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山东卷答案及解析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
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7分)【考点】三娘子【解析】(1)由材料“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得出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材料“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由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得出个人能力与威望。
(2)由材料“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得出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由材料“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沿边旷土皆得耕牧”得出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答案】(1)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最全图文解析版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部分)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2年山东基本能力历史)8. 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推行C.学校体系的完备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答案】B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答案】C3、(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2.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 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C【解析】AB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D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C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4、(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10.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该王朝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唐朝【答案】C5、(全国文综卷1)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6、(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1.(2分)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2分)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3.(2分)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4.(2分)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5.(2分)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6.(2分)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备战2013高考历史6年高考母题精解精析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2012高考试题】(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工商业者出身的人不可授官,朝贤君子可授官),题中材料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题中材料也没有体现AC两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山东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第I卷(必做,共100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表1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运动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必修三分章节汇编
2012·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2·山东卷)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D2.(2012·海南卷)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答案】B3.(2012·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2012·天津卷)(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分)【答案】(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2分)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分)(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2分)第3课宋明理学1.(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天津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天津卷)历史解析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解析】本题考点是元朝对外交往。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知识运用和理解能力。
注意关键信息:马可·波罗。
可知道考查的是元朝对外交往。
再依据所学知识知道: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故选A。
【答案】A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理解能力。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 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
【答案】C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
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
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
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
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解析】本题考点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2012年高考真题及答案-山东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E图1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C .风力D .光照 海拔导致的热量差异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 地。
图3为P 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 .①B .②C .③D .④400N图例 等压线 风向与风速 湖泊图30沉积岩Ⅰ 沉积岩Ⅱ花岗岩 侵蚀面图例图2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 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 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10小时 B.11小时C.13小时 D.14小时气旋活动,③位于低压槽处易形成暖锋过境,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关于春分日对称。
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图4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8.与1982年相比,2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12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
(学生版)(答案和解析见教师版)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
其中句读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⑦【考点定位】:必修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二)非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表2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2)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2012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2年山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
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表1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作为高考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高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全国高考历史试题Ⅰ选择题部分(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
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A. 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 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C. 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D. 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2. 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
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作者旨在说明()A. 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B. 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C.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D. 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3. 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
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麓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
至贺、屈麓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A. 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B. 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C. 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D. 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4.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
无锡新领航教育特供:【3年高考2年模拟】2012年高考历史 系列专题07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小升初 中高考 高二会考 艺考生文化课 一对一辅导 /wxxlhjy QQ:157171090- 1 - 无锡新领航教育特供:2012年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系列专题 07: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考点定位】(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突出考查议会、内阁与国王之间的权力制约;1832年议会制改革进步性与经济背景。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着重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体系。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强调从两部宪法的内容引出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对国家元首、政府、议会权力的配置与制约。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从政治进步性和阶级属性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三年高考】一.2012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
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A .筹集税款B .干预立法C .招募军队D .任命大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权力的分析能力。
“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用明确的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如征税、立法、征兵等),但是英国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大臣的权力。
2.(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9)1793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
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B .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结束C .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D .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答案】:D【解析】: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虽然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但是由于人们思想保守,君主。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版(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2012年高考真题—(山东卷)word详细答案解析版
2012·山东卷(课标语文)一、(15分,每小题3分)1.[2012·山东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星宿./乳臭.搭讪./赡.养费粗犷./旷.日持久B.着.实/酌.量砾.石/沥.青路鞭挞./纷至沓.来C.呜咽./奖掖.瞋.目/撑.门面诘.难/殚精竭.虑D.畜.养/体恤.锁钥./管弦乐.迸.发/屏.气凝神1.B[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重点是音近字。
B.zhuó,lì,tà;A.xiù,shàn,guǎng/kuàng;C.yè,chēn/chēng,jié;D.xù,yuè,bèng/bǐng。
2.[2012·山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镶嵌精萃休闲装轻描淡写B.瑕疵鄙薄邀请赛赔理道歉C.怃然琵琶和稀泥玲珑剔透D.推辞观摩元霄节伶牙俐齿2.C[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字形正误的能力。
A.精粹;B.赔礼道歉;D.元宵节。
3.[2012·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________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
②人与人之间要想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
③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批发市场就________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A.溶化沟通喧哗B.溶化勾通喧闹C.融化勾通喧哗D.融化沟通喧闹3.D[解析] 这道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冰雪融化,主要考查固定搭配,“溶化”一般指物质溶于水等液体;人与人之间用“沟通”,“勾通”是贬义词,指暗中串通勾结;“喧闹”,重点在于热闹,而“喧哗”在于杂乱吵扰。
4.[2012·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7-2012年高考真题精析专题2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备战2013高考历史6年高考母题精解精析专题2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12高考试题】(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22)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
这反映出丘吉尔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 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10)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
随后不久,美国A.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通过了《租借法》C.与英国共同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D.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2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
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2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曾经扩展疆域,把国界向西推移了几百千米,建立了所谓“东方战线”。
此事始于A.德军侵入波兰之际 B.法国被迫投降之际C.英国遭受空袭之际 D.苏德战争爆发之际【答案】:A【解析】:二战爆发之际,苏联向西扩展疆域,企图建立保卫苏联利益的“东方战线”,这也是损人不利已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行为。
【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二选修·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新课标)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4)“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海南卷详解
绝密★启用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
2012年山东省高考5月份仿真冲刺试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2012年山东省高考5月份仿真冲刺试卷(一)文综历史试题9.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因素有①血缘亲情产生的凝聚力②传统的孝义观念③政府的提倡和干预④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人者,项背相望也”。
材料主要表明该地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交通便利C.小麦种植业较发达 D.商业繁荣11.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12.德国电视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纪录片。
纪录片中称,“没有一个德国人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马克思”,马克思似乎回到德国人的生活中了。
马克思重新受到重视,是因为他A.创立了阶级斗争理论B.深入分析了社会不公阔题C.发展了建党学说D.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13.不过他们是被倾向予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的……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他们”中可能有A.李鸿章 B.孙中山C.康有为 D.陈独秀14.右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轻人。
这幅漫画反映了A.清朝残余势力卷〒重来B.共和制度深得民众支持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15.(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
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学生版)
(学生版)(答案和解析见教师版)一.近代中国维权斗争(一)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中国维权斗争)、求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选修三·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
(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一必修·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新课标)必修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国维权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6)法国学者马扎里海说,“汉人于1661年从那里驱逐了荷兰人,1885年驱逐了法国人,1874年和1944年驱逐了日本人“。
”那里“是指我国的A.山东B.辽宁C.台湾D.广西【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国维权斗争)·中法战争、抗日战争。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7)漫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漫画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A.《呜呼鲁民呜呼圣地》B.《蜿蜒南下》C.《国破山河在》D.《支持的住吗》【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中国维权斗争)求民主的斗争·瓜分狂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山东卷选择题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解析:本题直接引用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考查学生对解读材料并据此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考点为百家争鸣。
解题关键是把握这一学派观点中的几个特点: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和学者,符合这几个特点的学派是法家。
答案:D 。
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本题以直接叙述的方式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认识。
题干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打破宰相作用资历限制”和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等内容,反映皇帝分割相权,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目的是加强专制。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取士、分工协作、抑制朋党等方面的内容,排除A 、C 、D 三项。
答案:B 。
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本题以古代登州经济为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认识。
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中古文的含义,从纺织品自用、男妇皆从事纺织可以看出此时登州仍属于小农经济,手工业以家庭生产的方式出现,但生产出剩余的产品则可以拿到乡市出卖,而由布贾再贩到城市去,由此可见②、③是正确的反映了当时登州情况,①明显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区域分工的情况。
答案:B 。
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解析:本题通过列举某朝代的明显特征判断所属朝代,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判断的能力。
从表1列举的四个特征分析,符合宋代重文、冗官、经济机构增加(如转运使、三司等)、印刷术发展、分割军权的特点。
答案:C 。
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 .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 .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本题通过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对比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解题关键在于一方面学生要掌握好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两个概念,另一方面要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内涵。
A 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 、C 两项虽然体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进步性,但两者都●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表1是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不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D项属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且由于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有利于的中国近代化。
答案:D。
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考点是新中国的外交。
解题关键在于要注意时间和“主要目的”这一限定词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处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孤立之中,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中国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新兴的民族国家的交往并为此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以A项正确。
B、C、D三项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这一背景不相关。
答案:A。
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18世纪初美国的文化现象分析启蒙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本质的能力,考点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
解题的关键在于认识清楚“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的特点是“两项运动”的“共通之处”,而宗教改革显然不具有“崇尚理性(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法制”的特点。
答案:A。
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他强调的是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解析:本题以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为视角,考查学生对“双元革命”的深刻理解。
考点为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
在霍布斯邦看来,发生在法国和英国的“双元革命”不只属于两个国家,而是在“更广泛地区”影响深远,所发他意在强调“双元革命”的世界意义。
由此可见C项正确。
答案:C。
必做题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6分)(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6分)(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8分)解析:本题以严复的从个人生活经历与国家发展相互关联的角度切入,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人面对民族危亡,寻求救亡图存道路不断探索这一历史进程的理解和把握。
第(1)问需要根据各时间段严复的主要活动分析相关的时代背景,第(2)问要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第(3)问要分清主、客观原因的不同含义,通过对客观环境的分析找到严复主张没有实现的原因。
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前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6分)(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6分)(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4分)解析:本题以现代史上三次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为背景,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热点问题)。
考点为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
第(1)问要求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对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不同之处。
第(2)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举例说明,其中对罗斯福新政中不同与传统资本主义政策进行理解是关键。
第(3)问主要是结合邓小平的观点对两种运行模式进行解读。
在答题中学生需要运用对所有制、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关概念的认识和全球史观等史学原理,能力要求较高。
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从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
斯大林实行单一的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
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选做题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4分)(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6分)解析:本题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考查学生对改革与社会转型之间关系的理解。
考点是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问学生要结合两次改革的背景判断改革前商鞅和孝文帝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是什么,再举例说明两次改革如何解决矛盾的。
第(2)问实际上是从改革的方式、作用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