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电势能和电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电势能和电势
1.4 电势能和电势
电势能 电势 等势面
静电力做的功 电势能 功能关系 电势
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静止的试探电荷放入电场中,将如何运动?
E +
F
电荷做加速运动,一段时间后获得一定的 速度,试探电荷的动能增加。
E
思考
+
F
1、什么力做功使试探电荷的动能增 大呢? 2、什么形式的能转换为动能的呢?
电势能 电势 等势面
静电力做的功 电势能 功能关系 电势
讨论:
1.若取B点的电势能为零,则A点的电势能为多少?
E = q E L COSθ
PA
B
L
E
2.若点电荷的电量为2q 、 3q、… 则A点的电势 能为多少?
PA
A ө q +
F
M
3.分析EPA/q一定吗? E / q = E L COSθ 可见,该比值是一个与q无关,仅与A点的位置有 关的量,即仅与电场有关,我们就把该量定义为 一个新的物理量--电势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二、电势能
定义: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与电荷位置有关的 能,叫电势能。 理解:
电势能是相对的,与零电势能面有关。电荷在某点
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处移动到零势能位 置所做的功。通常把电荷在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 电势能规定为零,或把电荷在大地表面上电势能规 定为零。电势能是电荷和电场所共有的,具有系统 性。
二、电势能
定义: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与电荷位置有关的 能,叫电势能。 理解:
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小;电场力
对电荷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大。 功能关系——电势能定理:
WAB EPA EPB EP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4 电势能和电势(2)
1.4 电势能和电势
四.等势面
等势面的用途:
1.利用等势面可以形象地描述电场具有能的性质. 2.由等势面来绘制电场线.实际中测量电势比测定
场强容易,所以常用等势面研究电场,先测绘出等 势面的形状和分布,再根据电场线与等势面相互垂 直,绘出电场线分布,这样就知道了所研究的电 场.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4.将电荷q从A沿其它曲线移至B,静电力做功?
B
E
A+ ө
q F
M
由以上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在匀强电场中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的功只与电 荷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有关, 与电荷经过的路 径无关。 W=q E·|AM|, |AM|为初、末两点投影到电场线 上的距离 这个结论也适合于非匀强电场。(暂不证明)
三. 电势
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 量的比值。
EP q
单位:伏特,符号为V,1 V = 1 J/C 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
三. 电势
理解:
EP q
某点电势的大小是相对于零点电势而言的,所以电
势是相对的。零电势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地面 和无穷远为零势能面。电势能与电势的零点相同。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的大小是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 的,与放不放电荷及放什么电荷无关。反映电场能 的性质。
所以:全过程做功 W=W1+W2=q E· |AM|
A
沿 曲线ANB
B
B
q q
E
q
B
+
F
E
+
F
F
+
x2
A ө q+
F
M
q
A
+ x1
F
M
W1 = q E ·1 x
…………
W2 = q E ·2 x
W3 = q E ·3 x
x1 + x2 + x3 +…= ? W = W1 + W2 + W3 +… = q E· |AM|
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等势面,两点电荷连线的中垂面为一个等势面.
等量同种电荷电场的等势面
匀强电场的等势面
特点:垂直于电场线的一簇平面
形状不规则带电导体周围的电场和等势面
四.等势面
等势面的特点:
1、在同一等势面上的任意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
力不做功; 2、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电场力)垂直; 3、电场线总是从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 势面,任意两个等势面都不会相交; 4、等差等势面越密的地方电场强度越大;分布越 疏,场强越小
1.4 电势能和电势(3)
1.4 电势能和电势
电势能 电势 等势面
静电力做的功 电势能 功能关系 电势
四.等势面
定义:在电场中常用等势面来表示电势的高低。 电场中电势相同的各点构成的面叫做等势面。
正点电荷的电场:等势面是以点电荷为球心的 一族球面,如图所示.
负点电荷的电场:等势面是以点电荷为球心的 一族球面,如图所示.
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试探正电荷q在电场 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 沿几条不同路径从A点 移动到B点,静电力对电 荷做功分别为多少?
A
源自文库
沿直线AB
E
B
B
ө
A
甲
q
F
M
W=F cosƟ· |AB|=qE · |AM|
A
沿 折 线AMB
E B
B
q A
ө
F
q
M
F
甲 A M M B
W1=qE · |AM| W2=0
1.4 电势能和电势
电势能 电势 等势面
静电力做的功 电势能 功能关系 电势
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静止的试探电荷放入电场中,将如何运动?
E +
F
电荷做加速运动,一段时间后获得一定的 速度,试探电荷的动能增加。
E
思考
+
F
1、什么力做功使试探电荷的动能增 大呢? 2、什么形式的能转换为动能的呢?
电势能 电势 等势面
静电力做的功 电势能 功能关系 电势
讨论:
1.若取B点的电势能为零,则A点的电势能为多少?
E = q E L COSθ
PA
B
L
E
2.若点电荷的电量为2q 、 3q、… 则A点的电势 能为多少?
PA
A ө q +
F
M
3.分析EPA/q一定吗? E / q = E L COSθ 可见,该比值是一个与q无关,仅与A点的位置有 关的量,即仅与电场有关,我们就把该量定义为 一个新的物理量--电势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二、电势能
定义: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与电荷位置有关的 能,叫电势能。 理解:
电势能是相对的,与零电势能面有关。电荷在某点
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处移动到零势能位 置所做的功。通常把电荷在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 电势能规定为零,或把电荷在大地表面上电势能规 定为零。电势能是电荷和电场所共有的,具有系统 性。
二、电势能
定义: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与电荷位置有关的 能,叫电势能。 理解:
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小;电场力
对电荷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大。 功能关系——电势能定理:
WAB EPA EPB EP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4 电势能和电势(2)
1.4 电势能和电势
四.等势面
等势面的用途:
1.利用等势面可以形象地描述电场具有能的性质. 2.由等势面来绘制电场线.实际中测量电势比测定
场强容易,所以常用等势面研究电场,先测绘出等 势面的形状和分布,再根据电场线与等势面相互垂 直,绘出电场线分布,这样就知道了所研究的电 场.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4.将电荷q从A沿其它曲线移至B,静电力做功?
B
E
A+ ө
q F
M
由以上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在匀强电场中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的功只与电 荷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有关, 与电荷经过的路 径无关。 W=q E·|AM|, |AM|为初、末两点投影到电场线 上的距离 这个结论也适合于非匀强电场。(暂不证明)
三. 电势
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 量的比值。
EP q
单位:伏特,符号为V,1 V = 1 J/C 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
三. 电势
理解:
EP q
某点电势的大小是相对于零点电势而言的,所以电
势是相对的。零电势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地面 和无穷远为零势能面。电势能与电势的零点相同。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的大小是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 的,与放不放电荷及放什么电荷无关。反映电场能 的性质。
所以:全过程做功 W=W1+W2=q E· |AM|
A
沿 曲线ANB
B
B
q q
E
q
B
+
F
E
+
F
F
+
x2
A ө q+
F
M
q
A
+ x1
F
M
W1 = q E ·1 x
…………
W2 = q E ·2 x
W3 = q E ·3 x
x1 + x2 + x3 +…= ? W = W1 + W2 + W3 +… = q E· |AM|
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等势面,两点电荷连线的中垂面为一个等势面.
等量同种电荷电场的等势面
匀强电场的等势面
特点:垂直于电场线的一簇平面
形状不规则带电导体周围的电场和等势面
四.等势面
等势面的特点:
1、在同一等势面上的任意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
力不做功; 2、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电场力)垂直; 3、电场线总是从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 势面,任意两个等势面都不会相交; 4、等差等势面越密的地方电场强度越大;分布越 疏,场强越小
1.4 电势能和电势(3)
1.4 电势能和电势
电势能 电势 等势面
静电力做的功 电势能 功能关系 电势
四.等势面
定义:在电场中常用等势面来表示电势的高低。 电场中电势相同的各点构成的面叫做等势面。
正点电荷的电场:等势面是以点电荷为球心的 一族球面,如图所示.
负点电荷的电场:等势面是以点电荷为球心的 一族球面,如图所示.
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试探正电荷q在电场 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 沿几条不同路径从A点 移动到B点,静电力对电 荷做功分别为多少?
A
源自文库
沿直线AB
E
B
B
ө
A
甲
q
F
M
W=F cosƟ· |AB|=qE · |AM|
A
沿 折 线AMB
E B
B
q A
ө
F
q
M
F
甲 A M M B
W1=qE · |AM| W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