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试论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试论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摘要:建筑与其所处的城市环境以一种共生的关系而存在。
建筑物的个体经过组合,形成一个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又以某种方式,编织出街道、公园、广场等外部空间。
而建筑物、街道、公园、广场等物体,又以一定的秩序相互配置、组合,形成了城市的形体空间,同时,这种形体空间环境又赋予了城市特定的意义和生活氛围所以,建筑规划除了要如实地反映它的内在功能和结构造型外,更重要的是它必须与其所处的总体环境相协调、相适应。
关键词:建筑规划;城市环境;协调1.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目前,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住房拥挤、绿地面积少等问题引起的生活质量的下降。
此外,城市人口剧增,人们对有限资源的过度消耗,也会带来交通堵塞、大气污染、废水处理、固体垃圾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这些都是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所致,尤其是表现在城市建筑规划中对环境保护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当前的许多建筑最显著的问题就在于忽视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人类文明的步伐,然而,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即环境问题,人口剧增、气候异常、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各种问题已经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及发展。
所以,我们须重新审视及评价当下的城市发展观念。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之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此外,还要全面考虑紧缺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要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促使经济与社会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合理进行建筑规划,为人类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绿色建筑的实践正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2.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的特点及结构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①这种协调发展关系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即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及社会背景条件之下。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而闻名于世。
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将建筑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这是现代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材料和装饰等方面,论述中国传统建筑是如何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
一、布局中国传统建筑在布局方面通常采取均衡的方式,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对称。
典型的建筑布局通常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分布各种建筑元素。
这种布局与中国人对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密切相关。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通常是神庙或宫殿,表示人类和上天之间的联系。
左右两边的厢房代表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与自然相对平行或垂直的方向也代表了中国人在建筑布局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二、材料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选取和使用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
传统建筑常使用的材料主要有木,石和砖。
这些材料都是来自于自然界,具有天然美观的特点,并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木材有机质的特性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加融为一体。
石材的坚固耐用性,以及其自然纹理和色彩的变化,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感。
砖则常用于填充结构和装饰建筑外观,其破壁或刮纹的表面处理,使传统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景色浑然一体。
三、屋顶和檐口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和檐口设计非常精致,其形状、高度和倾角等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的。
屋顶的形状通常采用悬山式或硬山式,展现出中国人对山水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大型屋顶常常与天空和周围的山水相映成趣,同时还具有提供防雨、避阳和通风等功能。
在屋顶的四角和檐口处常常装饰有如龙、凤、麒麟等吉祥动物的雕刻,以及植物纹饰,使建筑更加生动丰富,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呼应。
四、庭院和园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庭院和园林是室内与室外相连的重要部分,也是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空间。
庭院通常由建筑围合而成,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可以提供私密性和安静的空间。
建筑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和演变,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等方面论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建筑作为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必然需要依赖自然环境的支持。
首先,建筑需要依赖自然资源,如木材、石材、沙土等,这些材料都是源自于自然界的资源。
其次,建筑需要依赖自然气候,如气温、湿度、日照等因素对建筑的设计和使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者,建筑也需要依赖自然环境的地理条件,如土地、水源、交通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可行性。
二、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建设、使用和拆除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
这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而言,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和破坏。
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平衡建筑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三、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高,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建筑应该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
在建筑设计中,应采取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例如,建筑可以利用景观设计和绿化来改善环境,在建筑外立面和屋顶设置植被,利用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整合。
总之,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利用要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展开,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破坏。
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整合中,注重生态设计原则的应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通过正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才能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存在。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往往受到当地环境的深刻影响。
比如,在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传统的建筑常常有高高的屋檐和宽敞的天井,以利于排水和通风。
而在北方,气候较为干燥寒冷,建筑多采用厚实的墙壁和较小的窗户,以抵御寒冷和保持室内温度。
在埃及,由于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金字塔和神庙等建筑以巨大的石块建造,造型简洁,以减少阳光的直射。
建筑的选址也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
在选择建筑的位置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
例如,在山区,建筑可能会依山而建,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减少土方工程,同时也能获得独特的景观视野。
在河边或海边,建筑要考虑洪水和潮汐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如果选址不当,可能会导致建筑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建筑的材料选择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在古代,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
例如,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石头丰富的地方,石材则被广泛应用。
而现代建筑虽然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广,但仍然需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可持续性以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比如,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会优先选择可回收和可再生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还体现在气候方面。
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的朝向、采光和遮阳设计。
在炎热的地区,建筑通常会有较大的遮阳设施和良好的通风系统,以降低室内温度。
而在寒冷的地区,建筑会注重保暖,窗户的面积相对较小,并且会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此外,日照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建筑的采光设计,以确保室内能够获得足够的自然光线。
反过来,建筑也会对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合理的建筑规划和设计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比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如果不注重绿化和生态保护,可能会使原本的绿地和湿地消失,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建筑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不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空间,还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然而,建筑不仅仅是静静地存在于环境中,而是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的、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
1. 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筑不仅能够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举例一些典型的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比如摩天大楼的阻挡阳光和空气流通等)
2.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环境条件对建筑的设计和功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环境条件需要不同的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
(可以举例一些不同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如热带地区的遮阳设计和冷地区的保温设计等)
3. 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建筑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建筑可以适应环境,同时也可以改变环境。
(可以举例一些能够与环境相互关联的建筑,如绿色建筑的生态系统,阳光能利用等)
4. 可持续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为了保护环境和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人们开始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要考虑能源利用、材料选择、废物处理等环境因素。
(可以介绍一些可持续建筑的实践,如太阳能建筑、雨水收集利用等)
结论:
建筑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以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环保意识,推动建筑行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以上仅是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一些简单论述,仅供参考。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建议根据题目和文章需求进行具体细化和扩展,以满足1500字的要求。
建筑与自然环境
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人们对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关注。
本文将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建筑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能源消耗:建筑在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耗费大量能源,尤其对水资源、电力等环境资源的消耗非常巨大。
2. 气候影响:建筑的布局、立面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周边的气候条件。
例如高层建筑会改变气流,导致风速加大,而某些建筑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会影响城市的热岛效应。
3. 垃圾产生:建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
4. 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土地的开发与建设,这些过程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为了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建筑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广泛应用。
可持续建筑旨在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建筑设计、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
1. 节能减排:可持续建筑采用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例如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高效隔热材料,优化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2. 绿色材料:可持续建筑选择环保、可再生材料,减少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例如利用再生木材、可降解材料等,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3. 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建筑注重合理使用和回收利用水资源。
通过收集雨水、灰水回收和循环利用等方式,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4.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建筑将生态保护考虑在内,通过绿化、景观设计等方式,在城市中创造更多的自然环境。
同时,可持续建筑也鼓励在建筑设计中保留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系统。
三、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意味着建筑应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与之和谐共存。
1. 设计理念: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周边自然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自然光线、景观和自然通风等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并提供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论述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论述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摘要:本文阐述了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建筑设计当中的一些对环境部分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讨论,提出了部分加强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关系引言:在现代社会发展与艺术追求并行的今天,建筑设计被赋予新的历史任务,现今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高品质的生活与理想生活状态应给人以精神安慰和精神享受的外在环境,但现代建筑最大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主体,人和环境是建筑创作的中心课题。
一、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1建筑和环境是对立统一的整体(1)建筑从属于环境。
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无论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是从建筑与人的关系来看,建筑都是处在从属位置。
只有明白主从关系,才能在建筑设计时把环境和人的因素充分考虑,做到建筑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2)环境影响建筑特点。
建筑物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其周边环境一起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所以环境与建筑是相辅相成的,在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环境,选择合适的建筑方式和造型,环境会将建筑的风格与特色体现出来。
如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就体现出强烈的等级意识,皇宫也大多建在城市轴线上,这就是人文环境对建筑物设计的影响。
1.2环境对建筑使用造成的影响(1)技术上的影响。
环境设计科学合理,可以让建筑物采光、通风、取暖等功能都能更好发挥出来,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不只能满足人们简单的居住要求,声音、绿化、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使用效果,生态建筑的观念逐渐形成。
(2)感官上的影响。
建筑物一旦建设完成,就不会再移动,所以其需要依靠周边环境来凸显自己的个性化形象。
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互动,要使建筑功能得到充分展示,就要考虑建筑环境对人的感官带来的影响。
如住宅小区要让人有亲切感、陵墓要安静肃穆、宗教建筑要让人有敬畏感等,这些建筑都需要让环境来烘托其特点。
二、建筑环境设计的要求2.1生态建筑设计的要点(1)建筑与环境设计要同时进行。
自然环境与建筑关系
自然环境与建筑关系建筑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干预,而自然环境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在不断发展的世界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建造独特的建筑。
自然环境确定建筑设计在建筑领域中,自然环境通常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特别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建筑设计师必须考虑周围自然环境的大小、形状、地理位置和气候,以确保设计的建筑物能够融入周围环境,不影响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并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使用体验。
例如,一些现代建筑设计师喜欢在建筑物的顶部和周围放置植物,以促进城市园林化和生态环保的发展。
同时,高大的建筑也不能阻挡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建筑的风格和高度必须考虑周围建筑和景观,以确保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建筑应当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自然环境和建筑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建筑物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建筑设计,而自然环境则提供主要的材料和设计灵感。
例如,位于哈瓦那的圣伊西多罗公墓,采用自然珍珠和贝壳作为内外部装饰材料。
此外,根据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公墓内部的装饰也会发生改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气感。
可以说,建筑带给自然环境独特魅力的同时,自然环境也为建筑带来了不同的灵感,使它们在设计和构造中更具创意。
自然建筑的发展自然建筑是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环保建筑形式。
在这种建筑形式中,建筑师使用天然材料,比如木材、竹子和石头等,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的建筑。
现今,自然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设计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其独特的外观设计、高效的节能环保等特点,受到了建筑师和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建设过程中,建筑师需要考虑自然建筑的环保、可行性和保证周围环境的原汁原味。
通过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自然建筑为现代建筑设计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建筑师们在当今环保意识渐盛的社会中,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李聪聪摘要:建筑与环境是一种相互延伸,相互渗透或相互补充的整体。
建筑,不但需要有一个巍峨、雄伟的外观,而且还需要有一个优雅而美丽的环境来衬托。
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
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的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
但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保证二者互敬互融,协调发展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这篇文章就是要将建筑放入整体环境中,寻找它们内在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环境;协调发展一.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建筑的要素有很多,如基地、环境、功能、经济、技术、艺术造型和传统文化等。
在日益强调人本主义和地域性的时候,环境的因素就显得格外突出。
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与人的关系来看,建筑处于从属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认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又要认清建筑与人的关系。
只有认清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才能创造出建筑艺术与环境真正统一协调的作品。
可见,任何建筑物都必然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即必须与周围的建筑群、道路、绿化和建筑小品等相通融合,成为一个完美的体系。
同时,还应考虑到自然条件,如地形、朝向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合理地协调好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建筑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时还涉及到空间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一幢优秀的建筑在环境上能够与大自然有机地结合,与周围的景物取得和谐的配合,还会给人以激情。
建筑环境对建筑使用的影响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从技术上,合理的环境设计可以对建筑的通风、取暖和采光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高技派的兴起以及生态建筑的凸现,人们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
其次从感官上,周围环境适当的表达能给建筑使用者带来舒适愉悦的氛围,甚至可以起到理疗的作用。
试论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3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环境在建筑设计中越来越显出它的重要性。建筑如果脱离了环境无异于一个孤立的砌体,更谈不上什么韵调与情趣。“‘环境’广义上指的是围绕着主体的周边事物,尤其是人或物的周围,包括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的外界。我们所说的环境,即指相对于人的外部世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领域的日益扩大,“环境”这一概念的范畴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也不断的增添着新的内涵。为了使环境与建筑主体物更加和谐,我们通常会对环境加以改造,这就涉及到景观设计。“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各种地理信息、建筑形式和结构类型的综合。建筑设计包含把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更少的时間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建筑属于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城市中每一座建筑及空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中的一个单元,所以建筑与景观是紧密相连的,一者没有设计好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
4结语
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将周围环境因素考虑进去,不然不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设计势必会遭到淘汰。在这点上,我们要充分学习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他们在人文环境与建筑的融合方面就做的非常好。不仅将对建筑设计可能造成影响的各要素关系和机理进行明确了解,而且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做出预设方案,做到方案的合理最优化。我们可以从这点出发,科学地研究与分析建筑设计和周边环境的内在关系,揭示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需求最优解决方案,争取建设出更多更好的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
环境保护与建筑工程
环境保护与建筑工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化。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建筑工程应该密切结合,协同发展。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与建筑工程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建议来促进两者的良好和谐。
一、环境保护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建筑工程直接涉及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首先,建筑材料的需求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面积的土地开发,这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其次,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因此,环境保护在建筑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环境保护和建筑工程的联系与挑战在实践中,环境保护和建筑工程密切相连,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的建筑工程思维往往忽视环境保护,在追求经济效益和快速建设的同时忽视了环境的影响。
其次,环境保护和建筑工程的目标不一致,环境保护追求的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建筑工程追求的是产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舒适体验。
此外,环境保护和建筑工程的规范和标准存在一定的难以统一的问题。
三、环境保护与建筑工程的协同发展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与建筑工程的协同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环境管理和监控。
其次,倡导绿色建筑,促进建筑材料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利用,降低建筑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建筑工程的关注度和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环境保护与建筑工程的案例分析以中国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和建筑工程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建筑工程标准,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技术,引导建筑行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例如,北京奥运会期间,大量的绿色建筑被兴建,不仅满足了赛事需要,还为未来的城市发展留下了可持续的遗产。
五、个人责任与环境保护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也应该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分析(建筑学论文)
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分析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人类与自然、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此,分析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对于理解建筑的本质、优化建筑设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不容忽视。
建筑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部分,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都会对建筑的设计、建造和运营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位于寒带地区的建筑需要考虑保温问题,而位于热带地区的建筑则需要考虑通风散热问题。
同时,建筑也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特征,如地形、地貌、植被等,以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同样紧密。
建筑是社会活动的载体,反映了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各具特色,正是社会环境差异的体现。
同时,建筑也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如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公共设施等,都离不开建筑的支持和引导。
因此,建筑设计与规划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的需求和特点,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建筑与文化环境的联系也是不可忽视的。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审美价值。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各具特色,正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同时,建筑也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如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代建筑的创作与探索等,都是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建筑设计与规划需要关注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以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建筑与环境的联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在建筑设计与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特点和需求,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分析中,除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外,还有其他几个方面值得深入探讨。
建筑与经济环境的联系。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活动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和资源配置。
建筑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支持。
论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说 , 指 局部 与 整体 之 间 的 内 在联 系 。局 部 与 整 体 的观 念 并 非 始 自今 想 观念 有 关 比 如 同样 是对 古 文 物 的保 护 ,或 是 说 对 古 文 物 的 修 复 , 是 东
日. 而是 自古 有 之 。古 人 曾把 这种 整 体环 境 理 解 为 多 个 单 体 建 筑 的 相 西 方 有 着 完全 不 同 的原 则 : 西方 人 主 张 古代 和 现 代要 有 十 分 清 晰 的界 互关 照, 而形成群体建筑 。 中国 , 从 在 传统 建 筑 的 艺 术形 式 更 多 的 表 现 限 , 为与 古 建 筑 呼应 是 “ 降 ”而 中 国则 要 求 模 糊 此 界 限 , 求 最 好 认 投 . 要 在 群 体 建 筑 之 间 的搭 配 上 , 要 求 建 筑要 和 周 边 环 境 产 生 联 系 。 如 我 修 复 的 和原 来 的一 模 一 样 , 为 这 样 更 有 历 史 感 。 也 可 能 就 是 这 种 观 它 认 国 的传 统 建 筑 形 式 — — 四合 院 , 是 由几 个 建 筑 单 体 围合 成 一 个 单 元 念 是 中 国人 将 传 统 和 现 代 变 得 模 棱 两 可 。 就 四方 有 很 多 对 新 老 建 筑 的协 的建 筑 体 。北 京 有 很 多 类 似 的建 筑 群 , 故 宫 、 和 园 等 等 , 些 复 合 调 关 系 把 握 得 很 到位 的作 品 。如 一 位 叫米 歇 罗佐 的 建 筑 师 在 1 如 颐 这 5世 纪 的建 筑 群 体 中埋 藏 着 完 整 而清 晰 的空 间 思想 观 念 。 建 造 的 弃 婴 医 院 旁 设 计 的 另 一 幢 建 筑 就 很 匹配 , 贝 聿 铭 称 赞 为 “ 被 非 这 些 观 念 国外 也 是 同样 拥 有 的 。 在 2 0 早 0 0多年 前 , 里 士 多 德 就 常 文 明 , 高 度 的修 养 ” 这 并 不 是 “ 古 非 今 ”也 不 是 “ 亚 有 。 颂 , 以新 就 古 ” 更 ,
浅论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东西方 有着完全不 同的原 的大环境 , 个性融 入共性 。 将 有时 一幢建筑单 独来看并 不完善 , 甚至 平淡无 是对 古 文物 的修 复, 奇 , 由于建 筑群 的相互 作用, 但 反而 会使其 在 则:西方人主张古代和现代要有十分清晰 的界
型奇特 、 个性张 扬 , 与周围环境 形成 巨大形 体
反差 和个性 特 征突 显的建 筑也 不应一 味地 否 这 在与环 境 “ 环境 协调 ” 近年来 建 筑界 的 一种 新 定 。 种建 筑物 只是 在特 定条件下, 是 它 将艺 表现 在群 体建筑之 间的 搭配上 , 它要求建筑要 主张, 实质上 就是讲建筑 与建筑之 间的协调 的强烈对比中去求得整体 美的一个特例 。 这 协调”应包括两层含义 , 既有空间 术 的喜 剧色 彩、幽默 诙谐 或荒 诞滑 稽 注入 建 和 周边环 境 产生联 系 。 如我 国传 统 的建 筑形 关系。 种 “ 又有时 间意 义上的 协调 , 二者 筑艺 术之 中, 虽然是 一种极 端化做 法, 但它至 式一一 四合院 , 就是 由几个不同的建筑单体 围 意 义上 的协调 , 建筑环 合成一 个单元的建筑 体。 京有很 多类似 的建 应是 一个完 整统一 的 “ 空坐标 系统” 那种 少可以打破现代建 筑刻板沉 闷的状况 。 北 时 。
理解为多个单体建筑 的相互关照 , 从而形成群 体建筑 。 在中国, 传统 建筑 的艺术 形式更 多地
建筑一起生长 。 协调并不是单单 只求形式 表面 建筑环 境美的奥 妙在于结 合, 变又是不离其宗的 , 这个 “ 应该是指 我们 的相同或相近 , 宗” 自 建筑 群体始终 是和 我们自身发 展的这个 仂 调是 一 身, 种结 合, 对比也是 一种结 合。 对于 造
目 程术 技
建筑与自然环境
建筑与自然环境在当今社会,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对自然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受到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建筑的可持续性以及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建筑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既为我们提供了居住、工作、学习等场所,也为我们提供了文化、艺术等体验空间。
然而,在建筑的运用过程中,也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一定破坏。
首先,建筑的施工和运营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从开采建筑材料到建筑物的使用,都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和能耗。
这些排放和能耗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也会改变周围的自然景观。
大量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开发,绿地被水泥、钢筋所代替。
这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使城市失去自然的美感。
二、建筑的可持续性为了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人们日益强调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和建造。
可持续建筑是指结合自然、人类和社会环境,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的建筑。
首先,可持续建筑强调能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
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的自给自足。
其次,可持续建筑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收集雨水、循环利用废水等方法,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
还可以利用植物的自然吸水能力来改善城市的水循环系统。
另外,可持续建筑还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
选择可再生、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自然环境不仅对建筑有着直接的影响,还可以通过环境与建筑的结合,创造出更加优质的建筑空间。
首先,自然环境中的阳光和风景可以为建筑提供自然光线和美丽的景观,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和愉悦。
通过合理规划建筑的窗户和阳台,可以将自然景色引入室内,使人们更加接近自然。
其次,自然环境中的植被可以为建筑提供自然的遮阳和隔音效果,减少对建筑的能耗。
论环境保护与建筑工程的关系
水等需要 加热 防水 材料 , 熬制 沥青 , 烟 熏火燎 , 还伴 随着刺鼻 的气 味 。有 的工地任 意焚烧 生活垃圾等 。3 ) 光 污染 : 夜 间工地 上的探 明灯齐 明 , 彻夜不 息 、 如 同 白昼 。运 送大 宗材料 或商 混凝 土 的汽
车频频 出入工地 ; 工人 用大功率 的焊机实 施空 中焊接作 业等 。这
3 ) 增强环保成本意识 , 加 强废物利 用率 。对拆 除下来 的建筑垃圾
和施工 中的施工 材料 , 进 行有 效 的管理 和妥 当处 置 。比如 : 对 混
工程施工 中所产生 的污染不 是单一 因素 造成 的 , 它是 一个综
合 的污染源 , 归纳起来 ,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2 08 ・
第4 O卷 第 7期 E C T URE
山 西 建 筑
Vo 1 . 4 0 N o . 7 Ma r . 2 01 4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4 ) 0 7 — 0 2 0 8 — 0 2
有 效地对环境加以保护 。
施工 。保护和改善施工 现场 的生活 、 生态环 境 , 全员参 与 , 共 同努 力 。现场建立环境保 护 工作小 组 , 由项 目经 理 任组 长 , 各有 关 部 门、 施 工队负责人和专职工作人员参加 , 按照 “ 谁主 管、 谁 负责” 的
原则 , 严 格控 制 “ 三废 ” 排放 , 发现 问题 必须 制 定措 施 进行 整 改 。
凝土进行养护 时所使用 的苫布和塑料 薄膜要保 护好 , 以备 回收利 用 。草帘和其他东西经 多次利 用后 统一 收 集废 弃 。4 ) 改 进施 工
1 建 筑施 工 的污染 现状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建筑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建筑和环境可以相互影响,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也可以对环境产生影响。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创造更加可持续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环境对建筑的影响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建筑产生影响是无法避免的。
自然条件的不同会影响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比如气候、地形和地质条件等。
气候的不同会影响建筑的功能和形式,如更加热带地区的建筑需要考虑隔热和通风的问题,而寒带地区的建筑需要更多的保温措施。
地形和地质条件的不同也会影响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如丘陵和山区的建筑需要考虑地形的适应性,土壤的承载力等问题。
2.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人文环境是指周围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
周围建筑的风格和高度会对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产生影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是建筑设计和建设的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反映出城市的人文特色和社会价值观。
二、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建筑使用等方面。
1.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会直接影响周围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新建建筑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建筑应该具备很好的隔热保温性能、节能性能和可持续性能,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日光利用和自然通风等因素。
2.建筑施工建筑施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施工噪音和灰尘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建筑施工应该尽可能避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应该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以提高建筑质量和环保效益。
3.建筑使用建筑使用阶段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也非常重要。
使用者在使用建筑时应该遵守环保法规,尽可能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比如节约能源、减少垃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
浅论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关系
浅论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关系在空间使用过程中主要将建筑作为一种主要载体,这必然会需要一个建筑与环境之间相匹配的过程。
一方面,建筑应该在接受环境特质的过程中对自我进行不断的修正,达到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目的,另一方面,基地环境在接受建筑的介入过程中应该使自身得到增色,在此基础上成就一种根植于基地环境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原创建筑。
一、实例分析(一)某风景名胜区游客接待中心某风景名胜区在2004年被批准为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被列为红色旅游区,总用地面积为91272m2,建筑面积为34400m2,在景区入口处有一座小镇,建筑区连接小镇的古道。
传统聚落努力将聚落特点和地形特点保持一致,同时将一些特异性地势引入其中,与环境形态相适应创造出自己的聚落景观。
小镇四面环山,同时在与外界相联系的道路呈现出一种“几”字形状,一条溪流从小镇中穿过。
对山地特点进行充分考虑之后,对山地与流水进行充分利用,形成了一条可游览可休憩的旅游空间。
基地整体上呈现南北窄、东西长的形状,在空间上与地形相适应,形成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有了这条轴线,建筑整体上就变成一个明晰的空间序列。
游客接待中心门前的广场与景区入口的广场共同构成了两个核心,根据开发顺序将整个规划分成临水景观带、观景商业带等,整个聚落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基地环境特点相结合,应该将植被与原有地形地面等原生态保留下来,在建筑设施上尽量保持与其一致,保证在色彩、高度等方面与环境要求相符合。
同时将当地居民生活特点融入进来,出于对自然山水格局的尊重,使游人在进行空间序列体验过程中,对场景的变化进行深刻的感受。
建筑与基地的整体环境相符合,用自然的山水之美将游客引入其中。
(二)某大学技术教学楼某大学技术教学楼校区建校时主要利用山坡地形,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受到工业区的污染,也不会受到商业集市的干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教学环境。
山地景色为校园环境提供了自然的资源,整个建筑群落充分尊重自然地貌,因地制宜,同时还在原有环境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景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建筑物是否与环境和谐共存,主要视乎能否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
本文通过讨论建筑与环境和谐及建筑与环境的冲突来深入剖析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字:建筑;环境;关系;和谐;冲突
abstract: harmony between bulid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mainly depends on the ability of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surroun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by discussing the conflict and harmony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thoroughly analysises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lso put forward some positiv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 build environmentrelationharmonious conflict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1.1古代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很久以前,天然洞穴作为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建筑,随后,人们把人工洞穴以及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稍加修改而进行居住。
在中国这一片辽阔的土地上,从北到南、东到西、平地到高原等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孕育了蒙古草原的蒙古包、陕西及河南的黄土高原
上的洞、云南壮族及台湾的栏杆建筑、福建土楼等等形式完全不同的建筑。
结构简洁的圆型蒙古包,巧妙地避过了北方草原经常刮起的强风,容易拆建的结构既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模式的需要,更刚巧符合了环保再用的原则。
“栏杆竹楼”是云贵及其他热湿气候地区的最佳智慧之作,“它既可利用通风防潮、冷却除湿的原理来调节热湿气候”尤其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最为典型,“它们大多为竹、木结构,屋顶挑担深远,造成大片阴影使下部房屋阴凉,底层架空和带缝的竹、木地板,使底部较为阴凉的室外空气渗透到室内,空气自然流动带走热湿,也避免了雨水淹没和蛇虫的侵蚀。
”
福建及广东同样是热湿气候地区,却在闽西南及粤东北的客家地区产生另一种与上述的“栏杆”截然不同的生态建筑---“土楼”。
围敝的圆型、方型等客家土楼的空间组织规划,虽然是源於抗御外敌的概念,但对於东南沿海多台风的气候也形成合理的抵御作用。
且自然取材的土楼建筑技术亦与生态概念不谋而合,“就地挖出土和泥,建造厚厚的夯土实墙;为使墙面牢固,每隔一定距离还放置木板或竹片作为拉筋,以便加强夯土墙的牢度,以这种方式建成的夯土墙作为土楼的外围结构,具有经济、实惠、坚固、耐久,以及既可防寒又可隔热的优点。
”
1.2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认为,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
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
“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居家社区。
”在他看来,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
让景观融于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融为一体,而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一栋建筑物的存在,自然把空间划分为两部分:建筑内部使用空间与外部环境空间,两种空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对提高居住质量与美化城市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建筑物环境设计的尺度,色彩与质感等,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感觉,环境对建筑物起着修饰、点缀及烘托的作用。
优秀的环境设计可以使一栋栋毫无个性的建筑物重现生机,不同使用的建筑物需要有不同气氛的环境空间与之相依托。
建筑物与环境对人产生直接的视觉印象和感受,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对人们的行为起引导作用,不同性质、不同感觉的建筑环境构成了多彩多姿的城市空间。
2. 建筑与环境的冲突
2.1空调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大部分欧美地区均处於寒温地带,全年超过一半以上的寒冷日子需要暖气以维持室内恒温。
为了减低供热能源的消耗,致有不少应用太阳能技术来供热的新建筑出现,如全封闭式玻璃幕墙大楼便是其中一种最典型的例子。
然而,对地处亚热带的中国南部地区、
港澳或台湾地区,玻璃幕墙大楼除了美观之外,不见得有什么其他好处。
尽管有空调来制衡增加的热量,但是由于热浪透过大楼四周玻璃进入,自然使大楼热量分布不均,那么制冷负荷也很难达到平均,”因此常使外周区焦热如焚,内部区冻如寒天,室内冷热分布不均,忽冷忽热,而造成使人的血管急剧放大缩小,损及健康.”为了临时解决室温不均的问题,再台湾有些玻璃幕墙大楼的使用者或小业主便直接地在幕墙上开窗洞,突兀地装上个别的窗口式冷气机以补足冷风量,这反而使亮丽新潮的大楼变成千疮百孔,体无完肤的立体面,可说是被”毁容”了.由此可见,不考虑地域气候的因素,而盲目”崇洋”,可说是建筑设计的”悲哀”.这样的玻璃幕墙往往是最不环保\最消耗能源的建筑物.
2.2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在建筑业内,不管是结构材料,结构装饰材料,不同产品对环境或人类健康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材料,大部分是以高科技生产的非天然材料,为了配合高层建筑的发展,材料耐用了,结构也坚固了.然而耐用的建筑物不见得为不断求新的现代人所长久居住或使用,反而往往因为空间使用功能的改变\追求美观\设备落后及城市规划改变等原因,有不少混凝土房子都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其实,建材除了在废弃的时候造成环境污染外,在其整个生产\运输\装饰\应用等过程中,皆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的影响,红砖算是最典型的例子.红砖的原材
料是很有自然价值及农作效益的耕地粘土.而且在烧制红砖的过程中,也需耗用大量的热能源.为了保护土地资源,现在中国已全面禁止生产红砖.
在运输方面,由于经济发达及建筑材料的国际化,大部分建筑物在建造时有不少都采用外地建材,需要长途跋涉地把建材运送到施工地点,这样除增加建造成本外,也间接因运输而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
再者,建筑物完成后,建材并不是就此便停止影响环境.反之,随着时光的步伐,建材不断地产生微量而长久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是有益于环境及人体健康,那当然是最好不过.可惜,现在大部分所使用的人工建材不但不能产生良性微变化,反而是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元凶,这已渐渐为不少用者所体会和认识。
3结束语
要促进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效法前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尊重,在不降低生活质素的同事,尽量地应用自然给予的条件来构造我们的生活空间,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
如在热带地区,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筑物开窗面积尽量避免西晒,加设遮阳设备,少采用幕墙设计,在空间安排上尽量把一些附属空间如厕所、储物室等安排在西边,这种措施均可减低对空调的负荷。
采用“穿堂”设计增加室内空气对流,以便及时排走室内的湿气及热气,同时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从而减少对空调的依赖。
在建材及设备应用方面,只要发展商、设计师及承建商能意识到哪
些建材是有害于健康,哪些设备是浪费资源,尽量避免使用这类建材。
总之,建筑与环境之间具有极为重要的互为依存关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当前建筑与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分析与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内在联系,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规律,不断促进建筑与环境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宪德。
“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计划”。
台北:詹氏书局,1996
(2)杨静。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君,1978年出生,女,广东深圳人,汉族。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