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南通三模作文“永恒的归宿”评分细则及例文
“追求永恒的归宿”讲评

“追求永恒的归宿”讲评作者:张福圣来源:《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2016年第08期[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
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歸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泰州市2015届高三三模试题)[写作指导]这是则哲理性的材料,两分句间构成转折关系,表达较为空灵诗意。
“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写出了人生旅途中的精神困境,人生的旅途往往是一个漂泊(流浪)奋斗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停靠的港湾,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归家”就成了必然诉求,即寻找“归宿”。
这个“归宿”,可以是物质的可感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价值的,即灵魂的归宿。
“追求”是为了“归宿”所作的种种努力、奋斗、挣扎甚至牺牲等等。
“归宿”可以理解为:家园,港湾,故乡,最初的出发点,原本的依靠,父母臂膀,亲人的牵挂,出发的原因动力等等。
特别注意,与“前方”的目标,人生的向前努力的方向不一样,这里是往后看,是蓦然回首,是回归。
此“归宿”不一定能实现,也不一定要实现。
有时候不能实现往往更显其可贵与价值。
因此人类成了“大地的异乡人”“永恒的异乡人”。
“灵魂深处”指向精神、内里、思想、情感、风骨等等。
文章可以从“离家一归家”的哲学思辨中立意,抓住一点来展开议论或叙述,写出其触及灵魂深处的价值。
[作文示例]听,那灵魂的声音江苏一考生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住无竹。
”宁愿现实生活不如意,心灵也要得到满足。
一个人除了现实的家以外,更需要有心灵的归宿。
听,那灵魂的声音,往灵魂的深处找寻,哦,我还有一个归宿在这!许是厌倦了尘世的聒噪与纷扰,苏子竹杖芒鞋漫步深林密雨中,应是听到了灵魂深处的声音了吧!他的心早已找到归宿,在山间,哪怕只有清风斜阳为伴,亦能“回首潇洒”。
南通三模筛选作文

南通三模筛选作文身处茅屋心有歌我很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富人用金钱为自己的肉体铸造了金碧辉煌的家园,然而他们的灵魂却无处安放。
”此言得之。
真正的家园绝不是雄伟壮观的建筑,而是灵魂的栖息所。
漂泊在外的游客会无家可归,而心有永恒归宿的人却绝不会迷路。
犹记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贬至远地,背井离乡,贫困潦倒,算得上是无家可归了。
然而在秋雨凄迷、狂风肆虐中,他却嘶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灵魂之声,他的追求,便是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尚情操,肩担天下,心系苍生。
身处茅屋心有歌,唱出灵魂深处的声音,唱出追求一世的壮志,穿越千年依旧回声不绝。
即使他被贬至天涯海角,他的灵魂早已扎根于历史的书页,寄托一位伟大的诗人对苍生的鞠躬尽瘁,虽死而不已,这便是他永恒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颠沛流离乱不了他生命的脚步,他像巨人,守护在心灵的净土。
不由得感慨,心有追求,才能坚定向前。
灵魂得以安放,脚步才不会迷茫。
无处可居,便四海为家。
秉守一方心灵净土,才是人类应有的追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便是这样。
居住的处所终究是肉体的巢穴,斗转星移、时变世迁,终有一日化为土灰。
而苏轼内心坚守的纯净、淡泊、雅致、随遇而安却成了他永恒的庇护所,无坚不摧,直至永远,那便是灵魂的力量,是人性的家,始终驻足在你的内心,指引你坦然应对人生百事。
一个人确实应该有这样的追求。
灵魂的操守会让你永远不会忘记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永远都不会孤独。
正如叹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辗转流离,何谈家园?他又疾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报国献身的感人情怀便是他整个生命的追求。
纵他滩头漂泊,洋里流浪,初心不变,他依旧有处停泊,有所栖息。
万古留名,化为永恒。
纵使身处茅屋,也可高歌无畏。
心有追求,才可让灵魂安身立命。
泥砖终会腐朽,心灵的家园却永恒不变,红尘掀起巨浪,也污浊不了你的本心。
南通市2015届髙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南通市2015届髙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蒙娜丽莎》是一幅享誉全球的画作,作者达•芬奇力图使人物的美丽外形和丰富感情▲巧妙的结合。
画中,蒙娜丽莎生动自然、温柔甜美的笑容▲。
她的笑容充满魅力、耐人寻味,被称为“神秘的微笑”,对此人们一直▲。
A.达到溢于言表不置可否B.达到跃然纸上莫衷一是C.达成跃然纸上不置可否 D.达成溢于言表莫衷一是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的一项是(3分)A.大力发展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B.45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打破了超级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显示了中国人民勇攀高峰的决心,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C.笛声作为听觉意象,能引发诗人的联想,在诗人审美情感的兴起和升华中起到激发、催化作用,从而增强诗歌的表达手段和艺术效果。
D.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当下的环境整治是一个综合性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主体的多方努力共同打造一个绿色的社会环境。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A.新作出版,诚挚盼望各位方家斧正!B.初次见面,久仰久仰,请多多赐教!C.惠书敬悉,金玉良言令我茅塞顿开!D.大驾光临,本人定在寒舍虔敬恭候!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古人喜欢通过门、窗等事物接触外面的大自赢,是为了▲ 。
窗子不单为了透气,也为了能领略到新的境界,甚至亭台楼阁的建造也都是为了▲ 。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意为一座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
再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一个小房间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一门一窗都是为了▲ 。
①体会无限的时间、空间②获得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③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A.①③②B.②③①C.③②①②①③5.阅读下面的表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C.高中生数字媒介阅读时间相对较短。
2015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作品点评3

2015年南通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作品点评3 【真题回放】三、作文(50分)人生何处不相逢。
与他人相逢,也许就是一次情感的慰藉;与自然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逢,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
总有一次相逢,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以“一份相逢一份暖”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试题解析与写作思路】总体来说,今年的作文题比较符合南通一贯以来的命题思路——通过叙写一件完整的事情,从细致描写中体悟情感。
今年的作文题目充满人文化,从题目的内容看,《一次相逢一份暖》充满了诗意和温暖,优美,让学生要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去关注生活,留意身边的美好的温暖的人和事。
这是一道提示语加命题的作文。
命题是我们写作的对象。
而提示语是对写作对象的限定和具体化,它为我们提供写作的范例角度、思考方向。
所以我们既要注意作文题目,又应该仔细阅读提示语,从而做到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内涵和外延。
写作时,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键词:分析结构,找准重心。
首先,考生在审题方面没有障碍,而且提示语很周到,利于启发考生的思路。
要仔细看清题目要求和内容,尤其注意文中提供的资料和信息,划出关键词。
这个作文题目中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相逢,一是暖,在审题的基础之上进行认真构思,要发挥出我们平时积累的素材、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下笔有神。
二、内容:新鲜的生活体验,独到的感悟见解该题根植于生活,导向积极,考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来发挥。
“一次相逢一份暖”,看上去非常容易,不就是写两个人相逢,在相逢的过程中享受到浓浓的暖意,事实上,大家都如此想,文章想要写出点新意来就特别困难了。
考场上看到这个题目时,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文章选材方面需要有一定的特殊性,这里的相逢其实是指一种新鲜的际遇,切切不能写成了平时熟稔的人与事。
作文内容要有真情实感,要有生活基础,通过作者个人感受反映火热的社会生活。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同名1732)

南通、扬州、泰州2015届髙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零停爭的一组是(3分)《蒙娜丽莎》是一幅享誉全球的画作,作者达•芬奇力图使人物的美丽外形和丰富感情▲巧妙的结合。
画中,蒙娜丽莎生动自然、温柔甜美的笑容▲。
她的笑容充满魅力、耐人寻味,被称为“神秘的微笑”,对此人们一直▲。
A.达到溢于言表不置可否B.达到跃然纸上莫衷一是C.达成跃然纸上不置可否 D.达成溢于言表莫衷一是答案:B(“达到”的意思是“到”,多指抽象事物或程度;“达成”的意思是经商谈后得到某种结果或形成某种意见。
“溢于言表”指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
“莫衷一是”的意思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不置可否”的意思是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的一项是(3分)A.大力发展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B.45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打破了超级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显示了中国人民勇攀高峰的决心,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C.笛声作为听觉意象,能引发诗人的联想,在诗人审美情感的兴起和升华中起到激发、催化作用,从而增强诗歌的表达手段和艺术效果。
D.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当下的环境整治是一个综合性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主体的多方努力共同打造一个绿色的社会环境。
答案: B(A项,“不仅……而且”递进不当;C项,“增强”与“手段”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f序的一项是(3分)A.新作出版,诚挚裕-4位方家斧正!B.初次见面,久仰久仰,请多多赐教!C.惠书敬悉,金玉良言令我茅塞顿开!D.大驾光临,本人定在寒舍虔敬恭候!答案: A(“斧正”为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新作已出版无需修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古人喜欢通过门、窗等事物接触外面的大自赢,是为了▲ 。
2015届南通三模“人生旅途中”作文讲评(新)

审题立意指导
• 审题整体性原则:第一句话中“家”和第 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即 “精神家园”。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 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 • (查词典 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关于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 的精神家园的标准。当满足这个标准时,这可以 认为已经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从这个意义 上讲,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例如:当 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使人民似乎老是处于动荡之 中,这时平衡、和谐和宁静也便成了现代人追求 的目标。这就是他们需要的精神家园。但是世间 没有完美的永恒,人们的要求也是无止境的,精 神家园的标准也在变化,或提高,或降低。所以 材料中的永恒最好理解成相当长的一个阶段。
化 虚 为 实
8有人感慨,昨天又昨天,任谁 都逃不出时间的尊严。 9而我渗悟,心灵的丰腴,灵魂 的宁静,正是人一生永恒的皈依。 10车若又离了,心若又静了,无 妨,你并不在流浪。
心的归依
重点:谋篇布局
• 第一招:化为具体人物 历史事件 • 第二招:化为生活细节 (生活典型场景) • 第三招:化为自然景观 历史遗迹 • 第四招:化为古典诗词 • 第五招:运用修辞方式
心的归依
1心若没了归宿,到哪里都是流浪。 2朝歌夜弦里,灯红酒绿下,太多年轻人把心落在 了名利场,浮生绘,回到富丽堂皇的家中,恍如隔世, 无家无归的寂寞与空虚紧锁你的身躯,让你无法给心灵 一个“家”。 3沧海霁月,落崖炼风,迂客骚人,把心伴于真纯, 安于恬然,归于宁静。王安石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 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静氤氲出一个真纯的世界供心栖居; 陶潜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因受勾勒出一座 恬静的小屋让人休憩;而林浦、东坡、太白更是以舟作 伴,随心飘流,以天为盖,地为庐,身心皆归于超然之 境,享受永恒的安宁。
南通市三模作文评分细则及优秀作文

南通、泰州、扬州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作文评分细则一、题目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
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立意这是则哲理性的材料,两分句间构成转折关系,表达较为空灵诗意。
主旨是对人性与灵魂深处的拷问,是对精神家园归属的探究。
一位哲学家就说过: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一场人类怀着乡愁的冲动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
“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写出了人生旅途中的精神困境,人生的旅途往往是一个漂泊(流浪)奋斗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停靠的港湾,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归家”就成了必然诉求,即寻找“归宿”。
这个“归宿”,可以是物质的可感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价值的,即灵魂的归宿。
“追求”是为了“归宿”所作的种种努力、奋斗、挣扎甚至牺牲等等。
“归宿”可以理解为:家园,港湾,故乡,最初的出发点,原本的依靠,父母的臂膀,亲人的牵挂,出发的原动力等等。
特别要注意,与“前方”的目标、人生向前努力的方向不同,这里是往后看,是蓦然回首,是回归。
此“归宿”不一定能实现,也不一定要实现。
有时候不能实现往往更显其可贵与价值。
因此人类成了“大地的异乡人”“永恒的异乡人”。
“灵魂深处”指向精神、内里、思想、情感、风骨等等。
应该说本次作文题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思考价值。
从个人而言,人本质上是孤独的;从社会而言,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道德信仰的沦丧是当下时代不争的事实。
文学评论家王干也曾指出:文化最大的价值是解决精神空虚、信仰危机的问题,灵魂的归宿是最大的文化问题。
文章可以从“离家—归家”的哲学思辨中立意,抓住一点来展开议论或叙述,写出其触及灵魂深处的价值。
三、判分标准:从考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2015年南通市第三次模拟考试作文

2015年南通市第三次模拟考试作文作文专题0628 21502015年南通市第三次模拟考试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
你看我体肤糙砺,楞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阐述这是一个给材料作文。
材料以寓言的形式设计了山石与卵石的对话。
从对话来看,山石对卵石很是不屑,认为卵石细小,不如它自己高大挺拔;认为卵石体肤平滑,肌理莹润,不如它自己体肤糙砺,楞角分明,血性方刚。
山石在卵石的面前,是骄傲的、自信的,是充满豪气的。
这些固然没错,但山石的不足在于,它在看到自己高大雄奇、充满阳刚之气的同时,不应当对同出一源的卵石采取排斥、鄙视的态度。
大千世界的事物存在的形态是各不相同的,美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大固然可敬,小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山石的口气比较霸气,唯我独尊,唯我独优,毫无谦逊,这不是一种值得认可的为人之道。
中国人素来崇尚谦虚。
山石的傲气、霸气值得一评。
对山石既可正面立论,肯定它的自信、它的豪气;也可反面立论,批评它的傲气、霸气、偏见,等等。
跟山石相比,卵石就显得温和许多。
但卵石在高大的山石面前,并没有失去自信,并没有丧失自我,它据理力争,柔中带刚,阐说自己苦难的经历,阐说自己也有独特之美,阐说自己“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的实际贡献。
跟傲气的山石相比,人们往往把爱意更多地投向了卵石。
因此对卵石一般宜正面立论。
文章既可整体综合立意,将山石与卵石相互比照提出观点,也可选点立意,从山石或卵石的所具有的某一个小点立意,引申开去。
常见立意:傲气豪气霸气大千世界万千之美物尽其材各有所用磨练异样人生异态之美外形与内质认同对方不要拘泥一种形态经历磨难是一种财富自信是一种力量谦虚排斥唯我独尊大与小……注意:只要立意与材料有联系,即观点是可以从材料中找到立意依据的,都可认为立意正确。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2015年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作文范文

2015年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作文范文作文专题0827 08082015年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作文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70分)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
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砂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生命的形态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态。
或粗糙,或光滑,或平稳,或跌宕起伏……无论生命的形态如何,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一切都会变得美好,变得和谐……我们曾经感叹高山的雄伟,却忘记了卵石的细腻,我们曾无比骄傲于健全的肢体,却忘记了残疾为如何坚强不屈。
我们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不一样的形态造就了不要样的个人世界,我们不必羡慕他人,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生命形态。
我们会做得更加出色,我们热爱生命,热爱率赋予我们的形态与激情。
拥有自己的生命形态是立足社会,不断进取的必要保证。
生命的形态给予我们独特的方式却展示自己,我们会在社会中遇到各种挫折,各种酸甜苦辣,但我们决不能扭曲了自己民的生命形态。
因为它是我们的“身份证”,失去自己生命的形态无异于背弃自己民的人生追求,而往往背弃自己民人生追求的人,终将是一事无成的。
生命的形态各异,让我们能在各个领域展现自己的非凡的实力,而这也恰是社会需要的。
于是我们立足了社会,在以后的岁月中,保持自己的生命形态,为实现人生的目标而奋斗。
因此有自己的生命形态,便有了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有了立足社会,不断进取的基础。
拥有自己的生命形态便有了自己飞翔的空间。
生命的形态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宝贵教室,我们必须利用好它,使其能助我们一臂之力登上高峰,我们不会忘记刘翔人,他那惊人的一次冲刺,让我们看到他独特的生命形态。
【参考文档】南通三模筛选作文-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南通三模筛选作文身处茅屋心有歌我很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富人用金钱为自己的肉体铸造了金碧辉煌的家园,然而他们的灵魂却无处安放。
”此言得之。
真正的家园绝不是雄伟壮观的建筑,而是灵魂的栖息所。
漂泊在外的游客会无家可归,而心有永恒归宿的人却绝不会迷路。
犹记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贬至远地,背井离乡,贫困潦倒,算得上是无家可归了。
然而在秋雨凄迷、狂风肆虐中,他却嘶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灵魂之声,他的追求,便是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尚情操,肩担天下,心系苍生。
身处茅屋心有歌,唱出灵魂深处的声音,唱出追求一世的壮志,穿越千年依旧回声不绝。
即使他被贬至天涯海角,他的灵魂早已扎根于历史的书页,寄托一位伟大的诗人对苍生的鞠躬尽瘁,虽死而不已,这便是他永恒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颠沛流离乱不了他生命的脚步,他像巨人,守护在心灵的净土。
不由得感慨,心有追求,才能坚定向前。
灵魂得以安放,脚步才不会迷茫。
无处可居,便四海为家。
秉守一方心灵净土,才是人类应有的追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便是这样。
居住的处所终究是肉体的巢穴,斗转星移、时变世迁,终有一日化为土灰。
而苏轼内心坚守的纯净、淡泊、雅致、随遇而安却成了他永恒的庇护所,无坚不摧,直至永远,那便是灵魂的力量,是人性的家,始终驻足在你的内心,指引你坦然应对人生百事。
一个人确实应该有这样的追求。
灵魂的操守会让你永远不会忘记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永远都不会孤独。
正如叹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辗转流离,何谈家园?他又疾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报国献身的感人情怀便是他整个生命的追求。
纵他滩头漂泊,洋里流浪,初心不变,他依旧有处停泊,有所栖息。
南通市2015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调研测试作文评分细则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作文评分细则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
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与立意1.对“材料作文”的认识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
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本次作文材料的理解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无家可归”的人生现象,后一句强调追求人生归宿的可贵;如将前后句联系起来看,根据材料作文审题的整体性原则,第一句话中“家”和第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即“精神家园”。
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
人在困境、彷徨状态中,甚至在安逸状态中,都有可能出现灵魂的空虚、茫然,人的意志会变得消沉,精神会变得萎靡。
如何振奋精神、提升斗志?唯有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古往今来,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地位,而是因为他们足够清醒,能够在困境、彷徨状态中探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为之而奋斗。
即便在当今的安逸状态中,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明智的人也会有着寻求精神家园的深思和举动,力避精神的茫然、颓废。
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3.本次作文材料的立意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
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方面,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为结论句,考生的作文不能仅证明此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永恒的归宿精选作文范本

永恒的归宿精选作文范本1永恒的归宿家就是我们永恒的归宿,没有了家就失去了归宿,每个人都渴望一个温暖的归宿,动物们也是一样的。
每个生命都希望可以有一个安稳的温暖的家,那是它们最想要的归宿啊!这天,骄阳似火,火球似的太阳挂在天空中,烘烤着大地。
我的心情也像那天气一样,沉闷而又无奈。
我无精打采的走在大街上,树上的蝉不停地叫着,小花小草也都耷拉着脑袋。
大街上有许多漂泊猫狗。
我看见了一只哈巴狗十分心爱,白色的毛,水汪汪的大眼睛。
我还上去摸了它一下。
只见它穿过马路,走到马路中央时,一辆汽车飞驰而来,将小狗撞出了十几米以外。
而司机却不以为然,还破口大骂:“不长眼睛的狗,耽搁我的时间。
”我突然醒悟过来,心中不禁打了一个问号,动物难道就不是生命吗?动物就不能有一个温暖的家吗?我想起了菜市场的里的斩杀场。
每次经过那儿我都会看见运来一车车狗,它们都是一条条活生生的命啊!之可惜不久后它们就成为人们的美食佳肴了,真是令人于心不忍啊。
难道那些人就没有一丁点同情心,忍心把这盘菜吃下去吗?在马路上静静地躺着小狗的尸体,路人却也充耳不闻,而且还绕道而行。
后面的司机也和前面那位一样没有同情心,从小狗身上飞驰而过,仿佛都生怕染上“倒霉”。
小狗前前后后被压了十屡次,这数目真是令人惊心动魄啊!那天晚上我梦见我开了一所“漂泊猫狗收养所”,自己当上了院长,大街小巷的漂泊猫狗都聚集在这儿。
请给动物们一个家,给他们一个归宿,让它们可以远离这个世界的寒冷,有一个温暖的依靠!2永恒的归宿佛说:“勘破、自在、放下。
”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奔往下一个目的地。
滚滚红尘中,多少人为名,奔波劳累;为利,辗转反侧。
一念起,风生水起;一念落,万劫不复。
在追逐名利的路途上,我们似漂泊儿一般,一直在路上,觉得无家可归。
勘破这繁华的虚幻,自在地去追随,放下名与利的浮华。
淡泊,往往是人们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
沿着遍及苔藓的阶梯,拾级而上。
映入眼帘的青青草色,与几竿修竹互相映托。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

• 14.(4分)①通过两个孩子的叙说,交代了哑 巴悲惨的身世,写出了哑巴悲苦的生活;②通 过香客买百合花、聆听哑巴讲话,写出哑巴的 热情、纯朴和善良的品性。 • 评分建议:一点2分,如写出哑巴“寂寞”“坚 14.本题主要考查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的能 强的品格”“热情好客”亦可。
力,能力层级为D级,4分,平均1.70分。答题存在的 主要问题是:从孩子角度谈时,学生大多回答哑
大”,“好不壮观啊”,“好不寂寞吗?”这些得分点, 原文中都有,但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全面地筛选出来。
• 13.本题主要是对作用题的考查,能力层级为 .(6分) 级,6分,平均2.5分。四个得分点:百合花 •C ①哑巴冒险以采百合花来维持生计,表现了哑 对游客、哑巴的意义、百合花被寄予的作者思 巴生活的艰辛以及他的勇敢和孝顺; 想感情及以百合花为中心安排文章内容。答题 • ②百合花象征百年好合、百事合意,香客们买 主要有两个失误:一是文体意识不强,散文和 百合花下山,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小说答题有时虽可相互借鉴,但区别还是很大 • 的,不可混为一谈;二是审题意识不强,题目 ③作者反复写到百合花,寄托着他对哑巴及人 们的深深祝福; 明确要求“文章内容”的作用,不少考生还是 • 从“结构上”和“内容上”来组织答案。“设 ④百合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联系相关人物 和事件的纽带,使文章内容的表达更加集中。 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 • 象”、“渲染气氛”、“伏笔”、“铺垫”、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 “照应”等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建议在复习中 即可。 注意区别,加强训练。
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6分,均分2.3。 少“ ”等提示语,酌情扣分。 问题主要有:(1)答题要点不在题目要求的 区间范围(第②段)之内,而是全文摘抄; (2)部分考生自由发挥,瞎编乱造;(3)概 括能力较弱;(4)答案没有层次,缺乏条理, 不分点答题。
以永恒的归宿为题作文

以永恒的归宿为题作文导语:像天空是星月的归宿:江洋是雨滴的归宿:大地是草木的归宿一样,家就是我的归宿,我永恒的归宿。
下面是的以永恒的归宿为题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像天空是星月的归宿:江洋是雨滴的归宿:大地是草木的归宿一样,家就是我的归宿,我永恒的归宿。
心儿随风飘扬,直至天涯海角时;当孤独无助,束手无策时;当徘徊在茫茫人海,不知何去何从时,心中都有一个永恒的归宿——那就是家。
家,或许只是一个代名词,或许只是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屋子,可家,它却是那般的温馨与暖和,尽管家中可能有欢乐,有痛苦,有喜悦,有悲伤,可这酸甜苦辣会聚在一起,不就才组成了一个家吗?时光匆匆,我们终究会长大,终究会离开那能遮风挡雨,充满清醇气息的温暖的家,终究回立足于社会,去闯荡,去磨练。
但当我们累了,饿了,困了的时候,却会无意的想起那个家,那个属于你的永恒的归宿。
思念,像片片纸絮飞来,宛如父母经千山万水寄来的家信,飞旋在我的脑海之中,拼凑成一张张动人的全家福,到那时,我不得不说,我想家了;想严厉却又疼爱我的爸爸,想体贴而又温柔的妈妈,想顽皮却又不失天真的弟弟……一幅幅画面如放电影班展现在我脑海中,一滴滴泪珠落下来,打湿了我的衣衫,打疼了我那原本就受了伤的心……如果让我给家着色,我一定着最温馨的粉红色;如果让我替家配味,我一定配最具幸福味道的甜味;如果让我为家上期限,那我一定设它为无期限……前进的路曲折而又漫长,我回忆往昔,看那曾走过的路上留下了一道道脚印,它时而笔直如铅,时而弯曲如绳,时而前进着,时而后退着,但无论怎样,那最原始的起点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我心中永恒的归宿——家。
佛说:“勘破、自在、放下。
”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奔往下一个目的地。
滚滚红尘中,多少人为名,奔波劳累;为利,辗转反侧。
一念起,风生水起;一念落,万劫不复。
在追逐名利的路途上,我们似流浪儿一般,一直在路上,觉得无家可归。
勘破这繁华的虚幻,自在地去追寻,放下名与利的浮华。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永恒的归宿范文一份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永恒的归宿范文一份高考作文题目预测:永恒的归宿 1【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
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
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方面,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为结论句,考生的作文不能仅证明此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己的生__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永恒的归宿篇1佛说:“勘破、自在、放下。
”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奔往下一个目的地。
滚滚红尘中,多少人为名,奔波劳累;为利,辗转反侧。
一念起,风生水起;一念落,万劫不复。
在追逐名利的路途上,我们似流浪儿一般,一直在路上,觉得无家可归。
勘破这繁华的虚幻,自在地去追寻,放下名与利的浮华。
淡泊,往往是人们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
沿着遍布苔藓的阶梯,拾级而上。
映入眼帘的青青草色,与几竿修竹相互映衬。
没有富丽唐皇的装饰,没有__的欢闹,有的只是那一间陋室,那一架未经修饰的古琴与几本经书。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在官场沉浮,便贬后毅然放下过往的浮华名利,没有丝竹乱耳,亦没有案牍劳形,有的只是与挚友的畅聊,闲情时的几曲琴音和抄写佛经。
在无数人历经起伏后依旧决定奋不顾身地追逐时,刘禹锡,他勘破、自在、放下,用淡泊宁静为自己搭建了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便得“惟吾德馨”经久不息地弥散__。
南山的轮廓在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
山脚下的那户人家,炊烟袅袅。
陶渊明,一生几仕几隐,最终他放弃了一切的荣华富贵。
最新高考预测作文:永恒的归宿

最新高考预测作文:永恒的归宿最新高考预测作文:永恒的归宿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
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
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方面,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为结论句,考生的作文不能仅证明此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永恒的归宿佛说:“勘破、自在、放下。
”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奔往下一个目的地。
滚滚红尘中,多少人为名,奔波劳累;为利,辗转反侧。
一念起,风生水起;一念落,万劫不复。
在追逐名利的路途上,我们似流浪儿一般,一直在路上,觉得无家可归。
勘破这繁华的虚幻,自在地去追寻,放下名与利的浮华。
淡泊,往往是人们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
沿着遍布苔藓的阶梯,拾级而上。
映入眼帘的青青草色,与几竿修竹相互映衬。
没有富丽唐皇的装饰,没有歌舞升平的欢闹,有的只是那一间陋室,那一架未经修饰的古琴与几本经书。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在官场沉浮,便贬后毅然放下过往的浮华名利,没有丝竹乱耳,亦没有案牍劳形,有的只是与挚友的畅聊,闲情时的几曲琴音和抄写佛经。
在无数人历经起伏后依旧决定奋不顾身地追逐时,刘禹锡,他勘破、自在、放下,用淡泊宁静为自己搭建了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便得“惟吾德馨”经久不息地弥散开来。
南山的轮廓在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
山脚下的那户人家,炊烟袅袅。
陶渊明,一生几仕几隐,最终他放弃了一切的荣华富贵。
在南山的脚下,筑起道道篱笆,庭前把酒,采菊东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作文评分细则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
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与立意1.对“材料作文”的认识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
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本次作文材料的理解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无家可归”的人生现象,后一句强调追求人生归宿的可贵;如将前后句联系起来看,根据材料作文审题的整体性原则,第一句话中“家”和第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即“精神家园”。
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
人在困境、彷徨状态中,甚至在安逸状态中,都有可能出现灵魂的空虚、茫然,人的意志会变得消沉,精神会变得萎靡。
如何振奋精神、提升斗志?唯有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古往今来,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地位,而是因为他们足够清醒,能够在困境、彷徨状态中探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为之而奋斗。
即便在当今的安逸状态中,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明智的人也会有着寻求精神家园的深思和举动,力避精神的茫然、颓废。
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3.本次作文材料的立意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
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方面,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为结论句,考生的作文不能仅证明此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二、判分1.判分原则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的要求。
须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运用恰当,要敢打高分。
2.判分等级一类63~70;二类56~62;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
3.几点说明【立意】①立意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原则上定为四类卷;若语言功夫好,可适度上浮。
②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
尽管立意不准确,但语言功夫尚可,此类作文原则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
③立意与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此类作文定为五类卷及以下。
【文体】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
对于体裁创新,立意准确,语言精当,可适当提高一档,以适应2015年江苏《高考说明(语文)》的要求。
【其他】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
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就应该在48分以上判分。
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作文,有利于在最后阶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③对有特色的作文,如文体创新、见解独特、立意新颖、富有生活情趣等,应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甚至创作的积极性。
④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4.个案处理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
(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缺作文题,扣2分。
三、标杆文晚晴小筑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中,眼角眉梢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
一座泛着古韵的馆舍,便是木心先生的纪念馆了。
文学馆内整齐铺开的稿纸上——字迹清俊,翩雅优美,像一只只灵蝶,载着先生永不停息的脚步,追寻先生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
细细数完,先生从文革狱中带出的稿纸只有六十六张。
现在想来,狱中的十八个月中,最残忍的不是潮湿冰冷的牢房,不是如牲畜般的吃食,而是对先生精神的折磨。
这是让人易在精神上彷徨迷失、觉得无家可归的摧残,比身体的折磨更加恐怖,文革狱中崩溃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
所幸的是,先生因着灵魂深处对艺术的追求清醒了过来。
在本该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用诗意的语言勾勒一幅幅美好的图景,用白纸画就的黑白琴键弹奏着心中流淌已久的萧邦与莫扎特。
原本彷徨迷失,无家可归的心灵,在艺术的美感中找到了归宿,寻到了生命价值之所在。
先生在苦难中明白灵魂深处隐藏的归宿,即在艺术中获得生命的美感与满足感,即在追求艺术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
”而先生只说:“美学,是我的流亡。
”于是出狱后的八十年代,先生与陈丹青等人同赴纽约深造。
先生在彼开设美学讲堂,五年讲学,并写下《文学回忆》,后成为散文被美国知名大学收录教材的中国第一人。
“我本该放手,可我从未停止痴缠。
”先生笔耕不辍、从未停止艺术追求的执念,是一种艺术家们对追求永恒归宿的执念,其本质是渴望在艺术中实现短暂生命的永恒价值,寻找灵魂深处的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
相比之下,现下许多灵魂彷徨,那些因现实冰冷而觉得无家可归的人,更应该多思考灵魂的归宿在何处,而非漫无目的只知汲汲营世。
凉意顺着领口探入,晚风穿过木制的窗吹开凌乱的思绪,再低头,清俊的字迹也带上了些永恒的意义,肉体不再,其文字却永传后世。
我仰望馆中先生黑白的肖像,心生敬意之时,亦在思考我灵魂的归宿。
[点评]本文以木心先生的经历为线索,紧扣精神家园主题,以木心先生的经历和言说诠释人生归宿,以作者参观木心纪念馆的内心感想作结,给人以启迪。
文章结构精巧,语言灵动,感情真挚。
故判为一类上,70分。
身处茅屋心有歌我很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富人用金钱为自己的肉体铸造了金碧辉煌的家园,然而他们的灵魂却无处安放。
”此言得之。
真正的家园绝不是雄伟壮观的建筑,而是灵魂的栖息所。
漂泊在外的游客会无家可归,而心有永恒归宿的人却绝不会迷路。
犹记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贬至远地,背井离乡,贫困潦倒,算得上是无家可归了。
然而在秋雨凄迷、狂风肆虐中,他却嘶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灵魂之声,他的追求,便是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尚情操,肩担天下,心系苍生。
身处茅屋心有歌,唱出灵魂深处的声音,唱出追求一世的壮志,穿越千年依旧回声不绝。
即使他被贬至天涯海角,他的灵魂早已扎根于历史的书页,寄托一位伟大的诗人对苍生的鞠躬尽瘁,虽死而不已,这便是他永恒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颠沛流离乱不了他生命的脚步,他像巨人,守护在心灵的净土。
不由得感慨,心有追求,才能坚定向前。
灵魂得以安放,脚步才不会迷茫。
无处可居,便四海为家。
秉守一方心灵净土,才是人类应有的追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便是这样。
居住的处所终究是肉体的巢穴,斗转星移、时变世迁,终有一日华为土灰。
而苏轼内心坚守的纯净、淡泊、雅致、随遇而安却成了他永恒的庇护所,无坚不摧,直至永远,那便是灵魂的力量,是人性的家,始终驻足在你的内心,指引你坦然应对人生百事。
一个人确实应该有这样的追求。
灵魂的操守会让你永远不会忘记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永远都不会孤独。
正如叹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辗转流离,何谈家园?他又疾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报国献身的感人情怀便是他整个生命的追求。
纵他滩头漂泊,洋里流浪,初心不变,他依旧有处停泊,有所栖息。
万古留名,化为永恒。
纵使身处茅屋,也可高歌无畏。
心有追求,才可让灵魂安身立命。
泥砖终会腐朽,心灵的家园却永恒不变,红尘掀起巨浪,也污浊不了你的本心。
[点评]本文以杜甫、苏轼、文天祥的生活际遇和人生感叹揭示他们对精神家园的理解,既关乎现实的家园,又联系精神的家园,构思巧妙,不落窠臼。
语言凝练而又兼具抒情意味,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
但文中对杜甫的叙述、评价不够贴切,故判为一类中,66分。
故乡•故乡人故乡,一个曾让我无数次心动的词。
可如今踏上这故土,望着眼前景,我茫然而无所适从,似无家可归的游子木讷地站在曾松软的泥土上。
风吹打着我的脸,我的思绪被拉回从前。
记忆中,耳边不时传来故乡人的吆喝声,即使是烈日高照仍不曾止息片刻。
他们的微笑与汗水在阳光下散发着无尽的光芒。
每至日中,我总爱跑到河边,与三五头水牛嬉戏玩耍。
它们有着灵动的大眼睛,常载着我游来游去。
它们摇动我的衣角一缕。
时而潜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与我逗乐。
夜未深,母亲便邀请三五邻居,在家前摆上八仙桌,共进晚餐。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享“灯下草虫鸣”的宁静安逸,吟“风吹稻花香”的甜美歌谣,饮一壶“寻常百姓家”的清酒,道一天丰富生活的多姿。
记忆中,仿佛故乡就是故乡人永恒的归宿,故乡在,家,便是在的了。
“吧嗒——”一滴雨水滑过我的脸庞,将我拉回现实。
我望着面前的四亩三分地被重重的高楼环绕,望着远处升起的不是炊烟袅袅而是浓烟阵阵,望着老家的巷口人影稀疏,墙上的瓦片片斑驳,我的心揪得硬生生地疼。
你们,我那熟悉的故乡人,你们哪里去了?我那熟悉的故乡,也许再也不在了。
抬起头,一位老人坐在家门口,空洞地望着远方。
我不忍心在踏入故乡深处,我似无家可归的的孩子,在漫无边际的世界渴求灵魂的归宿。
照例又是过年,我随着母亲再回到这片土地。
一大早,我便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
推窗望去,只见原本冷清的故乡路上是无数探亲回乡的故乡人。
他们西装革履,穿着时尚,可脸上的笑容又透着一丝淳朴,一丝厚重。
久违的爽朗笑声又传入耳。
天还是那样的蓝。
我偷过薄薄的雾气,又看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我看见平整笔直的水泥路旁的花团锦簇,不禁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