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势力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更贴近现实的设定是, 将这些特性组合空 间的子集看成是具有相互替代性的差别化商品, 这 也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变化产品的特征组合来实现 产品的差异化, 产品的这种潜在变化可以视作产品 特征空间内的不同点, 这些点取决于产品的消费选 择特征 ( Lancaster) [ 3] 。由于设定消费者偏好转换具 有一定的成本, 故而差别化厂商有可能在消费者转 换成本的限度内具备一定的产业势力。最初对这一 点的分析来自 H aro ld H otelling模型 ( H o telling, L erner and Singer) [ 4- 5] , 它证明了横向差 别化可以产生 一定的产业势力, 同时, 它的扩展模型也表明 / 转换 成本越大, 产业势力也越大 0。
从产业链视角对产业势力进行梳理, 首先需要 区分产业链与企业链的区别与联系。在对产业势力 的典型分析中, 人们往往借鉴西方关于产业的定义, 即将产业定义为具有特定经济技术特征的企业的集 合, 产业势力也自然被定义为单个企业将价格提高
到边际成本之上的能力, 同时整个产业的产业势力 则是所有单个企业市场势力的加权加总。这种定义 模型简化了人们对产业势力的基本理解, 但同时也 简化了现实世界; 在这一框架下研究上下游关系, 其 本质是研究具有投入产出关 系的企业之间 的互动 ( 即企业链关系 ) , 而很少考察由经济技术特征决定 的、产业环节之间价值量分布的非匀质性。而后者, 正是当今世界性分工格局中产业内与产品内分工的 最大特征。
证明了结构对利润具有某种 因果关系和正 相关关 系, 也即证明: 如果我们把产业势力定义为同一个环 节上所有厂商的产业势力集合, 则不同环节的整体 盈利能力的差异就可能显示产业势力在整个产业链 上的分布状况。当某一个产业环节具有对全局拥有 较强的控制力量和影响力量, 如控制产业高端或关 键环节、控制关键资源、控制关键技术等, 其相应的 也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
如图 2所示, 在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的开 放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之间, 其实存在着前向的、后 向的, 以及相互间的控制与影响关系。因此, 从开放 产业链的视角看, 产业势力刻画的是厂商不仅在某
一环节有多少势力, 还在于在一个链条上的势力, 即 通过控制一个环节来影响整个链条的能力, 进一步 地, 我们可以通过产业势力来刻画某个环节或数个 环节的组合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新产
业组织理 论 ( New Industrial O rganization ) 考察 了三 种形式的企业链关系, 主要是上游寡占、下游寡占和 上下游双边寡占 (例如 Appe lbaum, Bresnahan, Chang and T rem blay, W inston ) [ 14- 18] 。这 种分析 在事实 上
图 2 产业链的类型
三、开放产 业链上的产业势力
在封闭产业链的分析中, 参与竞争的企业都从 事产业链的所有环节, 因此, 市场上的所有企业的竞 争, 都是最终产品的竞争; 然而, 我们知道, 在过去、 现在与未来, 并不可能所有企业都从事产业链的所 有环节, 因此我们的这种分析属于一种理论抽象, 封 闭产业链的情况 / 逻辑先在 0而非 / 时间先在 0于开 放产业链。随着迂回程度的增加, 原有的产业链断 裂、分化、整合, 引发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 引发关系 性契约不断消亡与重新确立, 从而不断产生新的上 下游企业关系, 孳生出新的产业。这种情况古已有 之, 然而直到当代, 它才真正成为时代的一个鲜明特 色, 并在全球化浪潮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 产业势力; 产业链; 企业链; 产业环节 中图分类号: 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848- 2009( 04 ) - 0049 - 07
一、导 言
2008年 8月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随后通过国 际贸易链, 迅速向全球范围传导。各个国家在产业链 上的不同位置再一次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其中发展中 国家在产业链上的弱势地位再一次得到印证。国家 间实力分布与产业活动内在的不平等关系问题, 也再 一次成为学者们论述的话题, 如何提升国力, 实现产 业升级, 成为 2009年中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本文 将基于产业链分析的视角, 从产业势力理论的研究逻 辑出发, 提出产业链上产业势力的两个决定维度, 并 对产业链上产业势力的分布特征、动态变化等做重新 梳理, 进而将产业势力、区域势力、国家势力等纳入到 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进行分析。
收稿日期: 2009- 03- 17 作者简介: 张小军 ( 1981- ) , 陕西省榆林市人, 中国人民大 学商学院、美国 G eorgia Inst itu te of T echnology经济 学院联合培 养经济学 博士研 究生, 研究方向: 经济制度、产业组织与管制; 石明明 ( 1983 - ), 女, 江苏省南通市人,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美国 Colum b ia U n iversity商学院联合 培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市场理论、产业与流通经济。
这种分析表明: 垄断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 的差别化, 竞争根源于产品的替代性。在这一结构 主义的分析中,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包括市场集中 度、产品差异程度和进退壁垒的高低, 据此, 在理论
50
上, 我们可以把市 场结构划分为 完全竞争、垄断竞 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形式 ( T irole) [ 10] 。如 果我们把产业势力的强度设定在 [ 0, 1] 区间, 则可 以看到市场结构与产业势力的对应, 如图 1。
从产业链视角上看, 产业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经 济技术特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按照这一定义, 产 业链分析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某一类经济活动 的经济技术特征的研究上, 上下游分析也更注重环 节之间的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总体特征, 而不将 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上。 因此, 站在产业链的视角上研究产业势力, 将更加注 重产业之间、产业环节之间的总体关系, , 从而也可 以在较高层次上揭示出产业活动的现代特征。
对竞争 - 均衡模型的不满还来自于张伯伦提出 的垄断竞争理论 1Cham berlin2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 争理 论 1R ob inson2[ 6- 7] 。 后 者 在 贝 恩 等 ( Ba in, Scherer)的 / 结构 - 行为 - 绩效 0范式中得到有效的 体现 [ 8- 9] 。这种分析将匀质性市场假定转变为非匀
我们现在基于产业链视角来考察整个产业链上 不同环节的产业势力关系。在我们的视角中, 产业 链被定义为构成整个产业的各个活动环节的组合。 按照分工程度和生产环节结合的柔性程度, 产业链 可以分为封闭产业链和开放产业链。封闭产业链是 指整个产业的各个活动环节都紧密结合, 企业必须 从事所有的产业环节, 从开放产业链的角度看, 产业 链闭合的情况下, 整个产业其实是一个 / 产业黑 箱 0, 在这里, 即使产业环节的迂 回程度增强, 但由 于它们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技术联系和能产生交易 成本内部化等经济效益, 因而表现为整个产业链的 各个环节一体化 于单个企 业。开放 产业链则 表示 / 产业黑箱 0被打开, 整个链条发生 / 断裂 0, 产生各 个生产环节的片断, 从事这些环节的企业一方面具 有极强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由于模块化的价值实现 更加依附于其他环节, 因此此时竞争与合作关系成 为主流, 整个产业活动成为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综 合的经济活动体系。从分工演进的角度看, 产业链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见图 2。
49
二、文献述评
在传统的产业势力分析中, 产业势力的分析基 于消费者 对产品的偏好。在 W alras、A rrow、Debreu 的一般均衡框架中, 商品被定义为时间、地点、物理、 信息等特性的一个组合, 任何一方面的变化都是产 品的差异化, 在 W a lras、A rrow、Debreu 的分析中, 它 们被理解为两种不同的商品。在这种假定下, 市场 中的 / 竞争 - 均衡 0结果必然导致企 业的边际成本 与价格相等, 此时 企业的产业 势力为 0 ( A rrow and D ebreu) [ 1 ] 。同样, 作为对上述模型的一个合理的替 代, 可竞争性理论 ( contestability theory) 放宽了上述 的一些假定, 但得到了与完全竞争相似的结论 ( Baum o l) [ 2 ] 。
在我们对产业势力的分析中, 也遵从了这样的 逻辑: 在封闭产业链的视角中, 产业势力的分析等同 于最终产品的市场势力的分析; 随着产业链的打开, 前者的分析退化为产业链单个或最终环节的分析, 更一般的产业势力的分析基于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 系, 从事不同环节的企业对各个环节或整个链条的 影响力不同、不同环节的产业活动在整个链条上的
2009年 7月 第 31卷 第 4 期
当代 经济 科学 M odern E conom ic S cience
Ju.l 0 200Leabharlann Baidu Vo.l 31 No. 4
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势力模型研究
张小军, 石明明
(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 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实力分 布与产业 链上不平 等关系 的关注。在 特定的产 业链上, 产业势力的决定因素分为两个维度: 供需态势与市场价值量, 它们都取决于 一定的知识 /技术 模块特性与 企业技术函数选择。具有不同禀赋结构与技术条件的地区或国家会选择具有不同 技术 /知识特性、不 同价值量的 产业环节, 从而具有不同的产业 势力, 最 终表 现为不 同的 地区势 力和国 家势 力。通过 将产业 势力建 立在 产业链 上, 我们为产业势力、地区势力、国家势力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理分布、运输条件等共同表现为供给状况, 下游环节 联合要素或产品需求量、需求结构、生产或消费计划 等共同表现为需求状况, 供需双方态势决定了上下 游环节之间相互的影响力量, 形成了产业环节间的 动态市场均衡; 而产业活动的价值则主要是由产业 活动的市场容量和创新水平共同决定 ( 徐佳宾 ) [ 20] 。 市场容量越大, 创 新活动越频繁, 产品附加 价值越 大, 则该环节的市场价值量也越大, 这也意味着它对 整个链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大; 相应地, 在该环节 具有主导力量的企业对整 个产业链的控制 力也越 强。一般来说, 产业链由商品链、价值链和知识链组 成, 产业势力同样也表现为市场份额、经济利润和核
价值不同, 从而显示出不同的产业势力和利润水平。 ( 一 ) 产业势力的决定因素与分布特征 产业链是一条在各个环节资源功能传递、价值
或效用不断增加的链条 ( 吴金明等 ) [ 19 ] 。在产业链 的上下游, 从事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供需关系。在一条产业链上, 决定产业势力大小的 维度主要有两个: 一为供需态势, 二为中间产品或最 终产品市场的 价值量的大小。上游企业的 生产能 力、最小有效规模、竞争态势、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地
质性市场, 即将整个市场划分为多种具有各自结构 特征的 / 产业 0。企业在各个产业之 间流动可能会 遇到程度不同的障碍, 从而导致 / 产业 0的结构性差 异。企业在 / 产业 0间出现流动障碍 的重要原因之 一是企业的规模不同和同类产品的差异性, 因而形 成不同 / 产业 0的不同市场结构类型。在这个范式 中, 产业势力的分析便是基于这种结构性设定。
图 1 产业势力的强度
我们看到, 在上述传统分析中, 行为主体主要是 原子化或一体化的厂商, 所以这种分析所考虑的对 象也必然是最终产品市场。此时, 产业势力与市场 势力是等价的。如果我们 把视野扩 展到开放 产业 链, 这种分析其实也可以作为单一环节的中间品或 最终品市场的一个一般性分析。把信息、策略、专用 性资产等纳入到产业势力的分析中, 最终使我们对 上下游关系的理解有了一个突破。这种分析弥补了 / 结构 - 行为 - 绩效 0框架对因果性分析的不足, 同 时也被人看成是对芝加哥学派 ( Stigler, Bork, Demsetz) 的一个回应 [ 11- 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