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的历史演变
![公务员制度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98c306ef5335a8102d220ae.png)
2、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凡初任人员都应按规定的年龄从学校毕 业,通过竞争考试表明具有通才智力后才能被 择优录用。1855年英国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 举行统一考试,从各部提名的候补人员中择优 选拔,四年以后又规定,只有经这个委员会录 取而被使用的人员才有在退休后领取退休金的 权利。1870年枢密院院会又宣布,除外交、内 政两部外,其他各部的缺职均应由公开竞争考 试合格的人员担任。
因而被解雇。1883年公务员法的短短几页却构
建起了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框架,绘制 了“一种值得信赖和尊重的公务员蓝图”。
3、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简史
1920年,颁布了第一个《公务员退休法》。该法与1922、 1926、1930以及1956年进行过多次补充修改; 1923年,颁布了第一个联邦政府《公务员职位分类法》。 1949年颁布了第二个《职位分类法》; 1944年颁布《退伍军人照顾法》 1949年,公务员委员会制定《联邦人事手册》,该手册的 指导内容涉及职位分类、招募和筛选、任用安置、晋升、 绩效评定、雇员关系、激励、处罚等,为联邦政府机构的 全面人事行政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细则。
公务员法包含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2)采用竞争性考试雇佣公务员。招募公务员 的考试向所有公民公开,根据考试结果所显示 的能力择优录用申请者,不得考虑政。
3、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简史
3.1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公务员法包含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3)公务员实行政治中立及职业保障。公务员 的职业行为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的立场。同 时,公务员实行常任制,不得因非工作表现原
1970年,通过了《邮政重组法》;
1972年,通过了《平等雇佣机会法》。
3、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简史 3.2 1978年的公务员制度改革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可编辑).doc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可编辑).doc](https://img.taocdn.com/s3/m/1d3c4f127e21af45b307a8f3.png)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可编辑)精选资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比较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何芳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提出科举制度不仅为西方国家建立公务员制度提供了蓝本而且是古代中国与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交汇点。
并从这个方面讨论了两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科举制度公务员制度考试任职一、引言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对许多人来说显然并不十分陌生。
因为科举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的痕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清晰而浓厚而公务员制度在当代西方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正在变得日益巨大而深远。
在年美籍华人学者罗纳德·S苏(LeonardSHsh)曾经在他的《孙逸仙他的政治和社会理想》一书中这样写道:“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都没有注意到当今世界现存的高级公务员制度起源于中国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国对这一制度的影响而它往往被西方学者所忽视。
我们认为中华帝国的科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传播并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实施和发展行政精英制度的基础。
毫无疑问美国公务员竞争考试的特点主要受英国的影响而英国的公务员制度则来源于中国。
”罗纳德·S苏的这段话明确无误的指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西方现代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的渊源。
二、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专制传统但不管是哪一种专制君主都需要掌握官员的选拔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而考试任职尤其是由朝廷举行的统一的、可以充分贯彻君主用人意图的考试任职显然是控制官员选拔的有效方法。
在古代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尚武精神逐渐泯灭而重文风气日间抬头的趋势。
知识阶层的活动领域集中于政治与专制政治的关系过于紧密意味着这一阶层不得不接受专制君主日甚一日的控制。
古代的考试任职传统演变为科举制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科举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察举征辟制。
论我国传统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
![论我国传统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4dadbe381c758f5f61f671c.png)
论 我 国传 统 科举制 度对公 务 员制 度改革 的 启示
河 南大 学哲 学与 公 共 管理 学院 岳 英 杰
科举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历 史悠 久 的文 明古 国的文化遗 产 , 与我 国现 代 的公
务员制度之 间却有着相通 的关系 。 科举制度给 中 国古代社 会 留下 的
痕迹 即使在今 天 看起来也 还 是清晰而浓 重 , 而 现代公 务员 制度在 当
我 国 的公 务员 选拔 制度 。
第一 , 德才兼 备 , 德 为先 。 公 务 员 是代表 国家行使行政监 督管理
权
的国家工
作人员
其素质不
,
仅仅体现在专业
技能上
更
,
关键地
是体
现在其道德 品行上 。 古代科举考试 通过者还 需 经 过考察合格方可 为
官
。
封建社会科举选
官
也是很注重
,
考察应试
者德行
的。
人无德不立
,
国无 德 不 兴 。 不 同社 会 、 不 同 的统 治 者 对 “ 德 才 ” 的理 解 不 同 、 要 求 各
异 . 但 都 希望 能够选 拔 到符合他们 自己 “ 德 才兼 备 ” 标 准 的人 才 。
第 二 , 形 成有 效 的竞争机 制 。 古 代 的科 举 考试 对 所 有 士 子 都具 有
代西方 社会 乃 至 我 国 发挥 的作用 正 在变得 日益 巨 大而 深 远 。
,◆ 一 、 我国 传统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从产生
发展
、
、成熟
、
到衰落经
历
了漫长
的过
程
。
科举制
创立 于 隋代 . 在唐代发展 并逐 步成熟 . 明清走 向衰落 。 作 为一 种具 有
科举考试制度与现今各类考试制度之比较
![科举考试制度与现今各类考试制度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e7e105fbe23482fb4da4ca9.png)
科举考试制度与现今各类考试制度之比较科举考试制度是一种以考试为核心的选士制度,它起始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衰亡于明清,历经六个朝代,绵延了一千三百年,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而中国现今各类考试制度则是脱胎于科举制,经过发展、完善,最后固定下来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如当今的高考、公务员等考试制度,有如现代的科举。
从本质来源上讲,可以说,它们都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演化的现代版。
所以,科举考试制度与现今的各类考试制度有一些共性,但是,二者也有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今各类考试制度加以比较分析,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借鉴其合理之处,以期深化和逐步完善我国现今各类考试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考试制度。
一、科举考试制度与现今各类考试制度的共性(一)选拔人才均较为公正客观科举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考试有一定的内容,分级进行考试,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方法,为确保考试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范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客观公正。
科举考试重视考生的学识和才干,而不是出身和门第,允许平民子弟参加考试。
科举举才依照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等原则。
当今的各类考试制度正是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这一原则,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选拔人才更为客观。
(二)程序严密,优胜劣汰科举考试全程均有严密的控制程序,以规范主考与应考主体的行为,还创立诸多防弊之法,以达到对徇私舞弊之风的防范。
我国现今的考试制度都有明文规定,程序也相当的严密,优胜劣汰。
如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了录用考试的基本原则、资格条件程序、考试办法及考试类型、主考机关,甚至命题、监督及阅卷工作等都有相关文件和法律规定。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公务员录用比例直线上升,有些热门职位的报考人数达到几百比一,其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三)对象开放,机遇均等不光科举考试,古代文官制度的考试对象是超阶级的,特别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的范围和对象进一步扩大,凡士子皆以自由报考方式参与竞争和接受挑选。
科举制度与公务员的比较
![科举制度与公务员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cb0e3a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63.png)
宏观的角度对比科举制与现代公务员制度之异同一引言与介绍人世间,不会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不管过去还是未来的,现实的情况是:在行政管理方面,西方的制度体系占据了主导地位,进行着一种管理精神上的垄断。
我们的问题是:中国是否能建立一种现代科举制度,把官员的选拔范围扩大,使得所有中国人,不分党派,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信仰……,都有真正平等的机会进入国家管理层,换句话说,也就是一种中国式的民主形式,打破西方的精神垄断,为人类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答案是未知的,但我们可以从科举制的历史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东西.从汉代的察举,辟除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其选人范围与标准都是相当狭隘的.满足不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人才的能力受到广泛的质疑,直到隋朝,科举制使管理机关的面貌焕然一新,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为朝廷招揽了大批人才。
唐朝以后,科举制更加完善,考试程序简化,选拔标准客观真实、人才有的放矢等优点一目了然,尤其是清朝的科举制度已与任官制度紧密相连,形成一套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达到它的发展巅峰。
虽然科举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舞弊,捐官等不良现象,八股取士的制度也被广泛批评,但它依然有着上千年的生命力,显然优于它之前的一系列选官方式。
根本上说,它表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的亲和力,高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以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1>笔者认为,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它所存在社会的其它政治制度,是中华文明的又一个闪光点。
回顾现代公务员制度,仅仅发展了二百年的时间,现在基本处于成熟期。
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有着不可勿视的诱发作用,它是其直接推动力.1969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在《中国游记》一书中首次对中国的科举选官制度表示赞叹;另一位传教士德万多萨在《伟大的中国》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科举制的考试方法与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在1570—1870年间,用英文介绍中国官员制度的书籍就达70多种.〈2〉目前,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的科举制,曾任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艾伦·坎贝尔教授甚至说:“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涉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都归于中国。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d176fc700abb68a982fbd1.png)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摘要: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本文将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加以比较,并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借鉴到我国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中。
关键词:科举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比较;借鉴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绵延长达1300余年。
科举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的痕迹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也还是清晰而浓重,而公务员制度在当代社会发挥的作用正在变得日益巨大而深远。
1933年,罗纳德曾经这样写道:“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都没有注意到当今世界现存的高级公务员制度起源于中国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国对这一制度的影响,而它往往被西方学者所忽视。
”自1905年清廷下谕彻底废除科举制至今已超过100周年。
在21世纪的当今,之所以人们会重新提出并讨论已经废止了100多年的这项制度,无疑有着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刻原因。
正如《从考官到考学》一文的作者所言:“百年来,科举制虽废,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
科举文化之精华,如统一考试的形式,公平竞争,择优选才的精神,以考促学的机制,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所借鉴,对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产生重要积极的影响。
”本文对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加以比较分析,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合理之处借鉴到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去。
一、科举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一)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历史往往出现轮回的现象,科举制废除百年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又出现了国家公务员“逢进必考”的制度。
其一,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不是考学(即并非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考试),而是考官(即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
试论古代科举制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意义
![试论古代科举制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7109e3a3968011ca300912f.png)
典 ・ 举 二 》 的记 载 : 隋 代 罢 中正 , 选 不 本 乡 曲 , 里 间 选 中 “ 举 故 无 豪族 , 邑无衣 冠 , 不 土著 , 处 京畿 ……五服之 内. 井 人 萃 政 决 王 朝 , 命 免 拜 。” ㈣ 由此 一 来 , 举 制 能 够 接 纳 下 层 贫 一 科 寒 之 家 的 优 秀 子 弟 步 人 仕 途 . 现 了 “ 天 下 之 才 为 天 下 之 体 选
务 ” “ 尽 其 才 、 尽 其 用 ” 公 平 原 则 . 种 在 考 试 资 格 上 、人 才 的 这 尽 可 能 广 开 视 野 的 做 法 , 我 们 当 下 的 公 务 员 制 度 无 疑有 着 对 积 极 的借 鉴 价 值 。 我 国 现 行公 务 员 招 考 制 度 虽 然 说 在 报 考 资格 的 规 定 上 已 经 体 现 了较 为 开 阔 的 视 野 , 比 如有 些 岗位 面 向非 国 民 教 育 系 列 的报 名者 敞开 , 本 身 是 值 得 肯定 的 , 少 能避 免受 人 诟 病 这 至 的所 谓 文 凭 歧 视 现 象 的发 生 。 是 , 过 近 年 的 报 考 资 格 的 规 但 通 定 的考 察 ,我 们 明 显 能 发 现 一 些 职 位 带 有 太 多本 无 必 要 的 限 制 条 件 ,这 不 能 不让 人 怀 疑 这 是 为 某 些 关 系户 量 身定 制 的报 考条件 。 因此 , 在公 务 员 考 试 报 考 资 格 方 面 , 真 正 赢 得 广 大 人 民 要 群 众 的认 可 , 就应 该 学 习古 代科 举 制 的相 应 做法 . 可 能 扩 大招 尽 录 视 野 , 那 些 真 正 德才 兼 备 的报 考 者进 入 到公 务 员 队伍 中 。 让 三、 考试 内容 : 同 岗位 定 考 题 不 隋 唐 科 举 制 从 考 试 周 期 而 言 , 分 为 “ 科 ” “ 科 ” 前 可 常 与 制 . 者 最 为 普 遍 。 唐 代 常 科 所 开 设 的 考 试 科 目有 十 二 种 之 多 , 据 《 唐 书 - 举 志 》 载 : 其 科 之 目 , 秀才 , 明 经 , 俊 士 , 新 选 记 “ 有 有 有 有 进 士 , 明法 , 明 字 , 一 史 , 有 有 有 有 史 , 开 元 礼 , 道 举 , 有 有 有 童 子 。而 明 经 之 别 , 五 经 , 三 经 , 二 经 , 学 究一 经 , 有 有 有 有 有 三 礼 , 三传 , 史 科 , 岁 举 之 常 选 也 。” I 这 些 记 载 中 有 有 此 I 从 】 ” 可 以发 现 , 同样 是 考 举 人 或 秀 才 , 可供 选 择 的 考 试 内 容 非 常 其 多 ,考 生 完 全 可 以 根 据 自 己特 长 加 以相 应 抉 择 。 这 种 考试 形 式 , 我们现今公务员考试也有借鉴价值。 对 现 今 公 务员 考试 分 笔 试 与 面 试 两 个 环 节 ,一 般 在 笔试 科 目中不 管 报 考 什 么样 的 岗 位 , 府 办 公 室 科 员 也 好 . 级 基 层 政 各 警 员 也 好 , 是 诸 如 基 层 档 案 馆 科 员也 罢 , 应 参 加 《 还 均 申论 》 科 目考 试 , 考题 往 往 与 实 际工 作 需 要 相 脱 节 。 可 想 而 知 , 但 即便 通 过 《申论 》 试 要 求 , 又对 今后 实践 工 作 有 何 意 义 呢?所 以 考 这 应 考 虑 借 鉴 古 代 科 举 制 的 相关 做 法 .按 照 岗位 实 际要 求 来 有 针对性地招录相应特长人才。 四 、 试 环 节 : 同等 第 遵 规 章 面 不 隋 唐 科 举 制 中对 科 考 成 功 者 .不 论 是 举 人 还 是 进 士 等 不 同等 第 , 授 以 官 职 之 前 往 往 还 有 所 谓 “ 褐 试 ” 即相 当于 现 在 释 . 今的面试 , 只有 通 过 面试 者 才 能 正 式 授 官 。关 于 面试 内容 、 面 试 规 章 , 人 也 有 一 套 成 熟 的做 法 。 新 唐 书 ・ 举 志下 》 载 : 古 《 选 记 “ 择 人 执 法 有 四 : 日身 , 貌 丰 伟 ; 日 言 , 凡 一 体 二 言辞 辩 正 ; 日 三 书 , 法 遒 美 ; 日 判 , 理 优 长 。 事 皆 可取 , 先 德 行 ; 均 楷 四 文 四 则 德 以 才 , 均 以劳 。得 者 为 留 , 才 不得 者 为 放 。” 很 明 显 , 试 ( 面 中 主 要 看 其 身 、 、 、 四 个 方 面 , 中 规 定 虽 然 于 今 有 些 不 言 书 判 其 合 宜 , 大 体 还 是 可 取 的 。 行 政 人 员 如 若 书 写 不 工 整 , 理 不 但 文 通达 , 口齿 不 清 晰 。 如何 去 承 担 日常行 政 职 责 ? 此 可见 . 代 据 古 科举 制 的 面试 环 节 还 是 有 章 可 循 的 ,在 一 定 程度 上 能 够确 保 选 官 过 程 的公 正性 。 反 观 我 国 现 今 公 务 员 考 试 中 的 面试 环 节 ,还 有不 少有 待 改进 之处 。首 先 , 公 务 员 考 试 的 面试 环 节 , 国大 多 数 地 方 在 全 都没 有 形 成 稳 定 的 面 试 考 官 队 伍 ,只 是 临 时 从 有 关 部 门抽 调 组成 . 据 面 试 考 官 个 人 主观 意见 来 筛 选 面试 者 , 多 少 会 存 根 这
从科举制到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思考
![从科举制到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46d44cc58f5f61fb7366696.png)
从科举制到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思考摘要:科举制是用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创建于隋朝。
科举考试虽然己经废止,但其蕴涵的公平、公正的精神内核仍具有普适性和现代性。
本文从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合理性出发,联系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分析其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公务员;考试制度;公平性;权威性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55-01一、科举制的历史沿革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它的兴起是对隋朝以前人才选拔制度的一大改革,打破了贵族权利垄断并一直延续至清末,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统一中国后,自下而上地把人才选拔上来供朝廷使用,[1]科举取仕制度开始确立。
唐朝继承了隋朝分科举人的制度,还制定了地方、中央二级考试,定期进行,自由报考,以考试结果决定去留等制度。
[2]科举制在唐代的太平盛世中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宋朝提倡文官治国,对科举极为重视,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
明朝发展完善了宋科举的三级考试和武举制度,还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制度,是中国教育史和政治发展史上的大事。
科举在明朝不断兴盛,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但是明末开始出现对科举考试内容和文体过分雕琢、抑本求末的颓风。
[3]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没落,明末科举的颓风在清代越刮越盛,八股形式导致思想僵化和愚昧落后,终于使科举走向了历史的边缘。
清朝末年,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舆论压力下,慈禧于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止。
二、科举制存在的合理性及实质作为一个影响重大的政治、文化和教育制度,科举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的大趋势。
其次,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制通过一定的考试内容、方法来取士,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客观上起到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babac81e53a580216fcfeb2.png)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老的科举制仍然具有其现代意义。
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方式,科举制具有恒久的价值。
因此,在今日的政治实践与政治发展之中,人们仍然需要对科举制不断地作出新的现代政治学的诠释,以从中获得启迪与收益。
一、政治录用中的二难选择解读科举制,理解科举制的现代性,首先涉及到政治录用中二难选择问题——政治体系在遴选权力精英时所要解决的双重标准的统一问题,即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双重对象化的统一。
这始终是各种政治体系在进行政治录用时都必定要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
科举制的现代意义就在于:它曾近乎完美地解决了在政治录用中运用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衡量对象时所产生的矛盾,原则上使每一个录用的对象——权力精英的个体能够同时符合双重标准,从而成功地解决了政治录用中的二难选择问题。
政治录用是国家政权体系与社会联结的重要渠道,它表现为吸纳社会精英进入政治权力机构的过程。
对于国家政权来说,政治录用具有保持政治秩序的稳定性、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以及权力繁衍的连续性的“系统维持”功能。
[1]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政治体系所进行的政治录用的具体内容有所变化,但录用标准在形式上都分为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两个基本类型。
在我国古代这两类标准被称为“德”与“才”,而在当代则被叫做“红”与“专”。
政治标准要求录用的对象忠实于既定的政治体系,政治忠诚之所以成为政治录用的首要标准,是由政治活动的性质决定的。
政治,是人类追逐利益的社会活动,其结果形成了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权力精英是社会各阶级与集团竞取利益的载体,这就规定了权力精英的阶级与集团属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采用政治标准遴选权力精英是在寻找“可靠的人”。
与政治标准相对的是业务标准,即衡量录用对象是否具备完成政治职责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业务标准是为了选拔“聪明的人”。
公务员考编是科举吗
![公务员考编是科举吗](https://img.taocdn.com/s3/m/7496e887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9.png)
公务员考编是科举吗
公务员考编并不是科举。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从唐代开始,经过宋代的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在科举制度下,官员选拔从考试入手,通过文、武考试,分别选拔文官和武官。
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层次,最终通过殿试的一部分考生进入宫廷成为官员。
而公务员考编是现代中国的一种选拔公务员的制度。
公务员考编是指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公务员考试,选拔合格人员进入政府及各部门工作。
公务员考编并不像科举制度那样通过多个级别的考试选拔官员,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选拔公务员,包括笔试、面试、体检等环节,最终确定人员录用。
科举制度和公务员考编在选拔官员的目的上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选拔有能力、有资质的人才,保证政府机构的运行顺利。
但是两者也有一些显著的不同之处。
首先,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制度,而公务员考编是现代中国的一种制度。
其次,科举制度注重考试成绩,分数高低决定官员的级别,而公务员考编则综合考虑了考试成绩、面试表现、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
再次,科举制度只针对文官选拔,而公务员考编则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务员进行选拔,包括文官和技术员等。
总之,公务员考编并不是科举制度,虽然两者在选拔官员的目的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公务员考编是一种现代化、科学化的选拔制度,与古代的科举制度有着显著的不同。
简析科举制度与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简析科举制度与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比较与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ae077d6bcaaedd3383c4d38e.png)
简析科举制度与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比较与借鉴内容摘要: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强化于宋元、衰败于明清,距今已有1500多年。
虽然它存在诸多弊端,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国家最有代表性的选官制度,在巩固封建统治基础的同时,对现代文官制度和科层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也起了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产生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公务员制度从产生到发展,不断完善,可以说科举制度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其中录用制度是重要组成部分。
公务员制度可以说是经由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而演变过来的。
因此,研究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寻找其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特别是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借鉴之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借鉴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隋代始便拉开了帷幕,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才退出了一千三百多年历代王朝都籍由此方式选拔任用官吏的历史舞台。
在这一千三百多年中,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是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创造出中国整个官僚阶层的具体制度,也塑造出中国无数代知识分子的面貌、精神。
它从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又再创造了中国文化。
科举制度对当代影响深远,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尤为重大,同时也塑造出科举制烙印的中国式公务员制度。
中国现代的公务员考核录用制度脱胎于科举制,经过发展、完善,最后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但在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录用制度加以比较分析,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借鉴其合理之处,为深化和逐步完善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录用制度服务。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一)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最早的雏形——选举制度,在汉武帝以后逐渐趋于定型,历史上称为乡举里选①。
三国时代,陈群创设九品中正制②,然而这种制度亦仅能针对当①杨阳主编终归政治制度是纲要(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6 第132页前弊端,不能一直延续使用,直到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时,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变化,加强中央集权,才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即考绩试用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科举制与公务员录用制比较研究
![科举制与公务员录用制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06ac13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e.png)
然而,两种制度在某些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致力于选拔优秀的人才,为 国家和社会服务。同时,两种制度都强调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维护 选拔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四、总结
古代科举制与现阶段公务员制度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不同历史时 期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科举制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选拔制度,而公务员制 度则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考试难度
科举制和公务员录用制的考试难度也存在差异。科举制的考试难度较大,考查 的内容深入广泛,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此外,科举制的考试成绩受到 地域、出身、名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选拔出来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
公务员录用制的考试难度相对较低,因为其录取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公务员录 用制主要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同时也会考虑考生的实际工作经验 等因素。这种制度有利于选拔出更加实用的人才,同时也能提高公务员队伍的 整体素质。
谢谢观看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面向社会的统 一考试和针对不同岗位的分类考试。这一制度的建立,为中国选拔优秀人才参 与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同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引进了西方的考试 理念和方法,使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更加科学、公正。
晚清以来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考试内容的全面性、考试程序的严 格性、考试标准的客观性等。这些特点使得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在选拔人才方 面更具科学性和公正性,也提高了人才选拔的质量。
总之,古代科举制与现阶段公务员制度各有特点,它们的异同点也为我们提供 了宝贵的启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断完善现代 公务员制度,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参考内容二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重视考试的国度,而晚清以来,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更 是经历了重大变革。本次演示将带领读者了解晚清以来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发 展,从科举制的起源、发展,到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产生、演变,揭示其历 史意义。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及对当今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及对当今公务员制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f08cc305727a5e9856a6151.png)
引言要想治理好国家则必须先整治好官吏,选贤任能,择取优秀的人员为官,被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视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对官吏的选拔、考核放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的治吏之法严密周详,使得依法治理官吏的各个环节、步骤都有法律作为依靠,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
也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治吏贵在以法为尊。
古代社会在选贤任能,发挥官吏才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本文试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存在形态、发展演变及需要我们对现今公务员制度的实施需要防微杜渐的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一)夏、商、周——世卿世禄制我国最原始的选官方法是禅让制,这种制度实际上也是原始社会民主制度的末尾阶段,到了禹和启的时期,这种最原始的民主的选官制度已经跟不上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故而被传子制所更替。
夏代还是国家的初级阶段,虽其组织结构和各项规章制度都处于雏形,但是夏代社会已经开始出现具有国家性质的新因素。
夏代开始设官分职,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采用世袭制,而职位也有了高低的区别。
例如春秋时期的《夏书》有“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的说法,指的是听被考察者的话语,就可以知道这人的志向,然后给他指派任务再考察他完成的效果,再根据其完成的效果赐予与其相符的车服以定官阶。
这句话很形象生动的向我们描述了夏代设职分官时如何选拔官员的情形。
商王朝是我国国家机构和制度的初设时期,商朝的朝廷职务大多数也是世袭,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出调整。
因此,在商朝这个国度的政权建设中大多数任用的都是贵族子弟,无论中央,这个时期王朝从上而下,大大小小的职务几乎都是由贵族及其后代所占据、垄断。
到了周代则是:天子立诸侯,诸侯立卿大夫,从上而下,层层递进,依次分封。
这是为了上下等级分明,以免觊觎乃至争夺。
周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封建制和宗法制还有等级制相与共生,族权与王权高度结合在一起。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35fcf804a1b0717fd5dde5.png)
結合当今公务员考试制度论述科举制度的现代启示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本文将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加以比较,并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借鉴到我国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中。
从科举制度看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一)政治角度1、科举制它极大地拓宽了官员选拔的渠道,从而打破豪门世族对行政权力的垄断。
、它是对血统论和世袭制的彻底倾覆。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阶层界限的凝固化,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和希望,缓和了因社会地位差别形成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的稳定。
2、科举制又极大地强化了“读书做官”的官本位意识—这一点才会形成“学而优则仕”的浓厚社会文化氛围和强烈的社会文化心理。
3、古代的科举考试是由各级政府组织进行的。
这一作法也许是当时的权力构架下的唯一选择。
而在现代社会中则不可取。
而由另一个权威的专门考试机构专司此事,就有可能把此种弊病降到最小程度。
由人大组织实施,更能够保证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二)经济角度科举把国民的注意力和聪明才智引向做官这一渠道,冷落了其他学科和行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和风气。
思想自由发挥,这大大钳制了人的思想,限制了人能力的发挥,从而经济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三)文化角度1、科举制将文化水平的高低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正确的原则。
因为任何社会都必需要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来进行管理,文官执政与武士专权两者相比,其优劣高下一目了然。
三、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启示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从它的产生到最后的消亡,其原因并不是考试制度本身,而是考试内容的僵化,导致它的灭亡。
它对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有以下值得借鉴之处。
(一)实行多式考试制度,全面选拔社会良才1、科举选才实行的是有效的竞争机制。
而我国现行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招考的大多是中、低级、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竞争客体范围较小,层次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竞争也不够激烈,从而不利于广泛的获取人才资源。
科举制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分析
![科举制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43418f804d2b160a4ec039.png)
科举制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分析摘要: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我国当代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与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将二者进行比较,总结科举制衰亡的历史经验,借鉴吸收其可取之处,以完善我国目前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公务员考试制度比较近年来,我国公务员考试备受推崇,为数以百万计的群众提供了一条通往仕途的道路。
面对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现象,人们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当前的公务员考试是科举制的死灰复燃吗?为此,本文将通过对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招考对象、目的方式、考试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来分析二者的异同,在总结科举制的利弊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到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当中。
中国封建社会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封建君主必然要借助一定的力量来维护巩固其统治,而这个力量就是官员。
正是由于官僚队伍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而吏治的状态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很早便有了严密的官员选拔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禅让制、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阶段,但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则是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指分科考选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自隋朝开创到清朝末期废除,绵延1300余年。
古代科举制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隋朝初设、唐朝完备、宋朝发展、明朝鼎盛、清朝衰败。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
唐宋时期,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确认、发展和完善,既丰富了考试内容,又确定了一整套考试录用程序,并建立了严格的监察体制、惩罚体制和管理体制。
明代科举考试大致分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试形式、答题方式也严格规范化,然而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危害极大的“八股文”,把科举考试制度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最终消亡。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并与君主专制统治相适应的官员选拔制度,也是一种与教育紧密相联的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录用
![唐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录用](https://img.taocdn.com/s3/m/463ce9731711cc7931b71630.png)
算 ,有 一史 ,有 三 史 ,有 开元 礼 ,有 道 举 ,有 童子 。
制科 是 由皇 帝特 别 召集 一些 官 员和 知名 人士 举行 的 考科 目,这是 朝 廷 网络 人才 的一 种 办法, 但是 往往 不被 人们 敬 重, 为 是非 正途 出身, 认 逐渐 衰 落 以
( 内江 师 范 学 院 政 法 与历 史 系, 四川 内江
摘
6 1 1) 4 1 2
要 :唐宋 的科举制度 ,是特 定历 史时期 的一 种人才选拔 机制 ,对 当今我 国公务员 的选拔 录用具有 一定
借 鉴和指 导作用 ,即在加强 “ 考试 ”这 一 中心环 节的前提下 ,对考试 内容的丰 富和考试程序 的进一步 的完备 , 并建立起 防预性 的监察 .惩罚 体制 ,形成~整套 行之有效 的人才选拔机制 。 关键字 :唐 宋科举制 度:现代 公务 员:考试录用 中图分类号 :C 6 92 文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 7 — l8 (0 6 S —O 3— O 6 l 7 5 2 0 ) l l3 3
致 没有 多大 的意义 。如 宋代 的 制科 远 不如 唐代 之盛 ,在宋 王朝 统 治 的3 1 中制 科 御试 仅有 2次 ,被录 用 的不 过4人 2年 2 1
而 己。 。
第 二 ,建 立 了一整 套 严密 的考 试 程序 。唐宋 科 举分 为 乡试 .会 试 ( 称省 试 ) 、殿试 三级 。乡试 ,科举 考试 的 亦 第 一阶 段 ,由州 县保 送 士子 至 本州 考 试 ,考 官通 常 为 通判 ,军 、监等 地 则 由参军 录 事 主持 :于 秋季 在州 县 先考 ( 秋
大多数 人进 入官 僚队伍 的 必经之 路 。考 “ ”考试 的 内容为 “ 官 身言 书判 ”。身, 其体貌 丰伟, 取 形象端 庄 :言. 其言 取
论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效用
![论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效用](https://img.taocdn.com/s3/m/c280993fa32d7375a41780af.png)
到这是一种公正 、 有效的选官制度, 并对它在千年积累中呈现 的僵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即开拓视野, 引进西学。为此 他特地撰写了介绍西方教育制度和西学源流的《 西学考略》 , 称该书的目的在改革中国的科举制度 J 。毫无疑问, 在有限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科举制度所折射出的公开 、 、 平等 公正理 念具有先进性 , 直至今天, 这些合理因素仍不失借鉴效应。
的 良性 发展 作 了探 讨 。
[ 关键词 ] 科 举 制度
公 务 员录考 制度
借鉴
中图分类 号 : 636 D 9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3 07 (02 1 00 — 10 — 6 0 21 )0— 1 1 3
科举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它始于公 元 65 0 年时的隋朝 j唐朝时基本完善, , 宋时发展成熟, 一直 延续到清朝末年。10 95年 9 2日, 月 清政府正式宣布“ 自丙
一
、
据统计 , 7 年以前, 10 8 记载中国科举制的西方文献至少有 10 2 种以上, 其中大量肯定评价了这一制度的公正性 和平等性。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 19 年出版的英文著作《 86 中国环行记》 书中, 兴奋地说, 科举是“ 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 “ ,它的突 出特征令人钦佩, 这一制度在上千年缓慢演进; 但它需要( 就
11 0
社 会 发 展
的, 它找到了一种能够在最大范同内选拔大量精英的科学方 法, 这也是西方国家借鉴它创立文官制的根本原因。自科举 制度产生之日起, 就确定由政府出面招考 、 考生“ 皆怀牒自列 于州县” 的自由报考原则, 除了娼 、 隶 、 衙役) 下贱” 优、 皂( 等“ 门户和罪人子弟外, 其他人不分出身高下, 皆可参加科举考 试, 社会不同阶层 、 不同年龄的人均可报考, 保证了人才选拔 的宽阔视野,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开放特性。当然必须承认一 般下层百姓能够坚持读书入仕的毕竟有限, 但不能因此否认 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从历史上看 , 进士出身而家境不好的大有 人在, 比如明代的徐光启。科举取士本着“ 一切以程文定去 留” 的原则 , 公开竞争, 择优录取 , 突破了血缘关系对政治权力 的垄断, 使各阶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
浅述隋唐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浅述隋唐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6f36e7add3383c4ba4cd263.png)
浅述隋唐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隋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沿用了一千多年的选官制度,它对后世生活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
文章叙述了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阐述了隋唐科举制度对现如今社会选拔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现实影响:对公务员考试选拔录用理念的影响;对公务员考试笔试内容的影响;对公务员考试面试形式的影响。
标签:隋唐科举;公务员考试;人才选拔;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中,我国陆续发展衍生出了具有极高水平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
人才选拔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理论,在我国的历史和今天都留下了浓妆淡抹的一笔,其中尤其以科举考试制度最为重要。
科举考试制度源远流长,虽然在现有的历史记载中首创于隋炀帝,但溯其本源可追至周朝的“乡举里选”的贡士之法,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为上层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汉朝时,朝廷大多采用“察举制”,即考察人才之后予与举荐任官之制,这在当时成为了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方式。
察举制它可分为召举和常举;除此之外,汉朝还采用一种名为“佂辟制”的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征辟制可分为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到东汉末年时期,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加上长期的战乱、自然灾害,爆发了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朝廷的统治名存实亡,天下逐渐分崩离析。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为了打破世家对人才的垄断局势,大胆的颁布了“求贤令”,不问品德,不问出身,只求才能。
曹操死后,由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开始采用“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后来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其又名九品中正制,是曹丕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命陈群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起于曹魏,完备成熟于西晋,终结于隋唐科举的确立,历经四百余年之久,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为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阻碍了阶级的流动,激化了社会矛盾,由此产生了地方起义不断,难以形成统一国家的局面。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d1444f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c.png)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北宋科举制度和现代公务员制度都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这两种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点。
一、选拔机制不同北宋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诗歌、文言文等,在考试中表现优秀者则能够晋升为官员。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则是通过面试等方式选拔人才,考察的内容包括政策理解、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通过面试的人才才能够成为公务员。
二、职权不同北宋科举制度下的官员主要是负责治理地方、处理民事案件等行政职务,政治领导和决策则是主要由皇帝和宰相等高层官员来承担。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下的公务员则是具有更加广泛的职权,既要负责政府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也要承担具有政治领导性质的工作,如政策研究、政策制定等。
北宋科举制度下,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够成为官员,而且考试还存在一定的门槛限制。
因此,这种制度的选拔范围相对较窄。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下,选拔人才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高等院校毕业生,还包括社会人士、军队转业干部等不同背景的人才。
北宋科举制度下,官员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官员本人的办事能力和廉洁度来进行评估。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考核则包括绩效评估、职业道德评估、政治素质评估等多个方面。
这种考核机制更加全面,能够更好地反映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职业素养。
总之,北宋科举制度和现代公务员制度都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而设立的。
虽然二者的内容、途径、范围和考核机制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并且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从比较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选拔和管理人才的水平,促进中国的快速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现阶段公务员制度之比较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现阶段公务员制度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a24dded1a37f111f1855b98.png)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现阶段公务员制度之比较作者:赵九州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4年第09期[摘要]科举制始于中国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选拔官僚的重要人事制度。
公务员制度是现代社会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选拔人才的重要人事制度。
虽然公务员制度源于西方的文官制度,但是,中国当下的公务员制度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关的渊源,有人认为,当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就是现代社会的“科举制”。
因此,本文通过对古代科举制与现代公务员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综合分析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过往制度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的公务员制度提供更好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科举制;公务员制度;选拔机制[中图分类号]K24;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9-0077-04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达138.3万,招聘岗位人数约两万,最热门职位报名与录取比例达9000:1,与历史资料记载的广大学子进京赶考的盛大场面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为此,本文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归纳出二者之间的异同,并为当下的制度完善提供历史的借鉴。
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发展的历史考察科举制即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充实其官僚系统,以实现王朝统治的稳定为目的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制始于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至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止。
共经历1300余年,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人事选拔制度。
(一)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在隋朝建立之前,中国古代封建官僚选拔制度变迁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秦代之前以西周的分封制为主要代表,宗法制和血缘关系成为官僚选拔的重要手段。
秦代伊始,军功制成为官僚任用的重要考量手段。
秦实现国家统一后,战争的机会相对较少,军功制的选拔机制逐渐让位于贵族制。
汉代,实行举孝廉,由此举荐制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道德修养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摘要】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过程,分析科举制度的优缺点,而且将科举制度和现代的公务员制度进行各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现代的公务员制度和古代的科举制度之间存在的关联,并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借鉴到我国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中。
完善现代公务员制度,在某方面应当借鉴古代科举制度的思路。
【关键词】科举制度;公务员制度;对比;借鉴我国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是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承隋制,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但比隋朝更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要是学校的生徒,及其他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每年参加应试者常达八、九百人,多时有一千四、五百人。
唐朝的学校分京师学和州县学,中央设六种学校;国子学,收三品以上高级官吏的子孙;太学,收五品以上中级官吏的子孙;四门学,收七品以上低级官吏和一般地主的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收八品以下和一般地主的子弟。
这六种学校都隶属于国子监。
州、县还设有州学和县学,学校的规模相当大,唐太宗时,国学的生徒多至八千人,各级学校主要学习儒家经典,也学一些专门的技能。
唐高宗时(开元年间)提高了科考的地位,任用高官主考。
内容增加贴经,主要考儒家经典的内容,后增设杂文,不同体裁的文章或诗赋各一篇,到高宗晚期(天宝年间)变为只考诗赋促进文学的繁荣。
进士科考试难度大,录取名额少。
宋朝的科举考试科目有进士、诸科、制科、童子及武举等,进士的地位最显赫,考试的内容包括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在诗赋和策论方面,进士的前三名有状元、榜眼、和探花之称。
宋代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重要的有“锁院”制,即在“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主考)等考官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弥封”制度,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我们今天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科举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的痕迹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也还是清晰而浓重,而公务员制度在当代社会发挥的作用正在变得日益巨大而深远。
1933年,罗纳德曾经这样写道:“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都没有注意到当今世界现存的高级公务员制度起源于中国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国对这一制度的影响,而它往往被西方学者所忽视。
”自1905年清廷下谕彻底废除科举制至今已超过100周年。
在21世纪的当今,之所以人们会重新提出并讨论已经废止了100多年的这项制度,无疑有着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刻原因。
《从考官到考学》:“百年来,科举制虽废,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
科举文化之精华,如统一考试的形式,公平竞争,择优选才的精神,以考促学的机制,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所借鉴,对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产生重要积极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经过调研准备、推行实施、完善发展三个阶段,初步实现了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在凡进必考、度等方面形成了法规体系,《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几十个配套的单项法规和实施细则,使中国公务员开始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整个制度的总体精神和总的要求。
在我国公务员制度中有以下原则:竞争原则:竞争在国家公务员制度中是公开、平等的。
所有考试、考核、录用等程序都是公开进行的,并且所有参加报考的人员不受性别、家庭出身、民族、宗教等限制,并逐步打破地域、身份的限制。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竞争进入到公务员队伍中来。
竞争机制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内在机制,它贯穿公务员制度的始终,并主要体现在公务员的考试录用、晋升与降职、职务任免,以及辞退制度上。
功绩原则:功绩是国家公务员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工作实绩。
公务员的职务升降、考核、任免、奖励等,竞争机制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内在机制,它贯穿公务员制度的始终,并主要体现在公务员的考试录用、晋升与降职、职务任免,以及辞退制度上。
都以其在工作中的功绩为主要依据。
法治原则:法制原则就是制定法律规范依照法规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国家公务员依照法律、法规行政,并受法律保护。
有关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任免、升降等都必须按照国家公务员法律规定。
四、党管干部原则:党管干部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事制度坚持的根本原则,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不是削弱党对干部的领导,而是加强和完善党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管理工作的领导。
通过把党的组织路线、方针、政策按一定程序转化为行政机关人事管理的法规,依此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一、科举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对比。
(一)考试形式和录用程序即使我们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大部分是对古代科举制度批贬,其腐朽和固执禁锢了古代人民的思想和毒害的他们,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的形式却是和科举制度很是相似。
一,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不是考学(即并非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考试),而是考官(即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
二,都是通过公正严格(至少在理论上)的文化考试,选优劣汰,使考试中的胜出者进入社会管理阶层—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手段也是完全相同的。
唯一的区别只是在考试的内容方面—科举是考八股文,而现在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则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管理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公务员考试一般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
而像美国等国除了口、笔试外,还对某些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的考试。
考试内容注重实际,强调能力,并注意通才和专才相结合,对不同类型的公务员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考试;录用程序相对也比较简单,大体分为四阶段:即,招考、考试、选用和试用。
而中国的科举考试虽也有口、笔两试,但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不注重能力,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鼓励死记硬背,八股文风,泛滥成灾,往往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局面。
考试录用程序更是纷繁复杂,层级较多。
拿清朝来说,它的录试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和任用这样一个过程,往往一个人取得最后的成功要耗费了大半生的时光,甚至一个人到老也不能及第。
由上的简单比较,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对科举制度我们的评价要理性。
“存在即合理”科举制的形成和被固定为一项国家制度,并非是人力的主观设计,而是在多种方法比较中最优选择的结果。
同样,科举制度延续1300余年,也决非任何封建帝王,统治阶级刻意维系所能得逞,而是它本身相对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自然达到的结果。
(二)考核和晋升晋升、任免等方面都体现了优胜劣汰机制,保证每个职位都有最优秀的人员来担任。
(2)国家公务员制度有廉政勤政保障机制。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对公务员的义务、纪律、考核、奖励、回避等方面都加以严格约束,并通过监督来加以保障。
(3)国家公务员具有能上能下、新陈代谢机制。
国家公务员制度对公务员进行考核,如不能胜任工作要免职。
并实行不同职务的最高任职限制、年龄及部分职务的聘任制度。
公务员在录用和调任上严格把关,换、和职务聘任制,打破终身制,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
而科举制下的官吏考核和晋升固然有许多和西方文官制度下在官员的考核和晋升方面相同的好的原则和方式,但由于处于封建社会人治的大环境下,所以在操作时,往往带有的是更多的人情关系烙印。
考核官吏往往不是根据被考核者的能力和实绩,而是根据考核官吏者自己的喜好、憎恶和与其的关系来作出判定。
中国历史上,像范仲淹、欧阳修等由于遭到不公正考核而不能升迁、甚至贬谪的官员不计其数,这不仅使大量有才有识志士不能脱颖而出,人尽其才,而且也加剧了各个朝代的灭亡步伐。
(三)法规、制度层面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出现在等级森严,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口谕、圣旨就是法令,所以它带有了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制度和法规。
科举往往随着皇帝的意志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可举可停。
以宋代为例,自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至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宋代建国已有97年,而科举仅有44次。
目前我国与公务员制度有关的法规是1993年8月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个条例与西方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相比,不仅在数量上不够,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加快与公务员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公务员管理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内在需要。
二、科举制度的优缺点(一)优点。
科举制度在华夏大地绵延了十三个世纪之久,这自然有它赖以存在的道理。
首先,科举制度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
否定特权制度,是科举制最大的特点。
比起只讲出身的世袭制,比起看重门第的荐举制,比起拿钱买官的捐纳制,科考选人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科举制度本身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病,但千百年里争来议去,在朝廷选官国家用人这个万民关注的问题上,除了科举,终究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能够替代它。
换句话说,若用其他办法选官用人,其弊端会更为严重的。
诸弊相权取其轻,科举制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其次,科举制度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寒门士人能够有机会进入到参政治国的行列。
科举制向全天下抛出诱人的平等光环,为平民子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进身之阶。
科场就像巨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着天底下思想最活跃的文人,使他们把才智和精力全都用到拥拥挤挤抢过科举独木桥上。
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封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有利于天下士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调整,自然也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也是科举制得以延续千年的根本原因。
第三,科举制度确实为历代的封建王朝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唐太宗李世民就为用科举这张无形的网收罗了四海英才而沾沾自喜,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在唐朝,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大多是由进士出身的,其中像张九龄、陈子昂、刘知几、颜真卿、王维、裴度、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柳公权、李商隐、杜牧等等,都是千古称颂的奇才。
两宋时期的状元共有118人,其中正史有传者就有55人,这中间有民族英雄文天祥,有爱国作家张孝祥,著名学者陈亮,还有堪称朝中栋梁的吕蒙正、蔡齐、王曾、吴潜,以及清廉正直政绩颇佳的张观、贾黯等人,可谓群星璀璨,名臣贤相辈出。
明清时期的张居正、唐伯虎、汤显祖、李光地、纪晓岚、林则徐、翁同龢、张謇等等,这些建立了不朽功业的历史名人,也都是科甲出身。
当然,金榜题名者也有不少无所作为的,而名落孙山者也有业绩斐然的,这也是不足为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