 ) 人。绘画的题材非 常广泛,除当时流行的宗教画外,人物 、车马,山水、 台阁等无所不能。他最擅长、成就也最突出的还是肖像 画和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他的作品有《步辇图》《历 代帝王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 臣图》、《职贡图》及太宗李世民等人的肖像。 阎立本的绘画继承并发展了顾皑之、陆探微、张僧繇等 人“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
吴道子(约 689 年—758 年), 又名道玄,阳瞿( 今河南禹
县 ) 人 , 他年幼时就丧失父母 , 生活贫寒。初学书法,后 改学绘画 ,末到 20 岁就显出了出众的才华。因擅长绘画而为 唐玄宗李隆基所召,授以“内教博士”,并为只改名为道玄, 成为御用画家。
工艺美术史 5 隋唐

联珠对龙纹绫 唐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 塔那墓葬出土
对孔雀纹绫 唐 1900年甘肃省敦煌莫高 窟“藏经洞”发现
8
宝相花纹盛行于隋唐时期,其造型是
用对称放射状的格式,一般以如牡丹、 莲花为主体,花瓣多层次排列,在花芯 和花瓣基部,常用圆珠作规则排列,象 闪闪发光的宝珠,显得雍容华丽
大宝相花纹锦 唐
唐 錾花银盒
唐-掐丝团花金杯
29
5、制作工艺:工艺精湛,成型以锤击和浇铸为主,器物
表面主要运用切削、抛光、焊接、铆、镀等工艺处理。
6、风格特点:富贵华丽,清新生动。部分金银器皿具有
波斯萨珊王朝风格(如联珠纹、对兽纹),造型与装饰也 普遍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如忍冬、莲花纹、佛像)。
唐-金如来说法盝顶函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 八重宝函的第五重。函为正方形,盝 形顶。函体正面为如来说法图,造型 庄严而细腻,如来两旁侍坐两菩萨和 四弟子,又有金刚和童子各两位侍立, 佛座前臵一香案,立有一香炉。
卷草凤纹锦
唐
9
2、纹样:隋唐丝织品的图案纹样以花鸟纹为主要的装饰
题材,常鸟兽成双,左右对称,联珠团花,花团锦簇。可 谓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瑰丽生动。
花鸟纹锦 唐 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 塔那三八一号墓出土
10
二、印染
隋唐的印染(又称“染缬”)工艺相当发达,能染出 各种绚丽的颜色。主要有夹缬、蜡缬、绞缬三种染色技 术,以夹缬尤富特色。另外,还出现了碱印工艺。
唐-蜡缬象纹屏风
12
3、绞缬:先将织物用线缝扎出各种花
纹,然后染色,染好晾干后把线结拆除, 形成色地白花的效果,花纹边缘会产生 晕色效果。
新疆出土的唐代绞缬四瓣花罗
杏黄地绞缬绢-唐
隋唐工艺美术简介

第二节 隋唐服饰
2、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在唐代女着男装蔚然成风,一是唐朝风气开放自由,二是游 牧民族的影响。《旧唐书· 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 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明确记录了女着男装的情
景。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唐
第四节
陶瓷工艺
3、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多色釉陶器,是唐代驰名中外的 重要陶瓷产品,因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形 成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称为三彩,实际上色彩丰富,变 化无穷,不只是三种颜色。 唐三彩种类很多,有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 具、家具、房屋等。较为出色和世人喜爱的是马俑、人物 俑。马俑有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 武将、胡人、天王等。 唐三彩造型与雕塑结合,常作为陪葬冥器。
主 讲 教 师 : 康 小 花
中 国 工 艺 美 术 史
第 五 章
主 讲 教 师 康 小 花
隋 唐 工 艺 美 术
:
第五章 隋唐工艺美术
要点:
1、陶瓷工艺
2、服装工艺
3、染织工艺
4、书籍装帧
5、建筑艺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隋朝公元581年建立,618年结束,共存在了三十七年, 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因为
第五节
书籍装帧
第五节
书籍装帧
古代中国书籍的制作材料,先后采用过 竹、木简、版牍、缣帛,最后采用了纸张。 隋唐时期书籍装帧形式有了重大的变化。
第五节
书籍装帧
1、梵夹装 梵夹装就是专指古印度用梵文书写的贝叶经的装帧,其
中国工艺美术史 隋唐五代(7.4.1)--其他门类

金玉宝钿带饰(唐)出土在窦皦( 597 - 627 年)墓中,窦皦为唐初丝绸图案设计家窦师纶的 兄弟,窦家当年地位极高。
金玉宝钿带銙(唐) 白 玉做缘,中央为金板,金 板上镶嵌玛瑙等珠宝为团 花,金板下铆合铜板托垫。 制作精巧,珠光宝气,富 丽之极。
前蜀王建永陵玉带
水精器—— 水精,即水晶,无色透明的结晶质石英 产地:中国也产,异域品质高
狻猊葡萄镜(唐,直径 16.5 厘米) 中国种葡萄 始于汉,但在文艺中,长期 以葡萄纹、葡萄酒为“洋”。
花卉纹镜
人物纹镜
百炼镜—— 产:
装饰:
文字:“千秋”
花鸟:月宫、花卉
、 衔长绶鸾鹊 盘龙:最常见
“ 千秋”镜(唐,直径 28.5 ) 由于和 天子的降诞日有关,它应该是唐镜中规格 最高的一类了,尽管其图案并不十分美丽。
高档工艺—— 螺钿、宝装、宝钿
宝装镜(嵌蚌片和珠 宝)
螺钿镜(嵌蚌片)
宝钿镜(嵌珠宝)
宝装镜(日本 8 世纪文书称“平螺钿 镜”)
金银平脱 做法: 粘贴金银箔纹片于器物 用色漆髹涂数道 经打磨,使纹片与漆面平 齐 发展: 昌盛在 8 世纪中叶
金背、银背 做法: 把整块金片或银片嵌在铜镜背面 片下图案随镜铸出,图案通过金银片显现 金银片上施錾刻,表现主要细部
何家村窖藏水晶杯
窖藏玉杯
何家村
玛瑙器——
玛瑙:具有不同颜色而 呈带状分布的玉髓
材料:优质者得自外番 造型:西方
何家村窖藏玛瑙长杯
玛瑙牛首杯(唐,高 6.5 ,长 15.6 厘米) 材料绝佳,其美丽 断非刻意造作所能企及。唐代, 仿西方角杯的各式兽首杯风靡天 下。
四、漆器
地位——
六朝及隋唐的工艺美术

六朝及隋唐的工艺美术张宁绪言秦汉文化期之后,中国文化进入了隋唐文化期,这一时期以唐为核心,前接南北朝、隋,后续五代。
这不仅因为在时间上唐居于中间。
更重要的事,从南朝隋后续为在间唐中间重的事从工艺美术的发展考察,唐代的成就最辉煌、影响更深远,而南北朝及隋可视为唐前期的酝酿,五代则是唐后期的延续。
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社会特点,可以用“统一、上升、自信、开放”八个字概括。
唐代的文学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工艺美术非常发达,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木工等工艺都达到了全面的繁荣。
在艺术上、技术上和生产规模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代的工艺装饰,达到了成熟的黄金时代,整体艺术风格清新活泼,富丽丰满。
这一时期,唐王朝与外界,尤其是西亚及欧洲的交流十分广泛而深入,而同时佛教的进入并逐渐流行,为我国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我国后来工艺美术的发展开启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2六朝隋唐时瓷器已经成熟此时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瓷器品陶瓷工艺概说六朝、隋唐时,瓷器已经成熟,此时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瓷器品种,其中以“南青北白”成就最高,所谓“南青”是指以今天浙江为中“”心的越窑系青瓷,而“北白”是指今天河北省邢县出产的邢窑白瓷。
除此之外,德清窑的黑瓷,长沙窑的釉下彩瓷,郏县窑、鲁山窑的彩瓷等都各具特色,并为瓷器后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在唐代,出现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一种陶瓷制品——唐三彩。
这种介于陶和瓷之间的器物,鲜明的反映了唐代特有的时代背景和审美风习,证明了“设计反映时代”这一现代设计学的基本观点。
3——青瓷是最早的瓷器品种,因其使用釉的成分及烧成温度,使其在氧陶瓷工艺以釉分瓷青瓷化焰中烧成黄色,还原焰中烧成青色。
青瓷的产地,主要是以今天的浙江为中心,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系统:曹娥江地区的越窑,东部瓯江地区的瓯窑,西部金、衢地区的婺窑,北部东苕溪地区的德清窑。
五代越窑莲花青瓷托碗越窑青釉花瓣口碗唐越窑青釉瓜棱壶4——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的今人眼里,一直是个谜。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

铜车马仪仗俑
隋唐时期流行的铜车马仪仗俑,造型生动、工艺精细,反映了当时 的社会风貌和礼仪制度。
铜镜
隋唐五代时期的铜镜制作精美,图案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瑞兽、 神仙等题材,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图案。
04
隋唐五代漆器工艺
艺术风格
展现了五代时期音乐艺术的繁荣和雕刻技艺的高超。
五代吹笛伎乐浮雕
雕刻技法
采用线刻与浮雕相结合 的技法,强调吹笛者的 轮廓和细节。
造型特征
吹笛伎乐者形象生动, 笛子吹奏姿势自然,神 态悠然。
艺术风格
体现了五代时期音乐与 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
五代吹小觱篥伎乐浮雕
雕刻技法
运用浅浮雕技法,精细刻画吹小觱篥者的面部表情和乐器细节。
邛窑
位于四川邛崃,以生产高温釉 上彩瓷为主,代表作品为“高
温釉上彩瓷”。
03
隋唐五代金属工艺
铜器铸造技术
铸造技术
合金技术
隋唐五代时期,铜器铸造技术达到了 新的高度,采用了分铸法、焊接法等 先进工艺。
铜合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铜锡合 金、铜铅合金等,提高了铜器的物理 性能和工艺性能。
造型与装饰
铜器造型多样,包括鼎、壶、尊等, 装饰上运用了浮雕、镂空等手法,工 艺精湛。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 的工艺美术
汇报人:XX
目 录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概述 • 隋唐五代陶瓷工艺 • 隋唐五代金属工艺 • 隋唐五代漆器工艺 • 隋唐五代纺织品工艺 • 隋唐五代浮雕艺术
01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概述
时代背景与特点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为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二节 染织工艺
隋代: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染织生产,北 方以河北的定州为中心,南方的蜀锦仍很 发达。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胡王”锦是一件代表 性的作品。
套环贵字纹被认为是 隋代丝织物的一种特 殊纹样,表现出很高 的艺术水准。
唐代的染织工艺更加发达,丝麻织遍及全 国。 唐代丝织品主要有绸、缎、绢、绫、罗、 纱、锦等,以织锦最为著名,一般称之为 “唐锦” 唐锦的制作,多采用纬线起花:用二层或 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纹组织, 不仅可以织出复杂的花纹,还能显出华丽 的色彩。
几类。
(一)青瓷
越窑(浙江东北部的绍兴宁波一带)是我国青瓷的重要
的产地。到了晚唐和五代时期,越窑达到繁盛。越窑出产 的青瓷种类颇多,几乎应有尽有。器物制作轻薄,多为素 面。 青瓷特点: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
在晚唐时期越窑还烧制了“秘色瓷”。秘色瓷室晚唐至北 宋中期越窑官监民烧的贡品,精致华美程度自然不必赘述。
唐三彩的制作地点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长安
称西窑,洛阳称东窑。 用途:一是明器,二是作为生活器皿,三是作为 珍贵物品远销海外。 种类:器皿、人物、动物三类
制作方法:轮制法、模制和雕塑,分别制作圆形 器物、不规则器形和人物、动物等,更多的是三 种方法综合运用。 装饰技法:采用涂腊的方法,先用蜡画出花纹, 再挂釉彩烧制,在烧制时有腊处釉色扩散,形成 白色斑纹,这样就形成唐三彩斑驳的独特的艺术 效果。
纹等形式。唐镜的装饰题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多彩,
有海兽葡萄纹、双鸾衔绶纹、花卉纹、花鸟纹、走兽纹、人 物故事和神话传说纹、表号纹等(159)。
唐镜的图案骨格大体分五种:1、对称式 2、散
点式 3、单独式 4、旋转式 5、满花式(82)
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

蜡缬、灰缬 实物判定:原定蜡缬作品后被判为灰缬。 制作: 蜡缬:用蜡在织物上画出图案,然后入染, 最后沸煮去蜡,则成为色底白花的印染品。 灰缬:用碱性的防染剂进行防染,工艺类似 于今天的蓝白印花。使用的是一种防染印花 方法。防染用的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状物 俗称“灰药”,此糊状物是通过型版而漏印到 坯布上,形成花纹。待布匹浸染晾干后,去 掉“灰药”的部分是白色花纹,其他就是染上 去的颜色。
【袍·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胯衫】
【半臂】
出土的若干半臂实物
【穿衣次序】
首先穿贴身衣,汗衫、裈、袜,头上束发
接着穿中层衣,半臂(或长袖,或加袄 子)、袴,头上戴巾子
然后穿外衣,襕袍衫(或缺胯衫)、靴子, 头上裹幞头
最后束革带,并视身份场合不同配戴若干佩件
2)、首服
隋唐五代冠帽、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 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幞头 较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即为“平头小样”巾子。 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 “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幞 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
2、宝相花纹 历史:不早过8世纪, 后长期流行。
形象:花卉图案化组合, 无法确指,早期莲荷, 以后牡丹,形象各朝不 同.
“宝相”二字是指“佛像” 的意思
宝相花纹织成锦
罗地蹙金绣—宝相花纹拜垫 绫地花鸟纹绣袋(展开图)
步辇图
隋唐胄甲
第三节 染织工艺
一、引言
地 位:最重要的工艺美术门类 国家重视:隋代(专门机构),唐代少府监 材质分类:丝、麻、棉、毛 织物规格:宽1尺8寸(一尺约合今30厘米),丝绸4丈为匹 、布5丈为端 分工细密:唐少府监织染署25作
隋唐美术概况

隋唐美术概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当时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同其他国家的交流频繁,文化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名家辈出,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韩干、张萱、周昉、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都是令后人仰慕的巨匠。
隋唐的人物画继承汉魏传统,重视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流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大体系,并产生出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了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等多种表现方法;书法艺术以唐朝的楷书、草书成就最为突出。
此外,雄伟的唐代雕塑,绚丽的宗教绘画也体现出伟岸的大国风度。
开青绿山水之源的展子虔展子虔(约550—604),渤海(今山东阳信)人,擅画山水、人物,被称为“唐画之祖”。
传为隋代展子虔画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该画用鸟瞰方式把湖光山色统一在有限的画面里。
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山峦起伏、新绿成荫、春波荡漾的大自然中,游人或放马、或伫立、或泛舟、或漫步,尽情地享受春天的快乐。
隋代以前,山水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动乱时代,老庄回归自然的思想比较流行,许多文人学士都归隐山林,从而产生了一批田园诗人和山水画家。
南北朝时期的宗炳曾写过一篇专门论山水画的文章《画山水序》,但在早期的山水画中,由于没有解决透视问题,比例不协调一直是个问题。
这幅画描绘的对象在比例处理上较为合理,有“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之评,与以前“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景观大为不同,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己从作为人物配景的稚拙阶段进入到成熟时期。
展子虔的山水画为唐代李思训父子所承,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极为巨大。
以表现政治题材为主的阎立本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重视以绘画作为工具来维护政权。
当时的大画家阎立本在唐太宗的旨令下,画过《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职责图》、《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主要反映唐太宗政治生涯的作品。
深得唐太宗欣赏的阎立本官至右相,他与当时战功赫赫的左相姜恪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称。
中国设计史3 隋唐-宋元部分

第五节隋唐时期的艺术设计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从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看,摆脱了以前的古朴风格,具有近代装饰风貌的因素(明代成熟)。
一、陶瓷工艺1、隋代陶瓷隋代时期白瓷烧制成功,这是一项突出的成绩。
在我国陶瓷史上开创了新纪元。
白瓷是由青瓷演变而来。
主要类型:鸡首壶、罐、盘口瓶2、唐代陶瓷工艺唐代陶瓷主要类型:青瓷、白瓷、花瓷、唐三彩。
唐代窑口——越窑、邢窑:“越青邢白”“南青北白”1)南-青瓷——越窑-“诸窑之冠”越窑,越指浙江地区,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从东汉、六朝以来,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
唐至北宋时代是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当时中国陶瓷生产的最高成就。
其中最值得赞誉的是被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赢得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誉。
2)北-白瓷——邢窑白瓷发展到唐代更加成熟,刑窑白瓷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
唐代白瓷一般无纹饰,以质朴、厚重、素净著称于世。
典型作品如“白釉莲座烛台”。
3)彩瓷,彩瓷分为釉下彩和绞釉绞胎,釉下彩在陶瓷装饰史上,特别是在走向彩绘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不是瓷器)。
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
一般作明器,也有作为生活器皿的。
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两次烧制,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胎,挂釉后再经过约八百摄氏度的温度烧釉。
模仿染缬工艺,形成斑驳淋漓的独特风格。
产地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长安称为西窑,洛阳称为东窑。
三彩陶器分日用品和随葬品(明器)两大类。
还可分为器皿,人物,动物三类。
唐三彩装饰唐三彩,采用了涂蜡的方法,先用蜡画出花纹,再挂釉彩,烧制时有蜡处釉汁扩散,形成白色斑纹,模仿染缬工艺的效果,形成了唐三彩的斑驳淋漓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朝鲜在唐三彩影响下烧成了精美的铅釉彩——“新罗三彩”。
日本则成功地烧成了“奈良三彩”。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陶瓷设计织物和服饰设计

黑釉器最为出色,其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典型作品有《黑釉四 系盘口壶》、《黑釉鸡头壶》、《黑釉四系小罐》等,均为造型挺拔 秀劲、釉色均匀莹润、制作工艺精细的精品。
南方地区,在六朝时期涌现出一批出色的瓷塑作品,除 《青瓷熊灯》、《青瓷羊注水器》、《青瓷谷仓罐》外,还有不 少瓷俑作。长沙市郊出土的《青瓷武士俑》,手持刀盾,形象威 武。《骑马奏乐佣》,形象夸张,极具神韵。南京西晋墓出土的 两件青瓷俑一男一女,女的上身裸露,两乳明显;男俑跽坐抄手, 表情严肃。
木纹,鸡鸟纹、几何纹、条带联珠纹等。六朝早期织锦 以经线显花的经锦为主纹样多为禽兽纹和花卉纹,还有 嵌字的“胡王”牵驼锦和孔雀贵字锦等西域风情的织品。 晚期风格简朴粗放,纹样中织物植物纹样增多,以对禽 对兽纹为主,也有散花和波斯风格的联珠纹,六朝时期 改变了汉代气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格式,构成了有 规则的波状骨架,形成几何分割线而更加样式化。色彩 有大红、粉红、绛红、淡黄、浅栗、宝蓝、翠蓝、淡蓝、 叶绿、白、紫等多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已经大量生产,当时日用器皿中青 铜和漆器已经部分地被瓷器取代了。
南方的瓷器,一般胎骨较厚,质地细腻坚硬,烧成火候相 当高,釉色呈水清色,釉层较薄,光泽透明。在造型和刻画德 文上,也有很多发展。
青瓷在西晋发展迅速,瓷器质量明显提高,起雾造型稳重大方,釉
瓷厚而均匀,装饰趋于繁复,常见纹饰有铺首、弦纹、斜方格纹、联珠 纹和忍冬纹、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以及龙头、虎首、熊形、狮形装饰 的器足。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冥器陶塑仍有许多,其中部分能与汉陶 塑相媲美受到当时士大夫审美共识影响而面目俊秀,肌体丰润,姿 态动作自然.这时期的瓷制冥器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形似日用 器皿的谷仓上的捏塑有一定时代的特色.隋唐时期,冥器规模有了 扩大,陶塑的数量也有了增加。
隋唐漆器

金银平脱镂金丝鸾衔绶带纹漆背镜
• 唐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是西安出土的唐代平脱镜中最精致、最完整的 一面。它采用的就是金银平脱工艺。圆形,镜背正中置圆钮,镜钮四 周以金丝同心结环绕,素缘。钮外一周贴饰花叶形银片,镜背主纹为 四只鸾鸟衔绶带逆时飞翔,为金片刻镂粘贴而成。鸾鸟昂首展翅,优 雅现已地起舞,金光银灰的饰片在黑色素胎地映衬下更加显得华丽夺 目。
• 随着青瓷制造技术的逐步成熟及其社会化 的趋势,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漆器日用生活 品,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让位于更呈大 众化的瓷器,而漆器则由日常生活向着贵 族专用装饰华丽的工艺品方面发展。这一 特征在唐代表现得最为明显。五代十国时 期,由于战争连年不断,中原地区手工业 的发展受到阻碍,但长江以南地区因受战 争破坏较少,漆器制作仍有所发展,这时 期金银镶嵌漆器更加精致。
什么是漆器
•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 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 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 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 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 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 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 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 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 要发明。
• 唐代漆器装饰工艺富丽堂皇,各种新工艺 技法相继问世,金银平脱、雕漆和螺钿镶 嵌工艺相当发达,出现了金银平脱和螺钿 等费料、价格昂贵的漆器,使得这个时期 漆器的装饰华丽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点。
• 第一,华丽润妍的金银平脱工艺。商周时 期漆器上粘贴金箔和镶嵌松石的做法可视 为开“金银平脱”之先河,金银平脱技术 在唐代技术在唐代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 度。金银平脱最为盛行,不仅用于竹木胎 漆器,也用于铜镜之制作,备受朝廷和官 府的青睐。
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

女俑高43厘米,面 庞丰润,娟秀的眼睑中, 一双透明的眸子向远处 凝望。发为乌蛮髻,发 髻上插一梳;身穿黄底 蓝花上衣,轻纱般的技 巾搭在右肩,下系黄色 曳地长裙,裙边露出尖 头履;双手拱于胸前, 风韵卓绝。
女立俑(唐)
xx
《中国工艺美术史》
这件唐三彩天王俑高97厘米,浓 眉大眼,眉、眼、胡须具以墨绘。 其头戴兜鍪,护耳上翻,顶部有一 展翅欲飞的朱雀,右手叉腰,左手 握拳上扬,身穿明光甲,龙首披膊, 腹部有护甲,腰中系带,腰下垂膝 裙,鹘尾,下缚吊腿,右腿直立, 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 为山形座,通体以绿、褐、白三色 釉为主,釉色鲜艳明亮。此俑与长 安三年(703年)元氏墓出土的天王 俑接近,应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 类俑一般置放在有身份的人物的墓 室内,起镇墓作用。它们的级别比 武士俑要高,本领也大,更受人尊 敬,故尊称为天王俑。
xx
《中国工艺美术史》
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
隋代陶瓷器型不仅在六朝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 还发展出一些崭新的样式。如典型的龙柄双联瓶、白 瓷龙柄鸡头壶。
器形:鸡首壶、罐、瓶、高足盘、碗等。 装饰:比较朴素,除莲瓣纹仍然相当流行外,一部分 出现了新出现的纹样,有小朵花、团花、忍冬纹、波 浪、联珠纹及草叶相间的印纹。
彩绘婴戏纹执壶
xx
《中国工艺美术史》
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
(四)唐三彩 “三彩”是一个泛指,意思是多彩的意思。唐三彩
是一种低温的铅釉陶器,用白色瓷土作胎,用含铜、铁、 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经过约800℃的温度 烧制而成。釉色呈绿、黄、褐、赭、红、蓝、白等多种 颜色。在烧制过程中,各种釉色互相交错融合,形成绚 丽多彩、灿烂多姿的艺术品,人们称作唐三彩。此外还 有少量烧成蓝釉和黑釉的作品,更是十分珍贵。
隋唐工艺美术(染织 金属 家具)

蜡缬: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
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 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 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 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 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碱缬:利用碱对织物的化学作用,经染后产生的不同色彩的 花纹。 拓印:刻一个印花模,涂上颜色,然后像印章一样在布上印 出花纹 。
• 装饰技法:除传统的浮雕、浅雕、剔雕外,尚有 贴金银、嵌宝石、镀金、彩釉和漆绘
玉器
• 隋代 白玉钗
• 唐代 • 蹀躞带(玉带板 玉带是一种由数块乃至十数块扁 平玉板镶缀的腰带,玉带有方形、长方形、桃形 等)
蹀躞带
唐代 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带
玛瑙牛首杯
漆器
新工艺的出现,逐渐使漆器走向装饰艺术化。
• 唐代金银器 直接隶属中央官署做金银器,所产物品称为 “官作”(文思院);而民间工匠所营金银器 则称之为“行作” 。
工艺处理:主要运用切削、抛光、焊接、铆、 镀、刻凿等技术
唐代金银器器型:多为生活用具,主要有炉、 壶、碗、盘、杯等器皿
茶具---金银丝结条笼子
茶具---鎏金银龟盒
鎏金银碾槽及银碾轴
螺钿工艺
木画紫檀棋局
染织
• 唐代染织技术----夹缬、绞缬、蜡缬 夹缬
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 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花纹,其印花所成 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
绞缬 又称扎染,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
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 案,用针和线将织物缝成一定形状,或直接用线捆扎,然 后抽紧扎牢,使织物皱拢重叠,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 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从而形成别有风味的晕色效果。
花树对鸟纹灰缬纱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妇女下裳为裙。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 料多少有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高及腋下。裙的质 料、色彩和样式很多。
2、石榴裙 榴裙特点:裙
束较高,上披短小 襦衣,从整体效果 看,上衣短小而长 裙曳地,使体态显 得苗条修长。
3、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
现象。在唐代女着男装蔚然成风,一是唐朝风气开放自 由,二是游牧民族的影响。《旧唐书·舆服志》载, “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明确记录了女着男装的情景。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 倾向。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
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 家之一,并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
中国工艺美术在唐朝获得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 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建筑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 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 想意识的解放,海纳百川的大唐气象,这使隋唐工艺美术表现 出开放、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富丽、 丰满的形态特征,浓艳的色彩、丰富的品种。
5、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 往往四尺以上,称之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 的纱料制成,上面多有精美的图案。通常,大袖衫和高腰长 裙、披帛一起搭配。女子穿着的大袖衫、高腰宽摆长裙,以 及帔帛会随女子的行动或者空气的流动而飘舞飞扬,彰显华 贵而飘逸的气质,彰显大唐王朝的恢弘气度。
6、唐代女装服饰样式及层次
唐代女性日常穿着长袖上衣,窄袖短身,现在 一般叫“襦”,按唐人习惯应称之为“衫子
“背子”或“半臂”
【帔子·礼巾】
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着衣俑杂色菱纹罗帔子、 天青色敷金彩轻容帔子
女性衣外还会披挂一条长巾,现在习惯称之为“披帛”,但在唐人语境中,通 常称“帔[pèi]子”、“帔”,有时也写作“披子”、“被子”
第 六 章
艺 美 术隋 Biblioteka 时期的工
第六章 隋唐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隋唐服饰 第三节 染织绣工艺 第四节 陶瓷工艺 第五节 金属工艺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隋唐代工艺美术的 特点和装饰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隋唐各主要类工艺的由 来发展并熟悉其基本的纹样。 教学难点:唐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和装饰 手法
内衣:汗衫子或袜肚、陌腹,袴或裈、袜
中层衣:衫子、衬裙(间裙)
外衣:短袖衫子或锦背子、裙、鞋履
帔子、义髻、簪钗首饰、腰裙
•7、唐代服饰图案
罗衫叶叶绣重重, 金凤银鹅各一丛, 每翩舞时分两向, 太平万岁字当中。
唐代服饰图案花团锦簇, 争妍斗盛,多为花卉、对鹿、 对马等,植物纹样大量出现。 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自由、 丰满、华美、圆润。 (第三节染织绣工艺详解)
唐代前、中、 后期主要的帔
子披搭方式
【间裙】
唐代裙子的样式有多种,并且随流行而更替。初唐 常见魏晋以来流行的间色裙,其条纹逐渐由粗变细密, 色彩丰富,但以大红间以他色为主
初唐中期较细密的间裙
女装的四季搭配,春夏主要穿单衣,如单衫、 短袖衫、单裙、纱罗帔子等轻透衣物,也可不穿 短袖;秋冬寒冷时,则将各件衣物改为厚重的夹 衣或棉衣,如袄子、锦背子、夹裙、夹帔子形制 并无大差异。唐李邕墓壁画中的仕女还戴有名为 “耳衣”的暖耳,为冬日御寒所用。再准备各种 鞋履、袜,以及首饰、义髻、冠子、挂饰,便基 本备齐唐朝女性冬夏所需的各种日常衣物了。
一、唐代女子的服饰
是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丰美华丽,妆饰 奇异纷繁,是大唐盛景的展示。隋唐三百余年的女子服 饰,可主要分为襦裙服、女着男装、胡服等。总体看来, 隋唐的妇女的服饰花样繁多,具有艳丽、华美、自由、 洒脱的风格。
1、襦裙服 襦裙服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衫,下 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 袖)的传统装束。 襦:争议较多
第二节 隋唐服饰
隋唐时期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 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隋唐服饰之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 (1)隋王朝统治年代随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唐代丝织 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 的新颖富丽提供了的物质基础。 (2)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各族文化采取广收博采 的态度,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大量具有异域文化特色的冠服。
4、胡服流行
“胡服”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初唐到盛唐间, 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 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 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极大的影响了唐代妇 女的着装,其中尤以长安、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 具异邦色彩。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 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较典型的是上戴浑脱帽,身着 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蹬高腰靴。
8、女子冠服与妆饰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
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 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
两鬓抱面,状如椎髻, 名曰“抛家髻”。亦称 “凤头”。这种两鬓抱 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 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
右图 “抛家髻”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由一轻 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 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 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 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
第一节 概述
隋朝公元581年建立,618年结束,共存在了三十七年, 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因为 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 唐”。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之 一。唐朝是封建帝国的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手 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内对外的商品贸易非常繁荣, 城市生活繁华,现世思想占据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追求现 世的幸福。文坛上出现“盛唐气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 汉代之后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称“强汉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