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开采问题解析

合集下载

可燃冰固体开采法原理

可燃冰固体开采法原理

可燃冰固体开采法原理
可燃冰是一种固态的冰,通常被称为甲烷冰(CH4冰块)。

其开采方法通常分为三种:固体开采、液体开采和气体开采。

固体开采是指使用钻头在地下深处开采可燃冰。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特殊的钻头,以克服可燃冰的固态结构。

通常需要使用高速钻头来快速到达深度,然后使用减压器将压力释放,使可燃冰从深度处开始融化。

这种方法需要高度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并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液体开采是指使用溶剂将可燃冰从地下中提取出来。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使用高压液体泵将可燃冰与溶剂混合,并将其输送到井口。

在井口,液体可燃冰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以使其更容易开采。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更直接地开采可燃冰,并且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气体开采是指使用压缩气体将可燃冰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使用高压气瓶将气体输送到井口。

在井口,气体将可燃冰压缩并释放压力,使其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高效地开采可燃冰,同时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种方法都需要高度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且需要严格的环保措施来控制其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开采可燃冰也涉及到一些法律法规的问题,需要合法合规。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可燃冰,一种新型的能源资源,因具有高能量密度、清洁环保等特点而备受。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燃冰储量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可燃冰的开发现状及其在能源、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中国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青藏高原等地。

作为全球最大的可燃冰储量国之一,中国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占全球的1/3以上。

目前,中国已具备成熟的可燃冰开采技术,主要采用水力压裂和解码技术。

通过在目标区域建立钻井,将高压、低温的水注入井中,使可燃冰分解为天然气和水,再通过管道将天然气输送到地面。

(1)现状:中国可燃冰开采处于试验阶段向商业化过渡的阶段,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团队在进行可燃冰开采及利用的研究。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可燃冰产业化发展,已有多家能源企业开始进行可燃冰的试采工作。

(2)挑战:可燃冰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同时,可燃冰的开采、储存和运输等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以加强对可燃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可燃冰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能源领域,可燃冰可用于替代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可燃冰还可作为船舶、航空器的燃料,满足远距离运输的需求。

在工业领域,可燃冰可用于生产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等。

例如,通过可燃冰制备的氢气可以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醛等化工品;可燃冰还可以作为原料合成聚合物材料,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环保性。

可燃冰具有较高的燃烧值,可以替代煤炭等传统能源用于城市供暖、区域供冷等领域,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可燃冰的燃烧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理想的能源替代品。

未来,中国应加强可燃冰开采、储存、运输等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高开采效率和经济性。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可燃冰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资源,它的开发利用被誉为能源革命的一大突破。

本文将对可燃冰的起源、性质、开发利用以及存在的挑战进行研究和探讨。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水分子和甲烷分子形成的固态结构物质。

可燃冰主要形成于海底砂土和冻土层中,同时也存在于陆地冰山、天山和高山冰川中。

其在寒冷的高压环境下形成,能源含量丰富,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清洁能源。

可燃冰的发现和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21世纪才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可燃冰的开采技术主要有水平钻井、压裂等。

研究显示,全球可燃冰资源量十分丰富,估计储量相当于目前已知化石能源的两倍以上,其中主要集中在亚洲沿海地区和北极。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可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为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然而,可燃冰的利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可燃冰的开采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进行试采和开发。

其次,可燃冰的开采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如开采操作可能导致海底地质灾害等风险。

此外,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技术标准。

在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方面,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首先,需要提高可燃冰的开采技术,包括降低开采成本、提高开采效率等。

其次,需要加强对可燃冰储量和分布的调查研究,以确定可燃冰的开采潜力和可持续性。

最后,需要加大对可燃冰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包括将可燃冰转化为液体燃气、制造氢能源等。

综上所述,可燃冰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一些技术和环境挑战。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开发,以实现可燃冰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提供更加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

可燃冰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

可燃冰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

可燃冰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资源,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区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然而,在可燃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痛点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可燃冰行业的痛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在可燃冰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技术瓶颈是一个突出问题。

可燃冰的提取和加工技术相对较为复杂和困难,需要克服高温、高压、海底等复杂环境下的技术挑战。

此外,可燃冰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如何处理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是一个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

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应加大对可燃冰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可燃冰的提取效率和加工技术。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技术和经验,推动可燃冰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可燃冰开发过程中存在环境保护风险。

可燃冰主要存在于海洋底部,开发过程中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海洋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等。

此外,可燃冰提取过程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震和滑坡等。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和监测。

在可燃冰开发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环境监管和保护措施,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同时,加强对可燃冰开发区域的地质和地震监测,及时预警和防范地质灾害风险。

第三,可燃冰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经济挑战。

可燃冰的开发投资高,且存在较大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同时,由于可燃冰是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市场需求和成熟度相对较低,如何进行市场推广和商业化应用也是一个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完善政策和市场机制。

政府应建立支持可燃冰开发的政策体系,提供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的扶持。

同时,加强可燃冰开发和利用的市场推广,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和接受度。

鼓励企业间合作,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可燃冰的商业化水平。

综上所述,虽然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其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痛点和挑战。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和监测,以及完善政策和市场机制,可燃冰行业的相关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推动可燃冰产业的健康发展。

可燃冰开采

可燃冰开采

可燃冰开采可燃冰开采——挖掘海底的新能源引言:可燃冰是一种深埋于地下或海底的天然冰结构,能源含量丰富,迄今为止被广泛认为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曙光。

本文将探讨可燃冰开采的背景及意义、开采技术和挑战,并对其未来应用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以期为可燃冰开采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可燃冰的背景与意义1. 定义与成因:可燃冰是指一种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天然冰结构,主要由甲烷分子构成。

其形成过程主要涉及有机质降解和气体占据冰水晶的空隙。

2. 能源含量巨大:据估计,全球可燃冰储量约为2000亿至3000亿吨石油当量。

仅中国海域的可燃冰资源,储量更是达到1150亿至1500亿吨石油当量,相当于中国石油储量的50倍。

3. 替代传统能源:可燃冰资源具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其开采与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为能源结构的优化提供新途径。

4. 环境友好型能源:与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可燃冰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较低,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小。

同时,可燃冰开采可以避免传统石油开采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

二、可燃冰开采技术1. 海底可燃冰开采方法:主要包括热力、减压和化学等开采技术。

其中,热力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开采方法,通过热量的输入使可燃冰释放出甲烷气体。

减压法则通过降低压力来改变可燃冰的相变条件,使甲烷逸出。

2. 难题与挑战:目前可燃冰开采面临着技术难题和环境挑战。

技术上,深水开采、海底矿产保护和冰温增加等问题亟待解决。

环境上,海洋生态系统破坏、海洋污染和海洋工程安全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三、可燃冰开采的前景与限制1. 国内外可燃冰开采进展: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地区均投入大量资源与资金进行可燃冰开采的研发与试验,相关成果显示出可燃冰开采的广阔前景。

2. 可燃冰使用领域:可燃冰的应用前景广阔,既可以用作传统能源的替代品,也可用于天然气交通、氢能源等领域。

同时,可燃冰还有助于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3. 开采限制与风险:可燃冰开采利用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高成本、技术难度和环境影响等。

可燃冰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可燃冰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可燃冰行业现状分析报告可燃冰是一种深层海洋或极地冰冻地下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具有丰富的资源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和传统能源资源逐渐枯竭,可燃冰被视为未来能源革命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资源储量、开采技术、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对可燃冰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就可燃冰的资源储量来看,全球范围内可燃冰资源储量巨大。

我国是全球可燃冰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资源总量估计在1.5亿亿立方米以上。

然而,由于可燃冰储藏地点多位于海洋极深水域和极地地区,开采难度巨大,目前无法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开采,所以资源的商业化开发面临很大挑战。

其次,可燃冰开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也是该行业的关键。

目前,可燃冰的开采技术主要包括热力法、机械法和化学法。

这些技术相对成熟,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

例如,在热力法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冰融化速度以及防止高甲烷浓度造成爆炸风险等问题仍待解决。

此外,可燃冰开采过程中存在低温高压环境、设备腐蚀等问题,对材料和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将极大推动可燃冰行业的发展。

再次,可燃冰的应用前景令人振奋。

燃烧可燃冰可以产生大量的热能和清洁的二氧化碳排放,相较于传统燃煤和石油,可燃冰的燃烧效率更高、环保性更好,有望成为替代传统能源的主要选择。

此外,可燃冰还可以用于工业制冷、液化天然气生产、氢能源生产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特别是在我国,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可以极大缓解能源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对于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仍面临众多挑战。

首先是成本问题,由于可燃冰的开采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导致开采成本相对较高。

其次是环境风险问题,可燃冰开采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如洪涝灾害、海洋生态系统受损等。

此外,可燃冰市场的发展仍面临国际市场需求、能源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推动可燃冰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环境保护,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水平。

热点08 中国可燃冰创纪录(解析版)-2020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

热点08  中国可燃冰创纪录(解析版)-2020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

2020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热点08 中国可燃冰创纪录背景:2020年4月3日,中国工业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突破。

一、选择题:1.2020年,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已知每个可燃冰粒子由一个甲烷分子结合8个水分子构成,其化学式为CH 4∙8H 2O 。

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燃冰和冰属于不同的两种物质B .一个可燃冰粒子由29个原子构成C .可燃冰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D .可燃冰粒子中 C 、O 原子个数比为1:1【答案】D【解析】A 、可燃冰是由一个甲烷分子结合 8个水分子构成,冰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可燃冰和冰属于不同的两种物质,故A 正确;B 、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 4∙8H 2O ,一个可燃冰粒子由()1+4+82+1=29⨯个原子构成,故B 正确;C 、可燃冰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C 正确;D 、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 4∙8H 2O ,可燃冰粒子中 C 、O 原子个数比为1:8,故D 不正确。

故选D 。

2.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的国家,2020年,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可燃冰的结构如图所示,甲烷分子(CH 4)被包进水分子构成的“笼子”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用可燃冰作燃料会大大减弱温室效应B .“笼子”内的甲烷分子不再运动C .可燃冰中甲烷分子和水分子何存在间隔D.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答案】C【解析】A、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减少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B、“笼子”内的甲烷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故选项错误;C、可燃冰中甲烷分子和水分子何存在间隔,因为任何物质之间的分子都存在间隔;故选项正确;D、水中只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水不能变成油;故选项错误;故选:C。

可燃冰开采尚无成熟方案

可燃冰开采尚无成熟方案

“可燃冰开采尚无成熟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我的写字台上,照亮了那堆满是笔记和资料的文件夹。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整理关于可燃冰开采的方案。

这个议题困扰了我很久,如今,我要用我的经验和智慧,给它一个答案。

一、项目背景让我们来谈谈可燃冰。

它是一种在低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巨大,分布广泛。

据估计,全球可燃冰的储量是现有天然气储量的两倍。

然而,由于开采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目前尚无成熟的开采方案。

二、技术难题1.开采环境恶劣: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深海底部,环境压力大,温度低,这对开采设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开采过程中易引发环境问题:可燃冰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引发海底滑坡、海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3.技术瓶颈:目前,我国在可燃冰开采技术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开采技术和设备。

三、解决方案1.研发新型开采设备:针对深海底部恶劣环境,我们需要研发具有高强度、耐腐蚀、抗压力的新型开采设备。

2.优化开采工艺: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可燃冰的开采工艺,确保在开采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影响。

3.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先进企业和技术团队合作,共同研发可燃冰开采技术。

4.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在开采过程中,加强对环境、安全的监管,确保开采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具体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对可燃冰分布区域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其储量和开采条件。

2.设备研发:根据调查结果,研发适合深海开采的新型设备。

3.工艺优化:通过实验,优化开采工艺,确保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4.国际合作:与国外企业和技术团队合作,引进先进技术。

5.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确保开采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预期成果1.掌握可燃冰开采核心技术:通过项目实施,我国将掌握可燃冰开采的核心技术,为全球能源开发贡献力量。

2.降低开采成本:新型开采设备和优化工艺的应用,将降低可燃冰的开采成本。

3.保护环境:在开采过程中,采取环保措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4.提高我国国际地位:通过可燃冰开采技术的突破,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地位。

探究海底可燃冰开发流动保障技术

探究海底可燃冰开发流动保障技术

探究海底可燃冰开发流动保障技术1. 海底可燃冰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海底开采可燃冰时,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复杂。

首先,可燃冰储存在海底附近,水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低,而且还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如海底地形、岩石类型等。

其次,可燃冰是一种高含水、低温的固态燃料,需要在水下将其转化为稳定的燃气,同时还要保证燃气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流动保障技术是海底可燃冰开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其主要挑战有以下几点:(1)低温环境下燃气的流动性较差,容易导致管道堵塞和活塞运动不畅;(2)水下管道存在锈蚀、磨损、腐蚀等情况,管道的损坏和燃气泄漏风险较大;(3)水下运输燃气需要承受巨大的水压,而且还可能会遭受海洋环境的损害,如海流、海浪等;(4)由于海底地形复杂,燃气运输存在方向不定、方位角难以控制等问题;(5)燃气储存需要考虑存储容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燃气与储存容器之间的适合性问题。

为了解决海底可燃冰开发流动保障技术的挑战,需要采用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1)使用高强度的压力管道和稳定的储气罐,以保证燃气运输和储存的安全性;(2)采用特殊的管道涂层和防腐蚀技术,保护管道的使用寿命;(3)利用多点测压和流量监测技术,对管道内的燃气流量和压力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燃气运输稳定性;(4)使用DDS数控技术和自主导航技术,对海底管道的运输和布放进行精准控制;(5)同时,开发高效的燃气液化技术和燃气再利用技术,以提高燃气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性。

总之,海底可燃冰开发流动保障技术是可燃冰开发中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实现可燃冰开发的关键技术。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的技术攻关和实践中,海底可燃冰开发流动保障技术将日臻成熟,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燃冰开发难在哪里?

可燃冰开发难在哪里?

“可燃冰”开发,难在哪?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冻土带和海洋深处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冰”,就是天然气水合物,即后来被人们称作“可燃冰”的物质。

可燃冰中甲烷含量占80%~99.9%,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而且其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在全球范围内的储量是现有天然气、石油储量的两倍,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时至今日,已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最近两年的开采试验取得了较大进展。

而对于目前被雾霾重重围剿的中国来说,用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来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彻底摆脱环境压力的重要路径。

而在所有的清洁能源中,“可燃冰”被寄予厚望。

那么,在“可燃冰”走进中国视野的近20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可燃冰”勘探和开发经历了哪些困难,目前对其认识和利用达到了什么层级,要真正达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还有多少差距?本报记者在第八届天然气水合物大会上采访了中国国务院参事张洪涛。

“可燃冰”与中国“可燃冰”与中国结缘不能绕过的一个人,便是张洪涛。

1996年,张洪涛第一次知道这种天然气水合物。

当时,国内两家情报机构也在关注这种物质,但对于这种物质的叫法并不统一。

彼时,张洪涛是原地矿部直属单位管理局副局长,他在一篇报道上看到了这个新矿种,随即研究了相关资料,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潜在替代能源,而且是清洁能源。

在国土资源部成立之前,张洪涛就连续两年组织了情报调研。

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后,开展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

当时,在大调查的框架之下,国土资源部投入960万元,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面上的调查和机理的研究。

2002年,天然气水合物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

2004年,中国与德国合作,德国先进的“太阳号”调查船开进中国南海,载着14位中国科学家和14位德国科学家,进行了第一次海底取样。

可燃冰开采行业

可燃冰开采行业

《可燃冰开采行业分析报告》一、行业规模与增长1. “1 个核心数据:行业总市场规模突破[X]亿元”目前,可燃冰开采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潜在的市场规模巨大。

虽然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突破具体数字的市场规模,但从可燃冰的储量和未来可能的应用前景来看,一旦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数千亿甚至数万亿元。

在近几年,可燃冰开采行业虽然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但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前期探索一直在稳步推进。

增长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使得人们不断寻找新的能源资源,可燃冰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备受关注。

其次,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可燃冰的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人们对可燃冰的开采可行性有了更多的信心。

再者,各国政府对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也推动了可燃冰开采行业的发展。

与同类型或相关行业相比,可燃冰开采行业具有独特的发展潜力和地位。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行业相比,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污染物,是一种更加清洁的能源,符合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

与其他新能源行业相比,可燃冰的储量巨大,有望在未来成为重要的能源供应来源。

2. “2 大增长引擎: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扩张”技术创新在可燃冰开采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推出将极大地推动市场的发展。

例如,新型的可燃冰开采技术,如降压法、热激发法等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

同时,相关的设备和工具的研发,如深海钻井平台、可燃冰提取装置等,也为可燃冰的开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市场需求扩张主要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新兴应用领域的出现。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可燃冰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同时,可燃冰在新兴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如可燃冰发电、可燃冰作为化工原料等。

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能源安全的担忧也促使他们加大对可燃冰开采的投入。

二、竞争格局1. “3 大主要竞争者:市场份额与竞争策略”在可燃冰开采行业中,目前主要的竞争者包括一些大型的能源企业、科研机构和国家能源公司。

可燃冰常见的开采方法

可燃冰常见的开采方法

可燃冰常见的开采方法(一)、传统——加热法与减压法加热法,顾名思义就是将可燃冰层以对流法、电磁加热法[参考文献6]等直接升温,将可燃冰分解为天然气与水,并且直接以管线收集天然气。

减压法则是以管线导出可燃冰层下方的气体或流体,使可燃冰层的压力变小。

此时,可燃冰中的“冰”就会因为压力下降而液化成为水,使得天然气被释放。

(二)、新型——二氧化碳置换开采法这个方法可说是传统加热法的进化型态,两者都是以同样的原理运作,即:使可燃冰升温,让水合物中的天然气释放出来,并加以收集。

那么,二氧化碳置换法为什么是进阶版的加热法呢?原因就在于这种方法能在开采可燃冰的同时,将一部份的二氧化碳转为水合物,封存在海底。

以环保的角度来说,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高收益。

此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和二氧化碳水合物保持稳定时的压力差进行开采,意思就是,当我们把压力控制在特定范围下,天然气水合物就会分解,而适合这个压力的二氧化碳水合物就会形成。

图六是二氧化碳置换法的示意图,图中(A)是开发前蕴藏可燃冰矿藏的海床。

开采时,如图(B)所示,我们需要在可燃冰矿层的上方及下方都注入二氧化碳,下方那一层是主要运作的区域,而上方则用以阻隔并稳定海床。

接着,因为压力被控制在适合二氧化碳水合物生成的范围,因此当这种水合物逐渐生成并放热时,最靠近底层的可燃冰就会被这些热量分解,转化出大量甲烷。

此时如图(C),这些甲烷会被导管收集,所以下方的二氧化碳就会上移、填补空缺,然后持续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使更多的可燃冰分解、释放甲烷。

在这种连锁反应下,我们就可以达到在不断释放可燃冰中甲烷的同时,不断(以水合物的形式)封存注入至海床中的二氧化碳。

(三)、新型——固体开采法最初的固体开采法是直接采集可燃冰固体,并将可燃冰固体移至浅水海域后加以分解,因为若是以物理或化学方法就地分解,会产生消耗能源,而且经费昂贵。

之后,固体开采法也衍生出了另一种更进阶的方式,称为“混合开采法”。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
可燃冰是一种新兴的天然资源,它是一种结晶形式的天然气水合物,由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组成。

它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并且可以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稳定存在。

研究报告指出,可燃冰储量巨大,是一种潜在的重要能源资源。

根据目前的估算,全球可燃冰储量可能相当于天然气储量的几倍甚至更多。

这意味着如果能够开发和利用可燃冰,将为全球能源供应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可燃冰研究报告还指出,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和环境风险。

首先,可燃冰的开采需要在极端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因此需要先进的开采技术。

其次,可燃冰的开采可能会导致地下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此外,可燃冰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需要引起重视。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和风险,研究报告建议加强可燃冰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合作。

这包括共享开采技术和经验,以及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以确保可燃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总之,可燃冰是一种潜在的重要能源资源,但其开采和利用面临一定的技术挑战和环境风险。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我们可以实现可燃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为全球能源供应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会造成哪些后果?

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会造成哪些后果?

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会造成哪些后果?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会造成哪些后果?可燃冰开采不当会导致大量甲烷气体外泄,加剧温室效应,还会引起海底滑坡,使构筑在可燃冰上的部分珊瑚礁岛屿与陆地沉入水底。

脱毛不当会造成哪些后果呢脱毛不当会造成,毛发变粗,内嵌毛,色素沉着,毛囊发炎、角化粗糙,所以我们选择脱毛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选择好专业的机构或者医院,来帮你脱毛,广州时光整形美容医院为你解决你的后顾之忧。

1、毛发变粗一般人对于刮毛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毛会越刮越粗。

其实刮毛时把软而细的尖端剃掉后,留下粗的毛干因为横切面的缘故,看起来会感觉看起来比较粗。

其实毛根长出的来毛发仍是一样的粗细。

男生每天刮胡子也不会让胡须变粗是相同道理。

但是在毛发粗厚处刮毛,都会留下难以剃除的毛根,外观上毛孔会呈现出黑色的点状,尤其毛发刚长出来会更为明显,影响到外观。

想要避免这种情形可以使用拔除法或雷射除毛。

2、内嵌毛这是自行除毛最危险的并发症,常常是因为拔毛断裂、或逆向刮毛,毛发埋没在皮肤内部,无法正常长出。

少部分是因为除毛导致表皮或毛囊受伤,皮肤愈合时毛孔阻塞,造成毛发包埋。

内嵌毛的外观像一颗颗的鸡皮疙瘩,毛发埋没的结果,会造成不定时的发炎反应、产生色素疤痕。

通常需要用手术方式将埋没毛挑出来才能解决。

正确的除毛方法,加上除毛部位定期 *** 、去角质,可以帮助毛发长出皮肤,防止毛发内嵌。

3、色素沉着蜜蜡、除毛膏、除毛慕丝等化学性除毛,则可能对皮肤造成*** 及敏感反应,对除毛膏过敏者不可尝试药物除毛。

最好先在手肘内侧先予以涂抹,进行过敏测试,证实若无红、肿、痒等反应,再用于其它部位。

剃刀、除毛刀等物理性除毛,若使用不当可能割伤皮肤,造成色素沉淀或疤痕。

不论使用何种方式除毛,都会造成皮肤轻微的损伤,除毛后都必须滋润保湿,并注意防晒,否则皮肤受伤后如意产生色素沉淀。

4、毛囊发炎、角化粗糙用拔毛方式除毛,不仅疼痛也容易造成毛囊发炎,拔除后一定要擦乳液镇定滋润皮肤,肤质脆弱的人也可以事先涂抹抗生素药膏(金霉素、地霉素等眼药膏),避免发炎感染。

_可燃冰_开采_一场将灾祸变成福音的考验

_可燃冰_开采_一场将灾祸变成福音的考验

光明日报/2009年/10月/29日/第005版观察与探索“可燃冰”开采:一场将灾祸变成福音的考验本报记者张蕾日前,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作为“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替代能源,在永久冻土区成功获取“可燃冰”,不少国人为之欢欣鼓舞。

然而也有人对“可燃冰”的开采利用提出质疑和警告,认为一旦开采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后果。

那么,到底如何安全、有效地开采“可燃冰”呢?10月28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关专家。

环境问题成“瓶颈”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于海底沉积物和陆地冻土带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

在标准状况下,1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最多可产生164单位体积的甲烷气体。

“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会改变天然气水合物赖以赋存的温度、压力条件,引起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因此,在‘可燃冰’的开采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对温压条件的控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的加剧、海洋生态的变化以及海底滑塌事件等。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说。

张洪涛介绍,“一方面,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蕴含的甲烷量约是大气圈中的3000倍;另一方面,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进入大气的量即使只有大气甲烷总量的0.5%,仍会明显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

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对甲烷气体进行控制,就必然会加剧全球温室效应。

”除温室效应外,海洋环境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还会带来更多问题。

张洪涛举例说:“甲烷气体如果大量排入海水中,其氧化作用会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气,对海洋微生物生长发育带来危害;如果进入海水中的甲烷量特别大,还可能造成海水汽化和海啸等,危害海面作业甚至海域航空作业。

”此外,天然气水合物在开采过程中还会分解产生大量的水,释放岩层孔隙空间,使其赋存区地层发生固结性变差,引发海底滑塌等地质灾变。

“可燃冰”开采问题解析

“可燃冰”开采问题解析

传统开采方法(1) 热激发开采法热激发开采法是直接对天然气水合物层进行加热,使天然气水合物层的温度超过其平衡温度,从而促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为水与天然气的开采方法。

这种方法经历了直接向天然气水合物层中注入热流体加热、火驱法加热、井下电磁加热以及微波加热等发展历程。

热激发开采法可实现循环注热,且作用方式较快。

加热方式的不断改进,促进了热激发开采法的发展。

但这种方法至今尚未很好地解决热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而且只能进行局部加热,因此该方法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减压开采法减压开采法是一种通过降低压力促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开采方法。

减压途径主要有两种: ①采用低密度泥浆钻井达到减压目的;②当天然气水合物层下方存在游离气或其他流体时,通过泵出天然气水合物层下方的游离气或其他流体来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层的压力。

减压开采法不需要连续激发,成本较低,适合大面积开采,尤其适用于存在下伏游离气层的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是天然气水合物传统开采方法中最有前景的一种技术。

但它对天然气水合物藏的性质有特殊的要求,只有当天然气水合物藏位于温压平衡边界附近时,减压开采法才具有经济可行性。

(3) 化学试剂注入开采法化学试剂注入开采法通过向天然气水合物层中注入某些化学试剂,如盐水、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破坏天然气水合物藏的相平衡条件, 促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

这种方法虽然可降低初期能量输入,但缺陷却很明显,它所需的化学试剂费用昂贵,对天然气水合物层的作用缓慢,而且还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所以,目前对这种方法投入的研究相对较少。

新型开采方法(1)CO2 置换开采法。

这种方法首先由日本研究者提出,方法依据的仍然是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压力条件。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保持稳定需要的压力比CO2 水合物更高。

因此在某一特定的压力范围内,天然气水合物会分解,而CO2 水合物则易于形成并保持稳定。

如果此时向天然气水合物藏内注入CO2 气体,CO2 气体就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出的水生成CO2 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面临的三大难题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面临的三大难题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面临的三大难题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泛,从其形成条件看,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可燃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逐渐开始了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勘探。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但是,可燃冰的大规模商业开采却面临着许多困难。

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

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

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开采可燃冰主要面临着以下三个难题:1、可能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环境。

由于可燃冰本质上是甲烷在低温高压环境下与水产生的结合物,甲烷是绝大多数“可燃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

“可燃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

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

可燃冰非常不稳定,在常温和常压环境下极易分解。

这些冰球一旦从海底升到海面就会砰然而逝,最后变成一滩水。

学者认为,“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

而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增加温室效应,进而使地球升温更快。

2、特殊的存在条件极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由于“可燃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可燃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日益增多的研究成果表明,由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温压变化,均可使水合物分解,造成海底滑坡、生物灭亡和气候变暖等环境灾害。

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可燃冰”能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这对各种海底设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由此可见,“可燃冰”作为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

3、目前技术条件下开采成本过于高昂。

目前,“可燃冰”的开采方法主要有热激化法、减压法和注入剂法三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开采方法(1) 热激发开采法热激发开采法是直接对天然气水合物层进行加热,使天然气水合物层的温度超过其平衡温度,从而促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为水与天然气的开采方法。

这种方法经历了直接向天然气水合物层中注入热流体加热、火驱法加热、井下电磁加热以及微波加热等发展历程。

热激发开采法可实现循环注热,且作用方式较快。

加热方式的不断改进,促进了热激发开采法的发展。

但这种方法至今尚未很好地解决热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而且只能进行局部加热,因此该方法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减压开采法减压开采法是一种通过降低压力促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开采方法。

减压途径主要有两种: ①采用低密度泥浆钻井达到减压目的;②当天然气水合物层下方存在游离气或其他流体时,通过泵出天然气水合物层下方的游离气或其他流体来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层的压力。

减压开采法不需要连续激发,成本较低,适合大面积开采,尤其适用于存在下伏游离气层的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是天然气水合物传统开采方法中最有前景的一种技术。

但它对天然气水合物藏的性质有特殊的要求,只有当天然气水合物藏位于温压平衡边界附近时,减压开采法才具有经济可行性。

(3) 化学试剂注入开采法化学试剂注入开采法通过向天然气水合物层中注入某些化学试剂,如盐水、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破坏天然气水合物藏的相平衡条件, 促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

这种方法虽然可降低初期能量输入,但缺陷却很明显,它所需的化学试剂费用昂贵,对天然气水合物层的作用缓慢,而且还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所以,目前对这种方法投入的研究相对较少。

新型开采方法(1)CO2 置换开采法。

这种方法首先由日本研究者提出,方法依据的仍然是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压力条件。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保持稳定需要的压力比CO2 水合物更高。

因此在某一特定的压力范围内,天然气水合物会分解,而CO2 水合物则易于形成并保持稳定。

如果此时向天然气水合物藏内注入CO2 气体,CO2 气体就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出的水生成CO2 水合物。

这种作用释放出的热量可使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反应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

(2)固体开采法。

固体开采法最初是直接采集海底固态天然气水合物,将天然气水合物拖至浅水区进行控制性分解。

这种方法进而演化为混合开采法或称矿泥浆开采法。

该方法的具体步骤是,首先促使天然气水合物在原地分解为气液混合相,采集混有气、液、固体水合物的混合泥浆,然后将这种混合泥浆导入海面作业船或生产平台进行处理,促使天然气水合物彻底分解,从而获取天然气典型开采研究实例麦索亚哈气田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麦索亚哈气田发现于20 世纪60 年代末,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对天然气水合物藏进行了商业性开采的气田。

该气田位于前苏联西西伯利亚西北部,气田区常年冻土层厚度大于500 m ,具有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有利条件。

麦索亚哈气田为常规气田,气田中的天然气透过盖层发生运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在气田上方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层。

该气田的天然气水合物藏首先是经由减压途径无意中得以开采的。

通过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藏之下的常规天然气,致使天然气水合物层压力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发生分解。

后来,为了促使天然气水合物的进一步分解,维持产气量,特意向天然气水合物藏中注入了甲醇和氯化钙等化学抑制剂。

麦肯齐三角洲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集麦肯齐三角洲地区位于加拿大西北部,地处北极寒冷环境,具有天然气水合物生成与保存的有利条件。

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1971~1972 年间,在该区钻探常规勘探井MallikL238 井时,偶然于永冻层下800~1 100 m 井段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证据;1998 年专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钻探了Mallik 2L238 井,该井于897~952 m 井段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并采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岩心。

2002 年,在麦肯齐三角洲地区实施了一项举世关注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研究。

该项目由加拿大地质调查局、日本石油公团、德国地球科学研究所、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能源部、印度燃气供给公司、印度石油与天然气公司等5 个国家9 个机构共同参与投资,是该区有史以来的首次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也是世界上首次这样大规模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的国际性合作试采研究。

阿拉斯加北部斜坡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普拉德霍湾—库帕勒克河地区,位于阿拉斯加北部斜坡地带。

1972 年阿科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石油公司在普拉德霍湾油田钻探常规油气井时于664~667 m 层段采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岩心。

其后在阿拉斯加北部斜坡区进行了大量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在此基础上,2003 年在该区实施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研究项目。

该项目由美国Anadarko 石油公司、Noble 公司、Mau2rer 技术公司以及美国能源部甲烷水合物研究与开发计划处联合发起,目标是钻探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试采井———热冰 1 井。

这是阿拉斯加北部斜坡区专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和试采而钻的第一口探井。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的环境问题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会改变天然气水合物赖以赋存的温压条件,引起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

在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对温压条件的控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的加剧、海洋生态的变化以及海底滑塌事件等(1) 甲烷作为强温室气体,它对大气辐射平衡的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

一方面,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蕴含的甲烷量约是大气圈中甲烷量的3 000倍;另一方面,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进入大气的量即使只有大气甲烷总量的0. 5 % ,也会明显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

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对甲烷气体进行控制,就必然会加剧全球温室效应。

除温室效应之外,海洋环境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还会带来更多问题。

①进入海水中的甲烷会影响海洋生态。

甲烷进入海水中后会发生较快的微生物氧化作用,影响海水的化学性质。

甲烷气体如果大量排入海水中,其氧化作用会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气,使海洋形成缺氧环境, 从而对海洋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危害。

②进入海水中的甲烷量如果特别大,则还可能造成海水汽化和海啸,甚至会产生海水动荡和气流负压卷吸作用,严重危害海面作业甚至海域航空作业。

(2) 开采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还会产生大量的水,释放岩层孔隙空间,使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地层的固结性变差,引发地质灾变。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则可能导致海底滑塌事件]。

近年的研究发现,因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而导致陆坡区稳定性降低是海底滑塌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

钻井过程中如果引起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解,还可能导致钻井变形,加大海上钻井平台的风险。

(3) 如何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对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所产生的水进行处理,也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优缺点可燃冰是一种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重要战略资源,具有三大优点:一、埋藏浅。

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赋存于海底以下0米~1500米的沉积层中,而且多数赋存于自表层向下数百米(500米~800米)的沉积层中;陆上,天然气水合物矿藏一般距地表200米~2000米深处。

二、能量密度高。

在标准状态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气体体积与水体积之比为164∶1,能量密度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是煤的10倍。

三、洁净。

它所含的杂质比常规天然气更少,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污染物质。

可燃冰广泛存在于各个区域,在许多天体(如天王星、土星以及哈雷等慧星头部)及其卫星都存在可燃冰。

地球上大约有27%的陆地是可以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而在世界大洋水域中约有90%的面积也属这样的潜在区域。

陆地上的可燃冰主要分布于高纬度极地永久冻土带之下,或者大陆边缘的斜坡和隆起处。

海洋中可燃冰主要赋存于陆坡、岛坡和盆地的上表层沉积物或沉积岩中。

目前,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已发现了可燃冰存在的实物样品和存在标志,其中海洋78处,永久冻土带38处。

已发现的可燃冰矿藏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沿海地区、危地马拉海岸、俄罗斯的东部、日本海域、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等地区。

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不同机构对全世界可燃冰储量的估计值差别很大。

乐观估计,1986年A. A.特罗菲姆克认为可燃冰资源量为全球化石燃料资源量的2倍,且绝大多数分布在海洋中。

目前,最新的估算要比A. A.特罗菲姆克的估算减少很多,不过其资源量仍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油气总资源量,相当巨大。

即使其经济可采储量只有总资源量的1%~2%,也将成为一种巨大的能源来源。

我国可燃冰也很丰富。

中国的东海海域、南海海域和青藏高原也具有可燃冰分布的广阔前景。

据测算,我国南海可燃冰的资源量为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我国目前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

据国土资源部专家估计,我国陆域可燃冰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可供中国使用近90年,而青海省的储量约占其中的1/4。

可燃冰在资源方面显得非常重要,但它的开发与利用也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首先,可燃冰与温室效应有着密切联系。

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要大21倍。

虽然目前大气中的甲烷的总量仅为二氧化碳总量的5‰,但甲烷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占到15%。

在开采可燃冰过程中,如果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甲烷气体,这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极地温度、海水温度和地层温度也将随之升高。

这会引起极地永久冻土带之下或海底的可燃冰自动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会进一步加剧。

其次,近年来研究者不断发现,因海底可燃冰分解而导致斜坡稳定性降低是海底滑坡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如果在开采过程中向海洋排放大量甲烷气体,将会破坏海洋中的生态平衡。

甲烷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后,海水中O2含量降低,一些喜氧生物群落会萎缩,甚至出现物种灭绝;另一方面会使海水中的CO2含量增加,造成生物礁退化,海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在没有解决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对自然界环境的影响问题之前,它还不能像常规一次性矿产资源那样被大量开采。

随着常规能源的日益减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天然气水合作为庞大的能源储备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可燃冰的研究,中国是一个后来者,但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不仅取得了可燃冰实物样品,而且在技术装备方面,通过国家“863”计划“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等课题的研究,在可燃冰地震采集技术、地震识别处理技术、船载地球化学探测系统和保真取芯钻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系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