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预算论文 关于我国预算制度简述

合集下载

我国预算制度

我国预算制度

我国预算制度我国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是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预算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我国的预算制度具有科学性和透明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我国的预算制度制定非常科学,从收入预算的编制、支出预算的制定到绩效目标的设定,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同时,我国的预算制度要求公开透明,要求政府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财政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利用。

其次,我国的预算制度具有民主性和参与性。

在我国,预算的编制和审议都需要经过代表人民权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和批准。

这使得政府的预算决策更加民主化,能够更好地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诉求,保障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

再次,我国的预算制度具有刚性和灵活性。

我国的预算制度要求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定预算,不得超出预算范围或者擅自增减支出。

这保证了财政支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同时,我国的预算制度也允许政府在特殊情况下进行预算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预算制度更具灵活性。

此外,我国的预算制度还注重预算的绩效评价。

在我国的预算制度中,政府在编制预算时必须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并通过绩效评价来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这有助于政府实现财政资源的最优利用,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我国的预算制度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信息不对称、执行不到位等现象;预算决策过程中少有民众参与,缺乏民主监督;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透明度,提高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更好地发挥预算制度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之,我国的预算制度是我国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透明度、民主性、参与性、刚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对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预算论文 关于我国预算制度简述

国家预算论文 关于我国预算制度简述

对我国预算制度改革发展历程的的认识和理解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预算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史,分析和理解我国预算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对我国预算制度在政府财政管理控制上的有效性进行解读。

关键词:国际预算、改革、有效性管理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

它包括政府所有经济活动的支出费用消耗,并且需要经过立法机构严格的审议批准方可执行。

随着政府职能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世界各国的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呈增长态势。

伴随着增长态势的不断扩大,如何更好的控制政府规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对于现在的政府形式来说,预算便是控制公共支出的有效手段。

通过预算,可以有效把握政府活动的内容、范围和政策取向,约束和控制政府的收支活动,规范公共资金的使用,从而使得政府收支计划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而这正是建立国家预算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之所在。

从我国预算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我们可以把预算制度改革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国家预算的强化阶段和政府公共预算的建设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指从1978 年改革伊始到1994 年,是国家预算制度逐步明晰并法制化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5年《预算法》实施以来至今,是预算制度的改革阶段,也是国家预算走向政府公共预算的阶段。

一、预算制度改革第一阶段(一)预算制度的改革历程从1979 年开始,我国正式恢复了年度国家预算的编制、报告、审批和决算制度,但在体制改革初期,由于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财政监督机制缺乏,监督力量薄弱,导致改革之初的财经秩序混乱,国家预算在编制、执行中出现了大量截留收入、挥霍浪费财政资金的现象。

这使得国家预算制度在建立初期由于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在监督和控制国家财政资金收支程序上的效用性有限,没有达到较显著的成果。

1983 年9 月15 日政府正式成立了国家审计署,主要职责是审计中央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建设。

我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一、引言预算管理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国家财政收支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财政体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也不断创新和优化。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形成的,在国家不断推进行政改革的同时,预算管理制度得到了贯彻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体系构建、特点和优势、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

二、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体系构建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等环节,构建了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

1. 预算编制我国的预算编制是按年度制定的,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的预算编制。

中央预算编制主要由财政部负责,地方预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部门负责,编制标准和程序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

预算编制的过程包括政府部门或单位对自身业务工作的需求、资源预算、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划方案、上级主管部门的指标等基础上编制预算方案并进行讨论和修改,最终经过审议和批准成为国家的预算。

2. 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指政府根据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实施国家预算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预算资金的调配、使用和绩效评价等。

预算执行的主要职能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保障预算的严格执行。

3. 预算监督预算监督是指对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主要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其中,财政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审计监督主要是指审计部门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以上三个环节构成了我国的预算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的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1. 预算制度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在法律之上,预算法、财政法以及其他相关财政法律法规对预算管理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中国预算制度

中国预算制度

中国预算制度中国预算制度是指国家在财政领域内规定的一系列关于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和监督的制度安排。

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对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保障政府财务透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预算制度主要包括财政预算的编制、批准、执行和监督四个环节。

首先是财政预算的编制。

中国的财政预算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两个层面,中央预算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编制,地方预算由省级以上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编制。

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负责,预算编制应当按照程序、按照政策、按照科学预算方法进行。

其次是财政预算的批准。

财政预算的批准是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

人大代表大会对预算的批准,是对财政政策的确认和对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的监督。

预算的批准是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人大代表大会对预算的批准应当保障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的稳定运行。

第三是财政预算的执行。

财政预算的执行是政府财政活动的具体表现,是政府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预算的执行要严格按照预算的规定和政府的财政政策进行,不能随意挪用、违法支出。

政府部门和财政拨款的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财政预算的合理、规范和安全执行。

最后是财政预算的监督。

财政预算的监督是保障财政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合规性的重要环节。

财政预算的监督主要由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府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等部门负责。

人大代表大会通过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保障预算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政府财政部门负责财政预算的执行和监督,审计机关负责财政预算的审计监督。

总的来说,中国的预算制度是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政府财政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监督保障。

财政预算的编制、批准、执行和监督四个环节的贯彻执行,能够有效地保障财政的稳定和政府的财政政策的贯彻执行。

同时,财政预算的制度建设也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要不断完善财政预算的制度体系,提高财政预算的质量和效率,促进财政预算的科学合理的编制和执行。

我国预算制度简析

我国预算制度简析

关于预算中公众参与的问题
1、我国预算法修改后对公众参与的规定
第四十五条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 表大会举行会议审查预算草案前,应当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 会代表,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2、进步:有了对公众参与的规定
将公众参与的时间提前至人大举行会议前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 政府行为、实现有效监督,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 度;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
(三)现行《预算法》中规定的我国预算制度
实体性规定:1、立法宗旨 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 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 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 法,制定本法。
大财经委员会初步审查,地方为提前30天由设区市以上各级人大专门委 员会初步审查。(县级人大没有专门委员会由县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提 出初步审查意见 对县级与乡镇一级的初步审查的特别规定:应当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本 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2)政府正式向人大报告并接受各级人大代表审议。中央预算由国务院, 地方预算由地方政府。 对报送审查结果。县级为常委会向大会主席 团报告审查结果。 (4)大会表决通过(没有规定否决情况) (5)备案程序
中央和地方可以发行债券
关于地方债的规定: 明确地方债发行主体: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 明确地方债发行规模与限额:国务院确定限额,并有国务院
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发行规模 明确发行地方债的审批主体:本级人大常委会 明确地方债的性质:公益性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救
急不救穷) 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禁止对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

论述我国的预算体制简答题

论述我国的预算体制简答题

论述我国的预算体制简答题我国的预算体制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依法制定和执行财政预算的机制和制度。

预算体制在国家财政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涉及到国家财政收入、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以及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效能等方面。

我国的预算体制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批准、执行、监督等环节。

首先,预算编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计划。

编制预算需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财政收支平衡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其次,预算批准是指国家对编制好的预算进行审议、决策和批准。

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审议和决定。

预算批准的目的是保证预算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确保国家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然后,预算执行是指按照批准的预算,进行财政收入的征收和财政支出的支付。

预算执行需要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同时,预算执行还需要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果,以达到国家财政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预算监督是指对预算执行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预算监督主要由国家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等部门负责,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评估。

预算监督的目的是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和漏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在我国的预算体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还有待提高,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预算存在过于乐观和不实际的情况。

其次,预算执行的效果和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财政资金的使用存在浪费和滥用的问题。

此外,预算监督的力度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确保预算的执行情况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评估。

总之,我国的预算体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通过加强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和监督等环节的改革,提高预算的科学性、透明度和有效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家财政目标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范文

我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范文

我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范文我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指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对各级政府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决算等环节,实行全面管理的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信息公开,民主决策和监督制度。

它要求政府预算管理必须透明,公开,民主,依法,以达到更好的调控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改善民生的目标。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管理制度。

它包括预算纲要,预算绩效管理,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预算决算。

1. 预算纲要预算纲要是对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收入支出情况和财政政策的总体安排和规划。

它是贯穿于全年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全过程的纲领性文件。

预算纲要的编制应当遵循科学决策,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收入和支出,确保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目标。

2. 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是指对预算使用的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和监测。

它强调“投入产出”关系,即通过投入有效监控和预算资源的使用,以达到预算目标。

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是明确预算目标,制定预算计划,评价预算绩效和进行内外部透明度,以实现有效的社会经济效益。

3. 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指政府机关根据预算法规定,按照预算纲要的要求,组织和管理预算资金的过程。

预算执行要求政府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公正,公开,透明地执行预算,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和便民利民。

4. 预算监督预算监督是指全社会对政府预算的使用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过程。

它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

内部监督是指政府内设的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外部监督是指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预算监督的要求是强化人大的监督职能,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依法行使职权,确保预算的合理运行。

5. 预算决算预算决算是指政府机关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对预算执行的终结和总结。

预算决算的要求是准确反映政府机关的收入支出情况,客观评价预算执行效果,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简述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

简述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

简述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国家预算体系是指由政府制定、执行和监督的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预算的制度和机制。

它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包括预算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审批四个方面。

一、预算法体系我国国家预算体系的核心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该法于1995年颁布实施,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该法规定了国家预算的编制、执行、审查和监督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为国家财政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

此外,为了配套实施预算法,还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工作条例》、《国务院预算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二、预算编制体系我国的国家预算编制体系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编制。

中央预算是由中央财政部门按照法定程序,通过政府财政综合决算预案、政府工作报告等材料编制而成。

地方预算则由各级地方财政部门根据中央预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财政收支决算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等材料编制而成。

预算编制过程主要包括预算调度、预算编制和预算审核等环节。

三、预算执行体系预算执行是指国家财政部门按照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和规程,通过发放资金、调配资源等方式,实施国家预算的过程。

我国的预算执行主要涉及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个层面。

中央财政的预算执行由财政部门负责,地方财政的预算执行由各级地方财政部门负责。

预算执行的核心任务是保障预算资金的合理安排和有效使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四、预算审批体系预算审批是指国家财政部门根据法定程序对各级预算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过程。

在我国,预算审批主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等机构进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央预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国务院的预算报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本级预算。

此外,还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规定了预算审批的程序和要求。

在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中,预算法是核心基础,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是具体实施,预算审批是监督保障。

预算会计制度相关论文范文

预算会计制度相关论文范文

预算会计制度相关论文范文伴随着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预算会计“制度”和“准则”的逐步健全和完善,预算会计理论和方法发生了较大变化,预算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预算会计制度相关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预算会计制度相关论文范文篇一摘要: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阐述了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基本情况及改革中的难点,并提出了与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会计制度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与对策经历了三个时期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在其压力下预算制度得到了逐步的改善。

第一个时期是从1949年建国至1960年左右,总预算会计制度可谓说是为收付实现制和借贷记账法做出了铺垫;第二个时期是1960年到1990年左右,为了进行全面的会计调整,要求重新建立所需用的资金来源及资金的使用的相关制度,资金所需用的金额以及其他会计所需用的相关要素都作为债权发生制的基础,并不影响收付实现制作为其主流;第三个时期则是1990年至如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可以说是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涉及面甚广。

但是,归于以上各方面的结论,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仍然还有许多方面的缺陷,需要我们政府做出重大方面的重新调整才可以让它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概述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财政预算会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预算会计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我部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

财务预算会计制度是财务管理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对“制度”的修改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改革的要求,是政府进行会计管理的重要举措,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对于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向财政现代化体制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一、引言预算管理是国民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预算管理制度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框架和制度安排,对于保障预算管理的合法、规范和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预算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不断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围绕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未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

二、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现状1. 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工作的基本制度之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调控。

通过预算管理制度,可以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控,以保障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二是落实改革发展战略。

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为国家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财政支持;三是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保障社会公共福利和财政的公平分配,实现社会正义;四是有效治理。

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为国家政府治理提供信息透明、制度稳定,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治理效率和水平。

2. 预算管理制度的现状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地方财政预算等。

我国的国家财政预算主要由中央政府的预算和地方政府的预算组成,中央政府的预算主要由财政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规定编制,并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地方政府的预算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编制,并提交各级人大审议通过。

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方面,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和程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三、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1. 制度设计不够完善。

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建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基础之上,由于立法滞后、法律不完善,使得有些财政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2. 财政预算的透明度不足。

我国的财政预算在编制、执行、监督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透明的问题。

3.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我国的财政支出往往存在着效益不高、散乱无序、资源浪费等问题。

我国预算制度实行

我国预算制度实行

我国预算制度实行我国预算制度为我国的财政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实行,有助于保持国家财政的良性运转,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就我国预算制度的实施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我国财政管理的运行机制和优势。

一、预算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我国的预算制度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变革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财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从我国预算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的中央计划体制时期,国家财政收支主要以中央财政为主导,地方财政收支主要由中央财政拨款决定。

这一阶段,预算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和集权化。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我国开始逐步实行分税制,预算制度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

国家财政收支和预算编制逐渐形成了规范,地方财政的自主权和分权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和发展。

这一阶段,预算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分权和规范化。

第三阶段是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预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更加注重科学性,预算的监督和评价制度也不断完善。

这一阶段,预算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科学和透明。

二、预算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预算制度的实行,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首先,预算制度必须遵循合规性的原则,确保国家预算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其次,预算制度要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再次,预算制度要注重公开和透明,确保预算的公开和透明。

最后,预算制度要严格控制和管理预算的执行,确保预算的执行效果。

三、我国预算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我国预算制度的实行,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我国的预算制度是整体性的、层级性的和绩效导向的制度体系。

这样的制度体系,有利于实现国家财政管理的统一和协调效果。

其次,我国的预算制度注重科学和规范的编制和执行,有利于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推动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该制度的实施,旨在保障国家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公平性和透明度,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环节。

我国的预算编制采取“中央统筹、地方自负”的原则,即中央政府对全国的财政收支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而地方政府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编制和执行预算。

此外,我国还实行了“三公经费”和“车辆购置税”等预算编制制度,以规范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我国的预算执行主要包括预算控制、预算调整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等方面。

其中,预算控制是指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以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预算调整则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更,以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

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则是指对各级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以确保预算执行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保障国家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和公平性,避免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从而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政府部门的改革和创新,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提升,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预算制度

中国预算制度

中国预算制度摘要:一、中国预算制度的概述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沿革与特点三、中国预算制度的组成部分四、中国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五、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展望正文:一、中国预算制度的概述中国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规划、执行和监督的一种制度安排。

通过对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预算制度有助于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沿革与特点我国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预算”,到改革开放后的“政府预算”,再到新时代的“全口径预算”,呈现出以下特点:1.预算管理体制不断完善;2.预算编制方法逐步科学化、精细化;3.预算执行力度逐年加强;4.预算监督体系日益健全。

三、中国预算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预算制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一般公共预算:主要负责中央和地方政府收支管理;2.政府性基金预算:主要负责政府专项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管理;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要负责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和国有资本投资项目的管理;4.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主要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和社会保障支出。

四、中国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预算编制:各级政府按照法定程序,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结合本级财政收支情况,编制年度预算草案。

预算草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形成正式预算。

预算执行: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按照正式预算的规定,依法使用财政资金,组织开展预算支出。

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确保预算资金的安全、合规使用。

五、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展望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我国预算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化,方向如下:1.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2.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效率;3.强化预算监督,防控政府债务风险;4.深化预算公开,提升预算透明度。

总之,中国预算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一、前言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资金使用效率、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财政体制不断完善,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从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断推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综述,从历史演变、现行体制、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历史演变1. 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沿袭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

这一阶段,财政预算成为政府计划的一部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实行“统一安排、集中管理、严格审查”的预算管理原则。

政府通过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和监督等环节,控制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虽然这种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着经济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2. 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经济体制,纷纷实行市场化改革,逐步转变为市场型经济体制,预算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变革。

所谓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政府财政预算的转变,落实预算管理的市场化和法治化。

政府逐渐放开对经济的控制,转向更多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预算法的完善。

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公开条例》等相关法规,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2)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

在以前,政府部门盲目扩大规模,浪费资金,财政收支不平衡等问题突出。

随着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中负起了责任,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推动了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3)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落实。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1. 引言预算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管理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它是国家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展开详细介绍。

2. 预算编制我国预算编制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步编制、初审和审议、最后编制。

初步编制阶段由各级政府根据上级政府的要求和自身需要,对下一年度的收入、支出进行估算,并形成初步预算报告。

初审和审议阶段则由各级人大负责对初步预算报告进行审核和批准。

最后编制阶段则是在人大批准后,将最终预算报告纳入法定程序,形成正式执行的预算。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我国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2.1 公开透明原则我国鼓励广泛参与公众,特别是相关利益方,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发表意见和建议。

各级政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预算编制的原则、政策和具体安排,接受社会监督。

2.2 稳定性原则预算编制要坚持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保持财政收支平衡,防止出现过度赤字或财政紧缩等不利影响。

同时,还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确保预算的稳定性。

2.3 公平公正原则预算编制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合理分配财政资源,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收入分配方面,要注重调节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预算执行是指根据批准的预算,在一定时期内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资金支出、收入征管等活动。

我国在预算执行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3.1 预算控制我国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制度,对各级政府和部门进行资金使用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通过设立预算控制指标、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测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符合预算安排,防止出现超支等问题。

3.2 预算绩效管理为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我国推行了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指标,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估和考核,促使他们更加注重资金使用的结果。

中国预算制度 -回复

中国预算制度 -回复

中国预算制度-回复中国预算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依照法律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和制度进行财政收入预测和支出安排的管理体制。

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财政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预算制度。

第一部分:预算制度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中国预算制度的基本原理是全国一盘棋,统一协调、开展科学管理。

这意味着预算制度要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中央统一权威的财政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预算制度还要以公开透明、合法合规为基础,确保政府财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公众参与的程度。

此外,预算制度还要注重科学决策、创新管理,不断提高财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第二部分: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环节中国预算制度具体包括四个环节:编制预算、审核评估、执行预算和监督评价。

编制预算是财政部门根据国家的发展目标和经济状况,提前预测和安排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工作。

这个环节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报送有关财政数据、政策方案等,经过调研、汇总和分析后形成预算草案。

审核评估是指各级政府对预算草案进行审议和评估。

这个环节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确保预算草案符合财政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二是提供决策参考,确保预算草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执行预算是指财政部门根据通过的预算草案,按照预算安排和权限,对各项支出进行统筹安排和管理。

这个环节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按照预算计划逐项进行实施,并及时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监督评价是指社会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改革财政审计制度、加强预算绩效评价、扩大预算公开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监督和评价,可以保证财政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第三部分:预算制度的优势和问题中国预算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财政安全。

预算制度通过严格登录和审核,有效防止财政资金的挪用和浪费,增强财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中国预算制度 -回复

中国预算制度 -回复

中国预算制度-回复中国预算制度是指国家对财政收入、支出以及资金运作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制度。

它是中国财政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预算制度的基本概念、预算编制、决算管理、预算监督和改革等方面进行详细解答,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预算制度。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预算制度的基本概念。

预算制度是指国家依法通过预算法对财政收支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和严格控制的管理制度。

它包括预算编制、决算管理、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等环节,确保国家财政的透明度、规范性和有效性。

预算制度旨在实现政府有序运作和防止财政滥权问题的发生。

在预算制度中,预算编制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预算编制是指根据国家政策、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通过一系列程序和程序,确定财政收支计划和重点支出项目的过程。

预算编制的主体是国家财政部门,在制定预算时需要充分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审批后将预算方案提交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这个过程保证了预算的公开透明和合法性。

与预算编制相对应的是决算管理。

决算管理是指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核算、审计和报告的过程。

通过决算管理,有助于评估预算执行的效果和效益,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依据。

决算管理需要财政部门主动公开决算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以确保决算结果的真实可信。

预算监督也是预算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预算监督是指监督机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的过程。

在中国,监督机构包括国务院预算工作部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等,它们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审计,评估政府对财政资源的利用情况,并向上级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相关问题。

预算监督的有效实施有助于预防和解决财政滥权问题,保证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和效果。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预算制度的改革。

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始于1979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提高预算决策的透明度和效益。

我国的预算制度实行

我国的预算制度实行

我国的预算制度实行我国的预算制度实行是指我国政府依法依规鼓励预算管理制度来执行预算的过程。

预算制度实行是国家财政管理和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决策能力和执行力的体现。

我国预算制度实行的过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的预算制度实行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在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变革中,我国的预算制度实行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我国的预算制度实行经历了从集中预算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制度和预算制度实行的转换。

我国的预算制度实行主要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其中中央预算包括中央一般预算和中央性研发预算,地方预算包括省级预算、市级预算和县级预算。

预算制度实行的核心是制定和执行预算。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国家应当依法制定和执行预算,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各自预算范围内行使预算权限,确保财政收支的合理平衡和合法性。

预算制度实行的重要性在于预算可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引导和调节的作用。

通过预算制度实行,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财政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集中度。

同时,预算制度实行也有利于提高财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能力,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预算制度实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确保财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在预算制度实行中,政府需要向社会公开发布预算信息,使得公众可以了解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增加财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度。

同时,预算制度实行也需要建立健全的预算监管机制,对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确保财政预算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我国的预算制度实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是国家财政管理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集中度,确保财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预算制度实行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政府各级财政部门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中国预算制度

中国预算制度

中国预算制度预算制度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定,对预算收入、预算支出进行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制度。

在中国,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社会公平等发挥着积极作用。

下面是一些与中国预算制度相关的内容。

1. 预算编制原则中国预算制度的编制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公开、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

公开原则要求政府将预算编制过程公开,使公众能够对政府的财政决策进行监督。

平衡原则要求政府在编制预算时,平衡预算收入和支出,避免财政赤字或过度负债。

稳定原则要求政府在预算编制中保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避免频繁调整,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政府在预算编制中注重环保、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

2. 预算编制程序中国预算制度对预算编制过程规定了一系列程序。

首先,政府部门需要收集和整理各项财政数据,包括预算收入和支出的基本信息。

其次,政府需要进行预算收入和支出的估算和预测,以确定预算规模和结构。

然后,政府将编制好的预算方案提交给相关的立法机构审议并通过,最后由政府执行和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

这一程序保证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3. 预算执行与监督中国预算制度对预算执行和监督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预算执行是指政府按照预算方案进行预算支出,并对预算收入进行管理。

为了保证预算执行的规范性,中国政府建立了财政部门,负责对各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监督手段包括财政审计、预算绩效评估和政府预算绩效报告等。

通过这些手段,政府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预算公开与社会参与中国预算制度强调预算公开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

预算公开是指政府将预算信息向社会公开,使公众能够了解政府的财政决策,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

社会参与是指公众参与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过程,通过发表意见、建议和监督政府的财政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预算制度改革发展历程的的认识和理解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预算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史,分析和理解我国预算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对我国预算制度在政府财政管理控制上的有效性进行解读。

关键词:国际预算、改革、有效性管理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

它包括政府所有经济活动的支出费用消耗,并且需要经过立法机构严格的审议批准方可执行。

随着政府职能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世界各国的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呈增长态势。

伴随着增长态势的不断扩大,如何更好的控制政府规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对于现在的政府形式来说,预算便是控制公共支出的有效手段。

通过预算,可以有效把握政府活动的内容、范围和政策取向,约束和控制政府的收支活动,规范公共资金的使用,从而使得政府收支计划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而这正是建立国家预算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之所在。

从我国预算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我们可以把预算制度改革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国家预算的强化阶段和政府公共预算的建设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指从1978 年改革伊始到1994 年,是国家预算制度逐步明晰并法制化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5年《预算法》实施以来至今,是预算制度的改革阶段,也是国家预算走向政府公共预算的阶段。

一、预算制度改革第一阶段(一)预算制度的改革历程从1979 年开始,我国正式恢复了年度国家预算的编制、报告、审批和决算制度,但在体制改革初期,由于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财政监督机制缺乏,监督力量薄弱,导致改革之初的财经秩序混乱,国家预算在编制、执行中出现了大量截留收入、挥霍浪费财政资金的现象。

这使得国家预算制度在建立初期由于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在监督和控制国家财政资金收支程序上的效用性有限,没有达到较显著的成果。

1983 年9 月15 日政府正式成立了国家审计署,主要职责是审计中央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建设。

审计体系使国家预算制度进一步得到加强,对各级政府和预算单位严格按照国家预算安排执行收支起到了较好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而在之后伴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支出范围发生变化,国家预算制度的强化由行政化管理,即通过“红头文件”管理向法制化方向转变,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预算管理条例》,并从1992 年起国家预算按复式预算形式编制。

这是我国预算制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通过法律法规对预算制度的管理基准进行明确性规定,使其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奠定了预算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使得预算制度对于财政收支的管理更加高效和准确,监督的有效性得到了加强。

(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国家预算强化阶段,虽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进完善预算制度,但是由于强化了的国家预算仍然是政府加速工业化前提下的建设性预算,仍然属于传统体制下的预算制度。

在此预算制度下,存在大量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收支分类难以细化,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和控制仍属于形式化的,且并没有进行绩效衡量,测算标准不规范,难以有效界定有效程度,这些弊端导致了预算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二、预算制度改革第二阶段(一)预算制度的改革历程1995 年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国家预算制度的终结。

《预算法》规范了各级政府在预算编制、执行上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了各级人大对本级以及下一级预算的审批、修正权限,使政府行为初步纳入法制轨道。

《预算法》的实施也为预算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1995年开始,政府陆续针对过去分散型财政管理的弊端,进行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了对预算调整方案、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预算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等等,这些改革使我国预算管理的统一性得到加强。

预算制度从根本上进行了改变,根据我国国情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于金融环境的要求的不同,预算制度不断转变模式,从财政制度变化为出发点,以有效监督公共资金运行为目的,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至今。

同时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地位和角色的不断转换,国际市场也对我国经济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持与国际规则一致的预算制度,就要将制度外、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实现政府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也要改革财政资金的缴库和拨付方式,建立现代国库制度;并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这就要求建立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

在内外压力之下,改革国家预算管理制度成为政府一直不断进行的任务之一。

(二)预算体制改革的难题在实际的操作中,预算改革却面临着很多的难题。

首先,预算编制粗糙。

预算的编制内容主要是要确定各收支项目的具体数额、确定预算指标数。

预算编制越详细,越具体,对政府活动的约束能力就越强。

但我国的政府预算编制得非常粗糙且透明度低。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具体预算指标并未公开。

其次,预算的审议批准流于形式。

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政府预算必须在财政年度开始之前进行编制,再经过立法机构的审议、批准才确立为正式的预算。

西方发达国家的议会要花费数月按政府职能分组逐一审议政府的收支,并且议会的议员对政府的运作和预算结构与分配都有较深的了解。

然而在我国,预算年度自每年的1月份开始,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每年的3月份召开。

因而出现了预算还未通过人大的审批即已开始执行的“先斩后奏”的现象。

并且,人民代表们来自各行各业,受时间、精力和专业知识的影响财政管理,他们难以很好地履行审议预算的职责。

从而,人大对预算审批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难以充分发挥规范和约束政府收支活动的作用。

再次,预算执行中存在违规失规的现象。

预算执行包括收入征缴、指标审核、支出资金拨付和预算调整几个环节。

在我国,一些部门存在长期挂账、预算收入不上缴、不按收支两条线管理等现象。

事实上,自2003年至2012年,无论是全国财政收入还是全国财政支出,决算数都超过了预算数。

这说明预算对政府活动的约束力不足,预算执行具有随意性。

然而,预算执行中的变动,并未形成由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的机制,基本上由财政部门或行政首长决定,这给一些人提供了利用拨款审批权寻租的机会。

最后,决算与预算存在较大差异。

政府决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对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

而在我国,自2003年至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数与决算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部门决算(草案)的编报也不够准确,决算本应具有的评估考察预算执行情况的作用几乎流于形式论文格式范文。

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决算中还缺少对政府资产负债信息的报告。

这使得公众对政府的具体、全面的现金流量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收支明细状况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从而为腐败埋下隐患。

三、现行预算制度存在缺陷的根源(一)结构失衡导致监督失败我国现行预算体制存在腐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预算权力结构的失衡。

预算的权力结构由预算的编制力、预算执行力和预算的监督力构成。

在我国,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各级政府具有对本级预算的编制权。

中央预算、决算草案由国务院编制,具体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地方各级政府的本级预算、决算草案由地方各级政府编制财政管理,具体也由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

国务院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由于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与政府机构的其他部门处于平级关系,它们对预算编制的统一管理权是微弱的,难以对其他部门的预算提出质疑。

因此,一些部门通过虚报预算、长期不办理决算、不细化预算、挪用预算、自行调整公款用途、预算收入不上缴、向非预算单位或个人拨款等方式,不断膨胀其对预算的二次分配权,从而削弱了财政部门对预算编制的统一管理权。

在预算的监督方面存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人大系统三分的局面。

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预算的监督都来自于政府的内部,是政府对预算活动的自我监督,属于内部监督,而人大系统对预算的监督来自于政府以外,属于外部监督。

就内部监督而言,由于我国行政体制上的垂直集权特征,不同级政府间等级森严。

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审计部门,要监督下级部门和单位可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要对同级政府的部门与机构进行监督就存在一定的困难了。

就外部监督而言,由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没有参与预算的编制,从而难以深入了解各部门各单位对于预算的真实需求财政管理,掌握预算的完整信息,这使得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形式化。

内外部监督的低效率导致预算监督失败。

(二)财政分权改革导致制度失衡1994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改革,使财政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此项改革是在财政包干制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趋于弱化的背景下提出。

通过分税制改革,实现了两个比重的提高,即财政收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提高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重的提高。

财政权的下放使得地方政府在地方政策、财税资源管理和公共资金的使用方面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

但是,中国的财政分权是在一个制度供给失衡的环境下进行的,即财政分权没有法律保障、财政分权和行政垂直集权相矛盾以及分权制度安排本身不规范。

由于行政上的集权管理,下级政府领导的任免权取决于上级政府,下级政府官员对于上级政府的指示几乎是惟命是从。

因而,在分权的财政体制下,出现了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局面:财权集中于中央,事权集中在地方。

因此,如何在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情况下维持政府各项活动的运转,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而追逐更多的预算外和体制外资金便成为地方政府解决财政困难的途径之一。

当财政权力下放时,预算外资金就会迅速地增加。

预算外和体制外资金的膨胀导致了预算制度的失效。

总之,在我国现行的预算体制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需要逐步解决,我们要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联系我国实际,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预算体制,真正落实其规则制度,以达到应有效果,对我国财政资金运作起到高效、及时、准确、规范的监督控制。

参考文献:郭剑鸣,《公共预算约束机制建设与中国发腐败模式的完善》,《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王金秀、陈志勇,《国家预算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三版王家年,《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资金透明度现状及对策》,《商业时代》,2010年第4期。

马骏,赵早早《中国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