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一、总则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教育实际,特制定本德育工作指南。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放在首位,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3. 坚持实践育人。
注重德育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坚持家校社协同。
加强家校合作,发挥社会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
5. 坚持分层分类指导。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规律,分层分类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 坚持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推动德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自觉的法治意识,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成为具有以下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4)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5)具备基本的法治素养,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6)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 学段目标(1)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目标概念
德育目标概念
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的目标。
德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德、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积极正向价值观和社会行为的公民。
德育目标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具备诚实守信、友善宽容、公正正义、勇敢坚毅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3. 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自律的能力,使其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造性工作,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其认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总之,德育目标的概念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
德育(教师资格考试)
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德育的概念一般来说,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的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育的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有系统、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现代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积极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责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为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牢固的基础。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常识。
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知法、守法。
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组他人。
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
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德育优秀ppt课件
(一)德育的任务
德育的任务,按照1988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
作规程》指: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 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 1.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 体 2. 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的公民。 表 现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二)说服教育的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榜样示范法
(一)榜样示范法的涵义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
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 的方法。 (二)榜样的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和矛盾
过程要素
凡是在德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包括直接承 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
教 育 者 育者。
凡是在德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
受教育者 是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
德育内容
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 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教育帮主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 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 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 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 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还 要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 职业理想。
二、德育的途径
(一)课程类 (二)实践类 (三)组织类 (四)环境类 (五)管理类 (六)传媒类 (七)辅导咨询类
三、德育的方法
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_
【考点1】德育的任务
德育的任务包括以下几点: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考点2】德育的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考点3】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德育的核心内容。
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们以现实为基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生活目的和奋斗目标。
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就是要使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具有集体荣誉感。
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特点,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善意待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品质,形成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老实、埋头苦干等优良品质。
德育方法名词解释
德育方法名词解释德育概念: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变化,达到培养特定道德品质的目标。
它规定了德育活动所应培养的道德品质及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要求。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向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识、观点、理念、价值观等。
它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德育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包括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情境创设、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
正确的德育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
德育评价:德育评价是对德育活动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估的过程。
它通过对德育活动的检查、总结和评估,对德育活动的成效进行量化和价值判断,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依据。
德育管理:德育管理是教育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对德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达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目标。
德育科研:德育科研是对德育工作的规律性、科学性、有效性等进行研究的过程。
它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德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为改进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德育资源:德育资源是指用于开展德育活动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它包括教育者、教材、场地、经费等各方面资源。
德育组织:德育组织是指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德育活动的机构和团体。
它包括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学生自治组织、家长委员会等机构,以及社会上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团体。
德育人员:德育人员是指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相关人员。
他们包括学校中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也包括社会上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的辅导人员等。
德育目标和内容
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目标和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责任心、正直、忠诚、尊重他人等美德的公民。
德育目标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德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追求公正等。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讲授道德经典、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的另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在实践中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讲授社会伦理道德知识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负责。
3.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
德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通过制定学生守则、讲授自我管理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机制。
4.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德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互助合作。
通过开展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
5.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新意识。
德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德育课程、讲授世界名人的思想品德、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创新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积极的创新精神。
以上便是德育目标和内容的主要方面,通过这些内容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发展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积极的思想品德和创新意识,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的公民。
德育目标和内容
发展性
世界各国的德育取向(目标内容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突出的信 仰危机、价值观念危机、社会危机等问题,人们开始 反思市场取向带来的道德倒退,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尤 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了明日的世界,教育今日的青少年儿童”的呼声 强烈。 各国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目的比较一致,那就是: 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公民、树立健全人格、适应 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1、时代性:世易时移(竞争、创新、学会生存) 2、继承性:古为今用(勤劳、勇敢) 3、融合性:洋为中用(民主、开放) 4、有序性:层次性(简单——复杂) 5、统一性:总的规范和具体目标的统一 6、差异性:具体而且切合实际
思考与讨论
比较教材中的初中和高中的德育目标,
说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
为什么学校德育“有心栽花花不开”,社会影 响“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心与无心之间有些什么差异? ——心理倾向、心理防御
对显性德育课程的质疑 涂尔干:当一个人按照课程规定把整个道德压缩 成几节道德课,并在一周之内用比较短的间隔来 不断重复这几节课的时候,他很难满怀激情地完 成这项工作,因为这种间歇性(相对应的是”连 贯性)的课程特点几乎不足以给儿童留下任何深 刻或持久的印记,而没有这些印记,儿童就不能 从道德文化中获得任何东西。”
(二)隐性德育课程因素分析
3、教师人格因素:人格特征(态度、观点、意 志、兴趣爱好)育德能力 张伯苓戒烟 陶行知的“四颗糖” 4、学科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 程中渗透 “掩耳盗铃”的启发
赏析:“位卑未敢忘忧国”,
中职学生德育课内容
中职学生德育课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意义德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使其成为品德高尚、知识全面、健康发展的公民。
二、德育课的目标和内容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德育课通过教授优秀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德育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友爱之情、正义之情等良好的道德情感,使学生能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3. 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德育课通过教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学校规范等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4. 开展实践活动德育课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社会公益机构、开展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实践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和认知。
三、德育课的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述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讨论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角色扮演法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亲身体验并思考不同角色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商。
4.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对挑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德育课的评价方式1. 考核学生的道德品质德育课的评价应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考核,包括学生的言行举止、品行表现等方面,通过观察和记录来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
2. 评价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德育课的评价还应注重对学生道德意识和价值观的评价,包括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态度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德育课的评价还应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包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行为规范的遵守等方面,通过观察和记录来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内容
一、德育目标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⑴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初步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的;
⑶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
⑷了解我镇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树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
⑸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㈡道德行为目标
⑴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⑵培养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
⑶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尊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的观念;⑷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⑸初步懂得责任和义务的内涵;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认识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⑵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⑶培养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
⑷初步具有承受学习与生活上的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准备;
⑸初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⑴加强和巩固“五爱”教育;
⑵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
⑶热爱和关心班集体的教育;
⑷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内容的教育;
⑸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传统美德以及革命传统教育。
㈡道德行为方面
⑴校规校纪教育,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⑵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公物教育;⑶安全意识教育;
⑷良好的文明礼貌规范教育;
⑸敬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德育概念【1 】.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德育概念德育是教导者根据必定社会的要乞降德育规律,有目标.有筹划.有组织的对受教导者施加教导影响,以使其形成教导者所期望的品德活动.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导.思惟教导.道德教导.心理教导和法制教导五个方面.小学德育应当以造就小学生的基本性品德为重要目标.所谓基本性品德也就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道德品德.第二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造就学生具有何种品德所作出的假想和划定.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德育总目标是黉舍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偏向.(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包含了道德.思惟.政治.法制和心理教导四个方面.(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二.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一)新时代德育目标的划定(二)新时代德育目标的特点1.强调基本性2.重视道德思维才能的造就3.留意了德育的层次性4.具有周全性5.重视稳固性与变动性第三节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行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根据重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议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它决议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临的时代特点和学生思惟现实,它决议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用性.一.爱国主义教导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国主义教导要把爱故国与爱国度区离开来.第二,爱国主义教导要把平易近族骄傲感与危机感联合起来.第三,把爱国主义教导与国际主义教导接洽起来.第四,爱国主义教导要造就学心理性爱国.第五,爱国主义要表现层次性.二.集体主义教导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焦点.在开展集体主义教导时,要掌控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白集体主义教导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第二,集体主义其实不排挤小我好处.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确定小我主义道德价值.三.平易近主与法制教导平易近主与法制教导是指用社会主义平易近主与法制的基本常识来教导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介入政治生涯的平易近主意识与才能.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否决极端平易近主化与无当局主义.第二,要成长学生的平易近主反思与批驳意识及才能.第三,要看重黉舍的规律教导.四.幻想教导幻想包含生涯幻想.职业幻想和社会幻想.第一,要防止对三大幻想作决裂式教导.第二,幻想教导要重视幻想的层次性.第二章德育进程第一节德育进程的概念.构造与抵触一.德育进程的概念德育进程是品德教导进程,也即教导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别品德的进程.其差别表示为:德育进程是一种教导活动进程,而品德的形成进程是指个别在品德方面的成长.其接洽表示为:德育进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进程的一个重要门路.二.德育进程的构造德育进程的构造是德育进程中不合质的各类要素的组合方法.这些要素包含教导者.受教导者.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四个方面.三.德育进程的抵触德育进程的抵触是指德育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峙同一关系.德育进程中的最根本是在外在道德请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程度之间的抵触,它是决议德育进程本质的特别抵触.第二节德育进程的规律一.德育进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身分同一成长的进程(一)知.情.意.行是组成品德的四个根本身分“知”即道德熟悉.“情”即道德情绪.“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动.(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1.道德熟悉是道德情绪与道德行动的基本.2.道德情绪是道德熟悉转化为道德行动的催化剂.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动起着保持感化.4.道德行动是权衡一小我品德利害的客不雅尺度.(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请求1.德育要重视周全性2.德育要重视多开始性3.德育要有针对性二.德育进程是学生在教师指点下介入教导性活动的进程(一)学生的品德成长是在与情形的交互感化中能动地实现的总之,外在情形对个别的影响是在个别积极感化于情形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成长也必定是个别积极介入活动的成果.(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请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要让活动具有“成长效应”2.要为学生供给内容和情势多样的活动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立地创造活动:一小我对活动的立场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是自动应答,第二个是自发顺应,第三个是自立创造. 三.德育进程是促使学生思惟内部抵触转化的进程德育开展时应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起首,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请求时应斟酌到他们现有的品德成长程度.其次,要采纳各类方法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抵触活动.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导.四.德育进程是学生品德重复并且长期慢慢进步的进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成长具有长期性和重复性的特色.个别的品德成长与形成为什么教导长期性的立场呢?起首,品德成长具有阶段性.其次,一小我的品德成长是无尽头的,要不竭完美才干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跟着时代的成长,社会道德也会产生变更.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熟悉.道德情绪和道德行动三个要素.重复性是指个别品德的成长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阅历一个径直弯曲.甚至临时倒退的进程.为何会消失重复弯曲呢?起首,个别品德构造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别品德成长与形成的进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类身分的影响,这些影响假如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成长与形成起着促进感化.再次,学生意志的单薄性也是导致重复性消失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学生的年纪阶段特色,有针对性的慢慢成长他们的品德.2.要擅长在德育中重复抓.抓重复.锲而不舍.第三章德育原则.门路与办法第一节德育原则一.劝导性原则这一原则请求德育要擅长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进步学生的熟悉入手,调动学生的自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遵守以下三个请求:1.疏解道理,疏浚思惟.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鼓励为主.二.长善救掉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进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导的积极性,依附和发扬学生的积极身分去战胜他们的消极身分,促使学生道德成长.要遵守以下请求:第一:要一分为二的对待学生第二:发扬积极身分,战胜消极身分第三:引诱学生自发评价本身,进行自我教导三.严厉请求与尊敬学生相联合原则是指在德育教导进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厉的道德请求,又要酷爱尊敬和信赖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收和内化道德请求.要遵守以下请求:第一.要尊敬学生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厉的请求四.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纪特点.小我特色和道德状况灵巧的提出各项教导请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请求.应当做到: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纪特色施教第二.要针对学生的小我特色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的加以教导第三.要针对不合地区的现实情形施教五.集体教导与个别教导相联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进程中,教师既要经由过程集体的力气教导个别学生,又要经由过程对个别学生的教导影响集体,把集体教导和个别教导辩证的同一路来.做到以下两方面:第一.要组织和扶植好集体第二.要经由过程集体教导学生小我,经由过程学生小我的力气影响和改变集体.六.教导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标.有筹划的把来自各方面临学生的教导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合营.调和一致.前后连贯,以施展整体影响的感化.要留意以下三方面请求: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合营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第二.对每一学生个别的教导要一致和前后连贯.第三.尽力做勤黉舍.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调和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况.第二节德育门路一.各科教授教养这是黉舍有目标.有筹划.有体系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根本门路.包含品德课教授教养和其他学科的教授教养.各学科教师要在全体教授教养活动中,留意造就学生优越的进修立场.进修习惯和优越的意志.品德,促使学生育成文明行动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授教养特色,自发地.有意识的在教室教授教养中渗入渗出思惟品德教导.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类教导活动黉舍和班级中的各类教导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导的重要门路,其情势重要有:主题班会陈述会劳动节沐日活动别的,还有社会查询拜访.不雅赏.考核.拜访.旅游社会办事活动等.三.少先队教导少先队教导是经由过程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涯和丰硕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实行德育,进修教导必须与家庭教导.社会教导亲密合营,进修应起主导感化.第三节德育办法一.说吃法是经由过程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长短.善恶,进步道德熟悉,形成准确道德不雅点的办法.分两类:一是说话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应用时要留意:1.说理要有明白的针对性2.说理要重视差别和时代3.说理要具有味味性4.教师要以诚待人二.陶冶法是指经由过程创设必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天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染和陶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绪和心灵得到完美的一种办法. 包含了三方面:1.人格浸染2.情形陶冶3.艺术侵染应用时留意几点:1.创设优越的情境2.与启示和引诱相联合3.引诱学生介入情境的创设三.范例法是指以他人的崇高思惟.榜样行动.优良成就去影响学生的办法.包含三方面:1.范例2.示范3.典范范例的选摘要保持以下原则:1.可接收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时代性原则4.德智侧重原则四.锤炼法是教师有目标.有筹划的安插学生介入必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优越道德行动习惯的办法.包含四个方面:1.行动练习2.娱乐或休闲活动3.社会实践4.委托义务应用时要留意:1.调动学生的自动性2.教师要恰当加以指点3.保持严厉请求4.留意检讨和保持五.奖惩法是教师对学生表示出来的品德与行动作出评价,包含表扬.嘉奖和批驳.处分两个方面.(一)表扬与批驳(二)嘉奖与处分留意以下几个请求:一是公正.准确.合情合理.二是发扬平易近主,获得群众支撑.三是重视宣扬与教导.第四章师德.师德规范与师德教导第一节师德内涵一.师德概念的界定把师德界定为: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和一切教导工作者在从事教导活动中必须遵照的道德规范和行动准则.二.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差别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不雅点:一是“师德即教师道德”二是“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主意将教师私家范畴的小我道德转移到公共范畴,让教师所有的道德情绪.道德意识和道德行动全体裸露在职业监视之中.第二节师德规范一.师德规范的根本范畴2008年修订的《规范》是今朝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底本.它在原则列举上缩减为六个,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毕生进修.二.师德规范的焦点内容及其解析(一)师德规范中的焦点内容一般以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焦点内容.(二)师德规范中的焦点内容解析1.爱岗敬业“爱岗”是指酷爱本身的工作岗亭,“敬业”是指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需准确熟悉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准确对待教师的感化.地位和待遇,从而加强作为教师的任务感.义务感和光彩感.第二,建立准确的苦乐不雅.第三,准确熟悉进献与索取的关系.2.教书育人要遵守以下请求:第一,专研营业,勇于创新.第二,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第三,要充分施展教授教养的教导性功效.3.为人师表指教师用本身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作出范例,成为他们进修和师法的榜样和榜样.以下另提几点建议:第一,为人师表要具有周全性.第二,为人师表要具有内涵性.第三,为人师表要具有“度”.三.我国师德规范消失的问题1.缺少教师职业的特色2.过于抽象空洞3.消失着“不当”的现象4.师德规范的枚举上消失侧重叠现象第三节师德教导一.当前要加强师德教导的原因(一)教师职业特点的请求为了使教导回归其道德本质,教师必须在教导进程中表示出道德性.这是我们强调师德扶植的最根本之处.(二)教师劳动特色的请求起首,从劳动目标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小我的目标,而是反应社会对学生的请求.是以,根据社会的目标,教师应当既要强调智育,还要强调德育与体育.其次,教师的劳动进程具有集体性和分解性特色.最后,教师劳动成果的浮现是一个长期的进程.(三)当代教导变动的请求请求教师具有前瞻性的眼力和非功利性的思维.(四)来自师德近况的请求一般来说,教师消失着以下四个不当的愿望,这些愿望导致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走向掉范:第一,物欲膨胀导致师德腐化第二,权欲膨胀导致师德损掉第三,名欲膨胀导致师德损掉第四,情欲膨胀导致师德腐化二.师德教导的门路(一)职前教导中的师德教导1.经由过程大学“入学教导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惟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导课程3.在思惟政治教导中渗入渗出师德教导4.在教导练习中参加师德教导内容(二)职后教导中的师德教导1.实践:是指让教师在本身的工作职场中,经由过程践行师德规范,进一步加深对师德规范的懂得.2.拜师:是经由过程师徒结对的门路来晋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程度.3.自我教养(1)检讨:就是经由过程自我批驳.自我剖解,以求达到自我否认.自我改革和自我完美.(2)慎独:指的是在一小我独处,无人监视的情形下,仍然可以或许苦守道德信心,自发按道德请求去行动,不做坏事.。
德育的概念名词解释
德育的概念名词解释德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方式,培养和提高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旨在培养人们积极向上、善良正直的品格,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尝试对德育的概念进行深入解释,从它的内涵、目标和实施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德育的内涵:德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涉及到个体的思想、言行和品格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说,德育关注的是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塑造个体的品德、修养和价值取向。
德育注重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二、德育的目标:1.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当代青年的身心健康,以及道德品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德育,个体能够获得自我认知、识别社会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养成素质,进而形成独立、自信和有思想的个体。
2.塑造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德育致力于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个体通过德育教育,能够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立正确的公私分寸和义务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3.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德育的目标还在于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个体通过德育的熏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正确的伦理判断能力并遵循社会公德,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
三、德育的实施手段:1.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关于道德伦理、公民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
同时,课堂上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社会现象和价值问题,培养自主的思考能力。
2.社团活动:参与社团活动是培养德育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加入社会实践、义工服务等社团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自我认知、感受社会需求,从而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3.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通过校训、校规等制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
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 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 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区别 从受教育者角度 从教育者角度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 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包含以下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 ◆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体现者 主导作用 直接与间接的 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 对象 既是客体也是主体 ◆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 法纪道德规范 客体 学校德育 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活动方式 凭借手段进行
※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及其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教育意义: 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其更自觉意识到可能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其道德认识 ●设计应遵循的要求:情境必须真实或可信,可理解的;情境有且 只有两条道德规范;两道德规范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 ●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的来源:虚构;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真实或 实际发生。 ◆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小组讨论:起始阶段和深入阶段 教师提问: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 作用与策略 ◆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澄 清与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
※ 德育过程的矛盾:过程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
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最一般、最普遍的矛 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学校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的概念学校德育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健康心理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系列活动和措施。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以下将从德育的定义、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学校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健康心理。
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成为有德、有才、有能、有品质的公民。
其次,学校德育的目标。
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德育修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素质。
首先,德育修养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素养。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其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社会伦理规范。
再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主动关心社会问题,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其次,学校德育的内容。
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情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首先,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素养。
其次,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体验和健康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心态,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和情感发展能力。
再次,行为规范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使其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礼仪观念。
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使其成为有礼貌、有担当的社会主体。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态的关键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提高自尊自信和抵抗压力的能力。
最后,学校德育的实施方法。
学校德育的实施方法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全面发展展开。
首先,要注重生活化教育,将德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德育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
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1、强调基础性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4、具有全面性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第三节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
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
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
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
三、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
第三,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四、理想教育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
第一,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
第二,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第二章德育过程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
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
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即道德认识。
“情”即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
(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3、德育要有针对性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
(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
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
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
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
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
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呢?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
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
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第一节德育原则一、疏导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长善救失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使学生道德成长。
要遵循以下要求: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内化道德要求。
要遵循以下要求:第一、要尊重学生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四、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的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要求。
应该做到: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第二、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的加以教育第三、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
做到以下两方面:第一、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第二、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
要注意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第二、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第三、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第二节德育途径一、各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各学科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学校和班级中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报告会劳动节假日活动另外,还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旅游社会服务活动等。
三、少先队教育少先队教育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
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实施德育,学习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习应起主导作用。
第三节德育方法一、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
分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
运用时要注意:1、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期3、说理要具有趣味性4、教师要以诚待人二、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
包含了三方面:1、人格感化2、环境熏陶3、艺术侵染运用时注意几点: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三、榜样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
包括三方面:1、典范2、示范3、典型榜样的选择要坚持以下原则:1、可接受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时代性原则4、德智并重原则四、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包括四个方面:1、行为训练2、娱乐或休闲活动3、社会实践4、委托任务运用时要注意: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3、坚持严格要求4、注意检查和坚持五、奖惩法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一)表扬与批评(二)奖励与处分注意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四章师德、师德规范与师德教育第一节师德内涵一、师德概念的界定把师德界定为: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师德即教师道德”二是“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主张将教师私人领域的个人道德转移到公共领域,让教师所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全部袒露在职业监督之中。
第二节师德规范一、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2008年修订的《规范》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蓝本。
它在原则列举上缩减为六个,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一)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二)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解析1、爱岗敬业“爱岗”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是指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
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第一,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