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案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第十六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2、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的情况。
3、能识读历史“地图”。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桥梁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桥梁作用。
教学难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教学方法:自学法,学生互动识图比较法,圈点批示法。
过程:一、导课教师利用汉高祖和亲、汉武帝反击、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说明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交往,引出课题并板书。
(3分钟)二、学习目标(出示)(2分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2、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的情况。
3、能识读历史“地图”。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自学指导:1(8分钟)P—79页80页。
迅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找出①汉高祖和亲、②汉武帝反击、③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问题:、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交往方式是什么?(和、战)2、和战的结果及作用是什么?(P80页下)。
自学指导:2(12分钟)P—81页82页。
(学生活动:识图)阅读第二子目:学生小组活动。
参考下列问题:明确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包括时间、地点、目的。
识图:划出西域的大致地理范围、出发点、最远点、经过的国家。
思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参考:1、与西域各国关系密切,2、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奠定了管理西域的基础。
3、保证了未来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自学指导:3(10分钟)P—81页82页。
(学生活动:识图)“丝绸之路”内容及作用阅读第三子目:明确:“丝绸之路”畅通原因、名称由来、路线、作用方式: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知识点,也可同桌间讨论交流。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03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汉建立的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发展成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在各民族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周边各少数民族与中原加强了联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活跃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
那么怎样处理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就成为统治阶级必须面临的一个课题。
板书[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问:(引导学生看地图)当时对秦汉影响最大也可以说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是哪个民族?(学生思考)匈奴族。
问:那么秦汉与匈奴的关系怎样呢?回答:和战。
问:具体来讲,和有哪些?战有哪些?回答:和——高祖和亲以及昭君出塞;战——蒙恬率30万大军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卫青、霍去病三次大战匈奴,汉王朝在河西地区设立郡县。
问:汉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对双方有什么影响?回答:双方之间的争战给双方造成了巨大损失。
而和亲、互市局面出现后,中原王朝将先进技术和文化带给游牧民族;同时,草原牛马牲畜大批输入内地,用于交通运输与农耕,促进了中原生产,并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也就是双方达到了合作共赢的局面。
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逐渐有了农耕秦、汉时期,有不少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流落匈奴,匈奴称之为“秦人”“汉人”。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案例
七年级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学习借助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小故事,学习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往的事实,认识开放的重要作用,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历程及作用难点: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在课前,引领学生进行填成语游戏。
激发学生兴趣,迅速进入历史情境。
锦锦锦锦师:引导学生找出这几个成语的特点,了解“锦”的原意。
“锦”代表着精美华贵的丝织品,中国人喜爱丝绸,往往将丝绸与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外国人也喜爱丝绸,他们称中国为“丝绸之国”。
中国早期,丝绸等商品就是因为秦汉王朝开拓西域,成就了丝绸之路,才走出国门,远销世界的。
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足迹,共同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
(二)探究新课1。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师:说起开拓西域,这就和我国北方的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有着很大的关系,请大家打开书16课,阅读秦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这一子目,了解一下,自战国以来,都发生过哪些事,并参照大屏幕,将这些史实一一连线,对号入座。
指导学生先浏览教材,然后根据提示,了解匈奴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和战关系,明白和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
师:通过这些事,我们了解到,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时而战,时而和。
其实,古代中国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之间就是这样交融发展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纪录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共同讨论、研究问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多元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本案例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后习题、学习心得、课堂汇报等。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
3.组织小组汇报,让各小组分享研究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提高教学效果,我将实施以下反思与评价策略:
1.鼓励学生在课后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所学知识。
2.设计课后习题,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3.开展课堂评价,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下五个突出亮点: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二)问题导向,培养探究精神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原因、过程、影响等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提升合作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5.实践活动与作业设计,强化知识运用能力
本案例注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例如,撰写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短文、制作丝绸之路路线图等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强化了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地图、纪录片等,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同时,结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我国对西域的开拓过程,包括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历史事件,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路线。
本案例以问题驱动法为主线,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小组合作学习贯穿始终。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既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又锻炼了沟通表达技巧。此外,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也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取长补短。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知识掌握、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3.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汉时期开拓西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商品及文化交流。
3. 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
2. 丝绸之路的路线及贸易商品。
3.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三、教学难点1. 丝绸之路对中外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以故事形式讲述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
3.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和文化交流。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节: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讲解西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开拓西域的历史背景。
2. 第二节: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商品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讲解沿途的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
3. 第三节: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通过具体实例,如敦煌壁画、佛教传播等,讲解丝绸之路在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成果。
4. 第四节:丝绸之路对中外历史发展的影响分析丝绸之路在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等方面的历史价值。
5. 第五节:案例分析——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例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张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今天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述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3. 课程讲解:分别讲解五节内容,配合多媒体演示、地图引导等教学方法。
4. 课堂互动:设置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和看法。
七、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张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2. 选择一个丝绸之路上的城市,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特色。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方法。
秦汉开拓丝绸之路教案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识读、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导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来证明历史学家对张骞的评价,从而认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通过展示丝绸之路上互相交流来理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分析、讨论、交流认识到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终于达到目的,来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和坚强意志。
2.通过对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学习,激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增强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认识西汉时期在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与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张骞出使西域。
教学方法运用“导入——学生阅读思考——质疑——讨论——解答”五步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政策,稳定了西汉的内政,凭借“文景之治”时期打下的雄厚物质基础,他的雄才大略开始得以尽情的施展。
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势力开始向中国的西部拓展,对外交往变的活跃起来了。
那么,你们知道谁是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吗?是谁勇敢的揭开了笼罩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神秘面纱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瑰丽的景象呢?怀着一系列的疑问,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去感受岁月的沧桑,了解在那发生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活动课的组织教学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背投、联网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板书设计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1、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2、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3、昭君出塞二、张骞出使西域1、西域的地理位置2、出使西域的原因3、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4、西汉对西域的统治三、丝绸之路的开辟1、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的?2、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3、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政策,稳定了西汉的内政,凭借“文景之治”时期打下的雄厚物质基础,他的雄才大略开始得以尽情的施展。
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势力开始向中国的西部拓展,对外交往变的活跃起来了。
那么,你们知道谁是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吗?是谁勇敢的揭开了笼罩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神秘面纱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瑰丽的景象呢?怀着一系列的疑问,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去感受岁月的沧桑,了解在那发生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讲授新课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关于战国时期的匈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79页的小字内容。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创设情境,以“揭皇榜”“时光隧道”等方式,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走近历史,对历史产生认同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缔造了中国历史。
两汉时,加强了对边疆一些地区的管辖,密切了和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视频《汉武大帝》,导入:同学们,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政策,稳定了西汉的内政,凭借“文景之治”时期打下的雄厚物质基础,他的雄才大略开始尽情的施展。
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势力开始向中国的西部拓展,对外交往变得活跃起来。
那么,你们知道谁是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吗?是谁勇敢的揭开了笼罩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神秘面纱?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瑰丽景象呢?怀着一系列的疑问,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去感受岁月的沧桑,了解在那发生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二】探求新知〔25分钟〕(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匈奴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统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指河套地区〕;筑长城,因地形,用(控)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史记·蒙恬列传》昭君出塞图答:取决于国力的强盛与否。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一、教案名称: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汉时期开拓西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丝绸之路的起源、路线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和过程。
2. 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
2. 地图或图片。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丝绸之路吗?它是什么?2. 新课导入:介绍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解汉武帝开拓西域的原因和过程。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路线和作用,重点介绍丝绸、瓷器等商品的传播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张骞、班超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了解西汉开拓西域的艰辛过程。
5.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地图和资料,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7. 课后作业:8. 板书设计:西汉开拓西域原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疆域,弘扬华夏文化。
过程: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丝绸之路起源:汉武帝时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作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带动经济发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东西方文明在同一时期的特点,如罗马帝国、印度的孔雀王朝等。
2. 探讨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如佛教传入中国、阿拉伯数字的传播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的精神,推动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八、课后作业:2. 研究丝绸之路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九、板书设计:1. 西汉开拓西域:原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疆域,弘扬华夏文化。
过程: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2. 丝绸之路:起源:汉武帝时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王慧一、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开放交流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
三、重难点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班级:七年级(2)班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课件播放舞蹈《西域风情》提问:大家刚才看的舞蹈有什么特色?(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西域特色)那个这是中原王朝本土的舞蹈吗?(不是)它是在二千多年前,从遥远神秘的西域传过来的,那么大家知道西域在哪儿吗?又是谁开拓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二)讲授新课1、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本课学习任务,请全班齐读。
2、体验探究A、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1)小故事:一个长安商人的故事——绸庄往事李家丝绸庄是长安城老字号店铺。
公元98年的一天,伙计给绸庄老板李益送来了创号以来的账本,看到其中某页他感慨起来……“以前匈奴人控制西域时,生意惨淡,我家卖到西域的丝绸每年不到100匹;汉朝打败匈奴后,每年销往西域的丝绸达2500匹……唉,这些匈奴人”。
教师提问:李益家族销往西域的丝绸数量变化如此之大,和谁有关?(匈奴)(2)介绍匈奴民族(3)出示和战关系表格教师提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影响到了谁?(西域)(4)图说西域出示西域地图,请学生说哪里是西域。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遵义县第七中学郑义群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概念。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学习,培养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班超经营西域。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教具准备:课件、导学案、地图教学过程导入:以2014APEC会议领导人全家福所穿衣服面料导入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填表时代和战关系战国秦汉汉高祖汉武帝汉元帝二:张骞通西域(观看视频并结合书本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 西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公元前______,__________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张骞此行历时多少年?3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意义?(a.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b.奠定了我国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公元前___西汉政府设置_____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c.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同中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互相传递着文明信息。
)4除张骞外,你知道的外交家还有谁?5从张骞、班超身上你能学习到什么精神?三:丝绸之路(一)学生分组合作探究1你能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吗?从___出发经____,今____,通往__、__,直到____2你知道哪些物产、艺术是从西域传入的?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今天的生活会怎样?3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有什么作用?4每课一得:你知道汉族名称的来历吗?(二)拓展延伸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四、课堂演练五、课堂小结(你学习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 掌握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3. 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对中国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和目的。
2. 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3.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和目的。
2. 组织学生讨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3. 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和目的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的记忆。
3. 观察学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的了解。
第二章:张骞出使西域教学目标:1.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3. 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3. 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组织学生讨论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3. 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的记忆。
3. 观察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的了解。
第三章: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3. 理解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背景和原因。
2.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3.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背景和原因。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介绍秦汉开拓西域的历史背景、过程、主要历史人物(如张骞)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意义。
2.教师讲解:以生动的语言,讲解秦始皇、汉武帝时期对西域的探索,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历程。
1.情感层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
(1)通过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兴趣。
2.价值观层面:培养学生树立开放、包容、合作的价值观。
4.现实联系,拓展视野: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今天的地位和作用,如“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培养国际视野。
5.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6.总结反思,升华认识:在课堂结尾,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方法层面: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讲授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
(2)讨论法:针对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古代丝绸之路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氛围,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案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大连第三十七中学赵红所属学科:历史适于的年级: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
本课是一节重要的介绍秦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史实的课文,主要讲述“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内容。
在本单元中,这节课是在继对秦汉政治制度加以介绍后,从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秦汉两朝的内容作了补充。
从而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秦汉两朝的历史。
本课共有三目,即“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核战关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一子目是小字部分,对后两个子目的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
第二子目是第三子目的前提,第三子目是第二子目的发展延续。
三个子目内容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本课中的小字部分、“每课一得”、“材料阅读”和十幅图片、示意图等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补充作用,可指导学生在过程中阅读。
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张骞通西域。
这里包括较多的较生疏的地域名以及行走路线的复杂。
此外,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对秦汉大一统措施的具体学习后,对此时期的民族交往、经济发展的学习易于接受。
另外,初一学生感性认识是较强烈的,授课过程中应把更多理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易接受的、明白的知识来教授。
可通过多媒体投影演示大量的路线图、示意图和人物肖像图,帮助学生有趣而有效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历史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域的概念。
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情况。
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
通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能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收集中原王朝通西域互相输出的物品、技术、艺术等史实,以此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大连第三十七中学赵红
所属学科:历史
适于的年级: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
本课是一节重要的介绍秦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史实的课文,主要讲述“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内容。
在本单元中,这节课是在继对秦汉政治制度加以介绍后,从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秦汉两朝的内容作了补充。
从而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秦汉两朝的历史。
本课共有三目,即“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核战关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一子目是小字部分,对后两个子目的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
第二子目是第三子目的前提,第三子目是第二子目的发展延续。
三个子目内容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本课中的小字部分、“每课一得”、“材料阅读”和十幅图片、示意图等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补充作用,可指导学生在过程中阅读。
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张骞通西域。
这里包括较多的较生疏的地域名以及行走路线的复杂。
此外,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秦汉大一统措施的具体学习后,对此时期的民族交往、经济发展的学习易于接受。
另外,初一学生感性认识是较强烈的,授课过程中应把更多理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易接受的、明白的知识来教授。
可通过多媒体投影演示大量的路线图、示意图和人物肖像图,帮助学生有趣而有效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历史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域的概念。
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情况。
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
通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能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收集中原王朝通西域互相输出的物品、技术、艺术等史实,以此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通西域史实的学习培养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勇于进取的精神。
通过对丝绸之路内容的学习,认识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要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其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要发展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力求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研讨关系。
本节课采用图片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力求提高学生们的学史读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习中较强的迁移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教材第一子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内容导入。
教师:提问: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军事上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修筑长城。
教师:筑长城的目的就是要抵御匈奴的进攻。
匈奴民族自兴起之时,就与中原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无外乎就是战与和。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同学们“战”与“和”,哪种交流方式更能促进双方发展呢?
学生:“和”。
教师:是的。
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中我们更多的愿意看到以“和”促发展的历史出现。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正是这样的史实。
2、学习新课
张骞通西域
教师:通过大屏幕出示古代西域范围示意图,给学生解释清楚何谓“西域”。
在西汉开拓西域的过程中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就是张骞。
学生:展示事先查阅的有关张骞通西域的资料。
(可让学生从出使西域的目的上以及路途中的艰难险阻上入手讲述故事。
)
教师:通过大屏幕出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经过、结果的对比表格。
学生思考:(1)张骞通西域有什么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与开发的基础。
公元前60年,细雨督护府设立,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统辖的开始。
)
(2)从张骞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丝绸之路
教师:正是在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一条贯欧亚大陆的古老商路也随着开通。
这条商路就是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出示大屏幕: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欧洲)以及介绍丝路名城的由来。
那么,沿着这条商路东西方都有哪些技术、食品或文化艺术互相传播呢?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材料或图片。
教师:补充适当的材料、图片。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西传,西方的汗血马、瓜果、佛教、音乐、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这条商路成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部分知识可与现实联系:介绍当代的“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
3、课堂小结
依照板书内容进行小结。
4、课堂练习
选择题
①汉武帝曾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 )
A 班超
B 甘英
C 卫青
D 张骞
②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 )
A 公元前138年
B 公元前119年
C 公元前60年
D 公元166年
③下面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B 这条交通线上只运输丝绸
C 汉朝在该路线修道路等为来往使团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
D 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是真是假
有一部关于秦朝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秦始皇和大臣李斯一边谈论政事
一边吃着葡萄、石榴,旁边还摆放着一壶茶。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这个情节是真是假?为什么?
布置作业
将你所知道的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的名称整理成学习卡片。
5、板书设计
公元前138年开通了到西域的道路
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19年意义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奠定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和开发的基础作用
丝绸之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六、评价
要积极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既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价,不吝啬鼓励的语言,又要注意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给予适当评价。
练习题的设置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可以分组回答,对于表现良好的集体给予充分肯定,课后可让学生对自己的当堂课表现填表做出评价。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课程三维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力求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找到切实有效的学习途径。
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为,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和欣赏者,要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各种体验,共同进步。
八、教研员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