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及点评 (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巨人贝多芬》
【设计意图】
清代李渔论戏曲时曾说:“传奇无冷、热,只怕不合人情。如其离、合、悲、欢,皆为人情所必至,能使人哭,能使人笑,能使人怒发冲冠,能使人惊魂欲绝。”阅读何为的这篇人物传记散文何尝不是如此!本课设计从凡人、不幸的人到巨人的多维度解读中,引领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促进中深化阅读,与文本主人公、作者展开对话,同时也与自我展开对话,感受英雄人物的精、气、神,丰沛读者的底气和人生的意蕴。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精当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精气神。
2.多角度探究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3.品味语言,体悟人物传记表达的内在情感。
【课前预习】
1.看看文章标题,你预计课文会围绕贝多芬写些什么内容?
2.阅读课文,做批注(不少于5处),初步归纳贝多芬人物形象特点。
3.读完后想想,作者笔下刻画的人物形象有哪些内容超出你的预料,作者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交流初感,谈话导学
1.交流预习环节阅读时的初步感受。
重点围绕两个问题:1.围绕课文标题,你对贝多芬的初步印象;2.阅读后,你对贝多芬有了哪些新的印象。
2.学法指导。作家何为笔下的贝多芬是立体的,可感的,如何把握贝多芬形象的丰富性,如何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需要我们抓住文本关键点,字斟句酌推敲辨析,体悟蕴含于作品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文本细读,体察人性,走近贝多芬
1.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刻画贝多芬的语句,再次圈点批注。组织小组内交流。
2.合作探究,感知人物的真实性与丰富性。
学生小组交流集中于两个角度:
一是贝多芬作为“凡人”的一面:脾气捉摸不透,不善交往,苦闷抑郁,生活简朴,不拘小节等。如女佣眼中的贝多芬(第5段,课文原句略):住所杂乱,不拘细节、饮食简单,生活朴素、耳聋多病,孤独痛苦、侄子骚扰,麻烦不断。
二是贝多芬作为“巨人”的一面:善良、正直、坚强、刚毅、热爱自然,热爱音乐、追求自由。
(要求结合文中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解说人物形象特点。)
3.小结归纳。贝多芬形象的特征体现了复杂性的统一: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孤独中渴望得到理解,绝望中创造奇迹,俗世中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在与病魔的抗争中用音乐书写生命的传奇。
三、艺术探胜,含英咀华,探访英雄心
1.谈话:丰子恺认为,“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文中“英雄心”是如何表现的呢?
2.研讨外貌描写
找出文中三处外貌描写的段落,研讨描写的角度与作用。
第6段:“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外貌描写比较概括,侧重整体印象)
第7段:“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可是早已失效了。”(侧重局部描写,衣着陈旧不整洁,行动迂腐固执)
第9段:
朗读下面两段话,它们分别让你看到的一个怎样的人?
①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的脸;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眼睛略带灰色;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一个愁苦、不修边幅、丑陋的人。)
②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有力量、活力而又深邃、凝重、坚忍的人。突出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坚忍顽强的精神。)朗读体会内在情感。
小结:肖像描写刻画人物重在“以形传神”,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内在,三次描写,不仅突出了他的苦闷,更突出了他战胜挫折的美丽的灵魂。
3.研讨语言描写
刻画人物不仅观其外貌,还要听其语言,你从贝多芬的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
方法指导:听出对话语言中的弦外之音
示例:“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耳聋给贝多芬带来巨大痛苦,赶不上一棵树的自由,因为一棵树可以谛听自然之音;另一方面,贝多芬渴望远离世俗喧嚣,走进自然,获得心灵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组织讨论,讨论内容大致分为这样两组:
第一组:“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体会语言中传达的自卑、孤独、悲观、失落、寂寞等情感,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句子里的情感。)
第二组:“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体会贝多芬内心丰富的情感,其间有聆听内心的安静、与命运抗争的勇猛、热爱音乐的自豪,同时结合朗读体会其内心世界。)小结:富有情味的语言描写不仅让我们读出了一个立体的贝多芬——自卑、孤独、悲观、失落,而且看到了热爱音乐的自豪、与命运抗争的勇猛、聆听内心的安静的精神与品质让他从一个凡人成为一个巨人。
四、情感体验,走近作者,感受音乐巨人美丽的灵魂
1.资料链接。
何为先生的这篇散文写于1947年的上海,贝多芬的一句名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给了他鼓励,面对黑暗的旧社会,生活在苦闷压抑的环境里,他读了几本贝多芬的传记,信手写下了这篇散文。
2.重点段落研读。
这篇散文中的哪一段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巨人的崇敬之情?(“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可是有“永恒”为伴。)
理解文中“永恒”的含义。朗读体会作者对贝多芬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小结:耳聋让他孤独,也带来了灵魂的安静,让他与神圣的音乐永恒!
3.我眼中的贝多芬
让我们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音乐声中,回顾一代巨人“音乐的主帅”的一生: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
1778年,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成功。
1798年,贝多芬听觉渐衰。
1804年,贝多芬改原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为《英雄交响曲》。
1807—1808年,贝多芬创作《第五(命运)交响曲》。
1825年,在维也纳首演《第九交响曲》,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
1827年3月26日,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着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两万多名维也纳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