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镇商业历史渊源

合集下载

分成两半的同里——关于一个江南古镇的精神分析

分成两半的同里——关于一个江南古镇的精神分析

分成两半的同里——关于一个江南古镇的精神分析同里,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隶属苏州,历史可追溯至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先秦即成市廛,汉唐日趋繁华,“宋元间,民物丰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具。

园池亭榭,声技歌舞,冠绝一时”,明代“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室宇丛密,街巷逶迤,市物沸腾,可方州郡”。

从南宋绍兴初年(1131年)“始称镇也”。

同里因四面环水,只通舟楫,绝少兵燹,历来是官宦退隐,富贾置产,文人雅集、逸游之绝佳地,近千年漫长的市镇生涯赋予了同里丰饶典丽的物质遗存,精巧雅致的享乐主义回音,顺适逍遥、超然物表的历史余韵和叙事、虚构、想象的戏剧化。

或许正如传说的那样,同里本名确为“富土”。

改名巫术“唐初为铜,宋改为同,旧名富土,后析田加土为同里。

”这句被引述最多的关于同里镇名更迭的表述,来自清嘉庆年间修纂的《同里志•地舆志》。

两字相叠、“析田加土”、上去点、中横断的江湖术士式算命把戏,只描述了“富土”到“同里”的演变,而与“铜里”到“同里”的历史自相矛盾。

方志上还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隋炀帝贪图享乐,导致国库渐趋空虚。

某年南旱北涝,遍地歉收,国家税收指标无法完成,享乐计划面临搁浅。

于是炀帝下旨,要求富裕之地加交皇粮。

催粮官来到吴江,听说有个“富土”,便发出缴纳皇粮的限令。

民间某秀才想出拆字妙法,并付之于大规模的行动,更改了所有招牌、路标和称谓,一夜之间将“富土”变为“同里”,从而避免了一场灾难。

故事虽然它表面上与志书的叙述距离更远,却隐秘暗示了同里富裕的渊薮,即如顾颉刚所说,是在“隋朝”、拜炀帝开通大运河之赐,随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而催生的。

村夫野老的口耳相传,虽然难以经受逻辑的推敲,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窥见隐约真相:历史上这个叫做“富土”的小镇,一定曾经陷入过物质的泥淖,很可能是一场家族陡变导致的人伦惨剧,或者是淫风逸俗酿造的社会劫难。

根据古老的巫术理论,名字,是命运的注脚,而改名就意味着与过去彻底断裂,开始新生。

古镇同里

古镇同里

古镇同里同里镇,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

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

据清嘉庆《同里志》记载,从宋元明代起,同里已是吴中重镇。

由于它与外界只通舟楫,很少遭受兵乱之灾,便成为富绅豪商避乱安居的理想之地。

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

同里因水多,故桥也多,大多建于宋以后各时代,著名的有建于南宋宝年间的思本桥,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观桥。

成品字形架设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长庆3座古桥,是昔时同里婚嫁花轿必经之轿,以示吉庆。

被人们叫做读书桥的小东溪桥,桥上那副“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同里人勤学苦读之风,证实了同里自古以来文化发达,“科名”很盛。

镇内的明清街,全长160米,古街保存了原来的条石路面,街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年代所造,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貌。

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

同里人世代勤奋苦读,知书达理,教育发达,人文荟萃。

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四十二人,文武举人九十三人。

写着店的各色小旗在古街上空飘动,给人一种古风悠悠扑面而来的感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因亭台楼阁及山石均紧贴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贴水园之称,在建筑史上堪称一绝。

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紧贴水面,园如出水上。

古戏台崇本堂、嘉荫堂木雕艺术十分精美,象不象官员的乌纱帽?砖雕是同里民宅的一大景观,一般又分为绘画与书发两大类,其技法可分浮雕、深雕、透雕、堆雕等多种。

渔鹰捕鱼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捕鱼方式。

渔民捕鱼时,用撑船的竹篙把渔鹰赶下水,渔鹰潜入水里追逐鱼儿,从来不落空,只消片刻时间,当它们钻出水面时,嘴上便叼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鱼。

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

苏州同里古镇简介

苏州同里古镇简介

苏州同里古镇简介苏州同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是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镇之一。

同里古镇建于唐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古老的街巷、独特的民居、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同里成为了备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同里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大量的民居以木结构为主,一条条狭窄的街道弯曲而上,古香古色的建筑融合了江南水乡的特色。

镇上有许多古老的民居,其中包括了许多名人故居,如温庭筠故居、吴宓故居等。

这些古建筑展示了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建筑爱好者和文化追求者。

除了古老的建筑,同里古镇还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品而闻名。

著名的同里绣球就是一种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制作精细,色彩鲜明。

同里还以其精湛的木雕工艺闻名,木雕作为苏州传统的手工艺之一,代表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同里的古街上,你可以找到许多制作精美的木雕作品,从家具到摆件,琳琅满目,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同里古镇还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景点和名胜,如同里古运河、米粮店、尚惠堂等等。

同里古运河曾经是连接江南地区和长江的重要交通要道,沿河建有许多美丽的寺庙和府邸,造型独特,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米粮店则是古时的商业集散地,现在成为了一个展示当地特色美食和特色产品的场所;尚惠堂是同里古镇最古老的庙宇之一,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并欣赏到传统的建筑艺术。

同里古镇的传统节日也是受到游客们喜爱的内容之一。

每年农历5月5日,同里古镇都会举办盛大的端午节庆典,届时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表演和民俗活动,还有丰富多样的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展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和购物。

总而言之,苏州同里古镇作为苏州地区文化古镇的代表,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手工艺品,以及美味的特色美食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和喜爱。

同里古镇是一个可以让人感受到浓厚历史氛围和江南文化魅力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放松心情,领略江南风情的理想旅游目的地。

同里古镇景区讲解词

同里古镇景区讲解词

同里古镇景区讲解词一、古镇历史欢迎各位来到美丽的同里古镇,这座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同里古镇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这里是太湖流域的一个著名水乡古镇。

古镇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二、园林建筑同里古镇的园林建筑是其最具特色的之一。

古镇内的退思园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古色古香而闻名,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

园内的石舫、池塘、亭台、楼阁等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使人宛如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三、水乡风貌同里古镇的水乡风貌也是其独特的魅力之一。

镇内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桥闸,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水乡画卷。

游客可以乘坐小船,穿行于古镇的水道之间,领略古镇的美丽风光。

四、文化遗迹同里古镇还有着丰富的文化遗迹。

镇内的明清古街、古井、古桥、古塔等都是历史的见证。

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桥”景观,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是同里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些古桥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是古镇历史文化的体现。

五、特色美食在同里古镇,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江南特色美食。

这里的饮食注重口感细腻、色香味俱佳,如清汤小笼包、三丝春卷、松鼠桂鱼等都是不可错过的美食。

品尝美食的同时,也可以感受江南地区的饮食文化。

六、手工艺品同里古镇的手工艺品也是很有名的。

镇内的手工艺品店铺琳琅满目,有刺绣、缂丝、竹编、剪纸等各种传统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艺品都是工匠们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不仅是纪念品,也体现了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水平。

七、旅游贴士最后,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些旅游贴士。

在游览同里古镇时,建议游客提前了解景区的开放时间和门票价格,以避免错过重要的景点和活动。

同时,注意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不要随意破坏环境和文物。

在游览过程中,可以购买一些特色纪念品,如手工艺品、地方特产等,以留下美好的回忆。

另外,建议游客在古镇内品尝当地的美食,如江南特色小吃等,以体验当地的美食文化。

最后,希望大家在同里古镇度过一个愉快的旅程!。

同里古镇游记的写作范例

同里古镇游记的写作范例

同里古镇游记的写作范例标题:追溯千年文化韵味——同里古镇游记摘要:同里古镇作为苏州的一颗明珠,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韵味。

本篇文章将带您深入了解同里古镇的历史渊源、独特景点以及传统文化,带来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关键词:同里古镇,苏州,历史,文化,景点,传统引言:同里古镇,坐落于江苏苏州市昆山市,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

同里古镇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和独特的水乡风情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深入挖掘同里古镇的历史渊源、独特景点以及传统文化,为您带来一次别开生面的同里之旅。

第一部分:同里古镇的历史渊源同里古镇作为一座千年古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追溯古镇的起源,讲述同里古镇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江南地区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些了解,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同里古镇的过去,还可以对江南地区的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部分:同里古镇独特景点同里古镇拥有许多独特的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魅力。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同里古镇的几个重要景点,如同里古街、古民居群等。

我们将深入探讨每个景点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文化内涵,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而独特的同里。

第三部分:同里古镇的传统文化除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景点外,同里古镇还是传统文化的宝库。

这里传承着很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同里古镇的传统文化,如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通过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同里古镇的独特之处。

结论:同里古镇作为江南地区的一颗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同里古镇的历史渊源、独特景点以及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读者们能够亲自前往同里古镇,体验那里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观点和理解:同里古镇作为苏州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韵味吸引着众多游客。

同里古镇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千年前,每一个古街、古民居都见证了时间的痕迹,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同里镇的历史

同里镇的历史

同里镇的历史同里镇,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的苏州市吴江区。

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

距苏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是为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

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

她是江苏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

1995年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1998年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同里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东北,距上海80千米,距苏州20千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

同里旧称“富土”。

唐初改为“铜里”。

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

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

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

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同里隶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畔,紧靠市府所在地,紧依上海、苏州、杭州中国南方三大著名城市,地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交会的金三角地区,是中国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中心区域。

全镇总面积为133.15平方公里,人口5.5万。

同里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1980年被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区景点之一,1982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镇,著名景点“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它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

镇区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纵横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个小岛,由于同里处于泽国河网之中,历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灾,古建筑保存较多,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

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

自古以来,诗人墨客对此赞美不绝。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同里古镇介绍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同里古镇介绍

江苏同里详细介绍走进同里,走进她朗朗的天和古老的街市,走过那条川流不息的河水和青瓦白墙的沉寂,你会感觉到同里是美丽的,是富于诱惑的。

同里的美丽来自“小河穿市过,人家尽枕河”江南水乡独特的情趣。

同里的诱惑来自小镇上一家家粉墙篱窗的房屋,充满着幽谧的水乡气息。

同里的一切,无论是石桥窄巷,细砖旧瓦,幽深冷清的石板路,还是那古朴的民居,水道两岸的垂柳,巷中袅袅升起的炊烟,都是那么的淳美,淳美得犹如一首古诗,美得清幽,美得朗静,美得精巧,美得寂寞,更美得令人心醉。

同里,那是个令你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同里,永远的梦里水乡!同里简介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

同里隶属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畔,紧靠市府所在地,紧依上海、苏州、杭州中国南方三大著名城市,全镇总面积为133.15平方公里,人口5.5万。

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

为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

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

镇外四面环水,八湖环抱(同里、九里、澄湖、沐庄、白砚、叶泽、南星、庞山湖),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著名景点“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她是江苏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

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已列为太湖十三大景区之一。

厚重历史同里人世代勤奋苦读,知书达理,教育发达,人文荟萃。

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四十二人,文武举人九十三人。

古代著名里人有叶茵、徐纯夫、莫旦、邹益、梁时、何源、计成、王宠、朱鹤龄、沈桂芬、陆廉夫、袁龙、陈沂震、顾我錡、黄增康、黄增禄、任预等。

近世以来,著名里人有陈去病、金松岑、严宝礼、费巩、王绍鏊、蓝公武、冯新德、杨天骥、费以复、刘汝醴、范烟桥、金国宝、沈善炯、冯英子等。

十年一觉江南梦——苏州同里古镇(一)

十年一觉江南梦——苏州同里古镇(一)

十年一觉江南梦——苏州同里古镇(一)2012年12月下旬,我从浙江乘车,来到了江苏苏州的同里古镇,它位于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东北,距上海80千米,距苏州20千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

同里旧称“富土”。

唐初改为“铜里”。

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

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

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

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苏州是闻达世界的江南水乡,拥有周庄、同里、木渎、西塘、甪直等知名古镇而响彻全球,而在这些星罗棋布的古镇中,同里古镇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

同里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古镇镶嵌于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

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

建筑依水而立,镇被水抽丝剥茧般环绕分割,而水依偎着镇蜿蜒汇聚,宛如一个隔离尘世的世外桃源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同里镇位吴江市东北部,地处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之畔。

属太湖水网平原中的湖荡平原,周边大小湖荡星罗棋布,河港浜密如蛛网。

镇区东临同里湖,南滨叶泽湖、南星湖,西接庞山湖(已围垦),北枕九里湖,西北襟带吴淞江,东北连通澄湖。

镇内被“川”字形市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割,形成15个圩。

沿岸“屋宇丛密,街巷逶迤”。

镇内自成水网,民用水河桥比比皆是,悠悠绿水,水活水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

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

同里镇区市河总长5.14公里,面积9.37公顷,平均每个市民占有13.9平方米;石驳岸总长6.04公里,临水民居5.46万平方米,占民居总建筑面积的36.9%。

市镇布局一切环绕水做文章,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桥、民居、园林等融为一体,构成了古镇同里特有的水乡风貌。

同 里 镇

同 里 镇

同里镇金恩观同里其名,据清嘉庆《同里志》记载“唐初名铜,宋改为同。

旧名富土,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为同里”。

“唐宋时,镇在二十六都九里村,元明时渐移至南二十七都”。

即今同里镇所在地。

同里镇位于大运河东侧,距苏州十八公里,离县城六公里。

它东临同里湖,西接庞山湖,南滨叶泽湖、南星湖北枕九里湖。

似睡莲一样,平卧水面,安祥地飘浮在清流碧波之中。

镇区布局别具一格,它打破了江南集镇那种“一条河道两面街,后为民居前开店”的呆板格局。

镇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街缘水曲,路由桥通。

家家临水,户户通舟。

河岸高低错落,绿柳迎风拂水。

真是:“一水东西云窈窕,几家杨柳木芙蓉”。

若于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之时,驻足滨湖旷野之处,极目远眺,“天宽水更宽,风静林还静”。

远处青山依依,近处绿水悠悠,水曲风清,秀色可餐。

一派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光,引来无数著名的学者名士,为它留下了美丽的诗篇。

元代大画家倪瓒有诗云:“依微同里接松陵,绿玉青瑶缭复萦,为咏江城秋草色,独行烟渚暮钟声。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文征明也写有:“扁舟卧听三更雨,一苇难航九里湖。

”“绕榻波涛归梦短,隔林烟火远村孤”之句。

清末画家陆廉夫曾画有:“笠泽避兵”和“话雨谈诗”立轴,家乡美景更是跃然纸上。

同里地处水乡泽国之中,以往交通闭塞,故历史上很少兵燹之灾。

因而它既始终保持着明丽古朴的水乡风貌,又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一批文物古迹。

全镇原有八景、续八景及后四景等二十处自然景点。

现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烟”、“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等五处。

这些自然景点均以水衬景,清静幽雅,悦人耳目,身临其境如入世外桃源,若处尘嚣之外。

沿河两岸屋宇丛密,深宅大院随处可见。

花岗石路面整洁明净,别饶古趣。

河道交会处架桥利涉,使之圩圩相通,原有桥梁七十三座,现存五十四座。

真是:“水乡同里五湖包,东西南北处处桥。

”其中思本桥建于南宋宝佑年间,单孔并列砌筑,别致古朴,独具一格,虽距今七百余年,仍傲然跨河而立。

2024年江苏同里古镇的导游词(三篇)

2024年江苏同里古镇的导游词(三篇)

2024年江苏同里古镇的导游词同里镇,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

建于宋代,至今已有____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

同里距苏州市____公里,距上海____公里,是为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面积____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

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

同里连同周庄、甪直三个江南水乡古镇也已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名单。

神秀的翠竹。

浑然天成的“岁寒三友图”,使主客共叙的品位得到提升。

中庭与右园有“退闲小筑、云烟锁月”月洞门相通,园内有“九曲回廊”曲径通幽,漫游其间,步移景异。

退思园尽管只占____亩地,但园内亭台楼阁、廊船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且建筑尺度适宜,花木水石布局得体,既小巧玲珑,又朴实无华。

园以池为中心,各式建筑皆紧贴水面,如浮水上,被当代园林学者、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誉之为“贴水园”。

退思草堂是全园的主景,古朴素雅,稳重气派,体现了主人的身份。

退思草堂内隔屏后有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所书的《归去来辞》碑拓,原碑与太仓墨妙亭同时遭毁,故碑拓愈显珍贵。

置身堂前贴水平台,环顾四周,一幅浓淡相宜、恬澹静谧的山水画长卷正缓缓展开。

大家请看!闹红一舸由湖石托出,半浸碧水,水流漩越湖石孔窍,潺潺之声不绝于耳。

人站船头,因波荡而似船行,因鱼游而显船动,更有行云倒影浮动,恍若扁舟启航,别有情趣。

2024年江苏同里古镇的导游词(二)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江苏同里古镇!我将为大家带领游览这座古镇的风情与历史。

同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建于北宋。

它是我国唯一的依山傍水,依古石桥流水,茂密的梧桐树和古典建筑相互映衬的古镇。

同里古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被誉为“江南第一古镇”。

同里古镇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先参观古镇的主要景点。

首先,我们来到同里古镇的中心广场。

这里是古镇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广场上有一座高12米的彩塔,是古镇的地标之一。

苏州同里古镇简介

苏州同里古镇简介

苏州同里古镇简介同里,位于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

这个古镇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和悠闲宜人的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同里古镇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同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古镇内有众多古建筑和传统园林,如同里古民居、同里古塔、同里木偶艺术馆等,这些都是古镇的瑰宝。

古民居以红墙、黑瓦和精美的雕刻闻名,每一幢古宅都有着独特的故事。

同里古塔则是古镇的地标之一,高耸入云,历经风雨,见证着古镇的兴衰。

同里木偶艺术馆是一个展示江南木偶文化的场所,游客可以欣赏到精湛的木偶表演和了解木偶的历史。

古镇的街道弯弯曲曲,河水悠悠流淌。

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铺和餐馆,供应着各种美食和特色商品。

漫步古镇的街巷,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江南水乡氛围,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沿途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桥、流转的小船和绿树成荫的小巷,处处都是诗意的画面。

在古镇的角落里,还可以听到悠扬的古典音乐演奏,让人陶醉其中。

同里古镇不仅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还有丰富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古镇会举办盛大的桃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美丽的桃花。

此外,古镇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同里古镇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古镇内的特色民宿也是一大亮点,游客可以选择在古民居或者江边小屋中居住,体验真正的江南水乡生活。

夜晚,古镇的灯光璀璨,江水倒影着古建筑,让人沉浸在梦幻般的氛围中。

苏州同里古镇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镇,拥有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镇的宁静和淳朴,体验到别样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欣赏古建筑,品味美食,还是感受民俗文化,同里古镇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来到同里,仿佛时光倒流,让人感受到真正的江南风情。

游同里古镇心得体会

游同里古镇心得体会

游同里古镇心得体会同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

这里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我也有幸来到了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古镇的历史文化同里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唐朝。

在宋朝时期,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城镇。

在明清时期,同里古镇更是成为了苏州地区的商业中心,有着“小上海”之称。

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如古街、古巷、古桥、古井等,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在游览古镇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的历史文化氛围。

走在古街上,可以看到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这些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历史。

在这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的苏州城。

古镇的风景同里古镇的风景也是非常美丽的。

这里有着清澈的河水、古老的桥梁、青砖黛瓦的建筑,还有许多美丽的花草树木。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在游览古镇的过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走在河边的小路上。

这里有着清澈的河水,可以看到许多游船在河上穿梭。

河边还有许多美丽的花草树木,让人感到非常舒适和惬意。

古镇的美食同里古镇的美食也是非常有名的。

这里有着许多传统的江南美食,如苏州小吃、鲜虾、蟹粉汤包等。

这些美食都有着独特的口味和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在游览古镇的过程中,我也品尝了许多美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蟹粉汤包。

这个汤包里面有着鲜美的蟹肉和浓郁的蟹黄汁,口感非常好,让人回味无穷。

古镇的人文风情同里古镇的人文风情也是非常独特的。

这里有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人,如刺绣、剪纸、陶艺等。

这些手工艺人都有着非常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让人感到非常惊叹。

在游览古镇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许多手工艺人在工作。

他们手中的工具和材料都非常简单,但是他们的技艺却非常高超。

看着他们的工作,我感到非常的敬佩和钦佩。

总结同里古镇是一座非常有魅力的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的风景、美味的美食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也可以了解到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

江苏同里古镇导游词介绍

江苏同里古镇导游词介绍

江苏同里古镇导游词介绍江苏同里镇,是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古镇。

同里古镇是一座传统水乡古镇,位于太湖上游的锡澄运河畔,距锡港镇约四公里。

它是太湖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镇之一,也是无锡市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同里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里曾经是江苏省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起点之一,如今,虽然已从蒸汽机械工业逐渐向现代化产业转型,但镇上依旧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如同里辉元书院、懋教书屋、陈化成家族宅院等。

同里古镇是四百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被誉为“江南小桂林、水路甬道、吴中明珠”。

古镇规划面积约有一个平方公里,繁华的中心古镇地区是通过河道串联起来的,许多河港处堆积了大量货物,夜间黄灯一亮,拉著红绿条的船已经开始川行。

镇上的小巷弯曲曲折,渔船轻轻地摇着船尾,就像是穿鼻的银鱼。

同里古镇是江南地区比较有名的古镇之一。

古镇以其水乡风光、古建筑群、手工艺品等知名度较高,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一览其风情。

镇上许多建筑都是明清时期建筑风格风格,屋顶瓦片是锯齿形,亦称“龙骨瓦”,这是江南建筑文化的独特风韵。

走进街道,一个个原汁原味的民居跃入眼帘,层层叠叠的院落与屋顶上的踏步,偶尔还能看到一些百年老宅。

清早的霞光点染在屋檐的彩画和窗棂上,一些清晨的老太太领著小狗散步,两侧的河渠静静地流淌着。

同里古镇的建筑风格及装饰细节传承了江南古民居的风格,特别是庭院轩簇、院落的桥梁、飞檐翘角、石桥乱坡、红墙绿瓦、假山流水、琉璃瓦为一体的建筑特色。

镇上许多建筑的外墙,用精美的雕刻成人物、动物、花卉等,展示出江南的文化内涵。

同里古镇的小巷弯曲、曲径通幽,沿途的建筑、景点、餐馆、民宅等也是一应俱全。

走在古镇的巷道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幽香,沿街的各种特色小吃也是“眼馋”,例如:臭豆腐、板栗烧麻团、江南糕点、臭肠子等特色食品,每到饭点,道路两侧的小餐馆就会熙熙攘攘,充满了江南水乡的乡土气息。

同里古镇景点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景点有:同里古镇博物馆、同里文化遗产观光园、瘦西湖公园、黎里苏宁生态园等。

苏州同里古镇解说词

苏州同里古镇解说词

苏州同里古镇解说词[同里]同里,位于苏州东南18公里,地处江苏、浙江、上海;省交界处,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传统的文化、教育气氛,同里古镇素有“小桥流水、琴韵书声’’的美誉。

七世纪开始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由北往南自古以来一直是发达的水上货运干线,同里正处于苏州、杭州之间,以往舟楫来往的盛景是“富土”同里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在苏州一吴江一同里省道大致与古运河相平行,路上满载货物、乘客满座的车流与水上驳船争流、汽笛鸣响的船队形成了两道最鲜活、最充满活力的私营经济的物流。

建国后,318国道、205省道为主的公路交通网十分便利繁忙,马—亡就要建成的常熟—苏州—嘉兴、上海—吴江的高速公路将连接原有的嘉兴—杭州高速公路,这一切直接地带来了外商的投资兴厂,一路上吴江电子工业园已初见规模。

两年前还是稻田飘香、犁地禾苗的农家景象,现在是标准厂房、欣欣向荣的工业景象。

只有在近同里古镇的路上还能稍见到桑田新绿、莲塘井然、橘树小片、农舍新翻的安静恬然的场面。

[同里入口牌坊前]同里古镇[995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而同里镇上百年历史的退思园与“苏州古典园林”同宗同源,更被列为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治园宝典《园冶》的作者—计成正是水乡泽国同里人。

同里的文化特质不但表现在古代科举场上折桂的这批状元举人们,还表现在众多古建筑中各具特色的代表作上—官宦人家退思园、商贾大户崇本堂、书香门第嘉荫堂,更多地表现在同里古镇在五湖环抱的地理环境中、在水乡灵动的清越气氛里、用儒家的坦然和从容规范了古镇的工整和恬淡。

也许同里本身的名字由原来的“富土”拆字为“同里”,已经说明了宋以来小镇的质朴却殷实的书卷气。

小小乡镇农耕渔织,里人勤奋攻渎,一向知书达理、平和而温良,不但培养出了一个状元、百位举人进士,还有无数文化人南园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中庸的国度寻求真理的伸张。

据说解放前富饶的同里90%以上的居民是地主身份,殷实的生活、养花养草的生活小情趣、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在这一点上体现的正是旧时江南的正宗。

同里镇

同里镇

龙源期刊网
同里镇
作者:
来源:《荣誉杂志》2014年第06期
同里镇,旧称“富土”。

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於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的苏州市吴江区。

当地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

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

同时,同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为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

“东方小威尼斯”
同里镇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水、桥多。

居民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古镇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景观,今尚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煙”、“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诸景。

其中建於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因亭台楼阁及山石均紧贴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贴水园之称,在建筑史上堪称一绝。

众多江南佳肴
同里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於海内外,当地气候温和湿润、水田肥沃,物丰富庶,盛产河鲜及各种水生作物。

餐饮文化带有典型的江南特色。

最有名的是状元蹄、糕里虾仁、三丝春卷、香油鳝糊和用白鱼、鲈鱼、桂鱼、甲鱼等河鲜烹製的水乡名菜。

(编辑:梁正)。

同里古镇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的富土

同里古镇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的富土

同里古镇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的富土
同里古镇位于苏州市,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也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据考古挖掘的大量文物的证实,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

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同里原称“富土”。

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并建制,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同里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49座桥连接,网状河流
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

古镇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宋,元,明,清时代的桥梁至今保存完好。

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文化古镇。

宋代,正式建镇。

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同里。

同里镇属太湖水网平原区中的湖荡平原,镇区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

境内有大小河道近300条,大小湖荡约20个。

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

同里镇商业历史渊源

同里镇商业历史渊源

同里镇商业历史渊源许惠福据地方志记载:早在吴越春秋之前,同里就有开发,时属吴地。

自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割吴县南地及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后,同里归属吴江县。

唐初名铜里,尚属村市,旧名富土,以其名太侈,宋建镇时乃析田加土为同里。

当时镇在二十六都九里村(九里湖南岸),元、明时渐移至南二十七都(即今同里镇所在地)。

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自治公所。

1949年5月1日解放,1952年12月改为县属镇,1985年10月起乡镇合并实行镇管村新体制。

至此,镇区面积为0. 87平方公里,市河总长为5.14公里。

城镇人口3004户,7227人,除回族1户3人外,均为汉族。

同里镇镶嵌于同里湖、九里湖、南星湖、叶泽湖和庞山湖五湖之间,四面环流,镇区被“川”字形的十五条河道分隔形成七个圩,以49座桥梁沟通。

由竹行、鱼行、上元、三元、新填、东溪和富观7条街道组成,打破了江南集镇那种“一条河道两边街、前开店面后居民”的格局,建筑傍水而立,家家枕河,户户通舟,具有幽静、明丽、古朴的特色。

(一)同里植于水网平原,镇周湖荡环抱,土壤肥沃。

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大宗,传统副业以捕鱼、养猪、放鸭为主。

由于同里地处泽国之中,很少兵燹之灾;地势高亢,少受太湖泛滥之害;距苏州仅半天水路,故地主豪绅、名门望族较为集中。

据1950年土改统计,同里镇居民约2000户,其中地主成份500余户,即占四分之一强。

地主的田地分布在周围各乡,近在当地,远至芦墟。

每逢新谷登场,谷满仓,囤冒尖,因此米业成了同里历史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商业。

据清嘉庆《同里志》记载:当时已有大小米行72家,分设在镇区四周的冲字(今属三元街)、洪字(今属东、南埭)、桧(今属东溪、新填街)、秵(今属鱼行街)四圩。

进入民国后,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在资本主义经济相互竞争、并吞过程中,小米行纷纷倒闭,大米行规模日益扩大。

民国7年(1918年),同里的十四五家较大米行,至抗战前夕演化为源丰、大丰、协丰、东广丰、西广丰、正丰、福泰、萃丰8家大米行和周瑞和、张晋亨两家小米行,职工500多人。

探寻苏州老建筑——同里古镇

探寻苏州老建筑——同里古镇

探寻苏州老建筑——同里古镇江南的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古镇,是中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的城镇,它们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

“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

这里面,周庄开发得最早,知名度也最高;同里人杰地灵,水乡的自然风光清雅;甪直河网交错碧水环绕,桥桥相望相依;西塘面积最大,明清的廊棚、古弄建筑最特色。

乌镇是博物馆式的古镇,以居民风情来展现;南浔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

同里,先秦时成集市,古时很富,故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过于奢华,过于招摇,改为“铜里”;宋代,把“富”字不出头,去掉一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里”,同里之名由此而来,沿用至今。

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水乡文化古镇。

同里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

同里古镇在运河的东岸,四面有叶泽、南星、庞山等五个湖泊环抱。

由49座桥连接,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

古镇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

镇上明清建筑占70%,居民仍保持着朴实悠然的民风民俗,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被誉为”醇正水乡,旧时江南”。

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

著名景点明清街、耕乐堂、同里湿地公园、王绍鏊纪念馆、陈去病故居、南园茶社、嘉荫堂、三桥、退思园等。

特色美食:袜底酥、闵饼、状元蹄、青团子、芡实。

同里古镇明清建筑占十分之七,400多年来的文化遗址、遗物、遗迹、遗风犹存,随处可见深宅大院、园林小筑。

现存著名的有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

江南运河同里古镇

江南运河同里古镇

江南运河同里古镇
同里镇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的苏州吴江区,始建于宋代,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
.
.
同里镇为五个湖泊环抱,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镇外四面环水,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

.
.
.
.
同里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据清嘉庆《同里志》记载,从宋元明代起,同里已是吴中重镇,由于它与外界只通舟楫,很少遭受兵乱之灾,便成为富绅豪商避乱安居的理想之地。

.
.
.
.
同里水田肥沃,物丰富庶,人杰地灵,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

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

.
.
.
.
.
中央电视台《话说运河》摄制组拍摄《水乡古镇》时,从直升机俯看碧波浩瀚的太湖之滨、姑苏东南,只见古镇同里一方绿地湖泊环围,河道密布,犹如波光潋滟中的一朵睡莲。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里镇商业历史渊源许惠福据地方志记载:早在吴越春秋之前,同里就有开发,时属吴地。

自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割吴县南地及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后,同里归属吴江县。

唐初名铜里,尚属村市,旧名富土,以其名太侈,宋建镇时乃析田加土为同里。

当时镇在二十六都九里村(九里湖南岸),元、明时渐移至南二十七都(即今同里镇所在地)。

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自治公所。

1949年5月1日解放,1952年12月改为县属镇,1985年10月起乡镇合并实行镇管村新体制。

至此,镇区面积为0. 87平方公里,市河总长为5.14公里。

城镇人口3004户,7227人,除回族1户3人外,均为汉族。

同里镇镶嵌于同里湖、九里湖、南星湖、叶泽湖和庞山湖五湖之间,四面环流,镇区被“川”字形的十五条河道分隔形成七个圩,以49座桥梁沟通。

由竹行、鱼行、上元、三元、新填、东溪和富观7条街道组成,打破了江南集镇那种“一条河道两边街、前开店面后居民”的格局,建筑傍水而立,家家枕河,户户通舟,具有幽静、明丽、古朴的特色。

(一)同里植于水网平原,镇周湖荡环抱,土壤肥沃。

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大宗,传统副业以捕鱼、养猪、放鸭为主。

由于同里地处泽国之中,很少兵燹之灾;地势高亢,少受太湖泛滥之害;距苏州仅半天水路,故地主豪绅、名门望族较为集中。

据1950年土改统计,同里镇居民约2000户,其中地主成份500余户,即占四分之一强。

地主的田地分布在周围各乡,近在当地,远至芦墟。

每逢新谷登场,谷满仓,囤冒尖,因此米业成了同里历史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商业。

据清嘉庆《同里志》记载:当时已有大小米行72家,分设在镇区四周的冲字(今属三元街)、洪字(今属东、南埭)、桧(今属东溪、新填街)、秵(今属鱼行街)四圩。

进入民国后,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在资本主义经济相互竞争、并吞过程中,小米行纷纷倒闭,大米行规模日益扩大。

民国7年(1918年),同里的十四五家较大米行,至抗战前夕演化为源丰、大丰、协丰、东广丰、西广丰、正丰、福泰、萃丰8家大米行和周瑞和、张晋亨两家小米行,职工500多人。

米业居全县之冠,与无锡北塘、江都仙女庙、上海南市并称“江苏四大米市”,除县内销售外,每年运往上海等地的白米五六十万石,值银300万元。

尤其是同里出产的白粳,在上海米市特标“苏同白”,约占旧上海全年食米供应的十二分之一。

根据“牙帖”规定,米行具有收购、贮藏、加工、运输等合法经营权利。

多数米行资本充足,每家的固定资金在10—20万元之间,流动资金在20—30万元之间,均能贮藏上万石糙米,个别则可贮藏数万石。

据《吴江报》民国15年(1926年)2月统计,同里的米行库存糙米达11.5万石。

民国27年4月14日,福泰米行惨遭日军放火焚烧。

此时虽值淡季,米行仍库存糙米2000多石,菜籽1000余石及柴油27吨,全部付之于火。

米行除拥有仓库、厂房和碾米设备外,在经营上较周围市镇喝价公允。

因此,每年秋后,农民完粮(田赋)、缴租(地租)时,远至嘉善、青浦,近在昆山、吴县及本县一些乡村都船载糙米近悦远来,争到同里粜米,米行一般设有宽阔的码头,以便米船依次停泊,逐户交易。

如协丰米行盖有十开间屋面的行场,可以与十个以上粜户同时进行交易。

交易过程是:粜方提供样品,由门庄先生(验货员)按照品种、质量和行情喝价。

双方同意后,即因官方校验烙印的斛子(量具)过斛计数,由脚班(工人)按管栈(保管员)指定的仓廒掮入贮存。

货款均在当时结清。

米行收进糙米后,视各地行情抛售,行情不好则因囤积起来,以待好价。

实力雄厚的米行自备船队,在上海租设仓库。

若遇粮食歉收,青黄不接,爆发战争,米行将糙米碾成白米,伺机抛售。

民国13年“齐卢战争”时,南北通往上海的交通梗塞,唯同里至上海的水路畅通。

同里米商趁机将大米突击抛往上海,年运大米约1500船次,获利倍增。

由此,同里米商名声大振。

拥有三家大米行的庞氏家族代表庞琴生,曾历任吴江县商会会长、江苏省商会和上海米业公会委员等职。

民国26年秋,日军侵华。

同里沦陷后,田地荒芜,原粮枯竭,加上日军的烧、杀、枪“三光政策”,有的米行被焚,米工被戮,米船被掳,日军还到处设卡,水道阻塞,致使一些米行倒闭停业。

抗战胜利后,同里米业虽有所复苏,先后有20多家小米行复业,但因资金不足,利润甚微,直至解放前夕,米业仍然无法挽回日益衰落的趋势。

(二)米业的兴起,带动了同里整个商业的昌盛。

自宋代建制,同里已民物丰阜,百工具成。

明时,地方五里,市物腾飞,可方州郡,局务税额逾于县市。

清初,成了方圆数十里的商贸市场,商业区逐渐以南埭街为主,向东埭衔发展,进而向东西两头延伸。

清中叶,居民渐众,市镇日扩,将原处镇东的茭芦丛生的荷花荡填塞筑屋,形成闹市,名新填地。

据民国14年8月30日和15年2月7日《吴江报》载:在新填地、北埭上两处,为英商亚西亚和美商德士古火油公司所设的大同、恒大油分公司,分经理吴江、八坼、莘塔、周庄、甪直、陈墓等地。

因销量甚滞,特派三名英国人及翻译前来调查,推动营业。

另在羊角湾处还设有经营“五洋”(洋油、洋烟、洋烛、洋皂、洋火)、杂货的三友实业社及东菜糖果公司,从此市廛翻新,商业亦因之兴盛。

四十年代起,同里商业区已变迁为东从叶家墙门起,西至上元桥止的新填、竹行、东埭、南埭和西埭五道街道,全长3华里。

上下街店铺毗邻相连着60多种行业,600余家商号。

尤其南湾塘、小菱湾商贩纷至,百舸争泊,市河为塞,衔道肩摩,人声鼎沸,早晚不息。

著名商店有:公号、益隆酱园始业于同治四年(1865年)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和丰、永大义南货店,苏德昌、公正大绸布店,万康、宝康估衣店、谷香村糖果店、二养堂药材店等。

这些商店大多采取前店后坊,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业务,业务辐射至芦墟、莘塔、北库、周庄、车坊等地,故有“吴江城不及同里镇”之说。

由于镇内湖多河密,鱼、虾、蟹、鳗、螺等出产颇丰,菱、藕、茭白、莼菜、茨实更为富足。

因此随之而设的竹行、渔行、茨实行到处可见。

茨实,又称鸡头。

剪鸡头是同里居民的传统副业,几乎家家户户从事此业。

镇上还没有规模较大的木行、青盐作(专制蜜饯之类),以及销盐总站(俗称公堂)。

盐栈备有“枪船”(为水上警察乘坐的船只),盐源来自嘉兴西路、宁波石埝桥、岱山、松江袁浦等盐场,由各镇酱园、酒坊领帖经销,供全县食用。

其次,典当、油坊、花车林立,曾有“九当十三年”之称。

饮食服务行业,仅茶馆鼎盛时就有23家,茶桌304只。

茶馆分高、中、低三个档次,一些茶馆还设有雅座、藤椅,供应点心。

如升平第一楼、阅报社多为商界交流行情、商定市价之处;新苑、苦园、赛凤轩则为绅士、讼师、文人聚集之所;福安、易安、蕙芳阁、迎春阁等则为工人、农民、渔民憩息之地。

设摊、肩排、提篮小卖是同里镇商业上的的一大特色,数以百计。

农民、渔户、小贩常聚集在连接街市的会川、渔行、升平、泰来、里仁等桥上兜售,形成桥市。

箩篓、盆桶、行灶依次排列桥面、桥坡两侧,中间仅留一线之路以通行人,各显其能,竟相叫卖,此起彼伏。

除此之外,设在桥上、桥堍的理发、杂货、陶瓷、皮匠、点心、占卜等小店足有十家之数。

他们在占地不点一平方米的世界里,各显其能,为乡下的镇上的平头百姓们服务,为活跃的同里商业乐章加上了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民国年间,同里的商业人员占全镇人数的七分之一。

如每逢阴历三月廿八、四月十四、五月初一、六月廿三、七月三十、八月初七、初八、九月十九、十月初一等香汛、庙会期间,各地商贩蜂拥而至。

观会百姓哄动遐迩,不仅每条老街摩肩接踵,拥挤不堪,而且在镇郊北观(城隍庙)前一块旷野地上形成的新街也人山人海。

届时,也是商界大出生意,农副产品集散的有利时机,特别是香烛、纸马、饮食和糖、烟、酒等行业更是应接不暇,货尽财盛。

商业竞争培育了名优特产品,同里镇众多的特产中,尤推闵饼和熏鱼。

闵饼,是同里闵家湾“本堂斋”特产。

以元米粉、苧头草为原料,配以赤豆沙、胡桃仁、糖猪油为馅,经精工制作而成,具有黛青光亮,清香滑糯,油而不腻,食后留芳的独特风味。

明沈周有诗云:“荣萌方长折,作饵糈相仍。

香剂园从范,青膏软出蒸。

女士虚郑缟,士宴夺唐绫。

我有伪生感,临餐独不胜。

”闵饼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在光绪年间,曾列入贡品,选送慈禧太后品尝。

民国初期,在上海创建大富贵闵饼公司,远销海外。

熏鱼,是同里谷香村糖果店传统产品。

选用8~10斤的湖产活青鱼为原料,经开片,爆制后,浸泡在配以姜汁、黄酒、酱油、白糖的卤汁中。

捞起后,洒上秕谷茴香粉末,色香味俱全。

同里其他的如果酥、粟酥等四时茶食和各种点心也丰富多彩。

(三)随着商业的发展,同里也出现了民间结社形成的行帮、会馆等商人组织。

清末由安徽客商吴伟烈、吴锡满、方树元发起,在同里富观桥堍创办了徽州会馆,又名新安会馆。

会馆起先以存货、定价和调节同乡间各种矛盾为主,后发展到对同乡生、老、病、死互相关怀,为已故之人寄存棺材,待后运回原籍。

每逢农历五月十三、七月三十、八月十五同乡团聚一堂,纪念祖师或吃斋诵经,祈求财源亨通。

会馆衰落后,一度为商会、行业公会所取代。

民国元年(1912年),吴江商务分会同里事务所成立。

其宗旨是代表商民利益、维护商界合法权益、协助地方政府征收税款等,并附设商团,配备枪支弹药,日夜巡逻、放哨,确保镇区安全。

商分所下设米粮、酒酱、南货、绸布、国药、腌腊、菜馆、成衣、竹木、地货十大同业公会。

各公会定期通过茶会交流行情,沟通信息,不仅在全镇商业中起着主宰作用。

而且参与各种社会事务。

如民国36年6月4日晚,驻扎同里的国民党中央训练团第29军官总队的五名军官,用暴力轮奸南濠小学青年女教师邹月娥致死。

事发后,全镇愤然。

学界派人联络商会,召开紧急会议,组成“邹月蛾惨案后援委员会”,一致通过罢课、罢市等决议。

中小学2000余人,商民200多人游行示威。

所有商店一律关门,并在店板上贴满了“哀悼邹月娥女士”、“追查凶手”等标语。

消息传出后,迅速得到苏州、上海、北京等地报刊声援,迫使国民党政府就理此案,严惩歹徒。

解放后,商民组织沿袭旧制,建立同里工商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下设摊贩联合委员会,协助政府管理工商事务,直至“文化大革命”中,自行消失。

(四)日伪统治时期,随着米业的衰落,同里镇商店也减少至480余家,且夫妻店居多,市场日见萧条。

据民国31年对40个行业;181家商户调查,资本额为146万元,年营业额10918万元。

抗战胜利后,商业复苏,但已远不如昔日。

至解放前夕,仅有各类商店357家,从业人员1664人。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旧合作社,成立同里供销合作社,开始向农村吸收资金入股,成为商业中第一个集体所有制企业。

供销社以支援农业、组织副业为目的,收购农副产品,优惠供应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同时,苏南建中贸易公司在同里建立了第一个公营企业——苏州分公司吴江办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