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两则教案
初中历史教资天工开物教案
初中历史教资天工开物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工开物》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 掌握《天工开物》中涉及到的科技成果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成果。
- 学会对比分析,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不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代科技成就的敬佩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认识到科技发展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天工开物》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 《天工开物》中涉及到的科技成果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天工开物》中科技成果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不足的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天工开物》的相关资料,包括原文、译文和科技成就的图片等。
2. 学生预习《天工开物》相关内容,了解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的成书背景。
2. 提问:《天工开物》在我国科技史上地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天工开物》原文,了解书中涉及的科技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天工开物》中的重要科技成就,如陶瓷、纺织、冶金等。
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成果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对比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成果与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差异。
2. 学生分析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不足,认识科技发展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五、情感升华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技成就背后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天工开物》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七、课后作业1. 学生撰写《天工开物》科技成就的综述性文章。
新人教版选修《天工开物》两则学案
1.第八单元《〈天工开物〉两则》教案2.对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俟其生芽俟:等候.B.待夏潦已过潦:雨水大.C.入清水淬.之淬:淬火D.不足尚也尚:还2..3.以下各组带点字解说同样的一组是.不行为酒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A ...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早者七十天即收获B ..C.以供贵人先以稻麦稿包浸多日..D.水火未济朝济而夕设版焉..以下句中带点的“于”字用法与“其炎更烈于煤”中的“于”字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曹无伤令人言于.项羽曰 B .因击沛公于.坐C.使毕使于前D .良曰:“擅长臣。
”..以下句子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A.非无稽之谈也(判断句) B .其炎更烈于煤(介宾短语后置)C.若田亩逢早干、水溢,不行插秧(省略句)D.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煤炭居十七”的正确解说是A.百分之十七 B .十分之七C.第十七 D .千分之十七对以下句子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
(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
)其炎更烈于煤。
(打比方)B.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鱼。
(列数字)C.水稻的品种最多。
不粘的稻叫粇(粳稻),米叫粳米。
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
(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
)原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可以用来造酒,而只能够煮粥,这又是一种稻。
(下定义、分类型)D.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
(下定义)对课文相关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明朝科学家。
B.《天工开物》属于说明文。
C.说明方法包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型、下定义、夸张等。
D.《天工开物》是保存我国科技史料最丰富的一部书。
阅读《稻》这篇短文后,达成以下问题:8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作者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彩等几个方面来说明稻的种类的。
教案-天工开物两则-语文高二下
《天工开物》两则【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文词语、词类活用、句式,理解文本含义2、利用思维导图概括两则的主要内容3、体会作者求真务实、实践创新、关注民生的科学精神4、理解作者“天工开物”的科学思想5、了解古代科技的辉煌成果,增强民族文化自信6、思考古代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现代价值,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情分析】经过必修和选修阶段的学习,高二下学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明显提升。
《<天工开物>两则》篇幅适中,难度不大,学生能够在课前顺利完成文言文知识理解和文本内容梳理的预习任务。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的选文来自古代科技名著。
学生对这类文化典籍的阅读很少,基本止于文化常识的概念识记,对书中所体现的科学成果、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不甚了解。
【教学重难点】理解《天工开物》所体现的优秀的科学成果、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我们中国古代居然有这么多可以跨越时代的科学发明,不仅如此,我国很多科技成果还远远领先于当时的世界。
比如四大发明,推动世界科技革命的进程。
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我们都有很多“世界第一”。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同样诞生于我国,它被称为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直接影响了欧洲的农业和手工业革命。
这部书就是《天工开物》,作者是明代的宋应星。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工开物》的两则文本,了解古代优秀的科学成果,体会古人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二、整体感知(一)自读文本,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预习时文言文知识理解的难题。
(二)小组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惑。
(三)教师提问本课重要文言文知识,巩固理解。
三、科学成果学生利用思维导图,逐段概括文本含义。
(一)《稻》1、第一段从粘性、功用、稻谷形态、稻米色泽介绍了水稻的种类。
2、第二段从湿种、播种、分栽三个步骤介绍水稻的育种分秧。
3、第三段介绍水稻的收获成熟受到南北气候、稻种特性、水源丰枯、地势高低等因素的影响。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两则 学案3
《天工开物》两则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等文言知识。
2、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学习过程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治 铁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
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
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
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
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
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
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
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
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刚、健铁。
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
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
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历岁之久,终不可坚。
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 耗:消耗 B .也别.有铁炭一种别:特别 C .入清水淬.之淬:浸泡 D .中国则惟事.冶铸也事:从事解析:B 项,别:另外。
答案:B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非无稽之说也.②十止耗去其一也. B.⎩⎨⎧ ①其炎更烈于.煤②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 C.⎩⎨⎧①泥滓成枵而.去②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D.⎩⎨⎧①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②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解析:A 项,“也”,都表示陈述语气。
8《天工开物》两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8 《天工开物》两则 -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天工开物》两则的研读,使学生了解其中的科技成果及历史背景,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概述本教案重点研读《天工开物》中的两则,分别是“内地伶仃火器法”和“大明通行证”,探究其中的科技成果和历史背景。
2. 知识点梳理•《天工开物》简介•“内地伶仃火器法”的科技成果•“大明通行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3.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天工开物》两则中的科技成果和文化背景•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三、教学过程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解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归纳文本中的内容及其意义。
•个人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整篇文章,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2. 课堂具体过程步骤一:引入教师以《天工开物》为主题,让学生先观看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气氛。
步骤二:个人阅读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整篇文章,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讨论和学习。
步骤三: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文本中科技成果和文化背景,交流思路并归纳出共性。
步骤四:课堂讲授让学生阐述各自小组的思路,引发全体讨论,教师根据学生提问和讲解问题,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步骤五:总结教师介绍总结性内容,讲述故事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步骤六: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简短的评论,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感受、心得体会等,并让其在下次课上发表。
四、教学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课堂讨论和评价问卷来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评估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 自我评估教师可在课堂后对授课内容、方法、课堂管理等进行自我评估。
五、教学资源•《天工开物》两则•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评价问卷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讲的讲解,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成果和历史背景,并通过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的讲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初中历史教资天工开物教案
初中历史教资天工开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天工开物》的作者和书籍内容
2. 学习掌握《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意义
3. 能够在课后对《天工开物》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重点:
1. 了解《天工开物》的作者和书籍内容
2. 掌握《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性
2. 能够在课后对书籍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1. 课件PPT
2. 教材《天工开物》
3. 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天工开物》这本书,并简要介绍作者和书籍内容。
二、讲解:介绍《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意义,以及书中对一些重要发明的记
录和描述。
三、讨论:分组或全班讨论《天工开物》的内容,探讨其中涉及的发明和创新对中国古代
科技的影响。
四、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习,用自己的话简单总结和归纳《天工开物》的内容。
五、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对《天工开物》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总结。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天工开物》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天工开物的魅力。
《天工开物两则》教学设计
《<天工开物>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通过对文段的细致解读,明晰《稻》一文所介绍的稻种类别、种植步骤、收获成熟周期以及一些特殊品种等知识点;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归纳总结《冶铁》一文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阅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讨论分析,本文所涉及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梳理课文内容,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重农、惜农、敬农的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我来说一说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璀璨的文学艺术,在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也取得了累累硕果。
那么,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呢?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
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
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
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教师总结:中国科技文明,烛照古今,光耀世界,是炎黄子孙的无比光荣和骄傲。
天工开物两则 教案
天工开物两则教案教案标题:天工开物两则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包括《天工开物》中所涉及的两个典故。
2. 学习相关的科技词汇,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了解《天工开物》中所涉及的两个典故。
2. 掌握相关的科技词汇,理解其意义并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1. 《天工开物》相关典故的资料和内容摘要。
2. PPT幻灯片展示和多媒体设备。
3. 学生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本课的主题:“天工开物两则”,引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探究兴趣。
2. 通过展示几个现代科技产品的图片,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产品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步骤二:学习《天工开物》典故(15分钟)1. 介绍《天工开物》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该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文献。
2. 分别讲解两个典故,包括物理学家张衡的“浑天仪”和工程师吴思恩的“汉钟”。
3.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实物和原理,增加学生的理解和兴趣。
步骤三:讨论和思考(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古代科技成果在当时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
步骤四:学习科技相关词汇(15分钟)1. 教授与本课相关的科技词汇,如“浑天仪”、“汉钟”等。
2. 解释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并进行示范。
步骤五:实践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典故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根据所选典故,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制作一个模型或展示物品,以展示其原理和应用。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实践活动成果。
2. 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点,总结重点内容,并进行互动讨论。
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其他古代科技成果,并进行分享交流。
2. 分组开展科技创新比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科技想法和设计方案。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两则 学案
《天工开物》两则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等文言知识。
2、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学习过程作者简介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人。
明代科学家。
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中举人。
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
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整体感知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
其他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也普遍推广,桑蚕养殖、甘蔗加工、棉花生产都空前繁盛,万历以后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花生、西红柿等农作物新品种,增强了对气候、地况的适应性,扩大了食物种类。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的纺织业、印染业非常发达,松江的织造、芜湖的浆染,闻名全国。
另外,南北方的瓷器生产也盛况空前,特别是江西景德镇,连绵十几里,烟火十万家,雇工数万人,形成了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的格局。
明代的造纸业也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从造纸原料到名牌产品都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其他,如采矿、冶金及金属加工工业也快速发展,永乐年间河北遵化的官营铁厂,工人就有2 500人之多;广东佛山的民营铁厂,“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
《天工开物》两则 精品课教案
《天工开物》两则【教学目标】1.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2.学习《麻叶洞天》,体会《徐霞客游记》科学知识与文学语言完美融合的写作风格,认识徐霞客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
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
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
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二、单元简介: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
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初中历史天工开物教案
初中历史天工开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
2.认识《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3.掌握《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一些重要发明和发现。
教学重点:1.理解《天工开物》的内容和意义。
2.了解《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
3.掌握《天工开物》中的一些具体发明和发现。
教学难点:1.理解《天工开物》对古代科技的影响。
2.理解和掌握《天工开物》中详细的科技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天工开物》的封面图片,引出话题:“你知道什么是《天工开物》吗?它对中国古代科技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展开讨论。
二、学习内容1.介绍《天工开物》的作者和出版时间。
2.谈论《天工开物》的内容和意义。
3.讲解《天工开物》中的一些重要发明和发现。
三、实践活动根据教材和课堂讲解的内容,设计小组活动或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更深入地理解《天工开物》中的知识。
四、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总结《天工开物》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整理今天学习的内容,写一份关于《天工开物》的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内容,衡量学生对《天工开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资源:1.教材《天工开物》。
2.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相关内容。
3.实验器材或模型展示相关科技发明。
4.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材料。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天工开物》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科学之光天工开物两则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
2、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2、让学生讨论分析,本文所涉及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二、单元简介: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
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三、《天工开物》及作者1、《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全书共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行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
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2、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时明万历十五年(1587)。
万历四十三年他和他的哥哥床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
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8 《天工开物》两则2-人教版
《天工开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对策:本文两篇文章《稻》和《冶铁》从体裁方面来说都是科技说明文,学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农业和手工业知识了解有限,许多学生可以说是“不识稼穑,不辨黍麦”,不了解水稻经历了怎样复杂繁琐的种植过程才被端上饭桌的,更不要说冶铁技术了。
生活中学生缺少观察实践的机会,书中所讲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
针对这种情况,我策略有三:1、细读原文,吃透文章。
2、图表梳理,化繁为简。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理解。
教学目标:1、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通过对文段的细致解读,明晰《稻》一文所介绍的稻种类别、种植步骤、收获成熟周期以及一些特殊品种等知识点。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归纳总结《冶铁》一文的知识点。
4、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比较归类,指导学生运用图表分析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重农、惜农、敬农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诗歌《悯农》导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同学们知道我们碗中的颗颗米粒是怎么来的吗?古人又是怎么记载水稻的呢?二、分析文本1、知人论世,总体了解《天工开物》依次:ppt2单元总览ppt3-4介绍《天工开物》ppt5介绍作者宋应星ppt6 两课生字词带读(字、词、文意在预习时已作布置)边播边讲,依次推进。
2、分析文本《稻》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
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引导学生注意不同颜色的关键字,学着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迅速梳理信息。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8课《天工开物》两则教案(系列二)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教学目标:1、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2、学习《麻叶洞天》,体会《徐霞客游记》科学知识与文学语言完美融合的写作风格,认识徐霞客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提高班学生不要求掌握)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
教学时数:二第一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
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
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
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二、单元简介: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
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天工开物初中历史教案
天工开物初中历史教案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天工开物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2. 了解《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了解天工开物的编纂背景和内容;2. 掌握《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3. 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1. 理解《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2. 探究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导入话题,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20分钟)1. 介绍天工开物的编纂背景和内容;2. 分析《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3. 探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从中挖掘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四、实地考察(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
五、实验活动(1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科技发展的理解。
六、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要继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天工开物两则教案1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教学目标:1 扫清文言障碍,理解文意,将文章脉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2.仔细研读重点段落,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科学思想,尤其注重比较相关联的几种因素。
3.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字记录文明,文明在文化经典中传承。
教学重点:文言理解,文意、文意梳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的科学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研读的中国文化经典是明代宋应星编撰的一部科技著作,这部书传到西方之后,欧洲人惊奇不已,称它是“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其中记载有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
二、文脉梳理、文意理解1.展示学生前置性学习情况,与学生研讨。
学生研讨后明确:比较核心关键词的选择,《天工开物》和《稻》是从属、包含关系。
1.序8.中篇第七陶埏15.下篇第十四五金22.附录论气2.上篇第一乃粒9.中篇第八冶铸16.下篇第十五佳兵23.附录谈天3.上篇第二乃服10.中篇第九舟车17.下篇第十六丹青24.附录《天工开物》的传播4.上篇第三彰施11.中篇第十锤锻18.下篇第十七曲糵25.附录宋应星的哲学思想5.上篇第四粹精12.中篇第十一燔石19.下篇第十八珠玉26.附录《天工开物》著作版本6.上篇第五作咸13.中篇第十二膏液20.附录宋应星生平7.上篇第六甘嗜14.中篇第十三杀青21.附录野议《天工开物》目录:2.根据《天工开物》目录,引导学生思考:《乃粒》位于上篇第一,《珠玉》位于下篇第十八(《天工开物》共18部分内容),能体现作者宋应星怎样的思想?引导学生明确:贵五谷轻金玉。
结合67页注解:《尚书 益稷》烝民乃粒,万邦作乂,可以看出作者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关注国计民生的可贵思想。
尤其是《稻》部分,稻在五谷(小麦、大麦、黍、稷、麻、豆等)之后,却满足当时民用口粮的十分之七。
“天工开物”一词取自《尚书》“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意为通晓尤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工开物》两则教案项城一高——史明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字词等文言知识。
2、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2、让学生讨论分析,本文所涉及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
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
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
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二、单元简介: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
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2、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
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
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
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
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
三、《天工开物》简介:《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全书共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行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
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花机的结构、机件和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
《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
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四、作者简介: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时明万历十五年(1587)。
万历四十三年他和他的哥哥床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
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五、朗读全文,掌握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研读《稻》的内容一、朗读二、疏通文意三、把握内容(一)阅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写稻的种类(总)分类说明,请具体说一说从那几个方面来说明的?第一段介绍水稻的种类。
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见下面板书粘性:不粘:秔、粳粘: 稌;糯功用:糯米酿酒等稻谷的形状:长芒;短芒稻谷的色泽:雪白;牙黄等(二)阅读第二段1、思考:这一段主要介绍什么内容?分三个步骤说明水稻的育种分秧的?主要第二段介绍水稻的育种分秧。
操作流程:第一步是:湿种(春分前;清明后)第二步是:播种(稻秆麦秸浸泡)第三步是:分栽(干旱洪涝不宜栽;秧田与本田的比例)2思考:从这段介绍中,你懂得了哪些水稻栽培技术?如水稻育秧后30天拔起分栽,以及一亩秧苗可移栽25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用数字说明,这些都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几个世纪以来对水稻种植具有指导作用。
(三)阅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介绍水稻的内容?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第三段介绍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
收获:早熟的:七十天晚熟的:二百多天冬季播种的:仲夏收获。
(无霜雪,干旱)夏季播种的:冬季收获。
(种在山间:水源不断,长期长,地温低;种在湖边:立夏时播撒高地,待农时。
)由此来看,收获和成熟,都因南北气候及稻种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也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有关系。
可见农业是一门最为务实的科学,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
(四)阅读第四段思考:第四段介绍南方两季稻的栽种,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有哪些特殊的品种?早稻和晚稻:通过对比说明晚稻比早稻具有抗旱的优势。
“高山可插”的旱稻:称为奇迹。
香稻:具有香气,专供贵人享用,但产量低,营养少,故为作者所不取。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崇尚实用,贬抑奢华的可贵精神。
四、合作探究《稻》反映了什么科学思想?《稻》表现了作者的重农思想,他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天、地、人)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对天时地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强调人的作用,通过科学育秧、合理分秧等,就可以达到丰收的目的,体现了作者追求实学期于实用的科学精神.五、作业:写一篇科普说明文(300字)第三课时研读《治铁》的内容一、简介《治铁》选自《天工开物》中卷第十篇《锤锻》,是宋应星论述冶金工艺的重要篇章,从中可以见出他对传统锻造业的重视。
二、朗读三、把握内容(一)阅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第一段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即以熟铁为原料锤锻而成。
运用对比的说明方法。
熟铁分两种,一为刚出炉的“毛铁”,加工时要耗去十分之三的杂质;一为没有生锈的废旧铁器,加工时只损耗十分之一的杂质。
两项比较,其成本自然不言自明。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请加以概括。
第二段介绍用煤和炭炼铁的方法。
炼铁所用的炭,以煤炭居多,木炭居少,因用煤炭方便,只有“山林无煤之处”,才用木炭。
但木炭比煤炭的火还要炽热。
即使用煤炭也专用一种“铁炭”,火焰内聚而不“虚腾”,和做饭用的煤炭看似相同,实则不同。
(三)阅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请加以概括。
第三段介绍锻铁工艺。
首先指出铁性“逐节粘合”的特点,只有不断捶打,才能合为一体。
而淬火又是其中关键一步,铁器的坚韧与否,全在这一环节上。
最后列出中西的焊接技术,指出中国与西方在铁器的结合上存在“铸成”与“锻成”的区别,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冶金方面西学知识的熟悉,具有开阔的视野。
四、合作探究1.《天工开物》中所反映的科学思想。
《天工开物》一书涉及的农业、工业生产技术近三十种,本课选取的两则,一农一工,颇具有典型意义。
首先,宋应星置《乃粒》于卷首,开宗明义,表现了他的重农思想,这与那些视务农为可耻的传统读书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从《稻》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应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的农学,历来强调天、地、人三种因素的协调。
另外,《治铁》突出地反映了宋应星的技术思想,即“法”“巧”“器”三者的完美结合。
法,就是操作方法;巧,就是人的技能和智慧;器,就是工具和设备。
2.《天工开物》在语言上和行文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后,被称做“技术百科全书”,在语言上,《天工开物》的叙述风格也是“百科全书”式的。
每章文字,先概括说明主要议题,提出一般原理,作诠释或下定义性质的描述;然后再就具体事例,或按操作次序,或按工艺流程展开叙述,逐次延伸,并对重点内容详加剖析,语言简明,表述清晰。
3.小字夹注的妙用。
《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之间辅以夹注,既对正文作了补充说明,又传达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氛的作用。
五、作业完成《优化探究》中的相关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