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训诂概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训 诂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训诂基本概念、理解训诂 的基本形式与方法,掌握阅读古注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 【授课时数安排】8课时。 【课程与教学内容】 要点:训诂基本概念,训诂体式(基本形式),训 诂条例(训释词义的方法、常用术语)。 重点:训诂条例(训释词义的基本方法、常用术 语)。 难点:因声求义。
另一方面,人们总是根据现实需求,阐发古代典籍。 因此,训诂的目的不仅在于解读古代文化典籍,尽 可能地贴近文本本意即原创者的“原初视界”, 还需要发掘经典对现时代社会的指导或借鉴意义
即“期待视界”。
朱熹强调读书要“徐观圣贤立言本意所向如何”,对经 典的阐发不一定完全是圣贤“本意”,但必须符合圣贤 “本意所向”。
在农业—宗法社会成长起来的 华夏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崇尚文化 传统、尊重历史经验并进而信奉古 代文化典籍的价值取向,信奉古代 经典,实际上就是立足现实社会的 文化环境解释古代经典,因此,很 早就形成了专门的事业、学问—— 训诂。
第一节 训 诂 概 说
要点:训诂的含义、训诂的原则 一、训诂的含义 二、训诂的作用 三、训诂的原则 四、训诂简史
先秦训诂: 训诂开始于春秋时期对经典的一些引用性注解 战国时期第一部词典《尔雅》的产生 则标志着
训诂学的诞生 汉代训诂: 确立了随文注疏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体式 有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之争 六朝隋唐训诂 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扩大了训诂范围,经史子集都有注解
宋代训诂: 注重阐发义理,训诂由朴学变为宣传理学的工具 敢于创发新义,开一代疑古风尚 清代训诂: 注重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和词义系统的全面研究 现代训诂: 注重理论化 出现大量古籍新注和辞书
在训诂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训诂的理论和方 法,以全面深入揭示语言文字的系统和根源,就 形成训诂学。
训诂学是从研究词义历史、地域变化入手,用
通俗的语言解释古书的语言,以解释词义为核心, 兼及文字、音韵、语法、修辞诸方面研究的学问。
古代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称为“小学”, 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其次,要注意联系具体语境,段玉裁《说文解字 注》所说的“依文为训”。
再次,要注意联系社会文化背景,训诂既是语言 研究,也是文化研究,既需要联系具体语境,又 需要联系社会文化背景。
四、训诂简史
萌芽期 先秦 兴盛期 两汉 沿袭期 六朝隋唐 变革期 两宋 衰落期 元明 复兴期 清代 更新期 五四后 三个高峰:两汉(汉学)、两宋(宋学)、清代
二、训诂的作用
古文献阅读 理解词义、分析章句、了解行 文体例
古籍整理 标点、校勘、注释、翻译、辑 佚、辨伪
辞书编纂 资料收集、解形、注音、释义、 引证
其他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语源 (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文化
三、训诂的原则
时代性:
一方面,训诂的目的首先在于读懂古书,古书的 内容和语言都有时代性,释词切忌以今律古。
黄侃:“求训诂之次序有三:一为求证据;二 为求本字;三为求语根。”
陆宗达、王宁 “比较互证” 。
联系性:
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内部研究上,要注意“六者互 相求”,段玉裁序王念孙《广雅疏证》:“小学 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 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 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
《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 胎、俶、权舆,始也。
崩、薨、无禄、卒、徂、落、殪,死也。
《春秋·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 北斗。晋·杜预《春秋左传注》:孛,彗也,既 见而移入北斗,非常所有,故书之。唐·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言“入于北斗”,则从他处 而入,是“既见而移入北斗”也。
朱熹《论语集注·学而》:子曰:“君子不重 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
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
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主忠信。人不忠信,
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 为主焉。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 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
复有物乎?”无友不如己者。无、毋通,禁止 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过 则勿惮改。”勿,亦wenku.baidu.com止之辞。惮,畏难也。自
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 苟安也。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 则速改以从善而已。” ……
朱熹《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 传有之。”传,直恋反。放,置也。书曰:“成 汤放桀于南巢。”曰:“臣弒其君可乎?”桀纣, 天子,汤武,诸侯。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 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弒君也。”贼,害也。残,伤也。害仁者, 凶暴淫虐,灭绝天理,故谓之贼。害义者,颠倒 错乱,伤败彝伦,故谓之残。一夫,言众叛亲离, 不复以为君也。书曰:“独夫纣。”盖四海归之, 则为天子;天下叛之,则为独夫。所以深警齐王, 垂戒后世也。王勉曰:“斯言也,惟在下者有汤 武之仁,而在上者有桀纣之暴则可。不然,是未 免于篡弒之罪也。”
一、训诂的含义
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玉裁《说文解字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诂, 训故言也。”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训故 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晋·郭璞: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孔颖达:诂训者,通古今之辞,辨物之形帽, 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毛诗诂训传》孔疏)
黄侃 :以今语释古语,以雅言释方言。
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古书字(词)句章 篇的意思。
毛亨《诗诂训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也, 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 可居者曰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 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 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现实需求的时代性须以古书内容的时代性为基础。
实践性:
第一,训诂要“贴近本意”,训诂的目的在于 消除历史障碍,全面进入古代文化典籍,因此 必须尽可能的贴近文本本意,首先必须尽可能 贴近原著语言实际,这就要求对词义系统及其 演变有全面认识。
第二,训诂要“讲究证据”,训诂的目的更在 于引导时人进入古代文化典籍,不仅要让人知 其然,更要让人知其所以然,因此训诂重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