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
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意义影响正文: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何谓传统文化?在这之前就应搞懂何谓传统,传统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东西,发现者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且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至少经过三代人的两次延传。
因此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
就其形式而言,可分为物质形态(如文物、建筑、衣物等)和精神形态(如思想、道德、风俗、文化等)两类。
狭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国长期社会历史沿袭而形成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
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文明的精华和精髓,是中国人民从古到今所积累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
历史认同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代表了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能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身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感。
文化多样性与世界文明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能为我们在当今社会中寻找精神支柱和道德准则提供启发。
精神文化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体育、宗教等。
这些内容为我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能让我们在追求精神境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进取。
传承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包括传统美德、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建筑等。
这些传统能让我们获益良多,让我们能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
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古代文化遗产,如古代建筑、古代书画、古代陶瓷、古代服装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和了解我们历史文化具有极其
重要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对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标志,在国际交流中具有很强的文化输出力量。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独特文化魅力,促进与世界的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最感自豪的传统遗产之一。
在当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发展之后,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方便,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道德支柱。
本文将从哲学、社会、文化和教育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哲学角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国哲学的基础形态。
尽管时代已经变迁,但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哲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儒家思想的“仁爱”、“孝道”、“礼制”等理念,为人们提供了高尚的人生追求,推动社会道德进步。
从儒家的“与人为善”、“以礼相待”的基本准则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起到了整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除了儒家思想,道家、佛教及其它学派的思想亦对现代哲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影响。
佛教深刻地反思人类的苦难和轮回的分理,阐述了超越生死的境界,启示了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人生意义的生长。
道家思想的“自然观”强调自然规律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为人们提供了对现象背后深层原理的认识。
中国哲学的核心是在对这些思想的深刻理解上引起人们的思考。
社会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是一个培育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流传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方便面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许多中国人认为方便面是当代中国的食品象征。
方便面不仅解决了人们在食品方面的需求,还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商道和文化中的“众亲”、“信誉远近”等理念成为了当代社会商业活动的基础原则,推动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
文化角度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精美,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剧本、文化艺术、民间艺术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价值分析自古以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内核。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并没有击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反而更加凸显了其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很强的历史史料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
一、寓教于乐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涵盖了很多寓教于乐的内容,其中不仅有古诗词、典籍等文化经典,也包括民间传说、神话传说、戏曲、舞蹈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
传统文化的这种价值体现在其内容深刻性、文艺性、连续性等多方面。
它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邃内涵,也可以帮助人们增长知识,传达价值观。
例如,中国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广泛的传承和推广。
《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文化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独有的哲学思想,诗词的意境、美学、情感都对现代人们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不论是领导演讲还是社交场合,随处可见诗词的应用。
二、重视历史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与国家历史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许多历史事件和名人传记成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被世代相传。
这些历史文物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同时也能让人们接触到古代文化的奥妙,动人的历史故事也在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例如,苏东坡的故事经常被人们传颂,他的人生哲学和智慧不仅影响到了中国,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国际社会,许多国际机构也已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和借鉴。
这些历史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当下的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三、审美情趣的价值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的聪颖、灵性。
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形式。
它们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髓。
对于现代人们来说,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可以为生活赋予更多的品味和风度,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关注自身的精神追求。
道家人生哲学
道家人生哲学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看法。
道家认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追求“道”,即追求人性本质方面的道境、自性、真意、真知、真信等,这是一种比较务实的追求。
因此,道家人生哲学重视“道”的实践,注重通达自己的内在本质,实现人生的价值,并将此视为自身的最高境界。
一、内在自觉:反求诸己,观察内心世界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是谁,该去哪里,做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
道家人生哲学认为,对于这种无从选择的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回归内心,通过内在自觉,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从而摆脱这种焦虑状态。
道家认为,内在自觉是实现人生意义的第一步,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定位,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引领自己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二、淡泊名利:修身养性,远离喧嚣世俗道家人生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是追求自我完善、修身养性、舍弃功名利禄、远离喧嚣世俗等陋习的境界。
道家认为,追求名利权势只会让人陷入泥沼,没有意义。
相反,只有通过自身的修行,发现真实的自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因此,在道家人生哲学中,淡泊名利是一种摆脱世俗束缚的境界。
三、自我超越:融合天人合一,达到心灵和谐道家哲学中的自我超越是另一个重要概念。
自我超越是指融合天人合一,达到心灵和谐的最高境界。
道家认为,自我超越不是追求权势,而是在修身养性、追求“道”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心灵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心灵和谐和内在完美的状态。
在自我超越的境界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和世间万物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共鸣,是自我和自然、自我和他者间的一种和谐境界。
四、虚心好学:不断开拓知识视野,发扬智慧道家人生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虚心好学。
道家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和开拓知识视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真正的道理。
虚心好学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和智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我成长进程。
五、自然和谐:顺应自然,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道家人生哲学中的自然和谐是另一个重要概念。
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活意蕴
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活意蕴“现实生活”是中国传统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在致思路径上,它植根于现实的人与人的生活世界,遵循从生活中找寻和践行真理的方式和原则;在存在形式上,它表征为中国先贤哲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方式,体现着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品位;而在功能价值上,它强调修身养性,旨在通过提升人的自身修为和精神境界而达到“天人合一”目的。
哲学必须敞开它的生活维度,始终把自身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融。
标签:中国传统哲学;生活;意蕴;儒家;道家哲学作为人的一种“爱智”活动,离不开现实的人的生活。
理性地反思生活,引导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求真、善、美,是哲学的本真要义。
因此,哲学必须敞开它的生活维度,始终把自身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融,否则,哲学就无法把握时代脉搏、凝练时代精神,而只能成为一种毫无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玄思”和“空想”。
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很多思想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对当今中国社会乃至世界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关键之处就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较强的生活特质。
在科学主义凸现危机、人的生存压力加剧的现时代,顺应学界“哲学复归生活”的诉求,我们审视和品味中国传统哲学,不难发现,无论是儒、道两家的学说,还是其他诸家的言论,其间都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意蕴。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致思路径就所关注的问题领域而言,中国传统哲学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
一般认为,西方哲学注重对“真”的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即“求真”,而中国传统哲学则关注“善”的学问,即“求善”。
研究内容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思维方式和致思路径上的不同与差别。
西方哲学重“思辨”,讲究思维逻辑的严密,而中国传统哲学则重“感悟”,讲求的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很多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在研究和品评中国传统文化时,之所以会认为中国古代无哲学,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秉承的是西方的哲学传统,把“思辨性”和“抽象性”作为哲学的本质特征,认为哲学是一个由概念、范畴等连接而成的系统性的学科,并以此作为评判哲学有无的根本原则和唯一标准。
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有什么
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有什么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工业化,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发展,当然传统文化也有一些现实的意义。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主要的现实意义,希望对你有用。
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
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
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
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
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
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
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
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
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
论中国传统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石家庄铁道大学摘要:中国拥有悠久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这一脉传承的文化对当代社会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尤其是对新时期的新青年。
我们如何发展创新,如何面对传统文化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这些都需要深深的思考;。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影响着一代代青年,我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20世纪,到21世纪的当代发展,时代的变迁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国家因此提出培养“四有”青年,然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传统哲学、大学生、与时俱进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涉及的主要内容,近代有学者曾专题讨论过,其中张岱年先生就将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讲的学问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其中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为其主干:总此三部分,正相当于西洋所谓哲学”。
又说:“哲学是研讨宇宙人生究竟以及认识此种原理的方法之学问。
”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使其对研究讨论的学者有不同的认知,同时,生活在这片热土的人们,也有着质朴的、通俗的认知欲望与认知力。
通常我们会把哲学看作是文化的思想核心,文化包括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个方面,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心态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哲学也不例外。
在近代之前,中国本文“哲学”一词,古代学术分类自然没有“哲学”一门,中国古代很长时期里文史哲不分,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多数赋予文学修养。
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更多的倾向于对“大家”的学问分析,倾向于对《论语》、《大学》、《庄子》等等文学著作的认知。
我们熟知的“哲学”一词源自希腊,意谓“智慧之学”,其特质在于对于宇宙和世界作为终极性探求。
而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古典的朴素的文化,我们更倾向于对古典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及对当代新青年的影响。
哲学的重要意义
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哲学引领人们思考基础问题:通过对人类智慧和思想的反思,哲
学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发现和塑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同时,哲学也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2.哲学对现代社会和文化产生积极影响:哲学的研究和思考,促进
了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哲学思想引导着人们追求真理和公正,提高人类智慧和道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儒家思想提倡仁爱、诚信、忠孝等
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至今仍然被中国人所推崇和传承。
同时,哲学对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哲学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哲学思想让人们对人生和世界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和价值目标。
5.哲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知识的视域:它不仅关注世界“是什么”,
而且也从价值之维关切世界“意味着什么”以及世界“应当成为什么”。
在“应当成为什么”这一层面,问题涉及的首先是成就世界的价值方向。
哲学既关注人的理想和需要,也关切变革世界的价值方向,由此,哲学也从不同的角度为人的价值选择提供了某种引导。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的国家。
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成就,还包括我国人在家庭、社会、政治等方面所形成的优秀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二、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1. 尊重传统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在我国文化中,传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2. 崇尚和谐我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3. 重视礼仪我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仪的重视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礼仪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文明和尊重他人的精神境界。
4. 尊重家庭和传统价值观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庭和家族的观念,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秩序、文明、团结和和睦,有着深厚的传统价值观念。
三、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1. 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
3. 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我国传统文化对家庭和家族的重视,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凝聚人心,推动集体的发展和壮大。
4.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我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传统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四、如何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等不同渠道,向广大人民裙众宣传和教育我国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其自豪感和自信心。
2. 组织传统文化活动组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展览、讲座、演出等,使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和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中国传统哲学对个人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个人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对个人的现实意义非常深远。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这对于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个人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其次,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个人应该与社会和谐相处,这能够使个人得到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最后,中国传统哲学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生活,强调个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情感满足都非常重要。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对个人的现实意义非常深远,能够帮助个人实现更好的人生和价值。
- 1 -。
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摘要】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基本特征、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类生存、道德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思考,可以看到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中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命意义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同时本文也强调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和挖掘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优秀文化传统,为当代社会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基本问题,起源,发展,基本特征,现代社会,启示,当代意义,重要性,研究展望。
1. 引言1.1 中国传统哲学的概述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涵盖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中国传统哲学以其独特的思辨方式和哲学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宇宙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实践,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它强调的是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而非纯粹的学术讨论。
中国传统哲学还特别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仁、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哲学从古代开始就一直关注着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种种基本问题,如人生意义、道德价值、宇宙规律、社会政治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思考,中国传统哲学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哲学观念,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基因,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性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人生的理想、境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我国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中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是最大。
如果我们把这三位大哲学家作为典型,并通过他们来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同类型哲学家的人生境界问题,可以对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生境界的问题有一总体的了解。
(一)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和以后的儒家都认为,人们的生死和富贵不是能靠其自身的努力而追求到的,但人们的道德和学问的高低却因其自身努力的不同而有不同。
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四十而不惑”,可以说是他成圣成贤的准备阶段,从“知天命”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是他成圣人的深化过程。
“知天命”可以解释为对“天”(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有了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也许可以算是“求真”的范围,因为这一阶段孔子仍然把“天”看成认识的对象,还没有达到“同于天”的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
此境界虽高,但还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分别真假,判明是非”,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的。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其心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
这是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它是在“知真”“得美”而后达到的一种圆满的“至善”的境界。
孔子的“知天命”、“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就人生境界的追求说的,这是孔子对自己追求“真”、“美”、“善”的总结。
(二)老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老子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真、善、美,这就是所谓“同于道”的境界。
知行合一中国哲学实践理念解析
知行合一中国哲学实践理念解析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一直被视为人生修养的核心,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境界。
本文将从知行合一的含义、历史渊源、实践意义以及当代应用等方面进行解析。
知行合一,顾名思义,即知识与行为的统一。
在中国哲学中,知与行一直被看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知指的是理论、学问、认识,行则是实践、行动、实践。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这一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人生修养的核心。
知行合一的理念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观点,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完善自我。
孟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在儒家思想中,知行合一一直被看作是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
除了儒家思想,道家和佛家对知行合一的理念也有着自己的诠释。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认为只有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
佛家则强调“般若波罗蜜”,主张通过修行实践来证悟真理,认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在当代社会,知行合一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单纯的知识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力量,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
在教育领域,知行合一的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但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企业管理中,知行合一的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中国传统哲学对现实生活的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对现实生活的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对现实生活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理论的支持,也提供了一种实践的基础。
首先,传统哲学提供了一种理论的支持,为现实生活提供了指导。
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以及一种实践的指导原则。
这些价值观念和指导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获得良好的结果。
其次,传统哲学提供了一种实践的基础,为现实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践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实施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总之,中国传统哲学对现实生活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的支持,以及一种实践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实施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从而获得良好的结果。
道家的人生智慧
道家的人生智慧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文化以其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迥异于儒家、佛家等学派的生活哲学。
道家以“道”为核心,强调自然、无为、顺应,其人生智慧深邃而实用,对于我们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相。
在人生层面上,“道”体现为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
这种态度要求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不要过分执着,而是要学会放下,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成败得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物所累。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无所作为,而是指我们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一种不强求、不妄为的做事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追求名利地位而拼命挣扎,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道家告诉我们,与其逆流而上,不如顺其自然。
当我们以一颗无为的心去面对生活时,反而会发现事情往往能够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家还提倡“柔弱胜刚强”的智慧。
这里的“柔弱”并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处世的策略和艺术。
在道家看来,刚强者易折,柔弱者长存。
因为柔弱者懂得顺应时势,避免与强大的对手正面冲突;而刚强者则往往因为过于自信而陷入困境。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示弱、退让,以柔克刚,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修身养性方面,道家注重内观自省,追求身心的和谐统一。
道家认为,人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和烦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的欲望太多、太杂。
要想摆脱这些困扰,我们就必须学会简化生活,摒弃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和追求。
通过减少对外物的依赖和执着,我们可以逐渐实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此外,道家还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应该像孝敬母亲一样去关爱自然、保护自然。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生态智慧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毕竟是由个体的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构成的,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归结到人与社会的和谐里面是完全合理的。
孔子理想中的社会是“和”,即人与人,个体与社会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他强调“和”“同”的一面,重视礼的规范调节作用。孔子把“仁”作为“礼”的思想依据。“仁”用孔子的话概括起来就是“爱人”。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意思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而不搞小团体,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孔子还明确主张,君子应弃前者而取后者。可见能够宽厚待人是君子人格中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季羡林. “天人合一”新解[J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3, ( 1) :34-35.
[2]徐诚,寿杨宾. “天人合一”及其现代意义[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9月, 26(3):8-11.
[3]夏显泽.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意义[J].保山师专学报, 2002,22(4):27- 31.
二、道家的“天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道家在论述“天人关系”时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以“究天地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本。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勾画的宇宙生成模式。天地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都不能离开道而独立存在。道家把天地人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宇宙, “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人释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深受人们的崇拜和追求。
它源自于《中庸》一书,这是一本由孔子的弟子撰写的经典著作,其中阐述了追求平衡、和谐和适度的思想。
中庸之道强调遵循天道自然和人伦道义,通过调和各种对立面的关系,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中庸之道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准则上,还广泛应用于社会交往、职业发展等众多领域。
本文将运用实例和理论分析,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应用。
首先,将对中庸之道的概念进行解读,并强调其核心思想与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
接下来,将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探讨中庸之道的意义,解释为何中庸之道是人们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同时,还将讨论中庸之道在软实力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职场管理以及决策制定中的重要性。
最后,将通过总结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应运用中庸之道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还将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关注如何在一个多元化和快节奏的社会中实践中庸之道的思想和原则。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能够应用其中的原则和思想,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中庸之道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平衡、调和和适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关爱他人,并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和成功。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引言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入手,为读者提供对本文内容的整体认知和期望。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中庸之道的概念和中庸之道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 2.1 中庸之道的概念该部分将对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
首先,《中庸》作为一部经典文献,对中庸之道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本节将引用相关文本,解释其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2)
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2)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 ⽣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当代⼤学⽣任重⽽道远。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了他们很⾼的期望,但很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警醒,很多⼤学⽣的现状不能不让⼈担忧:⼈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明的真空、公民意识的淡薄、⽣命尊严的淡漠、责任感的缺乏、社会道德的沦丧……这⼀切已为⾼等教育敲响了警钟。
将中国传统哲学导⼊当代⼤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是⼀种倒退,⽽是希望能⽤传统哲学思想中⼀以贯之的那⼀部分优秀思想和观念来震慑当代⼤学⽣的⼼灵,引导他们⾛上正确的⼈⽣道路。
三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会对当代⼤学⽣⼈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处世等各⽅⾯产⽣重要的影响和作⽤。
(⼀)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个⼈的修养和理想⼈格的培养,对当代⼤学⽣塑造具有⾼尚品格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很多⼤学⽣进⼊⾼校后,便放松了⾃⼰,对未来 感到很渺茫,于是把精⼒放在上⽹、恋爱上,⽩⽩地虚度了宝贵的光阴;有些⼤学⽣为了获得奖学⾦,取得荣誉,甚⾄不择⼿段……殊不知,⼤学时代正是⼀个⼈加强⾃⾝修养,培养理想⼈格的时期。
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将⾃⼰定位于何处,这些都离不开个⼈修养,以及思想认识的提⾼。
中国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都⾮常注重个⼈⾃我修养的充实。
在儒家看来,⼈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才有完善的理想⼈格,因此就要努⼒充实个⼈的学识和涵养。
孔⼦把学习当作⼀种乐趣:“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孟⼦认为,⼈⽆论在何时,都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的操守,不因名利损毁个⼈的品格。
道家哲学认为,虚假的名誉会给⼈带来伤害,庄⼦认为:“名⽌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福持。
”只要名誉与实际相符合,善⾏与能⼒相适应,就可以了。
墨家也⾮常重视“修⾝”,强调“察⾊修⾝”和“以⾝戴⾏”。
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的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的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讲的知与行的关系相当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
行之辩,重点是讨论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但其中也包含着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
题的探讨。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众多哲学家对知行关系都进行过探讨,比较集中地讨论了
知行先后、知行难易、知行分合等问题。
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第二,
知之明也,因知进行的思想,肯定了认识对实践(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第三,注重实效,
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四,
知行并进,相资为用的思想,这是对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一种独特
表述,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1)中国传统哲学把实践看作是道德践履固然是狭隘的,但它把道德生活看作是“行”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2)中国传统哲学的旗本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中介因素,应当吸取其合理
成分,回去建设具备中国民族特色和现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
(3)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观的理论成果对于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人生的理想、境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我国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中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是最大。
如果我们把这三位大哲学家作为典型,并通过他们来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同类型哲学家的人生境界问题,可以对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生境界的问题有一总体的了解。
(一)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和以后的儒家都认为,人们的生死和富贵不是能靠其自身的努力而追求到的,但人们的道德和学问的高低却因其自身努力的不同而有不同。
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四十而不惑”,可以说是他成圣成贤的准备阶段,从“知天命”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是他成圣人的深化过程。
“知天命”可以解释为对“天”(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有了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也许可以算是“求真”的范围,因为这一阶段孔子仍然把“天”看成认识的对象,还没有达到“同于天”的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
此境界虽高,但还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分别真假,判明是非”,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的。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其心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
这是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它是在“知真”“得美”而后达到的一种圆满的“至善”的境界。
孔子的“知天命”、“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就人生境界的追求说的,这是孔子对自己追求“真”、“美”、“善”的总结。
(二)老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老子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真、善、美,这就是所谓“同于道”的境界。
老子把“道”视为真、善、美的统一。
他在《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可以说是老子对人生境界追求的叙述。
他认为,人最高的理想是效法“道”,而“道”是自然而然的。
他所说的“道”最基本的涵义应是指超越性的最高的准则,道在《道德经》中有多种涵义:(1)“道”是超于感官经验的,“无色”(夷)、“无声”(希)、“无形”(微)都是用以说明“道”的超越性;(2)“道”虽是超越性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事物存在的根据;(3)“道”作为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就其为超越性的最高准则说的。
从以上三点可以说明,老子的哲学是要探求天地万物之本源、存在之根据,从而创造了以“道”为超越性的最高准则的哲学体系。
老子的这种对宇宙本体的讨论,实属对终极“真理”探求的范围。
老子把“道”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人掌握了“道”也就是掌握了“真理”,而人生的目的正在于此。
因此,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老子认为人和道的关系不是把“道”作为一般认识的对象(因“道”无名无形),而是应“体道”,即与“道”合一,所以“同于道”只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一种超越世俗的“得道”的境界。
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那么老子对“善”和“美”又如何看呢?由于老子的“道”的基本特性是“自然无为”,所以他也把“自然无为”作为“善”和“美”的标准。
(三)庄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庄子哲学主要论证的是得道之人(如至人、神人、圣人等)在精神上的无限性、绝对性和永恒性。
庄子的《逍遥游》,主旨是讨论人如何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问题。
庄子“坐忘”的境界就是他所说的“无己”或“丧我”的境界。
在庄子哲学中对“真”和“美”的关系也有所讨论,《秋水》篇中所谓“反其真”就是反回到自然而然的本来状态。
庄子主张“法天贵真”,反对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
在庄子哲学中“真”与“美”是一致的,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
“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很少肯定道德,他有反道德的倾向。
庄子认为,个体人格的自由的实现不仅是“大美”,而且是最高的“德”,最高的“善”。
庄子的“善”是包含在其最高的“美”(大美)之中的。
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
庄子哲学在“真”、“善”、“美”问题上和老子不同,他是以“美”为最高。
上述孔子、老子、庄子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是三种不同的价值哲学,而这三种哲学表现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任何有价值的哲学体系总在追求着“真”、“善”、“美”的三者的统一,但如何统一以及达到统一的过程并不相同。
从人类发展看,我们也不必求其相同。
在我们的先秦时代,哲学之所以丰富多彩,正是因为它有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当时的哲人能从非常广阔的领域来讨论宇宙人生终极关切的问题,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哲学放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和世界其他地区(希腊、印度等)相比实不逊色,这正是因为它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它能从不同的路径来探讨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
我国先秦哲学的发展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它的“多元化”。
哲学的多元化才能使哲学得到充分发展,“一元化”最终将窒息哲学的生命力。
除了“多元化”对文化和哲学的发展意义之外,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类型的哲学体系的式样和不同取向的人生价值的追求。
还又可以表示我们今天的一种对“真”、“善”、“美”的意义的关注和了解。
二、儒家哲学(一)儒家情感哲学儒家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是讨论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问题的学问;但是,讨论人的存在和意义的问题,就不能没有情感,这正是儒学之所以重视情感问题的原因所在。
所谓“重视”,就是把情感放在人的存在问题的重要地位甚至中心地位,舍此不能讨论人的问题。
换句话说,对于人的存在而言,情感具有基本的性质,情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儒家哲学为情感哲学或情感型哲学。
这是儒学的一个重要传统。
中国的儒家哲学不仅肯定情感(特别是道德情感)的重要作用,而且没有将情感与理性对立起来,而是寻求二者的统一,并由此建立普遍的德性伦理和“具体理性”学说。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特别看重人的“真情实感”,认为这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
所谓“真情”,就是发自内心的最原始最真实的自然情感;所谓“实感”,就是来自生命存在本身的真实而无任何虚幻的自我感知和感受。
这是一种神形、心身合一说,与灵与肉的二元论有区别。
“真情实感”是人所本有的,也是人所特有的,是最原始的,又是最有价值意义的,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即由此而来。
儒家论情感,首先是从“亲情”开始的,最重要的是“孝”。
孝被认为是家族伦理,但首先是一个情感的问题。
“孝弟为仁之本”,说明亲情之孝是实现人的最高价值――仁的基础。
儒家承认,在亲情这一点上,人与动物有“极相似”之处,这是人与动物连续性的一面,但这未必有损于人类的尊严。
自然情感之对于人,既有原始性,又有目的性,它决定了人生的目的追求,“安身立命”之学,就是求得一个“安”,但又是很高的境界。
从存在及其价值的意义上理解亲情之孝,是很有意思的。
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孔子选择这件“事实”本身,就是要说明情感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这才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
这里还引出另一个问题,情与法的关系问题。
但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
情是人的存在问题,法是制度社会问题。
作为社会的人,当然要面对“法治”还是“礼治”一类问题。
但是作为个体的人,便有存在方式及其价值选择问题,当情感与法发生冲突时,个人有选择的自由,孔子的选择是承担责任的,这就是朱子所说,是“天理人情之至”,应当如此。
儒家哲学就是“天理人情”之学。
儒家是主张“礼治”的,未能开出民主法治,这是事实;但这里的问题是一个“自由选择”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说,孔子反对法治。
如果说,孔子没有直接论及情与法的冲突,那么,孟子的“窃负而逃”却直接提出并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孔子所说的情况下,可以父子相隐;在孟子所说的情况下,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最高权力而实现个人的心愿,享受人生的乐趣。
孟子并没有否定法的合理性,更没有以权压法,当然不存在“徇情枉法”的问题。
孝固然处于对父母之爱,但又不止于此,它只是生长点、“发端处”,它要不断生长、发展,最终要实现仁德。
郭店竹简中有多处提到孝,《唐虞之道》:“孝之方,爱天下之民”,《五行篇》:“爱父,其攸埃人,仁也”,《语丛三》:“爱亲,则其方爱人”,等等。
孝已经由所谓“私人情感”发展而为普遍的人类情感。
在儒家看来,这是有内在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体现了存在与价值的统一。
(二)儒家道德层次论儒家伦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伦理文化,二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中国的主流伦理文化,对中国,并对周边国家发生了重大影响。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境界也有层次。
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冯友兰先生把人生道德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境界之分,表示一种发展。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
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
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
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
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
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不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还是道德境界,他们虽然层次不同,各有差异,但仍有着共同点:都受外物的限制和约束。
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受本能的限制,处于功利境界的人为自己谋利益,受欲望的制约,而处于道德境界的人是为了他人和社会谋利益,虽然在范围和层次上已经有了一个提升,但严格来说到还是没有跳出功利的范畴,仍然受道德功利的制约,而天地境界是超道德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天地境界是一种超越了一切功利约束的境界。
哲学的最根本的三大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向哪里去?它的最本源的含意是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探寻,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就是哲学境界,也是天地境界——对人内部神秘世界以外部神秘世界的探寻。
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