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卫生
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方案
修饰性的前缀后缀都可以不要,直接进入主题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安静的房间。
想象中的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方案就像一幅等待被勾勒的画卷,在脑海中慢慢展开。
方案的大致框架已经有了,现在需要填充的是细节和创意。
一、方案背景与目标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阶段,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相关数据,近年来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焦虑、抑郁、自卑等问题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本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具体措施1.心理健康教育普及(1)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材,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2)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邀请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进行授课和指导。
2.心理咨询与辅导(1)在学校、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
(2)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
3.家庭心理教育(1)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4.校园环境优化(1)营造温馨、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减少青少年心理压力。
(2)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保障青少年身心安全。
5.社会支持网络构建(1)加强与专业心理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
(2)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者队伍,提供志愿服务。
三、实施步骤1.前期准备(1)成立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小组,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
(2)调查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为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2.中期实施(1)按照方案内容,逐步推进各项措施的实施。
3.后期评估(2)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完善方案内容。
四、预期效果1.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2.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得到提升。
3.构建起完善的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五、注意事项1.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保护青少年的隐私和尊严。
2.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原则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原则以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原则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要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方面。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情绪变化较为剧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和挣扎。
同时,要教育他们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如通过与他人交流、参加兴趣爱好等方式来释放负面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
要关注青少年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青少年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成长和自信心起到关键作用。
我们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要避免批评和嘲笑,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只有在一个充满温暖和支持的环境中,青少年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自尊心。
要关注青少年的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是青少年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过大的学业压力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要教育青少年正确看待学习,告诉他们成绩并不是唯一的成功标准,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压力的积累。
要关注青少年的社交问题。
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与更多的人接触和交往,社交问题成为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我们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同时,要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朋友圈子,避免不良交往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疾病预防。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干预和预防非常重要。
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只有通过早期干预和预防,才能避免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自尊心,缓解学业压力,教育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关于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建议
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意味着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支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身心发育迅速,情绪波动也较为明显。
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列出一些关于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建议。
一、提高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1. 提倡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教育。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当提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正确处理情绪和压力,树立积极的心态。
2. 加强法律法规保障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权益,加大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管理和服务保障力度,保障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权益。
二、家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青少年情感发展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和理解彼此,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提供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
2. 积极倡导情感表达家庭成员应当积极倡导情感表达,鼓励青少年主动与家人交流,共享内心的感受和困扰,培养积极的情感管理能力。
三、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行为习惯。
2.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交流、心理治疗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四、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1. 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站点社会可以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站点,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交流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2. 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促进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
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社会的责任,各个方面都需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通过大家的关心和努力,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享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浅谈青少年心理卫生与矫正
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发挥主观能动性。
(2)职业道德强化教育。
按照医生、护士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来学习和讨论,积极开展"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演讲比赛活动,同时学习白求恩同志救死扶伤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及南丁格尔的无私奉献精神等。
对医德医风高尚,表现优秀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资奖励。
(3)专业理论强化学习。
“三基”基础理论以自学为主,专业知识集中学习讨论,统一考试,并进行考卷综合评价、反馈。
(4)操作规范培训。
由评选出的技术操作能手和业务主、护士长进行规范演示、讲课、指导训练,分组练习,相互纠正,统一考核。
(5)法律知识及专业文书科学培训。
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守法,举办医疗文书规范化书写讲座,讲解书写的要求及规范,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6)社会学知识应用训练。
强化医护人员学习社会学和关系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文明规范语言培训和角色转换语言沟通训练,在工作中用自己的知识、智慧灵活地处理好各种关系,用巧妙的语言进行有效地交流和沟通。
4效果评价:(1)评价方式。
①成立考试考核小组。
采取多种形式对每位参加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跟踪、指导、督查、考核,举办知识竞赛、医疗技术操作比赛,考查他们的心理素质、理论水平、技术操作能力。
②采取问卷调查。
通过服务态度、理论水平、医疗病案书写、技术操作、协作精神、应急能力、健康指导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全面考查,每季度征求病人、医生、护士的意见,进行综合评价。
③自我评价。
参加培训的医护人员每季度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总结。
科室组织集中交流、座谈,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他们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效果。
①激发了年轻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通过培训让他们感受到在这个大集体中得到了重视和关怀,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满腔的工作热情。
进一步理解了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能够从病人的需要出发,自觉寻找工作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从职业关怀的角度,主动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
三、名词解释题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学:在积累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称心理卫生学。
性心理:指性征,性欲以两性交往等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
早恋: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过早的建立恋爱关系行为。
性恐惧:指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主要对自己身体内部和外部的急剧变化,尤其是对月经和遗精现象的恐惧产生很大的压力。
性罪错:青少年在好奇心理和不良因素影响下,做出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性行为。
性压抑:青少年的性冲动在性激素作用下产生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青少年对自己的性冲动感到不安、迷惑、羞愧,而把自然的性冲动和对异性的兴趣压抑起来的表现。
手淫:指用手抚弄自己的生殖器官以引起性快感获得性满足的行为。
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依赖:以依附性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怯懦:以胆怯和懦弱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反社会倾向:主要是在心理上缺乏道德价值观念,行为上不符合社会规范,但尚未形成反社会人格。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
孤僻:是以畏缩和回避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意识: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一个主要标志。
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以个体自己作为意识对象。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抑郁:指个体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感到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异常沮丧的一种不良情绪体验。
恐惧:指个体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事物,人际交往或处境等产生的紧张不安内容体验。
按照恐惧对象的不同,可以把青少年存在的恐惧现象分为特殊事物的恐惧,对社会交往的恐惧,对学习恐惧等。
嫉妒:一个人在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快,怨恨的情绪体验。
意志的含义: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支配行为,克服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十条标准1. 简介世界卫生组织(WHO)一直致力于促进全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备受关注。
为了指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WHO制定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十条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这十条标准进行深度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2. 感知自我青少年必须学会感知自我。
这意味着他们要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价值观。
当青少年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时,他们更容易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且更有可能避免情绪上的困扰。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鼓励青少年关注自我认知,提高他们的情绪智慧。
3. 自我接纳在感知自我之后,青少年还需要学会自我接纳。
这意味着他们要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包括外貌、性格、学业和兴趣爱好。
只有拥有自我接纳的态度,青少年才能树立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者和家长在这一环节可以通过正面的言传身教来鼓励青少年,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接纳。
4. 情绪管理青少年是情感波动较大的群体,他们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管理包括了解情绪的本质、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以及情绪调节的技巧。
教育者和家长在这方面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情绪管理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5. 应对压力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
他们需要学会有效的应对压力的方法,以免被压力所困扰。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压力的来源,引导他们寻找缓解压力的途径,并且给予他们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
6. 建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与家人、同学、老师和朋友的相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支持、情感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教育者和家长需要教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并且表达自己的需求。
7. 解决问题青少年需要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包括面对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青少年心理卫生最全的知识总结
青少年心理卫生最全的知识总结心理卫生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状态。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心理卫生,本文将详细总结青少年心理卫生的相关知识。
希望能为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1.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期是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通常会产生以下心理发展特点:(1)身体发育快速:青少年身体迅速发育,出现了青春期的特征,包括体型变化、性征发育等。
(2)自我意识增强:青少年逐渐形成独立的个体认识,开始对自我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和思想。
(3)情绪波动较大:由于荷尔蒙的影响和生活环境的改变,青少年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4)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增加:青少年对同伴间的关系非常重视,朋友圈是他们认同和支持的重要依靠。
2. 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厌学、逆反、沉迷网络、焦虑抑郁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尊重,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2)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适当的资源和帮助,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青少年应注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教会他们解决人际冲突和困难的方法。
(5)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当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家长和学校应及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3.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保护措施保护青少年心理卫生是社会全体成员的责任,以下是几个重要的保护措施:(1)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关注度。
(2)建立健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政府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机构的投入,建立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和危机干预机制。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公共卫生政策有哪些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公共卫生政策有哪些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然而,在这个阶段,许多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困扰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为了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公共卫生政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向青少年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例如,在一些国家,学校会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教授青少年如何应对压力、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冲突等。
同时,学校还会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服务。
此外,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的班会、活动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促进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支持。
二、提供早期筛查和干预服务早期筛查和干预对于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恶化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筛查机制,对青少年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
比如,一些地区会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评工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对于筛查出有心理问题风险的青少年,会提供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并根据情况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家庭支持等干预服务。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初步干预服务,构建起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三、加强家庭支持和教育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家长培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等方式,帮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例如,组织家长参加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课程,让他们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问题,学会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情感支持。
青少年心理卫生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卫生》模拟卷(一)一.单项选择1.最早提出"心理卫生"这一术语的是美国学者( A)A 斯威萨B克朗斯托C比尔斯D比奈尔2.女孩的身高、体重、第二性征等在( B )为快速增长阶段。
A9——11岁之间 B9——13岁之间C11——15岁之间D13——15岁之间3.主要体现在气质、性格、能力三个方面的是指( B )A个性动力系统 B个性表征系统C个性调控系统4. 在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中,在青春期阶段的发展任务是( C)A获得自主感面避免羞怯感B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C获得自我同一性而克服角色混乱D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5.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所制约,其中( C )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A环境事件B生理状态C认知过程6.最常用的一种行为疗法是( B )A理性情绪疗法B系统脱敏法C表情和呼吸调节法D注意转移调解法7.在关于青少年学习动机的理论中,近年来国内教育心理学家最感兴趣,并研究最多的一种理论是( A )A归因理论B需要层次论C成就动机理论D自我效能感理论8.学习兴趣的发展达到高峰是在( B) A小学五年级B小学六年级C初中一年级D初中二年级9.下列除( D)之外,都属于人际交往的基本特征。
A信息沟通B相互认识C相互作用D相互利用10.判断人际关系状态主要指标是(B)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11.个体希望和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愿望,这在舒茨看来属于( A) A包容需要B控制需要C感情需要D爱的需要12.青少年适应环境、形成健康人格的基本途径是( D )A家庭生活B学校学习C社会实践D人际交往13.下列不属于和谐亲子关系特征是(C) A亲近感B心理自由C责任感D有效监控14.进入中学以后,师生交往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除( B)之外。
A是民主、平等的 B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和信任程度提高C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导者 D 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和信任程度降低15.一位活泼、率真的中学生,人们往往会认为他诚实、善良、富有创造性,这是指(B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印象16.预防网络成瘾的最好方法是( C )A加强正面引导B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 C提高青少年自身综合素质D认知——行为疗法17.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比较疏远,孩子常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在家里没有地位,类似情况属于( C )父母教养方式。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
三、童年期(学龄期)心理卫生问题
(二)品行问题 指以经常性说谎、偷窃、攻击行为、
逃学等为特征的行为问题。其特点是, 症状具有反复持续出现的倾向,这类儿 童具有学校生活适应困难状态,严重时 可发展为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三、童年期(学龄期)心理卫生问题
(三)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往往是学龄期儿童行为异常的主要原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
一、心理卫生的概念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又称精
神卫生,是探讨人类如何来维持和保护心 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的一门学问。 健康定义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 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良 好状态”
5.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常见于儿 童的行为异常综合征
特征是智力正常的儿童,具有与年龄不相符 的注意力集中困难。
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度的特点,常表现为学习 困难、学习成绩低和社会适应力差。男多于 女,起病于学龄前后,患病率约3%-10%。
该征原因复杂,常为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有的专家认为可能与遗传、脑损伤。铅中毒 和心理社会等因素有关。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这些表现往往与儿童正常心理社会发展 存在区别,但多数属于量变。
其二,这些表现可被看作是对待特殊状况的反 应。有些儿童可能在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 面经历心理与行为上的困难,属于过渡性适应 不良或一过性表现,称为“心理社会发展失 调”。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不属于 心理卫生问题。
形成习惯的方向发展。 ②引导小学生把《小学生守则》的10项要求作
2024年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计划(2篇)
2024年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计划一、背景介绍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易受精神心理问题影响的时期。
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加强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精神支持和服务,对于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措施1. 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1)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推进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编制和实施。
(2) 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服务,建立青少年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支持。
同时,青少年应鼓励主动寻求相关心理支持。
2. 建立科学检测和早期干预机制(1) 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了解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和问题。
(2) 建立心理评估体系,对需要帮助的青少年进行早期干预,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服务。
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1)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增强对学生的心理关爱。
(2) 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专职队伍,招聘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化的心理服务。
4. 加强家庭教育与家长支持(1) 通过家长学校、家庭讲坛等形式,提供家庭教育培训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
(2) 提供家长心理支持服务,开展家庭心理咨询与辅导,解决家庭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家庭和睦。
5. 建立校园心理健康网络平台(1) 建设线上心理健康平台,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测试等在线服务,方便青少年进行自我评估和获取心理支持。
(2) 开展线上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为身处偏远地区或无法到校园进行面对面咨询的青少年提供支持。
三、工作落实与效果评估1. 成立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的落地和推进。
2. 分工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和职责。
3. 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充分利用专业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和效果。
青少年心理卫生_知识汇总刘金林
发展,心理卫生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也不断深入,在累积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称为心理卫生学。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卫生11843年,他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心理卫生专“心理卫生”一词。
1858年,精神病学家雷(Ray,L)在美国精神病大会上作了关于心理卫生的专题讲演。
1906年,克朗斯托( aonstow)出版了《心理卫生》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心理卫生一词从此被广泛采用。
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卫生这一术语有三种理解。
一是指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是指一门学科,即心理卫生学;三是指维护和增进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项事业或服务性工作。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心理卫生定义为“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及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心理卫生乃是研究和讲求心理健康之道,心理卫生之要旨在于培养、促进和增进健康的人格。
”“我们因偏重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衍”心理卫生的目的在于维护、改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为了保持、.增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二是帮助人们及早发现心理异常,积极治疗心理疾病。
在我国,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有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工作者、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学专家。
心理学工作者。
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学工作者侧重于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工作,帮助人们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学专家则侧重于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态。
”会上提出了心理健康的4条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处理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1)充分的安全感;(2)究分了解和评价自己;(3)生活目标切(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l0)能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学:在积累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称心理卫生学。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必须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上的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心理异常:是一个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概念,通常是指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所有不健康的心理及其倾向。
轻度心理异常:也可称轻微心理失调,是心理活动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
中度心理异常:也可称心理障碍,主要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
重度心理异常:指各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包括各类精神病。
性心理:指性征,性欲以两性交往等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人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相互认识和相互作用的联系过程。
环境: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危机:是个体遇到之间不能解决的重大事件时出现的严重的心理不平衡状态,如果缺乏有效的干预,很有可能导致精神崩溃、自杀或攻击他人等严重事件。
危机干预:指及时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人们恢复心理平衡。
团体干预技术,也称团体语谈。
面向全体原则:是指心理卫生工作要面向所有的青少年,而不只是有心理问题的个体。
个别对待原则:是指心理卫生工作要重视青少年的个别差异。
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卫生工作中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心理卫生工作。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心理现象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行为等)进行系统的观察与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
青少年⼼理健康问题及预防青少年⼼理健康问题及预防 青少年⼼理健康是众多⽗母最为担⼼的问题之⼀,如今激烈的竞争形势及负责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孩⼦们的⼼理健康,以下是⼩编精⼼整理的青少年⼼理健康问题及预防,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青少年⼼理健康问题及预防1 青少年⼼理健康易出现哪些问题 1、陕隘:即⽄⽄计较,⼼胸太狭窄,不能容⼈也不理解别⼈。
对⼩事也耿耿于怀,爱钻⽜⾓尖。
2、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的现象。
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3、嫉妒:当别⼈⽐⾃⼰好时,表现出不⾃然、不舒服甚⾄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打击、中伤⼿段来发泄内⼼的嫉妒。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怪。
轻者⼼跳厉害、⼿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有点⼩事⾃⼰不快,便向别⼈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为⾃⼰开⼼,对别⼈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
6、⾃卑:对⾃⼰缺乏信⼼,以为在各⽅⾯都不如⼈家,⽆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活中,总把⾃⼰看得⽐别⼈低⼀等,抬不起头来。
这种⾃卑严重影响了⾃⼰的情绪,对⾃⼰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7、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意中的话,不相⼲的动作当做对⾃⼰的轻视或嘲笑,为此⽽喜怒⽆常,情绪变化很⼤。
中学⽣常见⼼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由于⽬前我国⼼理保健⽹络还很不健全,因此,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作,作好中学⽣⼼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作就显得⼗分重要。
(⼀)⼊学不适应的预防 ⼉童从⼀个爱护照顾的家庭或幼⼉园来到纪律严明、课多、需要较强独⽴⾃觉的学校中,前后环境有了显著变化。
通常,⼤部分⼉童在⼀、⼆周内就能适应。
但有少数⼉童却总感到陌⽣、恐惧、怀疑、拘谨等,从⽽抑制了其积极参与学校⽣活。
作为教师要避免批评或呵斥,多对其关⼼、爱护和指导,与学⽣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
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
---------------------------------------------------------------最新资料推荐------------------------------------------------------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轻度心理异常:也可称轻微心理失调,是心理活动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
中度心理异常:也可称心理障碍,主要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
重度心理异常:指各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包括各类精神病。
性心理:指与性征、性欲以及两性交往等有关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
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心理面貌。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心理现象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行为等)进行系统的观察与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1 / 27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主动引起所要考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是通过搜集被研究者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是指使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对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测量的研究方法。
个案法:是对某一个或某一群体在较长时间里(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连续进行调查,以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方法。
第二性征:是指由性生理发育导致个体身体形态上的性别差异。
性生理发育:是指性器官及其生理机能的成熟。
认知:是指个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存储和提取的复杂过程。
同化:指主体将作用于他的外界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顺应:---------------------------------------------------------------最新资料推荐------------------------------------------------------ 指主体通过调节自身认知结构,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自考青少年心理卫生考纲
. 12、人格健全 3、智力正常4、情绪乐观5、意志坚定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翌年抗日爆发后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1985年4月重新成立.12、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 312、终极目标、中间目标和直接目标3 12、个性与心理卫生3、自我意识与心理卫生 4、情绪与心理卫生 5、意志与心理卫生 6、学习与心理卫生7、人际交往与心理卫生 8、生活习惯于心理卫生 9、环境与心理卫生 101. 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主体性原则. 主观能动性、积极性 412、调查法(a 访谈法:灵活,适用范围大,费时费劲,容易使问题的答案失真;b 问卷法:费用低、调查广,在短期内达到高度数量化和规范化,问卷收回率低,影响问卷真实性,应用范围受到限制)3、实验法(a 实验室试验:条件控制严格,可以反复验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得实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b 自然实验:弥补了实验室试验的缺点,得出的实验结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事前要有周密的准备和计划,并需要坚持长时间的观察研究)4、测验法(心理测验: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也可以测量出同一群体中个体差异的程度,理论知识不坚实,测验项目不完善)5、个案法(既可用回忆以往事件和查阅有关记录的方法重新组织信息,也可通过长期的追踪来描述心理活动的未来变化,研究结果只适合于个别情况).12、大脑结构与技能的发展:脑重与脑容积的增加、脑电波的变化、皮层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3、性生理发育:女性生理发育、男性生理发育、性发育提前现象412、方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1、 2、 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4、16岁)1212、逐渐向高级形态发展,注意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3、识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不断提高4、能力迅速发展,抽象思维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5、品质有了较大的发展6 1、A 能够全面、深入的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身的才学、品格、能力等内在因素逐渐成为自我评价的重要内容B自我意识分化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虽然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会发生矛盾,给青少年带来烦恼、彷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自我可以重新统一C 自我体验丰富而深刻,自我调节的目的性。
世界卫生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十条标准世界卫生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十条标准1. 前言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许多青少年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自信心不足等。
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管理他们的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标准,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2. 清楚理解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很多青少年常常感到困惑和不安,却不能准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们建议青少年们多关注自己的情绪,试着用适当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并找到适合的解决办法来应对这些情绪。
3. 积极应对压力面对学业和社交压力,许多青少年容易感到焦虑和沮丧。
为了积极应对压力,我们建议青少年们学会与家人和朋友进行沟通,将自己的困惑和压力与他人分享。
适当的放松和休息也是重要的,可以通过运动、阅读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4.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的自尊和自信心非常重要。
我们鼓励青少年们主动参加团队活动、志愿者工作等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并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
5. 培养适应能力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阶段,他们需要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我们建议青少年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多元化的学习也有助于培养适应能力。
6. 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鼓励青少年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这些领域中不断努力和成长。
家长和学校也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7. 学会处理挫折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学会处理挫折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建议青少年们要正视挫折,从中吸取教训,并寻求帮助和支持。
通过逐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将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024年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计划
2024年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计划一、背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然而,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包括焦虑、抑郁、自杀等心理问题不断增加。
因此,为了更好地关心和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制定2024年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计划势在必行。
二、目标1.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2.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3.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监测和干预,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问题;4.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三、策略和措施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2)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活动,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3)鼓励家长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心理健康监测和干预机制:(1)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掌握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特点和规模;(2)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定期跟踪和干预;(3)设立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3.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1)培养和选拔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2)开展心理健康培训,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和执业能力;(3)建立学校、社区和医院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四、预期成效通过实施上述策略和措施,预期可以取得以下成效:1.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2.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降低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3.及时发现和处理青少年心理问题,减少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4.建立起完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保障。
五、实施方案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责任部门和监测指标;2.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3.组建专门的工作团队,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4.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工作计划的有效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心理卫生的任务是: 1、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2、帮助人们及早发现心理异常、积极治疗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必须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上的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良好.2、人格健全。
3、智力正常.4、情绪乐观.5、意志坚定。
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特征相符合. 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几个成次: 1、轻度心理异常、也称轻微心理失调、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 2、中度心理异常、也称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 3、重度心理异常、也称严重心理疾病、包括各类精神病. 1936 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翌年抗日爆发后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1985 年4 月重新成立. 心理卫生的意义: 1、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 2、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 3、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原则: 1、面向全体与个别对待的原则. 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主体性原则. 主观能动性、积极性. 4、全社会共同参与原则. 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的方法有: 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测验法. 青少年身心发展青春期主要有哪些生理变化:主要为身体外行,生理器官,生理机能以及心理行为的突出阶段。
青少年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对身体容貌的敏感性增强。
2、产生性意识。
3、产生成人感。
4、独立性与封闭性的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1、连续性和阶段性。
2、方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因素。
包括遗传和先天素质。
环境因素。
包括家庭教育。
主观因素。
主观意识,态度,活动等。
青少年性心理卫生性心理:指性征,性欲以两性交往等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
青少年性心理活动的表现:1、对性知识的追求。
2、性欲望和性冲动。
3、性的自慰行动。
4、对异性的爱慕。
性心理的发展阶段:1、异性疏远期。
2 异性好感期。
3、异性爱慕1 第二章质理论)1、乐群性。
2、聪慧性。
3 、稳定性。
4、特强性。
5、兴奋性。
6、有恒性。
7、敢为性。
8、敏感性。
9 怀疑性。
10、幻想性,11、世故性。
12、忧虑性。
13、激进性。
14、独立性。
15、自律性。
16、紧强性。
个性的5 因素模型:1、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只能等特质。
2、责任心。
具有公正,条理,尽职,成就等特质。
3、外倾性。
具有热情,果断,活跃,乐观等特质。
4、宜人性。
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等特质。
5、神经质。
表现出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等特质。
第二节青少年个性的发展特点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气质的类型:(巴甫洛夫依据神经活动的过程划分4 个类型)1、胆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思维灵活行动敏捷,但性情急噪,鲁莽冲动。
2、多血质:这类人情感丰富,外显不稳定,思维敏捷,活泼好动,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办事重情趣。
3、粘液质:这类人情绪平稳,不外漏,不易激动,考虑周密,自制力强,但是行动迟缓,主动性差。
4、抑郁质:这类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易多愁善感,思维敏捷,想象里丰富,但不善交际,孤僻离群,对人对事易多虑,反应缓慢。
性格: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个性特征。
性格主要有4 个方面的特征构成:态度特征,情绪特征,认知特征和意志特征。
青少年性格发展的特点:青少年的性格认知特征在初二至高一阶段发展迅速。
这个时期青少年能从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能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表现出思青少年的个维灵活性和权衡性。
另外,青少年性与心理卫生开始多方位的探索生活中的各种个性又称人格,本意是指面具。
问题,表现出主动性和认知特征。
需要是个性的原动力。
青少年的性格特征从小学六年级个性从结构上分为3 个系统:出现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学生的1、个性动力系统。
以积极性,选情绪的稳定性加强。
体验更加深择性为特征。
刻。
青少年的意志特征在初二以后2、个性表征系统。
体现在气质,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在性格,能力三方面。
意志果断性上。
各个方面的发展速3、个性调控系统。
维持个性发展度和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各个方面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自我意识构的特征方面都是有内在的联系。
在成。
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活动中各有个性的特征:个性的整体性。
1、2、不同的表现方式。
青少年阶段是性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个性格形成和实施教育的关键时期。
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4、个性的社马斯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性和生物性。
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层次的,需要的个性特质理论(卡特尔16 因素特期。
4、两性恋爱期。
早恋:指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过早的建立恋爱关系行为。
判断早恋的依据是:1、生活自立的程度。
2、恋爱的年龄和法定最底结婚年龄相差程度。
早恋的特征有:朦胧性,矛盾性,变异性,和差异性。
早恋的类型有7 种:爱慕型,好奇型,模仿型,从众型,补偿型,叛逆型,病理型。
爱慕型有可分为:仪表型,专长型,品性型。
早恋的危害:1、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
2、易受伤害,产生心理问题。
3,容易出现性过失,甚至妊娠。
4、增加犯罪发生率。
如何正确对待早恋:1、正视早恋的发生是必然的,客观存在的。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真诚,尊重和关心早恋青少年,让早恋者了解性心理知识,尤其是朦胧的感情的产生。
3、丰富课余活动,转移注意力。
4、鼓励异性正常交往。
青少年常见的性问题有哪些:1、性恐惧。
2、性压抑。
3、手淫。
4、性罪错。
手淫的辅导策咯:1、树立手淫的科学认识,消除心理障碍。
2、注意起居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培养广乏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4、提高自我的分析鉴别能力。
性罪错的辅导策咯:1、加强性知识,性道德的教育。
2、要指导他们如何学会与异性交往,避免性的挑逗和诱惑。
3、创建良好的家庭,学校和教育环境。
中国性教育的内容:1、性生理教育。
2、性心理教育。
3、性道德教育。
4、性法纪教育。
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家庭性教育,父母生活中指导,讨论交流,榜样师范。
2、学校性教育。
直观教学,收集问题讲解,读书知道,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须故事,个案分析。
3、社会性教育。
如医院。
满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的发展,底层次的需要的到基本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青少年典型的优势需要:1、友谊的需要。
2、独立自主的需要。
3、理解和尊重的需要。
4、成就的需要。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
逆反心理的表现:1、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
2、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3、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4、对思想教育,尊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逆反心理的产生的原因: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
2、自我意识的觉醒。
3、认知水平的偏差,4、好奇心的驱使。
逆反心理的引导:1、加强感情投入,建立信任感。
2、采取正面引导教育方式。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4、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
5、引导青少年的自我教育。
孤僻:是以畏缩和回避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青少年常见的不良个性:1、逆反心理。
2、孤僻。
3、依赖。
4、怯懦。
5、反社会倾向。
青少年良好个性的自我塑造:1、健康个性的基本特征:、富(1)有责任感。
、自尊自信。
(2)(3)、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诚实(4)正直。
、合群协作。
、良好(5)(6)的自我调控能力。
、有独立的(7)生活与工作能力。
2、良好个性的自我塑造。
、对(1)照健康个性的标准,刨析自己。
(2)、丰富知识,加强文化修养。
(3)、从小事做起。
、融入集(4)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正确应对挫折,锻炼意志。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卫生意识: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一个主要标志。
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以个体自己作为意识对象。
自我要作为主体起作用,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分离感和统一感是自我的两个基本侧面。
也是自我的两个基本特征。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我自我调节3 个方面,他们的分别反映了自我意识的认知、情感、和意志3 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构成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内容:第三章1、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的意识。
2、现实自我,理想自我,镜中自我。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1、信任对不信任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5 岁)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阶段。
2、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第二阶段为儿童期(1.5-3 岁)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和羞怯感的阶段。
3、主动对内疚第三阶段为学龄初期(3-5 岁)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
4、勤奋对自卑:第四阶段为学龄期(6-12 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的阶段。
5、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第五阶段为青春期(12-18 岁)是获得自我统一性而克服角色混乱的阶段。
6、亲密对孤独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25 岁)是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的阶段。
7、繁殖对自我专注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26-65)是获得创造力而避免自我专注的阶段。
8、自我整和对失望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65 岁以上)是获得自我整和感而避免失望感的阶段。
第二节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青少年自我认识的特点。
2、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特点。
3、青少年自我调节的特点。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1、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
2、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3、独立与依附的矛盾。
4、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5、好生与消沉的矛盾。
第三节青少年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1、自我为中心。
从众心理。
2、3、自卑。
4、自负。
如何克服自我为中心的倾向:1、了解什么是自我中心观。
2、视角转换。
3、学会爱别人。
4、主动承担责任。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青少年从众的原因:1、相信他人的心理。
2、寻求安全心理。
3、群体认同的需要。
自卑:是由于个体的认知歪曲而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消极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我轻视的情感体验。
产生自卑的原因:1、家庭背景。
2、生理因素。
3、能力因素。
4、挫折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