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汇编资料.
股骨转子间骨折
五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症:稳定性骨折 2方法:胫骨结节骨牵引 或股骨髁上骨牵引 牵引时间:6-8周 3弊端:需长期卧床, 并发症多, 死亡率高。 逐渐被放弃。
(二)手术治疗
近年多主张手术治疗,特别对年龄较高,不能耐 受长期卧床的病人更为适用,损伤小、时间短、 安全可靠。
Ⅲ型:合并小转子骨折。累及股骨矩,有移位。常伴转子间 后部骨折
Ⅳ型:伴有大小转子粉碎骨折,可出现股骨颈和大转子冠状 面的骨折
Ⅴ型:骨折线由内上斜向下外,可伴有小转子骨折及股骨矩 破坏。又称为反转子间骨折。
四 临床表现
(一)症状:髋部转子区感疼痛 (二)体征:1 髋部肿胀、有时可见皮下出血 2 腹股沟中点压痛 3 下肢轴向叩击痛 4 下肢呈缩短外旋畸形,可达 90°,与股骨颈骨折区别 (三)辅助检查:1 X线摂片 2 CT
6 股骨转子间线 在大小转子间的前面。
二病因
张力线 (一)生理上
1 老年人骨质疏松 2 股骨转子间为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 3 股骨转子间为股骨干和股骨颈交界处, 承受应力最大
(二)病理上
1 转子间是骨囊性变的好发部位,可 发生病理性骨折。 2 转移性骨肿瘤,骨质破坏。
压力线
(三)遭受外力 1 直接暴力:侧方倒地或重物直 接撞击大转子。 2 间接暴力:跌倒后扭转。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 的常见损伤,随着我国老龄 化的到来,此类损伤的患者 也越来越多。患者平均年龄 为70岁,女多于男。高龄患 者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较 多,在围手术期病死率为 15%-20%。所以此类疾病越 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
股骨转子间骨折概论
撕脱骨折。
Ⅲ型:股骨距受累,有移位,小转子 骨折。
Ⅳ型:大小转子粉碎性骨折。 Ⅴ型:反转子间骨折。
临床表现与诊断
老年男性多见; 疼痛、肿胀、淤斑; 压痛,轴向叩痛; 患肢功能丧失; 患肢短缩。 畸形:远折端处于90°外旋位。
治疗
非手术治疗:纠正肢体的短缩和髋内翻。
解剖概要
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承受剪式应力 最大。 股骨距:颈干连接的内后方,形成致密的 纵行骨板。决定了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 松质骨。
图1 图2
病因与分内收位。 病理性骨折:骨囊性病变。
分类:
按股骨距的完整性:
稳定性; 不稳定性。
Tronzo-Evans分类:
稳定性骨折:骨牵引。6-8周后逐步负 重
不稳定性骨折:骨牵引,手法复位。
年龄过大不宜卧床牵引或手术者:作简 单皮牵引,尽早半卧位。
手术治疗:
对老年患者,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多,死亡 率高,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坚强内固定,早日活动。
股骨转子间骨折
— 目录 CONTENTS —
一、解剖概要 二、病因 三、分类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五、治疗
一、解剖概要
解剖概要
股骨上端上外侧 为大转子,下内侧 为小转子,两者之 间为转子间。
二、病因
病因
1.好发于中老年骨质疏松病人。 2.可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间接暴力多见。 3.也可为骨囊性病变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三、分类
分类
Ⅰ型:顺转子间骨折,骨折无移位,为稳定性骨折,占股骨转 子间骨折的11.1% 。
Ⅱ型:小转子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可获得稳定的复位,为 稳定骨折,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17.4% 。
Ⅲ型:小转子粉碎性骨折,不能获得稳定的复位,为不稳定骨 折,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45.1% 。
Ⅳ型:不稳定骨折,为III型骨折加大转子骨折,占股骨转子间 骨折的20.1% 。
Ⅴ型:逆转子间骨折 由于内收肌的牵拉,存在移位的倾向, 为不稳定骨折,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6.3%。
分类
股骨转子间骨折 Tronzo-Evans分类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症状:转子区出现疼痛、肿胀、瘀斑, 下肢不能活动。
2.检查:转子间压痛,下肢的外旋畸形 明显,可达90°,轴向叩击痛,下肢短 缩。
(二)手术治疗
1.对于不稳定骨折采用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
2.手术目的是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恢复股骨矩的连续 性,矫正髋内翻畸形,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避免并 发症。
3. 内 固 定 方 法 很 多 , 可 采 用 Gamma 钉 、 动 力 髋 螺 钉 、 Ender氏钉等。
(二)手术治疗——常见内固定方法
3.X线检查。
临床表现与诊断
股骨转子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DHS)
实用文档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实用文档
3优 势:解剖复位,恢复股骨距的连续性 ,矫正髋内翻畸形,坚强的内固定,早日 活动,避免并发症。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股骨转子间骨折
实用文档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 人的常见损伤,随着我国老 龄化的到来,此类损伤的患 者也越来越多。患者平均年 龄为70岁,女多于男。高龄 患者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较多,在围手术期病死率为 15%-20%。所以此类疾病越 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
实用文档
一 解剖概要
(一)位置:
股骨转子间位于股骨干与股骨 颈的交界处,在大小转子之间 。
Ⅰ型:骨折线由外上斜向下内,无移位,为简单骨折,稳 定性骨折
实用文档
Ⅱ型:合并小转子骨折。股骨矩完整,稳定性骨折
实用文档
Ⅲ型:合并小转子骨折。累及股骨矩,有移位。常伴转子间 后部骨折
实用文档
Ⅳ型:伴有大小转子粉碎骨折,可出现股骨颈和大转子冠状 面的骨折
实用文档
Ⅴ型:骨折线由内上斜向下外,可伴有小转子骨折及股骨矩 破坏。又称为反转子间骨折。
实用文档
四 临床表现
(一)症状:髋部转子区感疼痛 (二)体征:1 髋部肿胀、有时可见皮下出血
2 腹股沟中点压痛 3 下肢轴向叩击痛 4 下肢呈缩短外旋畸形,可达 90°,与股骨颈骨折区别 (三)辅助检查:1 X线摂片
2 CT
实用文档
五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症:稳定性骨折 2方法:胫骨结节骨牵引
(二)解剖结构 : 1 股骨大转子 2 股骨小转子 3股骨转子间嵴 4股骨转子窝 5股骨转子间线 6股骨矩
实用文档
1 股骨大转子 位于上外侧,为臀中肌、臀小肌、梨状 肌 的 附着点。肌肉牵 拉后大 腿外展、内或旋。是重 要的体表标志可在体表扪到。 2 股骨小转子 位于下内侧,为髂腰肌的附着点。肌肉牵拉后 髋关节前屈和外旋 3股骨转子间嵴 在大小转子间的后面,为股方肌的附着点,牵 拉后使髋关节外旋。 4股骨转子窝 在大转子的内侧面,又称梨状窝。为闭孔内外 肌、上下孖肌的附着点。肌肉牵拉后使髋关节 外旋。 5 股骨矩 位于股骨颈和股骨干连接的内后方,为致密的 纵形骨板。其决定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临床表现
• 有外伤史,伤后髋关节疼痛,不能站立及
行走。 • 骨折移位,畸形,下肢短缩,呈屈曲,外 展,外旋位。 • 皮下大面积瘀血,局部肿胀,压痛明显。 • 髋关节功能受限,大粗隆升高。
股骨转子间骨折
定义
• 股骨转子间骨折,即股骨粗隆间骨折,指
发生在股骨大小转子间部位的骨折。
病因病机
• 骨折好发于股骨颈基底,与股骨干上端交
界处。 • 根据受力方向和骨折线方向及位置,临床 上可分为三型:即顺转子间型,反转子间 型及转子下型。
• 老年骨质疏松,肢体运动不灵活,下肢突然扭转, •
• 多种外固定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或外展支具。
在无菌操作下行股骨髁上牵引,局麻生效后行手 法整复。一助手握住骨盆,一助手下肢牵引将屈 曲外展外旋位。变成中立位而后将患肢外展。术 者用手法推挤大粗隆向内,纠正髋内翻,及前后 移位。整复后用棉垫绷带缠绕,近端放一平垫, 远端外侧放一平垫,4块木板固定后,再套一外展 支具。可调节两侧螺杆,内侧延长,外侧缩短, 即可保持外展位,膝下放一薄枕,抬高患肢。两 周后拍X线片,骨折对位好。可双拐不负重下地练 习活动。4—6周后去除牵引,逐渐负重,直至骨 折愈合。
X线诊断
• 按骨折移位方向,可分为四型
1、顺粗隆骨折(外展型):骨折线自小粗 隆斜向上,颈干角无明显改变,轻度外旋 无移位。
2、顺粗隆间粉碎型(内翻型):骨折线自小 粗隆沿粗隆间斜向外上,骨折线与股骨干 长轴 形成较大锐角。内翻畸形,小粗隆劈 裂或移位。患肢外展,粗隆上移。
பைடு நூலகம்
3、反粗隆间型(内旋型):骨折线由内侧 斜向外下,折线斜形或螺旋形,形成外展 外旋,折线有重叠,是一种不稳定型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资料.
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1、外伤史; 2、肿胀、瘀斑、疼痛、活动功能障碍;
外旋短缩畸形、肿胀、压痛及叩击痛、骨擦音/感;
3、影像学检查(X线、CT)可明确骨折的分型。
与股骨颈骨折相似,鉴别诊断: 1、囊外骨折,没有关节囊制约,外旋短缩畸形比股骨颈骨折更
明显; 2、局部血肿相对严重,可有较广泛的皮下淤血。 3、压痛点。
手术治疗
• 标准的治疗方法:a.坚强的内固定.b.早期的活动。 • 手术治疗的目的:骨折端坚强和稳定的固定。 • 常用的内固定物分为以下几类:
1.简单固定类:包括外固定架、多根空心螺丝钉等。 2.髓外钉板系统:DHS、DCS、PCCP、解剖型锁定钢板 3.髓内固定系统:Gamma钉、PFN、PFNA、TFN 等。 4.人工关节置换。
‖型为反转子间型,由于内收肌的 作用,骨折远端向内侧移位。
Evans-Jensen 分型
Jensen对于Evans分型进行了改进,基于大小转子是否受累及复位后骨折是否 稳定而分为五型。 与Evans比去除了反转子间型,将失去后外侧及内侧支持的骨折类型(大、 小转子和股骨距骨折)定义为不稳定骨折。
Ⅰ型:2骨折片段,骨折无移位。 Ⅱ型:2骨折片段,骨折有移位。 Ⅲ型:3骨折片段,因为移位的大转子片段而缺乏后外侧支持。 Ⅳ型:3骨折片段,由于小转子或股骨矩骨折缺乏内侧支持。 Ⅴ型:3骨折片段,缺乏内侧和外侧的支持,为Ⅲ型和Ⅳ型的结合。
解剖学描述 :Evans; Ramadier; Decoulx and Lavarde. 提示预后:Tronzo; Ender; Evans-Jensen's classification. AO
Evans 分型
I型为顺转子间型 其中Ⅰ型1度和Ⅰ型2度属于
《股骨粗隆间骨折》
——胥少汀,实用骨科学(第三版)2005;708
整理课件
• AO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 股骨近端骨折发生率为1.2~2.0‰;
• 直接暴力:大转子部位受到直接撞击,如跌倒时 身体侧方着力倒地,或高能量损伤硬物体直接作 用于髋部。
• 间接暴力:身体扭转,髋部受到内翻和向前成角 的应力作用,小转子为支点,受到强烈挤压同时 抑或有髂腰肌牵拉作用,形成蝶形骨块,大转子 因受臀中肌的强烈牵拉亦可形成分离骨块。
整理课件
骨折分型的目的在于判断伤 情、估计预后并指导治疗
• —— Jensen JS,Michaelsen M.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treated with Mclaughlin osteosynthesis[J].Acta Orthop Scand,1975,46(5):795 803. Jensen JS.Classification of trochanteric fracture[J].Acta Orthop Scand, 1980,51(5):803 810.
整理课件
治疗方法
内置物的植入位置
选择股骨头颈骨质量最好的部位进行内固定至为重要 内固定物应该位于股骨头颈的中央或稍偏下方 股骨头颈的前上方为骨质最差的部位
整理课件
内置物的植入位置
股骨头颈中央 或稍偏下方
避免置于后上方
整理课件
Baumgaertner提出TAD(Tip-Apex Distance) 即尖顶距,是内固定物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 的常见损伤,随着我国老龄
化的到来,此类损伤的患者
也越来越多。患者平均年龄 为70岁,女多于男。高龄患 者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较
多,在围手术期病死率为 15%-20%。所以此类疾病越 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 解剖概要
(一)位置:
股骨转子间位于股骨干与股骨 颈的交界处,在大小转子之间。
1适应症: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2方 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为DHS和PFNA 内固定
动力髋螺钉(DHS)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3优 势:解剖复位,恢复股骨距的连续性, 矫正髋内翻畸形,坚强的内固定,早日活 动,避免并发症。
Ⅲ型:合并小转子骨折。累及股骨矩,有移位。常伴转子间 后部骨折
Ⅳ型:伴有大小转子粉碎骨折,可出现股骨颈和大转子冠状 面的骨折
Ⅴ型:骨折线由内上斜向下外,可伴有小转子骨折及股骨矩 破坏。又称为反转子间骨折。
四 临床表现
(一)症状:髋部转子区感疼痛 (二)体征:1 髋部肿胀、有时可见皮下出血
2 腹股沟中点压痛 3 下肢轴向叩击痛 4 下肢呈缩短外旋畸形,可达 90°,与股骨颈骨折区别 (三)辅助检查:1 X线摂片
三 分类
分类方法多种。 (一)根据骨折后股骨矩的完整性 1 稳定性骨折 股骨矩的完整性未受到破坏。 2 不稳定性骨折
股骨矩不完整 (二)Evans分类法。 临床上比较常用。共分5型
Ⅰ型:骨折线由外上斜向下内,无移位,为简单骨折,稳 定性骨折
Ⅱ型:合并小转子骨折。股骨矩完整,稳定性骨折
(二)解剖结构 : 1 股骨大转子 2 股骨小转子 3股骨转子间嵴 4股骨转子窝 5股骨转子间线 6股骨矩
股骨转子间骨折(定稿)
锁定钢板
锁定钢板
骨质疏松的治疗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原则: 复位 固定 功能锻炼 抗骨质疏松治疗
并发症
近期并发症:
远期并发症:
总结
一、定义 二、诊断 三、治疗原则 四、术前评估 五、并发症 六、预防
病因
受伤原因及机制与股骨颈骨折相同,多因间接 暴力引起。多为粉碎性骨折。 老年人:生活伤,如:自床上滑落、行走跌 倒。 青年人:交通伤、坠落伤。
诊断要点
⒈有外伤史;多见于老年人。 ⒉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功能障碍。
⒊患者不能站立,患肢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
⒋有广泛的瘀斑,大转子部压痛,纵向叩击痛阳
病例
人工关节置换术
转子间骨折在患者骨质疏松严重、骨折粉碎程度较高 时,可考虑行人工假体置换,但对于活动要求不高、 而且预期寿命不长的老年患者而言,这一较大手术就 显得没有必要。对于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即使类 风湿关节炎未累及髋部)发生转子间骨折时,通常考 虑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而不是采用修复的处理方法。 Bogoch报道认为,在他观察到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 者发生的转子间骨折病例中,采用固定装置失败率高 达24%,并有严重的骨不连和感染。毫无疑问,人工 假体置换对较少发生的转子间骨折骨不连、内固定失 败及病理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
性。
⒌×线照片可以明确诊断及类型。
与股骨颈骨折鉴别
从发病年龄、压痛点、肿胀、瘀斑、外旋畸形、 预后等方面进行鉴别
分型
Evans' classification (1949) Boyd and Griffin's classification (1949) Ramadier's classification (1956) Decoulx & Lavarde's classification (1969) Ender's classification (1970) Tronzo's classification (1973) Jensen's classification (1975) Deburge's classification (1976) Briot's classification (1980) AO classification (1981)
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而其中的evans分型则是其中的一种特定类型。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以及evans分型,力求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1. 股骨转子间骨折概述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
这种骨折类型常常由于外伤导致,常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2. evans分型的特点evans分型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根据骨折的程度和位置进行区分。
它常常分为几个级别,如轻度、中度和重度,以便医生们更好地判断患者的情况和进行治疗。
3. 诊断和治疗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及其evans分型,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们通常会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和其他辅助手段来确诊,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面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及其evans分型时,我深刻认识到了对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医学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还能指导我们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方式。
我也意识到了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患者能否得到有效治疗的关键。
总结回顾通过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及其evans分型的全面评估和分析,我们对这一话题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在面对类似疾病时,我们应该加强对医学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同时也应该重视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积极配合治疗。
在不断提炼和深化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及其evans分型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对这一主题有了更为深刻和灵活的认识,也更好地掌握了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和表达技巧。
这篇文章基于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及其evans分型的深度和广度要求,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了探讨,汇总并总结了多方观点和知识,力求为读者提供了一篇高质量、有价值的文章。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而evans分型则是对其进行分类的一种特定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及其evans分型,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话题。
股骨转子间骨折
2021/5/9
1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 的常见损伤,随着我国老龄 化的到来,此类损伤的患者 也越来越多。患者平均年龄 为70岁,女多于男。高龄患 者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较 多,在围手术期病死率为 15%-20%。所以此类疾病越 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
2021/5/9
2
一 解剖概要
2021/5/9
4
Hale Waihona Puke 6 股骨转子间线 在大小转子间的前面。
2021/5/9
5
二病因
(一)生理上
1 老年人骨质疏松 2 股骨转子间为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 3 股骨转子间为股骨干和股骨颈交界处, 承受应力最大
(二)病理上
1 转子间是骨囊性变的好发部位,可 发生病理性骨折。 2 转移性骨肿瘤,骨质破坏。
2021/5/9
8
Ⅰ型:骨折线由外上斜向下内,无移位,为简单骨折,稳 定性骨折
2021/5/9
9
Ⅱ型:合并小转子骨折。股骨矩完整,稳定性骨折
2021/5/9
10
Ⅲ型:合并小转子骨折。累及股骨矩,有移位。常伴转子间 后部骨折
2021/5/9
11
Ⅳ型:伴有大小转子粉碎骨折,可出现股骨颈和大转子冠状 面的骨折
2021/5/9
12
Ⅴ型:骨折线由内上斜向下外,可伴有小转子骨折及股骨矩 破坏。又称为反转子间骨折。
2021/5/9
13
四 临床表现
(一)症状:髋部转子区感疼痛 (二)体征:1 髋部肿胀、有时可见皮下出血
2 腹股沟中点压痛 3 下肢轴向叩击痛 4 下肢呈缩短外旋畸形,可达 90°,与股骨颈骨折区别 (三)辅助检查:1 X线摂片
1适应症: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2方 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为DHS和PFNA 内固定
【优选】股骨转子间骨折PPT资料
1适应症:稳定性骨折 2方法:胫骨结节骨牵引 1 转子间是骨囊性变的好发部位,可 90°,与股骨颈骨折区别 四 临床表现 四 临床表现 位于上外侧,为臀中肌、臀小肌、梨状 肌 的附着点。 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可在体表扪到。 常伴转子间 后部骨折 (二)Evans分类法。 90°,与股骨颈骨折区别 近年多主张手术治疗,特别对年龄较高,不能耐受长期卧床的病人更为适用,损伤小、时间短、安全可靠。
三 分类
分类方法多种。 (一)根据骨折后股骨矩的完整性 1 稳定性骨折 股骨矩的完整性未受到破坏。 2 不稳定性骨折
股骨矩不完整 (二)Evans分类法。 临床上比较常用。共分5型
Ⅰ型:骨折线由外上斜向下内,无移位,为 Nhomakorabea单骨折,稳 定性骨折
Ⅱ型:合并小转子骨折。股骨矩完整,稳定性骨折
Ⅲ型:合并小转子骨折。累及股骨矩,有移位。常伴转子间
Ⅳ型:伴有大小转子粉碎骨折,可出现股骨颈和大转子冠状 面的骨折
常逐伴渐转 被子放Ⅴ间弃。型后:部骨骨折 折线由内上斜向下外,可伴有小转子骨折及股骨矩
破坏。又称为反转子间骨折。 (一)症状:髋部转子区感疼痛
(二)体征:1 髋部肿胀、有时可见皮下出血
Ⅴ型:骨折线由内上斜向下外,可伴有小转子骨折及股骨矩破坏。
动力髋螺钉(DHS)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3优 势:解剖复位,恢复股骨距的连续性 ,矫正髋内翻畸形,坚强的内固定,早日 活动,避免并发症。
感谢观看
位于股骨颈和股骨干连接的内后方,为致密的纵形骨板。
(一)根据骨折后股骨矩的完整性
6 股骨转子间线
(二)Evans分类法。
并发症多,
4 下肢呈缩短外旋畸形,可达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损伤,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此类损伤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股骨转子间骨折
解剖概要股骨距:实际上为股骨干后内侧皮质骨的延伸,其厚度基本相同。
在股骨外旋超过30度时,可在前后位X线上显示。
股骨距:•致密纵行骨板•颈干承重结构•血运丰富粗隆间骨折常用分类Evans •Evans•(1) EvansⅠ(顺粗隆间线型骨折),即骨折线由大粗隆向内下至小粗隆,其走行与粗隆间线平行,称为稳定型。
(2) Evans Ⅱ(逆粗隆间线型骨折):即骨折线由大粗隆下方向内上达小粗隆的上方,称为不稳定型。
extra - medullary intra - medullary髓外内植入物因为他的长的杠杆臂更容易出现机械故障TensionlinesCompres-sion lines手术内固定选择•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可分为髓外和髓内固定两种。
•髓外固定以动力性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为代表;DHS较适用于稳定性骨折;•股骨近端外侧锁定板髓内固定以• 1.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nail,PFN),• 2.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ation,PFNA)为代表。
•PFN及PFNA适用于严重粉碎的不稳定性骨折。
DCS股骨近端锁定板DHSDHSAPFNA-ⅡPFN2.套筒内滑行机制可避免钉端穿透股骨头,3.动力滑行装置保持骨折复位嵌紧,减少不愈合。
2.术中术中骨膜损伤大、广泛剥离软组织,破坏血供!DHSA大的刀面尽可能多的压缩持力;螺旋刀片显著提高抗切出能力2、套筒内滑行机制可避免钉端穿透股骨头或髋臼,负重力直接传导至骨。
3、动力滑行装置保持骨折复位嵌紧,减少不愈合。
1、术中术中骨膜损伤大、广泛剥离软组织,破坏血供!和螺钉系统相比移除骨质较少抗旋转稳定性1、不同方向螺钉植入股骨颈,确保足够的骨质把持能力。
2、植入螺钉数量较多可以有效的保证强度。
、术中术中骨膜损伤大、广泛剥离软组织,破坏血供!股骨上段骨折复位固定PFN1.钉体直径较小,可以不扩髓打入.2.PFN的近端有一个大概是6度的外倾角,外翻角度减小,牵引时不必强内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ns classification
根据是否顺转子间线分Ⅰ、 Ⅱ型。
定义了稳定骨折(Ⅰa、 Ⅰb )与不
稳定骨折(Ⅰc、 Ⅰd、 Ⅱ )。
Sta
Unsta
AO classification
detail
31-A1 骨折线单纯经过转子间 31-A2 骨折线经过转子间,但为粉碎性 31-A3 逆转子间线骨折
DHS
适用于
• A1型骨折用DHS内固定是治疗 的金标准。
• A2.1、A2.2型可选用DHS。
不适于
• A2.3型粉碎性骨折,尤其是合并 大转子部冠状面骨折者,DHS进 针处皮质不完整,无法达到坚强 固定,宜选用髓内固定。
DHS要点
• 多数人认为应将拉力螺钉的位置 正位片上处于股骨头中下1/3, 侧位片的正中。
• 固定强度有限,可用于稳定骨折。
• 带架期间活动不方便,影响生活 质量。
• 需要针道护理,有一定的针道感 染率。
• 若固定范围较长,部分患者膝关 节屈曲功能受影响。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内固定物的设计
• 更坚强稳定的固定,以利于早起负重功能锻炼。 • 更低的股骨头切割、内固定物松动和其他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 更容易的植入技术。 • 加压技术,促进骨折更快愈合。 • 可微创操作,以减少手术期间并发症。 • 费用低廉。
DHS
优点
• 螺钉在股骨头内固定作用强,即使 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亦能有效固定。
• 简内滑行机制可避免钉端穿透股骨 头或髋臼,负重的压力可直接传导 至骨,而非内固定物。
• 保持骨折端复位并嵌紧,减少 不愈合。
缺点
• 存在相对不稳定,抗旋转能力弱。 • 用于骨质疏松患者有一定螺钉切出
率(cut out),尤其是当拉力螺钉 位置偏上时。 • 因钢板位于负重力线外侧,固定力 臂较大,不适用与逆转子骨折。 • 创伤大,出血多。
AO分型便于进行统计学分析。既对于股骨转 子间骨折具有形态学描述,又可对于预后作 出判断。同时在内固定物的选择方面也可出 建议。
Classification Summary
• 转子间骨折各种分型主要基于骨折的稳定与否。 • 主流观点认为,骨折的稳定关键在于后内侧骨皮质的状态。 • 小转子粉碎,累及小转子下部或逆转子间线的骨折均为不稳定骨折。
治疗
非手术治疗
• 适用于少数患者,因一般情况太 差,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带来的 生理干扰。
• 对稳定或不稳定型骨折应分别牵 引8-12周。
手术治疗
• 目的:骨折复位,可靠固定,早 期离床活动。
• 简单固定、侧钢板类固定、股骨 近端髓内钉固定。
外固定支架
优点
• 创伤最小、失血量最少、最为安 全。
缺点
A1.1 骨折线经过转子间线 A1.2 骨折经过大转子 A1.3 骨折经过小转子下方
A2.1 骨折伴有1粉碎性骨块 A2.2 骨折伴有多块粉碎性骨块 A2.3 骨折波及小转子一下1cm以上
A3.1 简单斜形 A3.2 简单横形 A3.3 粉碎性
AO stable & unstable
通常A1.1--A2.1被认为是稳定,A2.2--A3.3被 认为是不稳定。
内固定物的选择
• 简单固定类:包括外固定架、多根空心螺丝钉等。 • 髓外钉板系统:Jewett钉板、DHS、DCS、PCCP、解剖型锁定钢板 等。 • 髓内固定系统:Gamma钉、PFN、PFNA、TFN 等。 • 人工关节置换。
DHS
以一根粗大宽螺纹的拉力螺钉与套管钢 板及加压螺钉连接。 在复位及骨折愈合过程中可使两骨折端 靠拢,产生静力加压作用。对于顺转子 间骨折线骨折可获得动力加压作用,有 利于促进骨折愈合。
损伤机制
• 青壮年多为高能量损伤,应注意脑胸腹等其他部位损伤。老年人多为机能 老化四肢协调反应敏捷下降而跌倒所致。
• 直接暴力:大转子部位受到直接撞击。如跌倒时身体侧方着力倒地。 • 间接暴力:跌倒时身体扭转,髋部同时受到内翻和向前成角的应力作用。
• 王亦璁指出:转子间骨折主要由间接暴力形成。
Singh Index
Singh指数是X线平片判断股骨近端 骨丢失的半定量形态学指标,1978年 Singh提出以x线测量股骨近端骨小 梁形态以衡量骨的机械强度。
calcar femorale
T1 W
PD fat sat
临床表现
• 基本表现同股骨颈骨折,局部疼痛、肿胀、患肢功能受限。 • 因为是关节囊外骨折,无关节囊限制,故下肢短缩外旋畸形更严重。 • 局部血肿相对严重,可有较广泛的皮下淤血。 • 若为老年患者,往往较股骨颈患者年龄更高,相当一部分患者既往脑卒中。
股骨转子间骨折
9527 百年老院
背景介绍
定义
• 股骨转子间 (粗隆间骨折) 系指股骨颈基 底至小转子水 平以上的部位 的骨折。
流行病学
• 多数与骨质疏松有关,最常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 发病率与种族性别地区有关。 • 北京宣武医院2000-2009年间783例55岁以上髋部骨折
资料统计,股骨颈骨折平均年龄61.9岁,股骨转子间骨 折为75.2岁。其中转子间骨折年龄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
骨折分型
• Boyd and Griffin's classification(1949) • Evans' classification (1949) • Ramadier's classification (1956) • Decoulx & Lavarde's classification (1969) • Ender's classification (1970) • Tronzo's classification (1973) • Evans-Jensen's classification (1975) • Deburge's classification (1976) • Briot's classification (1980) • AO classification (1981) • 解剖学描述 :Evans; Ramadier; Decoulx and Lavarde. • 提示预后:Tronzo; Ender; Evans-Jensen's classification. 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