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痛经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痛经的效果与案例分析痛经是妇科常见的多发病,常于经期和经期前后出现小腹部疼痛,甚者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近年来运用中药加针灸以及拔火罐的方法治疗痛经126例,疗效满意。

1一般资料126例中,年龄13~45岁,20岁以下者32例,21~30岁者55例,31~45岁者39例;未婚者56例,已婚者70例;腹痛时间发生于经期前者72例,发生于经期者25例,发生于经期后者19例;病程1~5年者61例;6~10年者26例;11~15年者22例;15年以上者17例;在126例中,经期及前后均腹痛同时伴有剧烈恶心呕吐者5例,经期伴有头痛者10例。

临床分型根据经期腹痛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将痛经分为轻,中,重度三种。

轻度:经行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口服止痛药。

中度:经行小腹疼痛难忍,伴有腰部酸痛,用止痛药等措施疼痛暂缓。

重度:经行小腹疼痛剧烈,坐卧不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且伴有腰部疼痛,恶心呕吐剧烈,面色恍白,四肢厥泠,泠汗淋漓,腹泻等症,用止痛药等措施无明显缓解。

病例中,重度痛经患者,均排出器质性病变,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都用中药,针灸和拔火罐治疗,不加任何镇痛药。

诊疗方法自拟方柴胡15g,郁金20g,香附20g,白芍20g,枳壳12g,蒲黄10g,五灵脂15g,炙甘草10g,随症加减:腹痛甚者加元胡,呕吐不止者加生姜、姜半夏、吴茱萸。

乳房胀痛者加青皮,血块多者加三七粉,腹泻者加炒白术、仙灵脾,腰痛甚者加寄生,川断,狗脊,菟丝子,肢泠汗出者桂枝。

上药水煎2~3次,每次煎至150~250ml,1剂/d,早晚空腹服用。

于经期前一周开始服用,每服用10剂为一疗程。

连服3个月经周期。

中成药在两个月经周期之间口服新乡佐今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活血通脉片》一日三次饭后口服。

中医对痛经的病理分析与治疗

中医对痛经的病理分析与治疗

痛经 - 中医妇科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好发于15-25岁及初潮后的6个月至两年内,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

痛经分为两类:1.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今天讲的就是这个);2.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中医也称作“痛经”,或称为“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中医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声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

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崇仁、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1.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2.寒凝血瘀: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3.湿热瘀互结: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

5.肝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

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将净血海更虚,故而作痛。

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及异位、盆腔炎等都可出现痛经。

西医辨证施治气血瘀滞痛经·气滞血瘀证(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

痛经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痛经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痛经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摘要】痛经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妇科病之一。

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1],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2]。

痛经是困扰青年女性的一个常见原因,其导致的女工缺勤率在34%-50%之间,大约10%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会严重到每个月有l-3天无法工作,在美国这一情况导致的缺勤以及相应的经济损失大约每年有6亿工作时及20亿美元[3-5]。

中医学将痛经称为“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经期腹痛”等,其优势在于辨证论治,但其证候分型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

下面以中医证候学研究为出发点,参考了有关痛经中医证候方面的文章,分析研究了痛经的各方面规律,希望可以有助于此病的研究。

【关键词】痛经;中医;研究1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关痛经的论述最早可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认为痛经的病因病机与瘀血有关,此后历代医家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发展,日趋完善。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妇女行经腹痛,是出于风寒客于冲任之脉而起,为研究及治疗痛经奠定了理论基础。

宋·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云:“夫妇人月经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致令体虚;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于冲任之脉,手太阳、少阴之经。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宫内,为经脉之海也……故月水将行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气血相击,故令痛中”,认为痛经是由于体虚感寒所致,此外尚有因于气郁、气滞者。

”清·傅山所着《傅青主女科》认为痛经病因主要有肝郁、寒湿、肾虚,指出:“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是肝气不舒”,“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痛”,“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少腹疼于行经之后……是肾气之涸”。

中医学护理在妇产科痛经与月经不调中的效用研究论文

中医学护理在妇产科痛经与月经不调中的效用研究论文

中医学护理在妇产科痛经与月经不调中的效用研究论文长久以来,痛经都是困扰女性的一种常见妇科病症。

轻者下腹坠涨,影响简单的日常活动;重者持续性下腹痉挛或伴有恶心等症状,只能卧床静养。

月经不调则常常与痛经如影随性,这两种病症相互交织给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

在临床当中,中西医的疗法各有什么优势?本文主要针对中医学护理对于痛经与月经不调的效用,从临床优势、护理方式和治疗效用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探究。

1 中医学护理在女性痛经与月经不调临床护理中的优势长久以来,痛经都是困扰女性的一种常见妇科病症,而且随着近年来人们的身体素质下降,这一病症在女性群体当中变得更加普遍。

症状较轻的感觉下腹坠涨,影响简单的日常活动,如:长时间站立、跑步等等。

较为严重的患者会感觉下腹持续性痉挛,更甚者伴有恶心干呕的症状,只能卧床静养甚至卧床都无法减轻症状。

这些症状之外,多数患者还会受到月经不调的症状困扰,经期时间、经期排量等不呈现正常的规律性,时常会让痛经症状随之加剧。

我们常说“西医治标”,而且见效快。

这种说法放在痛经及月经不调的治疗上来说就不完全准确了。

西医对于痛经及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案分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主要指在症状出现时及时服用止痛药,但是因为体质差异,服用药物后的效用也差强人意,而且会伴随副作用。

物理治疗即通过手术疏导被堵塞的血管,存在一定的风险切复发率较高。

这两种方法只能对痛经现象进行暂时的缓解,并不能根治。

对于月经不调的疗效也是如此。

而中医则讲究“标本兼治”,既要见到疗效也要从根本的病灶上进行调理改善从而让患者完全脱离病症的困扰。

中医对于痛经及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案有药理治疗、物理治疗及护理治疗三种。

在中医上将痛经的症状细化为四大类: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下注和气血虚弱。

针对不同的痛经及月经不调类型,再结合患者的体质订制中药药方,让患者在经期前后,或按月周期性的服用几个疗程,从根本的体质上去改善和根治痛经的及月经不调的症状。

浅析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析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析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发表时间:2012-08-23T17:44:31.2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2第205期供稿作者:郭彬兵[导读]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郭彬兵(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江西赣州341000)【摘要】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伴有全身不适等。

是当今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西医对于痛经缺乏有效地根治方法,本文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四个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痛经;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199-01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病因多与内分泌因素,子宫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治疗方法包括止痛药、激素类药,手术等。

病人对西药极易产生耐药性,而手术的复发率较高,因此西医对痛经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致使大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

而中医则从病因着手,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表现而施以不同的方药对痛经进行治疗,从根本上缓解了症状,降低了痛经的发病率。

1病因病机月经周期是女性生理过程中阴阳消长、气血变化节律的体现。

中医认为痛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冲任阻滞所致。

或因郁怒,气机不利导致气滞血瘀,经血滞于胞宫,排出不畅而疼痛;或因经期感寒涉水,寒湿内侵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滞,排出不畅,不通则痛;或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行经后气血更虚,致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2辨证论治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以及月经期、量、色、质,兼症,舌、脉等进行辨证分型论治。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概况
6, g 香附 6 , 参 l g 治 疗 中重 度 痛 经 8 g丹 O) 1例 , 有 效 率 为 总 9 . 2 。杨春 晓L] 0 1 1 自拟 痛 经 舒 ( 胡 1g 白 芍 3 g 枳 实 柴 5, 0, 3 g 甘草 6 , 0, g 元胡 2 g J 芎 3 g 全 当归 1 g 炒杜 仲 3 g 醋 0 ,I l 0, 8, 0, 香 附 1 g 肉桂 6 ( 5, g 冲服 )熟地 3 g 丹参 2 g 治疗 5 , 0, 0) 6例 。总 有效 率为 8 . 。刘 昌青 等[] 刘 氏痛 消饮 ( 75 1拟 当归 、 胡索 延 各 3 g 五灵 脂 、 0, 巴戟 天各 1g 香 附 1g 甘 草 6 ) 2, 8, g 治疗 痛经 60例 , 8 治愈 率为 9 . 5 , 有效 率 为 9 . 6 。缪 锋L 0 1 总 9 5 1 采 用牛膝散治疗 本 病 3 6例 , 以酒 洗 牛 膝 为主 药 , 以 桂心 、 辅 赤 芍、 桃仁 、 延胡索 、 当归 、 木香 、 牡丹皮 , 主药 与各辅药 量之 比为 3: , 药均研末服 用 , 1各 治疗总 有效 率为 8 . 。由此可知 , 86 专方 治疗 虽 未予 辨证 , 经 前经期 均 可 用温经 散 寒 、 但 活血 化 瘀、 理气止痛之 品, 近期疗效满意 。
1 辨 证 分 型 治 疗
中医认 为 , 痛经 有虚 实之分 , 因实则 “ 通则 痛” 因虚则 不 、 “ 不荣则痛” 辨证 不 同 , 治有 异 。齐津 丽[ 从 瘀血 论 治 , , 论 2 ] 治 疗原 发性痛 经 6 : 0例 寒凝血 瘀型 予温经 汤加减 ; 气滞 血瘀 型 予血府 逐瘀 汤加 减 ; 湿热瘀 结型 予 自拟三 妙止 痛汤 ( 术 、 苍 黄 柏、 五灵脂 、 蒲黄 、 丹皮 、 仁 、 桃 当归 、 香附 、 枳壳各 l g 牛膝 、 O, 红 藤、 败酱草 、 薏苡仁各 1 g  ̄ 减 。治愈 3 , 5)D 2例 显效 1 , 7例 有效 6 , 例 无效 5例 , 总有效 率 9 . 7 。张梅香 等[ 临床辨证分 3 16 3 ] 型治疗本病 , 气滞血瘀 型 2 9例方 选逍遥 散加 减 , 寒湿凝滞 型 3 例方选温经 汤加 减 , 血虚 弱型 8例 方选 圣愈 汤加 减 。3 1 气 型有效率分别为 9 . 5 ,6 7 ,7 5 。管恩兰 等L 辨证 6 5 9 . 7 8 . 4 ] 治疗原发性痛经 1 6例 , 5 分寒 凝血 瘀型 、 气滞 血瘀 型 、 血两 气 虚型 、 肾阴 损型 , 肝 临床 治 愈 12例 , 2 好转 2 9例 , 无效 5例 。 吴干银[ 辨证分 为气滞 血瘀 型 、 5 ] 寒湿凝 滞 型 、 血 虚弱 型 、 气 肝 肾亏损型 , 治疗痛经 5 例 , 6 总有效率为 9 . 。 64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中医学的毕业论文范文原发性痛经(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又称“经行腹痛”.西医认为原发痛经,是由内在的子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1].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措施多有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对近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内治法1.1朱小南先生治疗痛经,不仅重视辨证分型,而且认为掌握医治时机也很重要。

虚寒气滞型痛经,在行经初期,小腹不畅时用药最为妥当。

与寒证治疗时机相同,则为血瘀型痛经,两者又有气滞血阻,也应在行经初期,经水涩滞、腹痛剧烈、夹有瘀块时服药。

常用活血调经药如山楂、枳壳、川芎、当归尾、乳香、没药、青皮、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至于虚性痛经无论是气虚、血虚、还是冲任虚弱,都是由于身体虚弱引起,以致经来腹痛,因此体虚是本,经痛是标。

此证适合平时服药,气虚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血虚用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冲任虚弱用紫河车、鹿角霜、巴戟肉、仙灵脾等药;再略加苏梗、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醒脾药。

到行经期间不一定要服药,痛经也会逐渐缓解。

1.2刘奉五先生认为引起痛经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常见证型为:(1)肝郁气滞,由于忧思郁怒,气机不得宣畅,气滞则血瘀,滞与胞宫而作痛;(2)血瘀气阻,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以血瘀为主;(3)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感寒或过食生冷,寒湿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4)肝郁血热,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郁结,不能宣通,聚于胞中;(5) 湿热下注,湿热博结,阻碍气血不得通畅;(6)气血亏虚,胞脉空虚,运行不畅,经血瘀滞;(7)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脉虚寒,经来寒气客于脾胃。

刘老[4]认为脾胃虚寒是痛经最重之证型,其症状特点一是痛泄,一是脐周痛甚(脐周属太阴脾经,此证型的病因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化源不足、冲任失调受阻。

综刘老的经验,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温中散寒治其本,用沉香取其辛香温化,元胡、香附等温经舒气,共奏温通降气止痛之效。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妇科月经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变种类繁多,病症亦是虚实寒热多种因素夹杂。

其中尤以痛经多见,痛经者腰腹部会剧烈疼痛,甚者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且随着社会发展,痛经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女生尤其多见。

国内有调查显示其发生率在部分高校可达被调查人数的50.67%[1],有的高校可达70.99%[2],严重影响着高校女生的身心健康。

多数患者口服西药疗效不佳且副作用大,而中医药治疗痛经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临床治疗妇科月经病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痛经;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时,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痛引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

故亦称“经行腹痛”。

我国适龄妇女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3]。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者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妇女。

多与子宫肌痉挛、子宫峡部张力增强、子宫位置改变,子宫内膜在行经时整块排出等子宫因素以及饮食起居不慎、不良精神情绪刺激有密切关系;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腺肌症等。

1 诊断标准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目前多依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的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现采录如下:1.1中医诊断标准指以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可诊为痛经。

1.1.1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舌质黯、苔白、脉弦。

1.1.2次症经血色暗有块,块下痛减;恶心、呕吐、腹泻、腹胀。

1.2西医诊断标准1.2.1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甚则晕厥,呈周期性发作。

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prescription modified,di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for classification of syndrome,empirical formula,fixed form ula,acupuncture therapy,exter n al t reat m ent,an d summarizes research advancement of PD t hese yea rs.
1 经方加减 治疗
庞卫等【l佣 少腹逐瘀汤 (炒小茴香、炮姜 、制乳香、制没 药各 6g,延胡索 15g,当归 、白芍、川芎、蒲黄 (包 )、五灵 脂 (包 )各 12g,甘草 6g)治疗原发性痛经 30例,若痛经剧 烈伴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半夏各 6g,若伴小腹冷痛者加艾叶 6g,若伴 口渴 发热者加栀子 6g,连翘 9g。总有效率 97%。
【关{I|问 】 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进展 [Abstract] The treatment ofprimary dysmenorrhea is t roublesome.T h is text summarizes several therapy met hods such as classical
. 12.
Clinical Journal ofChinese Medicine 2010 VOL.(2) NO.15
原 发 性痛 经 中 医治 疗 研 究 进展 A study progress on treating PD in TCM
李凤 文 (山东省邹城市妇幼保健 院,山东 邹城 ,273500)
中图分类号 :R271.1l+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0)15.0012.03 证型:BDGI

中医辨证论治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论治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论治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许壅荣;赵海洋;王璐瑶;杨金月;张亚倩;赵冠军;韩雪华;孙娜【摘要】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按分型治之,辨证准确,临床疗效显著.文章对近几年中医辨证论治原发性痛经的文献进行整理,将资料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湿热瘀阻型、气血虚弱型及肝肾亏虚型进行分类,通过CNKI检索分析治疗方法,总结临床治疗效果,肯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以期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方向.【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8(027)023【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论治;中医疗法【作者】许壅荣;赵海洋;王璐瑶;杨金月;张亚倩;赵冠军;韩雪华;孙娜【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11+3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是女性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1]。

现代医学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而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类型[2]。

目前,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一般以非甾体抗炎药、避孕药等药为主[3-4],少数为手术治疗[5],虽效果较理想,但副作用大,治标不治本;而中医疗法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选用适宜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病原理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运行无力所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运行不畅多由外感风寒湿邪所致,气血运行无力多由内伤杂病所致,故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不适和疼痛感。

它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其进行经验总结,并分享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在中医中,痛经的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中医将痛经分为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经行痛、经后持续性痛和不规则经痛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经验总结1. 调和气血中医认为,痛经常与气血失调有关。

因此,调和气血是经验总结中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功效。

2. 补肾养血肾气不足和血虚也是导致痛经的原因之一。

通过补肾养血,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

中医常使用的药物包括熟地黄、枸杞子、山药等。

3. 祛湿化痰湿气和痰湿的聚积也可能导致痛经。

祛湿化痰的方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

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等。

它们有利于排除湿气和痰湿,从而缓解痛经。

4. 调理经络中医强调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善痛经。

采用针灸、拔罐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三、案例分享以下是一位患者的案例。

患者年龄为28岁,每次月经期出现严重的经行痛,伴有腹胀、头晕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诊断为气血虚弱,经络堵塞所致。

治疗方案包括:1. 中药调和气血:方剂使用了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补气血的中药,每日两次口服。

2. 针灸疏通经络:每次月经前后,进行一次针灸治疗,主要刺激腧穴和委中穴。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摄取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枣、黑豆、菠菜等。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痛经的症状明显减轻,月经期间的不适感也明显改善。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建议避免寒冷和寒凉食物。

中医治疗痛经病研究论文

中医治疗痛经病研究论文

中医治疗痛经病研究论文xx年xx月xx日•引言•中医对痛经病的认识•痛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临床案例分析目•中医治疗痛经病的优势与局限•研究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痛经病高发人群及趋势中医理论对痛经病的认识中医治疗痛经病的优势与特色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痛经病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探讨中医对痛经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中医治疗痛经病的疗效判定标准研究目的与问题文献综述收集与整理痛经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中医治疗痛经病的方法、疗效等进行系统梳理。

专家访谈邀请中医专家就痛经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整理分析专家观点和建议。

临床案例分析选取一定数量的痛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医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为中医治疗痛经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与结构02中医对痛经病的认识痛经病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前后的时间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坠胀或伴有腰酸、恶心、呕吐、头晕等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

定义中医将痛经病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实证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寒凝等,虚证则以气血虚弱、肾气亏损为主。

分类痛经病的定义与分类痛经病的病因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情志不舒、感受寒邪、房事过度、饮食不节等。

痛经病的病机主要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即气血瘀滞或脏腑、经络失养所致。

病因病机痛经病的病因病机调理气血痛经病的治疗应注重调理气血,促进气血流通,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辨证论治痛经病的中医治疗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表现,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预防调护中医治疗痛经病应注重预防调护,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复发。

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痛经病应注重整体观念,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痛经病的中医治疗原则03痛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痛经病通常与“气血瘀滞”有关,中药治疗主要从调理气血、温经散寒、止痛等方面入手。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摘要: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绝大多数女孩的痛经属于原发性痛经,也就是说不是由于生殖器官的畸形、肿瘤或炎性病变引起的。

痛经一般出现在月经初潮后的2~3年,25岁以后便逐渐减少,结婚和生育以后就很少再出现了。

引起痛经的原因很多,一般都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如情绪激动(生气)、抑郁、精神紧张等,有时过度疲劳、剧烈活动、淋雨、受凉、大量服冷饮等也可以引起痛经。

痛经固然在月经过后会自然消失,但若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坐等苦熬,将会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本文着重阐述了痛经的证型及中医中药的辨证治疗。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治疗祖国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和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容则痛”。

痛经多因情志所伤。

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中医称本病为“经行腹痛”。

痛经的主证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

如经血量少、质稠、挟块而痛发于经前者,多属实;经血量少、色暗红、质薄而痛发于经后者,多属虚;痛为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属实;痛为隐痛、坠痛、喜揉按者属虚。

另外肠痈、癥瘕、胃脘痛等疾病出现的腹痛证,亦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

临床上痛经可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四个证型。

1.气滞血瘀主证: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

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行腹痛
[概念] 经行腹痛简称"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後小腹疼痛难忍的症状。如果 经期仅感小腹或腰部轻微胀痛,这是正常现象,不属"经行腹痛"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肝郁气滞经行腹痛 经前或经行小腹坠胀而痛,经量多少不定、血色或红或紫,亦可夹有血块,经行 不畅,胁痛乳胀,烦躁胸闷,舌质正常或紫黯,脉弦。肝郁日久化热,则证见口 苦,目赤,眩晕,胸胁闷脤,月经色紫粘稠,便秘溲赤,舌质暗红,脉细数或弦 数。
3
经行身痛
[概念] 经行遍身作痛,经後消失者,称为"经行身痛"。"痹症"身痛,不属本条讨论范围。
[鉴别]
血虚经行身痛 经行遍身酸痛麻木,经量多色淡,面色萎黄,小腹隐痛,头晕目眩。舌淡,苔薄 腻,脉细。
外感风寒经行身痛 经行遍身骨节酸痛,恶寒发热,鼻塞头痛,无汗,月经量少不畅,小腹凉痛。舌 淡,苔薄白,脉浮细而紧,若恶风有汗,则脉浮细而缓。
肝肾亏损经行腹痛与气血两虚经行腹痛:两者同为虚证。
肝肾亏损经行腹痛,多由禀赋不足,肝肾素弱,或因房事不节,阴精暗耗,经後 血海更虚,胞脉失养所致。临床表现为:经行过後,小腹隐痛,血量较少,周期 延後,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治宜补益肝肾,理气止痛, 方用归芍地黄汤或一贯煎加减。
气血两虚经行腹痛,多由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後,气血虚弱,运行无力所致。 临床表现为: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精神倦怠,头晕 心慌,语言低微,倦怠无力,舌苔薄白,质淡,脉虚细,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当 归建中汤或三才大补丸。
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经行头痛 经行身痛 痛经 经行腹痛

中医辩证治疗痛经的方法及临床有效性评析

中医辩证治疗痛经的方法及临床有效性评析

中医辩证治疗痛经的方法及临床有效性评析目的:探究中医辩证治疗痛经的方法及临床有效性,为临床提供指导。

方法:抽取来我院就医的98例痛经患者(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作为观察对象,使用信封随机法对98例痛经患者进行分组。

对照组49例患者应用中药治疗,实验组49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医辩证治疗,研究对比两组痛经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49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88%,显著高于对照组(73.47%),P<0.05,两组痛经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但相比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49例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P<0.05。

结论:中医辩证治疗痛经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显著减轻患者小腹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

标签:中医辩证治疗;痛经;有效性痛经属于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小腹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对痛经患者实施及时、有效治疗十分必要[1-2]。

我院为了分析中医辩证治疗痛经的方法及临床有效性,对痛经患者分别实施中药治疗、中药十中医辩证治疗,现相关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抽取来我院就医的98例痛经患者(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作为观察对象,使用信封随机法对98例痛经患者进行分组。

98例痛经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

实验组49例痛经患者上限和下限年龄分别为31、16岁,49例患者年龄均数为(23.75±5.35)岁;患病时间为2至7(3.58±1.61)年。

对照组49例痛经患者上限和下限年龄分别为32、15岁,49例患者年龄均数为(23.67±5.41)岁;患病时间为2至6(3.98±1.57)年。

实验组49例痛经患者的资料和对照组明显区别,P大于0.05,组间可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49例患者应用中药治疗,主要给予患者口服元胡止痛片进行治疗,每次4片,每天2次,温开水送服,连续治疗3个月。

浅谈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痛经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通常发生在青春期少女经期前后。

痛经对妇女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会导致痛经妇女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降低。

痛经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腹痉挛疼痛、面色苍白、手脚冰冷,严重者还会出现呕吐和晕厥症状。

随着月经每月的来临,痛经也会反复发作。

目前,西医尚无根治痛经的方法。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理主要是气血不顺。

中医辨证论治主要从痛经的病因着手,在医学上,可以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下注、气血虚弱。

使用中医辩证论治,对痛经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效果;痛经类型痛经是妇女在经期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全身不适并伴有脸色苍白等不适症状的的疾病,严重者甚至可能产生恶心呕吐和晕厥,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在西医上,主要通过使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或者进行手术治疗。

但是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患者容易产生耐药性,止痛药对患者的效果会越来越低,手术治疗的效果也不能保证,有较高的复发率,不能做到根治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从病因上进行分析,将痛经的形成原因找出来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病因对患者使用不同的药方进行治疗,能从患者根本上缓解疼痛症状,降低痛经的病发率。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女性的月经周期就是身体阴阳气血变化规律。

女性痛经的原因有很多,身体虚弱,经期营养缺失,气血不足;抑郁发怒而气血淤积;气血运行不顺,冲任阻滞而发。

疼痛位置在冲任、胞宫,发病与肝脾情况相关,一般痛经妇女都有肝郁脾虚、肝郁肾虚等状况[1]。

2辩证论治分型2.1气滞血瘀症状为经期前1~2小时小腹疼痛,伴有胸部疼痛,或行经不畅,血块淤积,血色发暗,血块排除或有疼痛减轻[2];经期不准时、量少、经期时间长;心情上会烦躁、易怒、郁结。

应活血祛瘀、顺气止痛,膈下逐瘀汤适量能减轻症状。

2.2寒凝血瘀妇女经期前或经期中小腹感到凉,伴有疼痛,按到小腹疼痛加剧,对小腹加以热敷能减少疼痛[3];经期推迟、经量少、血色暗淡、血块淤积;身体怕冷、脸色不佳、手脚过凉、脉沉紧。

中医妇科副高专题报告范文

中医妇科副高专题报告范文

中医妇科副高专题报告范文题目:请阐述中医妇科中痛经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及相应的治法与方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中医妇科副高专题报告内容(参考人教版中医妇科相关知识)。

答案:# 中医妇科中痛经的专题报告。

一、病因病机。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为主症。

其病因主要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

1. 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瘀阻子宫、冲任。

“不通则痛”,故使经行腹痛。

2. 寒凝血瘀。

经期冒雨涉水,感寒饮冷,或久居寒湿之地,寒邪客于冲任、子宫,与血相搏,气血凝滞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

3. 湿热瘀阻。

宿有湿热内蕴,流注下焦,阻滞气血;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相搏,蕴结冲任、子宫,气血凝滞不畅,经行受阻,不通则痛。

4. 气血虚弱。

脾胃素虚,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俱虚,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气血愈虚,不能濡养冲任、子宫,“不荣则痛”。

5. 肝肾亏损。

禀赋素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损及肝肾。

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之后,血海更虚,胞脉失养,“不荣则痛”。

二、辩证分型及治法方剂。

1. 气滞血瘀证。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剂:膈下逐瘀汤。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桃仁、红花、五灵脂破血逐瘀;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行气止痛;丹皮凉血活血;甘草缓急调和诸药。

2. 寒凝血瘀证。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暗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剂:少腹逐瘀汤。

方中小茴香、干姜、肉桂温经散寒;延胡索、没药、川芎、赤芍活血祛瘀;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当归养血活血。

3. 湿热瘀阻证。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素常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7), 837-843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19.97129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and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Dysmenorrhea Shiyu Cheng, Yelin Zhu, Weihong Shi, Zhaoxia Xu*Basic Medical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Received: Jun. 28th, 2019; accepted: Jul. 11th, 2019; published: Jul. 18th, 2019AbstractDysmenorrhea, also named menstrual pain, is a common symptom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s, which has first seen in the Medical Records of Clinical Guidelines: “Dysmenorrhea and depression, stagnation of Qi and blood”. This article mainly take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object of ob-servation and primary dysmenorrhea as the object of study. Common primary dysmenorrhea in-cludes five types: Qi and blood stasis, cold and dampness stagnation, liver depression, dampness and heat,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and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In term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current analysis includes bad habits during menstruation, dietary factors, sleep factors, genetic factors, endocrine factors, mental and neuro-logical factors and other factors (including menarche age, living conditions,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so on. Multiple factors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dysmenorrhea, and the treatment of subse-quent dysmenorrhea will be very different.KeywordsDysmenorrhe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Risk Factors, Review概述痛经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程诗雨,朱烨琳,石炜弘,许朝霞*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19年6月28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1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18日*通讯作者。

程诗雨 等摘 要痛经是妇科病的常见症,首见于《临证指南医案》:“痛经郁伤,气血滞”。

本文概述痛经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进展,多见气血瘀滞、寒湿凝滞、肝郁湿热、气血亏虚、肝肾亏损五类证型;同时对痛经的危险因素,包括经期不良习惯、膳食因素、睡眠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精神及神经因素及其他因素(包括初潮年龄、生活条件、体制因素)等对痛经的影响进行概括,指出多重因素影响着痛经的发生,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亦有不同。

关键词痛经,中医证候,危险因素,综述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痛经又称经期腹痛,是妇科病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周期性出现下腹部绞痛并伴有下背部痛、恶心、呕吐头痛或腹泻。

疼痛常在月经即将来潮前或来潮后开始出现,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有时也伴腰痛或放射至股内侧,痛甚时需卧床数小时或数天[1]。

痛经分为两种,一种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妇科检查盆腔无明显的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一般在初潮时会发生,在女大学生中发病率较高;另一种为继发性痛经,是由明确疾病引起的痛经,与原发性痛经的区别是由于生殖器炎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等生殖器官引起[1]。

有调查显示[2]女大学生中出现痛经的比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可见痛经已成为影响大部分年轻女性生活等的一大妇科症状。

本文主要叙述总结痛经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以原发性痛经为主。

2. 痛经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中医对于痛经的论述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

”痛经一词首见于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痛经郁伤,气血滞。

”现多沿用此名,并列入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的病名[3]。

2.1. 痛经的辨证分型中医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

痛经的病因病机分虚实,实者多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即“不通则痛”;虚者主要多因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致子宫失于濡养,即“不荣则痛”[4]。

金季玲[5]认为,妇人痛经虽有寒、热、虚、实之分,但临床上以实证居多,并多为寒凝气滞血瘀,多因经期饮冷受寒、寒客胞中、气失温运、瘀血内留,致胞脉受阻,不通而痛。

黄少妮等[6]研究发现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为原发性痛经患者偏颇体质中主要的体质类型,且随着疼痛程度的加重,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所占比例加大。

痛经不同中医证型也可通过不同体质来分。

目前对痛经的中医证候分型无统一的标准,各医家对痛经的中医证型分类有所不同,但其中常见证程诗雨等候有气血瘀滞、寒湿凝滞、肝郁湿热、气血亏虚、肝肾亏损五型。

王教授[7]认为痛经关键是“瘀”,除湿热蕴结型为继发性痛经特有证型外,原发性痛经可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四型,且认为无论虚实,其病机最终皆演变至“瘀”,实者因气滞寒凝,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而作痛;虚者因虚致瘀而痛。

罗元恺等[8]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滞、瘀热壅阻、气血虚弱四型,其中以气滞血瘀和寒凝血滞型多见。

赵嫦玲等[9]认为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常见证型主要有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和瘀热互结证。

刘艳萍[10]将原发性痛经更细分为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寒湿凝滞证、阳虚内寒证、湿热瘀阻证、肝肾亏损证六类。

2.2. 痛经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分布有关痛经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目前研究进展以调查者对其所在地区痛经患者证候特点研究为主。

程芳等[11]对河南某些地区有关原发性痛经证候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其痛经以实证居多,共522例,占86.1%;虚证84例,占13.9%。

其中寒湿凝滞证356例,占58.7%;气滞血瘀证166例,占27.4%。

孙艳明等[12]对天津五所高校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研究,显示其痛经中医证型分布为寒凝血瘀证占37.25%,气血虚弱证占27.10%,气滞血瘀证占24.49%,肾气亏虚证占6.67%,湿热瘀阻证占4.49%。

张晏瑜[13]在对台湾中部地区原发性痛经调查辨证分型中,结果发现以湿热瘀结型为主,占32.6%,其次为寒凝血瘀型27.4%,气滞血瘀型22.3%,气血虚弱型14.3%,肝肾不足型只占3.4%。

刘艳萍[10]对成都地区原发性痛经证候调查中显示,证候分布以气滞血瘀证最为常见,共计69例(占34.00%),认为可能与妇女多易肝气失于疏泄阻滞,阻碍血行,经络不通有关,故见经行腹痛。

其次分别为,阳虚内寒证49例(占24.14%),湿热瘀阻证41例(占20.20%),寒湿凝滞证19例(占9.36%),肝肾亏虚证14例(占6.90%),气血亏虚证11例(占5.42%)。

东北部地区,连凤梅等[14]在长春、北京等四家医院中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调查,发现原发性痛经以实证居多224例(占93.33%),虚证16例(占6.67%)。

实证中以寒湿凝滞证居多160例(占实证71.43%,占总66.67%),气滞血瘀证次之61例(占总25.42%);虚证中以气血虚弱证居多,占虚证病例81.25%。

韩莹等[15]在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女大学生痛经情况研究中,将痛经分为五大证候,其中寒凝血瘀证所占比重最大,共计286例(占37.14%),气血虚弱证共计208例(占27.01%),气滞血瘀证共计188例(占24.42%),肾气亏虚证共计51例(占6.62%),湿热瘀阻证共计37例(占4.81%)。

3. 痛经的危险因素痛经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显示[16]精神因素、血管痉挛、前列腺素含量增高、神经因素、妇科疾病与其发病密切相关。

分析痛经的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为其预防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有效预防及缓解痛经起着重要的作用。

3.1. 经期不良习惯经期不良习惯包括经期吃生冷食物、经期洗冷水澡等,与内生或外受寒冷有关,经期受寒的不良习惯也是目前直观导致痛经发生的主要因素。

孙艳明等[12]研究显示,女性喜冷饮冷食对痛经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经常或喜好冰冷饮食可能更易致气血凝滞。

女大学生大都崇尚骨感美,尤其秋冬天穿衣少,李敏等[17]研究发现腹部易受凉,使子宫肌肉、血管痉挛,而引起痛经。

另有研究[18]表明经期冷水洗漱也会刺激子宫或输卵管收缩,而引起或加重经期腹痛。

在我们查询到的几乎所有有关痛经危险因素的论文中,均有提及经期受冷、吃冷饮冷食等会严重影响痛经发生,但具体相关深入原因研究较少,分析可能与其影响方面广泛复杂、难以精准知晓有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