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精华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1.生理发展:生理发展是指身体各系统和器官在婴儿期到成年期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这包括身高、体重、大脑发育、性征和运动技巧等方面的发展。
2.感知和认知: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关系到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思考能力。
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能感知和识别声音,并逐渐发展出对颜色、形状和物体的认知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逐渐提高。
3.社会和情感发展:社会和情感发展主要关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体验的变化。
婴儿最初对社交互动和情感表达还比较原始,随着成长,他们能够建立亲密的关系、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4.语言和交流发展:语言和交流发展是指个体从简单的声音和手势表达到能够使用语言来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婴儿从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发展出语言的能力,逐渐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
5.性别和身份发展:性别和身份发展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和性别角色的认同和理解。
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随着成长,他们逐渐形成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
6.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发展心理学着重研究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种族、性别、身高等特征,而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和生活经历等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7.受众和个体差异: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发展轨迹,因此个体之间可能在发展速度、认知能力、社交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8.社会化和身份认同: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适应规范、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的过程。
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9.网络和数字时代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儿童和青少年在网络和数字世界中的发展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研究者关注个体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学习和社交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发展。
10.跨文化发展:跨文化发展研究关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个体发展的异同。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数据和文化差异,来分析文化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皮亚杰的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皮亚杰的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皮亚杰是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
他的理论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体系,这与其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体系是密不可分的,正像巴甫洛夫所说:“科学是随着方法论所获得的成就而不断地跳跃着。
方法论每前进一步,我们就仿佛上升了一级阶梯。
于是,我们就展开了更广阔的眼界,看到了从未见过的事物。
”皮亚杰关于智力的发展理论,经过世界范围的长期、严格的检验,得到了肯定的评价。
理论的意义在于对实践的指导,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应用皮亚杰理论指导儿童教育与养育,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在我国,皮亚杰的理论已受到重视,在全面介绍皮亚杰理论的同时,我国心理学家,教育家们也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究、检验及将其应用于儿童教学实践中。
皮亚杰在年轻时曾在巴黎比奈智力测试实验室担任西蒙(T.Simon,世界第一个智力测验的创立者之一)的助手。
正是在比纳实验室工作期间,皮亚杰认识到"智力"不可能和儿童正确回答的那种测验题目相等,因而他从根本上反对根据在一份所谓的智力测验卷上正确回答的题目数来定义智力。
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皮亚杰并不十分注重回答"智慧的定义是什么?"这类问题。
尽管如此,人们认为他对智慧本质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
在皮亚杰看来:一个智慧行为是一个生物体本身在现存条件下能够产生的最适合于其生存条件的行为。
换句话说,智慧就是生物体能最有效地应付环境,在客观现实条件下创造最佳生存条件的品质、能力。
这样一种观点充分体现了生物进化"适者生存"的思想。
皮亚杰在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前是一个生物学博士,因而在日后的儿童智力发展研究中,他总是力图把生物学与认识论二者沟通起来。
正是从生物学的观点出来,皮亚杰认为智慧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即人的智慧是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皮亚杰的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习的理解有5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对什么是有效的学习的认识也从过去的勤学苦练转变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岁至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阶段:由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
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度期(18岁至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岁至24岁),生涯初步确定井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建立阶段:由25岁至44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小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于”,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
这个阶段细分又可包括两个时期:一是试验-承诺稳定期(25岁至30岁),个体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岁至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意时期,由于资深往往业绩优良。
吸引力法则100条精华
吸引力法则100条精华吸引力法则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在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吸引力的影响。
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事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方面,吸引力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是吸引力法则的100条精华,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1. 自信是吸引力的基石,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2. 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人总是更具吸引力。
3.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4. 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5. 保持良好的仪态和形象,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6. 培养良好的身体语言,自信、开放和友善的姿态会吸引他人。
7. 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善于与人交往。
8.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示自己的独特之处。
9. 保持良好的幽默感,能够带给他人快乐。
10. 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能够激励和影响他人。
11. 学会赞美他人,给予他人正面的反馈。
12. 培养自己的情商,善于处理情绪和人际关系。
13. 学会放下过去的伤痛,积极面对未来。
14. 培养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行业的专家。
15. 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能够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
16. 学会设定目标,追求自己的梦想。
17. 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18. 学会接受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19. 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建立广泛的人脉。
20.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21. 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22. 学会适应变化,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23. 培养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安排时间。
24. 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给予帮助和支持。
25. 培养自己的同理心,能够理解他人的处境。
26. 学会宽容和原谅,不要抱怨和埋怨他人。
27. 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8. 学会寻求反馈,不断改进自己。
29. 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30. 学会放松和休息,保持身心健康。
31. 培养自己的领导力,能够带领团队取得成功。
32.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心理学10本好书推荐
心理学的书籍多杂混乱,这里把学者常推荐的一些心理学书籍介绍给大家。
1、《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还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教材。
2、《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
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3、《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它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经典研究的介绍,又有最新研究成果的及时反映,可以为学生奠定比较好的学科基础。
4、《爱的艺术》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5、《亲密关系》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
《亲密关系》从一出版,就立即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喜爱,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
6、《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是一门革命性的新科学,它提供了一个有趣而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现代心理学和进化生物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融合。
作者戴维巴斯是进化心理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和领军人物,他在本书中对进化心理学这一日新月异的领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回顾和展望。
7、《理解人性》《理解人性》系列丛书共18种,精心选取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荷妮和弗罗姆的经典之作,分别从性欲、社会、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对人的状态心理——大至精神病,小至日常笔误、舌误等过失进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
2024年发展心理学培训资料
03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
认知与思维发展
认知发展
青少年期是认知发展的重 要阶段,包括注意力、记 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的提升。
抽象思维
青少年逐渐具备抽象思维 能力,能够理解复杂的概 念和理论,并进行逻辑推 理和判断。
批判性思维
青少年开始培养批判性思 维,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和评估,形成独立的观点 和态度。
促进心理健康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心理发展的全过 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 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发展
发展心理学经历了从描述性研究到实验性研究的转变,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体系和研究方法。
研究现状
当前,发展心理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的趋势,涉及认知、情感、社会 性和生物等多个领域。同时,发展心理学也越来越注重实践应用,如教育、心 理咨询和心理健康促进等。
02
儿童期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阐述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 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通过与成人和同 伴的互动学习新知识。
信息加工理论
将儿童认知发展视为信息输入、加工、存储和输出的过程,关注儿 童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发展。
治疗方案。
02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
针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支持,促进其心
理健康发展。
03
家庭治疗与亲子关系
通过家庭治疗和亲子关系辅导,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与青少年的心
理健康成长。
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与实践
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中医心理学理论研究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传承基础上,用传统思维、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心理健康、生命规律。
中医心理学理论研究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传承基础上,用传统思维、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心理健康、生命规律。
用中医学整体思维阐述心理现象与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本质,或者用西方心理学分析思维研究中医学中的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构建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西方人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是中医心理学面临的双重任务。
中医心理学,是传统中医学理论与现代临床心理学进行结合的结果,它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人文底蕴,同时也具备了现代科学基础。
早期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为主,在中医学中“形神一体化”理论基础上,让中医医生在继承传统中医学思维的同时,也逐步接受现代心理学研究思维和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分析思维成为解析中医心理学思维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科分支也成为中医心理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中医心理学理论研究在传承中医理论内核如整体思维、动态思维、发展思维、平衡思维等理论来研究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心理健康与生命规律。
中医心理学在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医心理学理论特色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传承精华,构建传统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已故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薛崇成教授早年就对中医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进行了探索。
他以阴阳理论探索人格分型,后来还带领杨秋莉等人完成“五态人格测验”常模的建立。
“五态人格测验”是中医领域第一个心身整体辨识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后经临床实证研究,分析人格和体质与健康和疾病的发病和疗效的关系,证实了测验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985年王米渠教授在《中医心理学》中提出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六论”,即: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第一篇: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访谈法和临床法4、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5、少年期心理发展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这个年龄阶段,大体相当于初中时期。
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
其主要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成熟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6、少年期出现的心理矛盾现象有: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4.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5.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等。
由于心身发展上的不平衡,少期儿童会感受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或者较长期间承受困扰,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容易出现某些心身症状。
如支气管喘息、心脏神经症、肠道运动失调、神经性食欲不振、不安神经症、强迫神经症、口吃以及厌学、失足行为乃至自杀等。
7、反抗期:儿童在反抗期中的反抗,主要是指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种状态的延续阶段就是反抗期。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陈帼眉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
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生物和遗传因素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2.早期发展
-出生后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社会情绪发展
-社交关系的形成
-早期语言发展
3.儿童和青少年发展
-认知发展阶段
-情绪和性格的发展
-社交和同伴关系
-学业和职业发展
4.成年发展
-身份和角色的发展
-爱情和亲密关系
-职业和事业的发展
-中年危机和后期发展
5.老年发展与晚年
-老年认知能力
-健康和身体变化
-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
-死亡和丧失的处理
6.发展心理学中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
-观察研究
-问卷调查
-长期追踪研究
7.性别和文化差异
-性别发展和身份认同
-文化对发展的影响
-文化差异的心理解释
-跨文化研究方法
8.风险因素和发展障碍
-基因和遗传障碍
-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心理和情绪问题
-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9.教育和发展
-学校环境和学业成就
-教育对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影响
-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发展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养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照顾
这些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复习要点。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发展心理学考研笔记精华版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林崇德第二版)(Chong-de lin The second edition )第一章绪论(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的过程。
通过社会化,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
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而形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
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来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
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即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在探索心理学的广袤世界中,我读到了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和理论,以下是我精心摘抄的一些精华内容,希望能与大家一同分享和探讨。
一、关于认知与思维“我们并不是直接感知世界,而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和认知系统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
” 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并非是世界的真实模样,而是经过我们大脑的加工和解释后的产物。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知偏差和思维模式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
例如,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即最先接收到的信息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们的看法。
而“确认偏误”则会让我们更倾向于寻找和接受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努力克服这些认知偏差,以更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二、情绪与情感“情绪是对刺激的即时反应,而情感则是在情绪基础上经过思考和评价产生的更持久、更复杂的体验。
”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了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微妙区别。
情绪往往来得迅速而强烈,如愤怒、喜悦、恐惧等;而情感则是在情绪的基础上,经过我们内心的思考、价值判断以及与过去经验的结合而形成的,比如爱、恨、自豪等。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完全消除负面情绪,但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方式、调整行为习惯以及寻求社会支持等方法来有效地管理和调节情绪,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人格与个体差异“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相对稳定的模式。
”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特质,这些特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还决定了我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例如,外向型的人通常善于社交、充满活力,而内向型的人则更倾向于独处、思考深入。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优势,同时也能让我们更理解和接纳他人的差异,从而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社会心理学“从众现象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各个阶段,以及这些阶段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特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和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儿童发展的重要性1.1 儿童期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 儿童的发展状况与其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1.3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家庭和社会政策制定有指导意义。
2. 儿童认知发展2.1 感知与注意力:儿童在感知世界和集中注意力方面的发展特点。
2.2 认知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2.3 语言和思维:儿童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
3. 儿童情感发展3.1 情绪和情感表达:儿童情绪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发展的特点。
3.2 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尊心的培养。
3.3 社交关系: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关系的建立。
4. 儿童社会发展4.1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儿童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
4.2 同伴关系:儿童与同龄人的互动和同伴关系的发展。
4.3 家庭和社会环境:儿童发展中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5.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5.1 教育实践:儿童发展心理学对教育方法和课程设计的指导作用。
5.2 家庭教育: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指导意义。
5.3 心理咨询和干预: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和干预中的应用。
总结:综上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关注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过程。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家庭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
在实际应用中,儿童发展心理学为教育实践、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发展心理学
返回20.《道德发展心理学》(1984)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本书精华】:本书是品德心理学领域中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著作,论述了道德认知发展的范式,阐释了该范式的基本理念、阶段模型、研究方法,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即三水平六阶段模型,以及发展出一套道德的标准问题评分系统,被认为是道德认知发展领域中的最丰富和最深刻的著作。
【作者介绍】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是美国当代著名地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生于美国纽约,曾就读于麻省安道威的私立高级中学,1949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接着在母校继续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195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9~1961年在耶鲁大学任教,1961~1962年转入加州行为科学高级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62-1968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68年起受聘为哈佛大学教授,直到逝世。
1974年,科尔伯格在哈佛大学建立了“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庞大的研究集体,也确立了他的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创立者的地位。
科尔伯格在1950年代末完成的博士论文,就奠定了其终生的研究方向。
他沿着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对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及其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先后长达30多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其关于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的庞大理论体系。
科尔伯格多年来完成的研究报告、论文近200种,他生前精选出最能代表其思想的文章,辑成三卷本《道德发展文集》,它们分别是:《道德发展哲学》(1981)、《道德发展心理学》(1984)和《教育与道德发展》(1986)。
这三本著作集中反映了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最主要方面。
在道德发展领域,科尔伯格勤奋地、默默地树立了一块科学的丰碑。
正如世界道德教育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道德教育杂志》对他的评价:“他对道德发展和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所作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在他数十年所致力的这些领域中,他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所有人。
发展心理学第三版
发展心理学第三版1. 引言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本文档是对发展心理学第三版的综合介绍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知识和理论。
2. 发展心理学概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生命周期,从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到成年期,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心理发展上都存在着独特的特征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的目标是揭示这些特征和规律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3.1 生物社会模型生物社会模型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由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个体经验三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潜在发展潜力,社会环境和个体经验则对潜力的发挥和实现进行影响。
3.2 爱因斯坦的认知发展理论爱因斯坦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期、先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一理论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解释。
3.3 终身发展理论终身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无论年龄多大,个体都会在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等各个方面发生变化和发展。
4.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1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指研究者跟踪观察一个个体或一组个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发展过程。
通过纵向研究,研究者可以观察和分析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4.2 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进行观察和比较,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特点。
这种研究方法通常能够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发展心理学知识。
5. 发展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5.1 教育领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绪和学习特点,从而更好地制定教育策略和教学计划。
5.2 临床领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和心理学家可以借助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更好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困扰。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过程,探索人的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发展等各个方面。
通过对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观察和研究,发展心理学旨在揭示人类的成长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儿童期的发展心理学儿童期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阶段之一。
在儿童期,个体经历了许多关键的发展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这些阶段的发展与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密切相关。
婴儿期婴儿期是从出生到2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认知和感知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他们学会感知和理解外界的刺激,并逐渐发展出对物体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
此外,婴儿在这个阶段也开始发展一些基本的社交和情感表达能力,如微笑和哭泣。
幼儿期幼儿期是2岁到6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开始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此外,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他们开始能够进行角色扮演和幻想游戏。
在社交方面,幼儿开始与其他儿童进行互动,并逐渐发展出友谊关系。
学龄前期学龄前期是6岁到12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并开始对世界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龄前孩子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开始理解什么是对和错。
学龄期学龄期是12岁到18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了许多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如青春期的体征和性别认同的形成。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并在学业、职业和社交方面作出一些重要的决策。
此外,青少年还面临着与父母和同伴关系的调整和较量。
成人期的发展心理学成人期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在成人期,个体经历了从青年期到中年期再到老年期的一系列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也会发生许多变化。
青年期青年期是18岁到30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形成独立的自我认同,并面临着许多重要的决策,如教育、职业和婚姻等。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全套资料【笔记+题库】内容简介一、本资料是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第3版)的配套辅导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第3版)为主,并结合其他心理学资料对本章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整理,还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发展心理学》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大量心理学辅导资料对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一定的延伸。
二、本题库是详解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的专业课复习题库,包括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精选近年考研心理学统考真题及各名校考研真题,每道真题均附有详尽解析,考生可以通过真题部分的练习来熟悉考研真题的特点,并测试自己的水平。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遵循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的章目编排,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并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掌握各类答题技巧。
•试看部分内容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①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心理发展心得体会(11篇)
心理发展心得体会(11篇)心理发展心得体会1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
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
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
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
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
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
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
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
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与父母的互动
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开始能够 识别和回应父母的情绪,这有助于建 立亲子关系。
对外部世界的探索
随着对外界的好奇心增强,婴儿开始 对其他人和事物产生兴趣,这有助于 他们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发展的方向性
个体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通常是 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低 级到高级。
VS
例如,儿童的语言能力从简单的词语 发展到完整的句子,再到复杂的语法 结构。
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发展具有普遍性,即人类发展遵循相 似的规律和顺序。
发展也具有差异性,即个体在发展过 程中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速度、特点 和优势。
大脑发育
婴儿的大脑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发展非常迅速,神经元的数量和突触连接的数 量都在不断增加。这种快速的发展为婴儿的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 础。
婴儿的认知发展
感知能力
新生儿和婴儿的感知能力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发展迅速,他们开始能够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和感觉到周围的 世界。
运动和探索
随着肌肉的发展,婴儿开始能够翻身、爬行和行走,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他 们开始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
本生理功能的发育。
新生儿期
02
出生后1个月内,此阶段新生儿主要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如吸
吮、哭泣等。
婴儿期
03
从1个月到2岁,此阶段婴儿开始学习行走、抓握等基本动作,
并开始用简单的词语进行交流。
发展的阶段
幼儿期
从2岁到6岁,此阶段儿童开始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心,进行探 索和提问,语言能力快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里克森各阶段的发展任务:1)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怀疑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后期或晚年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而进行的学习。
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1、攻击性: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2、性别化: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获得,3、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化的结果,4、亲社会行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
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探讨心理发展的本理论问题: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1.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
2.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
3.系统处理结果。
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从最近发展区思想: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水平,儿童能够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由教学决定。
二、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和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三、学习的最佳期限: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技能形成的前面。
华生发展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这时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2.前运算阶段(2~6、7岁):儿童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表现为泛灵性、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
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原则: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
原则:a具有一定的方向;b具有一定的差异;c具有关键期;d具有年龄特征。
横向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优点:a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b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
缺点:a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
b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叫追踪研究设计。
优点:a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b可研究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果关系。
缺点:a 样本的流失,b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c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
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a遗传因素:遗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
遗传变异已经被证明在7000种疾病中期关键作用。
b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素。
c母体因素:包括情绪、应激、营养、患病。
有害物质进入胚胎产生伤害的时间和后果:孕8周是胎儿发展最敏感期,最容易受放射性、药物、感染及代谢性产物或胎内某些病变等因素的影响,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和成长,可使胎儿畸形,甚至导致早产、流产。
胎儿视觉的发展:1.视觉产生:4-5个月的胎儿已能够对视觉刺激产生灵敏反应;2.立体觉的发展:婴儿6个月以前确实具有了立体觉。
3.颜色视觉的发展:4个月的婴儿甚至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
胎儿听觉的发展:1、听觉的产生:听觉感受器在5-6个月时已经基本成熟,听到透过母体的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
2、听敏度的发展:一个月婴儿已经能鉴别200赫兹与500赫兹纯音的差异。
3、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已具有最初级的原始的视听、视触等感觉协调能。
婴儿依恋的类型:a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b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c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婴儿社会性微笑:a自发的笑(0-5周):反射性的笑。
婴儿出生2-12小时中,面部即有象微笑的运动,这是内源性的。
抚摩婴儿的面颊、腹部、把婴儿的双手对拍或听各种熟悉的说话等,都会引起微笑,但全是反射性的。
b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月);c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月后):真正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陌生人焦虑: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或焦虑。
婴儿动作的发展规律: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幼儿期游戏的理论:1、早期的传统理论:a精力过剩说,希勒。
b娱乐、放松说,拉扎鲁斯。
c复演说,霍尔。
d练习说,格罗斯。
e成熟势力说,博伊千捷克。
2、当代的游戏理论。
a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缓和心理紧张。
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与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b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将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
幼儿掌握词汇的特点:a词汇量的增加;b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c词类的扩展: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d积极词汇的增长。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情境性言语、连贯性言语;2、对话言语、独白言语;3、自我中心言语。
幼儿的思维特点:a具体形象性;b不清晰性和易变性;c具有符号功能;d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婴儿前语言交流的特征:婴儿在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能够采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行信息交流就是前语言交流。
特征:目的性、指代性、约定性。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
由于性的成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a反抗性与依赖性;b闭锁性与开放性;c勇敢和怯懦;d高傲和自卑;e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小学时期父母—儿童关系:1、进入小学后,父母—儿童关系的变化:a它们交往时间发生变化;b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c冲突数量也减少了;d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方面可采用推理的方式。
2、父母对儿童的控制: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
幼儿期记忆特点:a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b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c形象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
学龄期儿童记忆特点:a有意识记忆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主要方式;b意义记忆的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c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老年期记忆的特点:a机械记忆减弱;b记忆广度下降;c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衰退;d再认能力较差;e回忆力显著下降。
老年性智力衰退的表现:总体上说,智力随年老有所衰退,但多限于非言语性的、要求一定速度的动作性智力操作,多限于“流体智力”,各智力因素的衰退速度并不相同,有快有慢;并非智力的全部因素都衰退,有的即使到了年老不但不衰退,甚至有所增长,如言语性的智力测验成绩、“晶体智力”等。
成年晚期的人格变化:大约在60~65岁,人们跨越一个转变阶段进入成年晚期,在这一阶段,与变“老”抗争,与一些社会刻板印象抗争,最后终于认“老”。
力量、尊重和权威的丧失对于习惯了对自己生活进行掌控的个体来说,是难以适应的。
另一方面,成年晚期的个体对年轻个体来说是一种资源,他们被视为“受尊敬的长者”,年轻人会寻求和依赖他们的建议。
而且,老年人具有可以单纯为了愉悦感而做事的自由。
中年人的生理变化的表现: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变白、稀疏,脸部、颈部、手臂、手等处的皮肤变得粗糙,视力、听力逐渐下降等。
影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因素:a社会历史因素(特定因素);b群伙效应:不同群伙在同一年龄上智力差异显著;2.职业:技术性职业活动对智力的维持有积极作用;c身体健康水平:心血管系统和大脑的病变显著影响智力。
成年初期思维特点:a成年初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个体思维中逻辑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这个转变过程可分为二元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阶段三个阶段;b成年初期的后阶段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青少年的意识发展: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青少年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2.自我意识的分化。
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的成熟;5.有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学龄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a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b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c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