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合集下载

勾股定理的应用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勾股定理的应用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勾股定理的应用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摘要: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本文阐述了勾股定理应用中所蕴含的四种数学思想,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关键词:勾股定理;数学思维;数形结合作者简介:孙洪强,任教于贵州省遵义县第山盆中学。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并注意各种思维方式的应用,通过具体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独立探索和专研,领会数学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数学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达到举一反三、概括迁移、融会贯通的效果。

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在利用勾股定理解题时,常常把有关的已知量与未知量在图形中表示出来,这就是说,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思想”,即在研究问题时把数和形结合考虑或者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或者把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使复杂问题的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在利用勾股定理解题时,常常涉及到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

下面从今年的中考试题择例说明: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即在研究问题时把数和形结合考虑或者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或者把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使复杂问题的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BC=BF+FH=PF+FH+PH=8+10+6=24。

选C。

二、方程思想方程思想是指对所求问题通过列方程(组)求解的一种思维方法,中考中用方程思想求解的题目随处可见。

例2、(长沙市)如图2,Rt△ABC中,,O为直角边BC上一点,以O为圆心,OC为半径的圆恰好与斜边AB相切于点D,与BC交于另一点E。

(1)求证:△AOC≌△AOD;(2)若BE=1,BD=3,求⊙O的半径及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

解:第(1)问,与勾股定理无关,在这里不解答。

在解答(2)时可以直接利用(1)的有关结论。

三、分类思想数学中的分类讨论就是把所研究的对象按可能出现的情况不重复、无遗漏地分别加以讨论,从而获得完整的问题的解答。

数学勾股定理论文

数学勾股定理论文

数学勾股定理论文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定理,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定理.下面店铺给你分享数学勾股定理论文,欢迎阅读。

数学勾股定理论文篇一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灵活运用数学思想,能够有效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在《勾股定理》这一章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现举例介绍如下.一、方程思想在含有直角三角形的图形中,求线段的长往往要使用勾股定理,如果无法直接用勾股定理来计算,则需要列方程解决.二、化归思想化归思想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或途径,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变换形式,变化成另一类已经解决或易于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来的问题得到解决.例3如图3,长方体的长为15cm,宽为10cm,高为20cm.点B 与点C的距离为5cm,一只蜗牛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B,需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分析:由于蜗牛是沿着长方体的表面爬行的,故需把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蜗牛爬行的较短路程有两种可能,如图4、图5所示.利用勾股定理容易求出两种图中AB的长度,比较后即可求得蜗牛爬行的最短路程是25cm.说明:这里通过长方体的展开图,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把求蜗牛爬行的最短路程问题化归成利用勾股定理求两点间的距离问题.例4如图6,是一块四边形的草地ABCD,其中∠A = 60O,∠B =∠D = 90O,AB = 20m,CD = 10m,求AD、BC的长(精确到0.1m,≈1.732).(2004年天津市中考题)分析:图中无直角三角形,怎么办?联想到含30O角的直角三角形,因而延长AD、BC交于点E,则∠E = 30O,AE = 2AB = 40m,CE = 2CD = 20m. 由勾股定理得DE == m,BE == m,所以AD = 40≈22.7m,BC = 20≈14.6m.说明:本题充分利用已知图形的特点,通过构造新图形,将四边形问题巧妙地转化成了直角三角形问题.三、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就是抓住数与形之间本质上的联系,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迅速解题的目的.例5在一棵树的10m高处有两只猴子,其中一只爬下树直奔离树20m的池塘,而另一只爬到树顶后直扑池塘,如果两只猴子经过的距离相等,问这棵树有多高?(2005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题)分析:依题意画出示意图7,D为树顶,AB = 10m,C为池塘,AC = 20m. 设BD = (m),则树高AD = ( +10)m.因为AC + AB = BD + DC,所以DC = (30)m. 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方程202 + ( + 10)2 = (30)2,解得 = 5,所以 +10 = 15,即树高15m.说明:勾股定理本身就是数形结合的一个典范,它把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数”的关系.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实际问题转换成直角三角形模型,再利用方程来解决.四、分类讨论思想在解题过程中,当条件或结论不确定或不惟一时,往往会产生几种可能的情况,这就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进行分类,再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分别予以解决.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结论.分类讨论实质上是一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数学方法.例6 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4cm,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分析:此题中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并没有指明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因此要分类讨论,答案是5cm或cm.例7“曙光中学”有一块三角形形状的花圃ABC,现可直接测量到∠A = 30O,AC = 40米,BC = 25米,请你求出这块花圃的面积. (2003年黑龙江省中考题)分析:由于题目中没有明确告诉我们△ABC的形状,故需分两种情况讨论.在图8中,S△ABC=10 (20 + 15)米2;在图9中,S△ABC= 10(2015)米2.说明:此类问题由于题目中没有图形,常需分类讨论,解答时极易因考虑不周而导致漏解,希望同学们用心体会.五、整体思想对于某些数学问题,如果拘泥常规,从局部着手,则难以求解;如果把问题的某个部分或几个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就能开阔思路,较快解答题目.例8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30cm,斜边长为13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分析: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斜边为,则= 3013 = 17,于是( + )2 = 2 + 2 + 2 = 172 = 289,由勾股定理知2 + 2 = 289,即132+ 2 = 289,所以 = 60,故所求三角形面积S == 30cm2.说明:我们要求的是面积,即,不一定要分别求出和的值,只要从整体上求出即可.例9 如图10所示,在直线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 + S2 + S3 + S4 = ______.(2005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题)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知AC = EC,∠ABC = ∠CDE = 90O,由角的互余关系易证∠ACB =∠CED,这样可得△ABC ≌ △CDE,所以BC = ED,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 = AB2 + BC2 = AB2 + DE2.由S1 = AB2,S2 = DE2,AC2 = 1,有S1 + S2 = 1,同理可得S3 + S4 = 3,所以S1+ S2 + S3 + S4 = 1+3 = 4.说明:本题不是直接求出S1,S2,S3,S4,而是借助勾股定理求得S1 + S2,S3 +S4,体现了整体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灵活应用.数学勾股定理论文篇二数学思想方法是以具体数学内容为载体,又高于具体数学内容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它能使人领悟到数学的真谛,并对人们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起着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数学,那么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在人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会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腐朽为神奇,事半功倍.下面以勾股定理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为例说明.一、分类思想例1.(2013年贵州黔西南州)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为( )点评:本题的易错点是受“勾三股四弦五”的影响,直接把边长为4的边当作直角边,从而误选A,犯了考虑问题不全面的错误.二、方程思想例2.(2013年山东济南)如图1,小亮将升旗的绳子拉到旗杆底端,绳子末端刚好接触到地面,然后将绳子末端拉到距离旗杆8m处,发现此时绳子末端距离地面2m,则旗杆的高度(滑轮上方的部分忽略不计)为()A.12mB.13mC.16mD.17m分析:观察图形,当绳子末端拉到距离旗杆8m处,可过绳子末端向旗杆作垂线,这样可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设旗杆的高度为未知数,进而运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解:如图2,设旗杆的高度为x,则AC=AD=x,AB=x-2,BC=8.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x-2)2+82=x2.解得x=17m,即旗杆的高度为17m,答案选D.三、整体思想例3.(2013年江苏扬州)矩形的两邻边长的差为2,对角线长为4,则矩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分析:设矩形的两邻边长分别为a、b(a>b),则依据题意有a-b=2,a2+b2=16.而矩形的面积等于ab,关键要设法将两个等式转化为含有ab的式子.解:设矩形的两邻边长分别为a、b (a>b),则a-b=2.五、数形结合思想例5.(2013年湖南张家界)如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A、C的坐标分别为(10,0)、(0,4),点D是OA的中点,点P在BC上运动.当△ODP是腰长为5的等腰三角形时,点P的坐标为________.分析:易知OD=5,要使△ODP为腰长为5的等腰三角形,可以点O为圆心,OD为半径作圆;也可以点D为圆心,OD为半径作圆.解:由C(10,0)可知OD=5.(1)以点O为圆心,OD为半径作圆交边六、构造思想例6.同例3分析:根据已知条件,联想到证明勾股定理的弦图,本例便有如下巧妙解法.数学勾股定理论文篇三正确的数学思想是成功解题的关键所在.在运用勾股定理解题时,若能正确把握数学思想,则可使思路开阔,方法简便快捷.下面列举在应用勾股定理时经常用到的数学思想,供同学们参考.一、方程思想◆例1如图1,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现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点C落到E点,则CD等于( ).A.2cmB.3cmC.4cmD.5cm分析:由题意可知,ΔACD 和ΔAED关于直线AD对称,因而有ΔACD ≌ΔAED .进一步则有AE=AC=6cm,CD=ED,DE⊥AB.设CD=ED=xcm,则在ΔDEB中,由勾股定理可得DE2+BE2=BD2.又因在ΔABC中,AB2=AC2+BC2=62+82=100,得AB=10.所以有x2+(10- 6) 2=(8- x)2,解得x=3.故选B.二、转化思想◆例2如图2,长方体的高为3cm,底面是正方形,边长为2cm.现有一小虫从A出发,沿长方体表面爬行,到达C处,问小虫走的路程最短为多少厘米?分析:求几何体表面最短距离问题,通常可将几何体表面展开,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对于此题,可将该长方体的右表面翻折至前表面,使A、C两点共面,连结AC,线段AC的长度即为最短路程(如图3).由勾股定理可知AC2=32+42=52,即小虫所走的最短路程为5cm.三、分类讨论思想◆例3在ΔABC中,AB=15,AC=20,BC边上的高AD=12,试求BC的长.分析:三角形中某边上的高既可在三角形内部,也可在三角形的外部,故此题应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当BC边上的高AD在ΔABC的内部时,如图4,由勾股定理得BD2=AB2-AD2,得BD=9;CD2=AC2-AD2,得CD=16,则BC=BD+CD=9+16=25;当BC上的高AD在ΔABC的外部时,如图5,同样由勾股定理可求得CD=16,BD=9,这时,BC=CD-BD=16- 9=7,故BC的长为25或7.四、数形结合思想勾股定理本身就是数形结合的定理,它的验证和应用,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里不再举例,请同学们在平时的练习中仔细体会.。

勾股定理与数学思想方法

勾股定理与数学思想方法

勾股定理与数学思想方法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在利用勾股定理解题时,常常把有关的已知量与未知量在图形中表示出来,这就是说,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思想”,即在研究问题时把数和形结合考虑或者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或者把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因此,勾股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除此之外,勾股定理还常常体现出以下三种数学思想,下面结合近年的中考试题举例说明:1. 方程思想方程思想是指对所求问题通过列方程(组)求解的一种思维方法,中考中用方程思 想求解的题目随处可见。

例1. (河北省2005)工人师傅为检测该厂生产的一种铁球的大小是否符合要求,设计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工件槽,其中工件槽的两个底角均为90°,尺寸如图1(单位:cm )。

将形状规则的铁球放入槽内,若同时具有图1所示的A 、B 、E 三个接触点,该球的大小就符合要求。

图2是过球心O 及A 、B 、E 三点的截面示意图。

已知⊙O 的直径就是铁球的直径,AB 是⊙O 的弦,CD 切⊙O 于点E ,CD AC ⊥,CD BD ⊥。

请结合图1中的数据,计算这种铁球的直径。

图2解:连结OA 、OE ,设OE 与AB 交于点P ,如图3。

∴⊥⊥=,CD BD ,CD AC ,BD AC 四边形ACDB 是矩形。

CD 与⊙O 切于点E ,OE 为⊙O 的半径,4PE ,4BD AC 8PA ,16CD AB AC PE ,PB PA ABOE ,CD OE =∴===∴===∴=⊥∴⊥∴ 在OAP Rt ∆中,由勾股定理得22PA OA =2OP +,即222)4OA (8OA -+=,解得10OA =。

所以这种铁球的直径为20cm 。

2. 分类思想数学中的分类讨论就是把所研究的对象按可能出现的情况不重复、无遗漏地分别加以讨论,从而获得对问题完整的解答。

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应用勾股定理, 把握数学思想

应用勾股定理, 把握数学思想

应用勾股定理,把握数学思想作者:周振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9期摘要:勾股定理在几何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平面几何的重要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普遍应用性。

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形式化思维转变的时期,勾股定理教学也处于学生数学思维转折阶段,因此它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关键词:勾股定理初中数学教学数形结合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中非常重要的性质。

它揭示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的主要根据之一,它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广泛。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与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从而掌握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地运用。

一、通过引趣设疑,引发学生探究勾股定理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导入课外有趣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例如:在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中,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如果有,我们如何与他们联系?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曾建议,让宇宙飞船带着几个数学图形飞到宇宙空间,其中一个就是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你知道华罗庚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等等。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原来古老的勾股定理,竟然成为了地球与外星人的联络密码。

这样学生就会在感叹人类古老文明的同时,更加体会到学习勾股定理的重要性。

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直角三角形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关注。

如给学生讲一个故事:相传在2500年前,数学家毕达格拉斯在他的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的地面砖能反映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这个小故事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伟大发明都是在看似平淡的现象中发现的。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只要我们学会观察与思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新课改强调,数学教学要看学生能否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与探究,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否进行积极的联想,以及学生能否有条理地表达探究过程与获得的结论等。

从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感受数学思维

从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感受数学思维

从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感受数学思维每个初中生都学过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边长度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度的平方。

这个定理在西方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

觉得它平淡无奇吗?然而,毕达哥拉斯定理是整个数学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是数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其影响极为深远。

这个定理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三边长度之比为3:4:5的三角形构成直角三角形。

古埃及人在丈量土地的过程中很早就知道了这一点。

这是故事发展的第1阶段。

现在假设我们没在学校学过勾股定理,假设有一天我们从别人那里知道了:三边长度为3、4、5米的三角形构成直角三角形。

然后呢?是的,这很有意思:第一,3,4,5,是不大的整数,第二,它们还是挨着的三个整数。

但是,其它三个挨着的整数并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所以这不过是一个有趣得巧合罢了。

有趣,但并没更深的含义。

用不着再花时间思考它。

但是,毕达哥拉斯听到埃及人的这一发现后,被深深地触动了。

3,4,5,是线段的长度;直角,是特定大小的角度。

它们之间也许存在着内在的、隐秘的联系,而不仅仅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3,4,5,这三个数,除了是紧挨着的三个数之外,还有什么关系呢?毕达哥拉斯发现,3与3相乘得到9,4与4相乘得到16,5与5相乘得到25――正好是9与16之和!这是故事发展的第2阶段。

这会不会是偶然呢?别的三个整数,如果其中两个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的平方,是不是也构成直角三角形?快去找其它的数!试过很多数以后,发现:5,12,13,也是这样的一组数,25+144=169!用它们做成一个三角形,果然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再找!哦,8,15,17也是这样的一组数,7,24,25也是这样的一组数,而用它们做出的三角形,确实都是直角三角形。

大家可以想象到,找出这些数,需要进行很多次计算,因为没有什么公式可以用,只能一个一个地试。

(后来,有人得出了产生“勾股数”的公式,可以找出直角三角形边长的全部整数解。

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东莞东华初级中学 陈佩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生命和灵魂,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和发展作好奠基.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其中蕴涵着多种数学思想,现小结如下:一.勾股定理与数形结合思想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抓住数与形之间本质上的联系,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迅速解题的目的.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它是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征,转化为三边“数”的关系,因此它是数形结合的一个典范.例1:(课本P76习题18.2 T5)△ABC 中,AB=13cm,BC=10cm,BC 边上的中线AD=12cm.求AC 思考与分析:解答本题一定要先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求出BD=CD=5cm ,再将题目所给的数据标在图上,得到如图,因此很容易就想到本题的解答思路是:先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明∠ADB=90°,从而∠ADC=90°,再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C解: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CD=21BC=21×10=5cm (由形到数) ∵169144251252222=+=+=+AD BD1691322==AB∴222AB AD BD =+∴△ADB 为直角三角形,且∠ADB=90°(由数到形)∴∠ADC=180°-∠ADB=90°∴△ADC 为直角三角形 (由数到形) ∴131695122222==+=+=CD AD AC cm (由形到数)B C D 13 12 5 5反思:此题综合运用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充分体现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从中你可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奥妙.二.勾股定理与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是指在解题过程中,当条件或结论不确定或不唯一时,往往会产生几种可能的情况,这就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进行分类,再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分别予以解决,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结论.分类讨论实质上是一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数学方法.例2:(课本P76习题18.2 T3)小明向东走80m 后,沿另一方向又走了60m,再沿第三个方向走100m 回到原地.小明向东走80m 后又向哪个方向走的?思考与分析:观察数据80、60、100,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判断出小明所走的路线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即小明向东走的80m 是一直角边,转了90°角后走的60m 是另一直角边,最后走的100m 是斜边.因此得到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转的90°是往哪个方向转的.情况不确定,故须分类讨论:如果往右转90°,则向南走;如果往左转90°,则向北走.从而得到答案是向南或北走.本题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根据题意画出如图,思考起来会更直观.教师在讲解本题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做课本P76练习 T3:A 、B 、C 三地的两两距离如图所示,A 地在B 地的正东方向,C 地在B 地的什么方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由易到难的过程,通过类比学习,明白这两题的本质是:一题是明确给出图形,情况唯一;另一题没有给图,情况不唯一,须 分类讨论.还有一道常考题: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为 ,学生审题不清,或容易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而漏掉一种情况.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先做: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为 .对比学习,学生印象更深刻反思:当已知条件中没有给出图形时,应认真读句画图,避免遗漏情况;另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长但不明确是直角边还是斜边时,应分类讨论.A B C 12km13km5km北 南南 北三.勾股定理与方程思想方程思想就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通过设未知数,把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建立方程或方程组的数学模型,然后求解方程或方程组使问题得以解决.用方程思想分析、处理问题,思路清晰,解题灵活、简便.例3:(课本P81复习题18 T7)一根竹子高1丈,折断后竹子顶端落在离竹子底端3尺处.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这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一个问题.其中的丈、尺是长度单位,1丈=10尺.)思考与分析:本题若想直接在Rt △ABC 中运用勾股定理求AB 是行不通的,因为只知道一条边BC 的长,AC 的长不知道,但AC 与AB 有关系AC+AB=10,因此可设AB 为x 尺,则AC 为(10-x )尺,利用勾股定理可列出方程()222103x x -=+,解得x=4.55反思:勾股定理说到底是一个等式,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所以,在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时常常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勾股定理表达式中有三个量,当无法已知两个量求第三个量时,应采用间接求法,灵活地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四.勾股定理与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指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将特殊的问题转化为一般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综合的问题转化为基本的问题等一种解题的手段.如解方程(组)问题中,高次转化为一次,多元转化为一元;在几何问题中,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将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等都是转化思想的具体体现.例4:(课本P81复习题18 T8)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cm,高为10cm,蚂蚁从A 点爬到B 点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厘米?(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思考与分析:我们知道蚂蚁在圆柱表面爬行的路线是一条曲线,目前学生还无法用所学的知识求曲线的长,另外,在一个曲面上,最短的路线怎样走更是无从知道.但我们知道在平面几何中有一个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平面展开的方法,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成一个矩形如图,AB 即为所求.通过分析可知AC 对应圆柱的高10cm,BC 是底面圆的周长的一半即为π6,根据勾股定理得 ()m AB 3.2136100610222≈+=+=ππ 反思:在立体图形的表面讨论最短距离,应先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再利用“两点3尺 Ax10-x B A ●C之间,线段最短”及勾股定理求解.本题还可以拓广到在正方体、圆锥、长方体中求最短距离.还应明确的是圆柱、正方体、圆锥的展开方式只有一种,而长方体的展开方式不只一种,须分类讨论,再通过比较得出最后的答案.五.勾股定理与整体思想 整体思想是指对于某些数学问题,如果拘泥常规,从局部着手,则难以求解;如果把问题的某个部分或几个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就能开阔思路,较快解答题目.例5.在直线l 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如图).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1S 、2S 、3S 、4S ,求4321S S S S +++思考与分析:本题不可能具体求出1S 、2S 、3S 、4S 的值,但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和勾股定理分别求出21S S +、32S S +、43S S +解:易证Rt△ABC ≌ Rt△CDE∴ AB = CD∵222CE DE CD =+∴222CE DE AB =+∵32S AB =,42S DE =,32=CE ∴343=+S S同理可得121=+S S∴4314321=+=+++S S S S反思:化分散为集中的整体策略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整体思想,不仅会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六.勾股定理与类比思想类比思想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发现式和创造性思维.它是通过两个已知事物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去推测这两个事物在其他方面也有相同或类似的属性,从而大胆猜想得到结论.例6.(1)如图①,分别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用1S 、2S 、3S 表示,请说明132S S S =+(2)如图②,分别以Rt △ABC 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用1S 、2S 、3S 表示,132S S S =+仍然成立吗?请说明理由.(3)如图③,分别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等边三角形,其面积分别用1S 、2S 、3S 表示,请你确定1S 、2S 、3S 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证明.古人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解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让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是二十一世纪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的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加以点拨并渗透,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勾股定理教学中体现的数学思想

勾股定理教学中体现的数学思想

勾股定理教学中体现的数学思想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夏青梅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行与推广,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谈谈新课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至宝,在古今中外数学发展史上,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

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若能结合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转换思维角度,便可使思路开阔,方法简捷。

现举例说明:一、化归思想所谓化归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

例1、 已知△ABC 中∠B=60°,∠C=45°,AB=4,求BC 的值。

评析:△ABC 为斜三角形,利用化归思想可通过化斜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从而利用勾股定理得以解决。

过A 点作BC 边上的高AE ,将△ABC 分成两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ABE 与ACE ,根据勾股定理由AB=4,∠B=60°,先分别求出BE=2,AE=22,再由∠C=45°得AE=CE ,求出CE=22,从而得到BC 的值为22+2。

本题将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问题,从而得到解决。

例2、八(1)小刚同学代表学校在北京参加航模比赛,这天小刚与老师、同学兴冲冲来到机场,却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机场规定旅客随机携带的物品的长、宽、高不得超过一米,而小刚的飞机模型却有1.6米长,飞机模型不能折断、拆卸,托运又来不及,怎么办呢?正当老师与同学们发愁的时候,小刚灵机一动,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将飞机模型完整地带上了飞机。

同样聪明的你,想到什么办法吗?并请你讲出其中的道理。

评析:这是一个生活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将它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

先在底面ABCD 的直角三角形ABD 中利用勾股定理由AB=AD=1,求出对角线BD=2;再在对角平面D ’DBB ’的直角三角形DBD ’中,由DD ’=1, BD=2,求出BD ’=3,又因为3≈1.7>1.6 ,因而便可判断能将飞机模型完整地带上了飞机。

勾股定理应用中的数学思想

勾股定理应用中的数学思想

勾股定理应用中的数学思想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之一,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的三边关系.在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应用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下面试举几例:一、方程思想方程思想是初中数学中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它通过设未知量、寻找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模型,运用方程的有关知识沟通“已知”和“未知”之间关系的思想,即方程思想.例1、如图1,△ABC 中,AB=15,BC=14,AC=13,求BC 边上的高AD .分析:本题的图形是由一条公共边AD 的两个直角三角形(Rt △ABD 和Rt △ACD )组成的图形,我们一般称为复合三角形.求解复合三角形的基本思路是抓住公共边,利用公共边相等来建立方程.解析:设DC=x ,则BD=14- x .根据勾股定理得 AD 2=152-(14- x )2, AD 2=132- x 2∴152-(14- x )2=132- x2225-(196-28x + x 2)=169- x 2225-196+28x -x 2=169- x 228x=169-225+196 28x=365-225 28x=140 x=5在Rt △ACD 中 AD 2= AC 2-CD 2=132-52= 144 ∴ AD=12 二、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例1.如图2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 ,BC=8cm ,现将直角边AC•沿直DABC图1线AD 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 上,且与AE 重合,求CD 长.解析:本题关键在于观察图形,明确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特别要注意△DEB 仍是直角三角形.通过Rt △ABC ,∠C=90°,AC=6,BC=8 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 AB=10.由题意知△ACD ≌△AED ⇒∠AED=∠C=90°⇒∠DEB=90°,且DE=CD ,AC=AE=6,设CD=x ,则DE=x ,而EB=10-6=4,抓住Rt △DEB 的三边关系,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在Rt △DEB 中,BD 2=DE 2+BE 2(8-x )2=x 2+42, 64-16x+x 2=x 2+16, 16x=48, 解得x=3(cm ). 即CD 的长是3 cm. 三、分类讨论思想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例3.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有两条边的长分别为3和4,求以第三条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解析:此题中并没有说明第三条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所以需要分类讨论,设第三条边的长为x .(1)当x 为斜边时,根据勾股定理得x 2=32+42=52=25,所以第三条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是25.(2)当x 为直角边时,根据勾股定理得x 2=42-32=16-9=7,所以第三条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是7.因此,以第三条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是25或7. 四、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把未知的问题转化到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图3AMG C DEH FB从“未知”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的化归转换过程.在本章中,求长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表面的最短距离时,通常都是把其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然后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利用勾股定理求解.例4. 如图3是一个长8 m、宽6m、高5m的长方体形仓库,在其内壁的A(长的四等分点)处有一只壁虎、B(宽的三等分点)处有一只蚊子,请你帮壁虎设计爬到蚊子处的最短路线,并说明理由.解析:解决立体图形中最短距离问题的关键是把利用转化思想,把陌生的立体图形转化到熟悉的平面图形,再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求解,壁虎要从A点爬到B点,有两条路线可走:(1)如图a,经过CDEF面后进入CFGH面到达B点.在Rt△ABE中,BE=4+5=9m,AE=6m,根据勾股定理得AB2=AE2+BE2=62+92=117 .(2)如图b,经过CDEF面后进入EFGM面,在Rt△ABN中,EN=FB=4m,AN=AE+EN=6+4=10m, BN=FE=5m,所以AB2=AN2+BN2=102+52=125. 显然125>117,所以壁虎趴到蚊子处的最短路线是沿着图a中的线段AB.图aHCD EFGAB图bG CDFAB。

[数学]-专题11 勾股定理中的蕴含数学思想的典型试题(原版)

[数学]-专题11 勾股定理中的蕴含数学思想的典型试题(原版)

专题11 勾股定理中的蕴含数学思想的典型试题(原卷版)第一部分典例剖析类型一方程思想(1)单勾股列方程1.(2022秋•泰兴市期末)如图,某渡船从点B处沿着与河岸垂直的路线AB横渡,由于受水流的影响,实际沿着BC航行,上岸地点C与欲到达地点A相距70米,结果发现BC比河宽AB多10米,求该河的宽度AB.(两岸可近似看作平行)2.(2021春•全南县期中)小明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摆放在一起,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一边的长就可以求出其它各边的长,若已知CD=3,求AC的长.3.(2022秋•运城期末)如图,∠AOB=90°,OA=18cm,OB=6cm,一机器人在点B处看见一个小球从点A出发沿着AO方向匀速滚向点O,机器人立即从点B出发,沿直线匀速前进拦截小球,恰好在点C 处截住了小球.如果小球滚动的速度与机器人行走的速度相等,那么机器人行走的路程BC是多少?二、双勾股方程4.(2022秋•仪征市期中)我们规定:三角形任意一条边的“线高差”等于这条边与这条边上高的差.如图1,△ABC中,CD为BA边上高,边BA的“线高差”等于BA﹣CD,记为h(BA).(1)如图2,若△ABC中AB=AC,AD⊥BC垂足为D,AD=6,BD=4,则h(BC)=;(2)若△ABC中,∠B=90°,AB=6,BC=8,则h(AC)=;(3)如图3,△ABC中,AB=21,AC=20,BC=13,求h(AB)的值.5.(2020秋•金台区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点E,F在边AB上,将边AC沿CE 翻折,使点A落在AB上的点D处,再将边BC沿CF翻折,使点B落在CD的延长线上的点B′处,(1)求∠ECF的度数;(2)若CE=4,B′F=1,求线段BC的长和△ABC的面积.6.如图①,现有一张三角形ABC纸片,沿BC边上的高AE所在的直线翻折,使得点C与BC边上的点D重合.(1)填空:△ADC是三角形;(2)若AB=15,AC=13,BC=14,求BC边上的高AE的长;(3)如图②,若∠DAC=90°,试猜想:BC、BD、A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类型二数形结合思想7.(2022•锡山区)如图,数轴上点A,B分别对应2,4,过点B作PQ⊥AB,以点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PQ于点C;以原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M,则点M对应的数是()A.4√2B.2√5C.5D.3√28.(2022春•雁塔区校级期末)为比较√13+√6与√13+6的大小,小亮进行了如下分析后作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其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3与√6,则由勾股定理可求得其斜边长为√(√13)2+(√6)2=√13+6.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13+√6>√13+6.小亮的这一做法体现的数学思想是()A.分类讨论思想B.方程思想C.类比思想D.数形结合思想9.(2019秋•海州区校级月考)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主要研究对象,我们经常运用数形结合、数形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下面我们来探究“由数思形,以形助数”的方法在解决代数问题中的应用.(1)探究√x2+y2的几何意义:如图①,在直角坐标系中,设点M的坐标为(x,y),过M作MP⊥x轴于P,作MQ⊥y轴于Q,则P点坐标为(x,0),Q点坐标为(0,y),即OP=|x|,OQ=|y|,在△OPM中,PM=OQ=|y|,则MO=√OP2+PM2=√|x|2+|y|2=√x2+y2,因此,√x2+y2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M(x,y)与点O(0,0)之间的距离OM.①√(−2)2+32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N1(填写坐标)与点O(0,0)之间的距离N1O;②点N2(5,﹣1)与点O(0,0)之间的距离ON2为.(2)探究√(x−1)2+(y−5)2的几何意义:如图②,在直角坐标系中,设点A′的坐标为(x﹣1,y﹣5),由探究(1)可知,A′O=√(x−1)2+(y−5)2,将线段A′O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线段AB,此时点A的坐标为(x,y),点B的坐标为(1,5),因为AB=A′O,所以AB=√(x−1)2+(y−5)2,因此√(x−1)2+(y−5)2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A(x,y)与点B(1,5)之间的距离.(3)探究√(x+2)2+(y−3)2的几何意义:请仿照探究二(2)的方法,在图③中画出图形,那么√(x+2)2+(y−3)2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C(填写坐标)与点D(x,y)之间的距离.(4)拓展应用:①√(x−1)2+(y+4)2+√(x+2)2+(y+3)2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A(x,y)与点E(1,﹣4)的距离与点A(x,y)与点F(填写坐标)的距离之和.②√(x−1)2+(y+4)2+√(x+2)2+(y+3)2的最小值为(直接写出结果)类型三分类讨论思想10.(2019春•自贡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BC=2√2,AD=2,AB⊥BC,CD⊥AD,连接AC,点P是在四边形ABCD边上的一点;若点P到AC的距离为√3,这样的点P有()A.0个B.1个C.2个D.3个11.(如皋市期末)已知∠MAN=30°,点B在射线AN上,点C在射线AM上,且AB=12.(1)若△ABC是直角三角形,求AC的长;(2)若BC=8,求AC的长;(3)要使满足条件的△ABC唯一确定,直接写出BC的长度x的取值范围.12.(2022秋•南关区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B=90°,AB=16cm,BC=12cm,P、Q是△ABC边上的两个动点,其中点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运动,速度为每秒2cm;点Q从点B出发,沿B→C→A方向运动,速度为每秒4cm;两点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①Rt△ABC斜边AC上的高为;②当t=3时,PQ的长为;(2)当点Q在边BC上运动时,出发几秒钟后,△BPQ是等腰三角形?(3)当点Q在边AC上运动时,直接写出所有能使△B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t的值.类型四转化思想13.(2022秋•卧龙区校级期末)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叫做“垂美”四边形,现有如图所示的“垂美”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交于点O.若AD=2,BC=4,则AB2+CD2=.14.(2019•柯桥区模拟)如图,已知在Rt△ABC中,E,F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AE=13AB,AF=13AC,分别以BE、EF、FC为直径作半圆,面积分别为S1,S2,S3,则S1,S2,S3之间的关系是()A.S1+S3=2S2 B.S1+S3=4S2C.S1=S3=S2 D.S2=13(S1+S3)第二部分专题提升训练1.(2020春•长春期末)如图,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EFG都是正方形,点B在EF上,S1=140,S2=124,EB的长为.2.(2021春•东昌府区期末)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纸片,将其沿MN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的B′处,点A对应点为A′,且B′D=6,则BN的长是.3.如图,已知等腰△ABC的底边BC=25cm,D是腰AB上一点,连接CD,且CD=24cm,BD=7cm.(1)求证:△BDC是直角三角形;(2)求AB的长.4.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3,BC=2√6,点E是AD的中点,将△ABE沿BE折叠后得到△GBE,延长BG交CD于F点.(1)求证:DF=GF;(2)求DF的长度.5.(2022•岳池县模拟)在劳技课上,老师请同学们在一张长为9cm,宽为8cm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腰长为5cm的等腰三角形(要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长方形的一个顶点重合,其余两个顶点在长方形的边长上).请你帮助同学们画出图形并计算出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求出所有可能的情况)6.设计师要用四条线段CA,AB,BD,DC首尾相接组成如图所示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图案,∠C与∠D为直角,已知其中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1cm,9cm,5cm,第四条长为xcm,试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x的值.7.(2022秋•南关区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AB=10,AC=8,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A﹣C﹣B﹣A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t>0).(1)求BC的长.(2)斜边AB上的高是.(3)若点P在∠BAC的角平分线上,则t的值为.(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直接写出△PBC是等腰三角形时t的值.。

勾股定理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勾股定理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图 1

对数学 问题进行 分情况讨 论求解 ,可使解 题准确 ,从而 避
例 4 下面是数学课堂的一个学 习片断 ,阅读后 ,请 回答 下
免产生漏解现象出现.
面 的问 题 .
学 习勾 股定理有 关 内容后 ,张老 师请 同学们交 流讨 论这 样
解 析 :由题 意可 知 +b =1 ,( 一b z : 3 0 )=1


课 堂提 问 表 象
思 维起源于 问题 ,没有 问题 就没有思维 . 数学课堂 中每天都 的研究 调查和实 际操作策 略等方 面的研究较 少 ,已有 的成果被
在 思考问题 ,解决 问题 ,但 这些问题 中的含金量 有多少 呢?有 引入 到具体 的数 学教学 实践时 ,在操作 中就 难免会 出现许 多误 下 效 性多大 呢?结合 笔者听课 经历 ,发 现一部分 教师根 据数学 内 区. 面就课 堂教学 提问中存在 的误 区进行分析与探究. 容设计 问题的意识 比较差 ,有效 提问很少 . 这种现状直 接导致课 堂 教学 效率低下 ,急需 改观.
陈 同金 ( 西省赣 州 中学) 江
摘 要 :数学 思想方法对 于打好 “ 双基 ”和加 深对知识 的理
根据完全平方公式 ( —b 2 a n )=a —2b+b 可得 1 3—2b=1 a ,
所 以 26=1. n 2 所 以 ( +b 2 a 0 )=a +2b+b =1 3+1 2=2 . 5
想 ,构造直角三角形 ,再利用勾股定 理求解.任何一个数学 问题
二 、 整体 思 想
对 于数 学问题 ,从 大处着 眼 ,从整 体人手 ,可使 问题 变难 都 是通过数或形 的逐步 转化 ,化 归为一个 比较熟悉 、比较容易

《勾股定理》说课稿

《勾股定理》说课稿

《勾股定理》说课稿《勾股定理》说课稿1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勾股定理。

我将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本节课的阐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反思。

下面请大家和我共同走进教材。

(一)教材分析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中学数学几个重要定理之一。

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本节至关重要。

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水平、认知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从中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3.重点和难点勾股定理的学习是建立在掌握一般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 是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拓展。

本节课主要是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本节课介绍的是等积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用多样化策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几何的观察能力和说理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是他们的推理能力较弱、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勾股定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勾股定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勾股定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把数与形统一起来,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b c 222+=;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a b c 22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重要性质;它的逆定理则是从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方法.学习《勾股定理》这一章,除了掌握上述两个定理之外,还应了解:这一章中蕴含着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运用勾股定理解题时,若能正确地把握数学思想,则可思路开阔,方法简便快捷,下面举例说明,供同学们参考. 一、数形结合思想勾股定理本身就是数形结合的定理,它的验证和应用,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1.如图1是一种“羊头”形图案,其做法是:从正方形①开始,以它的一边为斜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再以其直角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②和②′,…,然后依次类推,若正方形1的边长为64cm ,则正方形的边长为 cm .析解:这是一类关于“勾股树”(国外叫做“毕达哥拉斯树”)的探讨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只要由勾股定理的规律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就可以得到答案是8.例2.有一直立标杆,它的上部被风吹折,杆顶着地,离杆脚20cm ,修好后又被风吹杆,因新断处比前次低了5cm ,且标杆顶着地处比前次远10cm ,求标杆的高.析解:依题意作图如2,数形结合求解,设第一次吹折后下段AB 的长为xcm ,上段BC 的长为ycm ,第二次折后下段AD 的长为(x-5)cm ,上段DE 的长为(y+5)cm ,依题意得⎪⎩⎪⎨⎧=--+=-22222230)5()5(20x y x y只要求出x+y 的值即求出标杆的高而不必单独求x 与y 的值.②-①得10(x+y )=500∴x+y=50故标杆的高为50cm评析:利用三边的平方关系或辅助线或生活常识可获得直角三角形,进而可求边长或面积.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图形,从而处理起来,更直观、容易,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二、方程思想例3.在印度数学家拜·斯加罗的著作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荷花问题”:“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声红莲;图1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请你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回答这个问题.析解:此诗的大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朵荷花高出水面0.5尺,忽然一阵狂风把荷花吹在水中淹没了,最后荷花垂直落到湖底,到了秋天,渔翁发现,落到湖底的荷花离根部有2尺远,如图,你知道这个湖的水深是多少尺吗?解答过程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设水深为x 尺,根据勾股定理,可得2222(0.5)x x +=+,所以x=3.75,故这个湖的水深是3.75尺. 三、转化思想例4.如图3所示,有一根高为2m 的木柱,它的底面周长为0.3m ,为了营造喜庆的气氛,老师要求小明将一根彩带从柱底向柱顶均匀地缠绕7圈,一直缠到起点的正上方为止,问:小明至少需要准备多长的一根彩带?分析与解:(1)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纸片在铅笔上缠绕七圈,将纸片展开,发现彩带的长相当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如图4),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彩带的长.∵BC 为木柱的高,∴2m BC =.又∵木柱的底面周长为0.3m ,∴AC 的长为0.37 2.1m ⨯=.在Rt ACB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AB AC BC =+,因此彩带的长为 2.9m AB =.(2)在木柱上均匀地缠绕7圈,相当于将木柱分成相等的七段,在每一段木柱上由底向正上方缠绕一根彩带,其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对角线的长为每段彩带的长(如图5).∵EF 为木柱的17,∴2m 7EF =. 又∵DE 为木柱展开后的底面周长,∴0.3m DF =. 在Rt DEF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DE DF EF =+, ∴29m 70DE =,因此,彩带的长为7 2.9m DE ⨯=. 评析:遇到一些空间问题,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一下,建立实物模型,这是建立空间概念的良好训练方法;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分解、转化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路.四、分类讨论思想例5.如图6是一块长、宽、高分别为6厘米、4厘米、3厘米的长方题木块.一只蚂蚁要从木块的一定点A 处,沿着长方体的表面到长方体上和A 相对的顶点B 处吃食物,那么它需要爬行的最短路径的长是( ).A .)323(+厘米B .97厘米C .85 厘米D .9厘米分析:这个问题是个空间问题,应该把他平面化.所以将长方体展开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分类一:我将长方体相邻两侧面展开可得图7,由图7,可得222310AB +==109. 分类二:我展开的图形和小敏的不一样,我的展开图如图8,根据图8可得22267AB +==85.分类三:我还有一种展开的方法,请大家看图9,这个时候我可得22294AB +==97. 评析:同学们思考的都非常有道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沿图8的爬行路径路程最短,所以85=AB 厘米.故选C .五、整体思想例6:(课本题)已知a 、b 、c 分别是Rt △ABC 的两条直角边和斜边,且a+b=14,c=10,则S △ABC =分析:一般的想法,要求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先求出其两条直角边a 、b ,则S △ABC 即可求出,但这样求a 、b 非常繁杂,甚至在现阶段不可能,如果注意到:S △ABC =ab 21,那么只要求出ab 这一整体就可以了.解、由a+b=14,两边平方得:a 2+2ab+b 2=196, 所以ab=()219622b a +- 根据勾股定理,a 2+b 2=c 2 所以,ab=21962c -=2101962-=48 因此S △ABC =ab 21=48例7:如图10,BC 长为3厘米,AB 长为4厘米,AF 长为13厘米.求正方形CDEF 的面积.分析:一般的想法,要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先求出其边长CF ;要求出CF ,先要求出AC .好,现在我们就顺着这个思路来求.在Rt ABC △中,222223425AC AB BC =+=+=,所以5AC =,在Rt FAC △中,22222135194F C A F A C =+=+=,FC为多少?数不够用了!我们再去看一下题目,是让求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为2FC ,何必去求FC ,只要求出2FC 这个“整体”就可以,原来正方形的面积为194,我们已经求出来了!(解答过程请同学们完成) 评析:整体思想,有时可以便问题直奔主体,少走弯路,使问题的解决方便、快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解题者的目标意识.。

《勾股定理》中的数学思想

《勾股定理》中的数学思想
维普资讯
庭雹) ) 0国 学圆阁
浙江 杨 燕
角 三 角形 的 两 直 角 边 长 分 别 为 a, 。 边 长 为 c b斜 ,
形 的 三 边 长 a, c满 足 n + 6 b, 一 c 。那 么这 个 三
角三 角形 三边 关 系 的重要 性质 ; 的逆 定理 则 是 它 从 三 角形 三边关 系 判定 三 角形是 否是 直 角三 角形 的一 个 方法 . 学 习《 勾股 定 理 》 一章 , 了掌 握 上 述 两个 定 理 之 外 , 应 了 解 : 这 除 还 这 … 章 中蕴含着 哪 些重 要的 数学 思 想方 法 ? 主 要 的数学 思 想方 法 , 至 包括 以下 两 点 :

积 一 E3・ H ・ iL ED 如 果 EoH 一 3 。 则 A C 的面 积 一 l F s n lH. 0, B D
告磁 ・ H, F 这说明, 当时农民承租土地时是受到极大损失的. ”
余育 以上 3条 性质是 所 有 四边形 都 具有 的 , 学 习四边 形的 过 程 在
中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好 好掌握 它们.

例 1 ( O 5年 江西 省 中考题 )如 图 1 正 2O ,
方形 网格 中, 个 小 正方 形 的边 长 为 1则 网榕 上 的 每 ,


三角形 ABC 中, 长 为无理 数 的边 数是 ( 边
( A) 0
( C) 2
) .
\、
1 , /
( B) l
( D) 3

/。 C
喝l
’ 嘲

分析
本 题 由网格 中直 角三 角 形 求 AB,
图 l

勾股定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勾股定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勾股定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作者:祁静来源:《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4年第12期勾股定理是数学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其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总结概括数学思想有利于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熟练地运用这些思想则可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将常见的数学思想列举如下.一、方程思想方程思想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含有直角三角形的图形中,求线段的长往往要应用勾股定理,如果无法直接用勾股定理来计算,则需要列方程解决.【点评】勾股定理说到底是一个等式,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所以在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时常常利用解方程来解决. 勾股定理表达式中有三个量,如果条件中只有一个已知量,必须设法求出另一个量或求出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时需要明确的思路.二、数形结合思想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迅速解决问题的目的.例2 在一棵树的10 m高处有两只猴子,其中一只爬下树直奔离树20 m的池塘,而另一只爬到树顶后直扑池塘,距离以直线计算,如果两只猴子经过的距离相等,问这棵树有多高?【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在直角三角形中运用勾股定理构建方程求解.解:如图2所示,【点评】在一些求值计算题中,有些题目没有给出图形,当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不唯一时,要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避免遗漏.四、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指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将繁杂转化为简单,将综合转化为基本的一种解题手段.如在几何题中,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将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等都是转化思想的具体体现.例4 已知长方体的长BC=2 cm,宽AC=1 cm,高AA′=4 cm. 一只蚂蚁如果沿长方体的表面从A点爬到B′点,那么沿哪条路最近?最短路程是多少?【分析】在长方体上爬行,从A点爬到B′点至少需要经过两个面,因此蚂蚁爬行路线是曲线或折线,不易计算其长度,将长方体沿棱打开,则从A点爬到B′点的距离是线段AB′的长度.解:根据题意,如图6所示,最短路径有以下三种情况:答:最短路径为(1)所示的5 cm.【点评】在立体图形的表面讨论最短距离,求解的基本步骤是:(1)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长方形通常有几种不同的展开方式,而正方体、圆柱、圆锥通常只有一种;(2)连接两点,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求得两点之间线段长度,通过比较,得出答案.(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勾股定理中四种重要

勾股定理中四种重要

勾股定理中四种重要的数学思想1 方程思想1.1 求距离长度问题例1: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的中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水的深度与这根芦苇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在Rt △ABC 中,只有BC 边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求一边的长度,还要知道另一边的长度.因此可以通过设立未知量,建立方程求解.1.2 折纸问题例2 如图所示,把一个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折叠,恰好点D 落边BC 上,交BC 与点F.已知AB=8cm ,BC=10cm ,求EC 的长.分析:Rt △AEF,是Rt △AED 沿边AE 边折叠的,所以就可以通过折叠中对称的性质得到许多的等量,在矩形中的折叠可以得到许多的直角三角形.要求EC 边长,构造直角三角形,找出EC 边所在的直角三角形,在根据勾股定理,找出所需的量以及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在已知量与为质量之间建立方程关系.2 数形结合思想 2.1 方位问题:方位问题是勾股定理实际运用的重要体现.也是数形结合的典型列子.例3: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性.如图所示,据气象部门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 的正南方向220km B 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km ,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km/h 的速度沿北偏东30°方向往C 处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超过4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分析:根据图形找出距离A 点最近的台风中心的位置,求出距离就可以判断是否收到影响,影响的风力.根据题意可以在图形上直观得找到所受影响的范围,构造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范围及影响的时间.(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则台风影响该城市持续时间有多长.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图2 E D A BC F3 分类思想例4 在△ABC中,AB=13,AC=15,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多少.分析:可以对三角形的形状进行分类,不同的形状高线的位置不同:锐角三角形的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钝角三角形的高线在三角形的外部,而BC求解随高线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必须分类来讨论三角形的形状.例5 有一个面积为160m²的等腰三角形草地,测得它的一边长为20m.现要给这块三角形草四周围上低矮栅栏,则栅栏的长度为____m.图64 转换思想例6 一长方体礼盒如图9所示,其中A A 'B 'B,C C 'D 'D 面为边长为10的正方形,BC=20.在底部A 处有壁虎,C '处有一蚊子,壁虎急于捕捉到坟子充饥.(l)试确定壁虎所走的最短路线;(2)若立方体礼盒的棱长为10cm ,壁虎要在半分钟内捕捉到坟子,求壁虎的每分钟至少 爬行多少厘米(保留整数)?B'C'CA'C例7 有一圆柱物体,如图所示,一只蚂蚁要从A 点绕物体的外壁爬行,正好到A 的正上方相对的B 点处,问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多少.(已知物体的地面半径是2m ,高是4m.)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利用转换思想,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矩形,找出对应的A,B 点在展开图中的位置利用两点间的线段最短与勾股定理知识作答.以上四中数学思想是勾股定理解题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它们不仅可以相互独立使用,而且在许多问题解决中都是相互联系的,概括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这些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勾股定理》中的数学思想

《勾股定理》中的数学思想
折 , 新 断 处 比前 一 次 低 05米 , 因 .
( ) 高 A 在 △A 的 内 1当 D C
部 时 如 图 6—1
, 4
故 杆顶 点 E着地 比前 次远 1米 , E 求
标 杆 的高 .

图5
由勾 股 定理 , 得
BD :AB 一AD : 1 一 l 5 2 9 , B



B C的 长 是 2 5或 7 .
( 接 4 页) 上 8
则 接 水 时 间 为 8X 2= ( ) 2÷ 2 分 ,
当 0 ≤2时 , 函数 解 析 式 为 Y= l ≤ 设 k +b , I 把 =0 Y 6和 = , 0代 入 得 , , =9 2Y=8
即 8位同学接完水 , 只需 要 2分钟 , 与接 水时 间恰
因为前 1 同学接完水时 5位
余水量为 9 6—1 2=6 ( ) 5× 6升 ,
所以6 6= 一 x+ 8, 5 5 4 8 = .
所以小敏说法是可能的 , 即从 1分钟开始 8位 同学
连续 接完 水 恰 好 用 了 3分 钟 .
说 明 由 以上 的两 个 例 子 可 以看 出 , 解 答 这 类 问 在

设 D 米 ,D: E= A Y米.
在 R ZA E 中 ,。 Y =3. tX D 一
在 t AA C中 , 一 . ) l t B ( 0 5 一( 0 5 = Y+ . ) 2 . 两 式相 减 , z 得 +Y= , A 5 即 D+D E:5米.


DC=1 . 6 日 =B +DC C D
当t >2时 , 8× 4= ( ) 则 2÷ 4 分 , 即 8位 同学 接 完 水 , 4分 钟 , 接 水 时 间 恰 好 3 需 与 分钟 不 符 .

勾股定理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思政育人因素

勾股定理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思政育人因素

勾股定理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思政育人因素勾股定理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一条基本几何定理,也被称为毕氏定理。

该定理表明,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勾股定理的蕴含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政育人因素,具体如下:
数学思想方法:勾股定理是通过几何图形的分析与推导得出的,它体现了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在证明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几何图形的构造、角度的计算、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数学方法。

这种推导证明方法强调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数值计算,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抽象思维:勾股定理的应用不仅局限于直角三角形,而是可以推广到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这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将具体情况进行抽象化,找出问题的共性并推导出普遍的结论。

通过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用价值:勾股定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如测量直角三角形边长、确定平面位置等。

通过学习勾股定理,学生可以掌握一种实用的数学工具,提高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合作与创新: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研究问题,互相启发,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例谈五种数学思想在《勾股定理》教学中的渗透

例谈五种数学思想在《勾股定理》教学中的渗透

例谈五种数学思想在《勾股定理》教学中的渗透作者:曾祥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4年第01期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内容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向导.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以下五种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一、方程思想方程思想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运用定义、公式、性质、定理和已知条件、隐含条件,把所研究的数学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或方程组等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想方法.在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方程思想,让学生学会设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为x,再用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边,然后根据“勾2+股2=弦2”列出方程,最后解决问题.【例1】如图1,△ABC是直角三角形,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若AC=4cm,BC=3cm,求CE的长.解:设CE=xcm,∵AC=4cm,∴AE=AC-CE=(4-x)cm,通过以上设计的例题教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建模的能力.如此设计例题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例题教学的质量更高.四、化归思想化归思想是指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解数学题转化是关键,就是把那些陌生的、较为困难或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某种转化方式转化为某些熟悉的、已经解决的或容易解决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转化思想,从而提高学生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4】如图4,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cm、4cm、3cm的长方体木块,一只蚂蚁要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A处,沿着长方体的表面到长方体上和A相对的顶点B处吃食物,那么它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连接EF,在Rt△EBF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E2+BF2=EF2.∵∠DCE=45°,∴∠2+∠4=∠4+∠3=45°,即∠DCE=∠ECF,∴△CDE≌△CFE,∴DE=EF,∴DE2=AD2+BE2.勾股定理这章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而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因此,教师在勾股定理教学中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股定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河北张家口市第十九中学 贺峰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认识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有了数学思想方法为灵魂,数学才有了魅力。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又要注重挖掘题目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数学素养,增强探索创新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着重将勾股定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为同学们加以分析:
一、 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例1如图1所示的螺旋形由一系列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其序号依次为①、②、③、④、⑤……,则第n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

析解:观察图象,第①、②、③、④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分别为2、4、8、16,由此类推,第n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2n 。

说明:猜想型问题是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的热点问题,根据问题提
供的信息,通过观察、类比、推理、猜想、验证得出一般性规律和
结论是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方法,解题时要注意数形结合。

二、 分类思想
例2 如果三条线段的长分别为6cm 、xcm 、10cm ,这三条线段恰好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那么x =_______。

析解:本题分两种情况解答
(1)当以6cm 、xcm 为直角边,10cm 为斜边时,102=62+x 2,x =±8(舍负)
(2)当6cm 、10cm 均为直角边时,62+102=x 2,x =±234(舍负)
因此,x 为4或34。

说明:在利用勾股定理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见的分类情况有以直角边、斜边分类,按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分类,依三角形的形状分类,按展开方式的不同分类等,同学们在解题须注意这一点,以避免出现丢解或遭成错解。

三、 整体思想
例3 如图2,已知Rt △ABC 的周长为2+6,其中斜边AB =2,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析解:在Rt △ABC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BC 2+AC 2=2
2 即(BC +AC )2-2BC ²AC =4 又由已知得BC +AC = 6 所以(6)2-2 BC ²AC =4
解得BC ²AC =1
所以S =12BC ²AC =12
说明:若要直接求出BC 与AC 的值,再求三角形的面积,比较繁杂,但由S =12
BC ²AC B C A 图2 图1
联想到运用整体思想(将BC ²AC 视为一个整体),问题便可顺利获解。

四、 转化思想
例4如图3,已知圆柱体底面圆的半径为2π
,高为2,AB 、CD 分别是两底面的直径,AD 、BC 是母线,若一只小虫从A 点出发,从侧面爬
行到C 点,则小虫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度是 ____(结果保留根
式).
析解: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图4,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
知线段AC 为小虫爬行的最短路线,由勾股定理可得AC =AB 2+BC 2,又因为AB =12³2³π³2π=2,BC =2,所以AC =22+22=22。

说明:在解决立体图形的最短路径问题时,通常是将立体图形向平
面图形进行转化,利用平面内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勾股定理知识最终将问题解决。

五、 方程思想
例5 如图4,折叠矩形ABCD ,使它的边AD 落在AF 处,F 在边BC 上.已知AB =8cm ,BC =10cm ,求EC 的长. 析解:连结AE ,则△ADE ≌△AFE ,所以AF =AD =10,DE =EF . 设CE =x ,则EF =DE =8-x ,BF =AF 2-AB 2=6,CF =4. 在Rt △CEF 中,EF 2=CE 2+CF 2,即(8-x )2=x 2+16,故x =3.
说明:方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中常常通过布列方程使问题得到解决。

六、 数形结合思想
例6 印度数学家什迦逻(1141年-1225年)曾提出过“荷花问题”:
“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
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
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
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 请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回答这个问题. 析解: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5,设湖水深x 尺,则露出水面部分为12尺,结合图形,由勾股定理得,(x +12)2=x 2+22,解这个方程得x =154,x +12=154+12=174(尺),所以湖水深174
尺。

说明: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察,斟酌问题的具体情形,把图形性质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或者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性质的问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获得简便易行的成功方案.
七、 类比思想
例7△ABC 中,BC =a ,AC =b ,AB =c ,若∠C =90°,如图6,根据勾股定理,则a 2+b 2=c 2,若△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如图7和图8,请你类比勾股定理,试猜想a 2+b 2与
图 4 A D B C E F 图3 A A
B D
D C 图4
图5
c 2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若△ABC 是锐角三角形,则有a 2+b 2>c 2
若△ABC 是钝角三角形,∠C 为钝角,
则有a 2+b 2<c 2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 证明:过点A 作AD ⊥CB ,垂足为D 。

设CD 为x ,则有DB =a -x 根据勾股定理得 b 2-x 2=c 2―(a ―x ) 2
即 b 2-x 2=c 2―a 2+2ax ―x 2 ∴a 2+b 2=c 2+2ax ∵a >0,x >0
∴2ax >0
∴a 2+b 2>c 2
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
证明:过点B 作BD ⊥AC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D 。

设CD 为x ,则有DB 2=a 2-x 2 根据勾股定理得 (b +x )2+a 2―x 2=c 2 即 b 2+2bx +x 2+a 2―x 2=c 2 ∴a 2+b 2+2bx =c 2
∵b >0,x >0
∴2bx >0
∴a 2+b 2<c 2
说明:数学上的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它能够解决一些表面上看似复杂困难的问题。

A C B A B C A B C 图7 图6 图8 B A C 图9 a b
c D A
B C D a c b
图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