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医用内窥镜行业规划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县医用内窥镜行业规划纲要
——xx发布
医用内窥镜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医疗仪器,医生通过内窥镜
能观察到体腔脏器的组织形态,方便诊断,且观察到的图像能输出、存
储和处理。

医用内窥镜损伤小、恢复快,其诊疗优势已被医学界所共识。

医用内窥镜按应用部位可分为消化道内窥镜、泌尿生殖道内窥镜;按结构与用途可分为纤维内窥镜、硬质内窥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发展,促进
结构调整升级。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行业指导,推进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促
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xx省产业发展
规划,结合区域产业xx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
真贯彻执行。

一、规划路线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区域需求。

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

二、坚持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充分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分地区、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路线,指导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2、坚持协调发展。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需求,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3、创新驱动,集聚发展。

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探索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集成创新模式,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承接,推动龙头项目落地和关联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产业园区、集群,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4、坚持市场主导。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优胜劣汰。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新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三、背景分析
医用内窥镜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医疗仪器,医生通过内窥镜能观察到体腔脏器的组织形态,方便诊断,且观察到的图像能输出、存
储和处理。

医用内窥镜损伤小、恢复快,其诊疗优势已被医学界所共识。

医用内窥镜按应用部位可分为消化道内窥镜、泌尿生殖道内窥镜;按结构与用途可分为纤维内窥镜、硬质内窥镜。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内窥镜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特别是在微创
外科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临床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内
窥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53亿元增长至2019年
的301亿元左右,预计2020年中国内窥镜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其中硬性内窥镜占比较大,占比达49%,软性内窥镜占比为25%,
软性内窥镜治疗器具占比为26%。

内窥镜微创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受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而推动,由
于国内内窥镜微创医疗技术发展较晚,因此行业的产业化进程整体上
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高端产品仍需要从国外发达国家进口。

2014-2019年中国内窥镜出口数量逐年增加,2019年中国内窥镜
出口数量为2387.06万台,较2018年增加了302.71万台;2019年中
国内窥镜进口数量为268.12万台,较2018年增加了26.24万台。

2018年中国内窥镜出口金额为1.04亿美元,进口金额为6.83亿
美元;2019年中国内窥镜出口金额为1.35亿美元,进口金额为9.94
亿美元。

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为中低档产品,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仍较大。

2019年中国内窥镜出口均价为5.65美元/台,进口均价为370.70美元/台。

相比国际内窥镜器械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中国内窥镜器械企业起步相对较晚,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为国外品牌挤占。

四、规划目标
1、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持续快速增长。

产业总产值从xx年的xx亿元增加到xx亿元,年均增长xx%;利税总额从xx年的xx亿元增加到xx亿元以上,年均增长xx%。

2、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

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总体布局和创新平台。

xx年产业进步贡献率达到xx%左右,重点行业的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

通过跨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xx年销售收入xx亿元以上的产业企业达到xx家以上,产业百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以销售收入来衡量)超过xx%。

五、主要发展任务
(一)实施创新驱动,加强技术创新
加快实施产业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大力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

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共同组织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开发中心的投入,加快技术中心人才的选拔培养,促进技术开发中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提高产业集中度
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施联合重组,大力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培育若干家集研发、设计、生产等于一体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

(三)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做大做强
支持龙头企业加快行业兼并重组,通过联合、兼并和实施低成本扩张,实现企业产业高度集聚和优势竞争,扶持股份制企业上市募集资金,发展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经营,壮大优势企业实力,组建一批大集团、大公司,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强竞争力。

(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引进电子商务、信息咨询、通信服务、网络服务、软件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等专
业性服务机构,积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依托行业
协会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为行业管理提供详实的数据,为决策提供辅
助参考。

(五)优化组织结构
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资本、资源、品牌等为纽带,实施跨
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

支持中
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
优势,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产业产品服务。

形成
个性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附:保障措施
(一)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在产业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应用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加强与国外产业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及时准
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鼓励企业与国外产业先进企业和研发机构
合作,鼓励企业创造条件到境外设立产业研发机构,努力掌握产业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