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建筑物特点简介
客家建筑元素
客家建筑元素概述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独特分支,它以客家人民的居住特点、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客家建筑元素主要包括建筑布局、材料选用、雕刻装饰和彩绘等方面,它们体现了客家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家族血脉的传承。
一、建筑布局客家建筑的布局通常是以一个或多个汉字的形状来设计的。
一般来说,客家建筑有三进两院的布局,中间的院落称为“天井”,两侧的院落称为“前厅”和“后厅”。
天井往往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同时也是家庭祭祀和排练活动的场所。
前厅和后厅则用于起居和客人接待。
二、材料选用在材料选用方面,客家建筑更多的采用了木材和石材。
木材被用来搭建房屋的骨架,而石材则用来修建墙体和地基。
这种结构设计不仅使建筑物更加坚固耐用,同时也使室内外的温湿度得到良好的调节,以适应客家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
在木材的选用上,客家建筑通常使用原木,以保持木材的自然纹理和色彩。
而在石材的选用上,则注重选用色泽均匀、质地坚硬的石材,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外观和结构稳定。
三、雕刻装饰客家建筑的雕刻装饰充满了浓厚的民俗色彩,常常以花卉、鸟兽、人物等形象作为主题。
这些雕刻形象既富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又传递着客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在雕刻技法上,客家建筑主要采用凿刻和雕琢的方式。
凿刻是一种常见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刻痕和凿孔来表达图案的细节和层次感。
雕琢则是一种高级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刻削和打磨来表现出更加精细的雕刻效果。
四、彩绘彩绘是客家建筑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增加建筑物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客家建筑的彩绘通常以红色、黄色和蓝色为主调,这些色彩不仅象征着喜庆和吉祥,还能够与建筑的架构和雕刻装饰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彩绘的内容通常包括花卉、动物、人物和字画等,它们富有变化和层次感,将客家建筑装饰得栩栩如生。
同时,彩绘也起到了保护建筑物的作用,它可以防止阳光和雨水对建筑物外墙的侵蚀,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掀开客家土楼的神秘面纱
掀开客家土楼的神秘面纱中国客家土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多出现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人聚居的村落中。
它是客家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文化的载体和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掀开这些土楼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一窥其中的秘密和魅力。
土楼是一种用土坯砌成的圆形或方形建筑,外观看起来宛如一个个的城堡。
它们多为三至五层,每层都有许多房间,供人居住。
土楼外墙厚实坚固,能够抵御台风的侵袭。
在土楼中部还有一道大门,直通楼中庭院,这个庭院是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也是邻里交流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地方。
走进土楼,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宽敞明亮的厅堂。
这是土楼的核心空间,也是全家人团聚的地方。
厅堂周围是各式各样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功能,有起居室、厨房、祭祖团拜处等。
土楼宽敞舒适的内部空间,为家庭成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亲密无间的交流场所。
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建筑,更是代表了客家人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
土楼内部装饰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和雕塑,如龙、凤、狮子等,展示了客家人的艺术造诣。
土楼还保存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统习俗,如客家人的拜年、祭祖、过年等,这些习俗体现了客家人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文化。
除了居住功能和文化内涵,土楼还具有防御功能。
在古代,土楼是客家人抵御盗匪和外敌入侵的堡垒。
土楼外墙高大厚实,中部还设有一些窗洞和枪眼,便于观察外面的情况并进行射击。
这种防御设施为土楼居民提供了安全保障,也让土楼成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保护线。
如今,客家土楼已成为了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朵奇葩,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人们来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土楼独特的建筑风格,还能感受到客家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土楼内部,游客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客家美食和欣赏到传统的客家歌舞表演,感受到独特的客家魅力。
客家土楼是一种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建筑形态,它集居住、文化、防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土楼不仅是客家人的居住之所,更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和载体。
掀开土楼的神秘面纱,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建筑和文化。
客家建筑的特点
客家建筑的特点客家人是中国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古以来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客家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之一,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客家建筑的特点,带您领略客家建筑精髓的魅力。
一、凝聚传统与实用的结合客家人以务实而著称,他们的建筑风格同样表现出这种实用主义的精神。
客家建筑注重功能和实用性,追求经济合理的设计,使每一个建筑都能充分满足家庭的需要。
在材料选择上,客家建筑多采用木材、石材和泥土等当地资源,这既是出于经济考虑,也是一种环保的表现。
与此同时,客家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固和耐久性,以应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挑战。
二、坡屋顶与天井的独特设计客家建筑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坡屋顶的设计。
坡屋顶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水流滴漏,还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能够让室内保持凉爽。
坡屋顶的造型通常呈现出双峰或多峰的形态,给人一种高大、挺拔、古朴的美感。
另外,客家建筑中常常设置有天井,天井除了起到采光和通风的作用,还是家族世代相传的场所,是亲朋好友聚会的场所。
三、围龙巷与土楼的独特布局在客家建筑中,围龙巷与土楼是两种典型的建筑形式,它们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围龙巷是一种由多幢住宅围成一个四方形的院落,形成“一围、二堂、三楼、四石头”(一围是指外围建筑,二堂是指公共活动场所,三楼是住宅楼,四石头是指庭院中四块石头)的布局。
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客家人对家庭生活的尊重,又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而土楼是客家建筑中最为壮观的建筑形式之一,它外部采用圆形或方形的形状,内部则采取环形或正方形的布局。
土楼通常有三到五层,外墙厚度达到数米,可抵御外力的侵袭,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稳定。
四、彰显家族文化的雕刻和装饰客家建筑中的雕刻和装饰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在客家建筑的门楣、柱子甚至内部家具上,都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这些雕刻经常以自然界的图案、符号和人物形象为主题,既体现出客家人对自然环境的崇拜,又表达了对家族的敬意和尊重。
客家民居的导游词
客家民居的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们,欢迎来到客家民居参观观光。
客家民居是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客家人民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生活习俗。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客家民居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客家民居是指客家人自创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住宅,其特点是高楼厝、厚墙大瓦,由多个独立的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门户和天井,通常有两到三层。
客家民居注重庭院景观,常常在庭院中栽种梅、兰、竹、菊等花卉,形成别具风情的四合院。
接下来,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客家民居的建筑结构。
客家民居一般包括大门、天井、厅堂、厢房、后花园等,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功能。
大门:大门是客家民居的正门,外立面常用石雕、砖雕、木雕等技艺进行装饰,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天井:天井是客家民居重要的组成部分,起到采光、通风、空气对流等作用。
通常用石板或青砖铺设,地面上常常栽种花草,增加居民舒适感。
厅堂:厅堂是客家民居的中心空间,通常被视为宴客、会客、祭祖等活动的场所。
厅堂的装饰十分讲究,常使用精雕细琢的木雕作为装饰,独具匠心。
厢房:厢房是客家民居的卧室和活动场所。
一般而言,厢房朝向南面,照射得更多的阳光。
其中,大厢房比较宽敞,在夏季还可以起到通风降温的作用。
后花园:后花园是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园中常栽种果树,蔬菜等,供居民自己享用。
同时,后花园也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最后,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
客家民居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客家人民的文化载体。
在客家民居中,我们可以体验到那种古朴、淳厚的民俗文化。
在建筑风格上,客家民居融合了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等多种文明元素,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生活方面,客家人民讲究传统节日,例如农历年、清明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特定的传统习俗,一年四季,总有让人惊喜的节庆活动。
总的来说,客家民居是客家人民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建筑格式上独具匠心,文化内涵上博大精深。
客家民居的建筑特色
由于 战 乱 、 荒 等 原 因 , 西 晋 至 明清 的 千 余 年 间 , 历 饥 从 经
五 次 大 规 模 迁 徒 和不 断 零星 的 转移 。客 家人 开 始 驻 足 赣 、 、 闽 粤 交 界 地 区 。尔 后 , 家 人 又 从 赣 闽 粤 三省 交界 地 区迁 徒 到 国 客 内 1 省 市 区 和 港 澳 台 乃至 漂 洋 过 海 , 布 于 世 界 各 地 。 6个 流 在 长 期 的 历 史 发 展 中 ,客 家 融 合 和 同 化 了一 些 土 著风 俗 文 化 形 成 极 有 魅 力 的客 家 风 俗 。客 家 人 口众 多 , 域 广 大 , 地 在 与 其 他 地 区 其 他 民 系 交 往 中吸 收 了他 们 的风 俗 , 形成 “ 里 不 十 同 风 , 里 不 同俗 ” 在 客 家人 迁 入 的 同 时 带 来 了客 家 人 的语 百 。 言, 化 , 文 民俗 , 活 方 式 当然 也 包 括 客 家特 有 的建 筑 形 式 。 生
客 家 民居 的 建 筑 特 色
Th c ie t a e t r so a k o k Dw eln s eAr h t curlF a u e fH k a F l l g i
林 梁 L nL a g i in
摘 要 : 家 民居 的 主 要 建 筑 形 式 有 ; 楼 , 客 土 围龙 屋 , 第 式 府
堂屋 三 大类 。
廊相连接 , 与厨 房 相 隔开 , 以家 庭 单 位 并 不 明确 。 所
二 、围 龙屋
从土楼 , 围龙 屋 到 三合 院 可 以看 到 客 家 民 居 根 据 时 间地
点 迁移 建 筑 而 不 断 的做 出 改 变。从 建 筑 角度 看 , 家 民居 带 着 容
福建客家土楼简介
福建客家土楼简介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
南迁后,他们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当时多野兽与盗贼,同时他们惧怕当地人的侵扰,便营造了“抵御性”的堡垒建筑——土楼。
客家土楼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
黄土就地取材,十分经济。
多数土楼墙体厚达1.5米,不仅冬暖夏凉,易守难攻,而且具有良好的坚固性,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匀下陷情况下,土楼不会发生整体破坏性变形。
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土楼居民根据种姓聚族而居。
这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外敌的建筑方式,使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亡,共荣辱。
福建土楼在客家土楼中独树一帜,具有有许多种类型,按时间划分,分别是五凤楼(府第式)、方楼、圆楼,另外还有许多变异的形式。
土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体现了我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
五凤楼一般由“三堂两横”组合而成,类似我国传统四合院。
其下、中、后堂与横屋连成一体,前低后高,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
下堂一般作门厅;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婚丧嫁娶的场所;上堂位于轴线尽头,一层供奉祖先牌位,其余供住宿。
楼顶高低错落,形如鸟翅,故称五凤楼。
方楼是五凤楼到圆楼的一种过渡形式,它四面围合,围墙高耸,比五凤楼更加封闭,防御性也强了许多。
方楼在演化过程中出现多种形式,如日字形,目字形等等。
此外,还出现了四角抹圆的方楼,或许就是圆楼的雏形。
在客家土楼群中,圆楼最具特色。
它一般呈同心圆形式,依不同的半径向外展开。
以数量较多的通廊式为例,其中心处为祖堂,有时兼做家族子弟私塾。
最外一环住人,多分为四层,使用公共的楼梯。
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作卧室,并在外墙开窗。
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约十平方米左右。
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公共设施。
从建筑本身来看,客家土楼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特点:(1)以中轴线布局,序列感鲜明,五凤楼尤为突出,大门、下堂、中堂和后堂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轴线两侧,对称严格,祖堂位于轴线末端,显示其重要性。
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其传统文化特色诠释
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其传统文化特色诠释一、客家围屋建筑的特征1.宏伟壮观:客家围屋建筑多呈四合院状,外形庞大,建筑面积通常在1000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千平方米。
整个围屋由多个楼阁、房舍组成,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2.坚固耐用:客家围屋建筑采用木材和砖石等天然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和耐久性。
围屋的墙壁厚实,屋顶覆盖有瓦片或石板,能够有效抵御风雨和其他自然灾害。
3.多层结构:客家围屋一般分为多层,最高可达三至五层。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一楼主要用于储存粮食和谷物,二楼用作起居和饮食,顶楼供人居住。
多层结构能够节约用地,并方便舒适的生活。
4.防御性强:客家围屋建筑的墙壁厚实,并设置了各种防御设施,如天井、堡台、望楼等。
这些设施能够提供有效的防御和保护,帮助客家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和山区盗匪。
5.环境友好:客家围屋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建筑的布局通常遵循地势起伏和山水环绕,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照、风力和水资源。
围屋常常建在山腰、河边或坡地上,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客家围屋建筑的传统文化特色1.家庭观念强:客家人重视家族和家庭的重要性,围屋作为家庭居住的象征,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的价值观。
围屋内部分为多个房舍,每个房舍由不同的家庭成员居住,但又共享一个院落和共同的生活空间。
2.文化保护意识:客家人崇尚传统文化,尊重历史和祖先。
在围屋中,可以见到许多代代相传的家族文物、文献和古董,如家谱、家书、字画等。
这些物品代表着客家人对传统的热爱和守护,是他们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3.社区凝聚力:客家围屋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了社区的凝聚和交流。
围屋的庭院是社区的活动中心,家庭成员和社区居民可以在这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家族聚会和集体活动。
这种社区凝聚力和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4.孝道文化:孝道是客家人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围屋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
客家围屋的多层结构让老年人住在顶楼,以便他们享受阳光和空气,并方便年轻人照顾。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归纳起来主要有6个特点:1、历史悠久。
1000年前永定就产生了土楼,五六百年前已经相当普遍。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连县委县府办公楼、招待所、学校、医院都是土楼。
一直延续至今。
(金山古圆寨、馥馨楼……)2、种类繁多。
永定客家土楼千姿百态,多达数十种,有正方形、长方形、府第式、五凤形、五角形、八角形、半月形、圆形等等,其中圆楼最引人注目,现存有360多座。
3、规模宏大。
占地500平方米以上、高三层以上的土楼占80%多,最大的土楼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最高的达6层。
(抚市镇的永隆昌、高陂镇的遗经楼,圆楼规模最大的是高北的承启楼)4、结构奇巧。
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十分讲究,它中轴线鲜明,古朴典雅等等,布局与结构与古代中原汉族建筑一脉相承。
(土木结构,承重墙)5、功能齐全。
它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主要原因一是墙筋拉力,四个角加固,墙体下大上小,重心在下,向心力强[特别是圆楼]。
二是木结构之间和与土墙连得很紧,形成一个整体)、冬暖夏凉、通风采光、教化育人等功能,而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一座大型的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
6、客家文化内涵丰富。
从建筑工艺、民俗风情、重教兴学以及众多的楹联可以证明,它形象地、全面地、集中地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展示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的精神,它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三、土楼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1、土楼申遗成功,值得中华儿女骄傲,值得全世界1.2亿客家人自豪。
2、土楼申遗成功,有利于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一永定客家土楼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3、土楼申遗成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永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我县的软实力。
4、土楼申遗成功,将进一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如何讲好土楼l、充分认识导游在旅游事业中的作用。
有道是:江山之美,全靠导游一张嘴;一年拳两年腿,十年才练一张嘴。
客家文化之建筑
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 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部的筑风三广围见屋客 屏踪之以种义屋于)家 东迹一及,上,唐是围 、,。南此的而宋中屋 云包只部外围广,华( 林括要山也屋义兴客也 ,中在区有的的盛家称 台国客的椭外围于文为 中大家文圆形屋明化围 东陆人化形基可清中龙 势南聚特状本以。著屋 等部居色的分指狭名、 等广之,。同各义的围 。东处是围心式的特屋
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 兵燹和盗乱的频繁 围屋是以强调防御功能为特点的民居,其发生
发展显然与兵燹和盗乱有密切关系。赣南处赣、闽、粤、湘四省之相 交地带,“山僻俗悍,……是以奸宄不测之徒,时时乘间窃发”。因
此,宋元以来,这里就不断有山民暴乱或起义。
• 城堡、山寨、村围的影响
围屋主要分布在“三南”(定南、全南、龙 南),以及寻乌、安远、信丰的南部,其中以 龙南县最为集中;其它县份则呈零星分布。据 万幼楠先生调查研究,龙南全县现有围屋200座 以上,有些山谷村庄,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 八座围屋。形制上,除大量方形围屋外,还有 半圆形的围垅屋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 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 鹅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 上,既有赣南最大的围屋——关西新围,也有 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 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定南县几乎各乡镇均 有围屋,但较零散,精品少,多用生土夯筑墙 体,故屋顶形式也多为悬山,此为别县所少见。 全南县围屋基本上采用鹅卵石垒砌墙体,为了 争取到多一层的射击高度,大部分围屋顶上四 周砌有女儿墙和射击孔,以便必要时上屋顶作 殊死抵抗。安远县围屋主要分布在以镇岗、孔 田为中心的南部各乡镇,现存100余座。信丰县 围屋较破残,今多存见于小江乡。寻乌县属珠 江水系,一向受粤东文化影响,故这里南部乡 镇多是正面两隅设炮楼的围龙屋式围屋。以上 各县围屋,估计总数在600座以上。
客家风格建筑方案说明
客家风格建筑方案说明客家风格建筑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源于中国南方的客家族群,后发展为一种与地域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形式。
客家风格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材料使用而闻名于世。
客家风格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木材和石材为主要构建材料,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的整体形式简洁、稳重,富有雄健之美。
在设计上,客家风格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空间的流动感和舒适度。
建筑外观常常采用斜坡屋顶,以应对雨水,同时也是为了美观和方便通风。
屋顶上覆盖厚重的瓦片,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厚重有力。
在建筑的内部设计上,客家风格建筑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客家人生活着世世代代,居住在彼此紧密相连的大宅子中。
因此,建筑内部往往设计有多个功能区,如厅堂、客厅、起居室、卧室等,以满足不同的生活需求。
另外,客家风格建筑的室内通常采用木质家具和装饰品,展现了客家人独特的审美观。
客家风格建筑的色彩搭配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整体上,客家风格建筑以土色、暖色调为主,给人一种温暖、朴实的感觉。
建筑外墙通常以自然灰、暖黄、褐色为主,搭配绿色的植物装饰,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感觉。
在室内,客家风格建筑更注重木材的原色,让人感受到纯朴的自然气息。
在客家风格建筑中,还有一些独特的构建元素和特色。
例如,建筑常常会有庭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元素,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同时,在建筑的立面设计中,也常常采用对称的手法,以表现出建筑的庄重和稳重。
最后,客家风格建筑还注重与社会和人文环境的融合。
在大宅子的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常常需要整个社区的人共同努力,体现了客家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这种建筑的独特性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使得客家风格建筑成为一种被世人所推崇和喜爱的建筑形式。
总之,客家风格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材料使用和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
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设计上注重和谐与流动感。
客家风格建筑以木材和石材为主要构建材料,简洁、稳重而富有雄健之美。
客家土楼布局特点具备3个特点(集中华文化之精髓)
客家土楼布局特点具备3个特点(集中华文化之精髓)说起“客家”,很多人可能先想到的是“客家人”。
客家,作为汉族民系之一,其在世界上的分布广,影响大。
其实,客家,并不单单只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它更是一个具有深层内涵的文化概念。
客家的文化内涵有许多,比如客家方言、客家文学、客家建筑等等。
今天,我们来谈谈集聚了客家文化内核的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土楼。
“客”,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前来探访的人或被邀请受招待的人”,后引申指寄居或迁居外地的人。
正如王维诗人所言“独在异乡为异客”。
从概念上理解,“客”与“主”相对而言,它既表达了一种“客”飘忽不定、无所倚恃的状态,也表达了一种主对客的敬称。
“客家人”,说的不过如此,既是指寄居在外地的人,同时也是受到尊重的一类人。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一千多年以前,中原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不断向南迁徙(前后历经了5次大迁徙),他们以“客人”的身份,闯入了南方这片荒蛮的土地上。
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和南方的其他民族相互交融、碰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汉族民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理念。
如今,一个“客家”的称谓,形象地道出了客家人上千年来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历史。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以及海南和台湾等地居住生活,此外,还散居在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受地理位置、环境因素以及客家文化理念的影响,客家的民居建筑也深深打上了地域民族的烙印。
客家的传统民居建筑,极具风格特色,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为客家土楼。
根据历史考据,客家土楼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时期,11世纪~13世纪,客家土楼初步形成,关于这点,在《重修虔台志》中就曾有记载。
如今这一建筑形式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后,已然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建筑。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通常以砖或木材作为建造材料,比如古色古香的传统北京四合院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温婉典雅的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以木构架为主,同时辅以砖、石雕等材料。
客家建筑物特点简介
客家建筑特点简介一、客从何处来客家先祖曾陷入困境经历了五次大迁徙。
早在晋元帝时候,对于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形成了“客家制度”。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中原遭遇“五胡乱华”。
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至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到鄱阳湖、赣南山区。
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这股潮流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先后爆发“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将第一次南迁的汉人推向了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
这次南迁,延续到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发生在两宋之际,由于金人和蒙古铁骑南下,文天祥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其余先民被迫继续南迁。
第四次大迁徙清初到同治年间,由于满族南下和人口膨胀等影响,第二、第三次迁移的旧客家人往广东中北部、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地方扩散,其中也包括清政府主动发起的“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第五次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
之后发生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客家人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二、客家人主要集聚地全世界有客家人约8000万人[4-7]。
其中国内5000万人[5-6],国外有3000万人左右[8]。
世界客都——广东梅州客家侨都——广东惠州客家古邑——广东河源客家摇篮——江西赣州客家首府——福建汀州客家人占台湾人口18.1%,约419.7万人,最多是新竹县71.6%,其次是苗栗县64.6%是客家人。
然后是桃园市39.2%,再来是花莲县31.7%,新竹市是30.1%,之后是屏东县23.7%,台东县是19.9%,台中市是16.4%,台北市是16.4%,南投县为16.0%、新北市为14.1%,高雄市为11.6%,基隆市为10%。
在台湾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省嘉应州的嘉应(梅县)、镇平(蕉岭)、兴宁、长乐(五华)、平远。
客家建筑调研报告
客家建筑调研报告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什么是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是指中国南方华南地区的一种特色建筑风格,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省份的客家地区。
客家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结构和装饰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客家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富于实用性。
由于客家人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他们的房屋需要具备耐久、防火、防水、隔热等功能。
因此,客家建筑通常采用木材和砖石等材料,以及独特的结构设计,使房屋能够适应各种气候条件和环境要求。
其次,客家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隐密性和安全性。
由于客家人在历史上经常受到战争和社会动荡的影响,他们的房屋常常被设计成有某种防御作用的样式。
比如,客家围龙屋是一种典型的客家建筑形式,其外部呈尖顶形状,可以起到护城镇的作用。
其次,客家建筑的装饰和雕刻也是其独特之处。
客家人崇尚传统文化,善于木雕、石雕、壁画等艺术形式,因此他们的房屋经常被装饰得富丽堂皇。
外墙常常雕刻有龙、凤、花鸟等吉祥图案,内部则常常悬挂着别致的各种壁画和纸质装饰物,以展示主人的品味和社会地位。
最后,我们来看看客家建筑的亲子关系。
客家建筑以其多功能、多代同堂的特点而闻名。
客家人一般喜欢围合式建筑,即在一座房子中,包括父母、子女以及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多个世代的人居住在一起。
这使得客家建筑成为了一个亲密、团结的家庭象征,也体现了客家人血脉相承、家族重视的传统观念。
总的来说,客家建筑是中国南方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客家建筑以其实用、安全、装饰精美以及亲子关系的特色而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通过对客家建筑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对客家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客家人各具特色的民居
黎族石建碉不用石灰而只用粘土泥巴接缝,在堆砌技 术上难度极大,但羌民可信手砌成笔直光华的高达十余丈的房墙, 历经百年以上风雨,地震和枪弹的袭击而不倾塌,这在少数民族 建筑艺术上是一种奇迹。
傣家竹楼
苗族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 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 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承启楼”是永定县最大的圆形土楼,俗称“圆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全 楼内外四间房屋,外高内低、外大内小、一圈比一圈小。外圈楼房:周长229.34米、高 12.4米、底层墙厚1.5米。有四层,每层有72间房。全楼总面积为5376.2平方米,共有400 间房。楼中心为方形的祖宗祠堂。外圆内方,体现了古代祖先的天地观。
江南水乡同里
同里的建筑大都贴水而筑,临水而 建。于外、一镇包涵于中,因此镇上的老百性几乎择水而居, 为 涮方便,镇内家家户户都在临水的一面建成石阶,作为水河 桥,既简单又实用。也有人家搭建了伸向和面的小阁楼,并专 门备好吊捅,随时可以取水。盛夏季节,在阁楼里一边品茗小 酌,一边欣赏河上风光,实为其乐无穷。
客家人继承了古代的建筑技术,创造了世 界上无与伦比的物化诗篇。客家人的祖先 来自中原地区。因此,客家民居建筑带有 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例如,祖堂在上, 上下厅堂、主次分明;中轴线贯穿整体、 左右对称的布局都十分鲜明。但是,它又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特 殊建筑工艺和建筑风格,富有乡土性和地 域性。
[论述题,5分] 试述客家土楼的特点。
客家土楼是我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客家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建筑结构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被誉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瑰宝。
一、外观特点客家土楼的外观独特,呈现出浓厚的客家文化特色。
其建筑外墙常采用石块、土坯等材料构筑,色彩深沉,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
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外围有环形或方形的走廊,整体呈现出一种严密有序的结构风格。
而且土楼的墙体非常厚实,能够防御外部的强烈风雨和侵袭,耐久性极高。
这种独特的外观特点,使得客家土楼成为了现代建筑中的一大文化景点。
二、建筑结构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耐用,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
其内部多为多层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为畜栏,中部为住宅,上部为储粮。
整个建筑结构分工明确,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起到了完善的生活作用。
土楼内部空间设计合理,采光通风良好,给人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
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变通性。
三、文化价值客家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客家人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
土楼建筑中融入了客家人的传统信仰、生活习俗和家族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土楼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客家乡愁、家风、家韵,了解到客家人生活的丰富内涵。
客家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瞩目的旅游胜地。
总结客家土楼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建筑价值的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外观特点、坚固耐用的建筑结构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它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客家土楼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土楼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其独特的外观特点、建筑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也展现了客家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生活智慧。
客家民居的特色
材料
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石灰, 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 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 高15米以上的土楼。
结构
客家民居大多为3至6层,100至200 多间房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 壮观。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园是吉祥, 幸福,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 屋均按八卦状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 火墙,整齐划一。
客家民居的特色
介绍
客家土楼(民居),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 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 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 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 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 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 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 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 —土楼。
土楼形态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 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 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 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 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 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 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 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 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 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 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其次 为四角楼,如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 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分析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分析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国客家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是精神与物质文明的结晶。
它是由千百年来硕果累累的先民文化积淀,关东南海岸与内陆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漫长岁月中先民们对生存环境的深刻认识和实践经验总结所形成的。
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风格讲究严谨、实用、美观与宜居等多方面的特点,是客家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瑰宝。
首先,在建筑结构上,福建客家土楼分为圆形、正方形、八角形和直角四种形状,其中圆形土楼为客家土楼的第一种形式,但圆形土楼数目少,主要以正方形土楼、八角形土楼以及直角土楼形式居多。
客家土楼外建高墙,其中包括守衞室等守衞於楼厦之前的防卫建筑,具有非常明显的古代城堡的特色。
室内各楼层均采用了老虎窗和棂板窗互相配合的方式,窗户面积很小,底下通常都设有墩根,以增强其承重力。
福建客家土楼的墙体采用石灰、黄土、杨木和黄草等材料粘合而成,非常坚固耐久,还能防潮、防震及防火,特别适合作为抗击灾害的依托建筑。
其次,在装饰方面,福建客家土楼以木雕、石雕、彩绘和园林景观等手法作为装饰,以增加建筑的美观性和文化内涵。
客家土楼的木雕、石雕及彩绘题材都非常丰富,包括客家历史、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祭祀和风俗等内容,以独特的客家文化风格体现出来。
同时,福建客家土楼还可以享受到优美的自然环境,规划合理的园林景观,如石阵池、假山、流水构成的园林景观,促使客家土楼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最后,在居住方面,福建客家土楼注重实用性,在设计结构上兼顾了宜居性、光照性和通风性等诸多因素。
客家土楼内部分为不同层次,一般主楼两层、三层,附楼一层、两层,不同的楼层设有各种房间,有厨房、卧室、卫生间等等,非常适合人类的生活和居住需要。
建筑内部有精心规划的庭院和走廊,这些元素不仅美观而且可以增加室内空气流通量,减少湿度,提高整个建筑物的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在结构、装饰和居住方面都具有严谨、实用、美观和宜居等特点,是客家先民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国闽南和闽西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是客家人特有的乡居建筑。
土楼通常位于山区,是客家人在长期发展和生存中积累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们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场所。
下面就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和彩绘装饰四个方面,对福建客家土楼进行简单的分析。
建筑形式福建客家土楼是一种集合式建筑,是由圆形或多边形的土墙围合成的高大建筑,楼高多数在 3 至 5 层,甚至高达 7 层和 8 层。
土墙采用了厚度超过一米的夯土墙结构,外表光滑、平整,不用任何外墙材料。
土楼内的房间可以随意进行划分,形成多个住户居住。
土楼的墙面采用的是土石夹杂,土质坚硬,不仅可起到隔热、隔声、保温等作用,还具备很强的抗震性能。
结构特点福建客家土楼有很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建筑技艺,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形式。
它的楼梯从内向外螺旋上升,贯穿整座楼房,如同一条巨龙盘旋而上。
在楼梯旁还有一道或几道直径较小的穿墙阳台,供人们休憩、观景、晾晒物品。
土楼的节约经营和防御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扼丧保卫的墙壁及防御塔尖是其结构特点之一。
而客家土楼采用了集中式厨房烟筒系统,随着楼层逐渐收窄,逐渐演化出上宽下窄、密封好燃烧系统的独特设计。
空间布局福建客家土楼布局紧密,建筑体量相对庞大,其中所包容的空间多数常规且重复,令人感受如同深处魔鬼城堡的氛围。
土楼里是一层一卦,先卦为榻房、二卦为客厅、三卦为饭厅和卫生间、四卦为主人的住所。
土楼里的房间多数都选用了中央空地布局,空地与门前城墙相距不远,严密的防御意识仍可见出。
彩绘装饰福建客家土楼的颜色多数体现了节日的气息和人们怀念过去的情感意愿,大部分屋顶和外围都准备漆成绚丽多彩的颜色,以符合节日的需求而漆成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色彩。
而在土楼的外观上,经常会装饰一些精美的图案,如鸟、兽、花卉等纹饰,流露出浓厚的民族文化艺术气息。
总的来说,福建客家土楼在建筑形式、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和彩绘装饰方面,都体现了客家人民特有的生活风貌与文化信仰,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种宝贵遗产。
十大民居客家土楼的优点
十大民居客家土楼的优点客家土楼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
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
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其建筑具有以下独特的优点:充分的经济性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
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两种材料取之不尽。
特别是黄土,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
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砖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极。
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二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特殊设备。
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因为干燥少雨的冬季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费用。
良好的坚固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
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
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
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
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奇妙的物理性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
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
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建筑师们经常谈到室内噪音的控制,由于强烈的内向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环境中,建筑内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建筑特点简介一、客从何处来客家先祖曾陷入困境经历了五次大迁徙。
早在晋元帝时候,对于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形成了“客家制度”。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中原遭遇“五胡乱华”。
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至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到鄱阳湖、赣南山区。
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这股潮流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先后爆发“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将第一次南迁的汉人推向了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
这次南迁,延续到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发生在两宋之际,由于金人和蒙古铁骑南下,文天祥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其余先民被迫继续南迁。
第四次大迁徙清初到同治年间,由于满族南下和人口膨胀等影响,第二、第三次迁移的旧客家人往广东中北部、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地方扩散,其中也包括清政府主动发起的“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第五次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
之后发生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客家人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二、客家人主要集聚地全世界有客家人约8000万人[4-7]。
其中国内5000万人[5-6],国外有3000万人左右[8]。
世界客都——广东梅州客家侨都——广东惠州客家古邑——广东河源客家摇篮——江西赣州客家首府——福建汀州客家人占台湾人口18.1%,约419.7万人,最多是新竹县71.6%,其次是苗栗县64.6%是客家人。
然后是桃园市39.2%,再来是花莲县31.7%,新竹市是30.1%,之后是屏东县23.7%,台东县是19.9%,台中市是16.4%,台北市是16.4%,南投县为16.0%、新北市为14.1%,高雄市为11.6%,基隆市为10%。
在台湾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省嘉应州的嘉应(梅县)、镇平(蕉岭)、兴宁、长乐(五华)、平远。
广东省潮州府的大埔、丰顺、海阳(潮安)、潮阳、揭阳、普宁、惠来、饶平。
广东省惠州府的海丰、陆丰。
福建省汀州府的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
福建省漳州府的南靖、平和、诏安、云霄。
会说客家话的客家人中,以「四县腔」腔调最多,然后是「海陆腔」,其次是「大埔腔」、还有「饶平腔」和「诏安腔」。
三、土楼概况最著名的土楼群是福建永定的土楼群。
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1年8月,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在所有的圆形土楼中,最精妙绝伦的要数福建漳州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
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它是我国圆士楼古民居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它以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保存完好闻名遐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宜楼”楼匾已收入《中华名匾》一书。
二宜楼在建筑格局上的“一统世界无贵贱,平分空间无大小”,非常有利于家族内部团结,发挥其凝聚、团结、制约和导向功能,说它“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倒也妥贴。
(一)最佳防守圆楼全封闭围合,没有拐角,更加易守难攻,并且同等周长下,圆楼的面积是方楼的1.273倍,这意味着用等量的建筑材料,可以得到更宽敞的院内空间。
当圆楼到来,土楼的创造也达到了巅峰,土楼之王即将诞生。
它始建于公元1740年,集祖孙三代之力,历时30年才于1770年竣工。
它直径71.2米,占地面积3979平方米(国际足联规定的标准足球场场地大小为105米*68米,面积为7140平方米。
),由四层的外环楼,和单层的内环楼组成。
外墙通高16米,埋入地下的墙基深度至少1米,宽度则超过3米,如果想挖地道进楼基本上没有可能。
露出地面的墙脚由块石和花岗岩条石砌筑,高度超过2米,不但极其坚固,还可以防止洪水冲击。
墙脚之上是夯土筑成的墙身,由黄土、石灰、砂子三者按比例拌和,中间还夹以石块、竹片,是为“竹筋土墙”,类似现在的钢筋混凝土。
土墙厚达2.53米,为土楼墙身厚度之最。
墙身一至三层都不设置窗户,只在第四层开出小窗,少量大窗兼具瞭望台功能,在敌人来临时可居高临下进行防守。
大门门框用花岗岩砌筑,上方设置水孔,如遇火攻即可放水灭火。
土楼内可以储藏粮食、饲养家畜,还有两眼公用水井,生活物资应有尽有。
一旦遇外敌攻击,土楼关闭,可以维持数月之久。
最特别的是,它在四层设置了一条隐蔽的通廊,通廊连接各家各户,防御时可以运送物资、弹药,如果土楼被攻破则可以作为逃生通道。
(二)巧妙的室内构造其余48个开间分成12个单元,屋主的六个儿子各分两套单元住宅,每户使用面积近1000平方米,十分宽敞气派。
单元内设置独立天井、独用楼梯,自成独立小天地,互不打扰。
每个单元功能齐全,内环是各户的出入口门厅及厨房,里面设灶、橱柜及炊事用具,每餐之前炊烟袅袅、四处飘香。
外环楼一至三层用于待客起居,四层则用于供奉祖先。
这些独立的单元房都面向土楼中间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的中心庭院,形成一种极强的向心性。
农闲时家家户户妇女小孩齐聚于此,宗族内其乐融融。
(三)形式各样的土楼永定客家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其中有殿堂式楼、五凤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三合式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走马楼、日字形楼、曲尺形楼、吊脚楼、半月形楼、圆形楼、前圆后方楼、前方后圆楼、椭圆形楼等20多种建筑形式,永定被称为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
在众多的土楼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
四、客家围龙屋(一)整体情况围龙屋又被称为客家围屋,是传统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三大样式之一。
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等省。
广东地区即遍布于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韶关,一般都有三百年乃至八九百年历史。
福建地区则出现在龙岩市的新罗区、永定区、上杭县。
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古代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二)围龙屋的结构围龙屋的主体是堂屋,它是二堂二横、三堂二横的扩展。
它在堂屋的后面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将正屋围在中间,有两堂二横一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与双围龙、六横三围龙,有的多至五围龙。
围龙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与平地之间,形成前低后高、两边低中间高的双拱曲线。
屋宇层层叠叠,从屋后最高处向前看,是一片开阔的前景。
从高处向下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后面是围龙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了正屋,形成一个圆形的整体。
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为龙厅,正对上堂祖龛,是存放公共物品的保管厅。
在围屋与正堂之间有一块半月形空地,称“花头”,或“化胎”。
“化胎”的斜面用作种植花木或用碎石、鹅卵石铺砌,而不用石块或三合土铺平,寓有龙气不会闭塞而化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风水宝地。
在正屋与化胎之间,开一深沟,作为围屋与正屋的分界,其主要作用在于有利排水,以免正屋潮湿。
在中轴线上为上、中、下三堂,正对中轴大。
上堂主要为祭祀场所;中堂为议事、宴会场所;下堂为婚丧礼仪时乐坛和轿夫席位。
上堂与中堂、中堂与下堂之间左右两厅,为南北厅。
亦称“十字厅”,是公共会客厅。
并排在上、中、下三堂两侧的房间为正房;中堂与下三堂两侧的房间为正房;中堂与下堂先靠横屋的正房为花厅,是本族子弟读书场所,内设小天井、假山、花圃等。
围屋前面与池塘之间为晒谷场地。
在池塘前进入门坪处。
围龙屋,主要是土木结构。
其墙(包括外墙和间隔墙)以泥土夯筑为多,或用泥砖砌至顶部。
历史比较久远的建筑物,其墙体多用纯土夯筑。
历史越短,所掺杂的材料越多。
以泥土为主,掺杂灰、沙、碎石或卵石、稻秆、竹枝,还有糯米、红糖等搅拌在一起,泥土经过搅拌,已不是纯粹的生土了。
围龙屋多用这种建筑材料。
建成的墙体坚固耐久。
墙体的基部厚度为30-50厘米,然后逐渐减薄。
其高度在正梁处5-7米。
墙体干固以后,以石灰泥抹盖一层墙面。
因此,墙体呈白色。
上盖是以原木为梁,木片为桷,建成两面倾斜的屋顶,以小青瓦互扣,不用瓦筒,也不用灰浆固定。
压七突三的称为“三七瓦”,压六突四的称为“四六瓦”。
白墙与青瓦屋顶,形成强烈对比,甚是美观。
屋内的地面,厅堂多是三合土磨光地面,房间多是泥地面。
天井地面石板或鹅卵石铺砌。
大门框、天井沿、走廊沿口及屋内台阶,一般用石板铺砌,房间的门框有以石板为之,也有用木镶嵌。
继善楼,由旅印尼华侨朱琪源等兄弟五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民国三年(1914年)落成,历时12年,总耗资12万大洋。
继善楼依山傍水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共有70间房间。
五、客家建筑所反映的客家人文化特质(一)崇文重教奋发图强客家人虽然居住在围龙屋、土楼这种防御型的住宅,但是都有比较好的文化传承。
在儿歌中就唱到:蟾蜍罗,哥哥哥,唔读书,没老婆;生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
举凡客家人中了举人,都能够在自己家族祠堂前竖起一对高高的石笔(石楣杆)。
中了进士,则竖起进士牌坊。
父子进士”牌坊,又称“丝纶世美”牌坊,位于大埔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口,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距今390余年,为纪念当时父子同中进士,父亲饶相(江西按察副使),儿子饶与龄(中书舍人)所建。
梅州出了一个共和国元帅,三十多位院士、200多位大学校长、400多位国共两党的将军。
(二)团结互助崇先敬祖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
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
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
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
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
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
儿子出生,在元宵前要在祠堂挂上灯笼“赏灯”,向祖先汇报。
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
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