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操作规范
血站操作规范血液是医疗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为确保血液采集和储存的质量和安全性,血站操作规范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就血站操作过程中的规范要求以及各环节的操作指南进行详细阐述。
一、献血者筛查1. 体检要求血站应当对每位献血者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体检,以确保其身体状况符合献血要求。
体检项目包括血压、体重、体温、血红蛋白浓度、血型等。
对于首次献血者,还需进行详细的家族病史和病毒感染史的询问。
2. 筛查感染风险血站需对献血者进行感染风险的筛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传染病感染风险。
常规项目包括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以及钩端螺旋体病、梅毒等其他传染病。
筛查方法一般为采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二、血液采集1. 采血技术血站操作规范要求在采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科学的采血技术,确保血管穿刺及采血过程安全、有效。
采血时需注意规范操作、穿刺点的选择、术后止血等,以减少可能的并发症和不适。
2. 血袋标签每一血袋都必须粘贴相应的标签,标签上需清晰地标注献血者的个人信息、采血时间、采血医务人员等相关信息。
血站操作规范要求血袋标签完整无误,以保障血液的追溯能力及医疗安全。
三、血液分离与储存1. 血浆分离血浆可以通过离心分离的方式来得到,具体方法为将采集到的全血进行离心,将血液分为血浆和红细胞两个部分。
为确保分离效果,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转速和离心时间进行操作。
2. 血浆储存分离的血浆应储存在符合规范的血库设备中,确保温度和湿度符合要求。
此外,血浆的储存时间不应超过规定的时间限制,以免影响其质量。
3. 红细胞保存红细胞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下保存,采用特定保存液来避免红细胞的变性和降解。
保存液的选用应遵循相应的规范,并确保保存液的有效期和储存条件。
四、血液质控与追溯1. 血样留存血站操作规范要求对每一位献血者的血样必须进行留存,并确保留存血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样可以为后续的质控和追溯工作提供基础。
2. 血液质检为保证献血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血站需进行血液质检工作,包括血型鉴定、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细菌检测等。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
2.3批号出厂质量检验报告SFDA批签发文件
2.4隔离存放(将试剂存放于℃隔离冰箱)
3抽样与收样(任意抽样1件)抽样者日期收样者日期
4测试测试结论状与说明书一致;无泄漏,足量,标识正确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
附录C血液检测试剂(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试剂)
进货验收与放行记录表
1订购试剂品名规格生产方
销售方销售员姓名及身份证号码
试剂产销证照是否齐全有效?采购合同是否有效?
订购数量订购价格订购者订购日期
2验货与隔离验货结论仓管员验货日期
2.1外观检查(箱体完整无损,运输冷链符合要求,试剂包装盒完整无损,无液体泄漏)
仓管员日期:
7附件:①销售员身份证复印件;②出厂质量检验报告;③SFDA批签发文件;④试剂说明书;⑤测试记录
8附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SFDA
4.3采用测试样本,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检测
4.3.1试剂盒阴性、阳性对照品检测结果符合试剂说明书要求
4.3.2以现用室内质控品检测,结果符合室内质控程序的要求
4.3.3其它检测要求:
5审批
(1)准予放行使用。实验室主管:日期:质量部门主管:日期:
(2)退货。实验室主管:日期:质量部门主管:日期:
6放行①“可用”标识;②账物入合格品库;③向BMIS录入试剂信息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范本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附录G血袋标签确认方法G.1 范围本法适用于对拟采用的新的供应方所生产的标签的确认活动。
G.2 标签纸质和粘贴牢固度G.2.1 质量标准1)标签的底色应为白色,上面的字体建议采用实体黑色字体。
2)全血标签经离心后,血浆标签经离心、冷冻、水浴后,标签不能分离。
3)标签外观没有破损,相对平整。
如出现皱褶,不能影响条码的扫描和读码。
4)粘贴在导管上的条码,经离心、冷冻后在常温条件下自然融化2小时,条码与导管之间不能出现分离。
5)对直接粘贴在冰冻血浆(制品表面不平整)袋上的标签,粘贴时制品不需擦拭,可直接粘贴,不能出现标签打滑的现象。
对冷藏后血液制品上的标签,应进行血袋与血袋之间、手指与标签之间进行摩擦,摩擦后标签上的油墨不得脱落。
G.2.2 测试方法-离心试验方法按采供血过程血袋标签粘贴的操作程序,将抽检标签粘贴于规定的部位(血袋上、标签上或留样皮管)上,在分离红细胞和血浆的离心条件下离心30分钟。
离心时将粘贴有标签的血袋按离心杯的容量整齐地摆放于离心杯中。
G.2.3 测试方法(冷冻试验方法)将血液和制品需冷冻的抽检标签粘贴于规定的部位(血袋上、标签上或留样导管)上,放置-18℃低温冰箱冷冻24小时。
G.2.4 测试方法-水浴试验方法对需经水浴的血液制品标签应进行水浴试验。
取出粘贴有标签的冷冻血袋,放入于37℃温水池中水浴60分钟(低温沉淀物制品在2~6℃水浴4小时,再放入37℃温水池中水浴60分钟)后取出。
G.2.5 测试方法-粘贴牢固度试验方法对直接粘贴在冰冻血浆袋上的标签,应将标签直接粘贴在冰冻好的血袋上。
G.2.6 测试方法-冷藏的试验方法对需冷藏的血液制品标签放入2-6℃的冷藏冰箱,24小时后取出。
G.2.7 注意事项标签粘贴牢固度试验在操作时应将标签平整地粘贴在血袋上。
采供血过程中未规定的标签粘贴过程不应作为标签粘贴牢固度试验的过程。
G.3 条码扫描和读码G.3.1 质量标准各类条码在常温、冷藏、冷冻、水浴后均能为条形码识读器所读码。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
第三部分 血液成分制备
血液成分品种
满足《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制备环境
尽可能以密闭系统制备,开放系统要求在100级超净台进行
设备
有唯一性标识及状态标识,有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
物料
供方资质、使用前检查(外观、效期)、不合格物料的标识 隔离
第三部分 血液成分制备
起始血液
既定保存温度的环境中,从取出到放回时间<3小时。
第四部分 血液检测
检测策略
实施核酸检测试剂批签发前,HIV、HBV、HCV感染
标志物应采用2遍血清学检测和1遍核酸检测,实施核
酸检测试剂批签发后,可核酸和酶免各进行1次检测。 酶免检测阳性的标本可不再进行核酸检测,直接视为 该项目检测结果不合格。 梅毒螺旋体感染标志物采用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血清
感谢聆听!
400ml全血采集时间>13分钟
第二部分 全血采集
采血后
标本留取顺序: 血清检测标本管→核酸检测标本管→血型标本管
?
贴签:一次只能对来源于同一献血者的一份血袋、标本 管和献血记录进行标识。宜在标本管与穿刺针分离前核 查采血袋、血液标本、献血登记表,所标识的献血条形
码应一致。宜采用计算机程序核查。
学检测试剂进行检测。
ALT采用速率法(湿化学法)进行1次检测。
第四部分 血液检测
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HIV、HBV、HCV、TP、ALT、ABO血型和Rh血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酸(HIV RN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1/2)或抗原抗体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或抗原抗体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TP)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一、概述血站是提供血液及血液制品供应的单位,为保障血液供应的质量和安全性,保护血站工作人员和献血者的健康,制定了以下技术操作规程。
二、献血现场准备1. 首先,献血现场应保持清洁整齐,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确保献血者的舒适度。
2. 献血现场应配备充足的献血床、无菌敷料、献血袋和相应的采血设备。
3. 确保献血现场的急救设备和应急药品处于良好状态,并有专业人员负责紧急情况的处理。
三、献血者筛查与登记1. 献血者应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血型和抗体检测,确认其血液的匹配性。
2. 献血者应填写完整的献血登记表,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既往病史、药物使用情况等,确保献血的安全性和实施有效的献血管理措施。
四、献血者采血1. 采血前应与献血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其身体状况和采血意愿,确保其理解并同意献血的可能风险。
2. 采血前应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包括血压、体温、心率等指标的测量,并记录在献血者采血记录表中。
3. 采血前应对献血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确保采血部位的无菌状况。
4. 采血时应使用一次性无菌的采血器具,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 采血后应及时处理采血针头和献血袋,防止献血者的血液被污染或流失。
五、血液处理与制备1. 采集到的血液应及时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
2. 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血液进行分离,获得不同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等。
3. 血液制品的制备过程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确保其质量安全,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4. 制备好的血液制品应进行质量检测,如血液成分的浓度、纯度、理化性质等。
六、血液储存与运输1. 血液制品应储存在专用的储存设施中,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 储存血液制品的温度和湿度应符合相关规定,防止制品质量的降低。
3. 血液制品的运输应专人负责,运输过程中应避免严重的震动和温度波动,防止血液制品的破坏和变质。
七、血液使用与追踪1. 血液制品的使用应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和授权,确保制品的匹配性和使用的合理性。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前须熟悉血液制品的各种基本理论,规范的操作程序及相关
的技术标准;
2、建立进行血液制品操作的干净室和洁净室,室内环境保持良好;
3、清楚血液制品的名称、规格、由来和编号;
4、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洗手后进入洁净室;
5、操作过程中要遵守血液制品的操作规程,用小桶装进入洁净室,
室内一定要保持室内空气流畅;
6、用充分照明的地方进行操作,详细检查输注器,仔细核对袋子中
的所有信息,以免出现疏忽;
7、穿刺前要视受者血型,并及时查看袋子是否过期;
8、输血过程中应按规定时间定期查体和护士贴心沟通,以确保操作
的质量;
9、输血完毕后要及时记录输血情况,并把残余血液重新收集进袋子;
10、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进行消毒,清洗处理仪器,以防人体非法感染;
11、将使用过的物品移到指定位置,等待下次清洗处理。
血站的操作规程
血站的操作规程血站的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血液采集、储存和分发过程安全有效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下面是一个大致的血站操作规程,内容大概包括以下方面:1.血液采集操作规程:-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 确保采集器具、采集座椅和采血点区域的清洁和消毒。
- 采用一次性采集器具,确保血液采集的安全性。
- 根据献血者的体重、健康状况和献血历史等因素,确保采血量符合规范。
- 对于特殊献血者(如儿童、老年人),要根据其身体条件进行适当的采血处理。
2.血液储存和保管操作规程:- 血液储存前必须进行相应的试验和检验,确保血液品质符合规范。
- 血液储存使用的冰箱和冷冻设备必须经过定期的维护和清洁,确保温度恒定和卫生安全。
- 血液储存过程中,必须按照标准的标签和标识进行分类和区分。
- 血液储存期限临近前,必须进行相应的试验和检验,并对即将到期的血液进行处理或移交。
3.血液分发操作规程:- 血液分发前必须进行相应的试验和检验,确保血液品质符合规范。
- 血液分发必须按照献血者和病人的相应要求和需求进行准确的匹配。
- 血制品必须按照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数量进行分发,并确保分发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血液分发过程中必须确保安全性,严禁交叉感染和错误分发。
4.设备操作规程:- 血站必须配备相应的设备,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工作正常。
- 使用设备前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操作指导,并保证设备的正确使用。
- 对于特殊设备,必须建立相应的检查和维护记录,以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应急处理规程:- 血站必须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规程,以备突发情况的发生。
- 对于血液事故和突发事件,要迅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报告。
- 对于涉及献血者、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应进行紧急处理和后续跟踪。
此外,血站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规程,包括血液检验质量控制、设备维护质量控制和献血者健康管理等,以确保血站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血站操作操作规程
血站操作操作规程血站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血站的运营,保证血液采集、加工和分发的安全和质量,维护供血安全,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血站是负责采集、加工和分发血液及其成分的单位,依法开展血液和血液成分采集工作。
第三条血站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保证血液采集、加工和分发的安全、有效和符合质量标准。
第四条血站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确保血液采集、加工和分发过程的质量。
第五条血站应制定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流程和操作要求,并贯彻执行。
第六条血站应定期开展员工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章血液采集操作规程第七条血站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进行血液采集:(一)申请人登记:申请人应填写捐血登记表并提供相应身份证件,工作人员应核对申请人身份信息并录入系统。
(二)体检和问诊:工作人员应对申请人进行体检和问诊,了解其身体状况和病史,确保捐血安全。
(三)知情同意:工作人员应向申请人说明捐血过程和风险,并取得申请人的知情同意。
(四)消毒操作:工作人员应对采血区域进行适当的消毒操作,确保采血过程无菌。
(五)采血操作:工作人员应选择适当的采血针进行采血,确保血液采集量符合规定。
(六)采血完成:血袋应进行标识并送往血液加工区域进行初步检验。
第三章血液加工操作规程第八条血站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进行血液加工:(一)初步检验: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初步检验,包括血型、RH因子、传染病筛查等。
(二)分离血液成分:将血液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根据需求进行处理和保存。
(三)加工和储存:对血液成分进行加工和储存,确保质量和安全。
(四)输血准备:根据需求对血液成分进行筛选和匹配,准备输血。
(五)输血操作:按照输血要求进行输血操作,确保安全。
第四章血液分发操作规程第九条血站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进行血液分发:(一)血液需求登记:诊疗单位应向血站提出血液需求申请,血站应核查申请并登记。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附录A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硫酸铜目测法)A.1 试验原理全血滴入标准硫酸铜溶液中,形成一层铜蛋白膜,包围在血滴外层。
观察全血在已知相对密度(比重)硫酸铜溶液中沉浮情况,可判定其相对密度(比重),从而确定其血红蛋白浓度。
A.2 试剂A.2.1 用于男性献血者(Hb≥120g/L)检测的硫酸铜溶液比重为1.0520。
A.2.2 用于女性献血者(Hb≥115g/L)检测的硫酸铜溶液比重为1.0510。
A.2.3 不同用途试剂瓶标识应便于区分A.2.4 采用商品化硫酸铜试剂的,按试剂说明书规定的条件储存,在有效期内使用。
A.2.5 硫酸铜溶液也可自行配制,配制方法见A.5,应保存配制记录。
A.2.6 硫酸铜溶液比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温度每上升2℃,比重下降0.0005。
在配制和使用时应注意这一特性。
A.2.7 每瓶(50 ml)硫酸铜溶液的可用于检测25人次。
A.3 标本要求A.3.1 新鲜采集的末梢血或静脉血,抗凝或不抗凝血液均可使用。
A.3.2 陈旧、溶血和严重乳糜的血液不可用来试验。
A.4 操作步骤和结果判断A.4.1 常规采集手指末梢血或静脉血。
A.4.2 在距硫酸铜液面上方1cm处垂直将1滴血液轻轻滴入,血滴应不含气泡。
A.4.3 在15秒内肉眼观察,判断结果:1)血滴很快下沉于瓶底,表明血液比重大于硫酸铜溶液比重,血红蛋白含量符合献血标准;2)血滴在硫酸铜溶液中部悬浮10 -15秒后下沉于瓶底,表明血液比重等于硫酸铜溶液比重,血红蛋白含量符合献血标准;3)血滴悬浮在硫酸铜溶液上部,15秒时不下沉,表明血液比重小于硫酸铜溶液比重,血红蛋白含量不符合献血标准。
A.4.4 记录检测结果。
A.5 硫酸铜溶液配制方法A.5.1 贮存液(比重为 1.1000)配制称取硫酸铜结晶(CuSO4•5H2O,分析纯)170.0g置于大试剂瓶中,在1000ml容量瓶中加入蒸镏水至刻度,测量此蒸镏水的温度,根据表A-1查出与温度相应的蒸镏水毫升数,不足的容量用滴定管补加入容量瓶中。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解读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解读《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国卫医发〔2015〕95号)自施行以来,对促进血站规范化管理,实现并巩固核酸检测全覆盖,提升血液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不断适应血站技术发展要求,规程每3年修订一次。
2018年,我委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规程进行系统梳理,按照保留现有体系框架、追踪前沿技术发展趋势、逐步提高标准要求、确保血液质量安全和献血者权益的思路,对规程进行修改完善,并广泛征求意见。
新版规程主要修订内容如下:一是加强献血者权益保护。
细化献血前告知内容和告知方式,增加献血者关爱内容和永久性屏蔽具体指标,保护献血者知情同意权、献血选择权。
规定了献血前对献血者的综合评估和预计完成采集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的血小板最低计数,保护献血者健康权益。
二是提高血液采集技术要求。
增加献血场所、献血环境、采血人员手卫生、采血设备、采血器材与耗材等具体要求,细化全血、成分血采集技术要求以及血液检测标本留取与热合、血袋条形码标识粘贴、血液暂存等技术操作内容。
三是细化血液成分制备技术要求。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纳入国际通用的血液制备方法,增加血液成分分类名称,增加小规格血液制备以满足儿童用血需求,细化血液成分制备时间、无菌操作技术、离心、速冻、病毒灭活等项目具体要求。
四是调整血液检测有关内容。
鉴于核酸检测技术在全国血站平稳开展数年,血站已经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检测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将原规程中的2遍血清学和1遍核酸检测调整为血清学和核酸各检测一次。
同时,规定了血液筛查检测试剂与证照要求,细化实验室设置、设施、环境、检测标本处理、试验性能监控、检测结果判定等内容。
五是加强血液存储、发放与运输管理。
细化合格血液、待检测血液和不合格血液分区存放要求,健全血液标签核对、血液发放、血液运输车辆与容器定期消毒、血液运输环节监控等制度,要求血液发放与信息系统有效衔接,强化血液质量全流程管理。
血站全血采集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全血采集技术操作规程血站全血采集技术操作规程1.1 献血场所配置献血场所的人员、设施、设备和器具、关键物料的配备按有关规定执行。
1.2 采血人员准备1.1.1 心理调适采血人员调整好心理与情绪,进入为献血者服务工作状态,情绪稳定,工作热情,说话和气,态度和蔼,耐心细致。
1.1.2 技术准备熟悉采血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应注意关键控制点和近期变更的操作步骤。
1.1.3 着装与配饰采血人员着工作制服,不佩带戒指、手镯(链)等饰物。
1.1.4 手卫生采血人员保持手卫生,具体操作按照国家有关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
1.3 采血器材准备1.3.1 采血器材清单建立采血器材卡片,列出采血位所需的全部器材。
采血人员按卡片准备和核查采血器材的种类和数量。
采血器材的数量与预计采血量相适宜。
一次性使用物品在有效期内且包装完好。
采血器材准备工作应有专人复核。
1.3.2 血袋1)无破损、无渗漏,无污染,抗凝剂和保养液无变色;2)处于有效期内;3)宜采用具有留样袋的血袋。
1.3.3 标本管1)带有分离胶用于检测病毒核酸的标本管;2)用于血清学检测、ALT和血型检测的标本管。
1.3.4 消毒剂1)一般选用含碘消毒剂,对碘过敏者可选用其他消毒剂;2)所用消毒剂应当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3)处于有效期内;4)标明启用日期。
1.3.5 采血仪(秤)开启并检查采血仪(秤),证实正常运行。
1.3.6 热合机开启并检查热合机,证实处于正常状态。
1.4 献血者身份核对1.4.1 在静脉穿刺前,应核对献血者身份。
1.5 献血者沟通与评估1.5.1 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应当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尤其是进行每一项主要操作之前,应当与献血者沟通并取得配合。
1.5.2 询问献血者的既往献血经历、近日休息等情况,评估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和不适合献血的情况。
1.5.3 观察献血者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否处于紧张、害怕甚至恐惧状态。
如发现这些不利情况,则不急于采血,做好宽慰工作,待献血者解除思想顾虑,充分放松后开始准备采血。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一、血液采集操作规程1. 术前准备a. 检查血袋及采血器材的完好性和有效期限;b. 检查采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份信息;c. 为采血者和受血者提供充足的解释和咨询。
2. 采血操作a. 采血时必须佩戴手套,确保操作的无菌性;b. 选择适当的静脉注射点,用无菌酒精棉球消毒皮肤;c. 十分重要的是要使用一次性针头和管道,确保采血的安全性;d. 采血要缓慢而均匀,避免对采血者造成不适;e. 采血过程中,无论出现任何状况,如果血液流动暂停,应立即停止采血,避免造成血栓。
3. 采血后的处理a. 用无菌酒精棉球轻轻按压采血点,防止渗血;b. 冷藏(2-6摄氏度)新鲜采集的全血;c. 对血液样本进行标记,并及时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d. 处理废弃的血液和采血器材应遵循医疗废弃物管理的规定。
二、血液储存与运输操作规程1. 操作前的准备a. 检查血液储存设备和运输设备的完好性,确保温度稳定;b. 检查血液的标记和记录是否准确无误;c. 准备运输中可能需要的冰袋或保温袋等。
2. 血液储存a. 血液储存应在摄氏2-6度的低温环境下进行;b. 血液袋应垂直放置,避免受热或变形;c. 血液储存区域应保持整洁,避免交叉污染。
3. 血液运输a. 运输血液前,应做好稳定的包装,防止血袋破裂或温度变化;b. 避免血液与其他物品直接接触,防止交叉感染;c. 血液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剧烈震动和高温环境。
三、血液分离技术操作规程1. 操作前的准备a. 检查离心机、材料和试剂的完好性和有效期限;b. 确保操作区域的干净和无菌性;c. 根据所需的离心速度和时间设置离心机。
2. 血浆分离a. 使用无菌酒精棉球消毒血液袋的接口;b. 将血液袋连接到离心机;c. 设置合适的离心速度和时间,使血液离心分离为血浆和红细胞;d. 将分离后的血浆倒入干净的离心管中。
3. 红细胞分离a. 将分离后的红细胞放入干燥的红细胞收集袋中;b. 使用无菌酒精棉球消毒红细胞收集袋的接口;c. 将收集袋封口,并进行标记。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解读
4.1.1.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包 括: (1)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4.1.1.3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标志物,包括: (1)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 (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或者HCV 抗原和抗体(HCV Ag/Ab)。
2.17 血液标本 2.17.1 核酸检测标本应及时离心。2.17.2 血液 2.17.1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处理,在规定的 处理和保存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处理,在合适的温度下保存。 温度下保存。2.17.2 核酸检测标本应按要求进 行离心、保存。 2.18 献血现场 2.18.1 献血相关信息应及时录入计算机管理信 整理 息系统。 3 血液成分制备 3.1 血液成分 3.1.1 血液成分品种见GB18469《全血及成分 品种 血质量要求》。 3.4 物料 3.4.4 制备方法 制备新的血液品种或制备条件 发生明显改变时,应对血液制备方法进行确认。 3.5.1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起始血液应符合 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要求。 2.18.1 献血相关信息应及时录入BMIS。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血站内进行血液采集、储存、检测和输血等操作的规定和标准。
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部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对于保障供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非常重要。
首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技术考核,并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
在进行血液采集和储存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要求的标准操作,确保血液采集的安全和血液质量的可靠性。
其次,血站技术操作规程需要对血液检测和质控方面进行严格规定。
血站要求在对捐血者采集的血液进行检测前,必须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标本处理和实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血站在进行常规质控工作时也必须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保证输血质量的可控。
最后,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在输血操作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
对于输血前的血液筛查、配血和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记录等,都必须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的实施,对于血液采集、储存、检测和输血等工作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规范的操作,才能保证血液安全和供血质量的可靠性,也才能更好地保障医疗工作中患者的生命安全。
2015版血站操作规程
2015版血站操作规程2015版血站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提高血站的操作水平,确保血液采集和处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特制订本操作规程。
第二章血站设备与设施管理第二条血站应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合理配置齐全的设备和设施,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三条血站应设置统一的标识和指示牌,以便工作人员和供血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不同区域的功能和作用。
第四条血站应加强对设备和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及时修理和更换老化、损坏的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第三章血液供应管理第五条血站应建立完善的血液库存管理制度,根据各类血液的需求和现有库存情况,科学合理地配置和调度血液供应。
第六条血站应定期进行库存盘点,保证库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七条血站应加强对血液品质的检验和监控,确保血液质量符合相关要求。
第八条血站应建立和完善供血者管理制度,确保供血者的身体健康和血液安全。
第四章血液采集和处理第九条血站应确保采血现场的卫生和安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预防交叉感染和职业暴露。
第十条采血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取正确的采血方法和技术,确保采集到干净、完整的血液样本。
第十一条采血后应及时进行血液处理,确保血液不会受到外界污染和变质。
第十二条血站应建立完善的血液处理流程,包括血型鉴定、病原学检测和血液制品制备等环节,确保血液处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五章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第十三条血站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工作指导书,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第十四条血站应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第十五条血站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工作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六章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理第十六条血站应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理制度,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和流程,确保能够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和采取有效措施。
第十七条血站应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保证工作人员熟悉应急处理的流程和技巧。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试题答案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考试试题(血供、体采、献服、成分及行政科室)科室:姓名:成绩:一、填空题(共30空,每空1分,共30分)1、《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自2016年3月1日施行。
为不断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规程》将每3年修订1次。
2、《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隔离与放行和质量控制6个部分。
3、将献血者健康征询、一般检查以及献血前血液检测的结果与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规定进行对照分析和评价,做出献血者是否符合献血条件的判断并签名。
4、对献血者一般检查,常规项目包括体重、血压、脉搏等,必要时测量体温。
5、献血前血液检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Hb),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还应检测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项目。
6、检测献血者血红蛋白时,50ml硫酸铜溶液可用于检测 25 人次7、献血者献血前的体格检查及血液检验以血站结果为准,有效期为14天。
8、穿刺部位的选择应选择无损伤、炎症、皮疹、皮癣、疤痕的皮肤区域为穿刺部位。
9、血液采集完成后,应先留取血清学检测标本管,再留取核酸检测标本管。
10、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开放系统,制备室环境应达到10000 级、操作台局部应达到100 级(或在超净台中进行)。
11、物料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12、速冻是保存凝血因子Ⅷ的关键加工步骤,冷冻速率和血浆中心温度是2个关键参数。
13、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起始血液应符合国家有关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14、进出血液隔离区域的血液应做好交接和记录,记录至少包括血型、品名、数量、时间、交接人及签名等。
15、将检测报告中尚未最终判定结果的血液继续隔离并做好标识。
16、一次只对一袋血液贴签。
17、合格血液标签的内容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标签的底色应为白色,字体建议采用实体黑色字体。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献血前血液检测强制规定的检测项目是( A )A、HbB、ALTC、ABO血型D、RH血型2、核酸标本采集后应在( B )内离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卫医发〔2015〕95号附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2015年12月前言《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自施行以来,对促进血站规范化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血站核酸检测的全面覆盖和血液管理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原有的“血液检测”部分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
指导血站加强能力建设,规范核酸检测操作流程,进一步提升血液安全水平,我委对“血液检测”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组织制定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以下简称《规程》)。
本《规程》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隔离与放行和质量控制6个部分,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要点做出相应规定。
其中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血站在制定自身的操作规程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
以“宜”表述的内容为推荐性内容。
本《规程》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供血站参考。
各血站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本《规程》的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编制适合本血站使用的技术操作规程。
如有关血液标准、规范与《规程》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以《规程》规定为准。
本《规程》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同时废止。
为不断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规程》将每3年修订1次。
目录1 献血者健康检查 (1)2 全血采集 (3)3 血液成分制备 (8)4 血液检测 (15)5 血液隔离与放行 (30)6 质量控制 (32)附录A 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硫酸铜目测法) (43)附录B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 (47)附录C 血液检测试剂(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试剂)进货验收与放行记录表 (64)附录D 血液检测室内质控方法 (65)附录E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 (71)附录F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73)附录G 血袋标签确认方法 (80)附录H 血站使用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目录 (82)附录I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83)1 献血者健康检查1.1 目的按照国家有关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见附录)的规定,对具有献血意向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做出是否适合献血的结论,保障献血者健康和安全。
1.2 核对献血者身份将献血者本人相貌与其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核对。
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居民社会保障卡、驾驶证、军(警)官证、士兵证、港澳通行证和台胞证以及外国公民护照等。
1.3 登记献血者身份信息核查献血者身份无误后,将献血者身份信息录入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BMIS),具体录入方式有:1)用身份证识读器读取身份信息并存入BMIS;2)填写《献血登记表》,录入BMIS,注意核对信息填写和输入的正确性。
1.4 询问和查询既往献血史询问献血者和查询BMIS有无既往献血史。
如献血者曾献血,献血间隔期应符合要求,不处于被暂时或永久屏蔽状态。
1.5 履行告知义务请献血者仔细阅读、理解献血前须知内容(见附录)。
1.6 健康征询请献血者仔细阅读、理解并如实回答献血前健康征询问题(见附录),体检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沟通。
1.7 知情同意请献血者签名,表明献血者已正确理解献血前须知内容并如实回答献血前健康征询问题,自主、自由地决定是否献血。
1.8 一般检查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进行一般检查,常规项目包括体重、血压、脉搏等,必要时测量体温。
记录健康检查结果和结论并签名。
1.9 献血前血液检测在献血前采集献血者血液标本做血液检测。
在采集血液标本前应核对献血者身份。
检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Hb),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还应检测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项目。
血站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ABO血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检测项目。
血红蛋白检测可采用目测法,如硫酸铜目测法(见附录A)或试纸条比色法,必要时进一步用仪器检测。
记录检测结果和结论并签名。
1.10 健康检查结论1.10.1 将献血者健康征询、一般检查以及献血前血液检测的结果与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规定进行对照分析和评价,做出献血者是否符合献血条件的判断并签名。
1.10.2 将健康检查结果和结论与献血者沟通。
对于需要永久屏蔽献血的,做好解释工作;对于暂时不适宜献血的,告知不适宜献血的情形解除后,经健康检查合格可以献血。
1.10.3 引导适合献血的献血者进入血液采集环节。
2 全血采集2.1 献血场所配置献血场所的人员、设施、设备和器具、关键物料的配备按有关规定执行。
2.2 采血人员准备2.2.1 心理调适采血人员调整好心理与情绪,进入为献血者服务工作状态,情绪稳定,工作热情,说话和气,态度和蔼,耐心细致。
2.2.2 技术准备熟悉采血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应注意关键控制点和近期变更的操作步骤。
2.2.3 着装与配饰采血人员着工作制服,不佩带戒指、手镯(链)等饰物。
2.2.4 手卫生采血人员保持手卫生,具体操作按照国家有关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
2.3 采血器材准备2.3.1 采血器材清单建立采血器材卡片,列出采血位所需的全部器材。
采血人员按卡片准备和核查采血器材的种类和数量。
采血器材的数量与预计采血量相适宜。
一次性使用物品在有效期内且包装完好。
采血器材准备工作应有专人复核。
2.3.2 血袋1)无破损、无渗漏,无污染,抗凝剂和保养液无变色;2)处于有效期内;3)宜采用具有留样袋的血袋。
2.3.3 标本管1)带有分离胶用于检测病毒核酸的标本管;2)用于血清学检测、ALT和血型检测的标本管。
2.3.4 消毒剂1)一般选用含碘消毒剂,对碘过敏者可选用其他消毒剂;2)所用消毒剂应当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3)处于有效期内;4)标明启用日期。
2.3.5 采血仪(秤)开启并检查采血仪(秤),证实正常运行。
2.3.6 热合机开启并检查热合机,证实处于正常状态。
2.4 献血者身份核对2.4.1 在静脉穿刺前,应核对献血者身份。
2.5 献血者沟通与评估2.5.1 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应当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尤其是进行每一项主要操作之前,应当与献血者沟通并取得配合。
2.5.2 询问献血者的既往献血经历、近日休息等情况,评估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和不适合献血的情况。
2.5.3 观察献血者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否处于紧张、害怕甚至恐惧状态。
如发现这些不利情况,则不急于采血,做好宽慰工作,待献血者解除思想顾虑,充分放松后开始准备采血。
2.6 静脉及其穿刺路径评估与选择2.6.1 穿刺部位的选择应选择无损伤、炎症、皮疹、皮癣、疤痕的皮肤区域为穿刺部位。
2.6.2 穿刺静脉的选择1)选择上肢肘部清晰可见、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较固定、不易滑动的静脉;2)常选择的静脉主要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前臂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3)用食指指腹上下左右触摸,确定其位置、粗细和弹性,评估并确定穿刺位点和路径;4)使用止血带可使静脉充盈,便于触及和穿刺。
2.7 穿刺部位消毒2.7.1 用无菌棉蘸取适量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自内向外螺旋式旋转涂拭,消毒面积不小于6 cm×8 cm,作用1~3分钟。
宜消毒2~3遍。
2.7.2 不应触摸已消毒的皮肤,不应靠近已消毒的皮肤讲话。
2.8 静脉穿刺2.8.1 待消毒剂干后方可进行静脉穿刺。
2.8.2 采取相应措施(如用止流夹夹住血袋导管)防止空气进入血袋。
手持针柄,取下护针帽,按照预先选定的穿刺部位进行穿刺。
2.8.3 穿刺路径为自皮肤穿刺点进入,皮下组织前行约0.5~1.0 cm,进入静脉腔,前行约0.5~1.0 cm。
2.8.4 如需第二次穿刺,应当在征得献血者同意后,在另一手臂选择穿刺部位和静脉,使用新采血袋的采血针进行穿刺。
2.9 血液采集和混匀2.9.1 静脉穿刺成功后,如果使用带留样袋的采血袋,松开留样袋夹子,使最先流出的血液流入留样袋,约15~20 ml,用做血液检测标本。
夹闭留样袋夹子,松开阻塞件下端止流夹,使血液流入采血袋。
如果使用不带留样袋的采血袋,松开夹子,使血液直接流入采血袋,血液采集完成后,应先留取血清学检测标本管,再留取核酸检测标本管。
2.9.2 固定针头位置,用敷料保护穿刺点。
2.9.3 维持静脉穿刺点与血袋的落差,保持血流通畅。
嘱献血者做握拳和松手动作,以促进静脉回流。
血流不畅时,及时调整针头位置。
当不易观察血流时,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及血袋重量是否递增。
2.9.4 血液开始流入采血袋后,即将其与抗凝剂轻匀混合。
宜采用连续混合采血仪。
如果采用手工混合,应当至少每90秒混合1次,充分混匀。
2.9.5 应当对采血时间进行控制。
200 ml全血采集时间>5 分钟,或400 ml 全血采集时间>10 分钟,应给予特殊标识,所采集的全血不可用于制备血小板。
200ml全血采集时间>7 分钟,或400 ml全血采集时间>13 分钟,所采集的全血不可用于制备新鲜冰冻血浆。
2.9.6 与献血者进行交流,观察献血者面容、表情,及时发现并处置献血不良反应。
2.10 采血结束和献血者休息与观察2.10.1 采血量达到要求时,嘱献血者松拳,松开止血带,合闭止流夹,用创可贴/消毒棉球/纱布轻按静脉穿刺点,拨出针头后即加重按压,用弹力绷带包扎,松紧度适中。
2.10.2 嘱献血者在献血者休息处用茶点,休息10~15 分钟。
2.10.3 如出现献血不良反应,按相应程序处理。
2.11 献血后注意事项的告知2.11.1 应当印制献血后注意事项,并将其发给每位献血者。
2.11.2 献血后注意事项主要有:1)穿刺点上的敷料应保留至少4小时;2)多补充水分,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避免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3)献血后24小时内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和过度疲劳;4)血站的联系方式,如果存在献血前没有如实告知的可能影响血液安全的高危行为,或者献血后感觉明显不适或异常,请其及时联系血站工作人员。
2.12 致谢发给献血者无偿献血证和纪念品,表示感谢,鼓励定期献血。
2.13 留取标本2.13.1 检测结果用于判定血液能否放行的标本只能在献血时同步留取,不得在献血者健康检查时提前留取。
2.13.2 如果使用带留样袋的采血袋,将留样针插入真空采血管,留取血样。
2.13.3 如果使用不带留样袋的采血袋,将静脉穿刺针插入真空采血管,留取血样。
应单手操作,避免手被针头刺伤。
2.13.4 将标本管内促凝剂或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
2.14 血袋及血液标本标识2.14.1 一次只能对来源于同一献血者的一份血袋、标本管和献血记录进行标识。
经核对后,将唯一性条形码标识牢固粘贴在采血袋、标本管、转移袋、血袋导管、献血记录单上。
2.14.2 宜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分离前开始标识,对采血袋和标本管的标识应当首先连续完成,不应中断。
2.14.3 宜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分离前核查采血袋、血液标本、献血登记表,所标识的献血条形码应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