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如今的经济社会中,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被视为一种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性举措。
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自身优势资源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企业也能够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基础,实现产业创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因此,高校校企合作被认为是实现教育与就业紧密衔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和创新生态建设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且结合实际案例剖析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有多种类型,其中包括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创新实践等。
在科研合作中,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展前瞻性科研课题,或是高校研究院与企业研究院共同开设研发中心。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开设企业实践类课程,或者企业开展招聘会和岗位培训。
技术转移则是以技术转化合作为核心,将高校为企业提供的可以为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转移到企业,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而创新实践则是帮助企业在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方面寻求高校的协助。
除了这些合作模式之外,还有基础设施共建、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等方面的合作,这些都对于高校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和长期发展都起到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案例以“开放合作联盟”为例,这是浙江大学、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杭州市实施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主体,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等机构成立的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
联盟通过提供科技资源、政策扶持和专属专利等措施,支持企业成长发展和重点产业培育。
通过联盟,企业可以利用浙大丰富的科技资源,解决科技难题,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而浙大也可以借助企业的实践需求和市场反馈,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构建多方共赢的产学研合作生态。
第三部分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高校校企合作有着很多优势,但是实践中仍然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够多样化。
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都是侧重于科研创新,忽视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等方面。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一、引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企业也需要更具专业性的人才来推动企业发展。
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正变得越来越紧密,校企合作已成为大家熟知的一个发展趋势。
本文将分析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合作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1.合作形式1.1.校企共同建立实验室或技术中心这种方式需要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和资金支持,而高校则提供学术研究资源和人才支持。
一些大型企业,如华为公司、阿里巴巴俱乐部等都已经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合作,来共同研发新产品和解决业务难题。
1.2.校企联合开设课程和工作室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研发课程和开设学生工作室。
这种方式旨在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3.校企联合招聘和实习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共同组织招聘活动和实习机会,来吸引和培养优秀的人才。
高校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向企业介绍学生,并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培训服务。
2.合作成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其优势也在不断体现。
多项数据表明,校企合作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同时也可以增强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
3.存在的问题和局限虽然校企合作受到广泛支持和关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如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互信度不高、无法及时分享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合作模式的单一等。
三、校企合作的未来1.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在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动下,校企合作的领域和形式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高校和企业可以结合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等技术,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服务,打造全新的共赢模式。
2.深度融合和多元化合作随着合作模式和合作领域的不断深入,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也将变得更加多元化。
校企合作将深度融合,构建产教融合、学科融合、国际融合的综合合作网络,实现全方位的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吉林机械工业学校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吉林市第一机械厂技工学校。
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以培养机械类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办学目标,办学几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学校秉承“厚德博技,勤业进取”的校训精神,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了规模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和谐发展,大大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使学校发展进入最佳时期。
一、转变办学理念,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技工教育如何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办学模式改革的根本宗旨,为此,学校始终坚持技工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适时转变办学观念,及时调整办学发展思路。
1.树立开放式办学的理念技工教育是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层面都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这一特点客观上要求技工教育必须面向企业和社会,对企业和社会开放,只有实施开放办学,才能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此,我校从20世纪90年代起,积极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树立开放式办学理念,实现了由封闭办学向面向企业社会办学的转变,为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奠定了思想理念基础。
2.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内涵之一是技工院校要开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教育培训活动。
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而变化的,因此职业教育与培训必须对此做出正确判断和反应,用短期、中期和长期以及动态教育与培训,分别满足劳动力市场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
简而言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以企业用工需求为风向标,使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层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使技工教育最大的满足企业需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确保技工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高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与优化策略
高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与优化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高校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与此同时,因高校和产业之间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互补性,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也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高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多年来,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高校的服务职能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的培训,更是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的平台。
高校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而且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下面列举几种高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1.科研合作模式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可以通过科研项目来实现。
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投资高校的科研项目,并共同研发新技术。
高校则会向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先进的研发设备,实现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2.咨询合作模式咨询合作模式是指企业邀请高校专家来提供咨询服务。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专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企业提供并解决特定的技术和管理问题。
对于高校来说,这可以提高企业对高校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可以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实际的案例。
3.专利技术共享模式专利技术共享模式是指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专利技术共享平台。
企业和高校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共享各自的专利技术,以便更好地推动双方技术的快速发展。
同时,这种模式也可以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产品。
4.实训基地合作模式实训基地合作模式是指企业为高校创造实训平台并担任实训基地的角色。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并且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高校校企合作的优化策略尽管高校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形式的合作存在一些瓶颈和困难。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校校企合作的更好发展和推进,也成为了当前需要探讨的议题。
1.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合作平台建设是优化高校校企合作的核心策略之一。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与创新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与创新近年来,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然而,在实施校企合作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
首先,要实施和创新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和平台。
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方式,将双方的资源和优势相互融合。
此外,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基金,用于支持合作项目的研究和开发。
通过这些机制和平台,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和深入。
其次,要实施和创新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应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实际工作环境。
此外,要实施和创新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并建立科研合作机制。
学校的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举办技术培训和研讨会,促进技术交流和创新合作。
通过加强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最后,要实施和创新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术壁垒和行政管理体制。
学校和企业应建立公平、高效的合作机制,摒弃传统的行政限制和学术研究的束缚。
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共同制定合作发展的目标和规划。
只有打破传统的壁垒和体制,才能实现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实施和创新。
总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与创新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和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以及打破传统的学术壁垒和行政管理体制,可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和拓展。
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论文
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本地方和本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
更新教育观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最终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目前,较典型的、值得中职院校借鉴和思考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模式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2+l”人才培养模式等。
一、对国内外常见几种典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1.普遍注重对学生实践和技能的培养;2.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协商制定,更加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和实践性;3.建立起学校与社会更为密切的联系;4.师资力量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聘任有专业技能的企业人员从事实践教学;5.学生除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之外,还掌握了实际的生产技术或工作本领,培养出来的学生缩短了企业的培训时间,可直接参与生产;6.注重对应岗位技术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并与就业上岗相挂钩。
二、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立足本地并积极拓展外地寻求联合办学企业,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入学就直接学习用人企业所需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达成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后接收学生进入企业就业。
近几年,学校与北京现代汽车集团、天津长城汽车、上海船厂等企业合作,部分学生进入到各大汽修厂和4s店工作。
2.目前我校多数学生为“2+1”培养模式,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研究课题实施方案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职业院校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时更应结合行业,密切联系企业,通过合理高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建立适合行业发展的校企产学研联盟合作机制,包括合作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合作反馈机制,搭建较为完善的基于网络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和行业、企业进行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实际工程技术项目和专业教学结合。
实现校企双赢,带动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和行业、企业协调发展。
纵观世界工业强国,他们不仅有雄厚的经济作为物质基础,还有深厚的产业文化作为底蕴,可见产业文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转型期,国家在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国家大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产业大军的主力,如何与企业合作培养出企业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无疑是一个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一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半年的制度。
”国家在大力推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机制缺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设置与产业趋势不完全协调;(2)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不适应;(3)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技能型培养与企业技术革新不协同;(4)企业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强。
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还不容乐观,那么高职院校如何转变观念,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向专业社会化转变;如何加大产业文化进校的力度,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真正学到实践技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通过研究找到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在合作中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填补企业的技术岗位空缺,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寻找长效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种联系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更加深入的合作模式。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备受关注。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的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校企合作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这种合作有助于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推动他们共同发展。
同时,高校还能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引领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推进产业升级,提升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鼓励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
这种合作对于高校和企业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要素高校校企合作,需要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下面是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几个要素:1. 高校对企业的需求分析高校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高校教师应该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与企业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需求,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创新性服务。
2. 企业对高校的推动作用企业可以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大量资源和资金,帮助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
同时,企业也需要高校的支持和帮助,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 政策的支持高校校企合作需要得到政策的积极支持和鼓励。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包括一系列的财税、信贷和基础设施优惠政策。
4. 合作平台的构建高校校企合作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金融平台等一系列的合作平台,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融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三、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案例分析1. 南京大学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南京大学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讨“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开始积极探索利用网络科技,将校企合作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的概念及特点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是将校企合作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模式。
其核心在于在实现校企合作的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将教学资源共享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之间。
相比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教学资源共享。
利用互联网技术,高等职业院校之间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分散、缺乏的问题。
2. 实践平台多样化。
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使学生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
3. 教学质量提升。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方面能够更好地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培养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1. 优势:①提升教育质量。
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实践案例,熟悉更多的专业知识,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和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②促进就业。
通过与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合作,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操盘和需求,从而掌握市场需求的情况,提高就业能力。
③节约成本。
通过互联网技术,学校和企业能够减少交通和住宿费用,节省资源开支。
①技术要求高。
学校需要相应的技术设施,以保证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实时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能力。
②管理难度大。
因为人员分散、资源共享的情况存在,对于教学管理的难度大,需要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管理。
1. 提高了教育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互联网技术让教学从传统形式向更加实践性和专业性的形式转变,更好地满足了就业市场的需求。
2.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经验。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产业科技创新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24Vol.2 No.25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谭雅颖,龙 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摘要:文章在深入分析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的原则和具体路径,即:制定完善校企合作政策和制度;构建“三位一体”的管理架构;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25-0024-02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办学形式也日趋多样化,而校企合作办学正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办学形式。
所谓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办学。
较之于其他办学形式,校企合作所培养的人才更具针对性、实用性以及时效性。
但实践中,校企合作往往陷入合作范围狭隘、合作动力不足以及合作平台欠缺等困境,难以持续和深入。
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破解制约校企合作的症结,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校企紧密融合和良性互动,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经。
1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1.1 校企合作欠缺广度和深度作为一种作为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诉求。
但现实中,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还囿于以人力资源作为中介和实习实训资源作为中介两种合作形式,不仅合作范围狭窄,欠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存在合作层次较低,教育功能单一化等问题。
以人力资源作为中介合作形式为例,这种方式的校企合作虽然能够实现人力资源使用的最大化,例如:教师给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或者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新产品的设计等,但总的来说这种合作是非常松散,学校和企业并没有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关系也非常的低层次和浅表化。
1.2 校企合作欠缺内在动力实践中,很多校企合作都呈现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校热企不热”的情形,究其根本在于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一、绪论校企合作是高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要,调整自身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与企业之间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合作。
我国高等教育自建立以来,实行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尤其是2000年以来,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科技平台办学开始为高校校企合作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不少高校将“产、学、研”结合体作为自己发展的战略方向。
二、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1. 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目前的国家政策和发展趋势。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作为共同的创新主体,通过共同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各方面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合作,通过互相支撑、共同创新和共享成果,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2. 列车式校企合作列车式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严格按照时间表对后续工作进行规划和协调,在产学研各环节中相互搭档、协调、联动,努力取得最终的合作成果。
3. “一龙多头”的校企合作“一龙多头”的校企合作即多个企业通过高校来开展合作,通过资源集约化、开发创新型产品等方式,实现资源互补、优化,从而提高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共赢。
三、高校校企合作的实践1. 成果转化和产业推进机制高校与企业合作主要有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推进两方面的内容。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校与企业共同推动科研成果向工程化和产业化方向转化,推进经济社会双方面效益和创新成果的实现。
在产业推进方面,高校与企业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科技、资本、技能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以企业定向招聘、联合培养、双证授予、实习实训等形式开展的合作,还有通过企业的项目,将学生的实战技能提升到极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同时可以让企业选出少部分优秀人才直接进入企业成为重要支撑人才,企业和人才均受益。
3. 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高校具有社会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
“从共想共营走向共享共赢”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职业学校规模、结构、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两年来,我校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搭建“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五个平台,使得利益相关者从“共想共营”,实现“共享共赢”的目标。
一、实施背景(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现实要求“十二五"期间扬州市产业结构为:“坚持发展数控加工、船舶制造、汽车零配件及整车制造等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子书、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建筑业,推进建筑业管理创新、结构调整、市场开拓和人才培养;突出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五大重点产业”。
扬州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深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产教融合的现实要求《扬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面向市场需求,重点打造与‘三新一网一书’、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契合度高的专业,着力建设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信息服务、土木建筑、商贸物流、工业设计、旅游服务、化工医药、汽车船舶、现代农业等十大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
(三)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学校跨越式发展,需要叠加产业发展的内需潜力、企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多年来,学校与近100家企业进行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冠名班、顶岗实习、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引企入校等形式的尝试。
但是,校企合作形式仍然比较单一,深度、广度仍然不够,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需求.二、主要目标通过与企业联盟,向企业要订单;与行业联合,向行业要标准;与政府联结,向政府要支持,逐步构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方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搭建“五大平台”即“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目标(如图1),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三、建设过程(一)成立机构,专家引领校长为总设计师,招生就业处主要领导为项目负责人。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对于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高校校企合作的意义与目标高校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目标。
首先,高校校企合作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用知识和技能。
其次,高校校企合作可以推动科研创新。
企业作为现实社会的一部分,面对着各种实际问题和挑战,与企业合作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把握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水平,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最后,高校校企合作可以促进人才培养。
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培养环境和机会,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是实现校企合作目标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几种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
1. 产学研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指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
通过合作,高校可以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企业定制课程模式企业定制课程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一些专业课程,并邀请高校教师进行教学。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的要求。
3. 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合作,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通过实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并提供就业机会给优秀的实习生。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人才的流动和留用。
4. 产业化研发基地模式产业化研发基地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研发基地,集聚科研资源和人才,共同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及政策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及政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校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校企合作也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之际,探索创新机制,破除政策瓶颈,促进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发挥更大作用,已成为现阶段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探究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
早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鼓励高校积极与企业、产业、军队、地方政府等其他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挥高校的优势,推动成果转化。
传统上,高校与企业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产学研间的分割和各自利益的导向等问题,阻碍了现代化产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障碍在于如何解决产学研脱节现象和相关政策环境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文化交流创新模式,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加强彼此沟通,进而形成体制上的联动优势。
其次,高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应综合考量双方之间的合作意愿。
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增加产业界对校园的技术需求和资源集聚,促进了产业的长远发展。
高校应紧跟科技进步发展潮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能力,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主动出击,提供完善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为企业带来更多生产价值。
二、政策研究提出方案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是以产业带动科技,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精品合作、全域合作为方向,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共赢才是校企合作的核心目标。
作为我国前进的教育行业,高校的科技创新并不能获得明显的效益,并且在技术推广、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等方面与企业有着一定的距离问题。
因此,政策层应该制定更具体可行性的措施,做到政策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等多方面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发展。
1.设置专项资金支持:政府可以设置多种财政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与企业结成校企合作关系。
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4)3. 国内外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5)二、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框架 (6)1. 校企合作的定义与特点 (7)2. 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8)3. 校企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 (9)三、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策略 (11)1. 明确合作目标与定位 (12)2. 构建合作机制与体制 (13)3. 优化合作路径与方式 (14)4. 加强合作内涵与质量 (15)四、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16)1. 企业新型学徒制 (17)2. 校企联合实验室 (18)3. 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 (19)4. 社会实践基地 (21)五、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与优化 (22)1. 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23)2. 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方法 (25)3. 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策略 (26)六、结论与展望 (27)1. 研究结论 (28)2. 政策建议 (2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0)一、内容概括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愈发紧密,校企合作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重要桥梁,正逐渐成为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包括人力资本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合作共赢理论,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动因。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校企合作案例的剖析,总结出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新时代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展望了新时代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应从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合作模式等方面入手,推动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校企合作课题研究
校企合作课题研究
校企合作是教育界的重要形式,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下是一些校企合作课题研究的方向:
1. 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很多种,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办学等。
研究不同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设计出更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提高校企合作的
效率和效果。
2. 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就业和创业。
研究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实际情况,分析校企合作对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可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3. 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研究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如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可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好地开展。
4. 企业社会责任与教育质量的关系研究: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
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责任问题,如环境、资源、劳工等。
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探讨企业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来推进
社会责任,可以推动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5. 校企合作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研究:校企合作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参与方,其角色与作用也很重要。
研究教师如何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如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等,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一些校企合作课题研究的方向,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路径
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路径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创新成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首先,为了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型大学应主动对接企业需求。
大学需要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市场需求和创新需求,以便更好地调整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意识。
建立行业研究院、技术推广中心等机构,以团队的形式与企业建立联系,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痛点,并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
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价值。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研究型大学应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合作管理制度,明确合作的目标、内容、责任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为参与合作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比如奖励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创业的行为。
这样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第三,加强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是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研究型大学可以通过举办学术会议、企业论坛、校企联合研究项目等形式,促进师生与企业的面对面交流。
同时,大学应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研究,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和创新管理经验。
此外,大学还可以组织企业参观、实习和就业招聘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此外,政府在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例如,建立科研项目资助机制,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申请科研项目。
政府还可以提供税收优惠和奖励措施,鼓励企业与大学共同创新创业。
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导大学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建立。
最后,研究型大学在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中还需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校企合作往往涉及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交流。
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
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学校与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的模式,旨在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大学校企合作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显著的增加,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了创新和变革。
本文将对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中的创新。
一、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高校体制改革,大学校企合作受到了推动和促进。
最早的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科技合作、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
这些合作主要以经济领域为主,旨在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大学校企合作开展了更加多元化和广泛的合作。
例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工程技术研究院与企业联合成立,以共同研发和创新高新技术产品;共享实验室和创新中心,以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和资源共享等。
二、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近年来,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在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和探索。
首先,大学校企合作已经从传统的技术合作扩展到更多领域。
除了科技合作,大学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文化艺术等领域也进行了深度合作。
这种多领域合作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可以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大学校企合作的模式也逐渐从传统的项目合作演变为战略合作。
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能够共同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合作。
这种战略合作的模式更加有利于双方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有助于双方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发展。
此外,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还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创新。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学和企业能够共同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合作不仅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还可以加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国外优秀人才。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高校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通过将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创新、培养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对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并针对该模式的优势和应用进行细致分析。
首先,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在信息传递和资源整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大数据技术能够实时采集、存储和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平台。
通过大数据技术,高校和企业可以共享各自的资源和信息,实现合作互利。
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分析就业市场需求数据,高校可以调整教学计划,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而企业也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提供更准确的实习、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其次,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促进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大数据技术能够快速分析和识别市场需求、消费者行为和趋势等信息,为高校和企业的科研项目提供更丰富的参考依据。
高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共享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更有创新潜力的研究方向。
同时,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也能够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广泛。
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校和企业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在医药领域,高校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临床试验数据,提高研发效率和准确性;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医疗卫生系统的大量数据,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制造业领域,高校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帮助企业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优化产品和服务的设计。
然而,在实施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时,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是重要问题。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
通过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一研究旨在探讨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分析其必要性、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首先体现在其能够有效缩短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距离。
当前,很多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进入职场后,常常因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面临适应困难,甚至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参与人才的培养,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以便选拔和培养自己所需的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多种模式。
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实习相结合,培养出大量优秀的职业人才。
这一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经历,也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
此外,美国的某些高校通过建立企业合作实验室,将企业需求直接融入到科学研究中,促进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
这些成功的案例为中国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现实中,校企合作模式可分为多种形式,包括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联合研究项目等。
课程共建模式下,企业可以参与本科课程的设计,帮助学校设置与行业需求相符的课程内容,并可以为课程提供相应的实践案例及数据支持。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了解行业动态,提升职场竞争力。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又一重要的合作形式。
通过在企业中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实习培训,帮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
同时,企业也能够从中发现潜在的人才,进行前期的选拔和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教育问题现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学模式的关注,高校是为社会输出专业性人才的场所,所以,国家在对于高校的实践课程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
目前,在中国正在推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增加学生实践的经验,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且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也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对于企业和高校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文章主要阐述了校企合作的现状,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
标签:校企合作创新性研究
校企合作对于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高校学生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实际操作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中国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的进行解决,否则对于学生的实践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不愿意进行校企合作,对待高校见习生的态度也不积极,这都是校企合作中需要面对的事情。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中,学生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场所。
1.国外校企合作现状
国外在教育方面以及对于人才的重视方面比中国要更加完善,国外进行校企合作的时间也比较早。
在世界其他国家,政府部门对于校企合作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企业要保证学生在企业中要真正能获得实践的经验和学习,学校要保证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还有一些国家是在学生刚进入大学以后就间断性的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不是集中在毕业前期进行培训。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体现出国外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视。
2.中国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在中国开始的时间并不长,在中国校企合作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企业和学校签定合同,企业允许学生在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学习,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和目标,学校只需要制定实践的计划和目标就可以。
二是企业和院校一起对实践目标进行制定,不再单单是院校一方进行计划的制定,企业也需要参与其中。
三是学校和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对于企业需求的人才,院校进行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毕业前期可以去企业进行实践。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合作不深入
在中国的校企合作中,校企合作太过于形式化,很多企业和校方签定协议以后,定期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地,但是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期间,企业并没有安排人员对于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也没有把实践中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对于学生的实践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些企业会认为学生进入企业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根本不愿意接受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高校学生从在校期间进行学习再到进入企业进行工作,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转变的,这也是需要企业和校方进行积极的配合,但是就中国的企业文化来看和高校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就会影响学生角色的相互转变。
2.政策不完善
相比之下很多世界其他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的时候可以取得很大的成效是因为国外的校企合作是受到法律的制约的,是有国家政策进行管理的。
但是,在中国的校企合作中就是严重的缺乏国家的管理和制度的规范。
因此,中国的校企合作才一直比较落后,发展的也不是很顺利。
3.企业积极性差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下,很多企业都是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对于校企合作并不配合,就算是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对于学生的实践指导积极性也很差,企业的目光比较短浅,只看中眼前的利益,没有为企业长远的发展做打算,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都没有一个长远的考虑。
国家对于企业也没有一定的鼓励措施,以此来推动校企合作的稳定进行。
4.学生观念错误
很多大学生都觉得自己考上大学不容易,希望以后进入一家比较大型的企业工作,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工作内容都需要很体面。
所以,很多学生在完成企业实习以后都不愿意继续留在企业进行工作,这对于企业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特别是一些技术型的专业,学生不愿意去车间进行实习,觉得这样的工作既辛苦也不体面,辜负了企业的指导和培养。
案例:小王是一名机电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大三期间,小王被派到一家机电加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但是,小王觉得机电工作需要一直在车间工作,工作环境没有自己想象的好,工作起来也比较辛苦,还很脏,和自己想象的白领工作相差很多,实践学习结束以后小王就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企业,甚至放弃了自己学习了三年的机电专业,去找了一个白领工作。
学生这样错误的就业观念不仅仅对于企业和社会是一个损失,对于自己辛苦学习了三年的专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三、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
1.进行2+1的合作模式
学校对于校企合作要做好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周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大学一二年纪,学生在学校內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进入大三以后就可以派遣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巩固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社会经验。
2.政府积极参与
高校既然是承担人才输出的场所,对于学生的培养重点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记忆,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学生的指导计划和目标与学校进行联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地,然后安排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的指导,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也应该起到相应的作用,对于企业和校方制定的实践计划和目标进行一定的审核,只有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计划和目标才能通过审核,进入实施阶段。
政府部门对于校企之间的一些行为也应该进行严格的规范,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校企之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加强学生实践经验的有利途径,高校可以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可以帮助高校培养更多的人才。
但是,在中国的校企合作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中国的经济社会决定企业都是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如果校企合作无法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就不愿意接受校企合作。
这就需要国家出台一定的法律法规对于校企合作进行一定的规范和管理,实现校企合作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李山.基于校企知识转移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3]付敬.企业共性技术创新、吸收能力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4]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单作民.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