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与文化

关于饮食文化的著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汉书•艺志》有《神农食经》七卷,记载先秦饮食烹调经验。再检点《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可见南北朝以前关于饮食烹调的著述,如《食经》、《食法》等达数十种。其中《淮南王食经》、《崔氏食经》、《四时御食经》、《马碗食经》可为其代表,比如《淮南王食经》就辑录了篇反映当时中国人烹饪经验的文章,惜多已散佚。此外,在诸子百家等著述中,还存留了少数反映饮食内容的篇、章,有待进一步的整理发掘。现在仍存的、比较集中反映当时中国人饮食文化的著作,

是北魏贾思规的《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记载饮食文化的范围,作者自序作了概括“起自农耕,终于酸酸,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本书记载从五谷、瓜果、蔬菜的种植,家禽、家畜、鱼类的饲养开始,直到食物的储藏、食品的酿造、加工、烹

饪,最终成为食物为止。

其内容正是如此,它较全面地记述了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保存了当时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的基本内容。同时,它还保存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些烹调技术和方法,如“胡炮肉”、“羌薰法”等。《齐民要术》辑录了其它的饮食著作140余种,保存了许多十分珍贵的饮食著述的部分内容;此外,还采录谚语、歌谣多首,反映了民间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齐民要术》,是中国农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著作,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它也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划时代著作。与众不同的地方更在于,《齐民要术》还照顾到平民百姓的生活需要,具有“齐民”即普通百姓的特色。它记载“烤乳猪”、“蒸熊”等高档菜肴,更多却辑录平民百姓日常食用中、低档荤素菜。例如,“芋子腥肤法”一菜,配料比例是“成治芋子一升,猪、羊肉各一斤,粳米三合”,可得“服一斗”,再加盐、豉、醋等佐料,即成。对于大家庭平民,完全有条件吃上这样的肉菜大锅粥。又如,怎样保持蔬菜、瓜果、肉类常鲜不败,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该书记载了许多种储藏方法,如窖藏、密藏、封闭藏、腊肉藏、晒干藏等。可以说,《齐民要术》不愧为魏晋以前数千年中国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

唐、宋以后,中国南方地区获得大发展,南北饮食文化交流频繁。北方的饮食技法大量南传,并结合各地的条件,逐步形成了中国各具风格的几大菜系。以此为基础,反映南方饮食文化的著作也越来越多。

唐代刘询著《岭表录异》,是反映当时岭南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著作,包括饮食原料、饮食器具、饮食加工、饮食烹调、饮食风尚、饮食方法,以及特异撰递等,内容丰富,是唐代近三百年间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作。

还应提到的是南宋林洪著《山家清供》一书。这本书重点记述了山区居民的饮食原料和制作食品的方法。既介绍蔬食如萝卜干等的烹制方法,达49条,又记载了其它山林野味的制作方法,“涮兔肉”,即最先载于此书,可能是今日“涮羊肉”的渊源。北宋高僧赞宁著《笋谱》,是我国最早介绍采掘、贮藏和食用竹笋的方法的专书,它强调食竹笋应食其“本味”“真味”。其方法是,取竹林中鲜笋和山泉,连笋皮一起,慢慢偎煮至熟,即成。元末明初,隐士倪林云的《云林

堂饮食制度集》,则专介绍其故乡无锡地

区的饮食文化,是反映地方饮食文化的专著,今人从中可窥见苏系菜肴的源流。明中叶以后,中国人口大增,社会矛盾尖锐,灾荒之年,饥民遍地,“救荒”遂成为当时饮食文化的特点。明朱柿《救荒本草》、王桨《野菜谱》、周履靖《茹草编》,屠本峻《野菜笺》、姚可成《救荒野谱补遗》、黄省曾《芋经》等,都

反映了这个特点。以至徐光启《农政全书》专辟《荒政部》,收录反映“救荒”

内容的著述。

这些著作记载了许多野生植物资源的采掘、食用方法,其中,朱柿的《救荒本草》可作为代表其书宗旨之一,据作者自述,是为了防止平民百姓吃有毒的野菜而中毒。该书收录了数百种植物,并附插图,指明可食部位,以及如何食用等等。此外,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对许多野生植物能否食用加以分析说明,注明有无毒性等。这些书对我们今天开发野生植物资源的饮食文化,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乃是古代中国人共同遵循的古训。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乐事。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记载的食单,就可开一个不大的筵宴其中的许多歌谣,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平民百姓的食物来源和饮食习惯。又一文学巨著《楚辞》则反映了楚地的饮食风俗,仅《招魂》一章中的食单,就足以开一筵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很可能反映了以花入撰

的饮食现实。

汉代文人谈及饮食的增多。扬雄、东方朔、枚乘等所作的文赋中,部分地反映了汉代的饮食文化情况。其中,扬雄《蜀都赋》集中反映了当时四川盆地多种食物品类和食用方法,是四川地区饮食文化较早的文献记载。枚乘文赋则重点记载当时宫廷的饮食规模。汉代保存下来的食单中,今能见者有三,其中之一,就载在

枚乘的《七发》里。

唐宋迄清,文人雅士多精于烹调艺术。他们既是美食家,又是烹调能手,给后人

留下了不少食谱、菜单。

宋代文豪苏轼,就是这样一位代表。他曾戏作《老餮赋》一文,自喻为“老餮”,盼望吃到“厄丁鼓刀、易牙烹熬”的佳肴。苏轼生长在号称“天府之土”的四川,宦历遍及海南河北、华东华西,接触到天南海北的名撰佳肴,又处处留心观察各地名厨的烹调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写出了《酒经》、《黄州寒食诗帖》、《老餮赋》等反映北宋饮食文化的著作,价值很高。他还善于亲自动手烹制菜肴,创造出不少名撰,其中,最著名的是烧肉。宋代人吃猪肉,大多不把肉煮烂。苏轼发现,把猪肉烧烂,味道既美,又易于消化。他常自己烧肉招待朋友,所以颇

有心得,用他的话说,就是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东坡肉”一菜,很快流传开来。直到今日,广东、江浙等地区,“东坡肉”仍是顾客喜爱的名菜。

宋代词人陆游,则可称为素食美食家。他喜素食,且对素食有独到见解。《陆游集》中,就有数十首赞叹素食的诗文。他所喜爱的素食,以五谷杂粮作饮食原料的部分为主。尤喜食粥,尝作《食粥》诗曰“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食粥,从营养吸收、味道鲜美方面看,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中国古代粥品丰富多样,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古代饮食文

化的特色。

明末清初,剧作家李渔的《闲情偶寄•饮撰部》,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著作。他不是介绍一菜一点的制作方法,而是着力对菜肴归纳分类,进行理论探讨。他的一个精辟论点是强调“鲜”。所谓“鲜”,就是食物的本味。他说,从来最好吃的物料,多宜于单独烹调,比如,笋与其他佐料合烹,再调上香油,好吃倒是好吃,但笋的本味却不见了,这是最大的失败。又如,鱼,也以鲜取胜,鳃鱼、卿鱼、鲤鱼等,宜于清煮或做汤只有草鱼,可以做厚味菜。李渔对“暴珍天物”

的烹饪深恶痛绝。如有人烹制稀有珍贵动物,他极力加以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