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几点思考
浅谈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
理论依据
审计全覆盖是审计理论发展的必然结 果,是审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
政策依据
国家政策对审计全覆盖提出了明确要 求,要求审计机关对所有公共资金、 国有资产、国有资源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全覆盖的原则和方法
突出重点原则
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要突出 重点,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 、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审计。
01
02
03
培训和学习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增强其审计能力 和判断力。
选拔和招聘
选拔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 技能的审计人员,同时积 极招聘具备相关背景和技 能的优秀人才。
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审计 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 能力,为审计全覆盖提供 有力的人才保障。
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全覆盖的流程和规范
制定审计计划
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结合实际 情况,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
02
开展审前调查
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业务情况 、财务情况等进行深入了解,为后续 审计工作做好准备。
01
整改落实
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落 实,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05
03
实施现场审计
按照审计计划和审前调查结果,开展 现场审计工作,收集相关证据和资料 。
社会审计全覆盖案例
某会计师事务所对某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同时对其内部控 制进行审计,实现全覆盖。
审计全覆盖的实践经验总结
制定详细计划
在实施审计全覆盖前,需要制 定详细的计划,包括审计对象 、审计内容、审计时间和人员
安排等。
加强沟通协调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与被 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确保审 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摘要】审计全覆盖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对所有相关要素进行全面覆盖的一种审计方法。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展开探讨。
在我们介绍了审计全覆盖的定义、重要性和挑战。
在我们深入探讨了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步骤、优势、局限性、技术支持以及未来发展。
在我们总结了审计全覆盖的意义,提出了实施建议,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审计全覆盖,认识其重要性和挑战,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展开和发展这一审计方法,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定义、重要性、挑战、实施步骤、优势、局限性、技术支持、未来发展、意义、实施建议、前景展望1. 引言1.1 审计全覆盖的定义审计全覆盖是指审计工作覆盖到所有相关领域和方面,对整个组织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计。
审计全覆盖旨在确保组织的运作符合法律法规、规范,有效管理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和透明度。
通过审计全覆盖,审计人员可以对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和解决方案。
审计全覆盖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对组织各方面的了解和掌握。
审计全覆盖也需要充分的资源和支持,包括财务、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审计全覆盖是提升组织治理水平和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组织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审计全覆盖更显其重要性,有助于识别和解决各种风险和挑战,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1.2 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性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性在于确保企业或机构的审计工作覆盖范围全面,能够全面了解和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通过全面覆盖的审计工作,可以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造假、违规操作等行为,保障各方利益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审计全覆盖能够提高审计的可信度和效益,使审计工作更加客观、全面和透明。
全面覆盖的审计工作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质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1. 引言1.1 审计全覆盖的定义审计全覆盖是指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对被审计对象的所有相关领域、业务和流程进行全面和细致的审计,确保对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
在审计全覆盖中,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便全面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审计全覆盖的概念在企业和组织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因为传统的抽样审计方法可能无法覆盖所有重要领域和流程,导致可能存在遗漏和误差。
通过实施审计全覆盖,可以确保对所有重要领域和流程进行审计,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促进企业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健运营。
审计全覆盖是一种全面、深入和系统的审计方法,是确保审计工作有效和可靠的重要手段。
通过全面审计,可以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企业和组织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为企业和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值得企业和组织在未来的审计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1.2 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性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性在于确保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合规性和健康发展。
审计全覆盖可以有效地识别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保障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
通过全面审计,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自身的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和监督能力。
审计全覆盖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控,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审计全覆盖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信任和市场份额。
审计全覆盖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企业的稳步发展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审计全覆盖的优势审计全覆盖可以有效提高审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传统审计往往只对企业的部分数据和信息进行审计,容易出现漏检和遗漏情况。
而审计全覆盖则能够对企业的所有数据和信息进行审计,避免了盲点和漏洞,提高了审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审计全覆盖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考与方法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考与方法当今社会,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完善,促使了社会考核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审计监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考核方式,涵盖国家机关、企业、社团等社会实体,并发挥重要作用。
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社会维护正义,保护合法权益,改善社会组织管理和协调关系,从而达到社会稳定,企业运作有序,政府社会实体能正常运行的效果。
审计监督有着广泛的覆盖面,从法律监管、政府监管、行业协会监管到审计组织的监督等都可以涵盖。
审计监督覆盖的范围应该是全面的,从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考察,确保各方面均能受到监督,同时又要坚持独立性,确保客观公正。
审计监督的思考应充分考虑到道德因素。
审计监督的含义不仅仅是监督,还寄托着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观,包括正义、公平、正确等。
只有加强对社会道德要求的审计监督,发挥正确的协调作用,才能确保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利益。
审计监督也应当有具体的执行方式。
一方面,审计监督应采用符合法律法规的方法,例如建立审计组织,形成专业的审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审计监督应增强社会参与,从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的社会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在政府的监督之外,增加社会力量的监督,对目标对象进行全面监督。
最后,审计监督应当加强社会信息的发布。
审计监督应当发布报告、记录公开发布,让社会可以全面了解审计体系的建设过程及具体内容,保证公众了解审计监督情况,确保审计监督过程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综上所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考与方法是要确保审计监督过程客观公正,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构建良好的社会结构,圆满实现社会的发展。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考与方法可以从法律监管、政府监管、行业协会监管、审计组织的监督等方面来考虑,通过加强对社会道德要求的审计监督、采用法律法规的审计方法、增加社会力量的监督、公开发布审计报告等方法来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考与方法。
地方审计机构实施全面审计覆盖的调查与思考.doc
地方审计机构实施全面审计覆盖的调查与思考对地方审计机构实施全面审计覆盖的调查与思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审计覆盖。
结合“三严”和审计机关推进全面审计覆盖实施的工作要求,市审计局组织了对县级审计机关全面审计覆盖实施情况的实地调查。
调查采取面对面讨论和现场审计走访的形式,形成对地方审计机构的理解、思考和建议,促进审计全覆盖。
一、对审计全覆盖的理解(一)界定审计对象、内容和范围的法律依据。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2条明确定义了《审计法》中提到的审计: 指审计机关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务收支有关的信息和资产,监督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行为。
《审计法》第2条规定了明确的审核内容: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审计机关。
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财务收支,国有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以及依照本法规定应当审计的其他财务收支和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依法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法》指定的审核对象是: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决算及其他财务收支实施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实施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国家机关和其他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实施审计监督;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由国务院规定。
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和政府委托的其他单位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基金及其他相关基金和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受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国家机关和其他单位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法》第28条规定审核范围如下:审计机关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情况,确定审计管辖范围。
审计全覆盖的理解和认识
审计全覆盖的理解和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风险也随之增加。
为了保障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审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随着审计全覆盖的提出和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审计工作,但是对于审计全覆盖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和不足。
本文将从概念、意义、实施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对审计全覆盖进行深入探讨。
一、概念审计全覆盖,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对所审计对象的全部业务、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计检查。
简单来说,就是对企业的所有业务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企业的财务报表真实、准确、完整。
二、意义审计全覆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全覆盖可以确保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所有业务都进行了审计检查,避免遗漏和疏忽,提高审计质量。
2.降低审计风险通过对企业的全面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减少审计风险,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3.提高企业信誉度审计全覆盖可以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真实、准确、完整,提高企业信誉度,增强投资者信心。
4.促进企业发展通过审计全覆盖,可以发现企业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促进企业发展。
三、实施审计全覆盖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审计范围确定审计范围是审计全覆盖的前提。
审计人员需要了解企业的业务范围和财务状况,确定需要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保审计全覆盖的实施。
2.制定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计划是审计全覆盖的关键。
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范围和重点,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时间、人员分配、审计方法等,确保审计全覆盖的高效实施。
3.开展审计检查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计划,对企业的所有业务、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计检查,如审核会计凭证、查看原始凭证、核对账簿、检查财务报表、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等。
4.编制审计报告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检查的结果,编制详细的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审计建议等,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浅议内部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
浅议内部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国家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全覆盖,不留盲区和死角。
对于内部审计来说,要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难度似乎更大一些,因为各个企业、组织的内部审计发展阶段不同,审计特点不同,行业特点也不同。
然而,审计全覆盖是实现内部审计发展的一条可实现的重要路径。
下面从: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什么内审全覆盖、实现内审全覆盖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背景1.审计机关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审计机关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审计署原审计长刘家义指出:“必须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不断增强审计的威慑力和实效性,依法使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在审计监督之下,不留盲区和死角。
”2.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需要2018年9月11日,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在全国内部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必然作用。
审计全覆盖对审计监督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就必然要求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内审部门是补充国家审计力量、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一支生力军,整合内审资源、统筹内审力量、加强审计成果运用,实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优势互补,能够减少审计监督盲区,有力拓展审计监督深度和广度。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上层次、上水平,不仅能够强化各单位自身的风险防控,而且能够为国家审计监督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为审计机关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有力支撑,有效提升审计全覆盖的质量。
”二、什么是内部审计全覆盖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有明显的差异。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几点思考
现代营销中旬刊经济责任审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监督管理制度,是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构建和形成的审计制度。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开展深入分析,并对其进行审计处理。
从广义、狭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自身,包括一切审计。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等开展审计。
需要注意的是,在该环节的审计工作开展时,一般都是以“先审后离”的原则为主,或者采取“先离后审”的方式。
由此可见,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财经法纪起到一定的维护作用,可以督促领导干部洁身自好,发挥其带头作用。
结合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提出的新要求,实现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保证新时代背景下的审计责任不断扩大,完善现有的审计功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和价值得以体现。
一、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相关内容就现有的诸多文献及参考资料来看,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上的论述普遍比较多,同时在观点上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在内涵的界定上无法实现有效统一。
现有的研究机制,都是直接建立在国家政策及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比如相关实施细则等。
除此之外,还要对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进行全面的概括和延伸,以此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覆盖。
在逐渐进入一种平衡新常态下,有利于对全覆盖的内容进行全面定义和分析。
其中一种观点就是保证审计主体及审计客体之间能够实现全面覆盖,通过该观点的合理利用,可以对经济责任审计内涵进行外延处理。
这种观点从逻辑上来看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没有意识到审计资源带来的严重影响。
基于此,从多个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核心内容,仍然是围绕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框架及具体实践操作模式等,所以应当结合目前新审计中提出的要求和界定,对审计对象、目标及领域等内容开展深入分析,以此来实现全覆盖的目标。
二、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主要目标(一)审计对象的全覆盖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将结合目前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将领导干部其中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等干部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落到实处,在各项工作具体开展时,必须安排副职领导干部参与指导和主持工作。
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瓶颈及思路
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瓶颈及思路作者:王群英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8年第3期1 引言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赋予了审计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指出,审计机关要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本文对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基本思路提出探讨。
2 实现审计全覆盖面临的瓶颈2.1 对审计全覆盖的内涵理解不透彻审计全覆盖是一种多层次、多目标、多形式的审计,以公共资金的流向为主线,对此进行管理、分配、使用的各个团体、单位、个人都囊括进来,也就是对所有法律规定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的全面覆盖的审计。
一是审计对象全覆盖。
审计全覆盖的对象不仅包括对本级各部门及下级政府、事业组织、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审计,还应延伸到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管理、分配和使用的部门、单位和人员。
二是审计内容全覆盖。
将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扩展到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民生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
现实中部分地方忽视了对土地、矿藏、水域、森林等国有自然资源和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国有无形资产的审计,没有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
三是审计深度和频度。
不仅要审计账册上记录的数据是否可靠,更需要审计人员能够通过挖掘数据,反映出本质的内容。
同理即使审计对象覆盖的很广、审计内容很全面、审计深度也足够说明问题,但十年审一次,和每年必审的频度相比较,显然是后者更有威慑力,审计结果也更有说服力。
2.2 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不够科学严谨根据现有的审计资源,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覆盖面,是确保审计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
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探索
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探索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审计监督人员可以实现全覆盖的审计监督,即对每一家企业或机构的财务、管理数据进行监测,实时掌握企业运营情况并及时采取调查和处罚措施。
为了实现全覆盖的审计监督,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数据收集与整合首先,需要大数据技术支持的是数据的收集与整合。
审计监督部门需要对各种企业和机构的财务、管理等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其中需要包括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盈利与亏损数据、公司管理架构、人员职位等信息。
此外,也可以收集一些辅助数据,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会计记录等,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数据整合方面,要注意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遵守相关政策和法律的规定。
2. 数据清洗与处理在数据收集与整合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数据清洗与处理。
审计监督部门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冗余和错误数据,尤其是一些企业和机构可能存在财务造假或隐瞒行为。
清洗后的数据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同时,为了方便后续数据分析工作,审计监督部门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 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清洗与处理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数据分析和挖掘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可以对各种企业和机构的财务、管理等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各种异常情况,如财务造假、职务腐败等。
在数据分析与挖掘方面,需要结合现有审计监督经验和实际情况,开发一些算法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
同时,还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分析预测的准确性。
4. 数据可视化与报告最后,对于数据分析与挖掘的结果,还需要进行数据可视化和报告。
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以便审计监督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数据情况。
数据报告则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和控制措施,供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参考。
同时,也需要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
综上所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
一、开展审计全覆盖的必然性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出台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这些政策措施涉及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方方面面,为切实保障经济社会深化改革,就必须充分发挥审计全覆盖的作用,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同时,通过审计全覆盖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从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及效益各环节着手,旨在发现违法乱纪苗头,谨防经济犯罪,把好资金资源的使用关口,充分发挥国家“免疫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浅谈审计监督全覆盖
ACCOUNTING LEARNING145浅谈审计监督全覆盖文/陈玲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审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挑战。
李克强总理充分肯定了审计机关作为公共资金守护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监督作用,要求审计机关对国家的保稳定促增长、促进经济改革、促进调整经济结构惠及民生等国家宏观政策的执行情况,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监督全覆盖一、首先我们要从定义上对审计全方位监督进行理解和运用。
从日常的审计工作中理解和总结,审计的全方位监督一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大致粗略的过一遍,追求数量在把所有要审计的对象走一遍,而是要对每个审计内容要审深审透;二要有侧重点,不是所有的项目均衡发力,同时踩点下去,而是要围绕党和政府目前阶段的工作重点,全面把握相关审计项目的总体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内容、重点问题;三要有效果,在做到审计情况的事实性描述,还要反映审计问题准、查处的深、原因分析透彻、措施建议实际可行。
二、审计全覆盖就是对法定审计对象和范围的全面覆盖。
一方面根据资金的流向自下而上对资金各个阶段的运用单位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对各个不同的审计对象单位进行监督。
为了更好地实现审计全覆盖,笔者认为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整合各个审计业务领域和项目资源,促进形成合力。
要以每年的同级审为平台,充分利用上级审计机构统一组织开展的审计项目,从宏观和整体上进行分析,提炼综合成果,确保审计效用最大化。
在我们审计机关在每年的制定项目计划的时候,要考虑不同年度项目之间的衔接,本单位订立的项目计划与上级审计机关项目有无重复,做到同一个项目不同年度之间的整体性、不同的年度相同的项目有可借鉴性,广泛的征求不同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虑和提前布置规划。
(二)进一步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加大经济责任审计财政预算执行相结合力度,提高审计效率。
高校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高校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的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高校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而内部审计全覆盖正是高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保障高校经济、财务、资产、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运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很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审计范围不全、内审机构不够独立等,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迫在眉睫。
本文将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全覆盖的思考来探讨高校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的道路。
一、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高校各方面的经济、财务、资产以及行政管理的审计工作,以保障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内部审计是高校自我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发现高校管理中的弊端和漏洞,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高校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防止腐败和浪费,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质量。
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对于高校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虽然高校各个部门都设有内部审计的机构,但是内部审计范围不够广泛,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够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审计范围不全:目前很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并没有实现全覆盖,只是针对某些方面进行审计,例如经济、财务等,而对于行政管理、人员安全等方面的审计往往不够全面。
2. 审计机构不独立:很多高校的审计机构并不是独立于被审计对象的,而是直接受到被审计对象的管辖,这就容易导致审计结论受到干扰甚至失真。
3. 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够:很多高校的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并不够强,无法保证对被审计对象的全面准确审计。
以上种种问题导致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覆盖率不高,审计工作的效果也十分有限,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想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首先要明确内部审计全覆盖的意义和目标。
要从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审计工作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 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审计全覆盖的前提和保障。
新常态下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新常态下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思考作者:李福展来源:《理财·经论版》 2016年第7期李福展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把实行“审计全覆盖”作为审计改革的首要任务,明确了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原则、范围和方式,标志着我国国家审计正式进入全覆盖新时代。
实行审计全覆盖,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保障作用的必然要求。
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最大化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是县级审计机关面临的新课题。
一、深刻全面理解审计全覆盖什么是审计全覆盖?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中办、国办《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精神,所谓审计全覆盖,就是指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在一定周期内对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国家治理的需要。
实质上就是国家为实现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反腐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治理政策。
如何理解审计全覆盖?《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监督的意见》明确提出“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接受审计、配合审计”。
《框架意见》和《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要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审计监督全覆盖,核心在于“全”,体现在审计监督的审计对象、领域、内容、层面、方式、过程、效果以及职责任务是全面的、全部的、全方位的。
《框架意见》和《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审计全覆盖必须是“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
关于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几点思考
审计关于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几点思考◇ 侯新亚今年5月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召开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
要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全国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一、新形势下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涵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我国国家治理与经济改革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未来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审计工作的建设,需要全面准确把握审计全覆盖的基本内涵。
“审计监督全覆盖”这一理念的首次正式提出是在2013年10月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审计机关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全面覆盖是构建监督密网的重要内容,是衡量监督体系权威高效的重要内容。
只有全面覆盖,才能真正保证监督的震慑力。
要想实现审计全覆盖,审计机关要建立相适应的审计机制与工作机制,做到统筹安排、权责清晰、落到实处、提升实效。
审计全覆盖不仅要在一个审计事项中做到全覆盖,还应对所有应接受审计监督的主体进行全覆盖,对于该审的一定要审,凡是要审的则严肃审计,全覆盖、重实效。
二、审计监督全覆盖在实施中面临的困难按照审计长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审计全覆盖要做到“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
如今审计工作在推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但基于当前国家审计的现状,审计机关也在探寻推进审计全覆盖的道路上面临着问题与阻碍。
一是审计人员配置不足。
审计业务人员不足制约了审计覆盖面的扩大;审计人员信息化技术缺乏,影响了审计全覆盖的效率;地方审计机关任务来源的多渠道,导致审计工作内容多、压力大,质量难以保证,存在审计风险;现存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力量没有形成合力。
高校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高校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的思考近年来,高校内部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种种不规范和不完善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障高校的正常运转和良好的发展,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高校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进行深入的思考。
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是推动高校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的前提和基础。
内部审计制度是指高校内部对各项工作开展审计,通过建立科学的审计标准、明确的审计程序、有效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以及合理的审计组织结构等,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得以全面覆盖和有效开展。
内部审计制度还需与高校的组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制度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效运转的内部管理体系。
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需要建立专业化的内部审计队伍。
内部审计队伍是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的中坚力量,只有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内部审计队伍,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和高效运行。
高校需要通过招聘、培训、评价等手段,逐步建立一支精通内部审计理论和方法,熟悉高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审计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的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
还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激励内部审计人员,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全覆盖的顺利进行。
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需要建立信息化的内部审计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项工作都正在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也不例外。
建立信息化的内部审计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覆盖和实时监督,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高校可以通过引进内部审计管理软件,整合信息系统资源,建立内部审计业务数据库,实现审计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内部审计平台,推动审计信息共享和交流,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有效实施。
要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需要推动内部审计工作与高校的日常管理和发展相结合。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
审计全覆盖是指在有限时间内对一个组织的所有业务和财务活动进行全部检查和审计。
这项工作对于实现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保护公司财产、防止公司经营风险等方面有着
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并不容易,需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如何制定审计计划?审计人员需要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区分各项业务的重要
程度,并根据重要程度确定适当的审计比重。
同时,还需要在严格的时间节点内完成审计,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其次,如何保证审计全面性?在审计全面性方面,需要注意不仅审计的范围应该覆盖
所有业务活动,还需要关注审计的深入程度。
审计人员需要对业务流程和制度了解清楚,
对关键业务节点进行重点考虑,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第三,如何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需要采用有效的审计工具和技术,如数据分析、
流程分析等方法,以快速获取审计数据,减少人工操作的难度和审计的费用。
第四,如何应对检查中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
此时,需要尽快向相关部门汇报,并寻求相关部门的解决方案。
同时,审计人员还需要和企业内
部的检查人员和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以保证审计的及时完成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审计全覆盖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
力和经营效率。
但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并非易事,需要审计人员深入了解企业业务和制度,制定适当的审计计划,并采用有效的检查工具和技术,同时需要对检查中的问题进行积极
的应对和解决。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审计全覆盖是指审计机构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不仅关注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基本要素,还扩大审计范围,深入了解企业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
审计全覆盖是近年来贯彻落实国家强化资本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政策之一。
那么,在对审计全覆盖进行思考时,应该如何理解这一政策,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呢?首先,审计全覆盖应当是全面的。
审计机构在进行全覆盖审计时,需要将企业的各个领域都纳入审计视野,尤其是一些可能存在风险的地方不得忽视。
比如,在业务拓展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合同、费用、资金往来等方面,需要进行详尽审计,确保所有资金流动的真实、准确,避免企业因为理财不慎而造成重大损失。
另外,在内控机制方面,审计机构可以从审计角度,履行良好的审计职责,发现并指出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协助企业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提高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其次,审计全覆盖应当是系统化的。
审计机构在开展全覆盖审计时,不仅要重视结果的准确性,更应注重审计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
所有的审计细节都需要纳入系统中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全面的审计结论。
同时,在审计评估方面也需要实现系统化。
审计机构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对企业的风险点进行科学分析,通过量化、模型化等方式,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快速、准确识别,为其提供科学、可靠的风险控制建议。
再次,审计全覆盖应当是精细的。
审计机构在开展全覆盖审计时,需要在细节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尤其是在对关键控制点和风险点的审计中,要严格要求细节,做到尽善尽美。
审计机构需要严谨地收集、整理、模拟、讨论,确保每个控制点、风险点的审核环节透彻、完整,全程不漏,为企业提供准确的风险评估。
通过精细化的工作流程、操作规范,以及高度的专业性,审计机构才能做出更为准确、权威的审计结论。
最后,审计全覆盖应当是有效的。
审计机构在开展全覆盖审计时,需要做到审计结论对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考与方法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考与方法作者:胡伟华,刘朝兴来源:《审计与理财》 2015年第7期胡伟华刘朝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审计监督全覆盖作为发挥审计作用,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适应新常态,满足新要求,审计监督要与时俱进,促进深化改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审计部门要从审计覆盖范围,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审计资源整合方式,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实施效果方面入手,深入思考,主动作为,积极创新,有序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
一、关于全覆盖的思考审计监督对什么覆盖?怎么覆盖?一直是各级审计机关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事物的内因决定外因,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它决定着事物数量的变化,而一定数量的积累最终也会产生质的变化。
因此,笔者认为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时间与空间相统一,质量与数量相统一的全覆盖。
不同的管辖范围,有不同的审计对象。
审计署监督管辖的对象要多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而省级审计厅、局监督管辖的对象要多于地市级审计部门;就是同一行政级别的审计部门由于其管辖的行政区域不同,也决定着各自监管审计对象数量的不同。
大的县市下辖几十个乡镇,小的县市管辖几个乡镇,而一地审计机关及人员的数量并不一定与其监督管辖的审计对象数量成正比。
某地审计部门不同的时间阶段,其需要监督的审计对象也会不同,如某地某时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建设项目多,工业、城建、治理污染等项目必然多,财政在这方面的投入大,需审计监督的对象项目必然很多;而某地某时经济落后,城市建设缓慢,这方面的财政投入就少,但国家对其扶贫、最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项目有可能比较多,所以不同的时间段,不同地域的审计对象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都是有差异的,这需要审计部门区别对待,合理确定监督范围与重点。
现实中,有些审计人员认为审计质量决定一切,重质量轻数量,为了追求过高的审计质量,不惜放弃大量需要开展的审计项目,一个县一年就做十来个甚至是几个项目,虽然每一个项目的程序都很合法到位,审计事项都查深查透,揭示的问题也很多,社会反响很大,但大量其他审计对象或项目中需要规范的行为,需要揭露的问题很多,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些,是不是就是保住了几棵大树,放弃了一片森林呢?从审计免疫力系统角度来说,也是救活了几个人的生命,却放弃了一群人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几点思考
张开国(山东省济南市审计局)
【时间:2014年04月04日】【来源: 】【字号:大中小】
今年1月,李克强总理要求“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凡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都要接受审计监督”。
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使每名审计干部深受鼓舞,更深感责任重大。
审计全覆盖就是对法定审计对象和范围的全面覆盖。
从横向上看包括对财政、金融、企业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覆盖,从纵向上应当包括中央、省、市、县、乡(镇),直至财政资金使用者的全覆盖,范围及其广泛。
笔者以为,以审计机关现有的人力和传统的审计模式来保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难度巨大。
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就必须在加强审计项目管理、创新审计监督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作用等方面探索和改进现有的审计机制和体制,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监督的效力。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库,实现审计项目对审计监督对象的全覆盖
要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库。
各级审计机关应对监管范围内的各业务领域审计项目进行全面的审计梳理和调查,将审计对象查列清楚,建立起全覆盖的审计项目库。
一是根据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级预算单位明细,将预算单位按重要程度编入审计项目库,分为每年必审单位和3-5年轮审一次的单位,以实现对财政预算单位审计的全覆盖。
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管对象查列清楚,将领导干部按任职时间编入审计项目库,每年除根据组织部门的安排进行离任审计外,对达到一定任职年限的在任领导及时向组织部门提出任中审计的建议(年限可确定在3-5年)。
这样每年在审计项目库中就能自然产生一批应进行任中审计的领导干部名单,有利于实现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覆盖。
三是将审计监管范围内的不使用财政预算资金的企事业单位查列清楚,将上述单位按重要程度编入审计项目库,分3-5年进行一次财务收支审计。
这样每年在审计项目库中就能自然产生一批必审的企事业单位,有利于对这部分单位实现审计的全覆盖。
四是将审计监管范围内的一些专项资金(基金)查列清楚,按资金(基金)的类型编入审计项目库,按重要程度分3-5年进行一次审计或审计调查,有利于对这部分资金(基金)实现审计的全覆盖。
五是将其他渠道形成的审计项目(如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领导交办的审计任务、百姓关心的热点资金或问题、前年度取得较大成效的审计项目等)编入审计项目库,分轻重缓急编入年度审计计划或及时安排追加审计项目。
二、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创新审计模式,最大限度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与审计领域的广泛性相比,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十分有限。
以现有人力,在同一年度甚至三年内难以做到对审计对象轮审一遍。
因此,要实现审计工作全覆盖,就必须在充分发挥现有审计资源的效力、提高审计效率的前提下,进一步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创新审计模式。
(一)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和管理,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达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一是审计机关要制定以三至五年为一周期的中长期审计计划,全覆盖所有审计监督对象,增强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和连贯性,既要避免审
计缺位又要避免重复审计,从而实现对审计监督对象的全覆盖;二是充分调度好现有政府审计人员的力量,最大限度的完成审计项目计划,使政府审计达到最大效力。
一方面,要在完善内部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淡化部门、专业限制,统一调配审计力量,采取组合审计、上下左右联动等审计方式,降低审计人力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要考虑适当增加和充实审计人员,有效缓解人力资源紧张与工作任务繁多之间的矛盾。
(二)创新审计模式,充分利用好财政投资评审的力量。
审计机关要通过加强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审计再监督,从而实现对财政投入资金的审计监督全覆盖。
一是审计机关督促财政部门完善财政投资评审监督管理办法,规范财政投资评审监督行为,扩大财政投资评审监督范围,逐步达到财政投资评审监督的全覆盖。
二是审计机关设立专职的财政投资评审审计处室,制定对财政投资评审质量的审计监督办法,每年按固定程序和比例对财政投资评审质量进行抽审,通过审计再监督实现对财政投入资金的全覆盖。
(三)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一是加强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命必须经审计机关同意,从而增强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支持和领导;二是探索派出政府审计干部挂职政府重要部门和大型国企集团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模式(如向政府的融资平台派出政府审计干部挂职总审计师,向下属单位较多的国资委、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局、公用事业局、园林局、农业局等政府部门派出政府审计干部挂职审计处长),每三至四年为一期,定期调换,从而实现政府审计人员对政府重要部门和企业单位内部经济业务的审计全覆盖。
(四)尝试审计业务外包,充分发挥社会审计机构的专业作用。
在最大限度整合国家审计内部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基础上,考虑尝试创新审计业务开展方式,即在建立有效核查机制的前提下,将审计业务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寻求外部力量的专业支持,扩大一定时间周期内审计监督的作用面。
(张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