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培训教材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概述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第11页
社会化
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过程。
• 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 再社会化-再教化
内容
• 教诲社会组员掌握生活与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 • 教诲社会组员恪守社会规范 • 教诲社会组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 培养社会角色
焦虑、嫉妒、羞耻、内疚 成份、维度、形成、转变、测量 概念、结构、功效、体语沟通 概念、特点、自我暴露、标准
亲和、喜欢、爱情
群体层面
群体凝聚力 社会影响
从众、社会促进、模仿、暗示
社会层面
风俗···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第5页
社会心理学定义
美国
英国
罗斯
麦独孤
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
标志着社会心理学诞生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第13页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行为方式及对应心 理状态。(社会群体得以形成基础)
社会角色分类 • 先赋角色(父母) ↔成就角色(老师) • 要求性角色(公务员)↔开放性角色(老师) • 功利型角色(商人) ↔表现型角色(教授) • 自觉角色(演员) ↔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原因引发并对社会产生影响反应和反应系 统。
社会心理学之父 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情境
勒温
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原因 引发并对社会行为含有引导作用心理活动。
社会认知: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或事进⾏归类,明确它对⾃⼰的意义,使⾃⼰的⾏为获得明确定向,这⼀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的郊应 (⼀)⾸因郊应与近因郊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的现象,称为⾸因郊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的印象,称为近因郊应。
⾸因郊应是第⼀印象作⽤的机制。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印象来完成的。
⼀般来说,熟悉的⼈,特别是亲密的⼈之间容易出现近因郊应,⽽不熟悉的⼈或少见的⼈之间容易出现⾸因郊应。
(⼆)光环郊应 个体对认知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彩。
如:个体对他⼈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对他的⼈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郊应,也称晕轮郊应。
光环郊应是⼀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作⽤的。
(三)刻板印象 ⼈们通过⾃⼰的经验形成对某类⼈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致性和情感⼀致性的原则,形成⼀个总体印象 1、加法模式:指⼈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2、平均模式 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低来形成对他⼈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 形成对他⼈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良好的仪表和姿态
整洁得体的仪表和自信大方的 姿态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
印象。
积极沟通
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 、表达和提问等,增强人际互 动效果,提升印象管理效果。
03
印象管理的策略和技术
自我呈现
自我宣传
通过积极展示自己的能力 和成就,来提升自己在他 人心目中的形象。
角色扮演
根据场合和目标受众,调 整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以 符合特定角色或形象。
印象形成的过程
总结词
印象形成的过程包括注意、编码、形成初步印象和验证四个阶段。
详细描述
在注意阶段,个体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或特征;在编码阶段,个体将所关注的信息或特征进行加工、整理和归 类;在形成初步印象阶段,个体根据加工后的信息形成初步的认知和评价;在验证阶段,个体通过进一步的信息 搜集和经验积累,对初步印象进行验证和调整。
注意真实性和一致性
在印象管理中,保持真实性和一 致性至关重要。
不要为了刻意塑造某种形象而做 出与自己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符
的行为。
保持言行一致,避免给人留下表 里不一的印象。
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认知是进行有效印象管理的前提,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更 好地展示自己。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状态。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 印象形成的概念和过程 • 印象管理的重要性 • 印象管理的策略和技术 • 印象管理的应用场景 • 印象管理的挑战和注意事项
01
印象形成的概念和过程
印象形成的定义
总结词
印象形成是指个体在接触新信息或新 经验时,对他人或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过程。
详细描述
印象形成是个体对新的信息或经验进 行加工、处理和解释的过程,这个过 程涉及到对他人或事物的感知、记忆 、思维和评价等多个方面。
印象形成与管理
第二节印象形成与管理第一部分印象形成主讲人大家好,今天我们组给大家讲的是印象形成与管理。
我给大家讲的呢就是印象形成。
不知大家还是否记得,在大一刚来时,你遇见你的室友,新的同学。
在一开始接触时,你会注意到他的外表,他穿的衣服,他的行为等等。
这些东西会给你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就形成了第一印象。
随着交往的增多,你会了解他们的其他方面,然后你会把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一、印象形成概述那么印象的定义是什么?人际印象?人际印象形成?哪些同学能来回答下。
(印象是指人们记忆中保留的有关客体的形象,人际印象就是保留有关他人的形象,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形成的过程。
)然而,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中都包含了三种成分?分别是行动者、知觉者和交往情境。
首先,介绍一下行动者,就是被形成印象的人。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行动者的许多特质会被人们用来推论及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如书中提到的,行动者的性别是影响知觉者选择线索和对线索加权的一个因素。
还有行动者的行为也是影响总体印象形成的因素。
曾有一项研究,让被试阅读一些个体的行为描述,第一组描述行动者为一个早先对行动者友好的人做了一件好事;第二组描述行动者做了一件回报他人善意的好事;第三组描述行动者拒绝帮助一个行为自私的人。
第四组描述的是行动者拒绝做一件好事来回报早先对他友好的人。
然后让这些被试来评价这些行为,得到最好评价的是第二组,其次是第一组,然后是第三组,最后是第四组。
这一项研究说明了行动者的行为是影响总体印象形成的因素。
第二个是知觉者,也就是形成印象的人。
由于印象是知觉者形成的。
所以会受到知觉者的影响,包括心理过程和信息的加工过程。
定势就是影响因素中的一个,而定势是什么?比若说,你在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事先告诉你他是一位老师或者警察。
那么你是否会不自觉的注意和观察那些符合他身份和职业的行为?而这就是定势。
2第二章 印象形成与管理
二、印象形成的线索: 1、言语(语言、语音、语调) 2、情绪/表情 3、其他非语言线索 (距离、身体姿势、目 光接触) 4、行为
影响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 1、第一印象的形成有一半以上内容与外表有关。 (长相、体态、气质、神情和衣着)。 2、第一印象有大约40%的内容与声音有关。音调、 语气、语速、节奏都将影响第一印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成。 3、第一印象中只有少于10%的内容与言语举止有 关。
第二节 印象管理
• 一、什么叫印象管理? •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 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 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 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 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 • • •
三、印象管理的策略 1、按社会常模、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或自我抬高 3、投人所好
第二章 印象形成与管理
• 1、印象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会依据哪些信 息形成印象? • 2、在印象形成中常出现哪些偏差?怎样克 服? • 3、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第二章 印象形成与管理
• 一、印象是怎样形成的? • 印象,是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 形象。 • 印象形成,它是指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 的人格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 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复习思考题
• 1.一个长相漂亮的人往往在大多数方面都被别人作较高的评价,是 由于( )的作用。 • A.正性偏差 B.晕轮效应 C.整体印象 D.第一印象 • 2、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 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 A 定向作用 B 第一印象 C 首因效应 D 刻板印象 • 3.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这 被称为( )。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 4.“重庆人躁辣、上海人精明”反映的是( ) • A.刻板印象 B.晕轮效应 C.整体印象 D.第一印象 • 5.教师在学生面前作出符合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行动。这是印象管 理中的( )策略 • A 抬高自我 B 投人所好 C 按社会常模 D 符合社会期待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2007版
形成
VS
管理
印象
印像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 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 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 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 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 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 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笼罩上类似的 色彩,这种现象叫做光环效应,也成为晕 轮效应。
面子
黄国光(1987)认为,中国人把面子和尊严联系在一起。面子 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尊严,一方面代表了社会形象,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地位,人们通过人情和各种社会交换手段 获取、维护和提高自己的面子,也通过权力来确认和巩固自己 的面子。人情和面子是中国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一般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 生作用的。
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者某类 事情有着较为固定的看法称之为刻板印象 比如基于性别、种族、外貌、肤色等特征对 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 格特征、态度和行为方式等。
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 成的刻板印象会产生偏 见甚至歧视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的定义 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的策略
印象管理的作用
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 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人们在交往 中,会重视他人看法和感受,通过印 象管理策略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维护好自己的“面子”
杨国枢(1994)认为,中国人重视的是“重要他 人”的感受和对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与自己有密 切联系和利益关系的人,比如家人、朋友、同事 等,因此中国人很注意在重要他人面前维护自己 的形象,而不在乎与自己无关的人的感受和看法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PPT课件
7
一、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 1、外表
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信息,而 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唯一线索。
有研究(Berry & McArthur, 1985) 表明,人 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比有成熟面孔的成 年男子更天真、诚实、仁慈、热情,即更具有 孩子式的心理特征。
a) 快乐, d) 悲伤,
b) 惊讶, e) 生气,
c) 害怕 f) 厌恶
6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 一定的印象或看法。
多数情况下,我们有意观察,以了解对方的性格、 人品、能力等,从而决定
➢ 是否与对方交往,交往的深度如何? ➢ 是否该信任、重用对方?
4学时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社会知觉概述
一、知觉
定义: percep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 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类
1、物知觉( object perception )
2、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
又称社会知觉( social perception)
社会知觉最早由布鲁纳提出(1947 )
又被称为:人际知觉(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
社会认知( social cognition)
如我们把自己的朋友分类,认为张三是 外向的,李四是成熟的,陈五是忧郁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五章印象形成
(二)知觉者
控制与依赖研究
(三)交往情景
环境线索的暗示研究
第二节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
一、印象形成的特点 (一)一致性 (二)评估性
奥斯古德的研究
(三)中心特质的作用
阿希的中心特质和边缘特质研究
(四)隐含的个性理论
个பைடு நூலகம்特质的两个维度:社会维度、智慧维度
奥斯古德的研究 评估维度:好-坏 力量维度:强-弱 活动维度:积极-消极
第五章 印象形成
第一节印象形成概述; 第二节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 第三节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差; 第四节印象管理
第一节印象形成概述
一、人际印象的定义 印象是指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
体的形象。 人际印象的形成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
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 体印象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 (一)行动者
二、自我表现
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 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
(一)自我表现的具体目的
1、个体希望在他人心目中树立一个特定的形象
2、个体想要建立和维护与他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 的一种公开的形象
(二)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1、情景因素 2、参照群体的认同 3、其他人的影响
二、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一)累加模式
知觉者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 值相加而得到的。
(二)平均模式
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
(三)加权平均模式
平均了单个特质的评估值,但给予某些特质更多的 权重。
第三节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差
一、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 (一)优先效应 (二)新近效应 二、晕轮效应 三、定型 四、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的预言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4传播者的印象形成及印象管理
印象形成包括形成关于他人印象的一系列过程。从认识一个人到最终形成对他的评价或 者解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过程。传播者的认知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几种比 较重要的因素包括:信息的加权平均、典型行为和思维概括、认知模式和内隐人格理论。
一、信息的加权平均
传播者如何将来自他人的不同信息组合起来形成印象呢?一般来讲有两种可能:(1)将不相关联的信 息加起来形成统一的印象;(2)将获得的信息以某种方式加权平均形成印象。
现有研究显示,典型行为和思维概括在印象形成中都非常重要。事实上,随着交往深入,传播者对他 人的印象可能改变。起初,我们对新认识的人的印象主要是典型行为,之后我们对他的印象就主要通过多 次对他的行为观察得来的思维概括。
三、认知模式
我们的社会认知存在一种“懒人模式”,即人们会尽量做最少的认知工作,印象形成也遵循这一规律。 通常传播者会以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形成印象,将认知对象放入自己早 已熟悉的大的社会类别(如“她是 大学教授”“他是维吾尔族老人”)中加以判断和评价。这种社会类别就是一种认知模式,即人们会对某 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然后以对这个类别的人群的了解为基础,形成对群体中某个个体的印 象。
认知模式对传播中印象的形成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一方面,认知模式能够帮助传播者简化 认知任务,用较快时间就能预判认知对象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认知模式又会使印象形成陷入固化陷阱, 阻碍传播者对认知对象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判断。
印象管理ppt课件
2、自我推销(self-promotion)
①往自己脸上贴金(entitlements)。如在面试中,应试者试着去 强化一个正向的事件,并最大化自己与此事件的关联。比如公司 需要具有良好外语水平、善于团队合作、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 员工,那么可以观察到,许多应试者会声称自己具有公司需要的 才能。 ②自我提升(enhancement):指的是除了最大化自己与正向事物 的关联外,还会让他人认为他做的比别人认为的还要多更多。 ③克服障碍(overcoming obstacles):在面试中,应试者会特别 强调在向目标迈进时,问题与障碍是如何妨碍他,以提升他完成 该事件的价值。
印象管理• • • • •来自对印象管理的理解 印象管理的过程 印象管理的策略 印象管理的识别 结束
(一)对印象管理的理解
•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提出“戏剧论”,又称 为印象管理.他认为社会交往就是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种角 色,演出一定的节目.当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他总是企图控制别 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及交往的性质。面子功夫即印象管理的策略. • 亚力山大等:20世纪70年代提出情境同一性理论也认为印象管理是社 会互动的一个根本方面. • Schlenker(1981)对印象管理的定义为:表演者对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信 息进行操控,也就是表演者(actor)试图影响目标观众(target)对表演 者本身的知觉。 • 而Jones(1982)也提出把策略性的自我表现定义为:受到权力增长动机 影响的,被个体设计来去引发他人对自己的特质进行归因的行为特点。
(三)印象管理的策略
Jones和Pittman(1982)对印象管理的分类有逢迎、自我推销 、模范、恳求和威慑五项。 1、逢迎(ingratiation) ①强化他人(complimentary other-enhancement),这种行为 通常是特意去夸大他人正面的地方、而刻意忽视负面的地 方。 ②同意他人意见、判断与行为(conformity in opinion,judgement and behavior),表演者表现出自己和 目标观众有许多共同点 ,这种假设是基于人们都喜欢和与 自己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人相处。 ③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即是对目标观众表现出自 己拥有、而且他也喜欢的特质。 ④略施小惠(rendering favors)而不怀抱着任何回报的心理 也会是非常成功的一种策略。
培训学习资料-印象管理4_2023年学习资料
对好行为的分类-·意见遵从-·热情相助--8-8-8-8-8-8-8-8-8-
·抬举他人:-。戴尔。卡耐基:-真诚地表扬和赞美他人-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喜欢我们,表扬我-们 鼓舞我们自信,给我们积极评价的
讨好的风险:-与过分抬举行为相关的负面词汇-1.阿谀奉承-6.谄媚-2.溜须拍马-7.趋炎附势-3.逢迎巴 -8.进谗言-4.唯唯诺诺-9.应声虫-5.卑躬屈膝-10.马屁精--8-8-8--8-8-8-8-8-3
。辩解的类型:-1.否认造成伤害-2.否认行为对象是受害者-3.对谴责人提出谴责:-4.求助于忠诚
·事先申明-品60b9e9e7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e_--_印 管理4ppt
·自我设障-·道歉0b9e9e7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e_--_ 象管理4ppt
印象管理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是我们-社会与工作生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印-象管理是好是坏、是道德还是不道德实 际上取决于人们为什么运用它和怎样运-用它。
逢迎(讨好)-Ingratiation)--8--8--88-8-888-8-·逢迎是指一整套相关的获得性 象管理-行为。他们的共同目的在于使自己更受-人喜欢,在他人眼里更具有魅力。-3-COMMITTEE
。印象管理--是指处于组织情境下的组织成员有意识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一印象管理是组织行为 人际互动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印象馆理-·印象管理理论假定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就是无-论个体在组织内部还是外部,都渴望被别人积-极看待,避 被别人消极(负面)看待。-·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叫做获得性印-·而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 极的-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叫做保护性印象管理。
印象形成与管理11.09
一、印象印象: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和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01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02最新获得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的人容易产生首因效应。
03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像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笼罩上类似的色彩,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04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具有消极的作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或歧视。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01加法模式: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个人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02平均模式: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将各种特征的分子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03加权平均模式:在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还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依据的不是简单平均分数,而是加权平均分数。
0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真诚热情等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等是消极的中心品质。
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四、印象管理01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是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会多于不好的评价(对事则不一定有这个效应)。
证实偏差
(1)定义:人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
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2)行为证实偏差:人们对某人的社会行为总有一定的图
式,这种既有的图式会使该人交往时作出符合图式的行为,也就 是说其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这就是行为证实偏差。
三、认知偏差
首因效因与近因效因 晕轮效因(光环效因) 社会刻板印象 自我中心偏差 投射作用 隐含人格理论 宽大效因 证实偏差 后视偏差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 的信息,并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 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近因效应
例如:两个人,采用-5到+5的量尺进行品质评价。 甲:机智(+4)、学识渊博(+4)、沉着(+2)、自信(+3) 乙:机智(+4)、学识渊博(+4)、沉着(+2)、自信(+3)、 坦率(+3)、不讲究衣着(-2)
甲的得分是:(4+4+2+3)/ 4=3.25, 乙的得分是:(4+4+2+3+3-2)/ 6=2.33。 所以,甲的印象比乙的印象好。
中心品质模式
在我们形成印象时,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 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称为中心特性或中心品质。
实验(S. Asch)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礼貌、果断、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粗鲁、果断、实际、谨慎
向。
例如:夫妻双方总认为自己在家务中作的事情更多,篮球队员 总认为自己在比赛中应,也称为虚假一致偏差,是指在评价他人时,
会产生别人是跟我一样的假设,把自己的观点投射到别人身
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典型的投射效应。
宽大效应
宽大效应:指对一般人进行评价时,通常是好的评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一群人或某一类人的概括而固
定的看法。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个人的直接经验; 二是间接的社会学习。
社会刻板印象的意义: 积极意义:简化认知过程 消极意义:容易造成对个体的偏见和歧视。
自我中心偏差
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
五、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指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表现自己,
以便使交往对方对自己产生一个特定的看法。即个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去 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
印象形成是信息的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是信息的输出,是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印象管理的策略
整饰自己 遭遇失败后整饰自己 在异性面前整饰自己 社会标定后整饰自己
近因效应:是指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对对方形成的印
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因而材料出现
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相同。人们根据间隔段后面的
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 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 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 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 其他不好的品质。(以偏概全)
在美国,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黑人和被判死刑的黑人 比例明显高于白人。在各州的监狱中,大约47%的 囚犯为黑人,16%的囚犯为拉美裔。1977年至1998 年,黑人仅占美国全国人口的10%至12%,但在 5709名被判死刑的人当中,有41%是黑人。
据联合国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在美国,犯有同样 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种往往受到比白人重2至3倍的 惩罚,杀害白人被判死刑的黑人是杀害黑人被判死 刑的白人的4倍。
②“门面”效应(the door-in-the-face effect) 定义:如果对某人先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
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 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 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
讨好(ingratiation)(使别人喜欢自己)
①卡内基(D.Carnegie,1936/1973)《如何赢得朋友》,六条原 则 真诚;微笑;记住名字;聆听者;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真诚的使 别人觉得他是重要的。 (P146)
第三章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 我或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进行感知、 判断、评价、推断和解释的过程。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认知者的特点
过去的经验 兴趣与动机 情绪 个性特征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图式对认知的作用: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累加模式
人在形成印象时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 的印象。
例如:上例,甲的13分,乙的14分,乙的总分更多,乙的印象 好。
加权平均模式
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 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 (N.H.Anderson,1968)
例如: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招聘者更看重“智慧”品质 而不是是否有“魅力”,招聘公关人员则会看重其是否有“魅 力”。
后视偏差
(1)定义: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
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事后诸葛亮)
(2)评价:真正的记忆歪曲。
四、印象形成
特征1 特征2 特征3 …… 特征n
总体印象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平均模式 累加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平均模式
人们在接受到信息后对其单独加工,然后将它平均起 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
投其所好 称赞、附和、施惠
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
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①“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effect) 定义: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
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