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论市场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论市场经济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是一种商品交换的经济,它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宏观指导才使得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过剩理论、货币理论、价值理论、供求关系理论及竞争理论等方面简要分析一下市场经济。

【关键词】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理论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它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做了宏观上的构想和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市场经济存在周期性危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剩理论。

自人类进入马克思所描述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和演变的市场经济”时代以来,各种经济危机就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危机的发生,即经济周期波动和震荡的发生,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直接关连,只要是市场经济,就无法摆脱周期性危机。当今世界市场经济的危机主要是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商品生产紧缩和货币紧缩或是销毁的危机。而这些危机的起源是马克思的生产过剩理论。

马克思指出:“构成现代生产过剩的基础的,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市场需求总是千变万化的。当投资者购置设备,雇佣工人,引进技术建造新的生产线,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时,原来在市场上闪现高利润的需求可能已经饱和。此时市场中该产品的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甚至无利润,导致投资必须自动退出这个部门的生产领域。否则若投资过旺、生产力过剩,将会出现商品积压、工厂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下岗等相当严重而可怕的现象。在自由市场经济中,要使资本离开一个工业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去,就必须经过危机。

二、市场经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流通机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

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可见,货币成为商品流通交换的媒介具有其必然性。马克思在其货币理论中揭示了货币为一般等价物的实质。早期的市场中进行物物交换,而货币只是众多商品中的特殊商品,人们逐渐需要一种统一的价值形式来衡量不同的商品,此时,货币便从商品中游离出来,反映商品价值的公用镜子,成为商品的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在市场中行使其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使得商品价值形态转化为价格形式,如此一来所有商

品的价值也就能以一定标准的货币单位表现出来,这种统一的状态也就方便了商品的交易,市场上的卖家可以根据产品成本情况标注商品价格,而买家也只需轻松携带货币或者银行卡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历史上第一次对货币从起源,本质到其职能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且随着货币的形式不断的变换与发展,使得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易流通方式变得灵活多样,二者息息相关。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市场经济中建立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流通机制。

三、市场经济的价格因素及自发调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价值规律及供求关系理论。

对于商品而言,人们在市场中关注的总是它的质量与价格,而这恰恰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双重特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出商品的质量即是其使用价值,而商品的价格,就是其价值的外在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的转化形式。由于消费者要想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人们需要支付货币才能获取商品,且一般而言,商品的质量越好,其价格便越高。市场中商品交换有其基本的经济规律,正常的交易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在公平的条件下才能顺利稳定地进行下去。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受到的是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可能会涨到价值以上;供大于求时,价格可能会降到价值以下。反过来,价格也能影响供求关系。在价格与供求关系相辅相成的微妙关系中,便出现了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商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与供求关系息息相关。一个企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数量、生产规格、销售规模、销售方式、销售价格等,都要考虑市场的供求关系,考虑市场是否需要自己生产的产品,考虑市场上此产品的饱和度,考虑人们对价格的接受范围。在市场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品很难达到供求平衡这一理想状态,因此,若想让企业盈利,便需要商家企业在考虑产品生产时对市场的供求关系有着比较清晰的了解。一般情况下,顾客有需要才会购买商品。因此当某种产品在市场上保持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商家便可以趁势而入,用自己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而当某种产品处于供大于求状态时,商家再生产便很难销售出去。马克思主义对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的研究,为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和供求关系奠定了基础,使得企业得以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竞争理论。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它的一般特征之一,马克思在竞争理论中指出:"竞争的本质是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竞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在商品经济下的社会分工体系中,交换双方都具有自身的物质利益和要求,要实现这种利益就必然产生竞争。"这种必然产生的竞争在市场经济中促使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实现了优胜劣汰,并进一步加大了竞争,拥有了大的生产规模,便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取得了有利的形势。同时他指出:“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别的权威,只承认

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竞争现象背后所掩盖的经济关系本质,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此同时,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经过自由竞争时期,由于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马克思把这一变化过程看作是规律性的、长期的必然趋势,从而在竞争理论中揭示了竞争的动态性质。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利,不断地改变他们的行为参数,使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于是,其他资本家也不甘落后,竞起摹仿,使这种创新的收益得到扩散,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消失了,但相对剩余价值却增加了。如此循环往复,就使竞争过程表现为一个周期性的动态过程。由此可见,马克思理论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具有长远规划与宏观指

对市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了解,让企业得以提前准备各项措施而减轻风险,促使市场经济得以稳定地发展。货币媒介、等价交换、价格因素、供求关系等在价值规律的影响下促使市场上的资源自发调节。市场经济广泛而激烈的竞争不断刺激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优胜劣汰,大大地活跃了整个市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市场经济在理论高度进行了长远规划和宏观指导,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